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古董之赏瓶系列

合集下载

古瓷瓶欣赏(双鱼瓶)

古瓷瓶欣赏(双鱼瓶)

古瓷瓶欣赏——双鱼瓶双鱼瓶简介:在陶瓷史上,唐三彩影响很大,外国的波斯三彩、伊斯兰三彩、新罗三彩、奈良三彩等,中国的辽三彩、宋三彩、明三彩、清三彩等,都深受其影响。

南京博物院珍藏的一件三彩双鱼瓶,便是唐三彩中的精品。

1975年,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师范学校联合小组在扬州师范学校的唐城遗址内,出土了双鱼瓶及青花瓷枕残片,立刻引起巨大的轰动。

唐三彩双鱼瓶成为唐城遗址考古中发现的最有历史价值的文物。

三彩双鱼瓶高23厘米、口径4.5厘米,瓶体似圆柱形,鱼口、目、鳞、脊一应俱全。

双脊间有穿系小孔,便于系绳,既实用又美观,反映了晚唐制瓷工匠在设计上的高度造诣。

鱼眼球凸出呈黑色,二鱼中间各有上下二个小翅,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色分绿、黄、褐三色,互相浸润、交融,形成斑驳灿烂的彩色釉;从该器物的造型来看,应属于晚唐或五代的作品。

该器物做双鱼形,鱼是民间最常用的馈赠佳品,也是唐代崇尚之物,双鱼寓意连年有余,和谐美满,吉祥合欢。

唐三彩为唐代陶器的代表,绚烂多彩、富丽堂皇。

唐三彩陶器主要用于明器和俑,表现建筑、家具、日用品、牲畜、人物等,式样繁多,可再现唐代社会生活风貌,被誉为唐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目前出土的唐三彩多集中于西安和洛阳,发现的唐三彩窑址也仅有河南巩县窑一处。

专家认为,这只三彩双鱼瓶也为河南巩县窑出品。

扬州并不是唐三彩的产地,但却是唐三彩集聚处,因为在唐代,有“扬一益二”之说,即扬州第一、益州(成都)第二,扬州之繁荣和地位相当于今日之上海,唐三彩的精品流通到扬州是非常正常的,但这件双鱼瓶能藏到当代为我们所发现,也算十分难得。

双鱼瓶清代乾隆青花釉里红双鱼瓶三彩双鱼瓶(唐)明·双鱼瓶双鱼瓶。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古瓷瓶欣赏(梅瓶)

古瓷瓶欣赏(梅瓶)

古瓷瓶欣赏——梅瓶梅瓶简介: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梅瓶演变梅瓶出现于唐代,盛行在宋代。

在宋朝,民间生产了很多梅瓶,一般在大小酒铺里都能见到。

宋代的梅瓶,器体一般高且偏瘦,肩部向下斜,足部长而接近于直线,底部比较小,器体的最小直径在肩部之上至口下部,处理手法多样,常有棱角分明的转折。

各地瓷窑都有烧制,但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到了明清,御窑厂大量制造各式各样的梅瓶,而且造型越来越优美。

有的用来装酒,供皇帝使用。

有的便成为了宫廷陈设品。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

有的白釉梅瓶肩部有青花楷书“内府”二字,当属宫内用器。

清乾隆的梅瓶肩部特别丰满,几乎成一条直线,腰部以下收得较直。

梅瓶讲究图案化,龙纹较死板。

清嘉庆年间的梅瓶造型多样,有的向宽短型发展,有的向瘦长型发展,胎体与乾隆时期区别不大,釉色的白度较乾隆时高,而釉的质地较乾隆时有所下降。

梅瓶花纹比较多样,但艺术品位较乾隆时期差。

梅瓶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

古瓷瓶欣赏(蒜头瓶)

古瓷瓶欣赏(蒜头瓶)

古瓷瓶欣赏——蒜头瓶蒜头瓶简介: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样,仿自秦汉时期青铜蒜头壶造型,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形状而得名。

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

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

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青花鱼藻纹蒜头瓶青花鱼藻纹蒜头瓶款识青花鱼藻纹蒜头瓶,明万历,高37.5cm,口径7.7cm,足径18cm。

瓶直口蒜头式,长颈,溜肩,圆腹,圈足。

直口下蒜头部分饰莲瓣纹,颈部饰花卉纹,肩部饰一周卷枝纹,腹部绘鱼藻纹。

鱼儿呈各种姿态游弋,衬以淡色细笔绘出的水波纹,生动自然。

口部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款。

五彩鱼藻纹蒜头瓶五彩鱼藻纹蒜头瓶,明万历,高40.3cm,口径7.8cm,足径13.7cm。

瓶蒜头口,细长颈,圆腹下垂,圈足。

通体青花五彩装饰,釉上彩有红、黄、绿、褐、紫彩等。

腹部绘鱼藻纹,颈部绘折枝梅花纹。

上下衬以变形莲瓣、卷草纹等。

口沿下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六字横排款。

此瓶属于当时宫中的陈设用瓷,造型端庄凝重,优美典雅,纹饰细腻,线条流畅。

鱼藻纹蒜头瓶这类大件彩瓷均为万历时新创。

这种瓶除了以鱼藻纹装饰者以外,尚见有以鸳鸯莲花纹和龙穿花纹装饰者。

明代万历青花五彩的风格与早期五彩迥然不同,前者用色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颜色多用红、黄、绿、紫等饱和色,而不用浅淡的中间色,以红浓绿艳取胜。

绘画用笔豪放不羁,线条挺健有力。

官窑青釉蒜头瓶官窑青釉蒜头瓶底部官窑青釉蒜头瓶,宋,高13.2cm,口径3.2cm,足径5.7cm。

瓶直口,颈部细长,腹部由凹凸的棱线形成似蒜头状的形体,圈足。

通体施青灰色釉,釉面开片,开片较大且遍布器身。

瓷瓶器型大全,这一篇就够了(瓷器珍藏版)

瓷瓶器型大全,这一篇就够了(瓷器珍藏版)

瓷瓶器型大全,这一篇就够了(瓷器珍藏版)瓶子,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盛皿,随着文明和物质水平的进步,实用的瓶子越来越具有艺术性。

而在陶瓷的造型中,瓶子是壹个很大的门类,各式各样的瓶子,造型繁多。

该如何正确地称呼壹只瓷瓶,真是难倒了不少人呐!【蟠龙瓶】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初为明器。

因瓶的颈、肩处堆塑壹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清雍正黄地画珐琅蟠龙瓶(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多管瓶】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壹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宋青花多管瓶(五管)【梅瓶】北宋繁昌窑影青釉梅瓶(二件)梅瓶是壹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清嘉庆掐丝珐琅祥花瑞果瓜棱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琮式瓶】清光绪粉彩八卦纹棕式瓶棕式瓶始见于宋,壹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棕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壹。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诸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棕式瓶【象腿瓶】清康熙象腿瓶象腿瓶,即壹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古瓷瓶欣赏(转心瓶)

古瓷瓶欣赏(转心瓶)

古瓷瓶欣赏——转心瓶转心瓶简介:转心瓶是通过子母榫铆结构把内外瓶结合在一起,且内瓶可以转动的观赏用瓶。

乾隆时除生产有转达心瓶外,还生产有转体瓶,二者的差别是转达心瓶以内瓶转动为特征,而转体瓶则以套在外面的瓶转动为特点。

一般情况下外瓶或套瓶多有镂孔,内瓶则绘有各种内容的开光图案,在转动时可以透过镂孔看到内瓶上的内容。

有的在以套瓶与外瓶壁上绘制可以搭配成组的分体图案,也有书干支字相配记月日者。

由于内外瓶分体,所以在烧造时采用分体单烧的办法,内外瓶相接合的地方和榫铆处为素胎。

清乾隆·粉彩描金云蝠转心瓶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故宫瓷王清光绪·黄地粉彩缠枝莲纹镂空开光八宝转心瓶清乾隆·黄地粉彩描金镂雕开光缠枝番莲纹转心瓶清乾隆·霁青描金瓷游鱼转心瓶。

以手转动瓶颈,能让瓶子因此旋转起来,透过腹部开光,营造出金鱼悠游、戏耍水中的效果。

它的创意发想,无论来自中国传统的走马灯,或受到西方使用发条制造旋转机巧的影响,从完成后浑然如同一件单独整器中,可感受成器的功力所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高30cm,口径6.5cm,足径9.8cm瓶身修长,敞口,溜肩,自肩处分成两截。

口、颈、肩呈八棱花瓣形,饰蓝地粉彩花卉纹,颈部两侧贴塑金彩夔凤耳。

瓶腹中部施松石绿釉饰镂空云龙纹,上下饰紫地粉彩勾莲纹。

通过镂空处可以窥见内套瓶中所绘的红蝠纹。

足部饰仰莲瓣纹,连接仿黑漆描金底座。

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连座烧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

清乾隆·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

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

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

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

国之瑰宝——各种釉彩大瓶

国之瑰宝——各种釉彩大瓶

文/禾子在故宫博物院的武英殿陶瓷馆内,有一件不同凡响的瓷瓶,它就是被誉为“瓷母”的“各种釉彩大瓶”。

这件大瓷瓶像穿了件花衣裳,从上到下仔细数一数,“花衣裳”一共集合了17种不同的釉彩。

它为什么被称为“瓷母”呢?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马未都解释:这件瓷器体量非常大,釉色极为丰富,集多种瓷器品种于一身。

就连陶瓷专家也得分析很久才能判断它用了多少种装饰手法。

各种釉彩大瓶使用了釉上彩(图案绘制在釉面上)装饰手法如金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下彩(图案绘制在釉面下)装饰手法豆苗儿们,你们好!你们知道吗?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86万多件文物中,仅陶瓷类文物就有36万多件。

这期我给你们介绍一件精美的大瓷瓶。

——各种釉彩大瓶它长这个样20青花以及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斗彩。

使用釉的类别有仿哥釉、松石绿釉、窑变釉、粉青釉、霁蓝釉、仿汝釉、仿官釉、酱釉等。

各种釉彩大瓶的瓶身有12幅寓意吉祥的图案。

其中,有6幅写实的图案,分别为“三阳开泰”“吉庆有余”“丹凤朝阳”“太平有象”“仙山琼阁”“博古九鼎”。

另外6幅图案分别是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灵芝和花卉,分别寓意“万”“福”“如意”“辟邪”“长寿”“富贵”。

将如此众多的吉祥图案聚于一件瓷器上,在中国瓷器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彩大瓶21这么精美的瓷瓶是什么时候烧造的?它烧造于清代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

乾隆皇帝不仅喜爱书画,对瓷器也十分钟爱。

有一年,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能不能把全天下的釉彩都用在一件瓷器上。

于是,各种釉彩大瓶“诞生”了。

你们知道吗?不同的釉彩“脾气”也不一样,有的喜欢高温,有的喜欢低温,所以大瓷瓶烧造难度极高。

那它到底是谁它不止一个?这么漂亮的大瓷瓶,大家原本以为全世界只有这一件。

可2014年9月,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拍卖会上出现了一件有修补痕迹的瓷瓶。

这件被称为“清朝乾隆年间大瓷瓶”的瓷器与故宫博物院的各种釉彩大瓶只有细微差别,最终被人以1.5亿元的高价买走。

22有专家分析,中国自古有成双成对的概念,烧造大瓷瓶本来就是一件难事,何况当时是给乾隆皇帝烧造,所以不可能只烧一个,烧造十个八个备选也是有可能的。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

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

肩部空白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佳丽”,下首为“金成”、“旭映”。

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细腻,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显得娇艳妩媚,栩栩如生。

1画面布局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颇具艺术感染力。

清乾隆?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

瓶内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细腻莹润。

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

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下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

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洁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2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

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描绘垂叶纹。

口、足均以淡绿彩描绘折枝菊纹。

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

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小童怀抱宝瓶,瓶中飞出五只红色蝙蝠,寓意“福在眼前”。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双连瓶又称合欢瓶,是清乾隆时期流行的瓶式之一。

此瓶色彩温馨,装饰题材吉祥喜庆,尤其是幼童的刻画煞是可爱。

3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

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

古瓷瓶欣赏(六方瓶)

古瓷瓶欣赏(六方瓶)

古瓷瓶欣赏——六方瓶
青花缠枝花卉六方大瓶,器型恢宏俊伟,釉质温润细白,通体满绘青花纹饰,青花苍翠欲滴,构图虽繁密复杂,但层次分明,瓶颈、腹部均为缠枝四季花卉,莲纹形态各异,绚丽绽放,枝叶细柔婀娜,缠绕相连,疏密相间,密而不乱,口沿、肩部、足胫又辅以回纹、蕉叶纹、海水江崖等各式纹饰,使得整个装饰衔接自然,而又带有拙朴饱满之感。

其形为六方,高盈二尺,更是方器中少见之巨作,成型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制作工艺较圆器复杂,而烧造当中更易疵裂变形。

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盖窑器圆者,旋之立就,倏忽若神。

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供御大率十不能一二,余皆置之无用。

”此器周正端庄,正是唐窑烧造技术水准高超的反映。

底足宽平无釉,可见坚质之胎体,瓶底釉水肥润,中心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方章款,笔法劲健,正是乾隆早期典型唐窑写款。

此器在纹饰绘画方面和青花料的配制上都努力摹仿永宣时期的效果,重重点染刻意追求苍健深沉的宣青之美,彰显着当时社会摹古之风对宣窑的推崇,秾妍的青花与洁白的釉地对比鲜明,更增添视觉美感的强烈冲击力。

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
清道光·粉彩花卉六棱瓶高70cm
清乾隆·粉彩镂空人物纹六方瓶
清光绪·五彩仕女六方瓶
清·乾隆青花花朵六方瓶
高68.5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23厘米。

乾隆时期青花的用料以浙江产的钻料为主,产品色泽浑厚,鲜亮。

采用重色者蓝中泛黑。

古瓷瓶欣赏(赏瓶)

古瓷瓶欣赏(赏瓶)

古瓷瓶欣赏——赏瓶赏瓶简介:赏瓶,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

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赏瓶一般采用这样固定模式的纹饰,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

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

瓶撇口,长颈,肩凸起弦纹,圆腹,圈足略高微向外撇。

主体图案青花绘缠枝莲,辅以海水、如意云头、蕉叶、回纹、变形莲瓣和忍冬纹等边饰。

足内有青花楷书“大清光绪年制”六字款。

清代皇帝特制赏瓶用于赏赐有功的大臣,始于雍正,终于宣统,其器型有一定之规。

此件赏瓶十分精致,是一件标准的官窑器。

清雍正,压道粉彩凤凰牡丹大赏瓶品名:清乾隆金彩扎道地珐琅彩四开光花鸟赏瓶尺寸:高28cm备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介绍:该瓶为四开光瓷胎画珐琅瓶,四开光处均绘花鸟图案,其中一开光处所绘荷花水禽花卉禽鸟无一不精,远景处以兰料退染出几抹淡云,显示出天高地远。

令人称绝的荷带露珠,此画工曾被世人称之为雍正四绝之一,此开光处荷叶上以放大镜观之,居然露珠点点,晶莹剔透。

品名:清乾隆珐琅彩开光西洋母子人物图赏瓶尺寸:高26.9cm备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介绍:清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母子图赏瓶:该瓶为单开光,开光处所绘西洋母子图,母端庄、慈祥,子顽皮、天真,画工精到,乃乾隆珐琅彩典型器物,开光以外为料彩缠枝莲极,瓶颈处为瓷塑包袱,瓶口为金口,底座为变形徊纹,从纹饰图案可知此器乃清廷后宫之物。

品名:清乾隆珐琅彩开光西洋母子人物图赏瓶尺寸:高26.9cm备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介绍:清乾隆珐琅彩西洋人物母子图赏瓶:该瓶为单开光,开光处所绘西洋母子图,母端庄、慈祥,子顽皮、天真,画工精到,乃乾隆珐琅彩典型器物,开光以外为料彩缠枝莲极,瓶颈处为瓷塑包袱,瓶口为金口,底座为变形徊纹,从纹饰图案可知此器乃清廷后宫之物。

美术鉴赏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美术鉴赏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博物馆有一间国宝馆,在3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陈列了一件镇馆之宝——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在中国的博物馆界绝无仅有。

国宝馆整个色调为低暗的灰蓝色,更显空旷、安静。

一束金色的光晕集中在展厅中,观众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视线一定会投射在展厅中央的宝贝上面。

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说是10个亿不卖。

扬州这只著名的梅瓶,法国人出过40亿不卖。

传世的三只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另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颐和园和巴黎吉美博物馆,扬州双博馆这件高43.5厘米,口径5.5cm,最大腹径25.3cm,底径14cm,是存世的三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中器型最大、造型最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

北京和巴黎的霁蓝釉白龙纹梅瓶都有瑕疵,只有扬州的这一件保存最完好,也是最大的。

这3件梅瓶都是清宫旧藏之物,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彰显出一种独一无二的皇家气派,瓷器成品后,被直接运到北京,收藏于皇宫当中,而那些稍有瑕疵的瓷瓶,督窑官都会当场砸碎,所以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产自御窑场,收藏于幽静的深宫之中,世人难见其形。

这只瓶的来历有些传奇:它原属于江都的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害怕地震和经济的原因,瞒着母亲将家传的此瓶以十八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了扬州市的文物商店。

当时是一位姓兰的店员接待的,本来持宝人打算要卖三十块钱的,终以十八元成交……最后被扬州博物馆以三千元买入馆藏。

周长源,原工作于扬州博物馆,是瓷器方面的专家。

正是他找到到了梅瓶当年的主人。

周先生专门写文章介绍了梅瓶的真正出处刊登在收藏家杂志上。

当时文物商店对元代瓷器缺乏研究,误定为清代,长期置于店內并未给予重视。

又过了一段时间,上海市外贸公司的一位沈胜利先生来扬,见到梅瓶后对梅瓶的年代提出了异议。

由此受冷遇的蓝釉白龙纹梅瓶开始受到扬州文物商店和中国古陶瓷学术界的关注。

后经故宫博物院的先铭先生。

南博的王志敏先生两位古陶瓷专家共同鉴定一致认定为江西景德镇窑元代蓝釉瓷器精品。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每月一珍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每月一珍上海博物馆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每⽉⼀珍上海博物馆跨海归来正在上海博物馆第⼆展厅举⾏的《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明清贸易瓷展》中有⼀件造型奇特的双管瓶,这是⼀件清代康熙年间⽣产的外销瓷器,由景德镇制造,销往遥远的欧洲⼤陆。

双管瓶是⼀种造型⾮常特别的器物,双⼝连体,器腹中间隔断不通,可以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图1动画),其来源可能与16世纪意⼤利当地⼀种软陶油醋罐有关,因⽽亦可称之为油醋瓶。

类似的器物在⽐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历史博物馆和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图2组)也有收藏,只是在器⾝装饰上略微有些不同。

馆藏的这件油醋瓶直接仿制⾃欧洲的玻璃器(图3组),通体⽤青花满绘花、果和昆⾍,可以辨认的有葡萄、⽯榴、桃⼦、牵⽜花、菊花、兰花以及蝴蝶和蜻蜓,繁⽽不乱(图4)。

双管的外⼝沿和圈⾜上都有⼀周三⾓形的波浪纹,双管的内⼝沿还有⼀圈卷云纹(图5组)。

整器造型新颖,纹饰丰富,画风草逸,是民窑外销瓷中的精品。

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共有⼀对(图6),均来⾃于荷兰收藏家倪汉克先⽣的捐赠,是他的外祖⽗、⽗亲及其本⼈历年来共同收藏的外销瓷中的精品。

倪汉克先⽣的外祖⽗本·范·希斯(Ben van Hees)⾃20世纪20年代晚期即开始收藏中国外销瓷,他的⽗亲也⾮常着迷于这种精美的器物。

⽽这些瓷器上的奇妙设计和纹饰深深的吸引了当时年幼的倪汉克,他好奇瓷器上画的男⼈为什么都穿着裙⼦,留着长发、还扎着马尾,于是便开始学习欣赏中国瓷器并逐渐建⽴起⾃⼰的收藏(图7)。

2007年,倪汉克先⽣参与赞助了上海展览中⼼举办的欧洲19世纪绘画艺术博览会,并参观了上海博物馆。

在这⾥,他饱览了对他来说极为罕见的官窑瓷器,也发现对中国本⼟⽽⾔,在欧洲相当常见的中国外销瓷却⼗分稀少。

这使他决定将家族三代⼈收藏的瓷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让那些外销瓷器在三百年后结束欧洲⼤陆的旅程重新回归中国。

2008年,倪汉克先⽣珍藏的97件瓷器悉数⼊藏上海博物馆,并于次年“海帆留踪——荷兰倪汉克捐赠明清贸易瓷展”中⾸次向世⼈展⽰了它们迷⼈的风姿。

国内馆藏出土元青花瓷瓶珍赏

国内馆藏出土元青花瓷瓶珍赏

国内馆藏出⼟元青花瓷瓶珍赏2019-08-15元青花作为中国瓷器烧制⼯艺的珍品,以豪迈的⽓概与原创的艺术,给⼈以鲜明的视觉和简明的快感。

它确⽴了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将华夏陶瓷艺术推向了巅峰。

1959⾄2006年间,我国⽂物机构通过考古发掘、民间征集等⽅式,共获得元青花瓷器156件并分别珍藏于国内各⼤博物馆。

这批馆藏元青花分藏在国内15个省市⾃治区,遍布祖国的⼤江南北。

其中墓葬、窖藏出⼟及元代建筑遗迹发掘的元青花瓷器127件,占馆藏数量之和81.4%,由此表明它们⼤多数来⾃地下出⼟。

国内馆藏元青花造型的前6位,按照其数量排序依次为⾼⾜杯、梅瓶、盏、盘、⼤罐和⽟壶春瓶。

这可能是在元代以前,这些造型产品的产量和需求量,⽐其他造型的产品要多的缘故。

限于篇幅,笔者不可能⼀⼀赘述所有造型,故特精选国内馆藏造型数量较多、属于“镇馆之宝”的“级”元青花瓷瓶,在此加以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青花萧何⽉下追韩信纹梅瓶(图1)⾼44.1厘⽶,⼝径5.5厘⽶,底径13厘⽶。

1950年南京江宁县观⾳⼭明洪武⼆⼗五年(1392年)定远王沐英墓出⼟,现藏南京博物院。

此梅瓶⼩⼝,丰肩,斜腹,敛胫,平底。

肩腹绘“萧何⽉下追韩信”故事纹饰,⽽空⽩处则衬以苍松、梅⽵、⼭⽯,显得错落有致。

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亦层次多样,⾮常独特。

整器造型端庄稳重,胎质洁⽩致密,青花发⾊苍翠浓艳。

⽩釉洁净润泽,青花⽤料浓淡相宜,层次感强。

⽽拓抹绘瓷笔法⼜使画⾯有丹青之妙、美器之泽,为元青花瓷瓶中之绝品。

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图2)⾼44厘⽶,⼝径5.4厘⽶。

1950年南京江宁县观⾳⼭沐英墓出⼟,现藏南京博物院。

整器圈带纹饰⾃上⽽下共分五层:第⼀层肩上绘覆莲纹⼀周,第⼆层绘缠枝牡丹纹⼀圈,第三层腹部绘满缠枝牡丹青花纹,第四层绘较窄的卷草边饰⼀条,最底层胫部饰⼀周卷草纹和仰莲如意纹。

有宽有窄的纹饰带间以弦纹相隔。

该梅瓶为元青花⼤器,造型上给⼈以⾼⼤庄重、浑厚质朴之感。

古瓷瓶欣赏(观音瓶)

古瓷瓶欣赏(观音瓶)

古瓷瓶欣赏——观音瓶
清雍正·粉彩十美图观音瓶
撇口,束颈,硬折肩,长形腹渐收,圈足,器形秀美挺拔。

颈部绘粉彩折枝牡丹和扁菊,腹部通景绘粉彩十美图,十位古典美女坐于桌案之旁,面露微笑,身着华美服饰,各手持乐器,或击鼓、或弹琵琶、或吹笛、或击镲、或站或坐,场面极为壮观,演奏间互传笑意,用色丰富,色彩搭配柔美典雅,笔触细腻流畅。

无论是在设色,还是画意方面都体现着雍正时期粉彩绘画的独特技巧,堪称为一件雍正时期的粉彩佳作。

民国·青花五彩仙曲演红楼观音瓶
清代·霁蓝釉粉彩牡丹纹观音瓶
品名:清乾隆豆青釉地珐琅彩福寿花卉纹观音瓶(一对)
尺寸:高22.2cm
备注:“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青花篆书款
介绍:
此观音瓶为一对,豆青釉底,釉色肥厚脂润,有较强的玉质感,瓶正中对称绘四组花卉图案,图案中绘有寿字,蝙蝠,寓意福寿双全。

瓶上下各饰一圈绘纹。

可知,此瓶应清廷后宫帝后祝寿所制。

民國·刘雨岑彩绘观音瓶。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

中国古代陶瓷瓶罐器型大全,长知识!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

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很可惜这些如今罕见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经损坏或遗失,随着时间的流逝存留下来的将越来越少。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之一。

蒜头瓶: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

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

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

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

因此,这类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柳叶瓶:器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肩下削瘦至足,足内凹,器身细长,形似柳叶,故又有“美人肩”之称。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康熙豇豆红釉柳叶瓶,是极为珍贵的产品。

古瓷瓶欣赏(橄榄瓶)

古瓷瓶欣赏(橄榄瓶)

古瓷瓶欣赏——橄榄瓶
橄榄瓶简介:
瓶的一种式样。

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黄地粉彩喜鹊登梅纹橄榄瓶
此民国瓷瓶为仿雍正橄榄瓶式,器形端庄,通体施以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光润。

底书“大清雍正年制”双圈款瓶敞口,上、下束,中
间鼓,形似橄榄,圈足。

瓶身黄釉地粉彩绘“竹梅喜鹊登枝图”,绘面工细,色泽亮丽,为民国时的精品。

整体色彩鲜艳柔和,绘画精工,尽显皇家气派。

清雍正·炉钧釉橄榄瓶
民国·天蓝釉红彩花鸟橄榄瓶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折枝花卉橄榄瓶。

国宝瓷器精品图片欣赏2

国宝瓷器精品图片欣赏2

清乾隆胭脂红地粉彩开光式(百鸟朝阳)清雍正柠檬黄釉地青花缠枝花卉纹壶清乾隆松石绿釉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双耳扁清乾隆青釉刻花缠枝莲纹花口瓶清乾隆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双耳扁壶清乾隆青花莲花纹如意耳蒜头瓶清乾隆粉彩花碟如意耳葫芦尊清乾隆粉彩九桃大天球瓶清乾隆粉彩九桃天球瓶清乾隆粉彩皮球花罐清乾隆青花八吉祥抱月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双如意耳大扁壶清乾隆青花穿花龙纹天球瓶清乾隆青花春耕图双蝠耳大扁壶明洪武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罐明万历彩绘双龙纹双耳罐明永乐青花开光如意莲纹执壶清嘉庆蓝地黄彩云龙贲巴瓶清乾隆斗彩加粉彩婴戏图罐清乾隆粉彩百鹿图双耳尊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清乾隆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清乾隆金瓯永固杯黄地绿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鳝鱼黄釉钵,高32.7cm,口径30.6cm,足径27.3cm仿钧釉菱花式花盆托,高6.6cm,口径24.3cm,足距10.2cm胭脂紫釉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天蓝釉兽面纹螭耳尊,高22.5cm,口径11.9cm,足径11.7cm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清乾隆窑变双耳菊瓣尊高22.3cm,口径18.2cm,足径11.6cm窑变釉弦纹瓶,高25.3cm,口径7cm,足径11.7cm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清乾隆粉彩梅花图瓷鼻烟壶通高5.8cm,腹径4cm清乾隆斗彩婴戏图玉壶春瓶高21.5cm,口径6.9cm,足径7.4cm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描金带托爵杯高28cm,口径7.8cm,足径7.9cm清乾隆厂官釉牺耳尊高51cm,口横径24.5cm,口纵径19cm,足横径26.7cm,足纵径21cm清乾隆仿古铜金釉三足炉,通高33.1cm,口径14.9cm清康熙五彩加金花鸟纹八方花盆高32cm,口径51.5cm,底径35.6cm清光绪绿地粉彩公道杯通高6cm,口径12cm清光绪粉彩江山万代纹碗高6.5cm,口径12.2cm,足径4.9cm清康熙五彩竹纹笔筒高14.2cm,口径18.4cm,底径18cm清雍正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珐琅之宝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清同治红地描金喜字碗高7.2cm,口径10.5cm,足径3.9cm清嘉庆斗彩花卉酒杯高4.4cm,口径6cm,足径2.4cm清乾隆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高5cm,口径3.3cm,足径5cm清光绪绿地粉彩花鸟纹盖碗通高8.8cm,口径11cm,足径4.4cm清光绪粉彩龙凤纹碗高6cm,口径13.9cm,足径5.4cm清雍正黄地绿彩云蝠纹碗高7.3cm,口径15.2cm,足径5.2cm清嘉庆黄地粉彩勾莲开光“万寿无疆”碗高8.1cm,口径18.2cm,足径7.4cm清乾隆酱地描金凸雕灵桃瓶高21.3cm,口径5.2cm清乾隆粉彩霁蓝釉描金地开光花鸟纹瓶高32.8cm,口径10.2—7.9cm清乾隆松石绿釉镂空花篮高13.5cm,口径15.9cm×9.9cm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高52.9cm,面径31cm郎窑红釉观音尊,高45.5cm,口径12.7cm,足径14.4cm青花缠枝莲纹赏瓶,高38cm,口径7cm,足径13cm黄地开光粉彩三阳开泰纹碗,口径15.2cm清乾隆青釉镂空粉彩描金夔凤纹套瓶高32.8cm,口径7.2cm,足径11c清康熙天蓝釉花觚高18.1cm,口径10.6cm,足径5.9cm淡黄釉瓶,高14.6cm,口径3.3cm,足径1.7cm淡粉釉瓶,高19.5cm,口径2.2cm,足径6.7cm清乾隆粉青釉鸡形熏高22cm清乾隆东青釉描金天鸡花浇高18.3cm,口径2.3cm古铜彩牺耳尊,高22.2cm,口径13.2cm,足径11.7cm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胭脂水釉小碗,高4.8cm,口径9.5cm,足径3.6cm元代青花鬼谷子下山纹大罐国宝瓷器精品图片欣赏(四)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图罐2.2789亿元明喜靖彩釉大罐59.8万美元。

古代一流瓷瓶

古代一流瓷瓶

古代一流瓷瓶南宋龙泉窑青磁长颈瓶定窑白釉刻花直颈瓶北宋定窑划花莲纹长颈瓶(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北宋定窑划花莲纹长颈瓶(底)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金定窑白釉长颈瓶(正面)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金定窑白釉长颈瓶(口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金定窑白釉长颈瓶(底部) 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藏△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 隋白瓷长颈瓶隋代丰宁公主墓出土高2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2厘米隋褐釉模印人物长颈旋纹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唐白瓷长颈瓶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 唐白瓷长颈瓶国家博物院藏△ 法王寺二号地宫发掘图片白釉长颈净瓶唐白瓷长颈瓶登封市法王寺2号塔地宫出土《雍正十二美人图》之“持表对菊”金定窑白瓷长颈瓶长颈族是来自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现在仅存的人数不足200,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在缅甸他们被称之喀伦族。

与缅甸第三大民族克伦族相似,女性都是要带着铜环生活的。

长颈族一直以来都是以脖子长为美,所以才会有如此称号。

北宋钧窑天蓝釉紫斑长颈瓶大英博物馆藏南宋修内司窑青瓷长颈瓶南宋官窑青磁八角瓶南宋修内司官窑长颈瓶(整体) 大英博物馆藏哥窑青釉弦纹瓶南宋官窑青釉长颈瓶(正面) 大英博物馆藏南宋官窑青釉长颈瓶(底部) 大英博物馆藏白釉花口长颈瓶白地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东京· 出光美术馆白地黑彩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奈良· 大和文华馆白地黑彩绿釉剔刻牡丹纹长颈瓶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白地黑彩绿釉牡丹纹长颈瓶金时代黑釉褐斑线条长颈瓶北宋-金时代白地褐彩长颈瓶东京富士美术馆白地黑彩牡丹纹长颈瓶东京· 町田市立美术馆白地黑彩草叶纹长颈瓶北宋-金时代吉州窑白地铁绘唐草纹瓶元代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冲引扬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吉州窑开窗牡丹纹彩绘长颈瓶(正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吉州窑开窗牡丹纹彩绘长颈瓶(侧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吉州窑开窗牡丹纹彩绘长颈瓶(背面)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元吉州窑开窗牡丹纹彩绘长颈瓶(底部)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南宋至元吉州窑梅纹长颈瓶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南宋至元吉州窑海水纹长颈瓶美国哈佛艺术博物馆藏《雍正十二美人图》之“观书沉吟”项氏墓出土明万历青花梅兰竹纹长颈瓶清早期黑釉长颈瓶(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早期黑釉长颈瓶(底部)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雍正白釉暗刻龙纹直口长颈瓶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雍正白釉暗刻龙纹长颈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雍正天蓝釉长颈瓶(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雍正天蓝釉长颈瓶(底部款识)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清青花龙纹长颈瓶(正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青花龙纹长颈瓶(背面)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漳州窑长颈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清仿哥釉莲瓣纹长颈瓶(正面) 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

清朝赏瓶种类

清朝赏瓶种类

清朝赏瓶种类
一、清朝赏瓶种类
赏瓶可是清朝瓷器里超有趣的存在呢!
1. 青花赏瓶
这可是赏瓶里的大明星。

青花的颜色超级漂亮,就像蓝色的宝石一样在瓶子上闪耀。

它的图案常常是很传统的纹饰,像缠枝莲纹就特别常见。

这种赏瓶的青花发色浓郁,线条流畅,给人一种很典雅的感觉。

2. 粉彩赏瓶
粉彩赏瓶就像是瓷器里的小甜妹。

颜色特别柔和,有粉粉嫩嫩的感觉。

它在绘画上更加细腻,能把花卉啊、人物啊画得栩栩如生。

比如画花卉的时候,花瓣的颜色过渡非常自然,就像真的花朵一样娇艳欲滴。

3. 单色釉赏瓶
这是简约风的代表。

有霁蓝釉赏瓶,那种蓝深邃而纯净,整个瓶子就像一片宁静的蓝色海洋被凝固了一样。

还有郎窑红赏瓶,红得热烈又奔放,就像燃烧的火焰。

单色釉赏瓶靠的就是那纯粹的颜色来展现它的美,没有过多复杂的纹饰,却有着独特的韵味。

4. 珐琅彩赏瓶
这可是赏瓶里的贵族。

珐琅彩的工艺超级复杂,颜色也特别鲜艳丰富。

它的图案往往很精致,有宫廷画的那种精致感。

制作成本很高,所以数量比较少,每一个珐琅彩赏瓶都像是一件稀世珍宝。

赏瓶瓷器的起源丶特点及价值

赏瓶瓷器的起源丶特点及价值

赏瓶瓷器的起源丶特点及价值赏瓶,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

为雍正一朝最新出现的一种造型,作赏赐之用。

其器型来源于玉壶春瓶,传世品形制基本相同,撇口,细长颈,肩部装饰凸弦纹,圆腹,圈足。

赏瓶一般采用这样固定模式的纹饰,颈部装饰青花蕉叶纹,腹部装饰缠枝莲纹。

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莲"代表"廉","青""莲"合在一起,包含着清中晚期社会的意愿,希望时政"清廉"。

赏瓶因其外形俊秀、线条柔美、比例协调,深得清朝历代君王的喜爱。

其器形为雍正督窑官唐英"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而奉旨审定的款式。

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帝专用于赏赐功臣。

赏瓶成了玉堂春瓶的专指代称。

乾隆后每朝相袭,名称、器形及用途从未改变。

赏瓶创烧以后,很快就成为了清代瓷器生产中的一个传统器型。

其中,尤以乾隆时期赏瓶的生产与使用最为盛行。

有专家认为,赏瓶是清中期以后,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

赏瓶的器型优美,适合于在器上绘制纹饰,赏瓶赐于功臣之后,此器将被放置于较为明显的地方,便于臣子观赏,感受皇恩。

赏瓶更适合于观赏者用手握持欣赏。

而赏瓶腹部凸起的两道弦纹,则更加加强了赏瓶的曲线美。

赏瓶的纹饰不仅只局限于青花缠枝莲瓶,在乾隆时期赏瓶上的纹饰出现了粉彩赏瓶。

早期粉彩赏瓶的纹饰种类很多,清晚期时粉彩赏瓶的纹饰常见的有粉彩百蝠赏瓶、粉彩百蝶赏瓶和粉彩皮球花纹赏瓶。

此外,还有霁蓝釉赏瓶和霁蓝釉描金赏瓶,在光绪朝还曾出现了吹蓝云龙纹赏瓶,在2005年的中国嘉德9月份的拍卖中,曾有一件清光绪吹蓝云龙纹赏瓶以20.9万元拍出,赏瓶的纹饰以缠枝莲纹为主,数量约占清代赏瓶的80%以上。

自雍正朝以后历代绘纹饰大同小异。

首先青花表示清廉,瓶子上画的缠枝莲也表示清廉,皇上用青花和莲花,作为赏瓶,不仅是奖状,而且也是一种警示,暗示为官要清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