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合集下载

病理切片报告

病理切片报告

病理切片报告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诊断工具,它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病理学分析,为医生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依据。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的意义、常见的诊断结果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基本包括肿瘤类型、肿瘤分级、浸润性情况、神经侵犯、血管侵犯、恶性程度等。

它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病理学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肉眼不能识别的细胞和组织结构所得出的结论。

这些结论对于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的评估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能够确定肿瘤的类型。

不同的肿瘤细胞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排列方式,以及染色体核型等特征,病理医生可以确定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从而对病人的手术方式、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

其次,还能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

肿瘤的恶性程度通常通过肿瘤分级来确定,一般分为1到4级。

分级越低,即肿瘤的恶性程度越低,预后越好。

而高级别的肿瘤往往生长速度快且有较高的转移和复发风险,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和密切的随访。

另外,还能提供肿瘤的浸润性情况和神经侵犯程度。

浸润性是指肿瘤细胞在组织中生长和扩散的能力,影响到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神经侵犯程度评估了肿瘤对周围神经的侵蚀情况,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判断肿瘤的生长方式以及是否需要额外进行神经保护性手术。

此外,还会评估肿瘤的血管侵犯程度。

血管侵犯是指肿瘤细胞侵犯血管,进而影响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

如果肿瘤侵犯了深部的血管,手术切除的难度会增加,而且术后血流再分布也可能导致转移风险增加。

最后,也可以提供其他一些附加信息。

例如,肿瘤细胞内是否出现基因突变、蛋白质表达等。

这些信息对于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起来,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肿瘤类型、分级、浸润性情况、神经侵犯、血管侵犯以及其他附加信息的评估,病理医生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因此,在医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且成为多学科协作治疗中的重要依据之一。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病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病理切片观察实验中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探究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择了10例病人的组织标本,包括肺癌、肝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疾病。

首先,我们将标本进行固定、脱水和包埋处理,制备成石蜡切片。

然后,使用病理切片染色技术,将切片染色成不同颜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1.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在肺癌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肺癌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细胞排列和细胞核的异型性增大。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分裂的现象,这是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表现。

此外,肺癌组织还存在大量的间质纤维化和血管新生,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

2. 肝炎病理切片观察在肝炎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肝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同时,肝细胞的排列也出现不规则,部分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现象。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肝细胞核的肿大和染色质的改变,这是肝炎病变的典型表现。

3. 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在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乳腺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

乳腺小叶的结构紊乱,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排列异常。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乳腺小叶间的纤维组织增生,这可能与乳腺增生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肺癌组织的细胞增殖活跃,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肝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肝组织存在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损伤;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乳腺组织存在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的异常增生。

这些观察结果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病理切片特点总结

病理切片特点总结

病理切片特点总结病理切片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切片的形态学特点,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鉴别。

以下是病理切片的特点的详细总结:一、显微镜下观察1.细胞结构特点:病理切片可以提供细胞组织的切面,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细胞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核的形状、大小、染色性质,细胞质的分布、颜色等。

2.细胞排列特点:病理切片可以展示细胞在组织中的排列方式,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分层上皮细胞、立方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等,不同的排列方式对应着不同的组织类型和器官结构。

3.细胞核特点:细胞核是判断组织良恶性的重要标志之一,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细胞核的变异、异型核、核仁的数量和形态等特点,可以对细胞进行分类和诊断。

4.细胞浸润特点: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细胞在组织中的浸润情况,如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炎症细胞的浸润等,能够帮助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二、染色特点1.常规染色:病理切片通常采用常规染色方法,如苏木精-伊红染色、血清素染色等,常规染色可以使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更加清晰明了,有利于观察细胞和组织的细微变化。

2.免疫组化染色:病理切片可以进行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对特定抗体的标记,可以检测和定位一些特定的分子、蛋白质或抗原,如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等,从而对病理诊断有帮助。

3.特殊染色:有些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病变无法用常规染色方法显示清晰,需要采用特殊染色方法。

如银染法用于显示神经纤维,培根酸铁染色可显示铁蓝蛋白沉积等。

三、病变特点1.病变形态:病理切片可以显示病变的形态特点,如肿瘤的大小、边界、分化程度等,炎症的程度、类型、炎细胞的浸润情况等,这些形态特征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2.病变分布: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病变在组织中的分布,如肿瘤的特定分布方式、炎症的范围和分布区域等,这些分布特点可以帮助确定病变的性质或病因。

3.病变变异: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病变的变异程度,如癌细胞的异型性、异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等,可以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评估。

在病理学样本切片上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

在病理学样本切片上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

在病理学样本切片上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在病理学领域,样本切片的正确识别和分析对于准确诊断和治疗疾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病理学样本切片是通过对组织、细胞等进行特定染色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的一种方法。

然而,由于病理学样本切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需要病理学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病理学家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深入的了解,掌握各种疾病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例如,在肿瘤病理学中,病理学家需要熟悉各种不同类型的肿瘤的形态学特征、组织学特点以及细胞学表现等。

只有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病理学家才能够准确判断样本切片中是否存在疾病,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

其次,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需要病理学家具备良好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病理学样本切片的观察需要通过显微镜进行,这要求病理学家具备精细的观察技巧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观察过程中,病理学家需要仔细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组织的排列方式以及细胞核的变化等,并将这些观察结果与已有的知识进行比对和分析。

只有通过准确的观察和分析,病理学家才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判断。

此外,正确识别和分析疾病还需要病理学家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病理学家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与临床医生、放射科医师等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共同解决疑难病例。

在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沟通时,病理学家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倾听和理解其他人的意见。

通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病理学家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观点,从而提高对疾病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病理学样本切片的识别和分析也得到了一定的辅助。

例如,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病理学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对大量的病理学样本切片进行分析和学习,从而提供对疾病的识别和分析的辅助。

然而,这些系统仍然需要病理学家的参与和判断,因为疾病的识别和分析不仅仅依靠形态学特征,还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

病理学中的组织切片技术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研究人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疾病变化及其发生、发展机制。

而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学中的基础操作,是为了观察和诊断疾病而必要的步骤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组织切片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方法。

一、组织切片技术的概述组织切片技术是指将人体组织切割成薄片并染色,以便于病理学家观察。

这项技术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已经成为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组织切片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研究、诊断和治疗中。

二、组织切片技术的步骤组织切片技术的主要步骤包括取样、固定、脱水、包埋、切片和染色。

下面将对这些步骤进行详细的介绍:1. 取样组织切片的第一步是取样,即从人体组织中取出一小块,以便于后续的操作。

取样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手术中取样,就需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特点来选择取样点,而在活检中取样,就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确定取样点。

2. 固定取样后,需要用一种方法把组织中的细胞和结构固定住,以便于后续处理。

目前常用的固定剂是福尔马林,它可以迅速把组织中的蛋白质交联,使其不易变性,从而保持组织形态的完整。

3. 脱水在固定后,需要将组织逐渐从水中转移到酒精、乙醇等脱水剂中,以便于把组织中的水去除,使其硬化。

这是组织切片的关键步骤之一,如果脱水不彻底,切出的组织切片会变形或破损。

4. 包埋将脱水的组织置于熔蜡中,使其被包覆在蜡中。

这么做可以保持组织的形态,并使其更易于切割。

5. 切片蜡包埋后,组织需要被切成薄片。

切片可以使用手工或自动切片机完成,手工切片需要技巧和经验,而自动切片机可以更好地保证切片的厚度和质量。

6. 染色切片完成后,需要对组织进行染色,以便于病理学家对其进行观察。

目前常用的染色剂有血液学染色剂、组织学染色剂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剂等。

三、组织切片技术的应用组织切片技术在病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1. 诊断和治疗疾病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学家进行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病理最新规范标准

病理最新规范标准

病理最新规范标准在医学领域,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性质的科学,它包括对组织、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疾病进行诊断和分类。

随着科学的发展,病理学规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以适应新的研究和临床需求。

以下是最新的病理学规范标准概述:病理学诊断的基本原则1. 病理学诊断应基于充分的临床信息和详细的病史。

2. 必须对组织样本进行适当的固定、切片和染色,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3. 病理学家应使用最新的分类系统和诊断标准,以确保诊断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组织样本的处理1. 组织样本应在采集后尽快进行固定,以防止细胞结构的破坏。

2. 固定液的选择应根据组织类型和预期的染色方法来确定。

3. 组织样本应适当地切片,以确保足够的厚度和均匀性。

染色技术1. 常规的H&E染色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

2. 特殊染色技术,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可用于特定类型的疾病诊断。

3. 染色过程应标准化,以减少操作误差和提高结果的可重复性。

分子病理学1. 分子病理学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对肿瘤和其他疾病分子特征的研究。

2. 应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来分析基因突变、拷贝数变异和表达模式。

3. 分子病理学结果应与组织学特征相结合,以提供更全面的疾病信息。

病理报告的编写1. 病理报告应包含详细的宏观和微观描述,以及必要的图表和照片。

2. 报告应明确诊断,并提供相关的预后和治疗建议。

3. 报告应遵循国际病理学会制定的格式和术语。

质量控制和评估1. 病理实验室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和外部的质量评估。

2. 定期对病理学家进行培训和评估,以确保诊断技能的持续改进。

3. 应建立反馈机制,以便从临床医生和患者那里收集意见,不断优化病理服务。

伦理和法律要求1. 病理学诊断应遵守相关的伦理准则和法律规定。

2. 保护患者的隐私和信息安全是病理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病理学家应参与临床伦理讨论,以确保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伦理性。

结论病理学规范标准的更新是确保诊断准确性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病理诊断的定义

病理诊断的定义

病理诊断的定义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以及结合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过程的一种方法。

它是医学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病理诊断的过程通常包括病理标本的采集、处理和制片,病理切片的制备和染色,以及病理标本的镜下观察和鉴定。

病理标本可以是组织切片、细胞刮片、液体标本等,通过病理学家的专业判断,可以确定病变的类型、程度、分期和分级等信息。

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家在观察和分析病理标本时,需要具备扎实的病理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他们需要仔细研究组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和病变特征,判断病变的性质、来源和发展程度。

同时,还需要根据临床表现、病史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病理诊断在临床医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和分型,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预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的风险。

病理诊断还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推动医学科学的发展。

病理诊断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病理学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病理学知识,掌握最新的病理技术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同时,病理学家还需要与临床医生、实验室技师和其他医疗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佳的支持和服务。

病理诊断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病理学家通过对病理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发展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病理学家具备扎实的病理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病理学家可以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佳的支持和服务。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科学。

病理学检查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诊断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变化来辅助医学诊断。

本文将介绍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帮助读者了解病理检查的过程与意义。

一、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病理变化来诊断疾病。

病理检查可分为组织病理学和细胞病理学两大类,其中组织病理学主要以活体组织检查和尸体解剖为基础,而细胞病理学则通过细胞学检查对细胞进行分析。

1. 组织病理学检查原理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研究组织器官疾病的基础。

它通过对活体组织或尸体进行解剖、取样,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和处理,最终观察和分析组织的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以获取病理诊断的依据。

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方法有石蜡切片染色法、免疫组化染色法和原位杂交等。

2. 细胞病理学检查原理细胞病理学检查是研究细胞异常变化的方法。

它通过对患者的细胞材料(如细胞涂片、穿刺等)进行采集,并经过特殊处理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变化。

细胞病理学检查可用于早期癌症筛查、病毒感染判定等。

常见的细胞病理学检查方法有涂片染色法、细胞流式仪、鳞状上皮细胞分析等。

二、病理学检查的基本方法病理学检查的方法包括标本采集、标本处理和结果解读等步骤。

在进行病理学检查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临床情况,根据疾病类型和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1. 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是病理学检查的第一步,它对于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至关重要。

标本采集包括活体组织采集和尸检,具体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和疾病类型而定。

在采集标本时,需要注意标本的保存和运输,以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标本处理标本处理是指对采集到的标本进行固定、切片、染色等处理步骤,以便得到可供观察和分析的组织或细胞片。

在标本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检查要求选择适当的处理方法,以保证得到清晰、可辨的病理图像。

病理征的检查方法

病理征的检查方法

病理征的检查方法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病理学研究中,病理征是指病理学上的一些体征或表现,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病理征的检查方法有许多种,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检查方法。

1.组织切片检查法
组织切片检查法是指将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切片处理,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切片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等特征,以确定是否存在病理征。

这种方法常用于病理学诊断和研究中,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病理学信息。

2.细胞学检查法
细胞学检查法是指对患者的细胞标本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病理征。

细胞学检查法可以通过细胞学技术对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等进行分析,并对细胞内的病理学改变进行鉴定,从而提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3.免疫组化检查法
免疫组化检查法是指利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某些特定分子的存在情况。

这种方法对于病理学中的一些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的诊断信息。

4.电镜检查法
电镜检查法是指利用电镜技术对组织或细胞的形态结构进行分析。

电镜检查法可以观察到细胞的超微结构和细胞内的病理学改变,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多重要信息。

5.分子生物学检查法
分子生物学检查法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理学上的一些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到基因、蛋白质、核酸等分子的表达和突变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病理征的检查方法有很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应用范围。

所以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以提供最为准确的病理学信息。

切片病理报告打分

切片病理报告打分

切片病理报告打分简介切片病理报告打分是一种对病理标本进行评估和描述的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和病变特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来确定病理诊断结果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切片病理报告打分在临床病理学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打分方法切片病理报告打分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主要介绍常用的一些方法:组织学打分系统组织学打分系统是一种常用的切片病理报告打分方法,它根据人体组织的特征和异常病变的程度对标本进行评估。

常用的组织学打分系统有以下几种:1.Grading系统:通过对病变细胞的异常性质、细胞分裂活跃度和组织结构的改变进行评估,来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

常见的Grading系统包括肿瘤分级系统和癌组织分级系统。

2.Gleason评分系统:用于评估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

根据肿瘤的腺体形态、核染色质的异型性以及腺体之间的分离程度,将肿瘤分为不同的等级,从而确定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

3.Nottingham分级系统:用于乳腺癌的病理分级。

根据乳腺癌组织的核分裂活性、细胞异型性和管状结构形态的评估,将肿瘤分为不同的等级,来预测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免疫组化打分方法免疫组化打分方法是一种通过对标本中特定蛋白质的免疫反应进行评估的方法,可以用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分子表达型及预后预测。

常用的免疫组化打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分级法: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强度和范围进行评分,常见的有阳性细胞比例打分法和细胞膜染色密度打分法。

2.百分比法: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阳性细胞的百分比来进行评分。

3.H-分数法: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中阳性细胞的分数来进行评分。

分子病理学打分方法分子病理学打分方法通过对基因表达或突变状态进行评估,来确定疾病的分子特征和预后风险。

常用的分子病理学打分方法有以下几种:1.探针强度分级法:根据分子探针的强度进行评分,常用于基因杂合性突变的分析。

2.基因表达水平打分法:根据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对值进行评分,通常使用定量PCR或基于测序的方法进行分析。

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方法

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方法

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方法病理切片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学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切片、染色和显微观察,进而取得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信息,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获得病理切片后,需要进行结果分析,从中提取有关疾病性质、进展程度和治疗预后的关键信息。

本文将介绍病理切片结果分析的方法。

1.形态学观察:病理切片结果的首要分析方法就是观察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包括检查细胞核的大小、形状,染色质的结构,胞浆的数量和质量等。

通过这些观察可以得出疾病的基本性质,如是否恶性,以及病变的类型和分级等。

2.免疫组化染色:免疫组化染色是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反应的方法,通过染色来检测组织标本中特定蛋白或其他分子的表达情况。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确定疾病的种类、鉴定肿瘤的分子亚型,以及预测治疗效果和预后等方面的信息。

3.分子遗传学分析:分子遗传学分析是通过检测DNA、RNA或蛋白质的分子水平上的变异以及基因表达水平,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预后。

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包括PCR、FISH、CISH、基因芯片等。

通过分子遗传学分析可以筛查、确定、预测疾病相关的分子异常,如基因突变、基因拷贝数变化、基因融合等,从而了解疾病分子特征和个体化治疗的可能性。

4.影像学观察:在一些疾病,如肺癌、乳腺癌等,病理切片的观察往往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以获得更全面的疾病信息。

通过对病理切片与影像学结果的对照分析,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防治的策略。

5.临床病史分析:在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中,临床病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了解患者的临床病史,如病程、症状、体征等,可以帮助解释病理切片的变化,并提供关于疾病的可能性、预后和治疗策略的信息。

6.疾病分类和分级:根据病理切片的结果,可以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分级,如肿瘤的TNM分期、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类。

疾病的分类和分级对于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和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7.数据统计和分析:在病理切片的结果分析中,数据统计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病理诊断的标准和意义

病理诊断的标准和意义

病理诊断的标准和意义
(1)病理诊断是诊断肿瘤的金标准。

无论何种先进的影像学、血清学检查均不能取代病理诊断。

在获得明确的病理诊断前,不能进行诊断性放疗、化疗或破坏性手术(诊断性手术除外)
(2)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活体组织标本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学检查。

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和摘取等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是目前诊断肿瘤应用最广的方法。

与活体组织检查相比,细胞学检查取材简便,检查方法易行、快速。

近年来引进的薄层细胞制片和计算机图像技术等方法进一步提高了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

但须知细胞学诊断不等于病理组织学诊断,尤其是对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肿瘤的组织分型诊断,细胞学的可靠性差,因此仅凭阳性细胞学检查就进行抗肿瘤治疗是不妥当的。

此外,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由于时间短,切片质量差等因素,其诊断与术后石蜡切片诊断相比有一定的不符合率
对来源不明的肿瘤、肿瘤组织学类型鉴别、恶性淋巴瘤的分型诊断等方面,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也可提供有用的信息。

组织标本的分子生物学检查目前主要属于研究性质,尚
不能作为肿瘤定性诊断的依据。

病理学中的组织学技术与病理诊断

病理学中的组织学技术与病理诊断

病理学中的组织学技术与病理诊断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以及其影响的科学。

而在病理学中,组织学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它通过对生物组织进行处理、染色和观察,为病理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本文将探讨病理学中的组织学技术以及其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一、组织学技术的基本原理组织学技术是指通过特定的处理步骤,将生物组织转变为适于显微镜观察的切片。

这些处理步骤主要包括固定、切片、染色和封片等。

首先,固定是将组织中的细胞和分子结构固定在初始状态,以保持其形态和组织结构。

其次,通过切片将固定后的组织切割成薄片,方便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然后,染色是将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处理,以凸显细胞和组织结构的特征。

最后,通过封片将染色好的组织切片覆盖并固定在玻片上,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二、组织学技术的常用方法1. 组织固定技术组织固定是组织学技术的基础步骤,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福尔马林、乙醛等。

福尔马林是一种常用的固定剂,它通过与细胞中的蛋白质反应,使其发生交联,保持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乙醛则具有较快的固定速度和较好的保护细胞和分子结构的能力。

2. 组织切片技术组织切片是将固定后的组织切割成适当厚度的切片,以便于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常用的组织切片方法包括石蜡包埋技术和冰冻切片技术。

石蜡包埋技术是将固定后的组织经过脱水、透明化和浸渍等处理步骤,最终嵌入到石蜡中,形成坚硬的组织块,再通过切片机将其切割成薄片。

而冰冻切片技术则是将固定后的组织直接冷冻,并通过冷冻切片机将其切割成薄片。

3. 组织染色技术组织染色是通过将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处理,以增强对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观察。

常用的组织染色方法包括组织切片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组织切片染色主要包括血液和组织学常规染色,如哈里斯血液染色和伊红染色等。

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利用免疫反应性的抗体对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进行标记,以实现对相关抗原的检测。

4. 组织切片封片技术组织切片封片是将染色好的组织切片覆盖并固定在玻片上,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病理科诊断报告工作规范

病理科诊断报告工作规范

病理学诊断是应用病理学知识和方法对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检查,结合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作出的疾病诊断。

其意义是为临床确定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了解预后及总结诊治经验提供可靠依据。

病理学诊断书(报告)是具有法律意义的医学文件。

1、病理学诊断有有以下几种形式。

(1)Ⅰ类诊断即能明确肯定病变部位及疾病的诊断。

病变部位:以眼观及镜检进行确认如胃幽门部、宫颈等;对体内多处可浮现的器官(如淋巴结)或者摆布两侧均有的器官(如乳腺、肾等)以及小块组织则以临床提供的资料为准,并用括号标明,如(左)乳腺,或者(颈右侧)淋巴结,或者子宫颈(3 点);如具体部位无法确定,则全部定在括号内,如(腹膜后)××瘤。

疾病诊断:应写出疾病全称,不宜写简称。

对罕见或者新近被认定的疾病,应写出英文全名,附在中文病名之后。

如送检标本中有一个以上疾病,则按主要、次要疾病挨次写出。

对肿瘤性疾病,在送检标本足够的情况下,应写出其分型、分级,恶性肿瘤还应写出浸润范围、切缘情况及转移情况。

在有条件的单位,还应记载免疫组化标记或者电镜检查等结果。

举例: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胃小弯溃疡型管状腺癌(3cm×3cm×2cm),侵及浆膜层;标本上下切缘未见癌残留;幽门淋巴结 4 枚,其中 1 枚有管状腺癌转移,其余 3 枚呈窦性组织细胞反应性增生(或者写作幽门淋巴结 1/4 见癌转移)。

(2)Ⅱ类诊断即不能彻底肯定的或者有所保留的诊断普通是由于病变不够典型,性质难定;或者虽确定为恶性,但其组织来源难定。

这种报告常在诊断前冠以“考虑为”、“倾向于”及“疑为”。

对临床已有明确诊断,但在病理形态上缺乏特征性病变或者仅有与临床诊断不矛盾的非特征性病变时,则在诊断前冠以“符合……”、“不能排出……”。

举例:(喉部)鳞状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考虑(或者疑)有局部癌变(腹膜后)恶性肿瘤——肉瘤,倾向于神经源性、(左颧部)皮肤病变,符合红斑性狼疮(3)Ⅲ类诊断即描述性诊断。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参考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参考

切片诊断依据1.肝脂肪变性:肝细胞胞浆有大量脂滴空泡,肝细胞核被挤至胞膜附近。

2.肾凝固性坏死:病变区与正常组织有明显分界,病变组织可见肾小管和肾小球的轮廓,但细胞核溶解消失了。

3.淋巴结干酪样坏死:淋巴结内可见大片红染无结构的区域,周边有上皮样细胞分布。

4.肉芽组织: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和炎症细胞5.慢性肺淤血:肺泡腔内可见心衰细胞,肺泡壁增厚。

6.混合血栓:血小板(粉红色)板梁与红细胞(深红色)板梁交替排列。

7.蜂窝织性阑尾炎:阑尾壁各层均可见中性白细胞弥漫浸润。

8.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包脏层可见红染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9.肺脓肿:可见中性白细胞聚集。

10.子宫平滑肌瘤:肿瘤细胞排列紊乱,但形态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

11.乳头状瘤:肿瘤细胞形成乳头状结构,细胞层次增多,但排列顺序及细胞形态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

12.鳞状细胞癌:异型的肿瘤细胞形成巢状结构,巢内有角化珠,并可见细胞间桥。

13.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结的结构被破坏,可见巢状分布的异型细胞。

14.结肠腺癌:肠壁可见异型的腺管样结构浸润。

15.主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可见胆固醇结晶沉积,局部有钙化,16.风湿性心肌炎:心肌间质可见风湿小体。

17.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泡腔扩大并相互融合,肺泡间隔断裂。

18.小叶性肺炎:肺泡腔及细支气管腔内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

19.溃疡病:溃疡底部可见四层结构:炎性渗出物、坏死物、肉芽组织和疤痕组织。

20.结肠黏液腺癌:肠壁可见大量黏液,并可见印戒细胞。

21.门脉性肝硬化:可见假小叶。

22.肝细胞癌:异型细胞排列成梁索状,梁索之间可见血窦。

23.葡萄胎:水肿绒毛的间质血管消失,滋养叶细胞增生。

24.绒毛膜癌:两种形态不一的异型细胞浸润平滑肌之间,无绒毛结构,伴出血和坏死。

25.非毒性甲状腺肿:多个扩大的滤泡腔,大量胶质蓄积,滤泡上皮扁平。

26.毒性甲状腺肿:滤泡上皮高柱状,形成乳头突向滤泡腔,滤泡腔内有吸收空泡,间质淋巴组织增生,血管扩张。

病理科病理诊断报告规范

病理科病理诊断报告规范

病理科病理诊断报告规范I目的为加强诊断报告管理,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特制定此制度。

II范围适用于病理科。

III制度一、病理诊断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病理号,送检标本的科室名称、标本取材部位、门诊病历号和(或)住院病历号;(二)大体描述、镜下描述(选择性)和病理诊断;(三)其他需要报告或建议的内容;(四)报告医师签名、报告时间。

二、病理学表述的基本类型与表达规范:(一)I类:检材部位、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学诊断。

(二)H类: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或是对拟诊的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学诊断意向,可在拟诊疾病/病变名称之前冠以诸如病变“符合为”“考虑为”“提示为"“可能为”“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三)III类:检材切片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为某种疾病(即不能作出I类或H类病理学诊断),只能进行病变的形态描述。

(四)IV类:送检标本因过于细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受挤压(变性)、被烧灼、干涸等,无法作出病理学诊断。

(五)对于疑难病例或作出H、HI类病理学诊断的病例,可酌情就病理学诊断及相关问题附加:1.建议(例如进行其他有关检查、再做活检、科外病理学会诊、密切随诊或随访等);2.注释和(或)讨论。

(六)经过本病理科和(或)科外病理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病例会诊意见列于该患者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中。

三、有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时,涉及病变部位或病变性质,需重新审查。

四、病理诊断报告应在5个工作日内发出,疑难病例和特殊标本除外。

五、病理医师不得签发虚假的病理学诊断报告书,不得向临床医师和患方人员提供具有病理医师签名的空白病理学诊断报告书。

六、原始样本过小或在采集过程中挤压严重,或取材代表性不够(如肝脏穿刺标本无足够数目的汇管区),影响正确诊断,均需在报告中说明。

七、病理诊断报告在5个工作日内发出应295%。

IV参考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2.《医疗机构管理条例》(2016修订)3.《临床病理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31号)4.《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0号)V附件无。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病理学切片诊断依据

组织切片拿到切片后,首先就是肉眼观察,这一步很重要,往往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结转移性癌、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胃消化性溃疡、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即使不能作出诊断,也可以确定组织来源。

镜下观察前,一定要调整好瞳间距、光亮度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从低倍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

往往可以在10倍镜时完全作出诊断,而40倍镜仅是作为补充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写出能够判断为改种病症的相关变化,不要求全部写出,但应当尽量全面。

所有癌的诊断中都必须有对于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详细描述。

高血压所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无论是在大体标本还是组织学观察都无法区分,故观察到相关变化可以诊断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

NO.04 肝脂肪变性诊断依据: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NO.09 肾贫血性梗死诊断依据: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3.梗死部分呈楔形;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NO.12 肉芽组织诊断依据: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NO.13 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诊断依据: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NO.14 急性肺淤血水肿诊断依据: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3.高倍镜下,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横断面上可见数个并列的红细胞,肺泡间隔因而增宽。

病理科医生规章制度组织病理诊断依据

病理科医生规章制度组织病理诊断依据

病理科医生规章制度组织病理诊断依据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临床治疗和患者预后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为病理科医生,遵循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依据准确的诊断标准进行组织病理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一、病理标本的接收与处理病理科医生首先要面对的是各种病理标本的接收。

这一环节必须严格遵循规范的流程,以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标本的登记要详细准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送检科室、标本来源、标本类型等。

接收标本时,医生需要对标本的外观、数量、固定情况等进行初步检查。

若发现标本不符合要求,如固定不充分、标识不清等,应及时与送检科室沟通并解决。

对于手术切除的标本,要按照规范进行取材。

取材过程中,要注意保持组织的形态和结构,避免人为损伤。

同时,要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组织块进行后续处理。

二、组织切片的制备组织切片的质量直接影响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在切片制备过程中,病理科医生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

首先是组织的脱水、透明和浸蜡。

这一过程要保证组织充分脱水,透明剂使用恰当,浸蜡时间和温度适宜。

然后是切片的制作,切片的厚度一般为 4 6 微米,要求切片完整、均匀、无褶皱。

切片完成后,需要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苏木精伊红(HE)染色、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染色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染色时间、试剂浓度和温度等条件,以确保染色效果良好。

三、显微镜下观察与诊断在显微镜下观察组织切片是病理诊断的核心环节。

病理科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病理学知识和丰富的诊断经验。

观察时,要从低倍镜到高倍镜逐步进行,全面观察组织的形态结构、细胞形态、细胞核形态、细胞质特征等。

注意病变的分布、范围、边界等情况,以及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

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可能需要进行多个切面的观察,或者结合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诊断过程中,要遵循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如实事求是、全面综合、动态观察等。

四、诊断依据1、细胞形态细胞的大小、形状、核浆比例、细胞核的形态和染色质特征等都是重要的诊断依据。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一、概述病理学检查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病理学检查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二、病理学检查的原理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组织活检或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观察其细胞结构和病变特征,从而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学原理:通过对细胞形态、核结构、胞浆等特征进行分析,判断细胞是否正常或存在异常变化。

2. 组织学原理:观察组织器官的结构、排列和病灶情况,分析组织病变的类型和程度。

3. 免疫组化原理:利用抗体标记特定蛋白或细胞结构,以辅助病理诊断和疾病分型。

4. 分子病理学原理:通过检测DNA、RNA或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帮助确定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靶点。

三、病理学检查的方法病理学检查的方法包括生理学、组织学、细胞学、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组织活检:通过手术或穿刺采集组织标本,切片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明确病变的性质和范围。

2. 细胞学检查:采集细胞标本,如脑脊液、各种涂片等,进行染色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化。

3. 免疫组化: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原理,标记病变组织中的特定蛋白或抗原,辅助诊断和分型。

4.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PCR、蛋白质质谱等技术检测基因、RNA 或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帮助诊断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等。

5. 图像学检查:如核磁共振(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结合病理学结果进行二次诊断。

四、病理学检查的临床应用病理学检查在临床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可用于疑难疾病的确诊、疾病分型和分级、预后评估等方面。

在肿瘤学、感染病学、免疫学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和监测手段。

结语病理学检查是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原理和方法的不断发展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为准确的疾病诊断和治疗参考。

病理诊断报告内容与格式的明确规定

病理诊断报告内容与格式的明确规定

病理诊断报告内容与格式的明确规定一、病理报告的基本类型1、Ⅰ类: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诊断(需包括取材部位和疾病名称)。

2、II类: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和(或)病变性质,或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和(或)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诊断意向,可在拟诊名称前冠以诸如病变“倾向”、“提示”、“可能”、“考虑”、“符合”、“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3、III类:切片上所显示的病变不足以诊断某种疾病时,只能作病变形态的描写。

4、Ⅳ类:送检标本过小、破碎、固定不当、自溶、严重机械挤压变形、被烧灼、干涸等,无法做出病理诊断。

二、病理报告的基本内容1、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理号、送检医院、科室、住院号或门诊号等。

巨检和光镜下的要点描述,一般性病变和小标本可酌情简述或省略。

2、与病理诊断相关技术的检查结果3、病理诊断(1)送检多少标本都应有相对应的病理诊断。

(2)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应包括手术部位、巨检分型、肿瘤分级、浸润深度及预后有关的形态改变等。

例如:“升结肠溃疡型腺癌Ⅰ级,侵及粘膜下层。

上下手术切缘均未见肿瘤组织,肠系膜淋巴结3枚均无癌肿转移”。

(3)对病变部位不明确者,报告时可在部位处加括号,表示是按临床的送检部位而定的。

例如:“(上腭)乳头状瘤”。

(4)对于疑难病例或做出II、III类诊断的病例,可在报告后酌情附加:①建议: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再取肿瘤深层组织,随访或密切随访,必要时复查或再做活检等。

②注释或讨论。

经过会诊的病例,可将各方病理会诊意见列于该例患者的病理报告中。

病理学诊断报告书的签发及局限性一、病理学诊断表述的基本类型I:检材部位、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明确和基本明确的病理学诊断。

II:不能完全肯定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或是对于拟诊的疾病名称、病变性质有所保留的病理学诊断意向,可在拟诊疾病/病变名称之前冠以诸如病变“符合为”、“考虑为”、“倾向为”、“提示为”、“可能为”、“疑为”、“不能排除(除外)”之类的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切片拿到切片后,首先就是肉眼观察,这一步很重要,往往可以作出比较明确的诊断,例如主动脉粥样硬化、淋巴结转移性癌、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胃消化性溃疡、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即使不能作出诊断,也可以确定组织来源。

镜下观察前,一定要调整好瞳间距、光亮度等,作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从低倍镜开始,一步一步深入。

往往可以在10倍镜时完全作出诊断,而40倍镜仅是作为补充诊断。

诊断依据需要写出能够判断为改种病症的相关变化,不要求全部写出,但应当尽量全面。

所有癌的诊断中都必须有对于肿瘤细胞异型性的详细描述。

高血压所引起的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与慢性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无论是在大体标本还是组织学观察都无法区分,故观察到相关变化可以诊断为两者中的任何一者。

NO.04肝脂肪变性诊断依据:1.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2.某些空泡较大,将细胞核挤压变扁且位于细胞边缘,酷似脂肪细胞;3.细胞核的结构仍属正常。

NO.09肾贫血性梗死诊断依据:1.梗死区的肾小球、肾小管轮廓隐约可辨,梗死区中心肾小球的细胞核均已溶解消失;2.近梗死区边缘尚可见浓染、缩小的细胞核(核固缩);3.梗死部分呈楔形;4.梗死区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有大量白细胞浸润及充血现象。

NO.12肉芽组织诊断依据:1.镜下可见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较大,细胞核着色较淡,管腔大小不一,常含有红细胞,血管多向表面呈垂直方向走行;2.新生毛细血管周围有较多的成纤维细胞,呈星形或梭形,细胞核为椭圆形、淡染;3.尚可见一些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4.表面覆盖少量的纤维素,其中混有少量中性粒细胞。

NO.13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诊断依据:1.部分支气管粘膜被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所取代,靠近基底膜有柱状多角形细胞,靠近腔面有鳞状上皮;2.支气管壁有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NO.14急性肺淤血水肿诊断依据:1.肺泡间隔的毛细血管以及肺间质内的小静脉均扩张和充盈血液;2.部分肺泡腔内有均匀红染的水肿液及少量巨噬细胞;3.高倍镜下,肺泡间隔毛细血管横断面上可见数个并列的红细胞,肺泡间隔因而增宽。

NO.15慢性肺淤血诊断依据:1.肺泡间隔结缔组织增生,肺泡间隔明显增宽;2.某些肺泡腔内有多少不等的“心衰竭细胞”,其胞质内含粗大的黄褐色含铁血黄素颗粒;3.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NO.16慢性肝淤血诊断依据:1.肝小叶中央有红色淤血区,淤血区内中央静脉及肝窦均显著扩张,充盈血液,在相邻肝小叶淤血区之间有互相连缀的淤血带;2.肝细胞索离断,部分肝细胞萎缩乃至消失;3.淤血区及其附近的部分肝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为脂肪变性。

NO.21心肌(肺)小脓肿诊断依据:1.心肌内可见多个圆形紫色病灶,即为脓肿灶;2.脓肿灶内原有心肌细胞已破坏,心肌纤维大部分陷于坏死崩解状态;3.灶内有大量已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聚集,灶内或周围心肌纤维发生变性;4.某些病灶内尚可见蓝染的球菌集落。

NO.25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诊断依据:1.阑尾组织管壁增厚,管腔变窄;2.阑尾粘膜部分变性坏死并脱落形成溃疡,粘膜下层充血水肿;3.肌层平滑肌纤维仍然存在,浆膜下充血水肿,系膜充血;4.从粘膜到浆膜,各层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弥漫浸润。

NO.31肝细胞癌诊断依据:1.癌细胞呈多角形、核大、核仁明显,排列成条索状或团状;2.癌细胞异型性大,核浆比例失常、核大浓染,染色质分布不均;3.有巨核或多核瘤巨细胞;4.病理性核分裂像:不对称性、多极性、顿挫型核分裂像;5.癌组织内有坏死、出血;6.癌细胞排列呈腺腔样,其中有胆汁形成;7.排列成条索状的癌细胞索间无间质,癌细胞直接与血窦相连。

NO.32淋巴结转移性癌诊断依据:1.淋巴结的部分结构破坏消失,而为癌组织所取代;2.癌巢呈实体性或呈腺管样结构,异型性明显;3.输入淋巴管与皮质边缘窦内均有转移癌细胞团,尚可见正常淋巴滤泡。

NO.33乳头状瘤诊断依据:1.肿瘤呈乳头状结构;2.间质为树枝状纤维血管组织,其表面覆盖鳞状上皮,上皮与间质结缔组织的界限清晰;3.向皮肤表面生长的乳头瘤细胞与正常表皮细胞极为相似。

NO.34角化性鳞状细胞癌诊断依据:1.一侧粘膜破坏消失,癌组织向粘膜下层及肌层浸润性生长;2.癌巢大小、形状不一,癌巢中央为角化珠(癌珠);3.间质中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

NO.36大肠息肉状腺瘤诊断依据:1.肉眼观察切片上有一小圆形结节状物;2.息肉由多数密集的腺管构成,衬以单层柱状腺上皮,排列规则,内有大量杯状细胞;3.腺腔形状不规则,且肿瘤增生导致腺腔狭窄;4.间质为结缔组织,内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NO.37直肠腺癌诊断依据:1.癌巢呈腺管样结构,管腔大小轮廓与排列都不规则;2.癌细胞排列层次紊乱,腺上皮呈单层或多层,细胞核大而深染,形态异型,核分裂像易见,未见杯状细胞;3.癌组织突破粘膜肌层,向下浸润到粘膜下层,甚至肌层,癌组织浸润处的原有组织尽被破坏。

NO.39乳腺实体癌诊断依据:1.间质结缔组织内有实性团、索状癌细胞巢,个别癌巢呈腺管状;2.癌细胞大,多角形,边界较不清,多呈合浆状;3.间质结缔组织内有少许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NO.41纤维肉瘤诊断依据:1.瘤细胞非常丰富,呈弥漫分布(间叶组织来源),多作束状交织,而无巢状结构;2.瘤细胞呈椭圆形或梭形,近似于成纤维细胞;3.核较浓染,大多呈椭圆形或梭形,核分裂像多见;4.间质结缔组织穿插于瘤细胞之间,内含多数薄壁血管。

NO.42平滑肌瘤诊断依据:1.瘤结节由纵横交织的平滑肌纤维组成;2.核纵切时呈棒状,横切时呈圆形,斜切时核较短,有时呈长椭圆形或略带梭形,核的数目远远超过正常的平滑肌组织;3.不能找到核分裂像;4.瘤组织内血管及其周围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肿瘤的间质;5.瘤结节与周围组织间境界清楚,但无明显的结缔组织包膜。

NO.47主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依据:1.主动脉内膜显示局限性增厚,形成粥样斑块(粥瘤);2.斑块由多量均匀无结构的红染物质(粥样物质)构成,其内杂有一些无一定排列方向的针状空隙(胆固醇结晶),周边区可见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3.斑块内可见蓝染的颗粒状钙盐沉着,斑块表面纤维帽中胶原纤维增多并发生玻璃样变。

NO.48原发性颗粒性肾固缩诊断依据:1.低倍镜观察,肾皮质表面有向下凹陷和向外隆起相间结构;2.凹陷部分的肾组织内,入球动脉内膜有玻璃样物质沉着,以致管壁增厚,管腔变窄;3.肾小球毛细血管丛大多已玻璃样变,肾小管变小、萎缩、消失;4.间质内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5.隆起部分的肾组织内,显示代偿性变化,肾小球肥大和肾小管扩张;6.小叶间动脉等小动脉内膜增厚。

NO.49大叶性肺炎诊断依据:1.病变相当于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病变弥漫分布,肺泡内充满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和中性粒细胞;2.相邻肺泡之间可见纤维素通过肺泡隔上的肺泡孔;3.支气管无明显病变,部分肺泡已显示渗出物早期的溶解吸收变化;4.肺膜上也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纤维素性胸膜炎。

NO.50支气管肺炎诊断依据:1.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出现化脓性炎症,呈灶状分布,也可互相融合成为较大的病灶;2.病灶区细支气管壁充血,并见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3.支气管腔和肺泡腔内渗出大量中性粒细胞,以及脱落、崩解的上皮细胞;4.病灶附近的肺组织充血,肺泡呈代偿性肺气肿。

NO.52硅肺诊断依据:1.镜下见散在单个或互相融合的呈同心圆层状排列的玻璃样变结节(硅结节),由胶原纤维素构成,结节周围有较多炭末沉积;2.结节之间增生的结缔组织也大多发生玻璃样变;3.结节外肺泡内有较多的单核巨噬细胞,肺淤血、水肿;4.肺膜明显增厚和玻璃样变。

NO.55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依据:1.粘膜层内部分腺体萎缩消失;2.部分上皮增生成腺体,腺上皮中夹杂有不少杯状细胞(肠上皮化生);3.有潴留小囊肿形成(因腺管被堵塞,腺体分泌的液体潴留,形成囊肿);4.固有膜内结缔组织增生,有较多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NO.56胃消化性溃疡诊断依据:1.肉眼观察切片,有一宽阔下陷处,即溃疡所在;2.溃疡表面覆盖少量炎性渗出物,内有纤维素和白细胞;3.表面下为少量坏死组织;4.坏死组织下为新生肉芽组织及瘢痕组织。

NO.58门脉性肝硬化诊断依据:1.肉眼观察切片,有大小不等的红染结节;2.结节系大小不一、略作圆形的肝细胞岛屿(假小叶),其四周绕有结缔组织;3.假小叶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肝细胞再生而成,内无中央静脉,另一种为肝组织改建而形成,内有一个偏位的或两个以上的中央静脉;4.汇管区及假小叶之间均有结缔组织增生,其中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小胆管增生。

NO.65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诊断依据:1.大部分肾小球显著增大,充满Bowman囊;2.肾小球内细胞数目增多,主要为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所致,同时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3.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红细胞少,基底膜无明显增厚;4.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混浊肿胀,腔内可见红染均匀一致的圆柱状物质(透明管型)。

NO.66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诊断依据:1.肾小球显示密集,肾皮质结构紊乱、表面凹凸不平;2.部分肾小球玻璃样变或纤维化,所属肾小管亦萎缩变小甚至消失,上皮呈立方或扁平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内有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3.部分肾小球体积肥大而球丛细胞并不增多,所属肾小管扩张,有的腔内含有透明管型;4.部分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小叶动脉及弓形动脉内膜增厚使管腔变窄。

NO.67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诊断依据:1.肾组织病变弥漫,部分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呈梭形或立方形;2.部分肾小球囊壁层上皮增生堆积成层,与渗出的纤维素、单核细胞等一起在尿极形成新月体和环形体;3.新月体与肾小球丛粘连,使Bowman囊变窄以致闭塞,部分新月体或肾小球已纤维化;4.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部分腔内可见管型;5.间质明显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NO.28肺增殖性粟粒性结核病诊断依据:1.肉眼观察切片,可见多数粟粒大小、分布均匀的圆形小结节(结核结节);2.多数小结节中央部分为红染均质、无结构的干酪样坏死物质;3.坏死物质周围的上皮样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淡染、境界不清,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少,甚至呈泡沫状,核内可有核仁1~2个;4.可见特殊的Langhans多核巨细胞,核排列为镰刀状或环状;5.可见淋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位于结节周边区。

NO.93慢性纤维空洞型肾结核病诊断依据:1.空洞腔面附有干酪样坏死物;2.空洞壁外肾组织内,多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增生性结核结节;3.结缔组织广泛增生,有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管多已萎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