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监护室感染菌群分析及控制感染对策

蓝如束1,赵 丽2,廖光付1

(1.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广西柳州545005;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监护室(I CU)病原菌分布及探讨控制感染措施。方法 对2047份临床标本(包括痰、咽拭子、尿、血、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进行培养分离出1047株致病菌加以整理分析;分离培养后均用A P I系统或V IT EK全自动分析仪鉴定。结果 2074份临床标本中,阳性标本914份;分离出的菌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次真菌、革兰阳性球菌分别占70.3%、17.2%、12.3%;感染部位以肺部最多,共771株(72.7%)、泌尿道感染181株(17.0%)、引起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9.1%、18.1%;泌尿系统、败血症常见细菌感染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25.6%、12.4%、11.8%;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3.1%,真菌与细菌混合感染占17.4%,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患者一般与其他部位感染同时存在。结论 为有效控制感染,必须合理选择抗生素;要特别重视对患者的卫生整顿和消毒隔离,严格对病房空间环境及使用医疗器材进行消毒监测。

关键词:I CU;病原菌分布;控制感染

中图分类号: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529(2002)0420284202

I CU内危重患者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日益受关注。目前I CU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细菌感染,它是引起多系统器官衰竭及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因素[1,2]。控制感染主要环节是针对病原菌的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于危重患者,抗菌治疗往往是在获得细菌培养结果之前开始,基本上是经验治疗。因此,了解I CU各种感染的病原学流行规律是非常必要的,为危重病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我们对1995年1月~1999年12月连续从I CU分离出1047株细菌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来自I CU患者送检的痰、咽拭子、尿、血液、穿刺液、中心静脉插管等共2074份标本,阳性标本914份,共分离出1061株细菌,其中真菌为182株。

1.2 培养与鉴定 所有标本培养方法均按全国操作规程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后均用A P I系统或V IT 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法国梅里埃公司)鉴定。

2 结 果

1995年1月~1999年12月从I CU共分离的病原菌分布见表1。5年分离出致病菌1061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46株(70.3%)、真菌182株

收稿日期:2001203202; 修订日期:2001207218(17.%)、革兰阳性球菌130株(12.3%)。常见致病菌分布见表1。在感染部位中以肺部感染为最多,共分离出771株(72.7%),泌尿系感染181株(17.0%),败血症58株(5.5%),其他51株(4.8%)。其中肺部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真菌为主,分别占28.9%、19.3%、18.1%。泌尿系常见细菌为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5.6%、12.4%、11.8%。从调查中发现,多部位感染及真菌和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占17.4%,单纯1种细菌感染占53.0%,单纯真菌感染占3.1%,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1%。

3 讨 论

3.1 I CU是医院感染高发区 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细菌分布因不同医院而异。本次调查表明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是I CU下呼吸道主要病原菌。这些细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患者本身有严重基础疾病、营养不良和肺部防御功能减弱易发生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吸入已丛集于口咽腔的细菌[3]。肠球菌、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是泌尿系主要病原菌。导尿是泌尿系受感染最常见的原因,病原菌主要来自患者的身体内定居的内源菌或医院环境污染的外源菌,这些细菌可通过直接定居尿道周围或污染导尿管引起泌尿道感染[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真菌在I CU感染日益严重,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往往十分凶险顽固,治疗困难。本次

4

8

2

・Ch in J N o socom i o l V o l.12N o.42002

调查真菌感染率为17.2%,其中单真菌感染占

表1 1995~1999年I CU细菌分布构成比(%)

细 菌分离株数构成比(%)

G-菌73670.3

铜绿假单胞菌23522.5

不动杆菌16415.7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67.3

大肠埃希菌514.9

阴沟肠杆菌403.8

肺炎克雷伯菌373.5

木糖氧化无色杆菌161.5

粘质沙雷菌131.2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141.3

流感嗜血杆菌121.1

副流感嗜血杆菌90.8

洋葱假单胞菌90.8

产气肠杆菌70.7

摩根摩根菌70.7

蜂房哈夫尼菌50.5

嗜水气单胞菌50.5

产酸克雷伯菌40.4

食酸丛毛单胞菌40.4

栖稻黄色假单胞菌40.4

黄杆菌30.3

泉居沙雷杆菌30.3

腐败希瓦菌20.2

恶臭假单胞菌20.2

门多萨单胞菌20.2

脑膜败毒黄杆菌20.2

其他100.9

G+菌12912.3

粪肠球菌413.9

屎肠球菌282.7

表皮葡萄球菌353.3

金黄色葡萄球菌111.0

溶血葡萄球菌50.5

肺炎双球菌50.5

其他40.4

真菌18217.4

3.1%,细菌合并真菌感染17.4%,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这是由于进入I CU后各种有创伤性监测和治疗,使机体更易暴露于外界病原体中,而禁食、卧床等又严重干扰了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削弱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患者长期使用抗生素,使菌群发生变化等有关。在I CU患者中,一般与多部位感染同时存在,两种和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占27.4%,因此,如何有效控制感染是I CU的一个问题。笔者在统计中发现,I CU患者第1次培养阴性达85%以上,而第2、3次培养,阳性率有显著增长,第4次培养阳性率达90%以上,这说明I CU感染主要是获得性感染。感染常见患者病情危重、住院时间长、各种侵入性操作多(如深静脉插管、导尿管、引流管),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抗生素使用过多,细菌产酶和耐药性,病房内人员流动多,在这些环节中,如果不严格无菌操作和控制是很易受感染的。

3.2 控制对策 I CU发生多部位、多种病原菌混合感染不仅数量增加,而且细菌种属也发生变化。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临床控制困难。如何解决是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

呼吸道感染占医院感染首位,大部分细菌是条件致病菌,细菌来源主要是口咽腔和胃肠道。局部或全身性应用抗生素以减少或清除来自口咽腔和胃肠道的细菌,由此降低经气管内插管吸入呼吸分泌物的细菌负荷。严格消毒及效果监测,对呼吸机、吸痰管道、病房空间环境和物体表面都要进行严格消毒并监测消毒效果。应用旋转床能避免肺气管内分泌物积聚及减少肺不张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旋转床能改善肺内分泌物清除[5~7]。侵入性操作容易诱发医院感染,如深静脉置管,置引流管要严格无菌操作,并对穿刺部位严格消毒,引流管定期进行全面细菌监测。严格掌握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指征、剂量和疗程,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严格控制免疫抑制剂的用量。医务人员及护理人员勤洗手,认真无菌操作,尽量减少人员流动。机械通气的时间不宜过长,换导管不宜过频,拔管前应吸尽鼻咽部和气管分泌物,以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革,卢仙娥,邓济东,等.重症监护室获得性感染与传播机制

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4.

[2] 郑瑞强,杨毅,邱海波,等.综合性I CU获得性感染的调查分

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1):1.

[3] C ravan D E,Steger KA.Ep idem i o logy of no socom ial

pneum inia.N ew perspectives on an o ld disease[J].Chest,

1995,108:1s216s.

[4] 翁心华,潘孝彰,王岱明.现代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

大学出版社,1998.118621188.

[5] 潘慧,译.非药理性方法预防医院获得性肺炎[J].世界医学杂

志,1999,2:42247.

[6] 陈呜,府伟灵,陈依赐.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4):211.

[7] 陈钦,郭海英,周新,等.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的调查研究

[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2):102.

5

8

2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年第12卷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