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道教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信仰,起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
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独具其特殊地位,深深地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通过对道教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梳理,以及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的探讨,展现道教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影响。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形成与道家思想的提出和相应的宗教实践密切相关。
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道德经》,被认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典籍,也是道教信仰的重要指导。
《道德经》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境界,强调“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真理。
在这一基础上,道教形成了独特的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神道化的修炼方法,发展出了炼丹、炼神、炼体等一系列特色的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道教修炼体系。
道教的兴盛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在历史上,道教曾多次成为国家的官方宗教,并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成为经济和政治的基石,庙观、道观成为社会中心,道教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教派和流派。
二、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1. 影响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道教的核心思想——追求自然、简朴、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理念与道教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国人崇尚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身心平衡。
此外,道教强调修炼身心,追求长生不老,促使中国人注重保健养生,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文化等,持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
2. 塑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教推崇的“无为而治”、“无名而达”的思想,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强调“不能力劝”的原则,注重阴柔之道,推崇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曲折、柔韧的态度。
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发展历程道家,又称为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与宗教体系。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道家的起源、道家经典的形成、道家的教派分裂以及道家的发展演变等方面,详细探讨道家的发展历程。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动荡之中。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社会秩序和人生哲学等问题产生了深切的思考。
道家的创始人被认为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的概念,主张追随自然之道,追求无为而治。
老子的思想对于后来的道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经典的形成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思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其中,《道德经》是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由老子所著,以短小精悍的语言阐述了道家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另外,《列子》、《庄子》等书也是道家经典的代表作品,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道家的思想体系。
道家的教派分裂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思想的演变,道家逐渐出现了分化和分裂的趋势。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道家的两大教派:正统道家和黄老道家。
正统道家以老子和《道德经》为核心,强调追求无为而治、养生长生等方面的修行。
而黄老道家则以庄子和列子的思想为基础,注重内丹修炼、长生不老等方面的实践。
道家的发展演变是道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汉代,道家逐渐与儒家和佛教等其他思想体系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道家学术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道家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道家学者和修行者。
然而,在隋唐以后,道家逐渐式微,直至宋元明清时期,道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宗教体系,并在民间广泛传播和实践。
道家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经历了起源、经典形成、教派分裂和发展演变等多个阶段。
道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道家的价值观和修行方式仍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修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
中国古代的道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丰富的奥秘。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道教文化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国历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一、道教的历史渊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先秦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的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以猿猴、鹤、熊、鹿、虎五种动物为模仿对象的体育锻炼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就融入了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关的思想,如“神向天开”,以此开通脉络、通神明的力量,并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以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为基础的宗教信仰。
道家的主要成员是老子和庄子,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吕祖、张仲景和黄帝。
古代中国的传统哲学中,道家哲学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哲学思想,它充分强调了生命的本质和核心,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可以解释为指导所有自然和人类行为的规律和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道教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文化与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道教的主要信仰和教义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要“顺应自然,从返本归真之道,实现身心和谐,达成永生不灭”。
因此,道教的信仰和教义包括了很多具体的做法和实践方法,如炼丹术、慈善、佛教兼容等,但其核心信仰主要包括道教三宝、道教修炼和道教教义。
1、道教三宝道教三宝是指道、符、金丹。
其中,又以道最为重要,而符是符合道的工具,金丹则是实证道法的实践手段。
道教强调无为,重视修炼个人的心灵,使其能够彻底和谐。
它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合为一体,而不是单纯地从后者出发。
2、道教修炼道教认为,人体天赋的灵性和意识有助于人们领悟道、实践道。
在道教修炼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找到途径:首先是身体的健康和精神的平衡,这样一个人才有可能感知到宇宙天地的化身;其次是密切的结合和塑造个人的精神内核,这将涉及到身心训练,并重视意志和纯洁的思想。
3、道教教义道教教义是指体系化的教义和宗教哲学。
道教的教义围绕三个方向展开,分别是:一、生命哲学;二、宇宙智慧;三、道教胜于佛教。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及其基本信仰道教发展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道教发源于历史悠久的华夏大地,在洪荒时代,由于人力有限,经常受到自然灾害,所以人就对自然产生敬畏,希望得到自然的庇护,自此开始出现道教各种神的雏形,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对自然敬信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
这些都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及繁荣打下基础。
东汉时期为道教的发展初期,其中,汉明帝身体力行,修心养性,并且在洛阳皇宫中积存了大量的秘书、列仙图和道术秘方。
桓帝时曾派中常侍左官到苦县(今鹿邑县,是老子李耳的老家)祭祀老子,并下令将天下所有祠庙中的其他神主、偶像毁掉,改祀黄帝、老子。
隋唐时,道教发展达鼎盛时期。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建都洛阳,虽然对道佛均崇,但诏令道先佛后。
洛阳御苑就是按道教传说中的三座神山仙境修建的。
唐时,唐高祖曾下诏宣布道教为首,儒学为次,佛教第三,并自称老子后裔,大崇道教。
直到北宋时期,道教仍在繁荣发展。
北宋建都汴京,以洛阳为西京。
宋太祖、太宗祖籍洛阳,因崇信道教。
金元时期流传的道教为“正一道”、“太一道”和“真大道”,后陕西王重阳所创全真道在河洛兴起,上述三教均不再传。
王重阳对道教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弟子又创了好几派,使得道观遍布。
明代嘉靖皇帝崇信道教,也大力推崇道教。
但是,由于明初朱元璋对道教采取抑制政策,因而基本没有大的发展。
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曾宣布佛教为国教,所以禁止道教传播。
虽在民间活动较盛,但道观及活动规模都很小。
民国时期,曾宣布废除道教,但民间仍有道教信仰活动。
冯玉祥驻洛,倡导打神办学,很多道观多被用来办学,庙产亦被充公。
到建国前夕,道教在洛阳几乎泯灭。
1958年,人民政府实行宗教制度改革,原道教重点活动场所的职业人员和宗教活动相对集中,以便于管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与其他各教一样,道教活动全部停止。
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道教在古代中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其中,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其兴起和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那个时代,颓废衰败的周朝政权日渐式微,人们开始矢志寻求生命的意义和超越性的力量。
于是,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万物为中心的理论,即“道”的概念。
道家思想把“道”视为宇宙的原始力量,认为它是维系万物平衡的根本规律。
而道家的核心思想则是追求与这个宇宙力量的合一与和谐。
然而,直到战国末年和秦朝统一之后,道教才开始逐渐形成,并融合了许多异质的宗教观念与仪式。
尤其是与巫术、神仙信仰和自然崇拜等元素的结合,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新的机遇。
道教的经典《道德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成为了后来道教教义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宗教体系。
在东汉时期,正式的道教组织开始得到国家的支持和承认。
此时的道教融汇了儒、释、道三家思想,逐渐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与佛教和儒家一样,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信仰之一。
道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它的信仰体系上,还表现在它的交流和传播方面。
中国的古代丝绸之路是道教的传播渠道之一。
在丝绸之路上,道教随着商人、僧侣和文人的往来而传播开来。
从西域传入中国的佛教的兴起,也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双方的交流和融合,使得道教在中国的宗教领域中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道教的发展不仅在宗教领域中有所体现,还对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唐宋时期,道教与文学、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结合达到了巅峰。
道教的密宗修行方法也在绘画和雕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艺术作品更具神秘和超凡脱俗的特点。
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道教在现代中国的地位逐渐衰落。
在20世纪初,中国爆发了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变革,道教受到了严格限制和压制。
第七讲 道教与中国文化
魁 星
神仙:魁星
旧时魁星阁、魁 星楼亦遍布各地。魁 星典型塑像为一赤发 蓝面鬼,一足立:于 鳌头之上,一手捧斗, 一手执笔(“魁”字由 “鬼”、“斗”组 成)。“魁星点斗, 独占鳌头”被视为读 书人应试获中之征。
(2)四御: 辅佐三清、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 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 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 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地经纬、日月星辰、
四时气候。
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执掌人间寿天祸福。 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安排大地山河的女神。
(3)三官
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 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 帝又称“三元大帝”。由于三官职能与民众利害 密切相关,故而知名度很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广州的三元宫。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至今,全国道教形成全 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目前全国道教宫观大部属全真 派,正一道(天师道)主要流行在 江南和台湾省。
二、道教的教义
• 道教产生于中国本土,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 化紧密相连,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 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
深远影响。
(二)南北朝时期南北天师道和茅山
宗
南北朝时期,为了更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道教也
要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寇谦之、陆修静、 陶弘景等人就是此时道教改革的重要代表。 由于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对道教的改革和充 实,道教逐渐成熟起来,使道教成为了为封建统治服务
的官方宗教。所以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与提倡。
一、道教的创立和发展简史
2 .道教的创立和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原始道教阶段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唐朝的道教自然与神秘的信仰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时代,也是道教发展的黄金时期。
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充满了自然与神秘的信仰。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主要追求道的无形、无我、无尽的境界。
道家学说最早见于先秦时期,但直至东汉末年才形成独立的学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学说逐渐与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道教的雏形。
到了唐朝,道教达到了全盛时期,成为国教之一,影响力远超过儒家和佛教。
二、道教的核心信仰1. 道家哲学:道教强调追求和谐自然,倡导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追求道、修养性情,与自然和谐共生。
2. 五斗米道:五斗米道是唐代道教的主要流派之一,崇奉李广隆为教主。
该派强调修炼内丹、长生不老,追求永生的境界。
3. 神仙信仰:在唐代,许多人追求长生不老、成仙成佛的理想。
他们信奉神仙,尤其对八仙崇拜最为热衷。
这些神仙成为了道教信仰的重要对象。
4. 风水与宫廷:唐朝皇帝对于宫廷建筑的风水布局非常讲究,相信它能够带来吉祥与福运。
道士们也通过风水的布置为宫廷带来正能量。
三、道教的影响力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道教发展的顶峰。
道教深入人心,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风气:唐朝以宫廷为中心,皇帝和贵族都对道教非常崇尚,因此宫廷文化中道教元素十分丰富。
这种宫廷文化逐渐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得道教信仰成为社会风气的一部分。
2. 文化创作:在唐朝,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道教的影响,为道教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元稹的《登快阁》、白居易的《长恨歌》等作品中都融入了道教的思想与情感。
3. 文化交流:唐朝时,道教传入了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并对当地宗教信仰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佛教和道教之间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互相借鉴。
四、道教的衰落与传承随着唐朝的覆灭,道教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宋代以后,道教不再是国教,但仍然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承与发展。
道教文化常识
1、大体上,道教宫观一般都建有山门、 龙虎殿或灵官殿、三清殿或四御殿、纯阳殿、 重阳殿或邱祖殿、三皇殿、三官殿、三清阁等。
道观的主要殿堂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称“宫” 的为有特殊地位的道观。道观主要殿堂有:
山门殿:一般供奉青龙神和白虎神,相当于佛寺的二
王尊。有的道观山门殿即为灵宫殿。
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全真道和 正一道
道教上升为理论化阶段
以东晋道士葛洪、北朝高山道士寇谦 之、南朝宋庐山道士陆修静、南朝齐梁间 茅山道士陶弘景为代表。
道教理论的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整理
葛洪《抱朴子》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系统的 理论之作,此书是外丹派的代表作品,核心内 容是论证金丹不死的可能性,纠正了早期民间 道教淫祠巫祝之说。书中对道教的一些基本问 题,从宇宙的本体到人的本质和生活哲学,从 神仙的存在到成仙的可能,从斋醮的方法到养 生健体、炼制金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和论证。 这些论述使道教摆脱了原始的巫术形态而具备 了哲理体系,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奠定了理论框 架,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隋唐兴盛时期 此期不仅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如: 唐代的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 而且产生了很多道教流派,如茅山上清派、关 中楼观派、麻姑北帝派等。在诸派之中,影响 最大者乃是茅山上清派。该派在陶弘景之后, 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宗师,司马承祯和吴筠乃其 中最负胜名者。他们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形神 双修”,神仙可学的理论,这些理论对道教由 玄学转为内丹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三官
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 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 帝又称“三元大帝”。由于三官职能与民众利害 密切相关,故而知名度很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广州的三元宫。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历程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之一,起源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以尊崇自然、追求内心平和和修炼仙道为核心,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道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经历了多次起伏和演变。
道教的发展始于战国时期,始祖为老子。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道”是宇宙始终存在的原则,人应当与自然保持和谐的观点。
这一思想奠定了道教的基础,影响着后来的发展。
在秦朝统一中国后,道教开始吸收了一些其他思想和宗教的元素,逐渐形成独特的体系,并与佛教和儒家形成三教并立的局面。
西汉时期,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以神仙为信仰对象,给道教注入了一定的神秘色彩,使它成为一种集宗教、哲学和占卜等多种元素于一身的综合体系。
东汉时期,庄子的道家思想为道教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庄子认为世界和人的发展应该遵循自然法则,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一观点深深地影响了道教的思想发展,使得道教在东汉时期迅速壮大起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进一步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礼仪祭祀、修炼仙道和道教经典等各个方面的体系。
道教经典《道藏》被编纂出来,大量的道士修道和修炼理论得到了传播。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宋时期,道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唐朝。
唐朝皇室非常崇尚道教,皇帝选用道士作为重要官员,使得道教在政治和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同时,很多重要的道教文化和艺术作品也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宗教政策的限制,道教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但是,在这一时期,道教逐渐与民间信仰结合,形成了许多民间信仰活动和风俗习惯。
这场变革使得道教具有了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影响力。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教自由的思想逐渐普及,道教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重视,也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道教在中国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有着广泛的信徒群体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
 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什么是道教,道教的起源、道术、典籍、教派详解编辑/ 中国道家研究院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
传至世间则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
故以黄帝为纪元计,道历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与道合真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1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191年)。
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一起源与称呼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和结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乐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乐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但是道教与道家是不同的,因为道家是学问,道教是宗教。
道教的科仪与祭祀最早可追朔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式,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商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
道教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及其特点道教是中国三大宗教之一,其中包含了佛教、道教和儒教。
道教起源于汉朝时期,经历了多次兴起与衰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和传承。
一、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的黄帝,他创立了《素女经》一书,奠定了道教的思想基础。
而后,道教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位重要的人物,如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唐代的道士白居易等均对道教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唐朝时期,道教逐渐走向繁荣。
玄宗皇帝曾下令兴建青龙观、灵隐寺等道观,从而引导民众信仰道教。
而后随着唐朝的衰落和封建社会制度的推行,道教开始走向低谷。
明朝时期,由于明朝皇帝朱元璋具有道教背景,将道教和国家联系起来,使得道教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支持。
随着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兴起,道教的发展再次遭到了打击。
二、道教的特点1.强调自我修养与个人情感的解脱道教强调的是个人的精神修养。
其思想体系中提出了“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欲则刚”等重要的概念,以及“道、法、术、器”四个方面的教义,主张通过心灵的自我调适来达到自我修养的目的。
2.注重长生与仙化道教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其注重长生、仙化的思想。
道教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特定的修行,达到仙化与长生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实现心灵和肉体上的高度升华,这也是道教信徒追求的理想。
3.重视万物的平等与和谐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等级秩序甚嚣尘上。
但是,道教却不同。
道教认为万物平等、和谐重要,也即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一体,万物相连,尤其是注重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倡保护环境、珍惜生命。
4.以道士为主的组织结构道教从组织结构上来说,主要以道士为主。
道士既是道教教义的传播者,也是道教组织中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结语道教作为传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不仅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密切相关,同时也为后世思想家和宗教学者留下了诸多讨论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道教的传承和发展已经面临着多重挑战,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和传承道教的精髓,为现代社会带来更多有益的影响力。
道家的起源与发展
道家的起源与发展道家起源于中国思想文化大爆炸的第一个时代——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诸多领域纷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百家争鸣”就是这一时代的大现象。
其中最有名的就有:儒、道、法、墨、兵、阴阳、纵横、名、杂、农、小说等十家,史称先秦十大显学。
说起这一时代的道家最重要的两位人物就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原名李耳,字聃(dān),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
他开创了道家全新的思想体系,在这之前道家并没有完整的道学体系,仅仅是存在较为散漫的思想体系。
而老子将先贤理论和自己的思想大揉合并撰写了《道德经》,这才形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思想流派,后人将此流派称之为——道家。
这也说明了道学并非老子之后才有的,而道家流派才是老子开创的。
老子在开创了道家之后,又经历了关伊、杨朱、列御寇、庄周、稷下黄老学派、迟至《吕氏春秋》、《淮南子》问世,中间两百多年的时间,成为了道家在学术发展上最辉煌的时期。
庄子,原名庄周,字子休,生于公元前369年,宋国蒙人。
庄子在道家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了一个学派,成为了道家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形成了先秦老庄学,他的代表作《庄子》。
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史上又一次的革命性巨著,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承的是老子的《道德经》,起后是对中国道家学派在之后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道家学派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先秦老庄学、秦汉黄老学、魏晋玄学、隋唐重玄学、宋元及之后的内丹心性学。
秦汉黄老学是继承先秦老庄学之后道家学派发展的第二大阶段,这一阶段吕不韦集三千门客花费数年时间,编纂融合了儒、墨、名、法、阴阳等诸家思想的《吕氏春秋》,该书是道家史上第三次学术大融合。
《吕氏春秋》拖黄帝而立说,以法天地自然为本,其思想可以说是黄老之学汇综诸家之后的大发展。
道教
礼仪
三不问: 一不问寿,二不问俗事,三不问家常籍贯。 三不言 : 早不言梦寐,午不言杀伐,晚不言鬼神。 三不起: 即道人吃斋、诵经和静坐时,他人不得打扰, 道人也不得应声而起。
禁忌
戊不朝真: 道教逢阴历天干为“戊”之日(戊子、戊戌、戊 午、戊寅、戊申、戊辰),不烧香、不诵经、不 朝拜,不建斋设醮。 饮食方面:
9.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 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 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道教进 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代表人物
春秋老子 (老聃)、 道德经 -〈老子〉 、战国庄子 (庄周)、 南华经-〈庄子〉 、战国列子 (御寇) 、玉 虚冲经-〈列子〉 、战国关尹 (尹喜) 、文始真经〈关尹子〉 、西汉刘安 、淮南子 、东晋葛洪 、抱朴子、 以及明清的张三丰等
Hale Waihona Puke 6.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 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7.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许多道士文化素质
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 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 延续。 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在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过渡时期,道教界配合上地改革,开展了宗教制度民主改革运动。
发展
1.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2.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其标志是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 3.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 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4.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 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 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5.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 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 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历程
道教是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左右。
道教最早是由老子创立的,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兼宗教家,他的主要著作是《道德经》。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追求“道”,它强调与自然的和谐、个体的内心修养以及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
道教于汉代时期逐渐发展壮大。
西汉时期,道教首次被正式统一为一种宗教,加强了组织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教派。
此时道教的主要教义是对抗佛教的入侵,并融合了一些中国民间信仰。
东汉时期,道教进一步向社会发展,建立了大量的道教庙宇,并形成了道士的职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从汉代开始向后发展。
在三国时期,道教逐渐与宫廷政治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的信仰。
隋唐时期,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时的道教发展了许多教派,修真和长生不老的追求也达到了高潮。
然而,随着唐朝的衰落,道教也逐渐式微。
在宋代,佛教得到皇室的大力支持,道教逐渐受到压制。
明清时期,道教又出现了复苏的迹象,但仍然无法恢复到唐时的辉煌。
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道教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然而,一些道教的核心理念和修行方式仍然存在,并且在一些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今,道教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重要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仍然吸引着一部分人的关注和追随。
第四章 道教要说
• 三、道教的发展 • 神仙家-------黄老道---甘忠可《包元太平经》------于吉《太平清领书》 仿邹衍方仙道 张道陵五斗米道 张角太平道 ------张鲁五斗米道----西晋葛洪《抱朴子》---北朝寇谦之天师道-----唐代李姓宗教 魏伯阳金丹道 南朝 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 南朝陶弘景《真灵位业图》 天师道(正一道) ------- 新天师道(安史之乱,三教合一)北宋儒道并立-------王重阳全真道
•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湖北省文物局获悉,2003年1月19日19时许,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宫主 殿突发大火,直至21时30分左右扑灭。最有价值的主殿已化为灰 烬,周边文物也有不同程度影响,没有人员伤亡。火灾原因正在 调查中。 遇真宫位于武当山下武当北路,是武当山著名景点之一,也是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遇真宫是明 朝永乐皇帝专门为武当拳创始人张三丰建造的,至今已有600年 历史,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有较高价值,现存八字 宫门、东西配殿、左右廊庑、真仙殿等建筑约40间,建筑面积 1459平方米,占地面积5万多平方米,较好地保持了元末明初的 建筑风格。
• 江苏句容茅山元符万宁宫 始建于唐代。
• 茅山九霄万福宫 原名圣佑观,俗称大茅峰、顶宫。明万历二十 六年改名九霄宫。万福宫建于茅山之顶,供奉三茅真君,传葛洪 在此著《抱朴子》。
• 户县重阳万寿宫 陕西户县祖庵镇,原为埋藏王重阳“遗蜕”之 处。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
• 苏州玄妙观 始建于晋武帝咸宁二年(714年),出名真庆道观, 唐改开元宫,元改玄妙观。观内有吴道子画老君像及颜真卿书迹 等碑刻。
• 特征 神仙信仰:相信人可修炼成仙,仙可长生不死,永享幸福快乐,不同其他 宗教,只求来世幸福。 阴阳五行说、黄老之说 偶像崇拜与祭祀仪范 • 二、老子、道、道家、道教 • 老子 早期道教奉老子《道德经》为经典 孔子问礼于老子 神秘的身世 • 道 ( 法则、规律) 德 ( 事物特殊规律) • 道家 汉书艺文志:阴阳、儒、墨、法、名、道德、农、纵横、杂、小说家 • 道教 将老子道作为教义的核心而加以崇拜的宗教信仰。道教吸收道家思想 是一个逐步完成的历史过程,而道家只是道教吸收思想营养的众多来源之一。
大学精读道教起源历史发展
寇谦之的政绩
(3)陆修静(406-477年)
南朝道士,把天师道 与金丹道教结合。广集 道经,整理成1200多卷 的《三洞经书》,为后 世道教经典《道藏》的 分类编目奠定基础。陆 修静在道教史上是南天 师道的创立者,南北天 师道形成,标志道教同 封建统治者结合。
陆修静的生平: 南朝刘宋时著名道士。吴兴东迁人,字 元德,号简寂,三国东吴丞相陆凯的後 裔。自少修习儒学,博览强识。又性喜 道术,精研玉书。长大後,好方外游, 遗弃妻子,入山修道。初隐居云梦,为 搜求道学,寻访仙踪,乃遍游名山,声 名远播。
隋唐道教南北方不同派别的进一 步交流和融合,为道教教理教义的发 药王孙思邈 展提供了较好的内在条件;隋唐道教 思想,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占有 呵 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个时期,涌现了 呵 许多著名的道教学者,如药王孙思邈、 呵 成玄英、 王玄览、李荣、司马承祯、 吴筠、李筌、张万福等,他们对道教 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成 为道教思想发展史上有影响的人物。
安史之乱後,处於顶峰的道教跌入低谷,道教经典遭受 战火的焚烧,道教宫观福地也受到破坏。但唐统治者崇道尊 祖的既定政策变,中唐以後道教又逐步恢复发展,到唐武宗 时,又掀起一个崇道的高潮。武宗崇奉道教多继承玄宗之遗 风,主要表现为: 第一,崇奉玄元皇帝,以老子降生日二月十五日为降圣日, 休假一日,在全国推行。 第二,用大祠之礼祀九宫贵神,恢复玄宗时的旧制。 第三,重用道士赵归真等,亲受道教法箓,并拜归真为师。 第四,於朝内修筑望仙观,炼丹药,追求服食成仙。由於崇 信道教,加之佛教寺院经济的过度扩张,武宗於会昌 四年(公元844)下令废除佛教,僧尼还俗。
3、宋金时期,道教发展、革新时期
北宋陈抟将其内丹思想形象化於《无极图》中,由无极出发, 由得窍入手,经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最後复归於无 极。这是对道教内丹学的一次重要的理论总结。 北宋神宗时,张伯端著《悟真篇》,继承锺吕金丹的性命双 修说,主先命後性,又将陈抟《无极图》的内丹思想加以阐发, 自成一家,与魏伯阳《参同契》同被道教推为正宗,是内丹学史 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对此後道教内丹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并因此而形成金丹派南宗。内丹学的兴盛及其理论体系化, 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转折点,北宋以後,道教教理教义多从内丹 学中体现出来。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1. 导论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思想家老子。
老子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万物皆由无形的道构成,鼓励人们追求无为而治的生活。
老子的思想被写成《道德经》,成为道教的经典之一。
3. 道教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
在汉朝时期,道教与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道家儒家的正式体系。
众多道士组成的道教组织开始建立庙宇,信徒逐渐增多。
4. 道教的发展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道教被皇室和贵族广泛接受,成为帝王和权贵们追求长寿和永生的信仰。
此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经典和仪式。
5. 道教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教对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道教鼓励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和谐,提倡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影响了许多中国文人的创作和思考。
其次,道教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教的价值观强调谦逊、无私和和谐,对整个社会形成了积极的影响。
6. 道教的传播道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传入对道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两者形成了许多共同的信仰和仪式。
道教在东亚各国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对日本和韩国的宗教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7. 道教的当代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道教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有些下降。
然而,道教在文化传承和精神信仰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关注道教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结尾:道教的起源与发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度和独特性。
道教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道教的智慧,以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和谐与平衡的生活方式。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宗教之一
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宗教之一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
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地位。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他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
庄子则进一步发展了道家思想,提出了“无为而治”的观念。
道教的发展得益于汉朝时期的皇帝和贵族的支持。
汉武帝时期,道教开始受到官方的认可和推崇。
汉武帝曾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并将道教的经典《道德经》收入国家经典之中。
此后,道教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在汉朝时期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道教的教义逐渐完善,组织结构逐渐健全。
道教的教义主要包括追求长生不老、修炼内丹、尊崇自然等内容。
道教的组织结构主要由道士和道观组成,道士负责传授教义和进行仪式,道观则是道教信徒进行礼拜和修行的场所。
道教在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道教得到了皇帝和贵族的大力支持,成为了国家宗教。
许多道教寺庙和道观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兴建和扩建。
道教的教义也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经典和教派。
然而,随着宋代以后,道教逐渐衰落。
这主要是由于佛教的兴起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道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许多人转而信仰佛教。
儒家思想则强调社会伦理和道德,与道教的追求超脱尘世的理念相悖。
因此,道教在宋代以后逐渐式微,成为了中国古代宗教中的一个小众信仰。
三、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地位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的核心理念是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长生不老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道教的起源和历史发展道教是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4世纪,尽管准确的起源时间并不确切,但道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却有着丰富的内容。
本文将从道教的起源、发展、主要教义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道教的起源道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信仰,受到了先秦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影响。
其中,道家学说对道教的起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学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无为而治,提倡返璞归真、顺应自然的思想。
这为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道教的发展道教的发展可以分为道教初兴、道教发展壮大和道教的兴盛三个时期。
道教初兴时期,道家学说逐渐演化为独立的宗教体系。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被尊奉为道教的始祖。
道教发展壮大时期,道教吸收了其他宗教的元素,如民间信仰、神仙崇拜等。
随着道教门派的兴起,如全真道、正一道等,道教逐渐形成了复杂的教派体系。
道教的兴盛时期,道教开始与政治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信仰之一。
三、道教的主要教义道教的核心教义是“道”,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力量,是宇宙万物的根源。
道教强调个体寻道修养,追求永生不死和融入宇宙的境界。
道教的修道方法主要包括内丹修炼、外丹修炼和道教仪式等。
内丹修炼注重通过调养自身的身心气神,提升个体的修为。
外丹修炼则强调服用药物或炼制丹药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道教仪式是道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包括朝拜神明、祈福祭祀等。
四、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道教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并对儒家学说、佛教等其他宗教信仰产生了影响。
在文学方面,道教的思想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例如道教的“仙境”和“长生”观念在诗词创作中经常出现。
在艺术方面,道教的神仙崇拜和画面的描绘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主题和灵感。
总结起来,道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宗教之一,源远流长,并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义和修道方法。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起源与发展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
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
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
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
“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
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起源与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为其主要经典。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宗教。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道教的渊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人渴求长生不死的心理和行为中。
考古发现:早在一万八千余年前,中国的原始人类就已表现出他们对生命存在的顽强追求,如这一时期的“山顶洞人”曾在死去的同伴身上撒上一些象征生命之红色的赤铁粉,以图唤回逝者的生命。
上古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历史记载轩辕黄帝“且战且学仙”,“问道于广成子”,后修道成功,于鼎湖白日乘龙升天。
记录古代先民生活的《山海经》中,也有关于“不死国”、“不死民”、“不死树”和“不死之药”的记载。
战国时期,人们又多相信东海中有蓬莱等神山,由此出现了许多以追求不死成仙为务的方士,被称作“方仙道”。
“方仙道”在秦汉时期曾活跃一时,是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方仙道”的活动,多属具体的实践行为,而较少有理论的成份。
后世道教的思想理论,主要来自于先秦道家哲学。
春秋时期,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阐发了一套关于宇宙
万物产生、存在及运动变化的理论,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根源及赖以存在的本体,主张人的活动应当遵循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由此开创了道家学派,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立了理论基础。
战国时期,又有不少人依托黄帝、老子之名来阐发养生、治国理论,被称作“黄老道”。
“黄老道”的学说,已不仅限于老子道家,同时还吸收了儒、墨、名、法诸家之长。
这种融诸家学说于一炉的“新道家”,在秦汉时期影响很大,同属后世道教的前身之一。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
东汉末年,张道陵作《道书》二十五篇,从而创立了天师道。
在中原地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组织民众举行反抗东汉王朝的起义。
天师道和太平道的出现,令道教开始成为有严密思想体系和组织制度的教团,被认为是道教成熟宗教形态正式形成的标志。
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中涌现出了大批新的道经,并出现了许多新兴的道派,如灵宝派、上清派、三皇派,以及推崇外丹烧炼的金丹道等等。
不仅如此,当时道教中还涌现出了葛洪、陆修静、寇谦之、陶弘景等一大批杰出的大师,对道教思想学说的发展、经典文书的整理、组织制度的完善、神仙谱系的制订等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这些道教领袖的努力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在行为仪范方面,都已显得较为完善。
唐宋时期,道教不仅信徒众多、宫观广布、倍受尊崇,而且在教理教义、修行方法、科仪制度等方面也有了巨大的
进步。
这一时期,传统的道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继续发展,如由上清派演化而来的茅山宗在唐宋时就十分显跃,灵宝派演化而来的阁皂宗也于北宋初在江西阁皂山兴起;张道陵创立的天师道,至北宋时又开始在江西龙虎山显露声势,被称为龙虎宗,南宋时,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被宋理宗诏命提举为三山符路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
从此,龙虎宗成为“三山符路”的领袖。
宋金之际,王重阳创立了全真道,令内丹修炼功夫及灵魂成仙学说逐渐在道教中占据了主流地位。
全真道力倡儒释道三教合一,主张“性命双修”,追求“真身飞升”,并有一套较为严密的组织制度。
元朝时,该道派因丘处机曾西行劝诫成吉思汗,而一度受到蒙元统治者的大力扶持,短期内即传遍了全国。
由于全真道有着显赫的政治地位和庞大的宗教势力,所以在南方传布的“南宗”等主修内丹的道派也以全真弟子自居,纷纷融合而聚集在了“全真”的旗帜之下。
与此相应,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以及其他一些符路道派纷纷归聚于“正一道”的旗下,令符路道派逐渐凝聚成了一个整体。
这样,内丹道派以“全真”为主、符路道派以“正一”为宗的对峙格局基本形成。
明中叶以后,道教逐渐失去了统治者的扶持,但其在中国民间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许多新兴的民间宗教都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边远地区的道教活动也依然兴盛。
到封建社会后期,道教衰落,戒律废驰。
二十世纪初封建社会解体后,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冲击,教产被不断
剥夺和蚕食,道人流离失所,典籍残缺。
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内战不断的半个世纪里,中国道教与中华民族同样沉沦于苦难,真正的振兴是不可能实现的。
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同时也给中国道教的复兴带来了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各地宫观得以恢复重建,新一代师才层出不穷,道教文化的阐扬与交流日益广泛。
时至今日,可以说,从宏观大局来看,中国道教正处于近代以来的最佳状态,又站在了历史发展新的起点,在政治上具有国家承认的、与其他宗教团体或社会团体平等的合法地位,在信仰上具有宪法保障的充分自由,在思想上对于教理教义的理解阐扬不受束缚,在经济上不仅得到国家免税政策的优待,而且由于身处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物质条件的优越也达到历史的新高峰。
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的宗教方针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克服种种困难而取得的。
这种局面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纵观道教上千年来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当宗教的发展能够有利于统治阶层,能够有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就能够得到各阶层的支持和宽容,反之,就可能遭受苦难和挫折。
宗教若想在中国立住脚跟并健康发展,必须依存于国家,必须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必须适应赖以生存的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发挥宗教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给中国道教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我们要把握好这种机遇,吸取道教文化的智慧,挖掘道教教义中符合社会进步的思想,乘势而上,弘扬正教,促进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而健康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