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比兴手法

合集下载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

论《诗经》的比兴手法摘要《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比兴是其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本文在解析比兴概念的基础上,较深入全面地论述了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并阐发了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诗经》比兴一、比兴概念解析《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并称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

比兴手法是《诗经》的重要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早提出“风、雅、颂、赋、比、兴”这些名称的是《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诗大序》称为“六义”。

“风雅颂”主要是就《诗经》中诗歌的分类而言的,即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一种民间歌谣,据说周朝设有官吏专门到各地采集民歌,叫采风。

采风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民情和把握各地的风俗习惯,以利于制定政策。

风诗一般系各地的民歌。

“雅”多数是士大夫阶层的作品,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

“颂”是朝庭宗庙祭祀时所唱的诗歌,是一种庙堂乐章。

《诗经》里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三类。

“赋比兴”主要是诗歌的写作方法。

赋的含义较为清晰。

刘勰《文必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孔颖达在《诗疏》中说:“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也。

”他们道出了赋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铺排、直陈,即赋是用铺排的手法直陈其事,不假借,不譬喻,写物写志均可也。

后人对《诗经》里的比兴手法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特别是对于比,有人认为是一种修辞格,如汉人郑玄解释比时说:“比者,比方于物也。

”朱熹在《诗集注·螽斯》注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他们二人都把比视为一种修辞格。

这种修辞叫比喻俗称打比方。

“它是根据两个事物间的某种相似点,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1](p235)在形式上可分为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

凭着这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显,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基本的类型。

三个类型的比喻在《诗经》里有广泛的体现。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比兴

三、兴
兴是《诗经》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借助自然景物或其它 场景的描写,来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周南·桃夭》中的“桃 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通过描写桃花的盛开和美丽,引出 诗人对女子出嫁的祝福和美好愿景。这种手法能够让读者在感受自然美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浅论《诗经》中的艺术手法赋 比兴
01 一、赋
03 三、兴
目录
02 二、比 04 参考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 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艺术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本次演示试就《诗经》 中常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作一简要阐述。
一、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即铺陈直叙,将所要叙述的事件、人物、 景物等,平铺直叙,不增减,不夸张,不隐匿,不修饰。如《七月》这首写农家 生活的长篇叙事诗,将农家的艰辛生活和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像串糖葫芦一样 地摆在读者面前。开头两章:“七月亨西星,八月剥枣栗。十月凿冰冲,……女 执筐,妇负筐,往拾田螺;谨夙夜,以饱我士女。”
三、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他 物”和所咏之辞必须是有某种或相关性的事物或情感。“兴”往往与“赋”一起 使用,共同形成诗歌的形象、情感意境。在《诗经》中以动物喻人、以物喻情的 情况随处可见。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以鸠鸟的和鸣声起兴引出对淑女的追求;《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盛开和鲜丽引出对新娘美丽贤淑的赞颂;《采 薇》中“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以野草的茂盛兴起士兵 思家的忧愁;《采采》中“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采 摘不到筐子里的野菜兴起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等等。《诗经》中的“兴”这种艺术 手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启示。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

比即比喻或比拟。

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的运用十分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便是运用赋的手法,叙述了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

在《诗经》的整个表达体系中,赋往往起到铺垫的作用。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是比和兴的基础.
比在《诗经》中运用也十分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豳风•鸱鸮》、《小雅•鹤鸣》;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的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用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兴在《诗经》中的运用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

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中的“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两句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

赏析诗经中的赋比兴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中异常精致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有着深远而细微的内涵,而且能够放大语言的语气,以及使诗歌的意象变得更加生动。

本文以《诗经》中的赋比兴为研究重点,进一步挖掘它的深层意义,以及它对现实生活的表达和感悟。

一、赋比兴是《诗经》中最重要的手法《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不仅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更是矿藏着丰富的文学宝藏的宝库。

其中,一支最重要的手法就是赋比兴。

赋比兴是一种比喻性的语言手法,是一种以某种意象代表另一种意象的方式。

赋比兴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其中的赋比兴可以从抽象的物象和景物、动物和鸟兽等多层次来构建赋义。

它能够运用一系列极富想象力的比喻来表达一些复杂的思想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较丰富的文学语言和思维活动。

比如《大雅鱼藻之什》中有这样的语句:“贤心欲思壮,柔神诚可恭。

”这里将思考赋比为“鱼游于深水,水中而成壮”,用宏大而又美丽的比喻和比喻手法,表达了人们在思考的过程中的无限的精神状态。

又如《小雅月令》中的“月令伍穰,开门东令”,这里将月亮和开门进行赋比,将月亮的升起,象征着民族的强盛,向着必定的正确的方向发展的理念传达了出来。

二、赋比兴的深层含义赋比兴有着不可磨灭的深层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手段,也对现实生活具有某种指导作用。

赋比兴不但具有审视人生的功能,更能激发人精神的活力,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生活的意义,引导我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诸如《大雅抑》中,“轩车既匝,类车载斯廪。

”这里比喻了执政官员应严格要求自己,维护正义,克尽职守,收拾自己的行为,以免自身被政令所抑制,从而表达了中央权力的监督力度。

还有《小雅九辩》里的“凤皇九辩,一发而朝天”,这里用凤皇照耀天下,比喻臣子要把政令传说全国,以示中央权威,以此表达了集权的政治秩序。

三、赋比兴对现实生活的感悟赋比兴的多种含义和深刻意义,使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过去的一种手法,也是当今生活及现实语境下的体现。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

诗经的赋比兴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它们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对赋、比、兴手法的详细解释及举例:赋定义:赋就是铺陈直叙,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结合在一起用。

它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也可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能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

举例:《豳风・七月》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详细描述了每个月的气候、人们的劳作以及生活状态。

《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通过铺陈排比,细致地展现了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行军途中的情景。

比定义:比就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助一个事物作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点。

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能使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

举例:《卫风・硕人》中,“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连续用“柔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蝤蛴”喻美人之领,“瓠犀”喻美人之齿,“螓首蛾眉”喻美人之容貌,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庄姜的美丽。

《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雕琢玉器,比喻借助外力来提高自己或帮助自己改正缺点。

兴定义:兴又多称为“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所借之物与下文所咏内容有一定联系,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举例说明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及思想的古老流传,赋比兴是其最重要的表现手法之一。

赋比兴即利用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及现象与人们心中的思想和感受来定型事物、表
现情感。

以《诗经》中的《子衿》诗句为例:“于彼高冠,彼穷节;彼寝不安,彼心非绝”,便是将物与人之间这种遥远距离,完美呈现出来,令人动容。

以《大雅·大甲》中的诗句“大甲不朽,古今多少”来说,采用大甲之不朽,来比拟古今沧桑,犹如指鹿星火般的盛传。

赋比兴手法由此可见,通过比拟物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对比,来使文章的
意境变得深刻耐人寻味。

而其中也折射出诗人之智慧,神奇智拙,或亮丽洁净,或生老病死,娓娓而讲正是《诗经》中传世甚广的典故,每一句比兴也像一棵参天之大树,揘尽诗人的智慧和思想。

赋比兴是《诗经》作品最为显著的特点,它能给读者带来思想的冲击,又能让读者的内心沸腾,朗朗上口。

总之,赋比兴作为《诗经》中最典型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局限,而
是作为文学的精粹,流传着万古的气象。

无论是求索,还是追求,《诗经》中的
赋比兴,无一不将竹木石山、云泥雪月以及风雷江河这般意象,与人们对事物本质之向往相对应,以俗语言描绘出极为奥妙精巧的苍茫雄博大气象,普照神州有情人。

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诗经中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1.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经典的诗句啊,雎鸠关关和鸣在河中沙洲,这不就像那美丽善良的女子,让君子心生爱意呀!是不是很形象?
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你看那桃花怒放,色彩鲜艳似火,不正像那美丽的新娘,要嫁到夫家一样吗!好有画面感呢!
3.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河畔的芦苇茂密苍茫,那晶莹的露水已成霜,那心中的人儿呀,就在河水那一方,多让人魂牵梦绕啊!
4.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叶还没掉落时,它的叶子是多么润泽啊,就好像年轻美好的时光呀!
5. “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那螽斯张开翅膀,成群飞舞,就如同多子多孙的人家呀,热热闹闹的!
6.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燕子翩翩飞翔,翅膀参差不齐,不就像那出嫁的女子,亲人在郊外远远相送嘛!
7.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那采呀采呀采卷耳,总是采不满一浅筐,哎呀我思念的人呀,干脆把筐丢在大道旁,这思念之情多浓烈啊!
8.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

有女仳离,嘅其叹矣。

”山谷中的益母草,都已经枯萎了,就像那被抛弃的女子,只能声声叹息呀!我觉得诗经中的比兴手法真是太妙了,它让诗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呀!。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经中的赋比兴

诗词曲中的赋比兴,一般来说,诗中赋比兴兼用,词中比兴多于赋,曲中赋比多于兴。

以下分别论述。

一、《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朱熹《诗集传》:赋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

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艺术手法《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以丰富的思想内容、高尚的审美情操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哺育了历代作家和诗人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形成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仅就《诗经》中的赋、比、兴艺术手法及其对唐代以前的诗歌创作形成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研究。

一、《诗经》中生动形象的赋、比、兴艺术手法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论学家钟嵘在《诗品序》里提出了“诗有三义”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他对“三义”的具体解释是:“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

”钟嵘所说的“兴”,就是要诗言约而意丰,言外有丰厚的意韵,即有言外之意,韵外之旨;“比”,就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但写物时要用蕴含有寓意的语言。

这一解释绕有新意,他把“兴”放在第一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对“比”、“赋”的解释,也说明他注意到了诗歌抒情言志、假物取象、富有滋味的审美特征。

赋、比、兴是《诗经》首创的三种表现手法,囊括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表现手法的精华,现予以简析。

(一)赋赋、比、兴三义中,赋是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在诗歌创作中,它是直陈事物的艺术。

钟嵘强调指出:赋除了直书其事,也可以在叙写的事物中寄寓深刻的含义,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或者含而不露,言尽而意长,把内心感情直接表露出来,不曲折,不隐晦,直截了当,明白如话。

例如,用赋来抒情,《诗经》的《郑·遵大路》:“遵大路兮,掺执子之祛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全诗没有修饰词,似乎不假思索,自然流露出真切的情意,一个被遗弃的妇女拉着情人的衣袖苦苦哀求的形象跃然纸上。

浅析《诗经》比兴创造的情景交融艺术境界

浅析《诗经》比兴创造的情景交融艺术境界

浅析《诗经》比兴创造的情景交融艺术境界《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没有虚妄怪诞,展开对社会生活、政治状况、人民民风民俗的形象画卷,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

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赋、比、兴的手法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启发。

赋——铺陈直叙,即直接描写或抒情,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事物比喻抒情,表达难言的情感,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使物象变得异彩纷呈。

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赋运用得十分广泛普遍,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诗经》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民歌的集大成者,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典籍。

其中,赋比兴是《诗经》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

赋比兴是指用两种相似或相像的事物进行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

在《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它能够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简述《诗经》中赋比兴的运用。

首先,赋比兴在《诗经》中常常用来描绘自然景物。

古人以自然为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理解,用赋比兴的方式来描绘和抒发自己的情感。

比如《国风·鄘风·七月》中的“采葑采菲,无以下家”,这里通过将采摘葑菲比作摘取珍宝,来表达主人翁心情愉悦的情感;再比如《国风·卫风·木瓜》中的“今夕何夕,见此良人”,这里将木瓜比作良人,形象地描绘出了爱人相见的喜悦之情。

其次,赋比兴在《诗经》中还常常用来描绘人物形象。

通过将人物比作动物或其他具象化的事物,来突出人物的特点和形象。

比如《国风·齐风·十里之堤》中的“邢公旦旦,平曰执事”,这里将邢公比喻成马,以突出他勤勉工作的形象;再比如《国风·郑风·有女同车》中的“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这里将女子比作舜华(传说中的一种美丽的花卉),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高贵。

最后,赋比兴在《诗经》中还用来进行道德教化和美德的宣扬。

通过将美德比作容易理解的事物,使读者易于接受和理解。

比如《国风·魏风·和有草》中的“和有草木,其乐如何”,这里将和谐之美比作草木的舒展生长,以表达和睦相处的重要性;再比如《国风·卫风·黍离》中的“钟鸟之类,聊畏如虎”,这里将楚国的善良人民比作钟鸟,以表扬其勇敢和尊贵。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据朱熹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即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即臂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为了引起下文。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

它提纲挈领地记述了春秋时代242年间的大事,作者重在考察国家政事的成败得失,总结兴亡治乱的历史教训,反映出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鲜明思想倾向性。

《春秋》记事简约,平实,一字之中往往寓褒贬,别善恶,这就是为人乐道的“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以建安为中心的汉末魏初这一时期,文坛上出现了以三曹父子,“七子”和女诗人蔡琰为代表的作家群体,其创作具有统一的文学特征。

有相同的创作题材:汉末的动乱,社会的灾难,人民的痛苦;有相同的创作原则:《诗经》与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有相同的情感意志:悲时忧世,渴望建功立业;有相近的风格:慷慨悲凉。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稳定地位。

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开一代诗风,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骈文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体,是散文逐渐俪化的产物。

它脱胎于汉赋,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其特点是讲对偶,讲文采,讲用典,后来又虽上讲平仄,讲声律。

句式整齐,多用四六句式,又称“四六文”。

“上官体”是出现在初唐时期的一种诗歌体裁,因诗人上官仪大量创作这类诗歌而得名。

其特点是继承南朝形式主义诗风,风格上以“绮错婉媚为本”。

古文运动是发生在唐德守贞元到宪宗元和(公元785年——820年)这二三十年间的一次文体革命。

由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

古文运动的指导思想是文以载道,也就是要求用散文阐明儒道的基本宗旨,摆脱骈偶体裁的束缚,让形式为内容服务。

由于参加的人数多、目标明确,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创作实践,在当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文学思潮,使古文运动对骈文取得了压倒的优势,对后代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浅谈《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不仅以其深刻的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和真挚的情感而著称,更在文学手法上有着卓越的成就。

其中,赋、比、兴是《诗经》最常用的三种艺术手法,它们在表现手法和修辞功能上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三种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进行一番浅要的探讨。

一、赋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直接叙述和描绘的方式,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清晰、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描述自然景观《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景观的篇章,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叙述人物形象《诗经》中也有很多描绘人物形象的篇章,如《君子于役》中的“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这里通过对妻子思念丈夫的描写,展现了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3.抒发情感《诗经》中还有许多抒发情感的篇章,如《静女其姝》中的“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这里通过直接抒发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恋人的深情厚爱。

二、比比是《诗经》中的又一种艺术手法,它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比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喻《诗经》中有很多运用比喻的篇章,如《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这里通过比喻将剥削者比作大老鼠,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憎恶和不满。

2.象征《诗经》中也有很多运用象征的篇章,如《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这里以鹤鸣象征贤者的呼唤,表达了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渴望。

三、兴兴是《诗经》中最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之一,它通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方式,将诗歌的主题或情感以更加含蓄、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

在《诗经》中,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引起联想《诗经》中有很多运用引起联想的篇章,如《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浅论《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诗歌集之一,其中赋比兴手法是一种常用的比喻手法。

赋比兴手法是指在诗歌中,使用比喻的方式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状态,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人的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等。

例如,《周南》中有这样一句话:春草绿如蓝,春水浅如洗,这是一种以草和水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两个比喻,分别是草绿如蓝和水浅如洗,来描述春天的美丽景象。

另外,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也经常用来描述人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国风·周南》中有这样一句话:忧愁苦苦,像折断的芦苇,这是一种以折断的芦苇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比喻折断的芦苇来描述人的忧愁苦苦的感受。

此外,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常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国风·零陵》中有这样一句话:喜从天降,如山间松柏长,这是一种以松柏为比喻的赋比兴手法。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比喻“松柏”来描述喜气洋洋的场景。

总的来说,赋比兴手法在《诗经》中的应用非常丰富,它既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界的美景,也可以用来描述人的感受和情感,还可以用来描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赋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在感受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赋比兴手法是《诗经》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对于理解和鉴赏《诗经》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比兴的赏析

诗经中赋⽐兴的赏析诗经中赋⽐兴的赏析 导语:相信⼤家都知道赋⽐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法。

下⾯和⼩编⼀起来看诗经中赋⽐兴的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诗经》中的赋⽐兴⼿法艺术⼿法 ⾸先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是赋⽐兴,对基础知识做⼀个了解: 第⼀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兴"?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

“兴”也是《诗经》乃⾄中国诗歌中⽐较独特的'⼿法。

那么“⽐”呢? “⽐”:“以彼物⽐此物”,也就是⽐喻之意。

《诗经》中⽤⽐喻的地⽅很多,⼿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喻爱情的盛衰;《鹤鸣》⽤“他⼭之⽯,可以攻⽟”来⽐喻治国要⽤贤⼈;《硕⼈》连续⽤“葇荑”喻美⼈之⼿,“凝脂”喻美⼈之肤,“瓠犀”喻美⼈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的佳例。

最后,来说说赋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直⾔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法。

如“死⽣契阔,与⼦成说。

执⼦之⼿,与⼦偕⽼”,即是直接表达⾃⼰的感情。

《秦风·⽆⾐》就是⼀⾸赋体诗。

诗歌句式⼤同⼩异,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昂情绪,诗意层进中表现战⼠崇⾼的内⼼世界。

扩展阅读:诗歌中的虚与实表现⼿法 表现⼿法: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有者为实,⽆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为实,徒⾔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先,介绍⼀下诗歌中的“虚”。

具体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法 诗歌中衬托(正衬和反衬)⼿法“衬托”指⽤事物间相似或对⽴的条件,以⼀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法。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指利⽤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如李⽩《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城。

《诗经》比兴手法的文化意义

《诗经》比兴手法的文化意义

《诗经》比兴手法的文化意义
赋,就是平铺直叙,把人的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农夫》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用平铺直叙的方法。

比,就是类比,与比喻有些相似,但不完全等同于比喻。

《鸣鹤》中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喻治国贤人,《硕人》用柔荑比喻美人之手。

兴,就是先言他物,再言此物。

《孔雀东南飞》中,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先说孔雀,来引出主人公刘兰芝,对家庭对自己丈夫焦仲卿的依依不舍的心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上:
修辞手法上,鹿鸣、食苹的和谐美好, 比喻贤才欢聚的和谐场景。
语句连贯上,暗示下文,引出自己渴望 “天下归心”,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
情感氛围上,营造一种众贤云集,和谐 友好的欢畅氛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情怀。
主题意义上,表达作者招贤纳才之愿, 建功立业之志。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结构上:启示下文。
内容上
修辞手法上,用薇菜的生长过程比喻戍 边岁月的艰辛和漫长无期。
语句连贯上,暗示下文,引出主人公思 归心切,忧愁哀叹。
情感氛围上,开篇表达出一种时光飞逝, 不能把握的情感,为全文奠定了悲怨的感情 基调。
主题意义上,采薇(采野菜)表示戍边 战士生活的艰辛,只能以薇菜充饥。体现主 人公的士卒身份,表现戍边生活的痛苦艰难, 及长期背井离乡的悲切。
结构上 过渡作用,启示下文。
内容上
修辞手法上,孔雀失偶,久久徘徊。比作 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依依惜别。
语句连贯上,暗示下文,预示两人生离死 别的悲剧结局。
情感氛围上,开篇烘托出一种哀怨缠绵又 凄清的氛围,为全文奠定了清怨的感情基调。
主题意义上,不明显。
《短歌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结构上
过渡作用,承上启下。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2)语句连贯方面的作用
暗示下文内容,即两人婚姻生活的不 美满,不和谐,以悲剧收尾。
3)情感氛围上的作用
揭示女子情感由原先的柔情和痴情 到后来的怨情。
而男子由原来的钟情到后来的无情 和绝情。
4)主题意义方面的作用 对劳动人民勤劳品质的赞扬。
回忆你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比兴手 法?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结构上 过渡作用,启下文。
内容上
修辞手法上,这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 寒霜浓重的深秋萧瑟之景,比喻主人公焦急 凄清孤寂的心境。
语句连贯上,暗示作用,暗示自己焦急 等待却终不见人来的结局。
情感氛围上,烘托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 围,表达了一种难以明说的忧怨之情。
主题意义上,不明显。
作业:找出其中的比兴,试分析。
《诗经》中的其他比兴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
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
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首句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起兴
从《氓》找出你认为是“比兴”的句子: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比兴的作用
结构上
过渡作用,承上而启下。
内容上
1)修辞手法的作用
通过打比方暗示男女主人公从婚前的浓 情蜜意到婚后的感情枯竭;
通过打比方暗示女子的容颜由润泽娇美 到憔悴衰老。
比喻贴切自然,形象生动。
《氓》的比兴手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诗经中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以直叙方
式描述事物,不做过多的修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对人或事
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就
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 要歌咏的内容。“比”和“兴”常一起出现,在比 拟他物的同时引出下文内容。“比兴”常联用,表 示诗歌的寄托象征。
(任选其一)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