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空间两点间距离

合集下载

第20课测量距离和时间(教学课件)四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第20课测量距离和时间(教学课件)四年级科学上册(青岛版)

探究新知
两点之间相隔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常用的距离单位有厘米、米、千米等。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活动二: 测一测跑一段距离需要多长时间?
探究新知
情景导入
思考: 跑步的时间是怎样测出来的?我们可以用什 么工具来测一测跑一段距离的时间?
探究新知
电子停表的使用方法
1.按下电子停表的启动/停止键,开始计时。 2.按下电子停表的停止/启动键,暂停计时并显示计时 结果。3.按下电子停表的复位/重置键,可以重新开始 计时。 4.按下电子停表的时间选择键,可以选择小时、分钟、 秒等时间单位,然后按下回车键确认。 5.按下电子停表的存储键,可以将当前时间存储到停 表中,最多可以存储99个时间点。 6.按下电子停表的清零键,可以将停表中的时间清零。
06 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
谢谢观看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用小木棍长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情景导入
思考:
为什么相同的距离,用脚长量、用步量,用庹量, 用小木棍量的结果却都不一样呢?
怎样测量才更精确?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要选择合适的工 具进行测量
探究新知
用卷尺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利用工具确定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就是在测量。
02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
卷尺
电子停表
03 情境导入
情景导入
情景导入
思考: 两个人测量同一张课桌,为什么测量结果却 不一样呢?怎么测量才可以?
04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活动一: 量一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
探究新知
用脚长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探究新知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3 3 a a, a, , 4 4 2
3 a . a , 2 2
人教A版数学 · 必修2
课前自主预习
高效互动课堂
课时演练广场
求对称点的坐标 求点 A(1,2,-1)关于坐标平面 xOy及x 轴对称的点的坐 标.
类比平面直角坐标 关于谁对称,谁保持 【思路点拨】 → 系中点的对称 不变,其余坐标相反
(2)yOz 平面内的点的坐标为 (0 , y , z) ,其中 y , z 为任意实
数;
人教A版数学 · 必修2
课前自主预习
高效互动课堂
课时演练广场
(3)xOz平面内的点的坐标为(x,0,z),其中x,z为任意实数; (4)x轴上的点的坐标为(x,0,0),x为任意实数; (5)y轴上的点的坐标为(0,y,0),y为任意实数; (6)z轴上的点的坐标为(0,0,z),z为任意实数.
人教A版数学 · 必修2
课前自主预习
高效互动课堂
课时演练广场
【题后总结】 此题要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对称问
题,要掌握对称点的变化规律,才能准确求解.求对称点的问 题常常可用 “ 关于谁对称,谁保持不变,其余坐标相反 ” 的说 法.如关于x轴的对称点坐标就是横坐标不变,其余的两个坐标 变成原来的相反数;关于 xOy 平面的对称点,横、纵坐标都不
90°?
提示: 不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坐标轴的夹角都 是 90°,但在画直观图时通常画 ∠ xOy = 135°,使 x 轴、 y 轴确 定的平面水平,∠yOz=90°,以表示z轴竖直.
人教A版数学 · 必修2
课前自主预习
高效互动课堂
课时演练广场
二、空间一点的坐标
1.求点的坐标的方法

第20课时 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及尺规作图 中考数学总复习 课件

第20课时 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及尺规作图     中考数学总复习  课件

考 点
2.[2017·荆州]如图20-3,在△ABC中,AB=AC,∠A=30°,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

D,则∠CBD的度数为 ( B )


A.30°
B.45°

C.50°
D.75°

频 考 向


图20-3
课 时 分 层 训 练
考 点
3.[2018·包头一模]已知:在△ABC中,BC>AB>AC.根据图20-4中的作图痕迹及作

到 AB 的距离等于 ( )
∵AC=8,DC=13AD,∴CD=2.


A.4
B.3
∵BD 平分∠ABC,∴DE=DC=2,
向 探
C.2
D.1
即点 D 到 AB 的距离等于 2.



图20-5




考 点
| 考向精练 |


[2019·湖州]如图20-6,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BCD=90°,BD平分∠ABC,AB=6,
定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③ 相等 ,

即∠���������1���
= ⊥
∠2 ������������,������������

������������
⇒PE④
=
PF
向 探
逆 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即
究 课
定 理
������������ ������������

法,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 B )


A.AP⊥BC

20测量距离和时间(课件)-2021-2022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

20测量距离和时间(课件)-2021-2022学年科学四年级上册

课后拓展
在体育课上,帮助老师测量同 学们的百米测试成绩,学会使 用电子停表。
谢 谢 光 临 指 导!
2200 测量距离和时间
青岛版(2019六三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 1、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对时间和距离进行测
量。 ● 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 4在了解测量距离工具的基础上,认识到人类的需求时影响科学技术发展
的关键。
同学们,量一量两棵树之道两地之间有多远,有哪些测量工具? ● 答:直尺、三角板、卷尺等
卷尺
你记住了吗
测量: 利用工具确定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就是在测 量。 两点之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相隔的长度就是两点之 间的距离。 常用的距离单位: 厘米、米、千米(公里)。


同学们,请你测一下课本的宽度和长度?测
练 一 下中性笔的长度?
电子停表:电子停表是实验室常用的计时工具。使用时先将电子表
归零,按下开始键开始计时,按下停止键停止计时。
你会用吗?
生活中测量距离的工具有哪些?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有游标卡尺、刻度尺、卷尺、螺旋测微器等 ). 在测量过 程中,刻度尺要:1.(使用方法 )正确,即(刻度尺 )贴近被测物体;2.(读数 )正确,即视 线应跟刻度尺(对正 );3.(估数 )正确,即读数时既要读出准确值,还要读出估计 值;4(记录 )正确,即记录测量结果时,除了测量的数值,还应有(估计值 ).

2015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2015年人教版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考点聚焦+归类探究+回归教材):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解 析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只要验证两小边的平方和 是否等于最长边的平方即可. A项,42+52=41≠62,不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 错误. B项,1.52+22=6.25=2.52,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 选项正确.
C项,22+32=13≠42,不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项 错误. D项,12+( 2 )2=3≠32,不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故本选 项错误.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考 点 聚 焦
考点1 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性质与判定 直角
斜边的一半 斜边的一半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考点2
勾股定理及逆定理
a2+b2=c2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考点3 命题、定义、定理、公理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方法点析 判断三个正数能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主要方法是 看两个较小的数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最大数的平方.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回 归 教 材
勾股定理与面积问题 教材母题——人教版八下P29T13 如图20-4,分别以等腰Rt△ACD的边AD,AC,CD为直径画 半圆.求证:所得两个月形图案AGCE和DHCF的面积之和(图中 阴影部分)等于Rt△ACD的面积.
考点聚焦
归类探究
回归教材
第20课时┃ 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

第20课时 线段和角

第20课时 线段和角

第20课时 线段和角班级: 姓名: 组别: 评价:1. 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及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意义,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与判定。

2. 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掌握其性质与判定;理解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掌握其性质。

3. 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意义。

1.线段的性质2.余角、补角及其性质1.下列各图中,∠1大于∠2的结果是( )2. 下列图形中,由AB CD ∥,能得到12∠=∠的是( )3.如图,已知AB CD ∥,170∠=°,则2∠的度数是( ) A .60° B.70° C .80° D .110°12A12B12D12CA CB D1 2 A CB D1 2 A .B .12 ACB DC . B DC AD .12 A BDC12(第3题图)1.同步训练P53. 第1—10题(答案写在下面)1. (2010临沂)如图,AB∥CD,DB⊥BC,∠1=40°,则∠2的度数是()A.40°B.50°C.60°D.140°2. (2011临沂)如图A B、是数轴上两点,在线段AB上任取一点C,则点C到表示-1的点的距离不大于...2的概率是()A.12B.23C.34D.45(第10题图)-3 -2 -1 0 1 2B。

空间几何中的距离公式

空间几何中的距离公式

空间几何中的距离公式在空间几何中,距离公式是计算两点之间距离的重要工具。

距离公式不仅广泛应用于数学领域,还在物理学、工程学等各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空间几何中的距离公式,包括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中的情况。

一、二维空间中的距离公式在二维空间中,我们可以使用欧几里得距离公式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假设有两点A(x1, y1)和B(x2, y2),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d = √((x2 - x1)² + (y2 - y1)²)其中,d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两个点A(2, 3)和B(5, 7),我们可以使用距离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根据公式,我们有:d = √((5 - 2)² + (7 - 3)²)= √(3² + 4²)= √(9 + 16)= √25= 5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5个单位长度。

二、三维空间中的距离公式在三维空间中,我们可以使用三维欧几里得距离公式来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假设有两点A(x1, y1, z1)和B(x2, y2, z2),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以下公式来计算:d = √((x2 - x1)² + (y2 - y1)² + (z2 - z1)²)以一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有两个点A(1, 2, 3)和B(4, 5, 6),我们可以使用距离公式计算它们之间的距离。

根据公式,我们有:d = √((4 - 1)² + (5 - 2)² + (6 - 3)²)= √(3² + 3² + 3²)= √(9 + 9 + 9)= √27= 3√3因此,点A和点B之间的距离为3√3个单位长度。

距离公式在空间几何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两点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导航系统中计算两地之间的距离,或者在建筑工程中计算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等。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钱学森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钱学森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钱学森》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钱学森》课后教学反思教后感《钱学森》教后反思《钱学森》在之前就听他人上过公布课,总感觉缺点人物的形象过于高大,高大到钱学森成了一个圣人,而学生在的语言只是对教师语言的一种补充,看起来热喧闹闹,但学生深层次的感悟很少。

于是自己也想尝试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区竞赛开始,到参加常州市的竞赛,前后一共上了六遍,其中凝结了很多文小教师的聪慧,一次次的调整,一遍遍的完善,进程也是一波三折,但每一次试上我一直在试探一个问题:爱国实际上是一很空洞的字眼,如何让学生走进一个巨人的内心,最后我把着眼点放在在了人物朴素的语言上,以此为辐射点,通过教师课外材料的补充,一步步将人物的形象饱满化。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闻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祖国,和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和发射所作出的卓越奉献,赞扬了他时刻爱国的高贵情怀。

课文语言简练、朴素。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钱学森想念祖国,拳拳报国之心。

我那时的设计思路是着重引导学生从重点文句体会钱学森想念祖国、拳拳报国之心,然后通过朗诵把语言内化为情感,以“读”为载体,感受人物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走进文本,与人物产生共鸣。

一、抓关键语句,以情贯穿我感觉一篇文章最忌讳的确实是支离破碎的分析,教学时,我没有一段一段地教,而是抓住“爱国”这一中心,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感受到钱学森对祖国的爱国之情。

学生在一遍一遍朗诵,一次一次自主表达中,不由自主地同意了语言,走进了文本,更一步步体验文中的情感主线——钱学森对祖国的想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教学难点——明白得钱学森的两句话,进行朗诵体味,体会钱学森的酷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在指导朗诵钱学森的两次话,我在引导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层次分读、齐读,让每一次的读都不是一个简单层面的重复,而是用巧妙的语言做搭设训练情感朗诵,层层推动。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心理学.PPT课件
实验材料
游标卡尺(带有两脚规与毫米刻度的尺)式的触觉计,遮眼罩,记录纸。
实验程序
1、主试选定被试的左手背与前臂背面为测量区,前臂分为两区,自手背至肘的三个区域依次为A、B与C区。测量前,盖上蓝印,刺激在印内进行。 2、在实验之前,主试先发出指导语:“注意,当你感觉为两点时报告说“二”,感觉为一点时就说:“一”,如果不能确定是一点或两点时就说“不知道”。主试对第一种回答记为“+”,第二种回答记作“-”,第三种怀疑的回答记作“?”。主试不管被试作何种回答,都要按原定计划将一个系列实验做完。然后再重复这一系列实验,以取得确定的判断。 3、使用游标卡尺时,必须垂直地降落,并使两个尖点同时重力均匀地接触皮肤,接触时不超过两秒钟。主试先进事迹在自己手上练习数次,然后再在被试者的非测验区练习几次。 4、正式实验时采用常定刺激法测定肤觉两点阈。实验序列的长度与起点,可以按照预备测验中的实际测定结果来确定,一般定为从7至15毫米的长度为起点,随后每步变化为一毫米。每种间距可做20次,按随机表排列顺序。 5、让被试每做完100次试验休息5分钟。根据已有实验报导,被试有时会产生一种持久的两点后象(即尽管只有一点),或距离很近的两点刺激,被试也感到有两点的印象。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被试以充分的休息,使他恢复两点的标准。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存在,主试可以每隔数十次,可插进一次一点刺激,以证实两点后象。 1、进一步选定被试的面颊与前额为测量区,按上述程序进行试验。 2、再选定被试腹部、肩部、大腿等被掩盖处为测量区,进行试验的程序同上。
讨论
1、双眼与单眼在分辨远近深度知觉中有无显著差异,其原因何在? 2、深度知觉阈值的个体差异是否明显? 3、双眼视角差是否有极限值,超过此值时深度知觉是否也会受到影响? 4、研究深度知觉有什么理论与实践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课件(共3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课件(共38张PPT)
了蝉在生命之初所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 第一层:(1~6)介绍了蝉的产卵过程及遇到
的天敌。 第二层:(7~13)介绍了蝉卵孵化后,幼虫
从树枝落到地面钻进土穴的过程。 第三层:(14~15)介绍了幼蝉四年的地下生
活,蝉成虫后五周的地上生活。
再读课文, 回答下列问题。
幼虫从地面钻进土穴的过程
课文分析(一)
• 蝉是从哪里来的? • 明确:蝉的幼虫是从阳光曝晒的道路上的小圆孔里爬
出来的。作者将读者的目光由蝉吸引到道路上的小圆 孔上。
• 这小圆孔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 明确:外部形态: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内部结构: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 闭起来,且坚固,一般建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
课文分析(一)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呢?” 明确:“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挤进干土的
罅隙。” “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 明确:“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用来做灰
泥。”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蝉的地穴的? 由外及内的空间顺序。
幼蝉蜕皮的过程
课文分析(一)
在蝉由幼虫到成虫的过程中需要脱皮,文中是怎样描 写幼虫脱皮的?按什么顺序描写?朗读8-11段。
头插野鸡毛,身穿黑蟒袍,一旦遇对手,攻防逞英豪。蟋蟀 穿件翠绿袍,落户在山坳,振翅声音脆,总唱一个调。蝈蝈 形似小飞机,飞东又飞西,夏天吃蚊虫,还能报天气。蜻蜓 有位小姑娘,夏夜赶路忙,虽然行路难,自带小电棒。萤火虫 一生都在忙,飞在百花乡,围着花儿转,花汁变蜜糖。蜜蜂 一位小姑娘,身穿花衣裳,百花是朋友,春天聚会忙。蝴蝶 吐出细丝线,织成天罗网,摆下八卦阵,专捉飞来将。蜘蛛 虽然不是鸟,夏日枝头叫,什么都不懂,偏说全知道。知了
马鸡鸟

1.3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同步课件)-【优选组合】2021-2022学年高二(人教A版20

1.3 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同步课件)-【优选组合】2021-2022学年高二(人教A版20
[答案]由已知得 = (2,1, −3), = (3, −2, −1),
∴ || =
22 + 12 + (−3)2 = 14, || =
32 + (−2)2 + (−1)2 = 14, ⋅
= 2 × 3 + 1 × (−2) + (−3) × (−1) = 7,
∴ cos = cos<, > =
=
−4
3×2 5
=
2 5

15
.
12 + 22 + (−2)2 = 3, || =
探究点三 空间向量坐标运算的运用
例 [2021山东师大附中高二月考] 已知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
,(0,2,3),(−2,1,6),(1, −1,5).
(1) 若点在直线上,且 ⊥ ,求点的坐标;
= (4,2,0), = (−1,2, −1),所以 ⋅ = −4 + 4 + 0 = 0,所以 ⊥ ,
即 ⊥ ,故B中结论正确;
易知 = − = (2,3,4) ,若 // ,则存在实数 ,使得 =
−1 = 2,
,即 ቐ 2 = 3, 此方程组无解,故 不平行于 ,故C中结论错误;
读 式.
标运算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3.能用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解决
平行、垂直、夹角、长度等问题.
要点一 空间向量运算的坐标表示
设 = (1 , 2 , 3 ), = (1 , 2 , 3 ),空间向量的坐标运算法则如下表所示:
运算
加法
减法
数乘
数量积
坐标表示
1 1 + 2 2 + 3 3
2. 已知 = (1,1,0), = (0,1,1), = (1,0,1), = − , = + 2 − ,则 ⋅

2015第20课【典型系统-显微镜】

2015第20课【典型系统-显微镜】
第七章 典型光学系统
§7-3 显微镜
• • 显微镜是人眼的辅助工具。 对于工作在可见光波长范围的光学显微镜,按用途区分,使用量较大的有三种:
• 工具显微镜(主要应用于精密机构制造工业等方面进行精密测 量);
• 生物显微镜(主要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农学等方面);
• 金相显微镜(主要应用于冶金和机械制造工业,观察研究 金相组织结构)。
便于眼睛分辨的角距离为2′~ 4′。
取2′为分辨角的下限, 4′为上限,则在明视距离 250mm处能分辨开两点之间的距离σ′为
250 2 0.00029 ' 250 4 0.00029

NA
σ′是显微镜像空间被人眼所能分辨的线距离 换算到显微镜的物方
0.29 0.58
机械筒长各国标准不同,有160mm,170mm和190mm 等。 我国规定机械筒长为160mm。 共轭距:显微镜物镜从物平面到像平面的距离。(大约 等于180mm) 物平面到光学系统第一个物镜的球面顶点的距离称为“工作距”
光学筒长Δ=F1’F2≠机械筒长≠共轭距(国家标准)
显微镜系统成像原理
目镜
物镜 B A F1
以上适用于其他目视仪器
光瞳匹配关系
• 如果一个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构成,能够通过系统到达像面 的光必须能够通过每个子系统的所有光阑,而不能被任一 个子系统的任一个光孔所拦。设两个子系统分别具有各自 的孔径光阑和视场光阑,要使通过第1个子系统的光完全通 过第2个子系统,那么只可能有两种情况:(1)两个子系 统的孔径光阑互为共轭关系,视场光阑也互为共轭关系; (2)子系统1的孔径光阑与子系统2的视场光阑共轭,子系 统1的视场光阑与子系统2的孔径光阑共轭。前者常被称为 瞳对瞳、窗对窗,后者也叫瞳对窗,窗对瞳。这就是光学 系统组合中必须要考虑的光瞳匹配关系。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ppt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及中点坐标公式.ppt

A 0 , 0 , B a , 0 , C b , c , D b a , c .
所以
AB a ,
2 2
2 2 2
y D (b-a, c)
C (b, c) x
AD b a c ,
AC b c,
2 2 2
O
A(0,0)
B(a,0)
2 BD b 2 a c 2 2
d(A,C)=
2 2
即|AC|=|BC|且三点不共线
所以,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
【例3】已知 ABCD ,求证 2 2 2 2 AC BD 2 AB AD .
证明:取A为坐标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建 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依据平行四边形的 性质可设点A,B,C,D的坐标为
A
[题组冲关] 3.假如某爱国实业家在20世纪初需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
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
)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C.通过互联网 D.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注意题干信 息“20世纪初”“最快捷的方式”,因此应选B,火车速度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筹办航空事宜

三、从驿传到邮政 1.邮政
(1)初办邮政: 1896年成立“大清邮政局”,此后又设
邮传部 邮传正式脱离海关。

(2)进一步发展: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 万国邮联大会 。
2.电讯 (1)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在 办电报的开端。 (2)特点:进程曲折,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情况才发生变 化。 3.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点到直线的距离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点到直线的距离

24 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分析点到直线的距离是解析几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应用十分广泛.点到直线的距离是指由点向直线引垂线的垂线段的长.我们知道,求点到点的距离,有“工具”———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用,同样有必要创造出一套“工具”来方便地解决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也就是说:已知点Px1,y1和直线l:Ax+By+C=0,A,B不全为0,目标是设法用已知的量x1,y1,A,B,C把点P到l的距离表示出来,当作公式用.教材上公式的推导运用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具体做法是作直线m过点P与l垂直,设垂足为P o x o,y o,P o满足直线m的方程,也满足直线l的方程,将P o的坐标分别代入直线m和直线l的方程,通过恒等变形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推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这种方法思路清晰,学生易于接受,但恒等变形较抽象,学生难于掌握,故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怎样想到这样变形.这样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锻炼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式的推导方法还有很多,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加以启发,展开讨论,以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并能熟练地应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教学目标1. 通过探索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探索与研究问题能力.2. 理解和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体会知识发生、发展、运用的过程,数形结合、化归和转化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分析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引入的,通过复习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相交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学生容易想到把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问题.为了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须要求垂足的坐标.若利用垂线与已知直线相交解出垂足的坐标,想法自然,但求解较繁,为了简化解题过程,自然要想其他方法,教材采用了设而不求,整体代换来解决问题,简单明了,但恒等变形较难,因此,通过分析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点到直线距离的联系和区别,找到恒等变形的思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课通过观察、分析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特点,总结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步骤;通过例题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并能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通过探索和研究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设计一、问题情境1. 某供电局计划年底解决本地区一个村庄的用电问题,经过测量,若按部门内部设计好的坐标图以供电局为原点,正东方向为x轴的正半轴,正北方向为y轴的正半轴,长度单位为km,则这个村庄的坐标是15,20,它附近只有一条线路通过,其方程为3x-4y-10=0.问:要完成任务,至少需要多长的电线这实际上是一个求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那么什么是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何求村庄到线路的距离呢2. 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收集学生各种的求法,得常见求法如下:1设过点P15,20与l:3x-4y-10=0垂直的直线为m,易求m的方程为4x+3y-120=0.由解得即m与l的交点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得故要完成任务,至少需要9km长的电线.2设直线l:3x-4y-10=0与x轴的交点为Q,则Q,0.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M0,-,易让向量=,与向量n=3,-4垂直.设向量与向量n的夹角为θ,点P到直线l的距离为d,由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易知3设过点P15,20与l:3x-4y-10=0垂直的直线为m,易求m的方程为4x-15+3y-20=0.设垂足为P o x o,y o,则4x o-15+3y o-20=0,①又因为点P o在l上,所以3x o-4y o-10=0,即3x o-4y o=10,而3×15-4×20-10=3×15-4×20-3x o+4y o=-3x o-15+4y o-20,即3x o-15-4y o-20=45.②把等式①和等式②两边相加,得25x o-152+y o-202=452,∴x o-152+y o-202=,3. 教师展现学生们的求法,师生共同点评各种求法,得出:求垂线与直线的交点坐标,再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使问题得解,想法虽自然,但计算量较大;不求垂足的坐标,设出垂足的坐标代入直线方程,进而通过等式变形,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得结果,想法既巧妙,又简单明了.二、建立模型设坐标平面上如图24-1,有点Px1,y1和直线l:Ax+By+C=0A,B不全为0.我们来寻求点到直线l距离的算法.作直线m通过点Px1,y1,并且与直线l垂直,设垂足为P0x0,y0.容易求得直线m的方程为Bx-x1-Ay-y1=0.由此得Bx0-x1-Ay0-y1=0.①由点P0在直线l上,可知Ax0+By0+C=0,即C=-Ax0-By0.所以Ax1+By1+C=Ax1+By1-Ax0-By0,即Ax1-x0+By1-y0=Ax1+By1+C.②把等式①和②两边平方后相加,整理可得A2+B2x1-x02+y1-y02=Ax1+By1+C2,即x1-x02+y1-y02=容易看出,等式左边即为点Px1,y1到直线l距离的平方.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点Px1,y1到直线l的距离d的计算公式:归纳求点Px1,y1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的计算步骤如下:1给出点的坐标x1和y1赋值.2给A,B,C赋值.3计算注意:1在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直线方程要化为一般式.2当直线与x轴或y轴平行时,公式也成立,但此时求距离一般不用公式.三、解释应用例题1. 求点P-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l1:2x+y=5,l2:3x=2.注意:规范解题格式.2. 求两平行直线l1:Ax+By+C1=0,l2:Ax+By+C2=0,C1≠C2之间的距离.分析:求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在其中一条直线上任取一点,求该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解:在l1上任取一点Px1,y1,则Ax1+By=-C1,点P到l2的距离d=3. 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证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解:以等腰三角形底边所在的直线为x轴,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图24-2.不妨设底边|AB|=2a,高|OC|=b,则直线AC:即bx-ay+ab=0;直线BC:,即bx+ay-ab=0,∴点Ba,0.在线段AB上任取一点Dm,0,则-a≤m≤a.∴d1+d2=,即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练习1. 求下列点到直线的距离.100,0,l1:3x+4y-5=0.2A1,0,l2:x+y-=0.3B1,2,l3:3x+y=0.4C-2,3,l4:y-7=0.2. 求两条平行直线2x+3y-8=0和2x+3y+18=0之间的距离.3. 1求过点A-1,2,且与原点的距离为的直线方程.2若点Px,y在直线x+y-4=0上,O为原点,求OP的最小值.3若△ABC的三顶点分别为A7,8,B0,4,C2,-4,求△ABC的面积.4求点P0,1关于直线x-2y+1=0的对称点的坐标.5求直线2x+11y+16=0关于点P0,1对称的直线方程.四、拓展延伸1.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应用非常广泛,你能举例说明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吗2.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方法有很多,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探索其他推导方法,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推导方法.1如图,已知点P0x0,y0,直线l:Ax+By+C=0,求点P0到直线l的距离.不妨设A≠0,B≠0,这时l和x轴、y轴都相交.过点P0作直线l的垂线,交l于Q.令|P0Q|=d,过P0作x轴的平行线交l于Rx1,y0,作y轴的平行线交l于Sx0,y2.由Ax1+By0+C=0,Ax0+By2+C=0得易证A=0或B=0,公式也成立.2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也可用向量的知识求得,此法更能体现出代数与几何的联系,比其他方法更简单,直观,易懂.求法如下:①如图24-4,证明向量n=A,B与直线l垂直.不妨设A≠0,直线l与x轴的交点是Q-,0.如果P1x1,y1是直线l上不同于Q的点,则Ax1+By1+C=0.∴Ax1++By1-0=0,即A,B·x1+,y1-0=0,∴向量n=A,B,与向量=x1+,y1-0垂直,即向量n与直线l垂直.②求点P0到直线l的距离d.由数量积的定义,如果向量与向量n的夹角为θ,那么易证当A=0或B=0时,公式也成立.点评这节课首先通过实例阐述了点到直线距离的产生背景,并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和概括出了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常用方法,然后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找出了推导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方法.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例题与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完整,全面.解释应用深有新意,有深度.拓展延伸活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这篇案例较好地体现了高中数学教育发展的一丝新理念.。

第20课《狼》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人教版)(含解析)

第20课《狼》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练习(人教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分层练习第20课《狼》基础练一、基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积薪(xīn)屠大窘(jǒng)眈眈相向(dān)B.假寐(mèi)目似瞑(míng)苫蔽成丘(zhàn)C.尻尾(kāo)意暇甚(xiá)狼亦黠矣(xiá)D.变诈(zhà)倚其下(yǐ)顷刻两毙(qīng)2.下列句子停顿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堂”是谦称,“家父”是尊称。

B.《狼》写了屠户与两只狼搏斗的经过,旨在突出人的勇敢和智慧。

C.《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丑小鸭》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作品。

D.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感情的词,例如“高尚”“奋不顾身”等。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诫子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B.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户的前面。

C.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穿井得一人》)国都中的人谈论这件事,并使宋国国君听到这件事。

D.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屠户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松地拿起屠刀。

5.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C.久之毙之D.意将隧入身已半入6.下面各句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屠惧,投以骨。

B.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7.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A.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中考数学精学巧练备考秘籍 第5章 图形的性质 第20课时 平面几何与图形基础-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数

中考数学精学巧练备考秘籍 第5章 图形的性质 第20课时 平面几何与图形基础-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数

第5章图形的性质【精学】考点一、直线、射线和线段1、几何图形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1)几何图形的组成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直线的概念一根拉得很紧的线,就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直线是直的,并且是向两方无限延伸的。

4、射线的概念直线上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

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

5、线段的概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

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6、点、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表示在几何里,我们常用字母表示图形。

一个点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一条直线可以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

一条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另一点来表示。

一条线段可用它的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来表示。

注意:(1)表示点、直线、射线、线段时,都要在字母前面注明点、直线、射线、线段。

(2)直线和射线无长度,线段有长度。

(3)直线无端点,射线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

(4)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线面两种:①点在直线上,或者说直线经过这个点。

②点在直线外,或者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7、直线的性质(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它可以简单地说成: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4)直线上有无穷多个点。

(5)两条不同的直线至多有一个公共点。

8、线段的性质(1)线段公理: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

也可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3)线段的中点到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于是,MN=
小结
5 a. 3
在求解此类问题时,关键是能根据已知图形,建立适
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正确写出相关点的坐标.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跟踪训练 3 在 yOz 平面上求与三个已知点 A(3,1,2), B(4, -2, -2),C (0,5,1)等距离的点的坐标.
2.3.2
探究点二 导引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在空间中,设点 P1(x1,y1,z1),P2(x2,y2,z2),在 xOy
平面上的射影分别为 M、N.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问题 1
M,N 的坐标是什么?点 M、N 之间的距离如何?
答 M(x1,y1,0),N(x2,y2,0);
MN= x1-x22+y1-y2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 x1-x22+y1-y22+z1-z22.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问题 5 连结平面上两点 A(x1,y1),B(x2,y2)的线段 AB 的 x1+x2 y1+y2 中点 M 的坐标为 ,那么,已知空间中两点 , 2 2 A(x1,y1,z1),B(x2,y2,z2),线段 AB 的中点 M 的坐标是 什么呢?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问题 4 若直线 P1P2 是 xOy 平面的一条斜线,则点 P1、P2 的距离如何计算?
答 在 Rt△P1HP2 中,根据勾股定理,
得 P1P2= P1H2+HP2 2 = x1-x22+y1-y22+z1-z22.
小结 空间中点 P1(x1, y1, z1), P2(x2, y2, z2)之间的距离 P1P2
解析 由题意得|y|= x2+z2,即 x2+z2-y2=0.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例 3 如图,正方体 OABC-D′A′B′C′ 的棱长为 a,AN=2CN,BM=2MC′.求 MN 的长.
解 点
a 2a 由已知,得点 N 的坐标为3, 3 ,0, a 2a M 的坐标为3,a, 3 , a a 2a 2a2 2 2 - + -a +0- = 3 3 3 3
x1+x2 y1+y2 z1+z2 , , 2 2 2
.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问题情境]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面上任意两点 A(x1,y1),B(x2,y2)之间 的距离公式 AB= x1-x22+y1-y22.那么空间中任意两 点 A(x1,y1,z1),B(x2,y2,z2)之间距离的公式是怎样的? 本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答 OA= x2+y2,OB= y2+z2,OC= x2+z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问题 4 如下图,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设点 P(x,y,z)在 xOy 平面上的射影为 M,则点 M 的坐标是什么?PM,OM 的值分别是什么?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探究点一 问题 1
空间中点 P 与坐标原点的距离公式 根据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你能猜想出空间中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任意两点 A(x1,y1,z1),B(x2,y2,z2)之间的距离公式吗?
答 AB= x1-x22+y1-y22+z1-z22.
所以△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例 2 平面上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1 的点的轨迹是单位圆, 其方程为 x2+y2=1.在空间中, 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1 的点 的轨迹是什么?试写出它的方程.
解 与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1 的点 P(x, y,z)的轨迹是一个 球面,满足 OP=1,即 x2+y2+z2=1. 因此 x2+y2+z2=1,就是所求的球面方程.
解 设 P(0,y,z),由题意得
所以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PA=PC, PB=PC,
0-32+y-12+z-22= 0-02+y-52+z-12 0-42+y+22+z+22= 0-02+y-52+z-12
y=1 ,所以 z=-2
2.3.2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平面解析几何中求平面上两点间的 距离类似,只是多了一个 z 坐标的差的平方. 当 P1, P2 两点落在了坐标平面内或与坐标平面平行的平面内 时,此公式可转化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点间距离公式, 当两点落在坐标轴上时,则公式转化为数轴上两点间距离公 式.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3.已知三点 A(1,3,2)、B(-2,0,4)、C(-8,-6,8),证明:A, B,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解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得 AB= 22、BC=2 22、AC=3 22, 所以 AB+BC=AC,所以 A,B,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小结 求空间点的轨迹方程和求平面内的点的轨迹方程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类似,关健是寻找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然后用坐标表 示等量关系,化简等式即为所求的轨迹方程.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跟踪训练 2 若点 P(x,y,z)到平面 xOz 与到 y 轴距离相等, 则 P 点坐标满足的关系式为____________ x2+z2-y2=0 .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得 P1P2= 6-32+[0--2]2+-1-52 = 9+4+36=7.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小结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与平面解析几何中求平面上两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点间的距离类似,只是多了一个 z 坐标的差的平方.公式的 记忆方法:同名坐标差的平方和的算术根.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跟踪训练 1 求证:以 A(10,-1,6),B(4,1,9),C(2,4,3)三点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证明 根据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 得 AB= 10-42+-1-12+6-92=7, BC= 4-22+1-42+9-32=7, AC= 10-22+-1-42+6-32= 98. 因为 AB2+BC2=AC2,且 AB=BC,
2.3.2
2.3.2
【学习要求】
空间两点间的距离
1.了解推导出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过程. 2.会应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空间中的两点间的距离. 【学法指导】 通过由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猜想空间两点距离公 式,然后由空间特殊的两点距离向一般的两点距离过渡, 从而推导出空间两点间距离公式,经历从易到难,从特殊 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x1+x2 y1+y2 z1+z2 坐标为 , , 2 2 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探究点三
空间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应用
例 1 求空间两点 P1(3,-2,5),P2(6,0,-1)间的距离 P1P2.
解 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填一填· 知识要点、记下疑难点
2.3.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两点 P1(x1, y1), P2(x2, y2)间距离 P1P2 2 2 x - x + y - y 2 1 2 1 = ,特别地,点 A(x,y)到原点距 离为 OA=
答 M(x,y,0),PM=|z|,OM= x2+y2.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问题 5 基于上述分析,你能求出点 P(x,y,z)与坐标原点 O 的距离公式吗?
答 如图,在 Rt△OMP 中,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根据勾股定理 OP= OM2+PM2= x2+y2+z2.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问题 2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点 A(x,0,0),B(0, y,0),C(0,0,z),与坐标原点 O 的距离分别是什么?
答 OA=|x|,OB=|y|,OC=|z|.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问题 3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平面上的点 A(x,y,0), B(0,y,z),C(x,0,z),与坐标原点 O 的距离分别是什么?
研一研· 问题探究、课堂更高效
2.3.2
问题 2 若直线 P1P2 垂直于 xOy 平面,则点 P1、P2 之间的距 离如何?
答 P1P2=|z1-z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问题 3 若直线 P1P2 平行于 xOy 平面,则点 P1、P2 之间的距 离如何?
答 P1P2=MN= x1-x22+y1-y22.
2.3.2
2.若 P(x,2,1)到 Q(1,1,2),R(2,1,1)的距离相等,则 x 的值为
1 ________ .
解析 由 x-12+2-12+1-22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 x-22+2-12+1-12,解得 x=1.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3.2
4y-z-6=0 即 7y+3z-1=0

所以点 P 的坐标是(0,1,-2).
练一练· 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3.2
6 1.点 P(1, 2, 3)到原点 O 的距离是________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