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基础模块)致橡树

合集下载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

《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10篇)高一语文《致橡树》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当代诗歌。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舒婷《致橡树》原文和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赏析】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思想的花朵,是人性之美的灵光,是人类最纯粹的精神家园。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其妙笔生花的精彩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歌,经过时间的磨砺,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别、超越时空的不朽文明,扣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和熏陶。

这是一首经典的爱情诗,语言清丽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

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

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

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17课《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歌情感基调。

2.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高尚的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诗歌,抓住诗歌意象,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情感;2.感悟诗人独立平等、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

《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介绍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

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

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三、朦胧诗派朦胧诗派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四、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注意重音,停顿)1.让一至两名学生示范朗读;(总结其朗读的优缺点)2.播放视频朗读,学生跟读,进一步把握诗歌情感;3.学生齐读诗歌,再次感受诗歌优美的词句与独特的意境。

五、赏读、研习诗歌1.根据诗歌的形式和结构,给诗歌划分段落?第一部分(1-13行),第二部分(14-36行)。

2.第一部分中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

致橡树课文原文

致橡树课文原文

致橡树课文原文《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

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年3月27日注释:①攀援:同“攀缘”比喻投靠有权有势的人往上爬。

②慰藉:安慰。

③雾霭:雾气。

④虹霓:同“虹蜺”指彩虹⑤流岚:这里指云雾。

拓展:致橡树课文赏析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语言和意象鲜活感人,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

语文(基础模块)致橡树 ppt课件

语文(基础模块)致橡树  ppt课件

ppt课件
16
现代诗文阅读
致橡树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问题2:“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将这两句改为“甚至不 止像日光,给你送上温暖;甚至不止像春雨,予你无声滋润”好 吗?为什么?
ppt课件
答案
17
现代诗文阅读
致橡树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不好。改后显得句式呆板、单调,也不够含蓄。
ppt课件
18
现代诗文阅读
注释
旁批
ppt课件
8
现代诗文阅读
问题
致橡树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这首诗可分为三个层次,细细研读,说说可分为哪三个层次? 各层次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ppt课件
答案
9
现代诗文阅读
致橡树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本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表达了不赞同 “凌霄花”式的依附型爱情,“痴情的鸟儿”式的从属型爱情, 以及“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式的陪衬型爱情 的态度。 第二层(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又像英勇的 火炬”):表达了坚持双方保持独立人格又亲密相依的爱情观。 第三层(从“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至“足下的土 地”):表达了对同甘共苦、坚贞不渝的崇高爱情的向往。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C
注释
ppt课件
点击图片回目录页
鸟儿的每一支歌曲都是 献给橡树的绿荫的, 所 以单调。
“这些”指“春雨”“日 光”“险峰”“泉源” “鸟儿” “凌霄花”。 “不够”二字引出下面的 “木棉”。 采用拟人化手法,表 现木棉和橡树坚贞的 爱情。
旁批
7
现代诗文阅读
致橡树
D “分担”与“共享” ——同甘共苦。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语文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7课《致橡树》word教案

《致橡树》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舒婷及其诗作。

2.把握《致橡树》的情感和主题。

3.结合诗歌的学习掌握诵读法。

【教学设想】1、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起伏的脉络,掌握诵读法。

2、教学安排:诵读法,点拨法,对话法,1课时。

【教学步骤】1、导入。

2、新课讲授:(1)抓住意象,感受诗境,体悟诗意。

意象: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

例,玫瑰花橡树——木棉阳刚之美的爱人,阴柔之美的女性。

花、鸟、泉峰、日、雨橡树——木棉心心相印、平等独立的爱情。

相依相恋、充满缠绵、幸福感。

(2)品味语言,体验诗情,诵读表达。

前半部分,“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在语气上与“绝不像攀龙附凤的陈世美”相比有优点,有缺点。

诵读指导。

诗歌的美和情感融合在声调的起伏、节奏的缓急、语气的轻重之中。

诵读就是要把情感通过声音的节奏和轻重表达出来,诵读先要熟读诗句,再进入意境,然后感悟诗情,把握全诗情感变化起伏的脉络。

比如“不,这些都还不够!”这句话是应该读强一些还是稍弱一些。

提问并作示范,明确:不仅要根据作者的身份,还要根据它在全诗感情发展的脉络中的位置来考虑应读重一些还是轻一些。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要语气缓慢而又高昂,读出美好的憧憬和幸福感。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是后半部分的高峰,也是全诗的高峰,要停顿有力,蓄势到“伟大的爱情”迸发出来,“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语调要低缓,读出爱的深沉。

齐诵全诗一遍,要读出情感的起伏变化,做到熟读成诵。

(3)、结束语:在这首诗,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之中,尚且不能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所说的人的“自由”,因此,希望大家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的、站着的人。

3、小结。

4、布置作业:练习册。

【教学后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爱情诗二首 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ppt课件3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爱情诗二首 致橡树 我愿意是急流》ppt课件3

2019/8/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27
【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法】莫里哀
自由朗读
意象
• 凌霄花 • 鸟儿 • 泉源 • 险峰 • 日光 • 春雨
世俗的爱情观
• 一方攀附的爱情
• 单方痴恋的爱情 • 一味奉献的爱情
木棉
——象征女性阴柔之美 平等、独立
阳刚之气的橡树 阴柔之美的木棉
特殊关系
(1)“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 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2)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心 心相印,灵犀相通,相敬如宾。
阳刚之气的橡树 阴柔之美的木棉
特殊关系
(3)你有你的铜枝铁叶,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爱情中的女性保持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彼此 独立,互相欣赏,互相尊重。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 等,这些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 语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⑤ 搁置问题抓住老师的思路。碰到自己还没有完全理解老师所讲内容的时候,最好是做个记号,姑且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继续听老师讲后面 的内容,以免顾此失彼。来自:学习方法网

致橡树课文讲解

致橡树课文讲解

致橡树课文讲解一、诗歌背景。

二、诗歌内容解读。

1. 第一节。

-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这里诗人首先表明态度,她否定了那种依附男性的爱情模式。

凌霄花是一种攀援植物,它需要借助其他植物的枝干才能向上生长并展示自己。

诗人将这种攀援的凌霄花比作在爱情中依附男性、靠男性的地位来显示自己荣耀的女性形象,表达了对这种不平等爱情关系的不屑。

-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痴情的鸟儿在绿荫中重复单调的歌声,这象征着在爱情中只知道盲目奉献、失去自我的女性形象。

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一方对另一方无原则的痴迷和奉献,而应该是双方平等的互动。

- “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 泉源为橡树提供清凉慰藉,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其威仪,这都是一种不平等的给予关系。

在传统的爱情观念里,女性往往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默默为男性奉献,成为男性的附属品。

而诗人认为这种爱情不是她所追求的。

2. 第二节。

- “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进一步强调前面所列举的种种关系都不足以表达真正的爱情。

无论是像日光给予温暖,还是像春雨给予滋润,这些单方面的付出关系都不是理想的爱情状态。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这是全诗的核心表达。

木棉是一种独立的树,它和橡树一样有着自己的躯干和力量。

诗人强调自己要以和橡树平等的“树”的形象站在一起,象征着在爱情中男女双方应该是平等独立的个体,各自有着自己的人格、价值和尊严。

3. 第三节。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 根在地下紧握,象征着爱情双方心灵深处的紧密相连;叶相触在云里,表现出双方在精神层面的高度契合。

他们虽然相互关联,但又各自独立,每一阵风过互相致意,这种交流是独特而私密的,不需要他人理解,体现了一种基于平等、独立之上的亲密关系。

《致橡树》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致橡树》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泉源
险峰Biblioteka 光春雨•第一节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
• “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 • “日光”“春雨”
•这些意象有哪些特点?
• 依附他人 无偿付出。
•诗人用了哪些词语来表达对上述意象的态 度?
• “不像”“不学”“不止”,表达了对旧观念伦 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
作者向往的爱情观 是什么样的呢?
诗歌第一节以一组意象否定了传统婚恋中女性总 是衣服、顺从于男性而丧失自己尊严和地位的理念, 激烈昂扬、态度坚决,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 心中不平的块垒,表现诗人对旧观念伦理的坚决反叛。
第二节感情趋于平缓,表达了自己理想的爱情是 建立在男女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基础上的。 只有漫长岁月的相依相伴、祸福与共,才是具有生命 力的爱情,才是作者所追求的爱情。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致橡树
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 建泉州,当代女诗人。主要著作有诗集 《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 《心烟》等。
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等人以迥异于 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 “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 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 之一。
课堂讨论:
读完这首诗,同学们是否 被作者笔下的橡树和木棉形象 所打动?同学们对爱情的是否 有新的感悟理解?
课后作业
“木棉”对“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那么,橡树听了这些话,会有何感想呢? 请你以“橡树”的身份, 用诗歌或散文的形式给“木棉”回信, 题目为《致木棉》。

2.1《致橡树》课件(共31张ppt)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2.1《致橡树》课件(共31张ppt)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白居易《长恨歌》
5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 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 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 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
—(宋) 李之仪 《卜算子》
7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 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 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 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总结
• (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 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他们比邻而居、并 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 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 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 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一味奉献
• “险峰”增加高度,衬托威仪。
• “日光”普照大地,“春雨”滋润万物。
奉献型 (不完全否定也不肯定)
木棉
• 木棉,原产印度。高 大约40米。每年2-3 月份先开花,后长叶。 树形高大,雄壮魁梧, 枝干舒展,花红如血, 硕大如杯,盛开时叶 片几乎落尽,远观好 似一团团在枝头尽情 燃烧、欢快跳跃的火 苗,极有气势。因此, 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 的象征。
—《汉乐府 ·上邪 》
8
爱情是什么?
真正的爱情是怎样的?
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 市人,当代女诗人,朦 胧诗派代表人之一。
代表作有 《四月的黄昏》 《呵,母亲》、《思念》
、《双桅船》等。
18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 “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 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 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 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爱情诗二首-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共15张PPT)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7课《爱情诗二首-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共15张PPT)

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的情操,感人至深。
(2023-2024学年 完美订制版)
3 ①这首诗多次运用了什么写法?怎么运用的?②请具体说
说每段内容所揭示的深层含义及其作用. ③这首诗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和《致橡树》比较)
2
0

2 3
《我愿意是急流》
处 可


辑 修


我 愿 意 是
急流、小河(崎岖经过——痛苦) (快乐——悠闲)小鱼
(2023-2024学年 完美订制版)
2 ①只要一组意象就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为什么
诗人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 ②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 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2
0

2 3
要点:①诗中作为比喻的自然现象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上
处 可 编
年 版
至广漠的天空,下至河流山谷;大至山崖废墟,小至一鸟一
第一节:急流、小河
(穿越崎岖的路和岩石——不怕爱情有重重艰险、坎坷)
第二节:荒林
(同狂风勇敢作战————不怕爱情遭受磨难、打击 )
2 0
第三节:废墟

2 3
(静默中毁灭荒凉———— 不怕爱情遭受毁灭、遗弃
)处 可 编
年 版
第四节:草屋
辑 修 改
(饱受风雨打击————— 不怕处境孤单、风吹雨打 )
第五节:云朵、破旗
《致橡树》比较)③这几类意象各有什么特征?(和《致橡树》 比较)④诗人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的?
2 0 2 3 年 版


意 是


急流、小河 荒林 废墟 草屋 云朵、破旗
《我愿意是急流》

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致橡树

最新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集:致橡树

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
德育 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课前准备
目标 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
修养。
教学流程 新课导入---开展活动---整体感知课文---课外拓展---小结
致橡树
舒婷
凌霄花
痴情鸟 板书设计
自我我
—— 实用爱情 —— 爱情至上 —— 依赖攀附,失去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 奉献者
橡树 —— 铜枝铁干,刀、剑、戟(阳刚之气)— 平等独立
作业
做课后作业,并预习下一课

相敬如宾。
的爱情观
4、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 爱情
四、课外拓

1、联系实际,学生谈心中的
爱情
学生大胆发表对爱情的认识 师:我真的很佩服大家 对诗歌敏锐的感受力,那么 请大家继续敞开你们感受美 的心灵,男女同学分别来谈 谈你对以上几种爱情观的看
法。 2、比较阅读,听朗读《一棵 生比赛朗读 开花的树》,想象一幅画面
二、开展 活动
1、讨论:情为何物 2、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
学生讨论发言
三、整体 1、初读诗歌,体会诗歌否定
感知课文
的几种传统爱情观
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
2.解读第一层:体会作者在
否定:一方攀附、单方
诗中否定了哪些世俗的爱情 痴恋:
观。
一味奉献。
肯定:既有独立的人
3、精读第二层,了解诗人追 格,又有精神上的默契,灵犀相通,
木棉 —— 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阴柔之美)— 同甘共苦
教学过 程
教学环节
及时间分 教师活动(教法)
学生活动过程(学法)

一、导入
1、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 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 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 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 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 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 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 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 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 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 听听她的心灵独白。

致橡树知识点总结

致橡树知识点总结

致橡树知识点总结《致橡树》是由舒婷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诗歌作品。

这首诗曾被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学习内容,被广大学生所熟知。

诗歌以橡树和橡树的坚韧不屈来抒发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一、诗歌内容概述《致橡树》是一首以写实主义手法展现的现代诗歌作品。

诗中,诗人以橡树的形象来寓意爱情,表达了诗人在爱情中的矛盾和挣扎。

诗中的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通过对橡树的描绘,表现了对爱情的迷惑和无奈。

二、诗歌主题《致橡树》一诗的主题是爱情。

诗人通过对橡树的描绘,抒发了对于爱情的深切思考和感悟。

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依恋。

三、诗歌意境《致橡树》一诗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透过对橡树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

橡树的强大和生命力,与诗人对爱情的痴迷和苦恼相呼应,使整个诗歌充满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探索。

四、诗歌结构和语言风格《致橡树》一诗共六句。

诗歌采用了自由诗的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律和押韵规律,但整体语言流畅优美,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深刻感悟。

诗中运用了大量比喻和拟人手法,橡树被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情感,使整个诗歌增添了一种神秘和超然的意境。

五、诗歌内涵和意义《致橡树》通过对橡树的赞美和歌颂,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矛盾和挣扎。

橡树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爱情,而诗人则在诗中表达了对爱情的无法割舍和依恋。

整个诗歌充满了对于爱情的思考和探索,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愉悦和启迪。

六、诗歌的艺术价值《致橡树》作为一首以橡树为题材的现代诗歌作品,其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诗中的形象描绘细腻真实,语言优美流畅,结构松散而有力,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整个诗歌给人一种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又充满超脱感的美的享受。

七、诗歌的影响《致橡树》是一首广为流传的现代诗歌作品,其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橡树的描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对后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发和影响。

语文《致橡树》教案

语文《致橡树》教案

语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致橡树》教案篇1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致橡树》的主题思想(诗歌表现出来的爱情观)。

2、《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特别是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具录音机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

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

《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

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致橡树》是一首怎样的诗?解析:《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倾。

诗的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而她所爱的对象则是一株橡树。

“致橡树”是“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

在这真挚诚恳的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三、《致橡树》是怎样否定传统的爱情观的?解析: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的爱情观。

首先诗人以形象的比喻,否定了完全依附性的爱情观。

“攀援的凌霄花。

对于“高枝”,“痴情的鸟儿”对于绿阴,都是依附性的。

它们离了高枝和绿阴则无处安身。

更不能“炫耀”和“高歌”。

其次,诗人又用排比句式,否定了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

泉奇制胜-源一味送出“清凉的慰藉”,险峰则为了“衬托你的威仪”,还有日光,奉献出全部的光和热,还有春雨.只是滋润了对方的心田,……这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单一的奉献,却得不到应得到的温暖:这两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是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陈腐观念的潜流影响,也是封建道德在我们民族心理上的积淀。

语文课文《致橡树》教案

语文课文《致橡树》教案

语文课文《致橡树》教案语文课文《致橡树》教案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

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

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致橡树》教案(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

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

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板书:木棉的自白)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专题二《爱情诗两首》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专题二《爱情诗两首》

4. 文化传承 与参与
2. 思维发展 与提升
我们在学习这两首 关于爱情的诗歌时,可 以适当地进行比较阅读, 想一想,你愿意做“废 墟”上“青青的常春 藤”,还是做“橡树” 旁边“一株高高的木棉 树”。试比较两首诗中 所体现的爱情观。
3. 审美发现 与鉴赏
两首诗分别运用了 哪些表现手法?试着结 合具体诗句分析表达效 果。
爱情诗两首
目录
01 致橡树
02 我愿意是急流
03 素养提升
04 资料链接
01
致橡树
— — 舒婷
一、阅读提示
《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以橡 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 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爱人象征。因此, 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更是要 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
04
资料链接
舒婷与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 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为朦胧诗。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 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 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在精神内涵上有三个层面:一是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二 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 上建立起来对“人”的特别关注。它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 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谢谢大来自!03素养提升
结合《致橡树》全 诗谈谈你对“爱——不 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 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 的土地”的理解。
1. 语言理解 与运用
试模仿下面节选的 诗句构思,再造一个新 的意象,并说出理由。

致橡树教案

致橡树教案
课题
《致橡树》舒婷
教材分析
《致橡树》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二册第五单元。本单元选编了6首中国现当代诗歌和4首外国诗歌,既考虑了它们的思想性、时代性,也考虑了它们的艺术性。诗歌是以凝练而富有音乐性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舒婷的《致橡树》,这是一首当代爱情诗,朦胧诗。作者以全新的视角,否定传统女性对男性依附的爱情观,提倡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本课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鉴赏诗歌。
教学准备
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做好多媒体课件。
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时间
(分)
复习、检查
上学期所学古诗中的爱情诗
引导学生回忆
认真思考,回忆所学的爱情诗歌
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爱情观
2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引入)
播放歌曲,引用著名的爱情故事和古诗中的爱情诗句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因为爱情》,并展示爱情故事和古诗中的爱情名句
认真听讲并思考
让学生明白爱情是生命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5
学习新知
掌握方法(新课讲授)
1、了解作者及朦胧诗。
2、理解诗歌的意象。
3、理解“木棉”和“橡树”的象征意义。
4、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象征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理想爱情观。
教学难点: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分析。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诵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