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实施方案(10篇)

传统文化实施方案(10篇)

传统文化实施方案(10篇)传统文化实施方案(通用10篇)传统文化实施方案篇1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中的展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习诵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了解历史名人、名胜古迹、科技发明、艺术创造(如建筑、绘画、书法、戏曲)和民俗风情等传统文化内容,对少年儿童人格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把传统文化带进校园,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更是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

为了进一步丰富育人环境,切实落实市局下达的办出学校特色的指示,营造良好的育人气氛,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我校从实际出发,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作为我校特色教学内容,并制定本期传统文化教学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体现传统文化的“先做人,后读书”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二、实施原则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式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针。

2、整体性原则:传统文化教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学校实际,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3、特色性原则:创新学校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继承中挖掘新意,通过传统文化来领导新事物。

用融合的手段为我校教书育人注入生机与活力。

三、整体思路1、本期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日:除夕、春节、元宵、立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腊八节等十三个节日。

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报告方案
3、 介绍名人,锻炼能力。介绍名人是以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的合性教育活动。试图通过学生自己寻访名人、阅读名人、介绍名人、感悟名人的过程,让学生尽可能地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从科学、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建立广阔的视角,在探究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并从中主动接受人生理想教育。
三、讲述荆州故事,颂扬传统美德。
【2】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上、中、下),复旦大学
【3】《荆楚百位名人》、《荆楚百件大事》、《荆楚百处名胜》、《荆楚百项非物资文化遗产》等4套普及丛书。
课题组对开题报告的意见及建 议
课题组长签名:
年 月 日
二、走近家乡名人,触摸他们的灵魂。
荆楚大地,人才济济,英雄辈出。就是这么一块土地,生养的男人才华横溢,生养的女子国色天香。而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楚国故都、三国战略中心的荆州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他们或生于荆州,或长于荆州,或成于荆州,或败于荆州,在荆州的历史舞台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的更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他们的子子孙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一代明相伍子胥,万历首辅X居正,中华第一诗人屈原······利用这些身边耳熟能详的人物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儿童,让学生走近家乡名人,了解他们的事迹,触摸他们的灵魂,在体验中获得感受,种下思想、形成美德。可以采取具体做法:
1、以荆州为题材,进行摄影、绘画、小报、书法创作等展示,宣传自己的家乡荆州。
2、为亲人和朋友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如包粽子比赛等。
研 究
方 法
1、调查研究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的情况。
2、行动研究法: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对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研究,边探索,边研究。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本课题是中央教科所“十一五”期间语文学科的重点科研课题,由中央教科所与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合作,由中央教科所和《新读会》月刊具体实施。

一、选题:课题提出和背景:1、传统文化在当代青少年身上严重缺头。

文化语境中浅文化、风俗文化、网络文化泛滥,青少年一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断裂。

“民族精神”的缺位。

2、新课改的提出及实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学原则与方法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它们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西方的“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的教育思想”,本土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严重缺位。

要看到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东西在今天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与当今提倡的“人文性”以人为本的精神有许多一致的地方,而且,新课改要具体落实贯彻到位,必须要与本土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因此,研究“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一课题的意义非同寻常。

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的整体。

文化是通过象征传播的一种模式——是制约进一步行动的行动产物。

——[英·克罗伯、克拉克洪]一般说来,文化是多年积淀的、隐性的影响人们认知、思维、行动的一种精神的或以物质形态呈现产物。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芜繁、精华与糟粕并有。

自由选择,不做定位。

各地课题研究均处于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模式。

我校的总课题:“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个人课题:1、古诗文中人与自然之关系(林榕)2、古典语言融入写作训练(洪玉惠)3、客家文化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弘扬(廖灵琳)4、古代传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重新感知(张茂香)5、古典诗歌阅读与语感培养(温永华)6、古诗词的审美与情感教育(张清辉)7、古典诗词与语文素养(邱大林)8、读三国品智慧(叶小英)9、对联与语文教学(连翔)主要观点:一般地,要以古代诗文为本课题研究的蓝本,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文言文等于研究该课题。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报告1

《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开题报告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途径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论文一、课题的背景与课题的提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 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

当前,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是教育系统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和关键环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十八大对这一问题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为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强大动力。

自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 我校领导及语文组老师就开始了认真学习和积极探索思考。

在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 随着改革开放,外来文化的渗透,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甚至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冷漠感, 许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正在消失, 用方块汉字传承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正面临断层的危险。

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 这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程度之烈为亘古未有。

年轻一代正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 我们培养了一批无根的孩子, 如果一个人缺失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就不能明智地了解自己的过去和审视眼前的处境, 就很有可能缺乏社会责任感。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融合理论实践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问题的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语文标准》)指出:“祖国语文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肩负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迅速强大,伴随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人们幸福指数越来越低。

诸如“有钱就任性”、“我爸是李刚”的攀比风气甚嚣尘上,对青年学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不良影响。

加之,“网络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经典阅读面临着挑战,很多高中生连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也没有读完,对于传统文化中“儒道释”文化精髓知之甚少。

就连《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国学”普及读物,也很少接触。

这些问题,暴露出我们语文传统教育的不足。

党的19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课题的界定本实验课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农村高中语文教育融入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课题研究主体为我校语文教师;研究对象为农村高中语文教育;研究内容为语文学科如何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落实文化传承目标;如何通过语文教育激发学生亲近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如何发挥语文学科课程资源的优势,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加强传统经典文化经典的推荐与阅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形成理想人格的源泉。

课题以大语文教育观、语文人格教育理论、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等理论为指导,课题组将以“文化传承与理解”为重点,通过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优化课堂“教育模式”;开展语文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来转变师生学习理念等,理论与实践融合,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知行合一,健康成长,塑造学生完美人格。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第一篇范文: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研究的提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发展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它作为人们的交际工具,并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向今天,极大地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国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然而,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中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

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特别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思想有所抬头,理想、前途观念较淡薄。

享乐主义思想有所表现,如超前消费,比富斗阔,怕苦怕累,浪费现象严重。

极端个人主义思潮有所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削弱,个人至上,指责别人多,反省自己少,为自己想得多,为他人想得少,讲索取多,讲奉献少。

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这些现象虽然是苗头倾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保护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师的重要责任。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研究实施方案汪清县天桥岭镇东新学校一、问题的提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课题问题的提出基于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1、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令世人惊叹的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惯及文化积淀,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它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对现代人发挥着作用,它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治、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传统文化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积极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只有深入研究、科学利用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才能不断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2、当今教育对象所具特点的要求。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质基础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教育在现代人的意识中被逐渐地淡化。

也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劳动习惯欠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任性蛮横;还有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了新一代的啃老族;更有的是非观念淡薄,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淡漠。

这样的结果必将削弱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最终会导致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流失。

(二)实践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从中华民族文化延绵发展的规律来看,承担文化培育和传播任务的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政府官员系统,一个是学校和教师系统”。

所以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教育也正在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

(完整版)高中语文课题研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普通高中课堂文化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简报(第一期)学术中心《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课题组卷首寄语像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夫,一转身我们又匆匆的走进课题研究这所快乐驿站。

南山下、东篱边,“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陶渊明开怀畅饮,陶然而悠然。

我们不是诗人,却有着诗人一样的禀赋和才情;我们不是农夫,却有着农夫一样的淳朴和平实,一样的耕耘和收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在学校和年级的正确引导和积极推动下,我们高一语文组承担的子课题研究,有序展开。

经过反复研讨,我们共同确定了本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研究方案,以及各人分工负责的“子课题之子课题”研究。

现在,我们不揣冒昧把这些还不成熟的东西以简报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包括“研究动态”、“研究方案"、“论文精选”、“课例研究”等几个部分,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指正。

愿读书、科研之风吹遍一中,愿我们的课题研究早结硕果!本期主编:编委:执行主编:研究动态★年9月初,“高中课堂文化研究”开题报告会;★年10月15日,第一次子课题研究例会,确定“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子课题研究方向,课题组成员简单分工;★年11月12日,课题组第二次例会,课题组内部交流研究心得;★年12月20日,课题组第三次例会,组织参加学校学术论坛活动;★年1月6日,我校第一届学术论坛圆满举行,本子课题组代表在论坛与其他组交流研究心得;★年2月28日,课题组第一期研究简报刊印……研究方案“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高一语文子课题研究组刘刚一、课题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叔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优秀文化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杨叔子院士的这番话让我们不得想起“明朝那些事”。

明朝的覆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八股取士的“应试教育”背景下,读书人醉心功名,罔顾道义,传统文化中实事求是、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等等的积极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制。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1. 引言1.1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当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等元素。

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推动学生成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追求。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并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1.2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语文课文的内容。

许多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红楼梦》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在篇章结构中的运用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

古代文人对文字的运用非常讲究,他们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精准性,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一、概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积淀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道德伦理和审美价值,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更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

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其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学校和社会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也有待提高,缺乏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1. 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明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精髓、道德理念和艺术瑰宝,对于初中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是塑造初中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民族根源,增强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

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道德教育资源。

诸如仁爱、诚信、礼仪、孝悌等传统美德,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传统文化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古典诗词、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创新。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预期研究成果:论文集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2011)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

”[1]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课题界定文化:文化由思想和行为的习惯模式组成,文化包括价值、信仰、行为规范、政治组织、经济活动等等,这些是通过学习而不是通过代代相传的。

[2]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对国学经典文化、对国学诵读寄予厚望,并给予积极倡导,作为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如何把有价值的、利于当今学生诵读的内容遴选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谈到国学诵读的普及性问题时说:改革开放对国学的意义,其一就是客观地评价了传统学术,给传统文化和国学以正确的定位。

其二,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机。

传统文化当中有些精华,比如现在说的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民主性的一面,“修齐治平”的人生观等等,都已经为人们所认同,融入到人们的社会生活当中。

这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国学为中国培育民族精神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一、课题背景本课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

1.“传统文化”对母语的修养、文化的积淀、人格塑造、伦理道德培养都有积极影响。

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的教与学。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阅读表达和交际。

现在的汉字是古代汉字的延续,所以学习古汉语、阅读经典,是提高母语修养的必经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

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被称为软实力。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义”,即仁者爱人,义者担当,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人格塑造和伦理道德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2.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对于农村牧区资源相对欠缺,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我校尤显重要。

表现在以下方面:人教版教材课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小说、对联灯谜、神话故事、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等,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挖掘教材内资源更便捷;解决农村牧区孩子阅读量不足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在经典文化长廊里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增进文化底蕴,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3.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价值逐渐被重视起来。

语文作为小学教育的核心学科,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体现,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在融合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有必要对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推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研究意义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智慧。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想和人生智慧,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研究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培养具有高度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新时代优秀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路径,旨在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传承。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具体体现,挖掘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深远影响;2. 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研究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果;3. 剖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点;4. 提出融合路径和措施,为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融合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为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启示。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发布时间:2021-05-06T15:03:31.45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第3期作者:杨蓝琼[导读] 最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教育教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注重。

杨蓝琼德庆县莫村镇中心小学,广东肇庆【内容摘要】最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实施,教育教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注重。

我们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积极深入地去学习语文课程,促使学生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我们要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语文学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推广中肩负着重要责任。

但由于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太注重,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把以做到完成教学任务为重点,对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传统文化元素缺少挖掘。

为了能更好地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我们需要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与现代教育有机地进行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一、丰富语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

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成长特点,寻找学生的兴趣点。

对涉及到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采用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的游艺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丰富教材内容,把学生的视野扩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进行《春节童谣》的教学,向学生传递中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是其教学的主要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路径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淡化。

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更多地接触到的是西方文学和思想,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根基。

弘扬传统文化不仅是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精神传统的继承,更是对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展示。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成为当下亟待探讨的课题。

本文旨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融入中学语文教学,探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融入方式与方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希望能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提供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化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年轻一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逐渐降低。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伦理,融入语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和审美情趣,融入语文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享受水平。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一、雅俗共赏,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可以通过课文、诗歌、故事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接触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在学习《道德经》时,可以通过阅读《老子与羊皮卷》等故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经》中的思想内涵;在学习《红楼梦》时,可以通过讲解《红楼梦》中的音律、诗词等,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学的魅力和丰满性。

此外,语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相得益彰。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比如,在学习《左传》时,可以让学生体验古代语文的风格和特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在学习《孔乙己》时,可以通过解读文中用字的妙处,培养学生对语文情感方面的认知和把握能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元素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深度。

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多角度打造教学场景要实施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

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深入挖掘课程资源,多角度打造教学场景,让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教学《诗经》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体验传统诗词的文化氛围;在教学《寻­木诗序》时,可以进行野外写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悟诗意的深处。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素养。

三、培养学生的传统美感,塑造美好的人格品质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也能够为学生的人格品质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美感,从课堂到校园,从生活到实践,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好情感。

比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可以让学生领略传统绘画的魅力;在参与园艺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中华园林的美妙奇妙,深度感知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与美学价值。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策略 (1)

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任务群设计与实施策略 (1)

民间故事的核心概念与教学重点
呼应大概念与核心问题
教师需要联结学生过去的生活和学习经验,从学生感 兴趣的影视作品入手了解民间故事,在了解和阅读的 基础上让学生转变角色,通过自己富有创意的方式去 传讲民间故事,展现民间故事的魅力。
整合单元教学要求
教师需要呼应大概念和核心问题,又整合了单元教学 要求,因此,本单元的核心大任务是“我来当民间故 事传讲人”。
任务分解的注意事项与子任务的特点
分解子任务的目的
明确分解目的,分解子任务首先是为了能够让教 师在教学中有序、清晰、层次性地落实单元核心 大任务。
子任务的实施方法
具有内在联系的子任务,在实施时所采用的方法 却又是多样的,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子任务的内在联系
在分解子任务时,需要注意不同子任务之间内在 联系的紧密性和外在表现的多样性,子任务实施 的阶段不同、目的不同,但是却具有梯度性的内 在联系,呈现出螺旋式的上升梯度。
随着学习任务群理念的不断推广,教师对于学习 任务群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地出现了较多的疑惑。
民间故事与文学阅读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为例,探究学习任务群 设计与实施策略,包括民间故事与“文学阅读与 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语文要素分析与目标
对语文要素进行分析,包括了解课文内容,将故 事进行创造性复述,将关键信息提取出来之后, 对故事进行缩写。
学习任务群
课标提出学习任务群理念,明确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 式,强调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组织学习内容,是语文 教学的新实践、新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课程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 题,对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 意义。
语文教学的新实践与新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必要的,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有效内容,将传统文化融合到其中,并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与教学实际情况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让教学方略具有针对性,本文主要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关键词:文化教育;时代要求;教材渗透;教学措施引言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提起重视。

在这一过程中,积极进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问题,并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全面推进。

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学校以及社会应该给予相应的支持,从而使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效结合,实现知识与文化的共同开展。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无论公元前还是公元后,现今的史学和高科技虽然能够印证一部分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但有些前人的智慧仍是现今人所不能复制的。

流传几千年的史学巨著《战国策》《春秋》《资治通鉴》等,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无论“四书五经”在近代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中遭受多少诋毁和抨击,但它能够流传几千年,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是值得肯定的。

无论历史如何,都是过去的事情,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今后不再重蹈覆辙。

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中文化气息的价值和作用。

浓厚的文化气息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懂得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接受传统文化,从而将传统文化吸收并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

同时,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我泡了一杯清茶,打开电脑,开始构思这个课题实施方案。

这个方案,我已经思考了许久,现在就让我以意识流的写作方式,把想法一一呈现出来。

一、课题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研究目标1.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炼出适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

2.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编制一套具有实践性、创新性、针对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体系。

三、研究内容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1)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2)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如《论语》、《道德经》、《诗经》等。

(3)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1)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语文教学方法。

(3)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体系建设(1)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目录。

(2)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库。

(3)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培训。

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发展历程。

2.实证研究法:以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3.比较研究法:对比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异同,找出融合点。

4.资源开发法: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语文教学资源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名称: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实验学校:大洼区东风学校课题负责人:孟红一、学校概况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27个教学班,其中小学18个,初中9个。

有专任教师143人,学生人数900多人。

近年来,全校教职员工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在学校班子的领导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尤其是在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我校现有语文教师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科组教师团结协作,克难攻艰,乐学善教,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曾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中国联通杯书信大赛,取得过较好的成绩。

但在语文教改方面,目前还处于自发阶段,面对新一轮课改,我们还正在积极探索。

为使我校的语文教学有大的突破和改观,学校决定以教研促教学,提出“教研是教学工作的生产力”,于是我们承接“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科研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极大的推动作用。

今天,随着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汉语成为世界通用的七大语种之一。

2005年1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宣言》中写道:“21世纪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必须回到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这足以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作用和地位。

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尤其是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下,我国大部分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他们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背离传统文化的倾向相当严重,并且有愈演愈裂的发展态势。

在阅读方面,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传统阅读从内容到形成都受到极大的冲击。

大部分中学生不去认真品读唐诗宋词、《古文观止》,而是醉心于《灌篮高手》、《乌龙堂》、《七龙珠》等卡通漫画。

少数学生干脆放下书本,迷恋“韩剧”、流行歌曲、NBA或各种各样的“超级女声”。

他们被这些文化现象弄得晕头转向,有时还对网上一些文化垃圾津津乐道。

在写作方面,写作方式、写作内容也在背离传统文化。

QQ 聊天、博客写作、bbs发贴、网上恋爱、飞鸽传书……代替了传统的纸和笔。

“菜鸟”、“大虾”、“酱紫”、“7456”等等,花样繁多,表达随意的网络语言有时竞堂而皇之进入学生作文或偶像派少年作家的著作之中。

这种现象实在令人担忧。

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肩负着培养文化素养高,具有创新能力现代中学生的责任,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到当前这种肤浅文化、粗俗文化泛滥成灾,我们要特别警惕“文化赤字”的出现,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中学生长期生活在浮躁、盲目、浅薄的文化环境之中,我们更不能让他在文化垃圾中成长。

反之,这就是我们的失职,这就是犯罪。

语文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它承载着民族精神,民族灵魂。

伴随着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

语文教学的春天已经来临,全国上下围绕着新的课程标准,面对高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要求我们培养出“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搜集,处理信息和交流能力的新世纪主人。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实施语文教学。

力求通过对《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和探索,旨在改变目前沉闷的语文教学现状,学习新的理念,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集全校语文教师之智慧,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素养,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中学生。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一)研究对象:七年级、八年级的全体学生(二)研究内容: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供语文教学的资源,选编可供系统使用的教学资源,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究。

重点把握《标准》中的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语文组集体完成)。

2、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研究。

传统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主要从五个方面着手: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

(由历史组协助语文组完成。

)3、“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1)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吸收经典营养,实施“走进经典”工程。

(2)改革语文教学模式,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内涵。

(3)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设计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筛选过滤,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并把其中一些新颖独特、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观点,作为本课题的重要理论支撑。

(2)调查法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了解初中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课题设施方案提供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发现问题,做出调整,使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3)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因而特别适用于实践性强的本课题的研究。

用实证研究法,可以更好地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对教学策略的成效做出检验和评价。

(4)行动研究法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学生写作水平提升的相关问题,把课题研究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五、课题实施的策略(一)七年、八年、同时启动“走进经典”工程,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千字文》→《渔翁对韵》→《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增加传统文化积淀,吸收经典营养,为学生写作提供资源。

使学生有的放矢,自觉运作,并采用以下对策:1、每天两个一: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诗,交流一句自己喜欢的座右铭。

2、每周两个一:读一篇文言散文,写一张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习作。

3、每月两个一:老师开设一次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学生写一篇关于古诗文的心得体会或谈书笔记。

4、每期三个一:举办一期成果展,举办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评选一次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

5、评价一张表,每个学生拥有一张“走进经典”成绩卡,用以记录学生的活动次数、表现,背诵、默写的真实成绩。

记载、评估工作由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完成,送课题组存档,向家长通报。

开展“走进经典”工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怀,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克服目前青少年学生中盲目崇外、迷恋网络、民族意识淡薄、奉献精神不强的不良倾向,力图通过经典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在“润物细无声”中去领悟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达到外化道德行为,内化学识本领的目的,使他们“博于学问,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志于成人。

”(二)挖掘语文教材的文化内涵,改革语文教学模式,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

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

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品位,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水平。

1、创设文化课堂的教学情景(1)空间情景:教室墙上挂出名人画象和名言警句。

(2)导语情景:语文课前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

(3)音乐情景:引用校园广播系统播放音乐,利用激昂慷慨或深情婉转的音乐语言,把汉语言魅力烘托出来,课堂也可以用一定时间播放音乐散文。

(4)影像情景:利用多功能教室播放相关的像影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2、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语文教材不仅贮积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字列行间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血液,如何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文章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构建“导引—诵读—探究—拓展—总结”教学模式,(1)导引:创设课堂教学情景。

(2)诵读:通读与精读结合,美读与品读相结合,让文学作品穿越千年的情感意志,通过诵读形式来滋润学生的心田;(3)探究:探究词法句法现象,探究文章蕴涵的思想美、情感美;探索文中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情结,探究人物形象美与丑;(4)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拓展,同一作家的此文向彼文拓展;(5)总结:教学的心得体会、学生的成长进步,都要及时地加以总结。

(三)加厚文化底蕴,提升文化素养,创建研究性学习平台。

1、实施“走进经典”工程,开发校本教材。

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开发出《诵读经典》、《美文选萃》、《民俗风情》、《故事传说》,四册校本教材,分别供七年、八年学生选用。

2、开展弘扬传统文化各种竞赛活动。

3、组建若干个课题组,由指导老师带着学生走进社会,构建研究性学习平台,以长作业的形式完成,“楹联文化”“节目传统故事”“成语故事”“课本剧编”等专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步骤及成果形式(一)研究步骤1、培训准备阶段。

时期:2018年6月-2018年9月。

主要工作是:①问卷调查,制定方案。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多少”的问卷调查,对我校三个年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兴趣方向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教学现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供语文教学利用的资源,初步选编可供系统使用的教学资源。

2、具体实施阶段(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这一阶段,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汇总,定期举办成果展,编写“走进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教材;建立“走进传统文化”学生成绩档案,将学生学习内容及心得、参加活动的次数、成绩表现等记入档案;定期举办传统文化知识讲座,让学生吸收经典营养;开展“寻找传统文化”的研究性实践活动,例如了解调查家乡传统文化,考察家乡历史名人古迹和传统习俗等。

3、总结结题阶段(2019年5月-2019年7月)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汇总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为下一轮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二)成果展示:研究报告、经验总结、学生成果、课件资料等。

七、经费预算本课题经费用作打印资料,外出学习的旅差费,活动发奖等(自己承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