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合集下载

论语中孝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孝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孝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1. 论语中对于孝的解读可以概括为尊重父母、恭敬敬慎、诚心敬仰的态度。

这体现了传统道德观念中“孝敬父母”的核心思想。

2. 孝道被视为社会和家庭稳定的基石,论语强调孝敬父母的意义在于维护家庭的和谐,传承家族的价值观。

3. 现实意义上,孝道的实践不仅在于照顾父母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关注父母的内心需求、陪伴他们迎接晚年生活的挑战。

4. 孝道的核心是“孝”,而不仅仅是“体物”或者“顺从”,在现代社会中,孝可以表现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提供情感支持以及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

5.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多样的压力,而孝道可以作为一个提醒我们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树立家庭价值观念的方式。

6. 孝道的实践不仅限于父母,也包括对于长辈、祖辈以及其他亲属的尊重和照顾。

这可以在社会中培养起相互尊重和关爱的氛围。

7. 孝道在社会中除了个人层面的具体行为外,也可以在法律和伦理层面得到体现和支持。

国家法律制度中对于养老保障、家庭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定,间接推动了孝道的实践。

8. 在职场上,孝道思想可以推动尊重上级、服从领导的态度,实现良好的工作人际关系与合作精神。

9. 孝道的实践有助于培养个人的责任感、爱心和人文精神,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10. 通过传承孝道的思想和实践,可以培养下一代对于家庭价值观的认同,让孝道精神得以延续,并在未来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论语论孝心得体会(优质8篇)

论语论孝心得体会(优质8篇)

论语论孝心得体会(优质8篇)论语论孝心得体会篇一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

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在开篇的“天地人之道”里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人。

相之于天地的永恒,人的生命是何其短暂,孔老夫子从各个角度,各种层面不断地教诲我们,怎样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变得更有质量。

处世:“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对待事业:“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是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并且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不是语言的力量。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

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

论语对孝道的阐述一、孝道的重要性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一直被视为人伦关系中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孝道的阐述具有重要的意义。

孝道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明确指出孝弟是仁道的根本,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基石。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体现出人的仁心和道德修养。

二、孝道的内涵《论语》中对于孝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孔子强调孝道的核心在于“悌”,即尊敬兄长。

他认为,兄长是家庭中的长辈,是孝道的重要对象。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中的“出则悌”明确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要尊敬他人,尤其是尊敬兄长。

只有尊敬兄长,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孝道精神。

此外,《论语》还强调孝道的具体表现形式。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孝道的核心内容。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中的“以喜以惧”表达了孝顺父母的双重情感。

孝顺父母不仅要让父母感到喜悦,更要让他们感到担忧,以此来体现出对父母的关爱和尊重。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论语》中对于孝道的实践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孔子认为,孝道的实践需要通过言行来体现。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中的“不远游”指的是不离开父母长时间的旅游,而“游必有方”则强调了在外游玩时要有规划和目的。

这种言行一致的表现方式,体现了孝道的实践要求。

此外,《论语》还提出了尊敬师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师长是孝道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不违仁,亦勿施于人;不违义,亦勿施于人。

”这句话中的“勿施于人”表达了对待他人要像对待师长一样尊敬的意思。

通过尊敬师长,可以培养出真正的孝道情怀。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下面着重阐述以下对论语中“孝”这一思想看法和感悟。

孔子的孝道表明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是施行“仁”道德基础,从国家建设来说明孝的重要性。

一.孝不违礼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无违”,也就是说不论父母是在世或是已经往生,都要用礼的要求来对待他们。

我们要做到“晨昏定省”,才能称之为孝。

孝顺父母不仅是父母在世时要孝顺父母,还要谨遵父母的遗志,不改变父亲传下来的的正道,这才是真正的尽孝!
二.孝是让父母少忧
孔子认为,孝就是不让父母为我们身体之外的事担心,否则就是大不孝。

父母年事已高,无法再承担我们远离他们的担忧与顾虑。

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若远游,必有去向。

因此我们要时刻铭记“儿行千里母担忧!”
三.敬是真孝
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活父母,让父母不为衣食担忧,而是能够敬顺,否则与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色难”,意为能够保持敬爱和悦的态度最难,孝不是谦让,不是效劳,而是长期的对父母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否则,就算能让父母衣食无忧,父母也不会真正觉得开心。

四.善谏父母为孝
孝不是一味的去听从,如果父母犯错,我们要做的是对父母的过错稍加规劝,如果自己的规
劝没有被听从,仍然要恭顺,依旧担忧父母而不是怨恨。

“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顺父母,而不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就太迟了。

孝顺父母要讲究方法,而不是愚孝,我们应认真研读孔子关于孝的思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对父母尽孝!。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

论语中的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强调。

孝道即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是一种家庭伦理的基石,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简单明了地表达了孝道的核心要义。

孝道首先要体现在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上。

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尊老爱幼的表现。

孔子强调孝子入则孝,即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外面,孝子都要以孝行为准则,尊敬父母,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

同时,孝子出则弟,也要尊重兄长,遵守家庭的规矩和秩序,不做任何有损家族声誉的事情。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孝悌之至于斯也,其可以宗庙之事。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将孝道与宗庙之事联系在一起。

在古代中国,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是家族的象征。

孔子认为,孝悌是至高无上的美德,只有具备了这种美德的人,才能够胜任宗庙之事,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除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外,孝道还包括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说:“事鬼神而远之,善人之勇也;事鬼神而近之,民之朝也。

”这句话强调了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祭祀祖先是一种尊崇神灵,纪念历史的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手段。

孝道不仅仅是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尊敬,更是一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谈到了孝道与政治的关系。

他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在对待天下人民时要以孝道为准则,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人。

君子要有义气和情感,要关心社会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强调对祖先的纪念和敬仰,同时也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秉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孝道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表明,孝道是为人之本,如果一个人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出门能够尊敬师长,那么这个人就具备了成为仁人的基本条件。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可谓孝矣。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包括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并且不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3.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表明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4.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
句话教导我们,作为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愿,即使父母不听从我们的建议,我们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

5.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
应该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边,如果必须离家远行,也应该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和计划。

总之,《论语》中强调的孝道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和尊重父母的意愿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和尊敬。

同时,作为子女也应该保持尊敬和关爱的心态,尽可能地陪伴在父母身
边。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内容摘要“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伦理思想是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奠基,孝道是儒家伦理的中坚,在传统乃至今日中国社会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特质,所以孝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论语》集中反映了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其中对“孝”的论述虽文字零散,但中心思想系统完整,包括有养、敬爱、无违、守礼几个方面。

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这些孝行实施的基础是一种内心的情感,即发自内心对长辈的敬爱。

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家、国、天下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立足于最小的一点——家,从自我做起,弘扬孝道,孝敬父母。

弘扬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响应创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的具体做法。

二.关键词:论语,孝道三.正文“古语云:“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然者,何为孝也?其不为轻衣美食之养,其不为华屋广厦之居,故虽贫无立锥之地亦不乏孝者之徒;其在颜色之和,其在内心之敬,故其在存没之间能不易其志行者,可谓孝矣。

”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而且“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象征年轻人扶着老人。

“孝之本宜,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

”②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的孝道思想比较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而且是一个人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和判断准则,更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

1.春秋时期的“孝”在生活在春秋时代的人们的心目中,父母和君王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的。

《国语》中说:“民生于三,而事之如一。

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

非父不生,非食不养,非教不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没有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和君主的恩赐,我们是无法生存的。

总结概括孔子的孝悌思想

总结概括孔子的孝悌思想

总结概括孔子的孝悌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孝悌思想是其核心之一。

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人类伦理道德的基石,是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孔子对于孝的定义和理解十分深刻。

在《论语》中,他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认为孝道的重要性。

他认为孝要从孝敬父母开始,孝顺父母是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孔子强调要尊敬父母的年龄和地位,要以喜悦和恐惧的心情对待他们。

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是言语和举止上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行动和思想上。

通过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孔子对于孝的最高要求。

孔子在孝悌思想中也非常重视亲兄弟之间的和睦和互助。

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强调了弟子们应该尊重师长,互相之间要和睦友爱,广泛地关心他人,并且要亲近仁爱的人。

这表明孔子认为悌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孝道,还要在兄弟之间建立和谐和互助的关系。

孔子还提出了“五常”思想,其中包括孝和悌。

孔子认为,人类应该遵循某种固定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孝和悌都是这种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把五常看作是人的本性和天赋的道德感知力,人应该遵循这些道德感知力来行为,才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

对于孝悌思想的实践,孔子提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的观点。

他认为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教化他人,以身作则成为他人的榜样。

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人,才能够传播孝悌的思想。

孔子的孝悌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孔子之前,中国的社会伦理道德并没有清晰的体系和准则。

孔子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这种道德伦理的改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此外,孔子的孝悌思想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

孔子对孝的三个观点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孝。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强调要尊重父母。

他认为父母是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存在于世上的根本。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敬爱他们。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句话中的“主忠信”即是孝的表现,孔子告诫人们要以忠诚和诚信对待父母,不要辜负他们的期望和养育之恩。

孔子强调要孝顺父母。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孝顺父母的要求。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仅是孝道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孝顺父母不仅表现在物质上的供养和照顾,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和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感受。

只有真正理解和关心父母,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顺。

孔子提出了以孝治国的观点。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离不开孝道的传承和实践。

在《论语·为政》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不学,非所宜也。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首先要尊重和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才能给予他人以榜样和引领。

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即领导者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品德塑造,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对孝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尊重父母、孝顺父母、以孝治国。

孔子认为孝是人类行为的根本,是社会伦理的基石。

他强调要尊重和敬爱父母,孝顺父母,并将孝道应用于国家治理。

这些观点不仅对个人修养和家庭和睦有着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践行孔子的孝道思想,为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孝”

孔子“孝”

孔子“孝”思想是儒家伦理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历史影响。

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其精华,发挥孔子“孝”思想及其平等博爱、教人从善、珍爱生命的道德价值观念。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重要的道德范畴。

作为儒家伦理思想代表的孔子的“孝”思想,内涵丰富,其中很多精华之处至今仍带给我们伦理启示。

一、孔子“孝”思想的基本内涵孝是子女仁爱父母的道德要求。

《论语》中孔子讲到孝的地方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几层意思。

1、养亲与敬亲。

孔子论孝,强调敬养父母。

养亲就是奉养父母,保证父母物质需要的供奉,这是孔子孝道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传统孝道最基本的含义。

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子女成人后应当不忘养育之恩,尽心竭力供养和照料双亲,保障父母物质生活的需要,使其安度晚年。

当然做到这一点还远远不够,于是,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保证父母吃饱穿暖,无饥寒之虑,固然重要,但这是连狗连马都能做到的事。

如果不敬爱父母,只是养活,单纯地给吃给喝,这与狗养狗、马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养亲与敬亲,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尽孝不单单是指对父母物质上的供养,而应是内心自然且自觉的意愿,重在内心的诚敬。

与此相适应,表现在外表方面,对父母应和颜悦色、恭敬亲切,这是子女对父母挚爱的体现,也是孝道的第一要义。

2、关怀与思念。

孔子认为做子女的不仅要做到能敬养父母,而且要做到关心父母、温暖父母,还应该问候请安,陪伴在父母身旁,为父母分忧解愁,这是内心的诚敬落实到生活的具体方面。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父母在时不能随便远游,远游便无法侍奉父母。

如果远游且游踪不定,那会让父母牵挂、放心不下的,而孝子是不肯让父母这样的。

孝便表现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做到能陪伴在父母身旁,时刻关怀、安慰和温暖父母。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其中对孝道有着深刻的阐述和论述,是孝道的重要经典之一。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人格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本文将从《论语》中对孝道的阐述与论述展开,深入浅出地分析《论语》中的孝道内涵,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一、对孝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深刻的理解与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孝道是道德修养的基础,是一切德行和美德的根本。

孔子强调,“孝顺天,不使独立”,意思是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美德,没有孝道就不可能有其他美德。

孔子认为孝道是家庭伦理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础,因此孝道对社会伦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孝道要求子女不要轻易离开父母,除非事有大故。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有着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根本,是言行的出发点,是修养品德的第一步。

他指出,“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孝道。

礼以和为贵,和就包括了孝道。

孔子认为,孝道是大而且重要的,是一切美德的根本,不可行也。

二、孝的实践在《论语》中,孔子自己对孝的实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他在书中多次谈及自己对父母的孝顺之事,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学习的榜样。

例如在《论语.雍也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在这一段中我们看到,孔子不仅尊敬父母,还能勇于谏言,对父母的错误也会进行指出。

在古代,能够对父母尊崇,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勇于表达,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

在《论语》中还有很多提及孔子对母亲的孝道之举。

比如在《论语.述而篇》中就有一段话是这样的,“子曰:’由,诲尔,父之道也。

箫使御,纳诸杞,官事不堕杞,由也。

殷人视我以杞,吾起由阕’”,在这一段言论中,我们看到孔子对自己母亲的感情之深。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

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浅谈《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涵盖了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论和行事,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念。

在《论语》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准则,是建立和谐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下面将对《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进行浅谈。

一、孝道的定义和内涵《论语》中多次提到“孝”,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是对父母、祖先和长辈的尊敬、关心和侍奉。

孝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敬养父母。

孔子认为,孝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要供养父母并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决定。

2.继承先祖。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还包含着对祖先的敬仰和继承。

在孔子看来,祖先是我们生命的源头,我们应该通过祭祀、祭拜等方式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要传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和文化。

3.忠孝两全。

忠孝两全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既忠于自己的国家和君主,又孝顺自己的父母。

这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孝道,才能真正做到忠诚于国家和君主。

二、孝道的重要性1.家庭和谐。

孝道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在家庭中,如果子女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就会形成一种尊重长辈、关心家人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2.社会稳定。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孝道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尽到对父母的孝道,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尊老爱幼、关爱他人的良好风尚,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3.个人成长。

孝道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关心,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三、如何实践孝道1.听从父母教诲。

孔子认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诲,不违背他们的意愿和期望。

同时,也要认真学习并遵守家庭规矩和传统价值观念,从而在家庭中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

2.关心父母健康。

子女应该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关注他们的饮食起居和精神状态。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

浅析《论语》中的孝《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有许多关于孝的讨论。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对《论语》中关于孝的内容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其中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在《论语》中,孔子对孝的重要性进行了多次强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品质高尚的表现。

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句话意思是说,君子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孝顺和尊敬父母是仁义道德的根本。

这说明在孔子看来,孝是人格修养的重要基础。

在《论语·雍也》中还有一段关于孝的对话,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中“为人谋而不忠”可以理解为为父母谋事而不忠诚,意思是说孝顺父母要诚实守信,不可以欺骗父母;“与朋友交而不信”可以理解为与朋友交往不忠诚,意思是说孝子不可以对朋友图谋不轨;“传不习”则是说不能把传统教育不学习。

这段对话进一步强调了孝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对父母要诚实忠诚,尊重传统教育。

孔子还强调了孝的实际行动。

在《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在的时候不要去远游,如果一定要去,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

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对孝的一种实际要求,即子女要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要有计划的行动。

除了对孝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要求外,《论语》中还有一些关于孝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孝的真正含义。

比如《论语·为政》中提到的一个关于孝的故事:“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子女应该在父母在世的时候关心父母的愿望和志向,父母去世后要继续遵循他们的教诲,不应该改变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这说明孝顺父母并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要持之以恒,要终身孝敬父母。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论语》中对孝的探讨不仅仅是简单地强调孝的重要性,更是对孝的内涵、实践和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他学说的集成,其中孝道思想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道德,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石。

本文将总结论语中关于孝道思想的要点。

首先,孔子强调孝顺父母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孝,以敬爱为仁”。

他认为要做到孝顺,首先要自我约束,遵守礼仪,才能以尊敬和爱护的态度对待父母。

这种孝顺并不仅仅是一种孝敬的行为,更是一种内心态度的转变。

其次,孔子强调孝道要体现在行动上。

《论语·为政篇》中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寐以为吾徒者,吾如不得已也。

”这表明孔子对于弟子的教育是全心全意的。

他不仅要求学生们在学问上努力追求,还要求他们尽己所能去奉养自己的父母。

孝道不仅是言传身教,更是一种具体的行为。

第三,孔子对于孝道的要求不仅仅是尊敬和孝顺父母,还包括对于祖先的崇敬。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他认为人们在祭祀神灵的时候应该表现得如同神灵确实在场一样,这样才能真正尊敬祖先。

最后,孔子把孝道与礼仪、教育相结合。

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教诲有体,知礼治也。

”他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礼仪的引导,孩子们能够学到如何孝敬父母。

同时,他也提出了家教的重要性,他说:“君子之自强也,其行察乎?自正其身也,而后人正其家。

”孔子认为,只有君子自己行为端正,才能正化自己的家庭。

总之,孔子对于孝道的思考和要求贯穿于整个论语中。

他认为孝道是社会伦理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他通过言传身教和实际行动来教导学生们如何尊敬父母,崇敬祖先,并将孝道与教育、礼仪相结合。

这些思想和要求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应该在尊敬父母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伦理的发展,以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论语》是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言行记录,其内容涉及伦理、政治、宗教等方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

其中,孝道是《论语》中重要的思想之一,被孔子视为社会关系和家庭伦理的基石,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和人生哲学。

一、孝道的重要性孝道在《论语》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孔子多次论及孝道,并把它作为人伦道德关系的核心原则之一。

例如,在《学而》一篇中,他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言意味着悼念父母的同时,也要承认他们的离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因此需要尽己之力去孝敬父母,以弥补离去的遗憾。

二、孝道的内涵孝道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孝心、孝敬、孝顺等多个方面。

最为核心的是孝心,指的是儿女对父母的心理态度和孝顺情感。

孝敬是以行动实现孝心,具体包括悉心照顾、照顾生活起居、照顾身体健康等。

孝顺则是指儿女要尊重父母、维护家庭纯洁、弘扬家风。

这些方面虽然各有差异,但都体现了孝道的基本内涵。

三、孝道的实践方法在《论语》中,孔子通过故事和言行来阐述孝道的实践方法。

父母、兄弟、师长这些亲人和长者的关系,是实践孝道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为政》一篇中,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他通过“适”和“莫”这两个语气助词,说明君子对天下百姓和父母亲人之间的关系,要尽到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不犯其忌,不辜负其期望。

四、孝道的意义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高度。

它强调家族、社会和国家的和谐发展,强调个人在长大成人后对父母的孝敬,既是一种职责和责任,也是一种感情和道德观念。

它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总之,孝道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其内涵、方法和意义等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和文化传统,对后代子孙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语中的忠孝观

论语中的忠孝观

《论语》中的忠孝观《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忠孝观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语》中的忠孝观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孝道观念《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孝道是忠孝观的基础,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孔子认为,孝是仁爱的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才能做到仁爱。

在《论语》中,孝道被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尊敬父母: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时,子女不应该远离家乡,如果必须外出,也要告知父母自己去向。

这体现了对父母的尊重和关心。

2.照顾父母: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子女要时刻关心父母的身体状况,为父母的健康长寿而高兴,同时也要为父母的衰老而担忧。

3.听从父母:孔子说:“父命之,子不敢辞。

”(《论语·颜渊》)意思是说,父亲命令儿子做事,儿子应该毫不犹豫地遵从。

这体现了孝道中的顺从精神。

二、忠诚观念在《论语》中,忠诚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质,是忠孝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忠诚于国家: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当国家政治清明时,孔子愿意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尽自己的力量。

这体现了忠诚于国家的精神。

2.忠诚于君主: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主应该待臣子以礼,臣子则应该忠诚地侍奉君主。

这体现了忠诚于君主的精神。

3.忠诚于朋友:孔子说:“朋友之间,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做到言行一致。

这体现了忠诚于朋友的精神。

三、忠孝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忠孝观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树立了正确的忠孝观,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伟大复兴。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

论语为孝篇的道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为孝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涵盖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对孝道的论述和阐释。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贯穿于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之中。

在《论语》为孝篇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孝道的经典论述和教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孝道的重要性,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尊重之情。

我们不仅要体恤父母的辛勤之苦,更要牢记父母的恩情,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孝道乃人之本,如不孝,必无这人的立身之本。

孔子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观念,他在《论语》中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孝者”,即很难找到一种优美的道德品质,比得上孝道至高无上。

孔子还在《论语》中强调了孝顺父母的方法和途径。

他认为孝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明辨是非,做到诚信待人。

他认为要做一个好孩子,首先要懂得道理,明智聪慧;其次要有节制积极,不贪心不暴躁;再者要有爱心,简朴谦和;最后还要有坚持不懈的勇气和毅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做到孝顺父母。

孔子强调,在孝道中,最重要的是孝悌,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姐妹悌恭。

他认为孝顺父母是最基本的伦理,而悌恭则是孝顺父母的基础。

所以我们在孝顺父母的时候,也要学会尊敬兄长和敬重姐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团结亲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孔子在《论语》中对孝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弟于长,友于兄”。

他认为孝顺父母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家人的责任。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家庭和睦的重要性,要求弟子们彼此相亲相爱,帮助和支持彼此。

他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不仅要有孝敬之心,更要有友爱之意,要像兄弟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互相帮助,和睦共处。

这样的家庭才能真正做到和谐幸福,才能真正实现孝道的精神。

只有在和睦相处的家庭中,孝道才能得以传承与发扬。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下来的言行录,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典籍之一。

其思想内容丰富,其中孝道思想是其核心之一。

以下是对《论语》中孝道思想的总结。

孝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统。

《论语》对于孝道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包括对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孝行的具体内容、孝道义理的内涵等方面。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孝道的价值和重要性。

他曾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句话强调了孝道的美德,只有孝顺父母才能成为君子。

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道不仅仅是在家庭中孝敬父母,也包括对其他人的孝顺和仁爱。

孔子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强调了孝道的实践。

他自身就是一个孝子的榜样。

他的母亲过世后,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守孝三年。

他还告诫学生要“三年不为仕,以学其道”。

这体现了孔子崇尚孝道并将其放在至高的位置。

《论语》还详细描述了孝道的具体内容和行为规范。

孔子在回答学生关于孝道的提问时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意味着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照顾他们的生活需求。

此外,孔子还教导学生要恭敬地对待父母,不随便阻挠他们的行动,并对他们坦诚以待。

他说:“小子不可教也,使我才至于斯也!犁牛之子骍角,呜呼!幸哉!”这句话强调了孝子感恩父母之恩,以及孝道的传承和发展。

孝道在《论语》中不仅体现在家庭关系中,还包括社会关系。

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孝道应该成为君子品质的基础,只有在孝道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出更广泛的道德行为。

此外,对于年长者孔子也主张“不违宿,违之必复违之”,即对长辈虽有不同意见,也要恭敬地表达出来,以示尊重。

总体而言,《论语》中对于孝道的论述体现了孔子强调孝道的重要性和价值,详细描述了孝行的具体内容和行为规范,并将孝道与其他道德规范和社会关系相结合。

其中,孝道被认为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蕴含的孝道思想《论语》是儒家文献中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许多关于孝道的思想,尤以孔子的精神为中心,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渊源,也给学者提供了滋养灵魂的食粮。

首先,孔子提出“孝悌忠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强调家庭成员应遵循孝顺父母,慎重言行,把家庭缩小,有序管理。

他提到“克己复礼,安身立命,以德服人”,认为人们应当养成良好习惯:坚持道德而孝顺父母,做到良好的表现力,这样才能让自己受到尊敬和尊重。

此外,孔子深刻地指出了孝心的重要性,强调一个人的孝顺行为不仅会受到他人的赞赏,而且会使人们获得内心的安慰。

他认为,孝道是一种共享的情感,有助于促进人在同一层面上互相支持和关心。

他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指我们如果要“养身孝悌”,就必须每天早晨细心地思考自己的行为违背了什么,从而不断的改正自己的行为来继续孝顺自己的父母和家人。

在儒定着的《论语》中,孔子着重强调孝道的重要性,既要敬重、尊重父母,又要把父母的殷俭持家的道德教育积极传承下去。

孝道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同时它对维护国家稳定,维护国家家庭民主营造有义务,所以有“孝友人,友人於有孝也”的历史性共识。

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孝道文化日渐式微,社会现实尚且把它直视。

处处体现,家庭教化丛上层凋零,过度依赖媒体教育更强调功利,催生孝仁言行萎缩,活力不足,中华传统文化珍贵的人文宝藏正勒令荒废淡出。

因此,我们需要尊重先人的孝道思想,发扬孔子的神圣理念,真正从根本上理解孝道的重要性,积极把孝道思想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教育实践中。

让孝道思想在当代被重视,在当今社会中被发挥,使孝顺父母和尊敬父母成为受到礼仪新潮流的导向,成为中国人传承发展孝道文化的基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孔子认为在精神上的孝,意义远大于物质的供养



关于这一点,孔子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养就是孝的观念是有问题的。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 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认为,就是家 里豢养的动物,都能在物质上被给予很好的照顾,那么给父母的物质供养就不足以成为 孝与不孝的分界线。能够区分的只有抽象的情感。所以色是难的,要做到面对父母的 时候,不厌烦而有愉悦之色,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做到的。如果整天摆着一副臭脸,父 母就是天天食鲍鱼吃燕窝也不会开心的,父母最需要的是心灵的慰藉。在父母眼里,子 女的陪伴和关切比物质的丰盛要重要得多。 所以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是的,既然是孝子,那他在物质和言行上 的态度就不会受到父母的微词,唯有疾病,是天灾,很难由人力控制,是父母和孝子都没 有办法的。这种疾病,不是自身的不注意造成的。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 毁。”所以的病症成为父母也是孝子最无能为力和担忧的事件。 另外,孔子还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皆弟之言。”对于父母对自己孩子的 看法,向来都被认为有主观的成分,但是人们不会对孝子父母对孝子的看法有怀疑和不 好的评价。孝道作为人伦之一,那个时代是大家很重视并且有目共睹的,如果是公认的 孝子,那么他的言行对社会就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成为道德楷模式的人物。此时,就连 父母家人也变成了“孝”的监督者,他们的言行是有公心且可供的。由此可见,孝在当 时已经被提升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孔子怎样处理“忠孝不能两全”

孔子认为将孝的品德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参与了政治,但是现 实社会中必有很多人是在朝廷做官的,就不能日夜陪伴在父 母的身边了。那么怎样处理这个忠和孝的关系问题呢?古人 眼里的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孝指的就是在家侍奉父 母,听取父母的心声,即小孝;广义的孝指的是在在朝廷里 忠于君主,没有贰心,即大孝。孝道在政治范围内延伸成了 忠君爱国。孔子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以小孝和 大孝的关系巧妙的处理了忠和孝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孝道思想总结篇一: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关于论语中孝的思想刘文刚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行事的著作, 它涵盖了极其丰富的思想内容, 如学习论、为政之道、道德修养论、孝悌说等等。

本文在此阐述下我对论语中孝的思想的一点看法和感悟。

先看这段:子游问孝。

子曰: 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尽孝道, 首先得赡养父母, 但这远远不够, 还得尊敬他们。

否则就和养狗、养马毫无区别。

也就是说孔子眼中的孝在能赡养的前提下要尊敬父母。

此为其一。

其次,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 弟子服其劳; 有酒食, 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这就告诉我们要和颜悦色地奉侍父母, 把最好的奉献给父母, 始终如一, 不可因时间、情绪、环境不同而有所改变。

再次,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意思是说, 父母在世时, 不出远门游学或者做官; 如果真要出远门, 一定要讲清去处, 安顿好父母。

再次, 尽孝道不可违礼, 态度要谦和。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也就是说尽孝道不可违背礼制。

孔子在此还从为政的角度叙述孝道原则, 孝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充到行大孝于天下, 爱天下之人, 这是施行德治的根本。

大孝发展到现在即为追求道义, 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谋福利。

子曰: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 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即对于父母的错误要耐心、委婉地劝谏, 讲究方法, 希望他们接受, 但又不可违礼。

最后, 行孝要继承父志或父道。

子曰: 父在, 观其志; 父没, 观其行; 三年无改父之道, 可谓孝矣。

曾子曰: 吾闻诸夫子, 孟庄子之孝也, 其他可能也;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 是难能也。

上两句要求人们按古代礼制尽孝道, 不改变父辈生前奉行的准则, 继承其事业或完成其遗愿。

这个可以扩展到更久远的祖先, 善终追远, 秉承先辈们的例行方式。

以上主要是孔子的孝道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孔子弘扬了华夏先民的优良传统, 第一次将孝道文化提高到人文关怀的理论高度, 给予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 并不遗余力、身体力行地进行践履、倡导。

这在当时对提高人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孔子的孝道在今天是否有其价值和意义呢?答案是肯定的。

现代社会进入了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开始变得急功近利,凡事从利益出发,哪怕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多人都只看个利字。

甚至还出现了啃老族,最近又有很多官二代、富二代仗着长辈的荫蔽作威作福。

这些人不但不能养,还总为父母惹麻烦,从孔子的观点看,这类人是为不孝。

因此论语中的孝道在现代推行很有必要。

在《论语》中共收录了“孝”字19次,而这19个孝字又可以分为两种思想:一是无违,无违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和无选择的顺从,而是指不违背礼节、有主见的服从。

二是孝养。

孝养并不是单纯的物质上的养,更包括在精神上的和情感上的慰籍。

第一节无违要尽孝就要无违。

无违,就是不要违背,也是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的重要内容。

在孔子那里,无违的内容很丰富。

其一是不要违背孝敬父母的礼节。

当时,一个叫盂懿子的鲁国大夫问孔子什么是孝。

孔子简单地回答“无违”。

什么是无违呢?孔子对其学生樊迟解释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敬父母,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有着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和行为规范,与父母一起吃饭。

父母要坐在主人的位置,这就是一种礼节;父母生日这一天,尽管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但也要摆寿宴,喝寿酒,吃寿面,这也是一种礼节;清明祭祖,又是一种礼节,等等。

这些风俗习惯和礼节实际上是孝敬父母的具体载体,是不能违背的。

违背了,就是不孝。

其二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段话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表现得很好。

父母不在的时候,子女还是表现得很好,而且连续保持三年以上。

为什么要强调三年呢?因为能保持三年。

也就能保持终身。

二是说当着父母的面,子女表现得很好;背着父母,也一样表现得很好。

子女能在这两个层面都做好了。

就是孝顺的,就是孝子。

孔子十分看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他不仅在《学而第一》篇论述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思想,而且在《里仁第四》篇重申了这一思想。

其三是正确对待父母的过失。

孔子强调孝敬父母,但并不否认也有“不是的父母”。

“父母不一定全对”。

对于这样的父母,孔子认为,可以温和地劝导,但还是要无违。

他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孝敬父母,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温和地劝导,他们若不听从,仍当恭敬,不可冒犯;内心忧虑,却不怨恨;即使提不同意见.也要有个限度。

以上比较完整地阐述了孔子的“无违”思想。

这一思想总体上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第二节孝养做子女的。

怎样才算对父母尽了孝道呢?也就是说,怎样才算坚守孝敬之心,常怀感恩之情呢?尽孝以敬。

在孔子看来,尽孝,坚守孝道,首先要敬。

就是要从内心里敬重父母,敬仰父母,敬畏父母。

为什么要敬呢? 因为对于一个人而言。

最大的恩情莫过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

敬重父母。

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敬重生命。

生命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人们无论怎样敬重之都不为过。

敬重父母还含有敬重劳动的含义。

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所花费的心思和做出的操劳都是难以计量和予以报答的。

按照唯物史观,劳动是使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在人类的进化过程和社会发展史上,怎样评价劳动的作用也不过份。

为此,孔子认为,孝是子女对父母带有浓烈情感的养。

这种情感就是敬重、敬仰、敬畏。

没有敬,就没有孝。

如前所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一个人即使赡养了父母。

如果没有敬重、敬仰、敬畏父母的情感,这与养一只狗、养一匹马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只能算养,不能算孝。

尽孝不怨。

孔子认为,孝的第一层含义是内在的。

是心理和情感问题,这就是要敬。

第二层含义则是外在的,是态度问题,要表现在脸面上。

所以当孔子的学生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色难”。

孔子告诉我们。

子女在赡养父母上永远保持和颜悦色。

永远没有怨言,很困难。

色难,可以从许多人的人生经历中加以体认。

应该说,我们这个社会绝大多数人是愿意真心孝敬父母的,特别是一些从农村经过考大学或其他途径奋斗进入城市的人,更是想好好地孝敬父母。

他们把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想尽点做儿女的孝心,让操劳一生的父母享享清福。

而且开始时都做得很好,表现在尽量不让父母做家务事,尽量抽出一点时间与父母聊聊天。

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在态度上就会表现出不耐烦,不能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甚至还有怨言。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譬如。

父母可能还是以农村习惯对待城里的生活,以给予子女小时候的态度对待长大的子女,这就和子女的生活产生了矛盾。

又如,父母的年纪大了,动作不利索了,妈妈还变得啰嗦了。

这可能使子女感到不适应。

再如,父母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

经常要陪着他篇二: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当今社会如何看待《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中文五班裴梓伊摘要: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但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社会,旧制度已不复存在。

当新思想取代旧思想、新文化代替旧文化、外来文化不断冲击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要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孝道,并应该赋予“孝道”符合时代的新的定义。

《论语》是儒学经典之一。

而其中孔子关于孝道释义及理解,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可以说:孝就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

但这种伦理道德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型的阶段,孔子决心恢复周礼实质上也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社会统治的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可以说,这种关于孝道的思想很好的维系了宗法制度,也为同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封建家族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帮助。

正因如此,儒家思想才能成为贯穿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所以,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孝道”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如今的社会,我们应发现其蕴育千年的结晶。

“孝”深深地熔铸在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

但在当今社会,封建统治的思想束缚早已不在,我们用应该如何看待儒家思想中的“孝道”呢?首先我们要看到《论语》中关于孝道我们应该理解学习的方面。

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篇》告诉我们应该学习父亲长辈合理的部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作为子女,应该听从父母的教导,学习父母正确处事原则。

这对未来的独立,对自身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

又如: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论语·里仁篇》作为子女,要牢记父母的年龄,一方面因[其高寿]而喜欢(这表现出子女应对父母关爱)而另一方面又要因为[其寿高]而有所恐惧(又表现出了子女对父母的崇敬与依恋,为父母有一天要离去而感到恐惧和悲伤)篇三:探析论语中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训练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探析《论语》孝道思想的现实意义项目主持人联系电话所在学院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申请日期起止年月教务处制2013年3月填写说明1、本申请书所列各项内容均须实事求是,认真填写,表达严谨,简明扼要。

2、申请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也是创新团队,“项目编号”不填。

3、本申请书为A4纸双面打印,左侧装订成册。

可网上下载、自行复印或加页,但格式、内容、大小均须与原件一致。

4、主持人所在学院认真审核, 经初评和答辩,签署意见后,由学院统一将申请书(一式3份)报送教务处。

1承诺书我保证填报内容的真实性,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

如果获得资助,我与本项目组成员将严格遵守学校的有关规定,并按计划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或结束时,接受学校对本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并按时提交工作总结和结题报告。

负责人(签名):成员(签名):年月2日一、基本情况3二、立项依据(可加页)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