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精美版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疑惑不解、左顾右盼”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 内容。
3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 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原因 。
作者介绍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 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2)当听见魏校长的问题后,少年周恩来的反 应是怎样的?
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3)少年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时,语气是怎样的 ?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魏校长听见周恩来的回答,有怎样的反应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周恩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得到回答“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高兴地连声赞叹。
(3)面对周恩来的疑问,伯父又是什么反应呢? 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接着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4)和伯父的对话中,什么让少年周恩来难以忘怀?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他难以忘怀。
3.阅读第三部分(15~16),请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租界繁华热闹?
对租界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与别处形成鲜明的 对比,更加反衬出别处的萧条冷清、破败不堪。在中 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富足,中国人却很贫穷。这 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3.结合整篇文章,回答问题。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 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中国 人备受欺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认识到中 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因此, 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从这些事 中,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部分(15、16):写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 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 振”的含义。
第四部分(17):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 的志向。
2.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目睹了中国人在外 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之后,深刻体会到“中 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 是“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 以自身和家族为出发点的。而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 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 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他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 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相比,我 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 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3)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中看出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解读
1.阅读第一部分(1~10),思考下列问题。 (1)面对魏校长的“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 有哪些? “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以及少 年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佳句积累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 任总理。(设问)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 样呢?(设问)
写法借鉴
衬托 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 事物的记叙,从侧面形容、渲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 提高文章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2)进去租界后,周恩来目睹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中国女人受到洋人的欺侮,在场的人却没人 为她伸张正义。
(3)作者围绕受害的妇女,主要描写了哪几种典 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振”?
作者主要描写了三种典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 振”:一是洋人,代表的是帝国主义的嚣张与霸道; 二是耀武扬威的巡警,代表的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他 们不为中国人主持公道,反而为外国人撑腰;三是围 观的人群,他们的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的状况。
左顾右盼:左看看,又看看。形容顾虑重重,临事犹 豫不决。 造句:他站在办公室门口左顾右盼,不知道该不该去 找老师解释考试的事。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的支持。 造句:全班同学都会给你撑腰,你只要好好准备知识 竞赛就行了。 训斥:训诫和斥责。 造句:老师严厉的斥责也是为了你能改正错误。
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共有1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 了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0~14):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就嘱咐他 不要去租界地,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jiě:解释 解答 解 jiè:解元 押解
xiè:浑身解数 mó:模范 模型 模 mú:模样 模子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抱负:远大的志向。 造句:我们青少年应该有远大的抱负。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有疑问,无法解答。 造句:这个问题一直使我疑惑不解。
(5)这个发出豪言壮语的男孩后来成为了什么 ?
周恩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2.阅读第二部分(11~14),思考问题。 (1)周恩来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跟他说了什么? 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 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少年周恩来听了伯父的话,有什么反应?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是周恩来初到沈阳,听伯父说“中华不 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是在外国租界,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 对中国人的欺凌,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胸怀祖国, 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3)如何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 掌握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疑惑不解、左顾右盼”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 内容。
3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 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原因 。
作者介绍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 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
(2)当听见魏校长的问题后,少年周恩来的反 应是怎样的?
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 (3)少年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时,语气是怎样的 ?
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魏校长听见周恩来的回答,有怎样的反应 ?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睁大眼睛追问周恩来: “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得到回答“为中 华之崛起而读书”后,高兴地连声赞叹。
(3)面对周恩来的疑问,伯父又是什么反应呢? 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接着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4)和伯父的对话中,什么让少年周恩来难以忘怀? “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让他难以忘怀。
3.阅读第三部分(15~16),请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租界繁华热闹?
对租界的描写属于环境描写,与别处形成鲜明的 对比,更加反衬出别处的萧条冷清、破败不堪。在中 国的土地上,外国人过得富足,中国人却很贫穷。这 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3.结合整篇文章,回答问题。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 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横行霸道,中国 人备受欺凌,明白了“中华不振”的含义,认识到中 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因此, 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从这些事 中,可以看出少年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三部分(15、16):写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 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 振”的含义。
第四部分(17):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 的志向。
2.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
本文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目睹了中国人在外 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之后,深刻体会到“中 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写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 是“为家父”“为明理”“为光耀门楣”,这些都是 以自身和家族为出发点的。而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 系起来,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 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他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 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与其他同学的志向相比,我 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已经立下大志,显示 出与众不同的远大志向。
(3)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从中看出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解读
1.阅读第一部分(1~10),思考下列问题。 (1)面对魏校长的“你们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大家的回答 有哪些? “为家父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以及少 年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佳句积累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后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 任总理。(设问)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 样呢?(设问)
写法借鉴
衬托 衬托是对描述对象采用的一种间接表现手法,是通过对其他人物或 事物的记叙,从侧面形容、渲染,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深化主题、 提高文章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2)进去租界后,周恩来目睹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中国女人受到洋人的欺侮,在场的人却没人 为她伸张正义。
(3)作者围绕受害的妇女,主要描写了哪几种典 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振”?
作者主要描写了三种典型人物来反映“中华不 振”:一是洋人,代表的是帝国主义的嚣张与霸道; 二是耀武扬威的巡警,代表的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他 们不为中国人主持公道,反而为外国人撑腰;三是围 观的人群,他们的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敢怒不敢言 的状况。
左顾右盼:左看看,又看看。形容顾虑重重,临事犹 豫不决。 造句:他站在办公室门口左顾右盼,不知道该不该去 找老师解释考试的事。 撑腰:比喻给予有力的支持。 造句:全班同学都会给你撑腰,你只要好好准备知识 竞赛就行了。 训斥:训诫和斥责。 造句:老师严厉的斥责也是为了你能改正错误。
整体感知
1.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部分? 一共有1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10):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 了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部分(10~14):写十二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伯父就嘱咐他 不要去租界地,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jiě:解释 解答 解 jiè:解元 押解
xiè:浑身解数 mó:模范 模型 模 mú:模样 模子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抱负:远大的志向。 造句:我们青少年应该有远大的抱负。 疑惑不解:心里不明白,有疑问,无法解答。 造句:这个问题一直使我疑惑不解。
(5)这个发出豪言壮语的男孩后来成为了什么 ?
周恩来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
2.阅读第二部分(11~14),思考问题。 (1)周恩来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跟他说了什么? 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 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2)少年周恩来听了伯父的话,有什么反应? 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被外国人占据?为什么呢?”
课文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修身课上,周恩来立下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件事是周恩来初到沈阳,听伯父说“中华不 振”,他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是在外国租界,周恩来目睹了帝国主义 对中国人的欺凌,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胸怀祖国, 有着远大抱负的人。
(3)如何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