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12 月 7 日晚上 21 点 17 分,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中 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洛琳斯卡学院进行中文主题 演讲《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 尊敬的获奖者、 女士们、 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 能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 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谢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 2015 年生理学和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 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 示感谢,谢谢刚才两位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40 年前,在艰 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这里我 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团队抗疟研究团队当年的研究工作总结,蓝底表现的是 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表示的是全国其它协作团队的完成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表示既有本院,也有协助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 1969 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 选工作后, 1971 年起, 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 1971 年 9 月, 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 改用低温提取, 用禁药回流或者冷却, 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这一类型之外, 其它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71 年 10 月 4 号, 青蒿禁药中型音提取物, 就是标识的 191 号样品, 以一公斤体重 1 克的剂量连输三天口服药, 对疟疾一直率达到 100,同年 12 月到次年 1 月,头年 10 月也得到了抑制率 100 的结果,青蒿禁药中型提 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的演讲稿
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的演讲稿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
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 (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
屠呦呦诺贝尔奖颁奖演讲完整版
屠呦呦诺贝尔奖颁奖演讲完整版尊敬的诺贝尔委员会、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感谢诺贝尔委员会授予我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我感到无比荣幸和激动,也非常感激诺贝尔奖对我所做工作的认可。
心中充满敬意,我在这里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并对于荣获诺贝尔奖给予的肯定表示衷心感谢。
我从事中药研究已经数十载,一直致力于为传统中药寻找解决世界疾病问题的线索。
荣膺诺贝尔奖,是对中药研究的肯定,更是对我个人的鼓励和肯定。
这一时刻,让我回想起我一生的奋斗历程、困难和喜悦。
中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无数智慧的先人们用他们手中的传统中药治愈了无数的病患,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和药学知识。
然而,中药的疗效一直备受争议,因为其中的复杂化学成分和疗效机制让人难以理解。
面对这一现状,我心生疑问,决心揭开中药背后的奥秘。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青蒿素这种植物化合物对抗疟疾的疗效突出,而传统的煎煮方法却无法有效提取。
我决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药进行研究,通过分离、提纯和活性成分的鉴定,最终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为抗疟疾药物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希望这一发现能够帮助更多受疟疾困扰的人们。
研究不只是孤独的个人努力,不仅需要科研团队的支持和合作,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我想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我的教育培训机构、实验室团队以及患者们对我的支持和鼓励。
同时,我也要感谢对中药研究给予关注和支持的学术界和政府机构。
诺贝尔奖是科学界最高的荣誉,同时也是对我个人的巨大鼓励。
我深知这个奖项意味着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致力于中药研究,不断探索和挖掘传统医学的宝藏。
基于我近年的研究成果,我相信中药的疗效和科学价值将会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认可。
最后,我要向所有奋斗在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家们致以最为诚挚的敬意。
你们潜心研究,为人类健康做出了伟大贡献。
希望我们能够携手努力,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把科学的力量发挥到极致,为人类的福祉而不懈努力。
感谢大家!再次对于荣获诺贝尔奖表示由衷的感激和喜悦!谢谢!*(800字以上)*。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女,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以下是店铺整理了屠呦呦诺贝尔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希望你喜欢。
人民网斯德哥尔摩12月7日电(记者李玫忆、刘仲华、实习记者王娜)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出席诺贝尔报告会,发表了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演讲,向现场的1千多名观众展示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
她在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强调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希望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从而造福人类。
等待演讲:观众寒风中排队热情高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北欧医学研究重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就是该校下设的一个机构。
12月7日的诺贝尔演讲就在这里举行。
今年的演讲地址在医学院新落成的医学礼堂。
该礼堂外形似一艘巨大的帆船,外立面是金光闪闪的玻璃幕墙。
礼堂内能容纳1千多观众,是整个学院最大的礼堂。
礼堂座位分为媒体区和观众区。
考虑到因为屠呦呦获奖引发的热潮,此次诺贝尔演讲的组织者11月初就开始媒体注册和登记,而10多天后注册网址就显示媒体席位已满员。
由于大村智获奖,从日本和欧洲各地赶来的日本媒体有10多家,记者有30多人。
而屠呦呦的获奖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华文媒体的热情。
从中国内地、欧洲各地赶来的中国媒体也有10多家。
由于本网记者注册较早,获得了第一排的座位号。
屠呦呦的诺奖之旅吸引了在瑞华人华侨的高度关注。
来到礼堂门前,已经有数百名华人在排队等待入场了。
屠呦呦诺奖演讲稿《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可编辑版】
屠呦呦诺奖演讲稿《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可编辑版】屠呦呦诺奖演讲稿《青蒿素的发现 :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屠呦呦诺奖演讲稿《青蒿素的发现 :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演讲稿和发言稿屠呦呦诺奖演讲稿《青蒿素的发现 :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献给世界礼物中医传统演讲稿《青蒿素的发现屠呦呦屠呦呦:201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201X年12月7日演讲题目:《青蒿素的发现 :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字数:3883字主要内容:回顾了青蒿素的发现及临床实验与制药历程,并展望当下疟疾的治疗仍然责任重大。
结尾谈及中医,并以唐诗《登鹳雀楼》收尾。
引用金句: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
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演讲全文: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和Satoshi ōmura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屠呦呦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全文
屠呦呦诺贝尔奖发表获奖感言全文屠呦呦在获奖的时候,都发表了哪些获奖感言呢?现在就跟店铺来看看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全文,一起来看看吧。
屠呦呦发表获奖感言全文尊敬的主席先生,亲爱的使用过青蒿素的人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感谢青蒿,感谢四个人。
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
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
在此,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成片成片的青蒿的荣誉,更是中国中医的荣誉。
可以这么说:我是一个为青蒿素或者说是为诺贝尔奖而生的人。
1930年12月30日黎明时分,我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市开明街508号的一间小屋,听到我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后,父亲屠濂规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我取名呦呦。
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也就是从出生那天开始,我的命运便与青蒿结下了不解之缘。
只是当时,我还不认识什么是青蒿,也不知道什么是青蒿素,也不知什么是中医,更不知道什么是诺贝尔奖。
感谢完父亲,我想感谢中国的一位伟人——毛泽东。
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他把中医摆在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之首,并且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1954年,毛泽东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
”它就是我的工作单位——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前身,也是成就我一番事业的平台。
我时常在想:假如没有成立中医研究院;假如把我分配到一个乡村医院,我顶多是一个平庸的中医,更别谈什么青蒿素,什么诺贝尔奖了。
我还要感谢一个中国科学家——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葛洪先生,他是世界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的演讲稿:创新成就中药的全球传播
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的演讲稿:创新成就中药的全球传播!今天,我非常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对中药发展的见解和观点。
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国粹。
作为一名中药研究者,我一直致力于中药的创新和发展。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
中药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逐渐发现了许多草本植物以及动物等资源可以用来治疗疾病。
这些东西被人们称作药物或中药。
许多经典医书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收集了大量珍贵的中药知识和经验。
这些书籍被认为是报告中药治疗效果的主要来源之一。
由于这种药物的由来和适应范围一定程度上来自当地环境,因此中药的治疗方法也有地域特点。
中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具有综合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功能。
中药不仅能够通过一些化学成分起到治疗作用,而且能够通过整合、调配,达到在身体内形成协同作用、紧密配合的效果。
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已经有许多中药预制剂以及功效几乎与化学药物相当的中药纯化制品实现了现代化的生产。
这些创新让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更加便利和实用。
我作为中药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中药的创新和发展。
我个人认为,要实现中药的全球传播和应用,必须要有大胆的创新和改变传统的观念。
比如,我的团队和我一直在致力于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以及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我记得在我年轻时最深受启发的一件事,是关于青蒿素的研究。
青蒿素是中药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Arnorld Svanberg博士领导下从中国青蒿草中提取出来。
青蒿素的发明,彻底颠覆了世界上对于疟疾治疗的观念。
青蒿素不仅能够快速杀死寄生虫,而且作用迅速、疗效显著和副作用小,这在当时是医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进步。
作为演讲者,我为这个伟大的成果感到非常自豪和敬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命健康的关注不断加强,中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演讲稿范文】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屠呦呦诺奖报告全文:中医药学是个伟大宝库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已经抵达瑞典并将于10日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
当地时间12月7日下午(北京时间7日晚),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用中文做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的礼物》的演讲,由翻译进行同声传译。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下面是xx收集到的演讲全文: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20xx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20xx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20xx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20xx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者演讲全文
屠呦呦诺贝尔奖获奖者演讲全文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嘉宾,亲爱的同仁们:非常荣幸站在这个伟大的舞台上,向大家分享我获得诺贝尔奖的故事和对未来的展望。
首先,我要感谢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我的认可和肯定,这是对中医药事业的巨大支持和鼓舞。
屠呦呦此刻想起了自己漫长的追梦之旅。
多年来,中药为了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我作为中药领域的一名研究人员,也一直投身于中药的研究和创新中。
从植物的提取、分离、纯化开始,我带领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力求找出中药疗效的本质。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几经失败,我们终于在青蒿素中找到了神奇的抗疟活性物质,并成功提取出来。
这是一项中国中医药史上的重大突破,青蒿素的发现给全球抗击疟疾事业带来了重大的希望。
但是,在获得这一突破性成果的同时,我也深感困惑和苦恼。
中药的价值被人们所认可,但很多中药的疗效机制依然不明确,制约了中药研究的发展。
我意识到,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中药。
于是,我带领团队投入到高效筛选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中。
我们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对数以万计的中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筛选。
终于,我们找到了中药治疗寄生虫性疾病的新药物,开辟了中医药在新领域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科学不分国界,中医药的研究需要全球合作和交流。
我在此呼吁,希望各国科研人员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中药研究中,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未来,中医药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相信,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医药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需要将中医药融入国际医药体系,加强研发和创新,让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要关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既要传承中医药的千年智慧,又要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进行创新。
我们要推动中药的国际标准化、规范化,提升其在全球医药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尊敬的各位,我希望不断努力的中医药事业能够为人类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草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保养身体、健康养生。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演讲稿: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三一文库()/演讲致辞/演讲稿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演讲稿: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12月7日下午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介绍了自己获奖的科研成果。
演讲全文小编收集如下: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c.campbell(威廉姆。
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的演讲稿.doc
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的演讲稿【演讲稿】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
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 (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
屠呦呦的励志演讲稿
屠呦呦的励志演讲稿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6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和Satoshi ōmura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
屠呦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屠呦呦: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作者:王君平梁相斌周宁卢国强来源:《新晨》2020年第04期“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这为中医药发展指明方向。
应当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蕴含的精华,努力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人类健康,促进人类健康。
”我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年近九旬的屠呦呦说,人民健康是生活美好的重要基础,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现有医疗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已难以满足人民对健康的新需求。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体系,补齐健康服务的短板,让人人享有健康,离不开传统的中医药。
“古老的岐黄术,历久弥新。
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防治现代疾病方面的优势和特色日益凸显,中医需要与现代医学相互借鉴、共同补充发展。
”屠呦呦说。
当屠呦呦接受抗疟项目时,西医药学为她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当年屠呦呦面临研究困境时,重新温习中医古籍,传统的中医药给了她创新的灵感。
她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
青蒿与青蒿素只有一字之差,却是破茧成蝶之变。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設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屠呦呦说,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宝库”之一。
但中医药宝库不是拿来就能用的,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像青蒿素这样的研究成果来之不易,要发扬传承创新精神,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既要善于从古代经典医籍中寻找创新灵感,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创新手段,二者相结合才能产出原创性成果。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
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屠呦呦瑞典领诺贝尔奖演讲全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演讲。
9点一刻左右,屠呦呦作为第三个演讲嘉宾出场,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说。
这是诺贝尔基金会举办的年度科学庆典——诺贝尔周活动之一。
屠呦呦于当地时间12月4日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6日参加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
10日她还将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
演讲中屠呦呦还讲述了40年前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艰苦过程。
由于几十年前中国的科研条件十分有限,青蒿素的发现十分不易。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已经有数千例的疟疾患者得到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
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
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
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
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
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
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
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
屠呦呦诺贝尔奖得主演讲全文
屠呦呦诺贝尔奖得主演讲全文感谢大家的热烈欢迎和邀请。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科研心得和对科学的热爱。
首先,我要感谢诺贝尔委员会对我的认可和这个伟大荣誉的给予。
获得诺贝尔奖是我科研生涯中最大的成就,也是对我及我的团队多年努力的肯定。
我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向所有支持、帮助和鼓励过我们的人表达我的衷心感谢。
我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是中药化学,而我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是我在抗疟药物研发方面的杰出贡献。
疟疾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帮助那些受到疟疾困扰的人们。
我的研究成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
青蒿素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提取出来的药物,通过抑制疟原虫的生长来治疗疟疾。
在我之前,世界上并没有人发现青蒿素的药理作用。
我通过多年的辛勤工作和团队合作,在不断的实验和检测中,最终发现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被誉为疟疾治疗史上的重大突破。
然而,发现一个有效的药物只是科研的起点,将其应用到实际中才是真正的挑战。
在我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我和我的团队一直致力于推广和应用青蒿素。
我们希望将青蒿素的疗效带给更多的人们,特别是那些生活在疟疾高发地区的人们。
我们与世界卫生组织、各地政府和合作伙伴紧密合作,推动疟疾防控工作,为全球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意味着我的科研之旅已经完结,相反,它给我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感。
我将继续致力于中药化学的研究,努力发现更多的有效药物,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多贡献。
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团队的支持和鼓励。
他们是我科研道路上最坚实的后盾,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不可能走到今天。
同时,我也想鼓励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女性,勇敢地投身科研事业。
在科学领域,性别不应成为制约一个人发展的因素,只要你具备热情、才华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你就能够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最后,我再次感谢诺贝尔委员会的肯定和所有支持我的人们。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文档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文档Tu youyou's speech in Sweden: artemisinin is a gift doc u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编订:JinTai College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文档小泰温馨提示:演讲稿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等等;同时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本文档根据演讲稿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于XX年12月7日在xxx 学院进行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共聚一堂。
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发表演讲之后,85岁的屠呦呦身着蓝色套装,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上讲台。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演讲中,屠呦呦首先对诺贝尔奖评委会和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感谢。
随后,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屠呦呦介绍,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即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在1971年10月的实验中,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以1克每公斤体重的剂量,通过连续三天对病人口服给药,实现对疟疾抑制率100%。
屠呦呦诺奖报告会演讲: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_1
屠呦呦诺奖报告会演讲: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小编语:屠呦呦获得诺奖,使一向被质疑“不科学”的中医,终于吐气扬眉、为国争光,更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医药这个伟大宝库,也被业界认为是岐黄之术发扬光大的最好时机。
对中医药宝库来说,青蒿素的发现,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人们相信,中国传统医学带给世界的礼物,会越来越多。
以下由上学吧范文整理的屠呦呦诺奖报告会演讲: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仅供参考。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洁甀爀愀(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
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阅读答案
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阅读答案阅读《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这篇文章,你会更加了解青蒿素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就和店铺来看看《药送给世界的礼物》这道阅读题的正确答案吧!《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阅读原文“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10月5日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在上世纪60年代末,常用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已经失效,但疟疾患者却在持续增加。
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将目光转向了传统中草药学,发现了植物青蒿中的提取物有疗效。
历经380多次实验,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12%—40%。
她重新翻查古代文献,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吸引了她的目光,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坏掉了。
她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12%到100%,终于发现了青蒿素,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提起艰苦岁月和付出的牺牲,屠呦呦一直没有抱怨,反倒是充满怀恋。
从事科学是十分辛苦的,要有信仰有毅力,但也永远不要忽视环境的影响。
科学研究充满着魅力也充满着偶然,有的科学家终其一生,只是证明了“此路不通”,而有些科学家则是幸运地站到了苹果树下。
《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阅读题目(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使中医中药文化走向世界。
(10分)(2)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发现过程中蕴含的认识论道理。
(6分)(3)结合材料,说明屠呦呦获奖对人生价值实现的启示。
(10分) 《中医药送给世界的礼物》阅读答案(1)①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收集、研究传统中医中药文化资源;(3分)②对传统中医中药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在实践基础上对传统中医中药文化进行创新;(2分)③利用大众传媒,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医中药文化走向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应诺贝尔奖委员会邀请,屠呦呦于XX年12月7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行了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
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诺贝尔大厅,XX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获奖人共聚一堂。
在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分别发表演讲之后,85岁的屠呦呦身着蓝色套装,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走上讲台。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演讲中,屠呦呦首先对诺贝尔奖评委会和诺贝尔基金会表示感谢。
随后,屠呦呦介绍了40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屠呦呦介绍,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在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即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者冷却,然后再用解溶液去除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药品。
在1971年10月的实验中,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以1克每公斤体重的剂量,通过连续三天对病人口服给药,实现对疟疾抑制率100%。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在随后的临床研究中,对30例病人治疗全部显效。
研究者们于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与上海科学研究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合作,最终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并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上发表。
随后,经过不断改进,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持续获得成功,并引发国际关注。
“大家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药物发现的过程,但是当年在中国,从已有XX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屠呦呦在演讲中说,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疟研究项目”,屠呦呦被指定负责,并组建项目科研组,承担抗疟项目的研发,这个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接受任务以后,屠呦呦搜集整理中医药典籍,造访名老中医,并搜集他们用于治疗疟疾的方子和中药,同时调研了大量民间中药,在汇集包括植物、动物等两千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位方剂。
在面临研究困境时,中医古籍给了屠呦呦提取过程避免高温的启示。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差,缺乏设备,研究团队曾用水缸作为容器,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因为接触大量溶剂,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进行临床试验,屠呦呦和科研团队成员甚至亲自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安全。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项目’中医团队的全体成员,铭记他们的积极投入与特殊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家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等。
”在演讲中国,屠呦呦强调,没有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中国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接着,屠呦呦重申,在今天,疟疾对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
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98亿,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
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的复方药物治疗,但是得不到act治疗(即青蒿素联合疗法)的疟疾患儿仍然达到5600万到6900万之多。
疟疾的另一挑战是,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对青蒿素抗疟的抗药性,这也是严重的警示。
屠呦呦表示,她诚挚希望全球医药工作者认真执行act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在演讲最后,屠呦呦表示,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两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这场演讲之后,按照惯例,屠呦呦还将参加12月9日的诺奖音乐会,12月10日的颁奖仪式和诺贝尔晚宴。
附:屠呦呦瑞典演讲全文: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
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威廉姆•坎贝尔和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
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
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
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
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
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
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
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
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
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2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
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
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
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
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这个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
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
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
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
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
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
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
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
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
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
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
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
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
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
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
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XX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
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
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
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
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
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
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l.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
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
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
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
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
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
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
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
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显效的结果。
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
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