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汉字结构六书的内容(1)象形许慎对象形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意思是:随着物体的轮廓弯转曲折,画出它的形象。
例如日月二字的写法:甲骨文:日月金文:日月小篆:日月* 象形字举例:斤:甲骨文:斤;金文:斤;小篆:斤。
《说文》:“斫木也。
”《庄子·徐无鬼》:“运斤成见。
”。
本义:斧子一类的工具。
行:甲骨文:行;金文:行;小篆:行。
《说文》:“人之步趋也。
”按:据甲文字形,“行”象四通八达的道路。
《诗经·周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本义: :道路。
文:金文:文;小篆:文。
《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本义:花纹;纹理。
而:金文:而;小篆:而。
《说文》:“颊毛也,象毛之形。
”干:金文:干;小篆:干。
《说文》:“犯也。
从反入,从一。
” 按:据甲文字形,干象盾牌。
本义:盾牌。
(2)指事许慎对指事的解释是:“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看了就能认识,仔细体察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例如上下二字。
上下二字甲骨文作上下。
弧线表示标准线,“—”表示在上方或下方。
篆文将弧线变成了直线,将弧线上下的“—”变成了竖线“ |”。
指事字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a、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例如:一: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凡一之属皆从一。
”二:金文:二;小篆:二。
《说文》:“地之数也。
从偶一。
”三:金文:三;小篆:三。
《说文》:“天地人之道也。
从三数。
”四:金文:四;小篆:四。
《说文》:“阴数也。
象四分之形。
”b、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的指示字,例如:刃:金文:刃;小篆:刃。
《说文》:“刀坚也。
象刀有刃之形。
”本:金文:本;小篆:本。
《说文》:“木下曰本。
从木,一在其下。
”末:金文:末;小篆:末。
《说文》:“木上曰末。
从木,一在其上。
”亦:金文:亦;小篆:亦。
“亦”是“腋”的古字。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汉语(知识点)第一章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
保证了汉语的继承性和稳定性。
基本词汇的词义基本不变,但并不意味着没有一点变化。
(2)古今词义基本不同1、旧词的死亡原因:历史事物的消亡膢社会观念的改变、被别的词语所取代倡优——演员、艺人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是指一个词的意义从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这跟“词义的引申”不完全相同。
“词义的引申”着重讨论一个词的各种各样的意义是怎样演变出来的。
“古今词义的演变”则着重于讨论一个词由古到今词义上有无变化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汉语中大多数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打瞌睡——泛指所有的睡觉《韩非子》:“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
”卖掉(卖的结果)——卖的行为《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咨询(事)——探访、拜访(人)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一)词义范围的变化所谓词义范围的变化,是就一个词新旧义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1.扩大:意义由下位义变成了上位义。
《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
”诸侯之妻——自己及他人的妻子2.缩小:意义由上位义变成了下位义。
《战国策》:“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泛指居处、房屋——帝王的殿堂、居室《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
遇丈人,以杖荷蓧。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岳父《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泛指金属——专指黄金。
3.转移:词的意义由一个范围转到了另外一个范围。
(词义转移:指词义由古义发展到今义,反映的对象从某一事类转移到另一事类,两事类间虽有联系,但彼此之间无类属关系。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摘要:一、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1.古汉语的起源2.古汉语的发展与演变二、古汉语的语音特点1.声母2.韵母3.声调三、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词序2.助词和介词3.量词和代词四、古汉语的词汇特点1.单音节词2.词义的变化3.成语和典故五、古汉语的文化影响1.诗词歌赋2.经典著作3.汉字书法正文:古汉语,又称为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语,经过数千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古汉语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汉语的起源与演变可以从先秦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资料追溯到。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汉语逐渐分为两大部分:文言文和白话文。
文言文主要用于书面表达,包括文学作品、历史记载、哲学著作等;白话文则是口语的记录,如小说、话本等。
文言文与白话文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古汉语的发展。
古汉语的语音特点是其独特性的重要体现。
在声母方面,古汉语有三十六字母,包括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等。
韵母方面,古汉语有四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形成了独特的音韵体系。
古汉语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词序、助词和介词、量词和代词等方面。
在词序方面,古汉语常常调整词序以突出句子成分,使句子更加简洁。
助词和介词方面,古汉语助词丰富,介词多用于表示时间、空间等关系。
量词和代词方面,古汉语量词较为丰富,代词有多种形式,如人称代词、疑问代词等。
古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单音节词、词义的变化和成语典故等方面。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许多现代多音节词在古汉语中为一个单音节词。
词义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词多义、异义词、同义词等方面。
成语典故是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和典故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
古汉语在文化方面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在诗词歌赋方面,古汉语的音韵和修辞手法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手段。
在经典著作方面,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著作多采用古汉语书写,成为后世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文献。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内容:
1. 儒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文化流派之一,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孝道、仁爱、礼节等价值观。
2. 道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哲学流派之一,主张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天人合一。
3. 法家文化:古代中国的主要政治思想流派之一,主张法治、重视法律权威,强调效率和严格执行法律。
4. 诗词与文学:古代汉语文学以诗词为主要形式,有诸子百家、史书等各种文学流派,代表作品包括《诗经》、《离骚》等。
5. 历史事件:古代汉语文化中涉及众多历史事件,如封建王朝的更替、社会发展的变迁,例如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起等。
6. 书法与绘画:古代中国书法与绘画被视为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着重于笔墨的技法与意境的表达。
7. 传统节日:古代汉语文化中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着中国人民的信仰与价值观。
8. 宗教信仰:古代汉语文化中涉及众多宗教信仰,如儒教、道教、佛教等,每一种宗教都有特定的信仰体系和仪式。
这些都是古汉语文化的一个简要概述,实际上古汉语文化非常丰富多样,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
),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
“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及文化常识古代汉语廣義:“五四”以前歷代漢民族使用的語言。
1.文言:以先秦口語爲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書面語以及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
2.古白話:以六朝以後北方話口語爲基礎進行加工而形成的書面語。
狹義:指文言文字学:研究文字形体的学科。
重点研究文字的结构,形体的变迁、发展,字形的规范化和文字改革。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词义的学问。
训诂学上有形训、义训、声训之别。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历史语音学。
它是研究汉语史上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
语法学研究古汉语的语法结构规律。
词的本义反映在字形上,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义,叫做词的本义。
本义是多义词的某一个义项。
造字本义:字形所显示的本义。
用字本义:古文献中实际使用的最早意义。
引申义在本义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新意义。
词义引申的结果(1)产生多义(2)产生派生词A.词义引申后,引申义距离本义太远,发生了读音变化,这就说明产生了新词,即派生词。
B.孳乳出新的字形假借义与引申义的区别:一个字如果有多个意义,其中与本义有联系的是引申义,与本义毫不相干的是假借义引申方式:直接引申(近引申);间接引申(远引申)递进式/链条式引申词义引申的规律由本义或基础义的某一特点出发,依照本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所进行的一种联想和推演。
相似引申相似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在形状、作用、特点等方面与之相近的另一事物。
例子:癫,引,关联引申关联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与之在动作、处所、时间、工具、结果等方面相关的另一事物。
關聯引申還包括時空方面的引申。
例子:厉,皮,历,永比喻引申比喻引申是指用表示这一事物的词引申去表示另一被该词所比喻的事物。
例子:心腹,崩《山海经》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作者不可考。
成书约在战国,秦汉有增删。
记述古代传说中的山川、道里、部落、物产,保存了远古的神话人物、故事传说,对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地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神话故事曲折地反映出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虽叙述简单,但富浪漫色彩,对后代文学有影响。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

古代汉语知识大全古代汉语一、基本概念六书——“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结构类型,包括“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现在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是用字法。
指事——《说文》解释:“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指事就是这样一类字,看到它的外形就可以知道它指的是什么,仔细辨察它的结构就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了,“上”、“下”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象形——《说文》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这类字,画成那个事物的样子,随着那个事物形体的弯曲而弯曲,“日”、“月”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形声——《说文》解释:“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这类字,根据事物的类别特点选一个字作为该字的形符,再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该字的声符,形符和声符相配而形成一个新字,“江”、“河”两字就属于这一类。
会意——《说文》解释:“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会意这类字,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字合成一个字,把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意义组合在一起,来共同体现一个新的意义,“武”、“信”就属于这一类字。
古今字——指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使用在先的是古字,使用在后的是今字。
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异体字指形体结构不同,但意义完全相同可以相互替代的两个字。
如“泪”和“氵戾”、“凭”和“凴”等。
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者近音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
如“说”通“悦”、“昏”通“婚”、“女”通“汝”等。
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简体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现代说的“繁简字”有特定含义,“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如“后”与“後”、“余”与“餘”。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一、古汉语的起源与发展古汉语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起源于远古时期。
从夏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古汉语逐渐发展成熟。
秦汉时期,统一文字,推行小篆,古汉语开始规范化。
此后,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演变,古汉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语言。
二、古汉语的语法特点1.词类古汉语的词类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包括介词、助词、连词、副词等。
实词在句子中起实义作用,虚词则起连接、修饰和表达语气等作用。
2.句子结构古汉语的句子结构以主谓宾为基本结构,修饰成分放在被修饰成分之前。
句子中可以有多个动词,但动词的一般顺序是先叙述后动作。
3.虚词的使用古汉语中的虚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它们在句子中表达语法关系和语气,如“之”、“者”、“其”、“者”等。
正确使用虚词,是理解古文句意和表达句意的关键。
三、古汉语词汇特点1.单音节词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个字代表一个词。
这种词汇特点使得古汉语简洁明了,但也给现代汉语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
2.词义演变古汉语的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些词义扩大,有些词义缩小,还有些词义发生了转移。
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
3.成语和典故成语是古汉语中固定的短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典故则是古文中寓言、传说、历史故事等的具体表述。
掌握成语和典故,是鉴赏古文和提高古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古汉语的阅读与鉴赏1.诗词鉴赏古汉语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鉴赏诗词要关注韵律、意境、修辞等方面。
通过品味诗词,我们能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抒发的情感。
2.散文鉴赏古文的散文部分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鉴赏散文要关注行文结构、语言风格、思想内容等方面。
通过阅读散文,我们能了解到古人的哲学观念、道德观念等。
3.文学批评古汉语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会分析、评价古文,能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汉语姓名部分思考题1、姓名出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2、名、字、号、诨名、谦称、敬称等在色彩意义上是否存在区别?3、中西姓名文化上有哪些差异?古汉语常用工具书一、常用工具书的种类字典、词典(检索对象)类书、汇编(检索内容的编排方式)目录、索引(检索内容的性质)表谱、图录————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及工具书检索1、按部首编排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
字典辞书编撰时为了检字方便,把具有相同偏旁的字归在一部,而把这个共有的相同偏旁作为每一部的标志,即部首。
在理解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都是完全一致的。
《说文解字》依据小篆的结构,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字汇》依据楷书的偏旁,分为214个部首。
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分为250个部首。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则设置200个部首。
由此可见,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是一样的。
第二,字典辞书中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不完全是一回事。
表义原则的部首。
检字法原则的部首:如匕(hua)部、北部,明清时合并为匕(bi)部了。
2、按照音序编排《佩文韵府》、《经籍籑诂》等书按照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106韵分列。
《国语词典》、《词诠》按照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
3、按照号码编排通常是按照四角号码排列。
如《四角号码新词典》。
三、工具书的注音方式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
”“尨,音茫。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
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
如《广韵·冬韵》:“同,徒红切。
”反切的原理,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两相拼合,切出被切字的读音。
例如《广韵·冬韵》:“同,徒红切”可分析为:同(tóng)==徒(t-)+红(-óng)但是,由于古今语音发生了演变,许多反切材料用今天的读音很难拼出其读音来。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

古代汉语文学常识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汉语文化常识

古汉语文化常识古汉语文化常识包括以下内容:1. 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为五经。
这些经典内容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影响。
2. 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强调以仁爱、礼治、德行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念,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道德修养。
3. 诗词文化:古代汉语文化中,诗词表达方式十分重要。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集合,后来又有唐宋等时期的大量优秀诗人和作品,如杜甫、李白、苏轼等,他们的作品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书法文化:古代中国非常重视书法,将其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并赋予其文化内涵。
书法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修养和思想境界。
5. 礼仪文化:古代中国非常重视礼仪,礼仪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和文化形式,具有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古代贵族阶层和文人士大夫都需要学习和遵守各种礼仪规范。
6. 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古代中国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如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荀子等。
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7. 宗教和信仰:古代中国有多种宗教和信仰,如儒教、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和信仰对于社会和文化都有着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
8. 陶瓷文化:古代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陶瓷制造技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陶瓷制品不仅在生活中有实用价值,其精美的造型和图案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只是古汉语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常识,古代中国文化非常丰富多样,还包括音乐、绘画、建筑、服饰、武术等方面的内容。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

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哪些常识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包括词义)和现代汉语有许多不同,古代汉语的语音和现代也有明显的差别。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知道的常识,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你应该知道的29个古代汉语常识:1. 怎样查字典辞书2.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3. 古今词义的异同4.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5. 词类的活用6. 古代汉语的词序7.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8.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9. 副词10. 代词11. 介词、连词12.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13. 古代的姓氏和名号14. 古代的职官15. 古代的地理16. 古代的历法17. 古汉语常用工具书18. 古书的注解19. 古书的标点问题20. 古汉语今译问题21. 古代的文体22. 骈体文的构成23. 辞赋的构成24.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25. 古今语音的异同26. 上古音简说(附:古韵三十部常见谐声表)27. 古书的读音问题28. 诗律29. 词律古今词义的异同关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3.还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
所以,在异同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完全相异,而在同中有异。
下面着重将这种同中有异的词分为两类,分别举例说明。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一)有些词的词义范围古今是有差异的。
例如:1.菜:古代的“菜”是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等在内。
所谓“辛菜”,就是葱蒜之类的。
古书上常见的“菜羹”、“菜色”,这些“菜”都是指的蔬菜。
2.睡: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就是耷拉着脑袋打盹儿,也是“坐寐”。
现在的“打瞌睡”一词就是由此而来。
以上是词义范围扩大的例子。
也有些词,今义范围缩小了。
3.宫:上古泛指房屋。
秦汉以后,一般民房就不能称之为“宫”了,只有帝王的殿堂、住房才能叫做“宫”,如“阿房宫”、“未央宫”,有的寺庙也可以叫做“宫”,如“雍和宫”。
古代汉语文献常识

古代汉语文献常识一、古代汉语文献常识的重要性咱大学生啊,一提到古代汉语文献常识,那可真是有好多话要说呢。
古代汉语文献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藏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你想啊,这些文献可是经历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那得有多珍贵呀。
不管是研究历史、文化,还是文学啥的,都离不开对古代汉语文献的了解。
就好比你要了解古代的社会制度,那些史书文献就能给你答案;要是想知道古人的思想,那些诸子百家的著作就派上用场了。
二、古代汉语文献的种类1. 史书类史书可是古代汉语文献里的一个大类呢。
像史记那可不得了,司马迁写的,这书涵盖了从上古传说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里面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事迹,帝王将相的故事可精彩了。
它的文笔还特别好,既是历史书,又像是文学作品。
还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被合称为“前四史”,都是研究汉代以及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读这些史书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看着那些英雄豪杰在历史舞台上表演。
2. 文学作品类古代的文学作品那就更多了。
诗歌方面,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几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吧。
还有楚辞,屈原的离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在诗里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虽然被流放,但那颗心始终不变。
再到唐诗宋词,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婉约,这些诗词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古代文学的天空。
小说方面,聊斋志异很有趣,蒲松龄写了好多妖魔鬼怪的故事,但这些故事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寓意。
还有红楼梦,那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里面描写的家族兴衰,人物的爱恨情仇,细致入微,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三、古代汉语文献的阅读难点1. 字词的理解古代汉语的字词和咱们现代汉语可不一样。
很多字的读音、意思都发生了变化。
就拿“说”这个字来说,在古代有时候读“yuè”,是“悦”的意思。
而且很多字词的用法很特殊,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的历法1、年和岁2、月3、晦、朔、望、胐、弦4、日、时、刻、分、秒5、四时、节、候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干支纪历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
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1、官吏的选拔制度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隋代到清末:科举制2、中央官制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4、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十八)古书的注解一、古注概述古代人对书中的字词句段和篇章的解释,叫古书的注释。
主要可以分为传、笺、章句、集解、疏五类。
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
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3、章句: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4、集解分为两类:(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5、疏: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义疏、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
义疏文字比传注详细,不仅解释词义,而且串讲句意,申述全篇大意。
四、古注的内容(一)注音。
方法一般有四种:1、譬况:用描述词语的方法来注音。
2、读若,读如。
是训诂术语,又是注音术语。
3、直音。
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注音。
4、反切。
(二)解释词语。
1、义训。
以通行词训释古语词或方言。
2、声训。
以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解释。
3、形训。
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解释词义的方法。
4、义界。
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解释词语。
又叫界说。
5、描写。
对词所表示的事物加以描摹。
6、譬况。
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知的事物。
(三)、疏通文意。
串讲一句或一章或全篇的内容。
有时可以阐发正文之外的意思。
(四、)阐述语法。
1、解释虚词。
2、说明实词。
3、说明语序。
4、校勘文字。
(“删削衍文”和“补缀脱文”。
)5、分析句读。
6、诠释典故。
7、说明修辞。
8、评论。
古注定编排体例1、注疏体2、集解体(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一、用典又称“用事”、“援引”。
它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从引用的方式看,用典可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类。
指明出处或来源的是明引,没有指明出处或来源,而把它跟作者自己的文章融为一体的是暗引。
明引和割裂(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只取用其中的一部分,这种修辞方式称为割裂)。
割裂可以看作是用典的一种特殊情况。
用典的作用:一是用来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和思想指导,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是使语言典雅精炼,富于表现力。
二、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互见”,是指在连贯的话语中,上文省去下文出现的词语,下文也省去上文出现的词语,在理解时必须使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互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板,或适应文体(主要是诗歌)表达的需要。
互文可分为当句互文和对句互文两类。
三、合叙又名合说,并提或分承。
是指在形式上是一套语法关系,而在内容上却包含着两套或两套以上语法关系,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
合叙的作用主要是使行文紧凑而免于板滞。
四、连及说甲事物时又连带说及与甲事物有关的乙事物,但其意只指甲事物,这就叫连及。
连及可分为同类连及和反类连及两类。
同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关或同一类别;反类连及是指连及的乙事物与甲事物属于相对或相反的类别。
连及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音节的匀称而以词足句。
(1)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兄弟。
(《孔雀东南飞》)(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五、委婉说话时不直接说出本意,而用曲折含蓄的话暗示出来,叫做委婉。
委婉可分为婉转、避讳、谦敬的三类。
1、婉转、2、避讳3、谦敬六、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用同它有密切关系的特征、身份、属性等来代替它,叫借代。
七、倒置又叫颠倒、错综。
为了格律与表达效果。
古今语音的异同(P1055)汉语分为上古汉语、中古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四个时期,四个时期的语音各有不同。
一个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古今语音的不同就体现在声、韵、调三个方面。
1、先秦两汉时期,以《诗经》、《楚辞》用韵和《说文》谐声字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
称为上古音。
2、六朝到唐宋时代,以《切韵》系韵书和唐诗用韵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
称为中古音。
3、宋元明清时代,以《中原音韵》和元代北曲所反映的语音系统为代表。
称为近古音。
4、二十世纪以后,以北京音系统(普通话系统)为代表,是现代音。
近体诗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近体诗的特点句数固定:律诗(8句)律绝(4句)排律(>8)押韵严格:一般用平声韵,并且不能出韵(即韵脚的字必须是同一韵里的字)注:要求记住平水韵里的平声韵和入声韵的韵目(P1086)要求对仗:即一联内词类和句式的对称讲究平仄:这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标志,要求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
例:仄仄平平仄(出)(甲),平平仄仄平(对)(乙)。
平平平仄仄(丙),仄仄仄平平(丁)。
对、粘、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拗、救避讳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规定人们在说话写文章的过程中,凡是遇到与君主、尊长者名字相同的字面或字音,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采用其他方式来替代。
其中必须回避的名字则称为“讳”。
避讳之种类:官讳、家讳、圣贤讳避讳方法:第一种是“改字”,第二种是空字,第三种是“缺笔”上书类文体书臣下对君王的奏疏,又称「上书」。
表臣下对君王陈情用。
策可分二种:1. 对策:应诏陈言用。
2. 进策:探事献说用。
《离骚》代表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关于《离骚》的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辞赋骚大致说来,“骚”的内容偏重于抒情,“赋”的内容偏重于状物;“骚”的句子一般是诗的形式,“赋”用散文句子较多,而且也常用一些关联词语。
在状物的时候,赋经常采取铺陈的手法,即对某一事物从不同的方面详加描写,而且经常使用夸张的手法。
这种铺陈夸张的特点,在汉代司马相如、扬雄等描写宫室苑囿的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是骚和赋的区别。
“辞”也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辞”主要是抒情的,所以它和赋不同。
“骚”和“辞”的区别主要在于“骚”是用诗的句式,而“辞”可以用散文的句式。
到后来,“辞”和“赋”逐渐不分了。
总起来说:骚、赋、辞三者,如果细分,是有区别的三种文体,其中“辞”和“赋”比较接近,骚和它们区别较大。
如果不细分的话,那么这三者都可以归为一类,称为“辞赋”或者“赋”,这个“赋”就是广义的赋了。
古書的翻譯(信达雅)(一)準確地理解原文,並用規範的現代漢語譯出來。
(二)盡可能採用直譯(三)实在不能对译的地方要妥善处理,灵活意译。
也涉及到古今漢語異同的問題。
(詞語使用、詞語的搭配、句子結構、表達的方法的不同)(四)在准确把握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应努力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古代的标点(P684)汉代以前,古人就创造了两个最基本的标点,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