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溃疡中医辨证原理
43 外科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
下肢局部见一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
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现代创伤修复学》(付小兵,王德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溃疡、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愈合者。
(二)证候诊断1.湿热毒蕴证: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
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
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
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疗法①外用药物疗法:疮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宜选用贴敷疗法,或配合中药化腐清创治疗。
可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厚敷以煨脓祛腐,促使疮面基底部暴露,或再行蚕食疗法清除。
在腐多而难去之际,先短期选用八二丹掺布疮面,外盖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提脓祛腐,促使腐肉迅速脱落,出现新生肉芽组织;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盖贴;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或疮口周围发湿疹者,则用油膏(由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制成)盖贴;若疮面渗出多者,可用青黛散、三石散外敷。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外治概况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外治概况作者:赵嘉恒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3--01下肢慢性溃疡是由一系列创伤和疾病所致,发生于下肢体表的长期未愈合的创面,主要包括创伤性溃疡、下肢静脉性溃疡、压迫性溃疡以及糖尿病性溃疡等。
其特点为多见于久站或长期负重的患者,病程长,愈合慢,且易反复发作[1]。
本病属祖国医学“臁疮”范畴,俗称“老烂脚”,中医外治疗法在长期的治疗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疗效确切,痛苦较小,可以明显促进与加速创面的愈合,减少瘢痕的形成,而且费用低廉,具有明显的特色,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现将近年来本病的中医外治临床研究做一概述如下。
1 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多由久站或过度负重而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久而化热,或小腿皮肤破损染毒,湿热下注而成,疮口经久不愈。
现代医家则认为臁疮的病机为“因虚感邪,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形成了虚、邪、瘀、腐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病机演变。
阙华发[2]认为慢性下肢溃疡的病机特点是“因虚感邪,邪气(风、湿、热、毒)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形成了虚、邪、瘀、腐并见,相互作用,互为因果,胶结凝固,阻滞于络脉,致使邪毒损络,发黑腐溃,组织缺损的基本病理变化,从而出现各种病证。
2 外治疗法当代中医外科结合历代名家名方及临床经验体会,总结出丰富而宝贵的临床治疗方药,给下肢溃疡患者提供了多样化治疗方案,如中药单方、中药复方、中药熏洗、针灸疗法及刺血疗法等。
2.1 中药单方。
单方治验普遍,在下肢慢性溃疡的治疗上同样也并不少见。
刘世明[3]采用臭梧桐叶治疗糖尿病并发下肢溃疡,将中药臭梧桐叶洗净,晒干研末外敷,结果36例中痊愈1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
楼朝飞[4]应用龙血竭粉末局部外敷,辅以微波治疗仪照射,治疗36例久治不愈的下肢慢性溃疡患者。
2021年中西医治疗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下肢溃疡在临床上很常见,多继发于下肢血管或神经病变,基于原发病变,以下是搜集的一篇关于中西医治疗下肢溃疡临床分析的,欢迎阅读参考。
下肢溃疡中医称为"臁疮""老烂脚""裤口毒",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小腿下1/3处的内外侧,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溃疡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1],需要细胞、因子、酶的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
经过 ___的研究实践,医疗工 ___在治疗下肢溃疡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就祖国医学以及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外治法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
西医认为下肢溃疡的发生是由血液循环障碍[2]、神经损害、感染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
主要由周围血管病所导致[3],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或称静脉性溃疡,是因下肢静脉血液淤积引起,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等;二为缺血性溃疡或称动脉性溃疡,是因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
其中静脉性溃疡发病率最高[4].但以上两类常同时并见,相互影响。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则多从虚、瘀、邪、腐四个方面[5]来阐述,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或气虚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特点是"因虚感邪(风、湿、热、毒),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虚邪瘀腐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致使邪毒损络, ___腐溃,进而出现各种病症。
其中虚、瘀为本,邪、腐为标。
下肢溃疡的病变部位多属表浅,将药物应用于局部可使其快速吸收,使药力直达病所,常能取得内治法无法达到的效果,正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所载:"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近年有些医家提出针对疾病不同特点的外治药物,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1中医药对外治法的研究中医药外治下肢溃疡对局部疮面的辨证尤为重要[6],根据疮面脓腐的多少以及腐肉的易脱程度,周围 ___红肿疼痛程度以及疮面色泽、疮面肉芽的生长情况等特点,辨证选用袪腐药、生肌药。
臁疮(下肢溃疡)
臁疮(下肢溃疡)展开全文下肢溃疡属于中医学“臁疮”“外廉”“内廉”等范围。
“内廉属三阴有湿,兼气分虚热而成,更兼廉骨皮肉浇薄,难得见效,极其难缠”(《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病因病机】臁疮腿多因久立或负重过度,疲倦劳累,或由外伤,气血耗伤,下肢经脉受损,脉络怒张,血行不畅,瘀血凝滞,脉络不通,肌肤失养而发病。
常由大隐静脉曲张合并下肢浅静脉炎诱发。
症见下肢单侧或双侧肿胀、疼痛,肤色红暗,踝关节上方成靴形皮肤溃烂。
【辨证用药】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味。
处方:黄芪、当归、金银花、玄参、甘草、土茯苓、草薜、牛膝。
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和营,补血散瘀;当归、金银花、玄参、甘草清热解毒,活血通脉;土茯苓、革薜清热利湿;牛膝活血化瘀,引药直达病所。
外治宜清热散瘀,化腐生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病损组织的恢复。
方用杨氏珍珠生肌散外敷,外洗方浸泡。
外洗方:大黄、白及、儿茶、黄连、黄柏、苦参、地肤子、冰片。
水煎外洗浸泡局部。
方中大黄清热解毒,化瘀燥湿;黄连、黄柏、苦参、地肤子燥湿解毒,杀虫止痒;白及、儿茶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冰片清热止痛,祛腐生肌。
诸药合用,则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收敛止血,化腐生肌。
【验案举例】郑某,男,75岁。
主诉:两下肢患臁疮10年,加重2个月。
患者于10年前患有小腿静脉曲张,活动或站立时间过长即出现肿胀,并逐渐加重,肤色变紫、硬、疼痛。
诊断静脉曲张、静脉炎,多处反复后出现跛行、活动受限,最后出现皮肤破溃,流脓淌水,面积约l0厘米×l0厘米大小虽经用药对症治疗,其症状无明显改善。
在当地治疗效不明显,经人介绍来诊。
症见双小腿皮肤色变为暗紫、肿胀质硬、向下逐重,右小腿外侧已破溃,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弦。
此由气血阻隔,血脉凝滞,筋肉失养而成臁疮。
此即著名中医赵炳南谓之隔血症。
治法:补血理气,利湿通络,活血破瘀。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下肢慢性溃疡(臁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下肢慢性溃疡 (臁疮 )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下肢慢性溃疡属于中医“臁疮”的范畴,又名“裙边疮”、“裤口疮”、“老烂脚”,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外侧的部位,本病初起之时,在皮肤表面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或结节,后迅速发展为豌豆大小的水疱、脓疱,随着病情发展向皮肤深处形成溃疡,患者先痒后痛,继发破溃,形成溃疡后久治不愈,对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对于臁疮这种疾病的认识始于宋元时期,中医药治疗臁疮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低复发等优点,本文从中医角度对臁疮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中药配方处分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臁疮的病因病机臁疮多因久站、负重远行等原因导致人体的气血耗伤,致使中气下陷,引发下肢经络不畅、局部出现气血瘀滞,下肢肌肤失养,患者本身又存在正气不足而湿热邪盛的情况,当下肢皮肤因蚊虫叮咬、意外伤害以及湿疹等多种原因导致破损时,易诱发臁疮,在《华佗神医密传》中曾写道:“臁疮有内外之异,因脏腑有湿毒,乃外发为疮、亦因打扑抓磕或遇毒虫恶犬咬破损伤而形成疮者”。
导致臁疮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为“邪实”及“正虚”,风、湿、热、毒、瘀诸邪相搏使然,以“虚”为本,“虚”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因虚致瘀、因瘀致腐、因腐至虚,气血亏虚、血瘀阻络或湿热下注积聚,进而血败肉腐形成了溃疡。
二、臁疮的中医辨证治疗和中药配方处分中医根据臁疮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两个症型:湿热下注型,气血亏虚型。
2、1湿热下注型多见于臁疮初发的患者,湿热蕴结患者体内,脏腑经络运行受阻,导致出现湿热症状,患者的疮面色暗或疮面上附有脓苔(坏死组织),疮面久溃不愈、脓水浸淫并秽臭难闻,患处及周围有肿胀和灼热感,痒痛兼具,患者舌苔黄腻、脉细数,严重时会有发热的全身症状。
方选三妙丸或萆薢胜湿汤随证加减。
此型当分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湿重者用四妙散,加重薏苡仁用量,热重者酌加清热解毒的药物,如忍冬藤、连翘、蒲公英等。
湿热并重加土茯苓、马齿苋,《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
∑S。啊.tnb365舶m
万方数据
糖尿病天地临床2016年第10卷第4期
蚕薹甄i:=
白术、炙甘草、当归身、升麻、柴胡、橘皮等,随证加
推荐意见3:缠缚疗法是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有效方
法之一。(推荐级别:A) 3.中药熏洗疗法或溻渍疗法 中药熏洗疗法使用中药煎液加水稀释,水温40"C左 右用药液蒸汽熏蒸患部,患处与药液保持25~30cm的
分标准,并作适当修改。参见表l。
脓水秽臭难闻。病久溃疡边缘变厚高起,四周皮色黯 黑,漫肿或伴有湿疹。收口后易反复发作。 诊断时应注意双下肢溃疡面的外观、范围、创面面 积、深度、温度、分泌物颜色、气味以及肉芽的状况疼
西医诊断
下肢慢性溃疡多发生于小腿下1/3的内侧或外侧,以 内侧较为多见,且多伴有周围组织肿胀、色素沉着等。 局部初起常先痒后痛,色红,糜烂,迅速转为溃疡。溃 疡大小不等,呈发白或暗红色,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
紫,舌苔黄腻、白腻。脉象多细涩无力或细数。
2.气虚血瘀证 主证:病程日久难愈或反复发作,创面苍白,肉芽色 淡,脓水清稀,周围皮肤色黑、板硬。 次证:肢体沉重,倦怠乏力。 舌脉:舌淡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涩无力。
1.溃疡 溃疡面初起坏死组织及脓液不断增多,有恶臭味, 伴有疼痛,待坏死组织脱落,脓性分泌物可减少,出现
4)原华夏糖友会会员卡有效期截至2016年12
月31日,为不影响您享有会员优惠,请及时更换新 卡。换卡时请填写会员卡号,如忘记请拨打010— 51260912查询。 5)第一批新卡将于6月1日以后统一邮寄。 6)申请换卡可享受一次购买三诺安稳血糖试纸
市海淀区上地信息路甲28号科实大厦A—12A一2
(100085)”或者拍照发送至微信号tnbtd365或邮箱
慢性下肢溃疡的中医诊治
慢性下肢溃疡的中医诊治阙华发【摘要】In this paper, a new pathogenesis theory of chronic ulcer in lower limbs is proposed as " deficiency, pathogen, stasis, injury, and putridity , and a comprehensive therapeutic protocol with the integrated TCM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rapy is established. The idea of supporting the healthy energy and dissipating stasis is constantly kept during the internal therapy, emphasizing benefiting qi and fortifying spleen, tonifying kidney and boosting essence, as well as regulating vessels and generating new energy. The external therapy is focused on dissipating putridity and stasis, activating blood, expelling pus and generating muscles. Chinese medicine theories on wound repair are therefore largely enriched with significant theoretical and applicable value.%提出"虚、瘀"为本,"虚、邪、瘀、腐、损"为特点的慢性下肢溃疡的病机学说,确立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分期辨证的序贯治疗方案.内治以扶正化瘀贯穿治疗始终,注重益气健脾、补肾益精、通络生新;外治动态应用祛腐祛瘀补虚活血生肌的外治疗法,注重祛瘀化腐、活血生肌、煨脓湿润、煨脓祛腐、煨脓长肉的应用.丰富了中医学的创面修复理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3(008)002【总页数】4页(P148-151)【关键词】慢性下肢溃疡/中医药疗法;益气健脾;补肾益精;祛瘀化腐;活血生肌;煨脓湿润;煨脓祛腐【作者】阙华发【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外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慢性下肢溃疡,是外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下肢溃疡(臁疮)名方
下肢溃疡(臁疮)名方下肢溃疡(臁疮)名方1、化腐生肌丹【来源】王玉章,《中国中医药报》【组成】红升丹30克,轻粉、官粉各40克,银珠30克,樟丹10克,乳香、没药各50克,血竭20克,松香、冰片各10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合成丹,疮面在常规消毒下,外涂“化腐生肌丹”,然后外用敷料覆盖包扎,隔日换药1次。
【功用】解毒化腐,生肌敛疮。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或脉道不通,肌肤失养,继而热腐肉烂所致。
据临床观察所见,大多由患者其他疮口下陷,脓汁稀而多,或腐烂覆满疮面,肉芽组织暗淡或灰白,疮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王氏认为此乃气血瘀滞,脉道不通,瘀、腐、脓的存在为溃疡经久不愈的主要障碍。
方中含有“化腐生肌”之圣药红升丹,能刺激病灶肉芽组织,促使结缔组织增生,而利于溃疡的愈合;松香、乳没等乃本方之精品,能生肌长肉敛皮,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加速了上皮的形成。
王氏认为脓可能是疮面药物作用下,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的表现,是“煨脓”的结果,并非疮面感染恶化所造成的,是病症由阴转阳的一个标志;红升丹,轻粉,银珠,乳没等皆为辛温或辛热之品,不但能解毒拔脓化腐生肌,而且可以活血消肿止痛。
本药具有提毒化腐,生肌敛皮作用,能改善疮面局部的微循环,激活慢性溃疡由僵化状态向急性无菌性炎性反方向转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疗慢性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
亦是治疗慢性溃疡的一首外治良方。
【主治】慢性下肢溃疡。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臁疮汤【来源】王德隆,《浙江中医杂志》(11~12)1982【组成】当归20克,茵陈、葛根各30克,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克,炒苍术、防风、羌活、知母各10克,木瓜25克,升麻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祛风解肌,活血消肿。
【主治】臁疮(初中期)。
【疗效】治疗13例,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15剂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23剂,6例痊愈,1例好转。
下肢溃疡中医调护常规 ppt课件
一、概念
下肢溃疡是指发生在小腿的皮肤溃疡。中医亦称
臁疮、裤口疮、烂腿、脉痹、脱疽等名。下肢溃 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 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 或愈 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 工 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 下肢溃疡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
② ③
方药:二妙丸合五神汤加减。
2、气虚血瘀证 ①
症候:病程日久,疮面苍白,肉芽色淡,周 围皮色黑暗、板硬;肢体沉重,倦怠乏力;舌淡 紫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生新。
② ③
方药:补阳还五汤和四妙汤加减。
四、辩证施护
1、湿热下注证 用药原则:清热利湿,和营解毒。 常用药:可用马齿苋 60g 黄柏 20g 大青叶 30g 煎 水温湿敷
2、情绪:保持心情通畅,对伤口不要恐惧,要有
恢复健康的信心。
3、起居:居室环境要清洁,温度不能过高,
保持通风,每周2次紫外线消毒室内空气;患 足宜抬高,不宜久立久行;疮口愈合后,宜 经常用弹性保护套保护之,避免损伤,预防 复发。
4、急救措施及家庭用药:下肢溃疡为一种慢
性疾病,要尽早到专科诊治,早期可用湿润 烧伤膏外涂。
2、气虚血瘀证 用药原则:益气活血,祛瘀生新。 常用药:八二丹麻油、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五、调护常规
1、饮食宜忌及食疗:清热解毒,排脓消肿,饮食
宜清淡、宜消化、忌辛辣刺激食物;食疗 :a 甘草 三豆饮:绿豆、赤豆、黑豆各15克,甘草9克,同 放砂锅内加水煎煮,待豆烂后吃豆喝汤;也可用 绿豆 50 克水煎服。 b 绿豆糯米粥:绿豆、糯米各 50克煮粥,早晚餐服食。
下肢溃疡中医治
下肢溃疡中医治下肢溃疡俗称老烂腿。
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
在所有的下肢溃疡中,静脉性疾病导致的溃疡所占比例为90%以上,其余不足10%者为动脉性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淋巴阻塞以及神经性疾病、新陈代谢失调、血液系统紊乱和脂膜炎等所致。
可见,下肢溃疡主要由周围血管疾病所致,它可大致分为以下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即静脉性溃疡,主因下肢静脉血液瘀积而致;一为缺血性溃疡,也可称为动脉性溃疡,主因下肢动脉供血不足所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溃疡也归于此类。
以上两类溃疡也可相互夹杂、同时并见。
下肢溃疡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
早在《内经痈疽篇》即有:“发手足趾名曰脱疽。
下肢溃疡是发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胫骨婚两旁(膝部)肌肤之间的慢性溃疡,俗称“老烂脚”,现代医学称“小腿慢性溃疡”,其疮口凹陷,脓水淋漓,久不愈合,臭秽不堪,症属顽疾。
多因久立负重,气陷血痕,肌肤失养所致。
1 .止血定痛生肌散治下肢溃疡[方剂] 乳香、没药(去油)、龙骨各10克,血竭6 克,七三丹30克,香白芷8克,冰片3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罗筛,瓷器盛放。
以棉签蘸之,均匀地洒于疮口之:上以覆盖疮面为度,2-3日换药l次。
换药时见黄褐色药末:已化为灰白色脓液,无重腥臭为佳,中医称为“偎脓长肉”。
以后脓液渐尽,肌肉红活,疮周见嫩红色上皮生长,平均每天可达1.5厘米。
当疮面缩小至1平方厘米时,可1次结痴愈合。
[疗效] 本方出自《伤科汇篡》。
作者用以治疗溃疡经久不愈及手指外伤25 例,收效显著。
其中17例久溃不愈者,大多糜烂恶臭或脓水清稀,肌肉灰白不生,经长期清洁换药不效,改用本散外敷2-3次后,化脓腐肉脱尽,渐而肌肉红活,四周长皮,直至结痴收口,7例指端外伤,起因均为切割、冲压,致手指末节断离或伴开放性骨折,经用本散外敷2-6次,疮口全部结痴愈合。
随访结果,功能感觉均良好。
下肢溃疡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
下肢溃疡的中医疗法研究进展本文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对下肢溃疡的病因病理及治疗现状给予了分析总结,并就其今后的治疗方向提出了设想。
标签:下肢溃疡中医疗法研究进展下肢慢性溃疡是指发生于小腿下1/3处内外侧的慢性溃疡,是一种反复发作且难以痊愈的疾患。
属中医学“臁疮”范畴。
本病有特定的发病部位,多发于内、外踝部上方。
常反复发作,不易收口,严重者可烂至胫骨,引起骨膜炎,甚至引发癌变,临床治疗颇为棘手。
长期以来,祖国医学在治疗下肢溃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
现就祖国医学对下肢溃疡的基本认识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并就其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设想。
1下肢溃疡的病因病机研究下肢溃疡的主要病因是下肢静脉曲张,约占下肢溃疡发病率的7O%,其次还有外伤、糖尿病、脉管炎、骨髓炎等。
由于上述病因,引起下肢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微循环障碍、组织变性坏死而形成溃疡。
绝大多数病人同时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促使溃疡面扩大加深[1]。
中医则多从瘀、虚、腐三个方面[2]阐述下肢溃疡的病因病机。
例如清·王维德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认为:“生于小腿……因气滞血瘀,经年累月,臭烂憎人。
”目前中医对该病病机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本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是瘀滞本虚及腐变,始于脾虛受损,中气下陷,运化失司,致使湿邪蕴结化热,经络阻滞,瘀血凝滞,水湿外渗停聚,流注下肢,脉道不通,肌肤失养,湿瘀蕴热,从而皮损筋腐肉烂形成溃疡。
“虚”是下肢溃疡的内因,“瘀”则是溃疡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瘀”之为病,多由久站、过度负重、外伤或分娩等,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瘀停脉络,2下肢溃疡的治疗2.1中药外治法下肢慢性溃疡的病变部位多属于浅表,局部用药具有吸收快,可使药力直达病所的优点,根据“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
”和“凡丸有效者皆可熬膏”的理论。
历代医家多采用中药做成不同的剂型对下肢溃疡进行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肢慢性溃疡是怎么回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下肢慢性溃疡是怎么回事
导语:下肢慢性溃疡是外科疾病的一种,该疾病是一种比较容易发作的疾病,而且下肢慢性溃疡属于疑难杂症的一种,如果不积极的治疗的话,是会导致病
下肢慢性溃疡是外科疾病的一种,该疾病是一种比较容易发作的疾病,而且下肢慢性溃疡属于疑难杂症的一种,如果不积极的治疗的话,是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的,患者在治疗疾病的时候也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吃辛辣的食物,那么下肢慢性溃疡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下肢溃疡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
下肢溃疡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
据研究发现,长期站立者特别是教师、在外奔波、行走的人,由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终年在外行走,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破溃形成溃疡。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长期站立者特别是教师、户外工作者,由于双下肢长期站立或终年在外行走,导致静脉回流不畅,久而久之容易破溃形成溃疡。
专家介绍,这类患者由于职业原因,长期站立,在外奔波、行走,导致下肢浅静脉血液滞流,浅静脉逐渐延长、迂曲、局部隆起形成下肢静脉曲张。
小腿下段内侧静脉网丰富,静脉压高,管壁薄,一旦破溃很容易感染形成溃疡,最终致溃疡经久不愈。
专家在研究中发现,40岁以上患者的下肢溃疡的发病率较其他年龄组患者的发病率高出两倍多,特别是长期站立者明显发病率高于其他行业。
长期站立或野外工作者,40岁以后要注意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应早期进行弹性压迫,穿弹力袜,注意休息,尽量抬高双下肢,平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从虚论治的研究进展
下肢慢性溃疡中医从虚论治的研究进展中医中药在治疗下肢慢性溃疡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本文对近年来中医从虚论治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临床报道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因病机;(2)中医外治;(3)中医内治。
探索中医从虚论治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展望研究发展的方向。
标签:下肢溃疡;中医治疗;从虚论治下肢慢性溃疡中医称之为“臁疮”,俗称“老烂腿”,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等患者,前者常因负重过度、久站,经年累月导致气血亏损,血液循环不良,皮肤缺血、缺氧,皮肤破损后创面就不容易愈合,形成慢性溃疡,严重者造成截肢。
后者因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使血管内皮受损,并发微血管病变,久病致虚,一旦皮肤破损就很难愈合,即成糖尿病足。
下肢慢性溃疡的根本原因在于久劳、久病导致正气虚损,皮肤自身的修复能力遭到破坏,即失于濡养,因此伤口难以长好。
西医治疗多以手术治疗、药物内服为主,而手术创伤也会加剧患者的痛苦,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又易造成全身毒副作用。
中医中药在治疗下肢慢性溃疡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本文将近年来中医从虚论治治疗下肢慢性溃疡的方法概述如下。
1病因病机早在唐代《华陀神医秘传》中就有对“臁疮”发病原因作出了解释,文中云:“……因脏腑中有湿毒,乃外发为疮,亦有因打扑抓嗑,或遇毒虫恶犬咬破损伤,因而成疮者。
”在清代《外科证治全生集》中亦写到:“生于小腿……因气滞血瘀,经年累月,臭烘憎人,初起或腿上搔破,或生小疮,因经热汤之气所致,或食毒物而成”。
当皮肤破损后,健康人群能够在短时间内愈合,而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等患者却很难愈合,甚至形成慢性溃疡,长期不能愈合。
究其原因,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等患者由于长期患病,血管受损,气血已伤,本虚的病根已经埋下了。
之后,因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原因,使得瘀、热、湿、腐等病机形成,创面就比健康人难以愈合,更难治疗。
而且正气不足者,难以低于外邪入侵,相当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创面则更容易感染细菌,长期慢性感染就使得溃疡久治不愈。
溃疡的中医名词解释
溃疡的中医名词解释近年来,中医学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认可。
其中,对于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和术语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本文将聚焦于溃疡,探讨中医对其的名词解释和治疗观念。
一、溃疡的中医概念溃疡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常见于皮肤、黏膜或其他组织的破溃部分。
在中医理论中,溃疡被归类为疮毒的范畴。
据中医学家认为,溃疡常伴有疮痈、脓血,是身体内部毒素的体外排泄过程。
中医学中,对于溃疡的定义并没有严格的标准,而是根据溃疡的类型和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
根据中医理论,溃疡有大小、浅深、形成速度等不同特征,而这些特征通常与人体内的湿热、毒邪等有关。
二、中医理论对于溃疡的解释中医理论认为,溃疡的形成来自于湿热、毒邪等因素对人体组织的侵袭和破坏。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湿热属于“湿”、“热”两个元素的结合,湿邪寄生体内,繁殖发展,则会导致体内“火热”上升,形成湿热内蕴。
如此湿热不断侵袭机体,蕴结毒邪积聚,最终便可形成溃疡。
中医学中,湿热是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湿热内盛会导致血容量增加,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导致毒邪积聚,形成溃疡。
此外,中医理论也提到了其他因素,如寒湿、风湿、瘀血等因素也可导致溃疡的形成。
三、中医对于溃疡的治疗观念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治疗溃疡不仅需要局部的处理,更需要从整体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因此,中医治疗溃疡的方法通常包括内服药物及外用药物相结合,注重整体调理。
1. 内服药物中医治疗溃疡内服药物主要是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中药组方。
中药方剂因人而异,需寻找合适患者病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具体来说,清热解毒药主要是为了清除体内的湿热毒邪,疏风散寒药则是为了舒缓瘀冷、激活气血运行。
2. 外用药物中医外用治疗可采用中草药药膏、药水或药粉等形式,常见的有湿敷、洗净、擦剂等。
这些药物常含有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功效的中草药成分,可以直接用于溃疡部位,以加速伤口的愈合和清除湿热毒邪的作用。
3.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溃疡的形成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推荐下载】中西医治疗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治疗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下肢溃疡在临床上很常见,多继发于下肢血管或神经病变,基于原发病变,其疮面修复过程极其缓慢,迁延难愈,愈后易溃。
这是一篇下肢溃疡的临床分析,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下肢溃疡中医称为臁疮老烂脚裤口毒,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小腿下1/3处的内外侧,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
溃疡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1],需要细胞、因子、酶的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
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医疗工作者在治疗下肢溃疡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现就祖国医学以及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外治法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设想。
1病因 西医认为下肢溃疡的发生是由血液循环障碍[2]、神经损害、感染等各种原因所引起的。
主要由周围血管病所导致[3],其可大致分为两类:一为瘀血性溃疡或称静脉性溃疡,是因下肢静脉血液淤积引起,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等;二为缺血性溃疡或称动脉性溃疡,是因下肢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常见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
其中静脉性溃疡发病率最高[4].但以上两类常同时并见,相互影响。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则多从虚、瘀、邪、腐四个方面[5] 来阐述,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湿、热、火毒、气血凝滞或气虚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特点是因虚感邪(风、湿、热、毒),邪气致瘀,瘀阻伤正,化腐致损,虚邪瘀腐在病程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致使邪毒损络,组织腐溃,进而出现各种病症。
其中虚、瘀为本,邪、腐为标。
2治疗方法 下肢溃疡的病变部位多属表浅,将药物应用于局部可使其快速吸收,使药力直达病所,常能取得内治法无法达到的效果,正如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所载:外科之法,最重外治.近年有些医家提出针对疾病不同特点的外治药物,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2.1中医药对外治法的研究 中医药外治下肢溃疡对局部疮面的辨证尤为重要[6],根据疮面脓腐的多少以及腐肉的易脱程度,周围组织红肿疼痛程度以及疮面色泽、疮面肉芽的生长情况等特点,辨证选用袪腐药、生肌药。
中医溃疡的名词解释
中医溃疡的名词解释中医溃疡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它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疮疡”或“疮毒”。
溃疡通常出现在皮肤表层或黏膜组织上,其特征是表面溃烂、疼痛和局部红肿。
中医溃疡的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因素和内伤因素两类。
外感因素主要指的是外界的寒湿、热毒、湿毒等邪气侵入人体,导致局部组织阻滞、瘀血等现象,进而引发溃疡。
内伤因素则指的是人体内部的功能失调或体质虚弱,病理变化导致体内湿热、血瘀等因素影响荣卫气血的流通和代谢,最终导致溃疡的形成。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溃疡的分类有详细的解释。
根据其性质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实疮和虚疮两类。
实疮是指疮疡表面有脓血、红肿疼痛等症状,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湿毒和热毒的侵袭所致。
虚疮则是指疮疡表面无脓血,常伴有慢性溃疡、瘀斑等现象,其病理变化主要是由于气血虚弱和阳气不足所致。
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对溃疡的治疗主要包括清热解毒、祛湿化瘀和补益气血等方面。
清热解毒是指清除体内的湿毒、热毒,以减轻疼痛、消肿和促进伤口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祛湿化瘀是针对溃疡内部的湿邪和血瘀而言,常用的中药有黄柏、木香等,可以活血化瘀和祛除内部的湿邪。
补益气血则是通过中药治疗来滋补体内的气血,加强身体的免疫力和修复能力,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耆、当归等。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注重于融合针灸、推拿和中药外敷等疗法。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从而起到治疗溃疡的作用。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以促进溃疡的愈合。
中药外敷则是将中药煎汤或制成药膏,直接涂抹在溃疡表面,起到祛湿化瘀、消肿解毒的效果。
中医溃疡的治疗过程通常需要持续的时间,因为中医擅长治疗疾病的本源,而不是仅仅掩盖症状。
在治疗期间,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中医强调均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加强营养摄入,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以加强免疫力。
各种下肢溃疡病理及中西医治疗
各种下肢溃疡病理及中西医治疗原发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综合征------下肢溃疡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引起下肢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了解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对治疗、预防下肢溃疡的形成是完全必要的。
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浅静脉血液倒流,浅静脉怒张、蜿蜒而曲张,故名为静脉曲张。
多发生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或体力劳动的人,是一种常见病。
在周围血管疾病中,它的发病率最高,据沈建民教授在上海市周围血管病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中提到:全组2679名患者中,下肢浅静脉曲张者共2577人,占96.1%,其它周围血管病102人,占3.81%。
静脉曲张患病率8.5%,全国标化率为7.93%,世界标化率为9.19%,可见下肢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发病率是很高的。
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早期症状较轻,少数病人在多走路后产生下肢酸痛,长期后可因静脉瘀血而引起皮肤营养性变化,色素沉着,特别是在足靴区,容易产生很久不愈的顽固性溃疡(俗称老烂腿)。
患病后不仅会加重痛苦,而且严重地影响劳动。
(病因病理]一、西医的病因病理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下肢溃疡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肢体静脉高压所致。
病因:在正常情况下,下肢静脉血液向心回流,是依靠心脏搏动所产生的舒缩力量,在深筋膜内包围在深静脉周围的肌肉产生泵的作用,以及呼吸运动时胸腔内负压吸力等三者的结合作用。
静脉瓣膜则起到在血液的回流过程中使之单向流动,不致使血液返流。
因此深或浅静脉曲张的原因,主要是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损,以及隐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前二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往往有家族史(70%),后者与工作性质有关。
原发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几乎都伴有瓣膜缺损,而且涉及到髂外静脉瓣膜缺损或发育不良,据尸体解剖发现,其发病率30—40%左右,由于先天性不足,加上长期阵发性咳嗽,或体力劳动时腹腔内压升高,直接冲击隐一股静脉连接处的大隐静脉瓣膜,使其瓣膜损伤,致使其功能不全,逐渐影响其所属支,这些属支的壁薄弱,易于扩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下肢溃疡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些溃疡甚至会“癌变”或需要“截肢”。
因为下肢溃疡作为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慢性下肢溃疡更属于疑难病症,这种溃疡长期不能愈合、或愈合后仍反复发作,下肢溃疡属中医“脉痹”“脱疽”范畴。
中医对下肢溃疡的研究原理是什么?
中医辨证原理:
(1)寒湿型:间歇性跛行,或患肢麻木、疼痛,得温则减轻,遇寒则加重,患足皮肤苍白,触之冰凉。
若寒甚则疼痛剧烈,舌质淡而青,苔薄白,脉紧。
若湿甚则患肢沉重而痛,疲乏,食欲不佳,舌苔厚腻,脉濡缓。
(2)风痰郁阻型:患肢酸痛,麻木,皮肤潮红,触之不温,肢端可见溃疡坏疽。
伴胸闷,恶心,食欲不佳,舌质胖,苔滑腻,脉弦滑。
(3)血瘀型:患肢持续性剧烈疼痛,休息得温痛不减,患趾(指)紫红或暗红,皮肤变薄粗糙干裂,触之冰凉,肢端可见干性坏疽或溃疡。
伴面色晦暗,舌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
(4)热毒型:患肢灼热疼痛,暗红肿胀,触之灼热。
肢端溃烂坏死,脓液黄而粘,气味恶臭,舌暗红,苔黄腻或黄燥。
热毒内陷脏腑时伴恶寒发热,口干渴,烦闷。
(5)气虚血瘀型:患肢疼痛,紫暗,皮薄干裂,肌肉萎缩,触之不温。
肢端溃烂、坏疽,久不愈合,脓液清稀。
伴有消瘦乏力,面色晦暗。
舌质紫暗或淡紫,苔薄,脉涩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