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的应对与沟通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思考——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例
31政府公关理论版一.前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疫情、群体性原因不明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影响严重公众健康的事件。
线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线上舆情交织,易导致事件的失控,形成复合型公共危机。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旨在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是深入理解公共危机的内在要求,是政府在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应对“风险社会”的有力保障。
因此,强化公共危机管理,对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存在的欠缺,我们要正视在公共危机管理方面的不足,不断改善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制度,以提升我国政府应对、处理、驾驭危机的能力。
本文从我国在公共危机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尝试性建议,希望对政府政策制定及公众意识有所启示。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一)公共危机管理意识较为缺乏目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公共危机防范意识薄弱,危机预警工作准备不足。
一方面,公共危机的预防成本不足。
在危机到来之前,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对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都存在侥幸心理,预防成本通常被视为“没必要的成本”,这就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难有建树,部分地方政府的缺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蔓延。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对公共危机缺乏敏感度,信息监测机制不健全,不善于利用媒体的信息优势发现危机事件的早期征兆并进行危机预警处理。
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薄弱的媒体宣传难以广泛引起人们的重视,公众缺乏准确的判断能力,对其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继而随着事态严重引起恐慌。
(二)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备我国当前缺乏应对公共危机的法律法规,权威性的应急法律保障不完备,难以满足危机管理的法律化、制度化要求。
比如,在民法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否为“不可抗力”难以界定;在刑法方面,对于一些患者故意不戴口罩恶意传播病毒是否为“妨碍传染病防治罪”难以定夺;在劳动法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伤认定、加班费有无等都无法可依……(三)信息公开系统不畅通在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及时、准确的发布权威信息有利于缓解社会恐慌,增强政府公信力。
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能力
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沟通能力作者:杨梅来源:《行政与法》2011年第11期摘要:突发事件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稳定公众情绪,形成应急联动,降低应急成本,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当前,我国政府在突發事件中的信息沟通能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应从完善应急设施、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应急培训、提升责任意识、加强对公众的沟通和引导、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等方面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沟通能力。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府应急管理;信息沟通;信息沟通能力中图分类号:D63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11-0028-03收稿日期:2011-07-20作者简介:杨梅(1978—),女,山东沂水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政府治理。
突发事件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扰乱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的公共产品安全,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媒体报道的焦点。
危机沟通是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应急管理的预防、准备、处置、恢复的过程就是危机信息沟通的过程。
如:中国红十字会对“郭美美事件”最初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面对公众的质疑没有及时回应,因而引发了民众对中国慈善事业的信任危机;会理县对2011年6月发生的县领导视察公路“悬浮照”事件高度重视,迅速坦承错误,公开道歉,赢得了公众的谅解与支持。
由此可见,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减轻危害、转危为“机”。
无效的信息沟通会进一步加剧突发事件的态势,因此,提升突发事件信息沟通能力是各级政府当务之急。
一、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突发事件信息是指应急管理部门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类别、损失程度、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处置措施等。
论公共危机处置中信息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010.No10摘要:妥善处理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是当前政府有关部门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信息多向飞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实现全面高效、科学合理、及时快速的信息沟通,已经上升为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文章在探讨了危机事件中信息沟通的作用后,分析了信息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沟通 公共危机 策略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并对组织、人员、声誉和其他资源造成重大威胁和损害的事件。
它是一种非常态的事件,具有紧急性、突发性、极大危害性、高度不确定性,破坏一定领域内和一定群体中存在的和谐和正常状态,并且以扩大的态势迅速发展,如果在缺乏对策和控制的情况下将具有毁灭性和粉碎性的危害。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出现增加的态势。
这些公共危机中,既有以地震、水旱雪灾、大规模流行病等为表现形态的自然危机,如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H1N1流感、2010年西南地区旱灾、2010年“4.14”玉树地震;也有以群体事件、暴力事件、突发事件为表现形态的社会危机,如2008年西藏“3.14”事件、2008年贵州瓮安“6.28”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2010年王家岭煤矿“3.28”透水事故等。
这些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考量着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危机管理体系。
如何从容应对和妥善处置公共危机事件,是当前政府部门必须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信息多向飞速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如何全面高效、科学合理、及时快速的信息沟通,已经上升为公共危机事件处置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
我国现行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现有的行政设置,具有很多优势,如组织化程度较高、动员能力强大、资源集中快速等优势,但也存在缺乏常态管理下的危机管理意识、全面完善的政府危机管理监测和预警机制、健全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和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系统等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危机发生和处置期间,各种信息纵横流动,在给危机处置过程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不准确的信息、虚无的信息或者闭锁消息却会给处置危机带来困难甚至加剧危机。
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探讨
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探讨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危机等紧急情况时,政府部门必须迅速而有效地负责协调和管理各种资源,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运行。
本文将探讨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并分析其重要性。
首先,政府部门的角色是协调者。
政府在应急管理中拥有较高的权力和资源,可以调动各个部门和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应对紧急情况。
政府可以成立临时工作小组或机构,协调各部门的行动,并及时通报和发布应急信息,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政府可以借助国家级、地方级的有关管理制度和规定,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责任,并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将其有效整合,形成应对应急事件的统一战线。
其次,政府部门的作用是资源调度者。
政府部门可以调用自身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如救援队伍、医疗设备等,迅速投入到应急救援工作中。
政府可以通过授权、征用等手段,动员社会资源,强化应急救援力量,以应对大规模灾害或紧急情况的发生。
政府还可以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确保救援人员、医疗设备、食品、水源等资源的分配合理,从而提高应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第三,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是执行者。
政府可以利用自身的权力,通过法律、法规等手段,对紧急情况作出决策,并将其付诸实施。
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和措施,规定应急管理的流程和程序,并指导和督促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执行。
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和指导,促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应急管理,并对各类应急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
此外,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角色还包括监督者和评估者。
政府可以监督各个部门和机构的应急工作,检查其执行情况和管理效果,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政府可以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对应急管理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以便总结经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
政府部门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应对
公共危机与突发事件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和个人生活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面临这些突发事件时,应对措施和应急事务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定义,重点介绍合理的应对方法和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应急事务的重要性。
一、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定义公共危机是指发生在公共领域的、突发性的、对个人和社会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
这种事件通常出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自然等方面,包括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无法预测的事件,对社会和个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干扰。
二、合理的应对方法和措施1.及时有效的沟通与信息发布在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中,沟通和信息发布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部门、媒体和其他相关机构应该确保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准确发布,以帮助公众了解事件的紧急性、影响范围和应对策略。
此外,也应建立起沟通渠道,使公众能够反馈他们的困惑和需求。
2.统一指挥和资源协调在应对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机构来汇总和协调各方的力量。
这有助于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信息的混乱。
统一指挥机构应与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紧密合作,制定、实施和评估应对策略。
3.提供紧急救助和服务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紧急救助和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应确保紧急救援队伍的迅速行动,以挽救生命和减轻伤害。
同时,也应提供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以帮助受灾者恢复正常生活。
4.加强应急预案和演练公共危机和突发事件的应对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各个行业和部门都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以确保相关人员能够熟悉应对流程和协作方式。
此外,还应更新和完善应急预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合理规划应急事务的重要性合理规划应急事务意味着预先思考和准备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这不仅可以缩短危机时的反应时间,还可以减轻事件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1.提前评估风险和威胁合理规划应急事务需要提前评估当前和潜在的风险和威胁。
这有助于把握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为其准备恰当的应对策略。
论政府管理沟通中的沟通障碍及对策
论政府管理沟通中的沟通障碍及对策目录摘要 (III)Abstract (V)1 绪论 (1)1 政府沟通的理论和基本模式 (2)1.1沟通 (2)1.2政府沟通的基本模式 (2)2 地方政府应急沟通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4)2.1单一的信息沟通渠道 (4)2.2有限的公民参与 (4)2.3脆弱的政府恢复力 (5)3 提高政府应急管理的沟通能力建设方法 (7)3.1创新沟通渠道 (7)3.2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 (8)3.3构建城市应急网络 (9)3.4转变危机理念 (10)4 结语 (11)参考文献 (12)致谢 (13)论政府管理沟通中的沟通障碍及对策摘要应急沟通是政府应急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
如何提高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沟通能力,从而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已成为当前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本文试通过对我国应急管理沟通中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分析,进行相关的研究。
当前背景下,对于政府应急沟通能力的建设,需要强化沟通意识、加强应急信息管理以及创新沟通机制。
关键词:突发事件;管理沟通;能力建设Communication on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in governmentAbstractEmergency communi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mental emergency management. How to improve the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in emergency management, so as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emergencies, has become a priority among priorities for the government emergency managemen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f China communication, related research. Under the current backgrou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overnment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ability,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 emergenc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communication mechanism.Keywords: emergency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capacity buildin1 绪论经历过 2003 年非典、2008 年雪灾和大地震、2009 年甲型流感等数次特别重大突发事件之后,我国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沟通的建设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正不断推进。
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这些事件可能是自然灾害、事故、公共卫生事件或恐怖袭击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管理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和行动,组织资源、人力、物资,有效地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最终达到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应急管理工作包括预防、准备、应对和恢复四个阶段。
首先是预防阶段,即通过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技术改造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准备阶段,包括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储备足够的救援物资和设备、培训专业的救援人员等,为应对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
然后是应对阶段,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和救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最后是恢复阶段,即在灾后展开灾后重建和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责任在首位。
政府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协调合作机制,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同时,社会组织和个人也应承担起应急管理的责任,积极参与应急演练和培训,增强自救互救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面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只有建立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应急管理工作,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应急管理的发展。
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
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一、前言与背景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可能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事件。
这类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严重性等特点。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和挑战日益增加,对应急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应急管理是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阶段,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以预防和减轻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危害。
应急管理目的是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研究应急管理有助于提高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减少损失。
其次,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和应对涉及到多个领域,如交通、医疗、安全等,研究应急管理有助于推动跨领域合作,促进科技进步。
最后,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和应对也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应急管理有助于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二、核心概念与分类1. 核心概念突发公共事件与应急管理的研究涉及以下核心概念:•突发公共事件: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可能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事件。
•应急管理: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前、中、后的各个阶段,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行动,以预防和减轻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危害。
•预防:指通过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以降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响应:指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以控制和减轻事件的危害。
•恢复:指在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采取的措施和行动,以恢复受影响地区的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
2. 分类与特征突发公共事件可以根据其性质和来源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事故灾难:如火灾、交通事故、化学泄漏等。
•公共卫生事件:如疫情、食物中毒、化学污染等。
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案例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处理案例分析突发公共事件是指不可预见、突然发生并可能对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等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应该秉持敏而不乱、及时准确、全面统筹的原则。
下面就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流程及相关问题。
案例描述:某省一地区遭遇暴雨袭击,多个乡镇的居民被困并有建筑物倒塌现象发生。
1.应急处置阶段\n 突发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现场评估和处置。
首先,应当及时发布警报,通知群众注意避险,做好防汛、防风、防雷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其次,组织人员对受灾乡镇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灾情,了解被困人员和具体倒塌情况,全力开展搜救工作。
第三,对险情处置不力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进行处罚,保证事件的快速处理,同时对搜救、抢险、救援人员及时、有效地给予奖励,激发其进行积极的行动。
2. 公共安全保障阶段\n 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公共安全保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首先,应当加强现场安全措施,在搜救现场周边设置警戒区域,保证无关人员不侵入现场,避免二次伤害。
其次,加强对防汛设施和建筑物的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隐患并加以处理,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第三,对于灾害加强会商处理,成立联合工作组,从多个角度协调处理突发事件,减少因信息传递不及时或处置不当导致的损失。
3.后续处置阶段\n 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中,后续处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首先,应当加强对灾区受灾人员的安置,尽快将他们安置在临时安置点或亲友家中。
在保证灾民生存环境的基础上,可以向灾民发放生活物资,提供必要的医疗、防疫等服务。
其次,应当启动恢复重建工作。
在保障现场安全的前提下,尽快进行现场的清理、修复和重建工作,尽快恢复受灾区域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第三,应当总结突发公共事件处理的经验与问题,并结合整个处理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调研和反思,加强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并加强资金、人员、措施等方面的保障。
浅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本文在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同时,阐述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并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标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对策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面对危机,存在着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公德、善后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与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我盟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现状的分析,查找卫生应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就建立完善、快速、有效的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做初步探讨。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1.1整体投入严重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卫生投人占全民经济总产值的2.7%,远低于美国的13.7%和德国的10.5%,也明显低于印度的5.2%’,占全国人口不到15.0%的城市人口享受2/3的医疗保障服务,而广大农村人口仅能享受1/3的医疗保障服务,投人结构严重不合理。
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快速配送保障能力不足,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尚未建立,现有应急物资缺乏统筹管理,物资储备的更新、轮换、补偿机制不健全。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管理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国务院在2003年5月颁发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条例》,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纳入法制化管理。
各地方政府,甚至部分企事业单位当时也制订了各自的应急反应预案。
但是,这些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上是从行政角度对如何协调、落实各部门之间的具体任务进行规定的。
行政条例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它不能等同于一个完整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
1.3人才培养及后备人才不足。
医学生在校学习应全面兼顾。
预防医学生和医疗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充分的互补,预防医学生应开设一些必要的临床医学课程,以补充其今后工作中的知识量不足;临床医学生也应该学习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毕业后分配到医院传染科,可参与院内控制传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参与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等工作。
政府机关突发事件的应对
应急处置阶段
快速响应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动相 关资源进行处置。
信息报告与发布
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同时向社会公众发布准确 、客观的信息,避免恐慌。
协调与联动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协调与联动,形成合力 ,共同应对突发事件。
恢复重建阶段
灾后评估
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为恢复重建提供依 据。
政府机关应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 应急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应对能力,确 保在处置突发事件时能够发挥专业优 势。
政府机关应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 的应急技术和装备,提高应急处置的 科技含量和效率。
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
政府机关应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 ,提高应急人员的实战能力和应对水 平,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 、准确地采取应对措施。
资源整合与调配
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为恢复重建提供人力、物力和 财力支持。
长期规划与治理
针对突发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制定长期规划, 加强相关领域的治理和改革。
WENKU
PART 04
政府机关应对突发事件的 资源保障
REPORTING
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应急管理团队
组建一支具备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应急管理团队,负责突发事件应 对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REPORTING
社会参与的方式与途径
1 2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政府机关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发布突发事 件相关信息,确保公众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 性。
鼓励志愿者参与
政府机关应积极鼓励志愿者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 作,提供人力、物力支持,发挥社会力量。
3
建立合作机制
政府机关应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 机制,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 互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下政府信息公开特征、问题以及对策
147社会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下政府信息公开特征、问题以及对策方心悦 刘 红(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南湘潭 411105)摘 要:近些年,国际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人民的生活健康产生极大的危险,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政府信息公开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重要战略之一,研究其在公开过程中的中问题和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我国“COVID-19”政府信息公开为例,分析政府信息公开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政府信息公开;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对策“COVID-19”是2019年12月在武汉发现的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0年1月12日将此病毒命名。
自2019年12月31日我国将病毒序列公布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疫情的相关信息也逐渐系统化对外进行公开公布。
本次事件打破民众原有的生活节奏,给民众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民生、经济、交通等方面,尽管最开始形式不容乐观,但我国34个省市及时地启动紧急事件的一级响应,及时公开政府信息,给工作人员和民众的抗疫提供一把强有力的武器,我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上有着显著大的提升,我国防控治理疫情提供方向,推进防疫工作的有效进行,本文将进行网络调查等方式分析本次疫情所展现的特征、问题、并提出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政府信息公开展现特征信息公开界定范围与日常不同。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背景下,政府所展现的信息开放的实质主题与其正常所表现的东西并无区别,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我国更重视的是人民的知情权和生命健康权,所以在信息公开的时候,容易受到在正常情况下法律的限制,从深层次来讲,通过信息的透明抑制疫情的扩散,维持公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
而正常时期的政府信息公开活动主要面临的是行政主体与一般公民的关系,由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5条已经确立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开放原则,故在实践当中的问题焦点一般在于判定所公开的信息是否属于该条例规定的不应予以公开的例外情形[1]。
政府如何在突发事件中发挥好协调与联动作用
市县论坛Chinese Cadres Tribune882019.05应对能力。
在软件方面,以数据挖掘、智能分析等技术为核心,依托各地各部门的风险、物资、队伍等应急管理平台数据库资源,进行海量识别训练和机器学习建模,实现分析识别、分类分级、反应处置和决策操作的智能化处理,不断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效率和能力。
在硬件方面,加强与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智能化应急设备的研发应用,特别是在无人机、可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生命探测器和大型设备远程操控等方面,逐步拓展应用领域、途径和方式,在提高救援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事故伤亡。
四是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基于现有政府应急管理平台,研发支持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的手机客户端、可穿戴设备及配套管理系统,实现移动终端与应急管理平台互联互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连接现场、反馈信息和应对处置,提高应急管理的便捷性和时效性。
同时,要借助互联网和微信、微博、短信等工具,有效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救援引导等应急处置“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总之,各级地方政府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背景下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推动“互联网+”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转型升级,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进入新时代,各类矛盾冲突演绎出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内容变化和新的发展诉求,突发事件更加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尖锐性,对政府在应急管理中的协调处置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突发事件中,政府如何发挥好协调与联动作用,从而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果?王雪峰(黑龙江省绥化市副市长):适应新时代新要求,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方面的重要论述,不断建立完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协调联动体系。
对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协调作用的发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
健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水平【摘要】现代社会面临着各种安全威胁,重大突发事件频发,凸显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建立健全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加强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和演练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力量协助应急救援等建议。
通过这些举措,可以提高社会整体的安全防范和救援能力,更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减少损失,保障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协调合作,提升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加强科技手段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等方面,以提升整体的应急管理水平。
希望通过不懈努力,不断完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为社会稳定和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重大突发事件、政府能力、危机意识、预警机制、应急预案、演练机制、公众参与、社会力量、未来发展、工作部署。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公共安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公共安全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各种突发事件频发,给公共安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着各种复杂多变的安全风险和威胁,如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公共卫生事件等,这些突发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当前,我国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包括预警机制不够健全、应急预案不够完善、应急演练不够到位等问题。
建立健全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危机意识和预警机制,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和演练机制,推动公众参与和社会力量协助应急救援。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我国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保障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2 问题意义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各种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频发,给公众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
建立健全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是公共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政府和社会在突发事件和灾害中的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
在当今社会面临日益复杂的威胁和挑战时,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公共管理中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并探索提升其效能的方法。
一、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其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在公共管理中,确保公共安全是一项关键任务。
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建立执法机构并提供法律援助,政府可以确保公民的基本安全权益得到保护。
此外,推动社会稳定的措施也是防范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例如提高就业率、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等。
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应急管理是一种预案和机制,旨在应对紧急情况和灾害。
它包括了预测、预警、准备、应对和恢复等阶段。
一个有效的应急管理系统可以减少损失、提升救援效率,并帮助受灾区域尽早恢复正常运转。
在公共管理中,政府要根据当地的风险和脆弱性,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应急管理计划,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
三、科技创新在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中的应用近年来,科技的迅速发展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例如,在预测和预警阶段,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及时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
在应对和恢复阶段,无人机和机器人技术可以承担危险任务,减少人员伤亡风险。
政府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在公共管理中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能力。
四、公众参与与合作的重要性公众参与和合作是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积极参与的公民群体可以为政府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建议,增强社区的应对能力。
政府应积极鼓励公众参与,建立沟通渠道,促进信息共享和合作,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
五、培训和教育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培训和教育是提升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
政府应加强教育宣传,提供公众安全意识和应急知识的培训。
此外,培训和教育还应针对公共管理从业人员,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应对能力。
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
政府部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突发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突然发生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性、非常规的事件或事故,包括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
政府部门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公共服务提供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当迅速、有效地做出应急响应与处理,以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一、建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是保障应急响应与处理工作的基础,包括政府部门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等。
政府部门应建立规范的应急管理机构和团队,制定明确的职责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此外,还需要建立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的有效协调机制,形成统一管理、协同合作的工作体系。
二、加强预警与监测能力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预警与监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测、监测和预警能力,及时掌握事件发展动态,提前做好准备。
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配备先进的监测设备,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和报告事件。
三、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投入到紧急救援和处置工作中。
应急响应机制需要依据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级别和策略,确保应急资源的调配和利用。
四、加强协调与合作政府部门在应急响应与处理中需要与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进行紧密的协调与合作。
政府部门应主动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组织建立联系机制,加强信息共享、资源调配和指挥协调,实现有序、高效的应急响应与处理。
五、加强宣传与教育政府部门应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与处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传递有关突发事件的知识和技能,提供应急处理方法和逃生自救指导,提高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持续改进与提升政府部门应对过去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与处理进行总结和评估,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实战培训,提升应急响应与处理能力。
突发事件的处理协调方案
突发事件的处理协调方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突发事件的处理协调方案一、前言突发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事件。
突发事件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对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效的协调和处理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协调方案,以确保各方能够有效地互相配合,促进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理和解决。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突发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
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提出相应的协调方案。
1.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洪水、飓风、暴雨等。
这些事件造成的影响范围较广,需要及时采取行动进行救援和灾后恢复。
2.事故灾难:包括交通事故、建筑坍塌、火灾等。
这些事件可能会造成大量伤亡和财产损失,需要迅速组织救援和应急安置。
3.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传染病爆发、食品安全事件等。
这些事件可能会对公众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和防范。
1.建立协调机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关系。
可以由政府牵头组建应急管理组织,以实施统一的应对措施。
2.制定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可以制定相应的预案,包括灾害应对预案、事故应急预案、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等。
预案中应包括应急资源、人员调度、命令发布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3.加强信息共享:在突发事件中,及时准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各部门应加强信息共享,确保信息流畅畅通。
可以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或通过网络媒体发布信息。
4.及时响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部门应能迅速响应,迅速展开救援和应急措施。
需要确保救援力量、物资和器材及时到位。
5.协同作战: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各部门需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
可以建立指挥部,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确保救援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6.主动追踪: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需要主动追踪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应对策略,有效控制事件的影响范围。
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政 府 应 对 突发 公 共 事 件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分 析
陈 默
摘 要 :政府是 处理 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主体 ,政府的一项重要 的职责就是正确认识和 应对这些 突发 公共事件 ,然 而我 国政府在 处理 重大突发公 共事件 的各 个环 节上依 然存在 不足之 处。要 以科 学发展观 为指 导。培养政府及 其他社会成 员主动应对 突发公 共事件 的意识 ,健 全和 完善政府 对突发公共 事件 的应急管理机制 ,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 ,建 立和 完善 突发公共 事件 应对的 法律机 制 ,进一 步完善政 府信 息公 开制度,提 高政 府应对 突发公共 事件 的能力。 关键词 : 政府 ;突发公 共事件 ;应 急管理
二 、政 府 应 对 突发 公 共 事 件 对 策 分 析
公 共安全 、基础教育等密切关 乎人 民生活的重大 隐忧领 域 ,这些领 域一 旦发生公共危机事件 ,就会造 成不 可预 计 的损失 ,甚 至会 存在 遗 留 问 题。政府部门要协调各部门探索建 立完善的公共危 机应 对预案 ,结 合 中 央或上 级部门下达的指导精 神 , 最终 建立具有地方 特色 的公共危机 事件 应对法律系统 ,切实做到事前有预防 ,事中有处 理 、事后 有善后 。 ( 四)健全应 对突发公共 事件信 息服务体 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 , 社会大众急切需要的就是了解 公共 危机真相 和危机信 息 ,需要政 府部 门 兑现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 和完善 应对公共 危机事 件的信息服务系统。在网络化 、信息化的现代社会 , 政府 部门 的阳光政 务, 信 息透明化 ,满足公众的知情 权成为预 防和处 理公共 危机事件 的重 要手段。我国已进入经济新 常态的经济社会 发展转 型时期 ,大数 据时代 的已然覆盖全社会 ,数据信息传递 的特点推 动政府部 门必须实现政 务信 息公开化 。“ 网上政府”要逐步实现政 府系统全覆 盖 ,将 网络 信 息化 纳 入政府部门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 ,在政府 内部建立 电子政府系统 ,在政 府和公众 之间建立一个相互 沟通和交 流的桥 梁一 突发公共 事件信 息服务 体系。 ( 五 ) 减 少政 府部 门 对媒 体 的干 涉和 管制 、切 实发 挥 媒 体 的 正 能量 。 传 统纸媒 和现代媒体 在公共 危机事件 预防、处理 、 善后 阶段 中发挥 着重 要的正能量 ,首先 , 媒 体可 以在公 共危机 事件发 生之前进行 信息 预测 。 其次 ,媒体可以在公共危机事件发 生 中及 时通报 危机事件 发展新 动态 , 让公众及 时了解公共 危机信 息 , 切实 减少危机发生过程 中造成 的不 必要 的损失。最后 。媒体在公共 危机事 件发生后 , 及 时呼吁 公众参与 到公共 危机善后恢 复当中 ,改变单 一的政府 帮扶受灾地 区的传 统模式 ,提 高政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新资料】
加强应急管理,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浙江省应急办主任陈荣(二〇〇八年八月)同志们,大家好:下面,我给大家简要介绍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些常识和进展情况。
讲四个问题:一是突发公共事件的几个基本概念;二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三是我们在公共安全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四是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经验。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几个基本概念(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1、突发性。
突发事件,有的有预兆,可以预测到;大多数还不能预测到。
其中既有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问题,也有人为的因素,制造突发事件的一方故意隐瞒信息。
所以,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相当的不可预见性。
突发事件发生以后,事物原有的格局和秩序会被突然打乱,而且超出社会和人们心理的承受能力,人们往往会感到突然。
2006年12月印度洋的海啸,今年的“5.12”汶川地震都是这样的。
2、紧迫性。
突发事件发生,一般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当然,事件有大小之别,损失有多少不同。
但是对时间的把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做出决策,采取应对行动。
不能拖、不能等,也没有时间研究研究议而不决。
正如5月1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出的“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温家宝总理在前线指挥部要求的“早一秒钟到达,就可能多救活一条生命”。
3、高度不确定性。
突发事件不仅发生前,人们很难准确判断突发事件是否会发生、何时发生;突发事件发生后,导致突发事件发生诱因和当时当地的环境情况又是很复杂的,人们很难把握它的发展进程。
今年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开始只是自然灾害,由于时逢春节、春运,造成了交通中断,电力损毁,能源紧张,民生受到严重影响。
这就是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
4、高度破坏性。
突发事件发生,其影响的范围不仅仅涉及个人,而且危及群体,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突然发生的并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突发疫情等。
这些事件往往会给公众带来恐慌和焦虑,而且在信息传播的时代,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更加迅速和广泛。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突发公共事件常常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需要有专门的团队来进行危机管理,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和信息。
危机管理的关键在于快速反应和临时应变,以减少损失和保障公众的安全。
1. 快速响应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相关部门需要迅速响应,启动应急预案,调动人力物力,进行紧急救援。
在救援过程中,需要保障救援人员的安全,提高救援效率,尽快将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到安全地带。
2. 信息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
公众对于突发事件的信息获取渠道多种多样,因此相关部门需要通过官方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发布最新的事件信息和救援进展,向公众传递准确和权威的信息,避免造成恐慌和混乱。
3. 共同协作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需要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紧密协作,包括政府部门、救援机构、医疗机构等,各方需要互相配合,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带来的挑战。
还需要向国际社会求助,争取更多的援助和支持。
二、舆情应对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媒体和公众对于事件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都会大幅提升,所以相关部门需要积极应对舆情,维护公众的情绪稳定和社会的秩序安全。
1. 舆情监测相关部门需要时刻关注舆情动向,了解公众的情绪和关注点,及时发现和回应公众的疑虑和不安。
通过舆情监测,可以了解公众的声音,及时采取措施回应公众的需求,维护社会的稳定。
2. 情绪引导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焦虑,相关部门需要通过舆情引导,积极引导公众理性看待突发事件,减少不良情绪的传播。
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的应急意识和自救能力,增强公众的抵抗不良情绪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的应对与沟通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危害。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⑴自然灾害。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⑵事故灾难。
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
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
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突发性:突如其来,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危害程度难以预料。
危险性: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紧迫性:事件发展迅速,需要非程序化决策,非常态措施应对。
不确定性:难以判定事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导致事态迅速扩大。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突发性公共事件直接威胁到人类安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造成生命财产损失。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虽然积极防御,但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没有呈下降趋势,反呈频发态势,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有增无减。
缅甸热带风暴袭击中死亡人数已超过3万人,西藏拉萨打砸抢烧骚乱事件经济损失超过3个亿;二是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在全球范围内,突发性公共事件已由个别孤立事件变成普遍现象,由偶发事件变为频发事件。
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危害性甚至可能跨出国界,扩散、蔓延到邻国,引发国际纠纷。
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因操作不当导致爆炸,松花江水域数百公里被污染,国内哈尔滨考试,大网站收集市民抢购饮用水,国外引起俄罗斯的抗议及索赔,使我国声誉受损。
三是危及执政党的地位。
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会危及政治稳定,动摇公众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公信力。
肆虐英国长达20年的疯牛病,导致公众对执政当局的不满,使保守党在1996年的连任竞选中败北。
二、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一案三制)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不仅给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而且有的还危害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因此,如何科学应对、妥善处理,是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挑战,考验着政府应急管理能力。
那么什么是政府的应急管理呢?政府应急管理是指政府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
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一案三制,一案为应急预案,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1、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层,是应急行动的宣传书、动员令、冲锋号。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下简称《总体预案》)。
在此期间,各省市陆续开始按照《总体预案》及其框架指南编制地方应急预案。
到2005年底,地方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也陆续完成,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初步建立。
.应急预案目的预案不仅在于事发时启动预案来应急处置,更重要的是平时发挥预案的预防作用,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尽量化解可能导致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
——华建敏2、三制(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①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
2007年1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2006年4月,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承担国务院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和国务院总值班工作,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各部门、各地方也纷纷设立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坚强领导.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各负其责,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应急管理体制。
②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应急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应急决策和协凋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城乡社区管理机制、政府与公众联动机制、国际协调机制等应急机制。
另外,特别针对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机制建设。
如以往在信息披露和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缺失,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注意发挥信息发布机制和志愿者机制的作用.主动向社会发布灾情报告.举行记者招待会或以其他形式与社会直接面对面沟通,大量媒体记者包括境外媒体记者被允许进入灾区进行采访和报道,增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时效性与权威性,避免了谣言的传播,有效引导了舆论导向,稳定了人心。
同时,我国在建立应急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还与探索建立绩效评估、行政问责制度相结合,已形成了灾害评估、官员问责的一些成功实践范例。
③应急管理法制中国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深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形成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现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7件、部门规章55件,有关法规性文件111件。
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和法规性文件内容涉及也比较全面,既有综合管理和指导性规定.又有针对地方政府的硬性要求。
2007年8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7年11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是我国应急管理领域的一部基本法,该法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应急管理法治化的标志。
三、政府的应对与沟通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活动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它负有统一领导、综合协调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职责,参与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处置活动的全过程。
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任务是:第一,做好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
这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各级政府必须立足于“预防为主”的原则,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在本行政区域或职权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范措施,制定并完善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宣传及应急演练,组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保障经费、物质准备、应急通讯,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检测预警制度,开展危险源调查、登记、评估,分析、调处和化解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基层矛盾纠纷,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工作。
同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高危行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人群密集场所进行严格检查和管理,防止和避免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
第二,做好检测与预警工作。
这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
各级政府必须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完善突发事件检测与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建立和完善监测与预警机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现代化的、科学的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前提基础,也是实现政府从被动型应付突发事件向主导型防范突发事件转变,从侧重事后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管理向事前监测预警管理转变,从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从过去担任的危机发生后“救火员”角色向危机发生前“监测员”、“预警员”、“报告员”角色转变的需要。
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既是政府日常管理中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政府应急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突发事件监测活动贯穿于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但重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监测,这也是“预防为主”的工作要求。
通过检测,及时搜集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潜在风险的有关信息,特别是要监控掌握能够表示危机严重程度和进展状态的特征性信息,对危机发生的几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可能波及的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以及危机的演化方向和变化趋势做出分析判断,以便使领导机构、指挥机构、突发事件可能波及的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及时掌握危机动向,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事先有一个相对科学的判断,一方面按照突发事件可能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及时发布相应级别的预警;另一方面提前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种准备,使各项应对工作有序进入临战状态,尽最大努力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第三,做好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
这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核心环节。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政府必须坚持“先避险、后抢险,先救人、再救物,先救灾、再恢复”的原则,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处置程序,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应急结束等环节。
在应急处置与救援过程中,关键是要落实经过科学论证、反复演练的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组织政府有关部门,调动社会人力、物力和技术,采取一项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
必要时,可以请求上级政府或部门以及相邻地区政府或部门给予支持。
及时、准确、统一发布有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情况和事态发展的信息,有效杜绝各种虚假信息。
突发事件发生地的社区、嘎查(村)、其他单位和公民个人应当按照当地政府的有关决定、命令,配合、协助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做好自救和互救。
第四,做好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这是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后一个阶段。
应当本着先规划、后建设,先重点、后一般,先紧急、后长远,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
要继续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灾害、衍生灾害和后续灾害发生和引发新的安全事件;及时组织和协调有关部门恢复社会治安秩序和建设生活生产必须的公共设施;合理规划,科学建设;保证重灾区优先得到救助和安置;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慰、抚恤和补偿。
此外,有关部门要按照规定及时调拨救灾资金和物资,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以及保险理赔等工作。
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还应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不断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对作出先进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有关违法违纪人员追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