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解读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分析报告

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分析报告一、引言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影响因素之一。
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措施。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的影响1. 亲密教养方式的积极影响亲密教养方式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关注和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社交能力的提升。
2. 操纵教养方式的消极影响操纵教养方式包括过度约束和控制儿童的生活,缺乏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
这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儿童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增加,限制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3. 忽视教养方式的不良影响忽视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待孩子时缺乏关注和支持,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成长发展。
这种教养方式易导致儿童自尊心低下,情感上的空虚感增加,甚至对外界存在感产生困惑。
三、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1. 自尊心的培养儿童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的认同程度是自尊心的体现。
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培养儿童自尊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2. 社交能力的提升良好的家庭环境能为儿童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培养他们与人相处的能力、友谊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3. 情绪调节的能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积极面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四、改善父母教养方式的建议1. 培养积极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并给予认可和尊重。
2. 提供支持与关注父母应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关注,关注他们的成绩、兴趣爱好等,并提供积极的激励和反馈。
3. 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提供稳定的成长环境,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五、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亲密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自尊心和情感发展的提升,而操纵和忽视教养方式则易导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幼儿稚嫩的心灵就有待社会尤其是父母的倍加呵护,而作为幼儿身边最亲近的人、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教养方式,将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对其身心的发展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试图从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重要性、成因,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做些探究,以求为优化幼儿成长的教养环境,促进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其衡量标准包含智力发展正常、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行为统一协调等诸多方面。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承受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压力、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
作为社会、家庭的一分子,幼儿难免不受影响。
加之各种媒体的普及,幼儿接触的事物多而复杂,基本不具备分辨力,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
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慢慢凸显出来:如任性、自私、固执、孤独、抑郁、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等。
而且伴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父母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幼儿施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有利环境,控制和消除种种不同因素,将幼儿的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正常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使其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基于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不容乐观,而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分析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分析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往往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密不可分。
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人格形成、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分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如果父母以身作则,积极向上,孩子就会更有可能培养出乐观、坚韧和自信的个性。
相反,如果父母以消极怠倦的态度面对生活,或是严厉对待孩子,孩子可能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消极、自卑的人格特征。
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积极的人格塑造。
此外,父母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家庭环境对孩子情绪和人际交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表达、鼓励和支持都会直接塑造孩子的社交技能。
如果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孩子会有更强的情感表达能力,更加容易与人交流和建立友谊。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过分严厉,孩子可能会显得孤僻和退缩。
因此,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培养孩子积极参与社交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此外,父母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和支持可以直接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自信心。
如果父母鼓励孩子不断尝试、表达自己的意见,并给予肯定和支持,孩子就会培养出积极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尊心。
相反,如果父母不断批评和指责孩子,或是对其要求过高,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情绪。
因此,父母应当关注孩子内心的需求和情感,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支持他们培养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心。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社交能力和自我意识等方面。
父母应当注重以身作则、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关注情感沟通,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支持,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角色之一,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和积极心理发展,而不当的教养方式则可能导致负面心理问题的产生。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并提出建议以加强正面的教养方式。
1. 温暖的情感支持父母的温暖情感支持是培养孩子积极心理的重要环节。
当父母能够展示出对孩子的爱和关心时,孩子会感受到安全和被接纳的情感。
这种情感支持会增强孩子的自尊心,提升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并培养积极的心态。
2. 温和而明确的纪律纪律是塑造孩子品德和态度的关键。
父母在教养孩子时要表现出温和而明确的纪律,即既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又要设立明确的界限和规则。
这样的纪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3. 倾听和尊重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对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保持倾听和尊重的态度。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时,父母应该给予积极回应,并尽量理解他们的角度。
这种沟通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更加成熟和理性。
4. 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挑战和支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适当的挑战可以促使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变得坚韧,并培养他们的应对能力。
同时,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支撑,在孩子取得进步或面临困难时给予持续的关注和支持。
5. 正面的榜样作用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正面榜样,以模范行为引导他们的成长。
通过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父母能够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机制。
良好的榜样作用也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能力。
总结: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发展具有重要而长远的影响。
温暖的情感支持、温和而明确的纪律、倾听和尊重、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支持,以及正面的榜样作用都是培养孩子积极心理的关键要素。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作者:赵新来源:《幸福家庭》2020年第19期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对幼儿的教育和抚养。
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对幼儿的影响非常大。
各个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
本文分别从幼儿的情绪、幼儿的社会化、幼儿的性格发展等方面具体分析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对幼儿情绪的影响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极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很多家长迫切心态的写照。
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部分家长可能忽视幼儿的消极情绪,未能及时采取行动给予幼儿积极反馈。
此外,部分家长平时较少与教师交流,不了解幼儿在园情况,也无法化解孩子不良情绪体验。
家长的“不重视”有可能导致幼儿形成冷漠、懦弱、自卑、忧郁等消极情绪,甚至还会出现冲动、攻击和逆反行为。
而多受到表扬的幼儿经常会产生积极情绪,且这种积极情绪会在学习生活中得到强化,进入良性循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二)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让幼儿学会在与人接触中表达愿望和观点。
如此,幼儿会结交更多的朋友,懂得与人和睦相处,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此外,在家庭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比如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这是有效处理日常生活基本需要和面对挑战的能力。
同时,家长还要培养幼儿的应对能力。
幼儿通常缺乏应对问题时的技巧和方法,更不知道如何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家长要培养他们面对问题时的从容态度,经常与幼儿讨论、协商,多让其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家庭教养环境下,孩子会慢慢地适应,知道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不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对幼儿性格发展的影响威望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幼儿产生积极情绪,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父母在幼儿心中是受尊敬的、权威的,经常与其交流沟通,父母与幼儿之间可以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
同时,接受这种教育的幼儿性格果断、自信,拥有目标和方向,有很强的信念。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可能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浅析。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老师,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温暖、亲密的家庭环境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自尊心。
相反,家庭冷漠、疏远的孩子,孩子的心理健康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应该体现在父母的榜样作用上。
父母亲如何处理家庭纠纷、如何处理生活压力、如何与人相处等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父母的正面榜样作用可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而负面榜样作用则可能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还体现在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方式上。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中严厉的教育方式可能会让孩子产生担心、自卑、敌意等心理问题,而温和、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心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家庭教养方式还应该注重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关怀。
父母的关爱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缺乏父母的关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伤害。
父母应该注重对孩子的情感关怀,要给予孩子积极的情感支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情绪、自尊心、自信心以及社交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方案。
父母的教养方式包括对待孩子的态度、沟通方式、赏罚机制以及教育目标等方面。
首先,父母的爱与关怀对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的情感支持和关注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和塑造个性的基石。
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爱护会导致孩子心理上的孤立感和自卑感。
其次,父母的沟通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应当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问题,并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与孩子进行对话。
过度的指责和批评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和自卑情绪,而积极的鼓励和赞扬则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此外,父母的赏罚机制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过度严厉的惩罚方式会导致孩子情绪低落、消极抵抗,同时也可能对其道德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相反,适度的奖励和鼓励有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心态。
最后,父母设立的教育目标以及对孩子的期望也会塑造其内心世界和人际交往方式。
父母过高的期望和压力会使孩子过度竞争、焦虑不安,甚至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因此,父母应当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潜力,合理设定教育目标和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父母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通过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第二,采用有效的沟通方式。
父母应当倾听孩子的内心想法,理解他们的困扰和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支持。
第三,设立合理的赏罚机制。
父母在进行奖励和惩罚时应有章法,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避免过度严厉或过度宽容。
第四,树立适当的教育目标。
父母应当对孩子有明确的期望,但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不应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身上。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权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三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家庭中具有高度的权威,对幼儿的行为和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范。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幼儿往往会产生压抑感和反抗心理。
长期处于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幼儿,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放任型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幼儿的行为和活动不加以约束和引导,让幼儿自由发展。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幼儿往往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长期处于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幼儿,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是自我认知。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自我认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往往自我认知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容易过于自我中心,缺乏对他人需求的关注。
而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能够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渐建立起正确的自我认知,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
四是价值观塑造。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价值观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往往在价值观念上过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容易在价值观念上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的导向。
而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幼儿,能够在父母的引导和尊重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
父母应当重视自己的教育方式,尽量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为幼儿营造一个关爱、尊重、平等的成长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同时,社会也应当关注家庭教养问题,通过家庭教育指导、亲子活动等方式,帮助父母提高教育素养,为幼儿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在探讨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时,我们还应关注到一些额外的因素。
例如,父母的情绪管理能力对教养方式的选择和实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父母在家庭教养中采取了温和、亲和、尊重孩子的方式,小学生会感受到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立能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利。
相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养中过于严厉、冷漠,对孩子进行训斥、批评,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将受到严重的伤害,会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也对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学会交往的地方,父母在日常的教养方式中传递给孩子的社交价值观和交往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如果父母在家庭教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友善、合作、分享等良好的交往习惯,孩子将会形成积极、乐于交往的性格特点,有利于与同学和周围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形成。
相反,如果父母在家庭教养中忽视教导孩子交往的基本原则,或者以自私、傲慢、攻击性的交往方式示范给孩子,会使孩子形成消极、防卫性的人际交往观念,导致孩子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发展受阻,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父母在教养孩子时需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积极的情绪态度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容忽视,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给予理解和支持,在思想上、道德上为孩子树立榜样,努力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大有裨益。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摘要:幼儿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幼儿能养成自信、欢乐、奋发为基调的心理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教养方式制约。
如果一个家庭采用的教养方式是科学的、合理的,就能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否则就妨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教养方式心理健康影响一、基本概念的概述1、教养方式的界定教养方式顾名思义包含有教育和养育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养方式,广义的可以是整个家庭对孩子教养方式,狭义的可以指父母的教育方式(本文仅对此进行分析)。
它是父母运用自己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养行为对其子女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
2、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基于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不容乐观,而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幼儿早期经验对于心理健康发展极为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心理基本特征。
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1、教养方式的表现: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
这种教育方式中,家长把孩子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个个都成了“小皇帝”,有句俗话‘捧在手里怕掉了,放在嘴里怕化了’,能够形象的描绘出这类家长心理。
这类家庭对孩子的态度是过度关心、过于溺爱、过分监护和关注,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盲目地娇惯孩子,为孩子包办一切。
1、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关心和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应,把孩子放在特殊位置,不适当的满足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处处迁就,事事代劳。
有研究者曾将上海父母与日本父母的教养方式作比较,他们发现上海父母强调要爱孩子、关心孩子,而不重视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日本父母则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为好父母的首要条件。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析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和了解的
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和孩子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小学生的
心理健康,而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则可能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父母的爱、关怀和支持能够满
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并建立安全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作用。
相反,苛求、控
制和暴力等不良教养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和创伤,长期积累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父母在教育方式中的表率作用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父母在家庭中的
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父母尊重和关心他人,积极乐观,孩子会形成积极的心态。
相反,如果父母冷漠或者消极抱怨,孩子容易形成消极的态度。
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应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引导孩子。
合理的约束和自由的空间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可忽略。
家庭教养中的过度约
束和严厉惩罚会产生压力和焦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相比之下,适当的约
束和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能够促进孩子的自信、独立和责任感,对心理健康有益。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互动也是重要因素。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密的
互动可以增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正常的社交能力。
相反,家庭冲突和紧张关系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消极影响。
试析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试析家长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家庭,是幼儿成长的主要场所,家长,是幼儿信任与依赖的对象。
家庭环境是否温馨友爱,家长是否尊重幼儿、关心幼儿,不仅会对幼儿身心发育产生影响,而且会幼儿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家长教养方式的选择,同样也是受到幼儿、家长自身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家长教养方式的分类,探究不同教养方式对幼儿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家长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方能对症下药,找到优化家长教养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对策。
一、不同类型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1.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专制型教养方式中,家长往往是“一言堂”,对子女有很强的控制欲。
家长将子女视作自己的附庸,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教育幼儿。
这样的教养方式,会使幼儿缺乏独立性,缺乏自信,胆小怯懦,害羞不安,有时也会对父母有敌意,想要反抗家长的权威,出现了叛逆心理。
2.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家长的过分纵容,会使得幼儿缺少基本的规则意识,甚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使得幼儿狂妄自大,以自我为中心,无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懒惰、任性、自私,种种不良习惯延续下去,最终会影响幼儿健康成长。
3.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不少幼儿的父母工作繁忙,可能会忽视幼儿,选择将幼儿交给老人、保姆来抚养。
部分家长对幼儿漠不关心,也可能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也会使幼儿出现种种心理层面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对幼儿一生产生不利的影响。
4.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影响。
民主型教养方式,意味着在家庭教育教养中,父母对子女是充分尊重的,家庭氛围的民主、温馨的。
一方面,父母不会对幼儿作出过于严苛的要求,会考虑到幼儿的意见,给予幼儿表达看法的权利,也会尊重幼儿的意见。
另一方面,父母也会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会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需求。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独立、自信、开朗、乐观,有健康的心理,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因此,这一教养方式也是对幼儿成长最为有利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系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儿童的心理健康不仅涉及情感、社交和认知方面的发展,还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因此,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变得至关重要。
1. 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受到多个因素的交互作用。
首先,父母的个人特质和家庭背景对教养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父母的性格、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等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其次,社会文化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社会文化中的教养观念和常规会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选择。
最后,儿童本身的个体特质和需求也会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产生反馈影响。
2. 威权主义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过度严厉和控制的父母教养方式,即威权主义教养方式,被认为对儿童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种教养方式在众多方面表现为严厉的规则、限制和惩罚。
研究表明,接受威权主义教养方式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我价值感低以及社交困难等。
这种教养方式不仅剥夺了儿童的自主权和探索能力,还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水平。
3. 温馨关怀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相比之下,温馨关怀教养方式被认为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这种教养方式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情感支持、关怀和温暖。
研究表明,受到温馨关怀教养方式的儿童更容易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表现出更高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这种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培养积极的认知态度,并且能够提供应对压力和逆境的能力。
4. 民主参与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民主参与教养方式被视为一种平衡的教养方式,强调父母与儿童之间的平等和沟通。
这种教养方式注重培养儿童自主性、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研究表明,接受民主参与教养方式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更高的学业成就以及积极的社交关系。
这种教养方式有助于儿童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引导者和教育者,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积极教养、过度保护和严厉教养三个方面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 积极教养积极教养是一种倡导积极引导和亲和力的教养方式。
父母以鼓励、赞美和关注的态度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
这种教养方式能够激发幼儿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积极教养也能培养幼儿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 过度保护过度保护是一种父母过分保护孩子、过度干预他们日常生活和成长的教养方式。
虽然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关心,但过度保护会限制孩子的自主性和探索欲望。
幼儿在过度保护下容易形成依赖性,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面对挫折时,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应对,可能产生焦虑、自卑和压力等心理问题。
3. 严厉教养严厉教养是一种以严格要求和惩罚为主导的教养方式。
父母对幼儿严格要求,对错误行为进行严厉惩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规范孩子的行为和品德。
然而,严厉教养容易使幼儿感到压力和恐惧,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抵触情绪。
这种教养方式可能抑制幼儿个性的发展,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教养能够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和社会适应能力,过度保护可能导致幼儿缺乏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厉教养则容易引发幼儿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因此,父母应该采取积极引导、适度宽容和倾听孩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养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父母对幼儿的教养方式对其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在幼年时期产生重要作用,并持续影响他们的整个人生。
首先,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
无论是过分溺爱还是过于严格,父母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幼儿产生内心的不安全感。
长期的溺爱可能会让幼儿变得依赖性强,不愿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质疑。
而过度严格的教养方式可能会让幼儿产生自卑感,并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幼儿的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产生深远影响。
父母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巧和合作精神,会使孩子更容易适应社会环境,与人沟通和协作。
然而,如果父母缺乏教育技巧,过于宠溺或过于严厉,可能会导致幼儿与他人的交往障碍,甚至出现孤僻、内向的性格特点。
再次,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幼儿的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父母的参与程度和教育方式与幼儿的学习成绩有关。
父母通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支持,能够促进幼儿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而如果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反而过分干预孩子的学习,可能会导致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此外,父母的教育方式还会对幼儿的道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作为孩子最早的榜样和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将深深地影响孩子的道德观。
如果父母能够通过身教示范和言传身教,传授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培养出有良好品德的孩子。
但是,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问题,则可能造成道德观念的混乱,导致孩子产生道德困惑和迷失。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习惯也有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能影响幼儿的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和运动习惯等。
如果父母能够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将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维持良好的身体健康。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父母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社交、学业、道德和生活习惯,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浅谈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引言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导师和榜样。
他们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不同父母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这些方式可以是建设性的,有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也可以是消极的,对孩子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帮助父母发展积极的教养方式。
正文1. 权威性教养方式权威性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它强调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既给予孩子情感的温暖与安全感,又建立了明确的规矩和限制。
这种方式对幼儿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研究显示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有更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学业成绩。
2. 纵容性教养方式纵容性教养方式是一种消极的教养方式,父母过分放任孩子的行为,缺乏规矩和限制。
在这种教养方式下,孩子往往无法建立自我约束的能力,容易变得任性和不自律。
研究发现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和学业成绩下滑。
3. 激励式教养方式激励式教养方式是一个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以奖励和激励来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和努力。
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和奋斗精神。
当孩子取得进步时,父母的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研究表明这种教养方式有助于增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业表现。
4. 惩罚式教养方式惩罚式教养方式是一种消极的教养方式,父母过分依赖惩罚和压力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这种方式不仅容易降低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紧张关系。
研究发现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5. 参与式教养方式参与式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建立了密切的亲子关系,积极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
他们关心孩子的需求、情感和兴趣,并为孩子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研究显示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自我认知、社交技能和学业成绩有着积极的影响。
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变化,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在不断地改变。
但是,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到底有怎样的作用呢?本文将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父母能够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将有利于幼儿健康的身心发展;反之,则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正确的父母教养方式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
例如,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呵护他们,给予他们安全感,照顾他们的基本需求,并尽量避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剥离。
此外,父母应该注重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认知、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等基本技能,这些都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父母的错误教养方式也会对幼儿产生消极的影响。
例如,对于有些父母来说,过分的严格、过分的纵容或者虐待,都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理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研究发现,受到过度管制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怯弱、不自信;而受到虐待的孩子则会持续性的遭受消极影响,包括自卑、焦虑、恐惧等等这些负面情绪。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的关系应该得到关注由此可见,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还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的关系,并积极采取措施,以促进幼儿的健康身心发展。
三、建议: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呢?这里提供了一些建议:1. 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爱是非常重要的。
父母应该尽可能的给予孩子爱、关注和支持,并建立亲密、稳定的家庭关系。
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 激发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孩子应该学会更好的认识自己,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掌握应对不同情况的方法,并学会积极的处理情绪问题。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各种情绪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的教养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和调整。
然而,父母对于孩子的教养方式仍然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教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因此,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幼儿健康心理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一、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于幼儿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父母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如果父母的饮食习惯不健康,比如经常吃垃圾食品或者不吃早餐等,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可能会受到损害。
另外,父母的生活习惯也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如果父母经常熬夜、缺乏运动等,那么孩子也可能会跟着学习这些不健康的习惯,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和作息规律。
如果父母没有规律的作息时间,经常熬夜或者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等,那么孩子也会受到影响,睡眠质量和作息规律可能会被打乱,导致身体不适和健康问题。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
如果父母不注重孩子的安全教育,比如不教孩子如何避免危险、不告诉孩子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的礼物等,那么孩子可能会对危险和安全意识缺乏认识,容易发生意外和危险。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除了身体健康,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首先,父母的爱和关注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和关注,孩子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对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感产生怀疑和否定,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果父母总是批评和指责孩子,或者过于严厉地惩罚孩子,孩子可能会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和价值,从而降低自尊心和自信心。
相反,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有能力和价值,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还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或者过度控制孩子,都可能会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

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日益受到关注,而幼儿心理健康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父母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人,其教育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健康心理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影响幼儿健康心理的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
如果家庭环境不良,如家庭暴力、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行为、情绪和性格等方面。
如果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如打骂、忽视、溺爱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社会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健康。
如果社会环境不良,如犯罪率高、安全隐患大等,都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1、打骂教育打骂教育是一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打骂会让幼儿感到恐惧和不安,对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幼儿出现逆反心理,甚至产生暴力倾向。
2、忽视教育忽视教育是一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忽视会让幼儿感到孤独和无助,对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幼儿出现情感障碍,甚至产生自闭倾向。
3、溺爱教育溺爱教育是一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溺爱会让幼儿感到依赖和无力,对幼儿的自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还会导致幼儿出现自我中心、任性、不尊重他人等不良行为。
三、正确的父母教育方式1、温馨的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健康心理的基石,父母应该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尊重、理解和支持父母应该尊重幼儿的个性和需求,理解幼儿的情感和情绪,给予幼儿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幼儿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幼儿稚嫩的心灵就有待社会尤其是父母的倍加呵护,而作为幼儿身边最亲近的人、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教养方式,将在幼小的心灵中烙下深深的印记,对其身心的发展产生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文试图从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重要性、成因,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影响及对策等方面做些探究,以求为优化幼儿成长的教养环境,促进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幼儿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
其衡量标准包含智力发展正常、情感反应适度、意志品质健全人际关系和谐、行为统一协调等诸多方面。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竞争的激烈,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承受着从未有过的生存压力、心理压力,心理健康出现诸多问题。
作为社会、家庭的一分子,幼儿难免不受影响。
加之各种媒体的普及,幼儿接触的事物多而复杂,基本不具备分辨力,更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
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也慢慢凸显出来:如任性、自私、固执、孤独、抑郁、娇气、胆怯,自卑、过分敏感,爱发脾气、好打架、争吵、说谎、嫉妒、有破坏行为等。
而且伴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父母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幼儿施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有利环境,控制和消除种种不同因素,将幼儿的行为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正常发展,培养健全人格,使其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基于幼儿心理健康现状的不容乐观,而幼儿时期又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人格和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个性、情感、态度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心理学把这一时期定义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
这一阶段中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幼儿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有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就认为幼儿早期经验对于心理健康发展极端重要,在这些经验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人长期的心理基本特征。
因此,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人亦将在接下来的篇幅里对其成因及对策作深一步的探讨。
三、幼儿心理健康的成因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家庭教育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
1、家庭情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1)欢乐和谐的情境有利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父母双方应该彼此相爱,热爱孩子,关心孩子的兴趣、能力和志趣,愿意设法帮助孩子,使他了解父母。
家庭成员之间能互相尊重爱护、以理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使家庭气氛安定和睦、融洽温暖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
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发展共同的兴趣,和孩子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间的了解。
父母要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爱好,给他一定的自主权利,决定与选择事情;有些事情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
父母要营造温暖和睦的家庭气氛,切莫在儿童面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要慎重对待夫妻离异,不要意气用事轻易闹离婚,对儿童的教育要多诱导,少训斥。
总之,丰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谐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稳定。
(2)紧张弥漫的情境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
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破坏了应有的温馨的家庭气氛,使孩子长期处在负性情绪中,又缺少温暖和关爱,容易使孩子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品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父母的期望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
这种期望是有一定限度的,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但是,如果家长盲目攀比,过分拔高对子女的期望,不但起不到积极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屡遭挫折,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科学合理的期望应该是长远与阶段目标相结合,还要联系孩子的兴趣爱好,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父母所要求孩子做到的应该是孩子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并在孩子遭遇挫折时不断给予鼓励,增强孩子的勇气和自信,这样逐渐提高要求,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长期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3、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权威型、民主型、专断型、溺爱型、忽视型等,不同的教养方式将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不同影响。
这些尤为重要,将在后面部分单列,着重阐述。
(二)幼儿园因素1、幼儿个性与幼儿园共性的协调。
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人的集体生活环境。
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
但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生活上吃、睡、穿脱衣鞋等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不像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独生子女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着玩的经验,常会为玩具发生争吵哭打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地和老师同伴配合遵守,过多的纪律约束难以适应,缺乏自制力等。
消极的适应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愉快的体验会产生积极的心理。
2、师生关系和班级气氛的融洽。
建立良好的顺生关系,我们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情操,能理解尊重幼儿,有宽容友爱的态度,有适当的感情表现,积极合理的语言动作等,使幼儿对老师充分信任,主动和老师接触,乐意听从老师的要求,以积极的态度培养自控能力。
同时要形成融洽、热忱、欢迎的班级气氛,创设良好的与同伴、老师交往的环境,满足幼儿内在的心理需要。
3、教师教养方式的科学。
教师的教养方式、教育行为对幼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孩子的发展。
在言语和行动上处处照顾好每一个幼儿,用微笑的目光鼓励幼儿,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老师要让自己变“小”一点,就象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变成小孩子”努力做孩子的玩伴,有意识地去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环境,让他们在安全、平等、合作的气氛中获得机会,充分活动,尽情表现。
四、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
在心理学中,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接受—拒绝维度和控制—容许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类型: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
这四种教养类型各具特点,且对幼儿心理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下面将逐个阐述:(一)民主型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指幼儿既得到尊重、保护,又受到良好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既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鼓励他们社会交往,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积极的情感,又对其不正当的要求、言行及时说服教育,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帮助他们抑制不正当的愿望,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
重视与孩子思想上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
这种教养方式可使幼儿形成独立、爽直、协作、亲切、社交等心理品质,可防止幼儿心理发展出问题。
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民主教养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协商,有民主还要有集中,孩子由于知识经验、社会经验等方面的局限性,看问题不会深刻与全面,所以对有些重大问题要由家庭全体成员来讨论,父母可以事先统一口径,要求少数服从多数,让孩子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二)专制型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指孩子的意见、愿望、情感不易表达,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常受到父母呵斥和禁止,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尊重,缺少参加社会交往的机会。
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对孩子的的教育很严厉,十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以“恨铁不成钢”为由,稍有不顺,非打即罚。
这种教养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家的温暖,内心容易压抑,累积不良情绪,养成抑郁、退缩、逃避、反抗、执拗的性格;会使孩子脾气暴躁,对人粗野无礼或胆小、羞怯、说谎等,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甚至有少部分会变得冷酷、残忍、有暴力倾向;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性都比较差,缺乏社会责任感。
长此以往,将会与父母关系疏远,产生叛逆心理。
真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吗?错!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培养的是“奴才”。
使幼儿心理空间处于极度紊乱状态,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三)溺爱型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指孩子受到过分保护,不让孩子承担必要的责任,不让孩子经受身体或心理方面的锻炼,无原则地迁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制止,不教育。
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处处包办代替,过分照顾孩子的生活,不放手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动,不放心孩子在外面的交友和社会活动;对其充满了爱与期望,对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儿童表现得很不成熟,依赖父母,自理能力差,自私、任性、霸道、不合群,自以为是、好吃懒做,同时缺乏自信、恒心、毅力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对父母缺乏孝心。
(四)忽视型忽视型的教养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
该类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
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有时会对孩子流露出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
这种极端的忽略也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这是对孩子情感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剥夺。
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对学校生活缺乏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差,具有较高的攻击性,感情冷漠,缺乏爱的能力和表达爱的能力,长大后会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
根据研究,行为越轨的大多数儿童与这类父母有关, 都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
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儿童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促使子女形成健康的心理。
综上可知,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健全个性的形成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而且影响是如此的深远。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如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养环境?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及发展规律,扶持幼儿正当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幼儿的行为品质和个性特点都得到良好和健康的发展呢?颇值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