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第五单元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期末总复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期末总复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民主觉悟,促进了人们的觉醒,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动员,为马克思主义 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 代意义的事件。
第三课:民族复兴的新道路
历史性的转折
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历史条件: ⒈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地发展壮大。 ⒉思想阶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⒊组织基础: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⑵中国共产党主要全国代表大会情况 中共一大:1921、7(上海、嘉兴南湖)----建党大会 中共二大:1922、7(上海)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1923年 (广州)确定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⑶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
• 整体世界的形成:
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工业革命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 整体世界的体现:
世界基本形成统一市场;交通便利,人们更方便来往与各地; 各国间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出现世界性的活动(现代奥运会)
• 整体世界的特征
文明(工业文明的传播)与野蛮(殖民 掠夺)交织。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洪秀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后
义和团运动
痛定思痛
• 失败的的主要原因有:当西方各国先后进入工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 度,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时候,清王朝自大无能、轻视西方、加强皇 权专制,导致国家经济实力贫弱,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强大的军事优势相 比,自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大大加重中国的民族灾难,半殖民半封建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经过 危害 英、美、俄、日、德、法、意、奥。《辛丑条约》
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_第2课《冲破思想的牢笼》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_第2课《冲破思想的牢笼》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 A

4.宣扬文艺复兴的知识分子,他们是( B )的代 表
A.旧贵族
C.工人阶级
B.新兴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
5.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D A.天主教会大量兜售赎罪卷(直接原因) B.天主教会向全体居民征税 C.天主教会肆意出卖教会职位
D.天主教会的腐败损害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6.下列对文艺复兴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达 芬 奇
米 开 朗 基 罗
拉 斐 尔
美术三杰:
达 芬 奇 自 画 像
达芬奇是杰出的艺术 家、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在绘画中主张“拜大自 然为师”,反对单纯临摹, 留下名画20余幅,是近代 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奠基 人之一。
神秘 的 《蒙娜丽莎》 你的魔力 在 哪里
对比一下这两幅画,你觉得作品中人物各自有何特点?
这两座教堂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会有这种不同?
科隆大教堂的建筑风格盛行 于欧洲中世纪。建筑顶端都 有高直的尖顶,表现出升入 天堂、神权至上的宗教色彩。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则被 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 第一个作品。它抛弃了尖顶, 建筑风格平实、亲切,体现了 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也 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B.布鲁诺
D.培根

A )
B 5.被视为“科学革命的开端”的是 (
A托勒密提出“地心说”

B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C布鲁诺提出宇宙是无限的D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 6.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星球是 A.天王星 C.海王星 B.冥王星 D.木星 (


7.跳高运动员跳得再高,都要落回到地面。可以正确解释 这种现象的理论及发现者是 ( )

5.2 冲破思想的牢笼 课件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

5.2 冲破思想的牢笼 课件1(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
第五单元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文艺复兴运动 科学革命
启蒙运动
——神权至上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 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宗教神权思想!
天主教的主要教义: 原 罪:人类生而具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 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 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 灾祸的源。
名著赏析
(第一天故事第二):第二则故事. 一个叫亚伯拉罕的犹太人 来到罗马教廷,凭着他亲眼所见、以及从别人那儿听来的种种情 形,目睹了教会的腐败,发现‚罗马教廷中教皇、红衣主教、主 教这一伙,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犯着‘贪色’的 罪恶,……。‛ 他再考察时,又知道他们个个都是爱钱如命、贪得无餍,甚 至人口也可以当牲口买卖,至于各种神圣的东西,不论是教堂里 的职位,祭坛上的神器,都可以任意作价买卖。甚至借着‚委任 代理‛的美名来盗卖圣职。 ——薄伽丘《十日谈》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 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 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恩格斯)
代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 《最后的晚餐》等
最 后 的 晚 餐
请你各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画中人物的表情?
《蒙娜丽莎的微笑》
《中世纪的一个家庭》
对比一下
这两幅画上的人物表情形成了鲜明对比。中世纪画上人物神情木然 ,反映 了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不能自由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而《蒙娜丽莎》中 的妇女神态自然,口角含着一丝微笑,恬静之中带有隐约的哀伤 ,富有青 春的活力,反映作者努力冲破中世纪教条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米开朗基罗(1475-1564年)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冲破思想的牢笼》第2课时教案(重点资料).doc

新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冲破思想的牢笼》第2课时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二课时近代科学的诞生教材分析“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上一课时内容的延续,本课题以培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为代表,阐述了这一时期人类在认识自然方面的系列突破,让学生知道近代科学的诞生对解除宗教蒙昧以及重新塑造人们世界观、价值观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本课时的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通过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贡献,感受近代科学的诞生对欧洲中世纪思想产生的冲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理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书籍、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辨证分析历史上有关人地关系的言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哥白尼、布鲁诺、牛顿事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史上代表人物的有关言论,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学难点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向学生传播科学思想,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教学准备搜集相关的图片和史料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闪亮登场活动设计,展示图像5-18、19、20、17、16(要求最后一个必须是培根)等其他当时科学家。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总体上对当时近代科学家的认识,认识他们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

成功引入本课课题提问:猜猜看他们都是谁?并用一句话说出他们的最大贡献。

(新课教学思维碰撞:1、知识就是力量组织学生结合书本资料就“知识就是力量”进行辩论。

通过辩论,以点带面,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总结:第一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的主导地位;第二种观点强调人地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第一种观点是人们从畏惧大自然的年代中觉醒,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力量,就其产生的时代来说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但是随着人类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人类滥用自己的知识,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给人类乃至整个地球上的生灵带来诸多的灾难,由此人们开始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人物追忆:2、科学家研究自然(1)宇宙之心的探索展示资料或播放科教片,让学生比较托勒密、哥白尼以及布鲁诺的思想,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总结:人类的科学探索是顺序渐进的,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无止境的。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2)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
4、代表人物及主张
伏尔泰 天赋人权 孟德斯鸠 三权分立 卢梭 人民主权 狄德罗(百科全书派)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蒙娜丽莎的微笑
文艺复兴
“教皇奶牛”的解 放
近代科学的诞生
理性之光
宗教改革 科学革命 启蒙运动
意义:人们开始走出中世纪的宗教愚昧和专 制主义,追求人性、自由、民主与科学。
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运动)
1、时间 14世纪~16世纪 2、地点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 3、原因(1)新兴资产阶级认为自己能创造财富,也应该享受生活。他们
三、近代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
1、时间: 15、16世纪 2、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
识也在发生变化 3、代表人物及主张 • 培根 知识就是力量 哥白尼“日心说” • 布鲁诺宇宙是无限的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4、意义:使自然界……技术发明的高潮
四、理性之光(启蒙运动)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 3、原因:(1)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的思考
要求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 (2)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 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4、代表人物及作品 达·芬奇(意大利) 《蒙娜丽莎》莎士比亚(英国)《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5、意义是一场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强调人性的解放。使 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味中解放出来 6、中国同主题的文艺作品 汤显祖《牡丹亭》
二、 “教皇奶牛”的解放(宗教改革)
1、原因 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日益腐败。 2、时间:16世纪 领导人:马丁路德
兴起国家:德国对象:天主教会 3、主张(1)在信仰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2)只要自己真诚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名师教案1 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名师教案1 人教版

第二课冲破思想的牢笼本课内容的背景之一就是欧洲中世纪的神权统治和君主专制,可以向学生提问:“欧洲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发展而来的?”或者就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特点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在脑海里重现对欧洲中世纪的思想及社会状况的认识,引导学生进入“冲破思想牢笼”这一主题。

一、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的兴起1、背景: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束缚谋求自身的发展(中世纪封建与宗教)2、时间、地点:14世纪、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里。

3、内容: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以反对封建教会宗教思想。

4、代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哈姆雷特》达·芬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杰出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出生于佛罗伦萨附近的芬奇镇。

代表作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

他还致力于数学、解剖学、光学、力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的研究,从事机械设计和技术发明,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学巨人。

比如,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正确全面描述人体骨骼以及摹画了人体全部肌肉组织的科学家;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之前,就发现了重量总是以最短的途径落向地心这一规律,对后来万有引力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在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之前,就曾经有过“太阳不动”的想法;发明了光学玻璃磨制机。

达·芬奇还设计过飞行器、直升飞机、降落伞等等。

虽然他的许多想法只是一种初步的设想,有的也只不过是画出了草图速写,但是,他的这种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探究与追求科学的精神,他的那些发明、设想、构思与见解,对日后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由于担心教会的迫害,他的许多科学研究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一直没有公开和公布。

他一生留下的科学笔记手稿已发现有7000多页。

达·芬奇生活在剧烈的社会变革时代,流寓各地,先后到过米兰、罗马和威尼斯,最后在法国逝世。

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到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第五单元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 第五单元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三、近代科学的诞生 1.社会背景:
文艺复兴 将人尊奉为世界的中心,也把 人提升到高于自然界的位置。人们认为借 助科学发现和发明,就能让大责任为人类 造福。 2.代表人物及贡献 (1)哥白尼的日心说——科学革命的开端
否定了教会权威,鼓励人们探索自 影响: 然界,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三、近代科学的诞生 1.社会背景: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一课时 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
思考: 1.文艺复兴运动率先发生在何时何地? 2.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期
一、文艺复兴——蒙娜丽莎的微笑 1.时间、地点: 14世纪,意大利
2.文艺复兴的背景
(1)中世纪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绝对统治下。 (2)14世纪意大利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兴起 (3)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环境
一、文艺复兴——蒙娜丽莎的微笑 1.时间、地点: 2.文艺复兴的背景 3.文艺复兴的内容和实质: 4.代表人物及作品 5.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及意义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 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逐渐 从中世纪的宗教愚昧中解放出来。
第五单元 工业文明的来临
第二课 冲破思想的牢笼
——第二课时 “教皇的奶牛”的解放(宗教改革)
在信仰问题上人人都是平等的。 (因信称义)
二、“教皇的奶牛”的解放——宗教改革 1.时间、地点:16世纪,德国 2.历史背景 3.领导人和核心思想: 4.影响和意义
(1)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新教形成。 (2)西欧国家相继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走上 独立发展的道路。(政教分离)
问:从P12教皇和路德的言论中看,路 德有什么主张导致教会对他的反映如此 剧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学思考
1、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2、 O 、 文 艺 O 复 兴 O 运 动 O 14
背景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 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 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 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 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 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 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 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 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 《圣经》里说,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 圣经》里说,我们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 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 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 了大罪,做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 了大罪,做为他们后代的人类,就要世世代代地赎罪, 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 终身受苦,不要有任何欲望,以求来世进入天堂。在 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的, 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的,科学 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
为中心, 宣扬以 “ 人 ” 为中心,表达人 的多种情感,号召追求个人幸福。 的多种情感,号召追求个人幸福。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 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通过文艺创作,肯定人 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 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 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 切以人 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 了人。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 了人。这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
•看图5-15 分析新教分布的区域特征及影响。 看图5 分析新教分布的区域特征及影响。 看图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全国, 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全国,各地的教会 纷纷独立。这一时期,瑞士、 纷纷独立。这一时期,瑞士、英国等西欧国家也 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 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继摆脱了罗 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马教会的控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手工作坊 所有者 劳动者 作坊主(师傅) 作坊主(师傅)
作坊主与家人、 作坊主与家人、 或学徒、 或学徒、帮工
手工工场 工场主 雇佣工人
工人之间分工合作
生产方式 作坊主进行全 程工作
学徒不领取工资, 学徒不领取工资, 于作坊主。 依附于作坊主。
的关系。 手工工场主与工人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自学思考
1、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什么是文艺复兴运动? 2、 O 、 文 艺 O 复 兴 O 运 动 O 14
-----
蒙娜丽莎
对比一下这两幅画, 对比一下这两幅画,你觉得人物的表情有什么不 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什么含义? 同?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什么含义?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 神态木然, 神态木然,充分反映了人 在神面前的卑微, 在神面前的卑微,对神的 绝对服从
路德向教会权威发起挑战 宗教改革 新教
有关基督教派别的产生: 有关基督教派别的产生: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 (1)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 世纪分为东(东正教, (2)4世纪分为东(东正教,主要范围在东 )、西 天主教,主要范围在西欧)两派。 欧)、西(天主教,主要范围在西欧)两派。 第一次分裂 16世纪初 宗教改革中, 世纪初, (3)16世纪初,宗教改革中,从天主教中分 出新教。从而形成:天主教、东正教、 出新教。从而形成:天主教、东正教、新教 三派。 三派。 第二次分裂
O路德的主张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有什 路德的主张和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有什 么相通之处? 么相通之处? 1. 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 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2. 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 对准了天主教会。 对准了天主教会。 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 3. 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寻找 经典依据。 经典依据。
同时期的中国也有这样反映人们思想解放的 作品吗? 作品吗?
都反映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努力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宣扬人性,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宣扬人性, 肯定人们追求爱情和婚姻自由的 美好愿望。 美好愿望。
此时期,从《蒙娜丽莎》到莎士 比亚的作品,再到中国的《牡丹亭》, 这些文艺作品有何共同之处?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艺术的成就很高,人们也可以自 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 黑暗的时代” 由地发表各种学术思想,和“黑暗的时代”的中世纪是个鲜 明的对比。 明的对比。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兰斯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兰斯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 世纪末 罗马的许多学者, 罗马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 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后来, 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后来,一些东 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 罗马的学者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办了一所叫“希腊学院” 的 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 学校,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文明和文化等。 从此,西欧人发现古希腊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从此,西欧人发现古希腊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中世纪 的一切是那样的丑恶,许多西欧的学者要求恢复古希腊和罗 的一切是那样的丑恶, 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 马的文化和艺术。这种要求就像春风,慢慢吹遍整个西欧。 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希腊热”浪潮。 掀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希腊热”浪潮。这就是历史上所称 文艺复兴” 的“文艺复兴”。
思考:哈姆雷特的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思考:哈姆雷特的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 是对人在宇宙中的价值与地位的肯定,是对 人的理性和智慧的褒扬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 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 核心就是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强调一 人文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 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的精神。它是 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 高度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一种思想态度。 是一次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或 是一次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 影响: 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影响: 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 从宗教愚味中解放出来。(P11) 。(P11 从宗教愚味中解放出来。(P11)
神态自然, 神态自然,面带微笑
○这两幅画上的人物表情形成了鲜
明对比。 明对比。中世纪镶嵌画上人物神情 反映了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 木然 ,反映了人们在神权的束缚下, 不能自由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 不能自由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而 蒙娜丽莎》中的妇女神态自然, 《蒙娜丽莎》中的妇女神态自然, 口角含着一丝微笑, 口角含着一丝微笑,恬静之中带有 富有生命的活力。 隐约的哀伤 ,富有生命的活力。 (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努 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努 力冲破中世纪教条对人性的压抑和 束缚.) 束缚
第一课 工商业的兴起 手工工场 两个 内容 手工作坊向手 工工场转变 商业的发展,新 的社会阶层诞生 农业文明 过渡到工 业文明的 准备阶段
意义:了解16世纪前后,工业文明的曙光首先 在西欧出现,工商业的兴起是其重要表现。
练一练: 练一练: 1、手工工场最早出现于(14 ) 世纪的( 意大利 )国家,工业文明 明清)时期出现手工工场。 的曙光首先在(西欧 出现。中国于( ) 2、16世纪西欧,新诞生的社会阶层有(手工工场主)和( 工人 ), 没落的社会阶层是( 贵族 )。 3、
阅读P 材料 思考: 材料, 阅读P12材料,思考: 天主教会与路德在思想上有何根本不同? 天主教会与路德在思想上有何根本不同? 天主教会: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 天主教会:教皇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人人都 要听从于他,要借助于他才能跟上帝沟通。 要听从于他,要借助于他才能跟上帝沟通。 路德:人人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路德:
课堂小结
发生地 文艺复兴 运动 路德宗教 改革 主要主张 影响 相同点
意大利 以人为本 德国 信仰平 等,自 己得救
历史背景 解放思想 相同,都 相同, 针对封建 教会, 教会,具 宗教独 有反封建 立发展 性质。 性质。
1.文艺复兴首先兴起于( A.英国 B.法国

) D.德国
C.意大利
2.14世纪,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待实际问题不是从神 出发,而是从人出发,这种思潮叫做( B ) A.唯物主义 C.现实主义 B.人文主义 D.启蒙主义
3.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 A.达.芬奇 C.莎士比亚 B.但丁 D.马丁·路德 ( A )
4.宣扬文艺复兴的知识分子,他们是( B )的代 表 A.旧贵族 C.工人阶级 B.新兴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
5.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D A.天主教会大量兜售赎罪卷(直接原因) B.天主教会向全体居民征税 C.天主教会肆意出卖教会职位 D.天主教会的腐败损害了德国各阶层的利益
这两座教堂建筑有什么不同? 这两座教堂建筑有什么不同?为什 么会有这种不同? 么会有这种不同?
科隆大教堂的建筑风格盛行 于欧洲中世纪。 于欧洲中世纪。建筑顶端都 有高直的尖顶, 有高直的尖顶,表现出升入 天堂、神权至上的宗教色彩。 天堂、神权至上的宗教色彩。
佛罗伦萨大教堂的穹顶则被 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 第一个作品。它抛弃了尖顶, 第一个作品。它抛弃了尖顶, 建筑风格平实、亲切, 建筑风格平实、亲切,体现了 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也 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