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期末资料

合集下载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总试题集--中国史学史期末总试题集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下列哪一位是属于南方少数民族的始祖人物:A 契B 黄帝C 蚩尤D 弃1.下列哪一位是属于华夏族的始祖人物:()A 契B 黄帝C 蚩尤D 弃2.写出成王死,康王立的前前后后的细节和庄严穆的气氛的书是:()A.《无逸》 B 《君奭》 B 《牧誓》 D《顾命》2.记载反映周朝成,康交替时期政治情况的文章是:()A.《无逸》B 《君奭》 C 《牧誓》 D《顾命》3.下列史书中,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是:() A.《春秋》 B 《左传》 C 《国语》 D《古书纪年》3.下列史书中,记载邵公谏厉王弭谤的文章是:()A.《春秋》B 《左传》 B 《国语》 D《古书纪年》4.总结秦亡教训,得出“人主不闻其过,则社稷危。

”规律的书是:()A.《至言》B 《白虎通义》 C 《新语》 D《洪范五行传论》4.反映谶讳学迷信盛行达到登峰造极状况的书是:()A.《至言》B 《白虎通义》B 《新语》D 《洪范五行传论》5.主张史书内容要:“叙沿革,明罪恶,旆怪异”的是:() A.荀悦 B 左丘明 C 司马迁 D 刘知几5.主张对史书:以补其阙,以备异闻,以惩其妄,有所论辨的是:() A.左丘明 B 司马迁 C荀悦 D 裴松之二. 古文翻译题:(15分)夫《孝经》,《尚书》,《毛诗》,《周易》,“三传”,皆父子君臣之要道,十伦五教之宏纲,如日月之下临,天地之大德,百王是式,终古攸遵。

然多记言,罕存法制,愚管窥测,莫达高深,辄肆荒虚,诚为臆度。

每念懵学,莫探经政,略观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或阙匡救之方。

------杜佑《献通典表》二. 古文翻译: (15分)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着眼理会,所谓一本面万殊也。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中国史学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学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通过对历代史学家和史学著作的研究和整理,探寻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演进,以及历史观念的变化。

本文将系统梳理中国史学史的主要内容,助您复习期末考试。

一、古代史学的兴起与发展古代中国的史学起源于传统的纪传体,以《春秋》和《史记》为代表。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周代诸侯国的政治事件。

《史记》则是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和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更迭,汉代出现了大量以编年体为主的史书。

常见的如《汉书》、《后汉书》等,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史学体系。

此时期的史学注重实证和批评思维,注重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

二、封建时代的历史学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历史学又出现了新的发展阶段。

此时的历史学主要以编年体为主,依然注重历史事件的记录。

例如,唐代的《旧唐书》、宋代的《宋史》等。

宋代以后,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成为主流。

《资治通鉴》综合使用纪传体和编年体两种形式,不仅记录了政治事件,还思考了历史的规律和原因。

三、近代史学与现代史学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史学由于受到西方历史学的影响,开始引入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例如,明代的李贽提出的历史原始均衡说,强调历史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清代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主张通过实证研究来认识历史。

进入近现代,中国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使传统历史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击。

中国的史学开始引入西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例如考古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呈现出多样化的研究方向。

四、现代中国的史学研究20世纪初,中国的史学思潮经历了多次变革。

初期,许多学者主张发扬学派和注重个人研究,例如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实证主义史学;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历史学开始注重人文精神和批判思维,例如胡适等人强调历史的人文性。

1949年后,中国的史学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历史研究受到政治的影响,注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通宵整理版

【范围一】1、赵翼《廿二史札记》【最重要】《廿二史札记》为清代史学家赵翼的名著(清代三大史学名著之一)。

为作者读史之笔记。

采用以史证史的方法,对历代正史(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作整体考察,对史著和历史现象、史实、事件、人物进行客观评价。

其书注重经世致用,旨在探究“治乱兴衰”。

内容充实,条理清晰,题目大多标新立异,有考有论,非一般读书笔记所能比拟。

《廿二史札记》又名《二十二史札记》,清代赵翼(1727年─1814年)著,三十六卷,补遗一卷,总计条目约六百余条,内容以研究历代正史为主,其中涉及《旧唐书》及《旧五代史》,虽书言二十二史,但实涉及二十四部正史。

与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并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赵翼辞官致仕,闲居无事,读书写书自娱,用笔记形式把资料记录,日积月累而成《二十二史札记》,编目按二十四史之先后分卷,每卷以类相从,并各立标题,共为609题,题目大多标新立异,一针见血,如〈东汉诸帝多不永年〉、〈武后纳谏知人〉、〈明初文人多不仕〉的专题,又谓“《三国志》多回护”、“《宋史》事最详”,于乾隆六十年出版。

梁启超以为赵翼“用归纳法比较研究,以观盛衰治乱之原。

”评价:李慈铭评价此书“周密详慎,卓然可传”。

《廿二史札记》共36卷,补遗1卷,系对《史记》、《汉书》直至《明史》等历代正史进行考证之作。

因《唐书》、《五代史》均为新旧两部,故书名虽称“二十二史”,实际涉及到的为二十四部,即今天常说的“二十四史”。

赵翼考证的主要方法,如同他自己所说:“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牾处,自见辄摘出,以俟博雅君子订正焉”(《廿二史札记小引》)。

在书中,赵翼分析了各朝正史编纂得失,评判诸史之优劣;考辨订正各史史实的谬误,阐明诸事之真相,反映了他的考史造诣。

他考史的重点,不只停留在对史书文字的校订,更侧重于对史书内容异同和得失的考订。

他考史的资料来源,大多为正史,兼或引证杂乘稗史。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

中国史学史期末重点及复习思考题一、全书要点(一定要了解,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中或有涉及)1.远古传说(1)远古传说: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历史意识的反映。

远古传说主要是有关氏族社会里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2)远古传说的内容:关于人类起源和自己祖先、氏族由来的传说;关于人类与自然进行斗争、在生产中取得成功的故事;关于原始氏族、部落间战争的故事。

(3)远古传说的特点:传说中的人物都被神化;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不脱离生产和为公谋利的人物;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是对自然的一种迷信或崇拜。

(4)远古传说在史学上的价值:远古传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保存了一定的真实的历史内容;经过后人整理加工用文字记载下来的远古传说成为历史学家们探索、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风貌的重要资料;远古传说中反映的人对于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互相关系的原始意识,影响了后世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2.《春秋》与《左传》(1)《春秋》:作者,孔子。

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私人撰写的编年体史书。

是孔子依据鲁国国史并参考列国史料所修。

其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主要记录了周王室、各诸侯国的朝聘、会盟、战事等政治、军事活动,以及包括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和自然现象,书中也涉及到各族关系、城筑、田赋等方面的史实。

(2)《春秋》的主要成就和特点:第一,孔子既开创了私人修史的先例,又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第二,严格采用“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的方式逐条叙述记载历史。

第三,确立了“属辞比事”的修史方法。

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第四,《春秋》重人事而轻鬼神存在的问题:第一,具有明显的复古保守思想。

第二,春秋为后世“曲笔”写史开了先例。

第三,文字简约,语焉不详。

(3)《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中国史学史(期末试题汇编)

中国史学史(期末试题汇编)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创立 史学史是史学发展的历史。最早研究历史著作的是班彪,他要“斟酌前史而讥正得失”,
对史学史有研究。后来刘勰、刘知已、郑樵、章学诚等都研究史学史。但都没有把史学史作 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史学史之词起于近代。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22 年写成《中国历 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 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1926—1927 年,撰成《中国历 史研究法补编》,倡导研究史学史,有《史学史的做法》一节专讲怎样作史学史,探讨了中 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问题,认为中国史学史应注意四方面问题:史官、史家、 史学的成立及发展、最近史学的发展趋势。是一篇编写史学史的提纲。所以史学史之学科的 历史不长,是梁启超于 20 世纪二十年代倡导的。
秦汉——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汉纪》 荀悦按照编年体改编《汉书》,成《汉纪》30 卷,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以《汉书》 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中传、表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将 80 万字的《汉书》精简到 18 万字的《汉纪》,为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七略》 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西汉刘歆编成,为政府新校本图书的总目录。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 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 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就是
简述孔子的史学思想 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
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完整word版)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要点详解

《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

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

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

卷12为本书的序言。

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

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

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

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

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

“五代史志”:唐贞观年间,梁、陈、北齐、周、隋五朝的史书修成后,均没设“志”,贞观十五年,诏令于志宁、李淳风等修撰“五代史志”,历时十五年,到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

中国古代历史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学史一期末复习资料一、史前时期1. 西周时期的政治1)社会阶级构成西周时期,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和普通百姓是社会的主要阶级。

周天子作为天命之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天子下面是诸侯。

卿大夫则类似于官僚,负责管理和代表天子处理政务。

2)周朝的国家管理制度周朝实行了分封制度,把疆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则要效忠于周天子。

周朝的中央政府分为三公九卿,九卿负责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和监察。

2.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1)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气象、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时间记号方式。

2)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技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亮、星辰、彗星、流星等天文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成果。

二、秦汉时期1. 秦朝的统一大业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通过进行变法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推行郡县制度,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对长城进行了修缮等措施,使中国境内得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统一体。

2. 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出现的“三公九卿”是延续于西周时期的制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职责和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汉朝时期还设立了太尉、少府和大长秋等新的阶层和官职,丰富了官僚阶层和机构。

3. 秦汉时期的经济秦汉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在农业生产方面,强调节水、肥水合一和轮作休耕等农业技术成为兴盛时期的特色。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则推动了丝绸之路等商业贸易的繁荣。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一、填空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B.训C.书D.命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B.《公羊传》C.《谷梁传》D.《吕氏春秋》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B.综合体C.编年体D.典制体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B. 魏晋南北朝C.隋唐五代D.宋元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三.名词解释1.《左传》2. “前四史”3. 《史记》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参考答案一、填空1.夏商周2.时间3.通古今之变4.陈寿5.典章制度二、单选1.C2.D3.A4.A5.A三、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左丘明解释《春秋》而作,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鲁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叙事史著的杰出代表。

2.“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3.《史记》《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由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全书有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体例,记载了从黄帝时代至汉武帝时期3000多年的历史。

四、简答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诞生了记言体史著,如《尚书》。

诞生了编年体史著,如《春秋》《左传》。

诞生了国别体史著,如《国语》。

诞生了以史为鉴的史学思想。

史学史期末考试

史学史期末考试

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判断1、《春秋》,是现存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重视民族关系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3、《国语》共21卷,是以政治言论为主的文献汇编。

4、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写战国时期辩士言论的帛书,未标书名,经过整理,凡27章,11000多字,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5、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_司马迁。

6、_刘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撰有《别录》一书。

7、《汉书》创立了一个纪传体断代史的规模,是一部集体著述,它的作者有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起领导作用的是班固。

8、魏收的《魏书》在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部中国诸民族的重新组合和融合方面,是具有总结性的著作。

9、盛唐时最重要的三部全国总谱是《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

10、刘知几,字子玄,所著《史通》一书,是中国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

11、虞世南所撰的《帝王略论》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关于君主的认识。

12、六朝唐人书注最浩博的三种注是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

13、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对于研究女真族的历史尤其值得重视。

14、《太平寰宇记》增添“人物”又涉及“艺文”内容,这和唐以前的志书主要记载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相比,是一大变化,对后来地方志编修体例产生影响。

15、欧阳修私人修的一部正史是《新五代史》。

16、谈迁著的《国榷》是一部编年的明史,104卷,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编年体断代史的巨著。

17、最早的考据学的书籍是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32卷,1000余条。

18、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成就,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19、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绌”的观点,提出“尊史”说,强调史学的重要性。

20、以梁启超1901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和1902年发表的《新史学》为标志,20世纪初年形成一股波澜壮阔而富有生气的新史学思潮。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中国史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一、填空题1、商周的甲骨卜辞和金属器物上的钟鼎铭文即金文,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2、从史学的观点看,远古的传说,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一分遗产。

3、从卜辞到金文,反映了文字记载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历史记载从不自觉到初步有了自觉意识的发展过程。

4、《尚书》相传由孔子选编,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它是研究商周的基本史料,是我国最早结集成编的重要历史文献。

5、《今文尚书》是指西汉文帝时由晁错整理,共有二十八篇,改用当时流行的隶书书写,故成为《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居之地的墙壁中又发现一部《尚书》,用秦以前字体书写,即“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六国所用字体写成,所以成为《古文尚书》。

6、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 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

7.春秋时期各国都编有史书,如晋国的《乘》、郑国的《志》、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秦国的《秦记》。

8、《春秋》是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在笔法上较多运用用“隐讳”的春秋笔法。

还具有只记事不记言的特点。

9、《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视为解释《春秋》的“传”,通称“春秋三传”。

10.梁启超是史学史学科的倡导者和奠基人。

1922年著成《中国历史研究法》,有《过去之中国史学界》一章,概括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从起源到清代二千年来的发展轨迹,是近现代最早系统论述中国史学史的专文。

11.春秋战国时期,除了著名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之外,还有《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

12、汉承秦制,西汉史官也叫“太史令”。

至东汉时,兰台、东观为藏书处,朝廷设有兰台令史,执掌图书秘籍,兰台、东观又是著述之所。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1、何谓史学史.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

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

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

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

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

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

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

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

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

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

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

据说黄帝时就有了史官,仓颉。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第一篇: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名词解释考试重点简版一、名词解释1、《华阳国志》:东晋,常璩著,是关于巴蜀地区的方志史书。

全书12卷,约11万字,记事上起巴蜀两国的传说时期,下至东晋时期成汉政权的灭亡。

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前4卷记述巴蜀、汉中、南中各郡的地理概况;卷5-9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西汉末东晋巴蜀地区的历史;卷10-12记述梁、益、宁三洲的历史人物事迹。

它是我国保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地方志史书,对研究西南地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十六国春秋》:北魏,崔鸿著,传记体晋代北方十六国史。

100卷,又序列、年表各一卷,记载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十六个政权,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体例不一,记述差距较大,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成就此书。

本书历史地位很高,《魏书》、《晋书》、《资治通鉴》等均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各国各为篇卷,叫做“录”,各国帝纪改为“传”,记录各国史事,系以各自年号,各国国主之事迹,则按正史本纪之体例,摒弃贵华贱夷的偏见。

原书北宋已失,今传为明人屠介孙、项琳等刊本,乃取《晋书》十六国事,及类书所引《十六国春秋》轶文,汇编而成。

3、《洛阳迦蓝记》:北魏,杨衒之撰,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与郦道元《水经注》一起被认为是被炒文学的双壁。

共5卷,分城内及四门之外叙述,对寺院的缘起、变迁,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都记载详核,兼叙尔朱荣乱事及有关古迹、轶文等,于当时豪门贵族、僧侣地主的骄奢淫逸,寓有讥凭之意。

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史料价值极高,其中所引《宋云家记》,叙宋云与僧惠生出使西行事,是研究中外交通史的重要资料。

4、《汉记》:东汉,荀悦著,是记述西汉历史的史书,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断代史,共30卷,是依《左传》编年纪事的体例将班固的《汉书》按时间先后加以裁剪、编排,写成此书,以供献帝参阅。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总结.doc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总结.doc

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绪论史学史:即历史学的历史,涵盖了其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内容。

如重要不同时代的史学侧重点及其表达的思想、著作或著名史学家、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史学著作、史学理论、史学思想等等。

第一章先秦时期1、传说:.传说是神话演变而来具有一定历史性的故事的名称。

有关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

纯地方性传说中的人类及历史价值。

在文字尚未发明的时代,人们要对历史做纪录只能利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此即为传说的由来。

因此传说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发生年代远在文字发明前的遥远过去。

中国的神话传说是最悠久的了。

目前未解无法解释之谜只能靠时间有待考证。

2、文字出现前人们的交流和记录手段(1) 八卦或是画卦。

黄帝时出现(2) 结绳记事。

神农氏时出现(3) 壁画。

远古时期出现(4) 物语。

远古时期出现不足:模糊不精确,易失传,需专人记诵。

3、传说的历史研究价值(1) 传说不仅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而且或多或少保存了一些真实的历史内容。

(2) 当人们创造出文字后,传说经过后人加工、整理并记录下来,成为史学家探索和揭示先民初始时期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3) 远古传说反映出来的氏族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社会、人和神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始认识,曾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影响着文明时代史学家的历史观点的发展和史学面貌。

4、卜辞组成:卜辞,殷人占卜,常将占卜人姓名,占卜所问之事及占卜日眷、结果等刻在所用龟甲或兽骨上,间或亦刻有少量与占卜有关的记事,这类纪录文字通称为卜辞。

由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组成。

名词解释: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

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绝大部分是商朝后期(约公元前14 至前11世纪)王室的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在陕西等地发现了几批西周时代的甲骨卜辞,但数量比殷墟卜辞少得多。

古代甲骨上的刻划痕迹被确认为是商代文字,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屮国考古的三大发现(敦煌石窟、周口店猿人遗迹)Z—。

史学史期末考试

史学史期末考试

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选择填空判断1、《春秋》,是现存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 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左传》重视民族关系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3、《国语》共21 卷, 是以政治言论为主的文献汇编。

4、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写战国时期辩士言论的帛书,未标书名,经过整理,凡27章,11000 多字, 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

5、中国史上以历史家著称的第一人是_司马迁。

6、_刘向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创始者, 撰有《别录》一书。

7、《汉书》创立了一个纪传体断代史的规模, 是一部集体著述,它的作者有班彪、班固、班昭、马续, 起领导作用的是班固。

8、魏收的《魏书》在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部中国诸民族的重新组合和融合方面,是具有总结性的著作。

9、盛唐时最重要的三部全国总谱是《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

10、刘知几, 字子玄, 所著《史通》一书,是中国史学上一部划时代的史学批评著作。

11、虞世南所撰的《帝王略论》采用问答体的通俗形式,比较系统地阐述关于君主的认识。

12、六朝唐人书注最浩博的三种注是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

13、刘祁的《归潜志》和元好问的《壬辰杂编》,对于研究女真族的历史尤其值得重视。

14、《太平寰宇记》增添“ 人物”又涉及“ 艺文”内容,这和唐以前的志书主要记载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相比, 是一大变化,对后来地方志编修体例产生影响。

15、欧阳修私人修的一部正史是《新五代史》。

16、谈迁著的《国榷》是一部编年的明史,104 卷, 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编年体断代史的巨著17、最早的考据学的书籍是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32 卷,1000 余条。

18、清代辑佚工作有显著成就,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主要辑自《永乐大典》。

19、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 治史则道绌”的观点,提出“尊史”说, 强调史学的重要性。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思考题 精

1、何谓史学史.史学史就是叙述史学本身发展演变的过程,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是历时性地研究历史学本身。

2、谈谈中国史学史的任务1、清理中国史学遗产。

2、阐明中国史学演进的过程。

3、揭示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

3、试述中国史学史的对象和基本内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史学自身的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1、史家的史学活动及其成果。

2、历史观:即人们对客观历史的根本本看法和观点(历史是否变,变的方向、动力、规律等)。

3、史学思想:即人们对史学自身的认识(撰史目的、历史的作用、史家的修养、官修及私修的利弊、求真求用的关系等)4、历史编纂学:关于如何编撰史著的具体方式方法的学问,涉及到编写形式、内容和技巧,有史料的搜集、整理、鉴别、选择、体例安排、史书语言修饰等问题。

5、官方史学及其相关的制度与举措:包括关于史观建置、史馆机构、官方修史制度、官方修史活动等。

同时,私家修史也历代盛行,写出了不少优秀史著,那么,也需要官私修史的利弊利弊得失的比较研究。

6、史学评论:对客观历史和史学自身的评论。

前者包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后者包括对史料真伪、史书体例、成就高低、影响大小的判断,还有对史家素养、史学思想、史学方法的论说。

7、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史学史研究必当汲取哲学史、思想史以及历史学各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时也将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关联学科的知识系统中检验与定位8、史学发展的社会运行机制:史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现象,越是在古代,史学活动越是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因素交织一起,处于相互作用之中。

1、远古的传说有怎样的史学意义?一是反映了氏族社会人们的历史意识,保存了一些历史真实。

二是文字出现以后人们加工整理记载下来,成为揭示氏族社会历史面貌的重要资料。

三是传说中反映出来的自然、社会、神和人及其相互关系的意识,影响了后世史家观点和史学风貌。

2、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基本情况及其职能。

据说黄帝时就有了史官,仓颉。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 世纪20 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 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 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 年—306 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晋高阳王司马睦长子,司马懿六弟,自小好学不倦,然好色薄行,所以不得为嗣,实为废除他的继承权。

司马彪因此折节改志,闭门读书。

晋武帝时,任秘书郎、秘书丞等职。

其代表作为《续汉书》,其内容大多失传,惟有《律历志》等八志并入《后汉书》而得以保留。

它的特点为:(1)注重考察典章制度的变化以及与前史的联系;(2)强调以“君威” “臣仪”为核心的“顺礼”等级秩序;(3)推崇“务从节约”政治作风,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现实的需要结合起来。

4.《史记》三家注(1)南朝宋裴骃作《史记集解》,广引前人成果,随文作注,不驳《史记》原文。

(2)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既为《史记》的原文作注,同时又为裴骃的《集解》作注。

不仅攻驳裴骃旧注,亦且攻驳司马迁《史记》原文,提出辨正。

(3)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既为《史记》原文作注,同时也为《集解》和《索隐》作注。

《集解》、《索隐》、《正义》,依次相注,关系紧密,被称为“《史记》三家注”。

5.《汉纪》汉献帝因《汉书》“文繁难省”,命荀悦“依《左氏传》体以为《汉纪》”,《汉纪》30 卷,82432 字。

记事起于刘邦之兴,迄于王莽之败,以班彪著《王命论》、班固撰《汉书》结尾,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三)《汉纪》的贡献第一,荀悦确立“约撰旧书(《汉书》),通而叙之。

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的改编原则。

即以《汉书》的“本纪”为纲,将《汉书》“传、志、表”的主要史实,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11 个“帝纪”各年之下。

所以《后汉书》评价为“辞约事详”。

第二,《汉纪》以“荀悦曰”的形式撰写史论30 多条,总结西汉历史经验教训,以供借鉴。

范晔肯定《汉纪》“论辩多美”。

第三,《汉纪》在《左传》编年体的基础上,新创立“连类列举”的方法,在有关史事之下记载与之有重要联系的人物和制度。

既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又保持了编年体记述历史发展轨迹清楚的特点。

这样使编年体更加成熟。

6《三国志》裴松之注因为陈寿《三国志》“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故裴松之受宋文帝之命“奉旨寻详,务在周悉”,“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

裴注主要内容为: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其主要贡献在于:第一,裴松之注将前人注解经史的“笺注名物,训释文义” 方法,改变为广采博引文献以“补缺、纠谬”,开创了经史注释的新方法。

第二,裴松之注引书二百多种,有32 万字,“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崖略”(《四库全书总目·三国志提要》),有保存文献之功。

第三,裴松之注虽存在“嗜奇爱博,颇伤芜杂”的弊端,但所载材料被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

”7 史馆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正式设立史馆,并移至“禁中”门下省,建立修史制度,专门从事修史工作。

“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

宰相负责监修,称“监修国史”;专职修史,称“史馆修撰”;他官兼领,称“兼修国史”。

从此,这种官修史书成为定制,历代相袭,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

8《史通》唐朝刘知几(661——721)著;其内容今本为二十卷,分为内、外两篇。

内篇主要评论纪传体史书体例及史书编撰方法的得失。

其中涉及:A.史料的搜集;B.鉴别和取舍;C.史书编纂的对象、体例、态度及方法等;外篇则主要叙述了 A.叙述历代史官的建置沿革;B.正史源流;C.评论史家和历史著作的得失。

刘知几的史学贡献在于:(1)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史学发展状况(2)揭露了古史记载的虚伪(3)提出了“史才三长论”(4)倡导秉笔直书,反对曲笔讳饰(5)提出了改造旧史的主张对《史通》的评价(1)《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奠定了我国史学理论的基础。

(2)《史通》的史学思想丰富了我国的史学园地。

(3)《史通》提出史学理论对后世的历史编纂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9.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宋代著名政治家、历史学家。

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幼喜《左传》,“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宋仁宗时(1038)中进士,仕历仁、英、神、哲四朝,反对王安石变法,在其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编纂。

宋哲宗即位(1085),司马光还朝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元祐更化”。

死后追封温国公,谥文正。

他在史学上的代表作为《资治通鉴》,记载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征淮南共1362 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0 郑樵郑樵(1104——1162),字渔仲。

南宋兴化军莆田人。

16 岁时,到夹漈山隐居读书,“困穷之极,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

(《夹漈遗稿》下)家贫无图书,“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

(同上)他对各种学术做了有计划、有系统的研究,“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

”(《献皇帝书》)这些为他编撰《通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史学四长这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的史学思想之一,他在代表作《文史通义》认为在刘知几《史通》“才学识三长”的基础上,应增补一个“史德”。

即是一个优良的史家应该具备“才学识德”四长。

所谓“史德”,即“著述者之心术”。

认为史官作史要力求做到“善恶褒贬,务求公正”,不能凭私意进行褒贬。

二.答问题1、简述中国古代史学产生的标志第一,对历史的认识上,初步完成从神的历史到历史是人的活动这一认识过程。

第二,史学价值的认识上,初步提出历史的社会功能。

第三,史学成果的表现形态上,出现了多种体裁的历史撰述。

第四,史学理论上,形成“君举必书”的史官、国史的制度,“书法无隐”的良史观念的出现,表明对史学客观性的重视。

二.简要论述《春秋》的史学贡献。

(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

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

’《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三.简要论述《左传》的史学贡献。

第一,《左传》以编年为主,兼有他体。

《春秋》作为编年体史书还带有很大的原始性,记事简单,如同大事记。

《左传》在编年记事的总格局中,也集中记载历史事件的原委,或集中记述人物的经历,弥补了史事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

第二,《左传》记事的范围更广泛。

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第三,《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

书中有“君子曰”、“君子以为”、“君子谓”等语约80 余条,对所载史实或人物或直接发表议论,或引用他人言论进行评论,开创了“史论”之先河。

后来《史记》“太史公曰”,《汉书》“赞曰”等无不受其影响。

第四,《左传》善于总结历史经验。

特别高扬“民本”思想,《左传》对民心向背与战争胜负、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四.简要评价“班马异同”第一,《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是在通识指导下写成的断代史,书中《刑法》《食货》等志,《匈奴》《西域》等传,都突破汉代的断限,叙述历史的源流,将历史的断面与历史的连续性结合起来。

第二,《汉书》强调汉朝的正统。

《史记》是“通古今之变”,《汉书》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把《史记》的《项羽本纪》、《陈涉世家》贬入列传,把新朝皇帝写为《王莽传》,放在《汉书》之末,这是为了突出刘氏王朝的正统地位。

第三,《史记》“圆而神”,体例灵活;《汉书》“方以智”,体例严整。

《史记》五帝、夏商周、秦、秦始皇、项羽、西汉诸帝“本纪”写法不一,体例繁杂。

《汉书》改为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事记,确立以一帝一纪的基本模式。

《汉书》“十志”,改进《史记》“八书”,在记述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创新,具有严密的组织系统。

《汉书》将《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简化了纪传体。

《史记》“列传”随意命名、年代顺序混杂。

《汉书》列传以“年代”为序;先专传合传,后类传;统一以“姓名”标目。

第四,班固以封建正宗思想评价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汉书·司马迁传》),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