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合集下载

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

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

7.(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 (风痹:手足麻木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 卒行之。十九年,卒。
(2012·广东《清史稿·陶澍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 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 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 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 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 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 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__
答案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 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解析 “病”,患病;“竟”,完成;“于淮南”, 到淮南。
8.请指出文中画线句是何种句式,并翻译该句。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 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 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星期五 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特殊译法
➢考点通·学习课堂 考点风向
文言文特殊句式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及省略句。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 解和文言翻译都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对文言 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不理解,就会造成 阅读理解的困难,如果不把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 语法特点调整通畅,会扣除一定的分数。因此考生 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韩非子五蠹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摘要:一、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概述1.判断句2.被动句3.宾语前置4.定语后置5.状语后置二、韩非子《五蠹》中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实例分析1.判断句式2.被动句式3.宾语前置4.定语后置5.状语后置三、总结1.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对现代汉语的影响2.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正文:一、古代汉语特殊句式概述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但在文学作品和古文中却经常出现。

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等。

1.判断句: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表示判断的一种句式,通常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被动句:被动句是表示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式有: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3.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将宾语提到谓语之前,以突出宾语的地位。

例如:“吾谁欺?”(《论语·子罕》)4.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名词的定语放在名词之后。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荀子·劝学》)5.状语后置:状语后置是指将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

例如:“于乎,游子之歌!”(《诗经·邶风·击鼓》)二、韩非子《五蠹》中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实例分析《五蠹》是韩非子的一篇散文,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古代汉语特殊句式,下面我们对其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

1.判断句式:“韩非子,战国之时,秦国之贵公子也。

”(《五蠹》)这个句子用“者”、“也”表示判断,符合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句式特点。

2.被动句式:“且夫五蠹之民,皆天下之穷困者也。

”(《五蠹》)这个句子用“者”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是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一种形式。

3.宾语前置:“夫五蠹者,何谓也?”(《五蠹》)这个句子将宾语“何谓”提到谓语“谓”之前,突出宾语的地位,是古代汉语宾语前置的一种形式。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后面,但是当宾语前有状语时,宾语就会被前置。

而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但是当定语过多或者过长时,在不影响清晰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定语后置。

例如:原文:吾有一友,来自遥远之地,善于弹琴,声音宛若天籁。

中文:我有一个朋友,来自远方,他擅长弹琴,音色美妙动听。

原文: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中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王朝,时间为公元前221年。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与宾语前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跟踪练习】
❖ 分辨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 ❖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马之千里者。 ❖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 ❖ 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7.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 ❖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鸿门宴》)
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 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 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
❖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 大都处于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大 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被动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的动作行为的承受 者、受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动者。
❖ 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而言的。在动词性谓语中,主 语是施动者,即动作行为的发生者,这种句子称为主 动句;反之,主语是受动者,即动作行为的接受者, 这种句子称为被动句。比如,
❖ “大雨把战士们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主动句,“淋”的动作行为是“大雨”发出
的。 ❖ “战士们被大雨淋得浑身湿透了。” ❖ 这是被动句,主语“战士们”是“淋”这一动作
的接受者。 ❖ 分析主语是否有“被迫”的情形,或者注意主语产生
动作行为的原因是否来自于外界。
于:谓语+于+宾语
❖ “于”字本身不表示被动的意 思,而是动词有被动的意义, 由于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 主动者,被动的意义就更加明 显了 。

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与定语后置

(一)、宾语前置 (可以这样理解: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子》〈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

文言句式-倒装句

文言句式-倒装句

注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 注意: 宾语,往往用“ 宾语,往往用“唯(惟)……是……” 是 格式。 格式。 只是。 ”“之 惟:只,只是。“是”“之”是提宾 的标志,不译。 的标志,不译。
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B) 子何恃而往? A. 子何恃而往?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唯才是举。 C. 唯才是举。 尔何知? D. 尔何知?
D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 以状语来理解。 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 介词结构“于……”
介词“ 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组成的介宾短语常放在 介宾短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 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 语的。所以, 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 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 介词结构后置” 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小结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即将介词短语放在动词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以”、 后面作补语, 标志性词语: “于”、“乎” 等。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 按现代汉语的规律,调整下面各句的 语序: 语序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操蛇之神闻之, 操蛇之神闻之 于帝告之 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州司临门, 州司临门 4.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辞以军中多务 于星火急 蒙以军中多务辞
倒装句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倒装形式: 倒装形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

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讲解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语法现象,即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这个语法规则在中文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书面语中,对于汉语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探讨这一现象,并为您提供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理解。

让我们来具体了解状语和宾语以及定语的概念。

状语是指在句子中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或词组。

宾语是指动词所作用的对象,即句子中被动作的事物或人。

定语是指在句子中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词组。

通过理解这些基本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语法规则。

在汉语中,状语通常位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而宾语则位于动词的后面、形容词的前面。

定语则通常位于名词的前面。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状语出现在宾语之后,而定语则放在名词的后面,这就是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语法现象。

这一语法规则常常在修辞手法中使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达力和语义深度。

通过改变词语的位置,我们可以更好地突出句子中的某个信息,同时也能增加句子的变化和灵活性。

下面,让我通过一些例句来进一步说明这一现象。

1. 我昨天在花园里看见了一只漂亮的蝴蝶。

在这个例句中,状语“昨天”出现在宾语“一只漂亮的蝴蝶”的后面,而定语“一只漂亮的”则出现在名词“蝴蝶”的后面。

通过这样的排列,我们可以首先得知动作发生的时间,“昨天”,然后进一步介绍宾语“一只漂亮的蝴蝶”。

2. 他买了一部很贵的手机。

在这个例句中,状语“很贵”出现在宾语“一部手机”的后面,定语“一部”则出现在名词“手机”的后面。

通过这样的排列,我们可以先了解到手机的价格“很贵”,然后再具体说明手机是一部。

在实际应用中,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表达方式非常常见。

尤其是在广告、新闻报道、文学作品以及演讲等语境中,这一语法现象经常被用来达到修辞上的效果。

通过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我们可以给人以更加丰富、生动、有感染力的语言感受。

浅谈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辨析

浅谈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辨析

浅谈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辨析
浅谈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的辨析
《赤壁赋》中有一句“凌万顷之茫然”,凌是动词谓语,万顷是指江面,茫然是充当定语修饰江面。

所以这一句的逐字逐句翻译是:越过江面的广阔无边。

调整语序为:越过广阔无边的江面。

调整之后的原文为:凌茫然之万顷。

这里很明显是倒装句,但问题是怎么界定它是什么成分倒装。

看过的参考资料上都是界定为定语后置,意思是原文把茫然后置到万顷之后。

但有老师提出不同意见,说这句是宾语前置。

把万顷这一宾语前置到了茫然这一定语后面。

在查过资料之后,对宾语前置做了梳理。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是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
古之人不余欺也?欺是动词,余是宾语,正常语序是“欺骗+我”但是文言文上是“我+欺骗”,所以是宾语前置到动词前,属于宾语前置。

2、介词+宾语
何以知之?何是怎么,属于不定代词充当宾语,以是介词,正常语序是“从+哪里+知道+这些呢?”但是文言文中是“哪里+从+知道+这些呢”,宾语前置到了介词以前,属于宾语前置。

综上所述,“凌万顷之茫然”不属于这两种情况,所以属于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之间

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之间

文言文中的后置定语主谓之间宾语前置一.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总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⑤(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⑤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如:⑥(古)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记》)(今)(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的小船。

⑥句中的“一”作“核舟”的定语。

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辞》)——十二卷军书上,每一卷上都有爷的名字。

⑧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肴之战》)韦编三绝——用四张熟牛皮作先行礼物,再用十二头牛犒劳军队。

5.形容词定语后置:①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

古今汉语语序的差异

语法是语言组合的规则,现代汉语语法是从古代汉语语法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一脉相承的,是“源”与“流”的关系;但由于它们是不同时代的语言,因此,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差异。

而语序是汉语语法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这不仅在汉语中,凡是在不讲究构形形态的语言里,句子主语、谓语、宾语的确定以及它们之间的意义的关联,主要是用语序来表现的。

所谓语序,就是词在句子中所处位置的先后顺序。

不同的词造出来的句子意义不同,相同的词因排列顺序不一样,造出来的句子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古今汉语语序大致是相同的,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补语在后。

这正是语言继承性的特征。

但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序的运用上也有不同的方面。

相比之下,现代汉语的语序更加稳定,更加准确,更不易引起歧义。

下面,本文主要就古今汉语语序某些不同或语序虽同而古汉语用得较多的地方进行阐述。

一、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是指把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以达到突出、强调的目的。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表现在:1、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2、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指示代词“是”作宾语前置。

先秦时代,代词“是”作宾语常常前置。

这种句中的“是”有明显的指代作用,或指代人或指代物。

如: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左传?僖公四年》)4、古代汉语中,动词前面有结构助词“是”、“之”、“焉”、“之为”等,名词、代词作宾语前置,而现代汉语少有这种用法。

如:(1)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僖公四年》)(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僖公四年》)(3)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左传?隐公六年》)(4)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5、借“唯……是(之)……”格式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中的“唯”是副词,它不但强调宾语,而且还强调宾语的单一性、排他性,可译为“只”、“只是”。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2008全国卷)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 ,故罪人斯戮【。译文】近日之事,祸害将要酿成,幸亏陛 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2008天津卷)此何难之有焉,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 为行故也 【译文】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 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2005重庆卷)唯巫言是用。【译文】只听从巫师的话 (2002全国卷)其李将军之谓也
(2011天津卷)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知也。 【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2011四川卷)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 立门下,人弗之顾。 【译文】一天,(吕徽之)带上 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 ,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
(2010年天津卷)母归,但见女抱挺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 不再怀疑她了。 (2008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大 亦愈知治矣。【译文】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让 他去那里学习,他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2007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 旦之用也。【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他(的原因), 是因为他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2004福建卷)欲而得之,又何请焉?【译文】(你)
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
(2004广东卷)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 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2013山东卷)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 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 【译文】那些能够冒着每年的严寒而不改变品行的,不是 松树吗!因此从前的君子常常借松树来激励自己,推求章 三益的志向,大概也是像这样的吧。 【高考例题】(2013山东卷)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 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 以自见者。 【译文】章三益具 有救世的优异才能,当福建贼寇 逼近时,他曾经树起旗鼓,磨砺 兵器,率众击退了他们,大概是 希望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

文言特殊句式(宾前、定后、状后)

文言特殊句式(宾前、定后、状后)

定语后置
•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 +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石之铿然有声者。 • 马之千里者。 • 2、用“之”作标志,把定语提后。 •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 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2、介词“以”或“乎”组成的介宾短语, 在今译时,一般都做状语。 • 如:具告以事。 • 申之以孝悌之义。 • 生乎吾前。
望海潮 柳永 • • • • • • 东南形胜: 地理位置重要 江吴都会: 社会条件优越 钱塘自古繁华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江吴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点染
• “点染”是诗词的一种艺术手法。 •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 使读者了然于胸; • 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 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 把握。 • “点”:抽象的评点(总写) • “染”:具体的描述(分述) • 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意境。中间不得有他语相隔。 • 如: • 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最后一句是点,前面是染。
• • • •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前二句点明离别冷落,后二句,用“杨柳 岸晓风残月”意染之。
欣赏《望海潮》的点染手法

什么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什么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是两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它们在中文和其他语言中都有出现。

1. 宾语前置:在语言学中,宾语是指动词所支配的对象,经常放在动词后面。

然而,在一些语言中,宾语会出现在动词前面,这种现象就叫做宾语前置。

例如,在法语中,“je mange le pain”(我吃面包)正常语序应该是“je mange pain”,这里的“le”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定语后置: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词或短语,通常放在被修饰的词前面。

然而,在一些语言中,定语会出现在被修饰的词后面,这种现象就叫做定语后置。

例如,在拉丁语中,“homo sapiens”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其中“sapiens”就是后置定语。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还有疑问,建议查阅专业的语法书籍。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

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及例句稿子一嘿,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文言文中有趣的倒装句哟!你知道啥是宾语前置不?比如说“何陋之有”,正常该是“有何陋”,这里把“何陋”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是不是很神奇?还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应该是“吾与谁归”,“谁”这个宾语跑到前面去咯。

再来说说定语后置。

像“马之千里者”,正常得说“千里之马”,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到后面啦。

还有“求人可使报秦者”,其实是“求可使报秦之人”。

状语后置也很有意思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正常是“于蓝取之,而于蓝青”,“于蓝”这个状语被放到后面啦。

“具告以事”,原本该是“以事具告”。

主谓倒装也有呢!“甚矣,汝之不惠”,正常是“汝之不惠甚矣”。

怎么样,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不是很有趣呀?多去琢磨琢磨,会发现更多好玩的地方哦!稿子二亲!咱们一起来瞅瞅文言文中那些让人有点晕头转向的倒装句哈!先说说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本来应该是“忌不信自”,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自”这个宾语提到前面啦。

还有“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得是“莫肯顾我”才对,“我”跑到前面去啦。

定语后置也来瞧一瞧。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这两个定语放到后面去咯。

“石之铿然有声者”,实际是“铿然有声之石”。

状语后置也别错过。

“战于长勺”,正常得说“于长勺战”。

“生乎吾前”,得是“乎吾前生”。

主谓倒装也很特别哟!“美哉,我少年中国”,其实是“我少年中国美哉”。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不是像个小迷宫呀?多走走,多探索,就能找到其中的乐趣和秘密啦!你要是碰到不懂的,随时来找我聊聊,咱们一起把它弄明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
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4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四子侍坐》)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

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5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

(《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

(《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黔之驴》)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