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之环境设施管理(PPT 56页)
三、隔离环境
• 隔离器:隔离器:整个由高强度软透明塑料薄膜 制成,或是前部操作面由高强度透明塑料薄膜制 成,长方形,一侧装有橡皮手套,饲养人员通过 手套进行操作,不直接接触动物。
• 鼓风机:将洁净空气通向隔离器,维持隔离器内 的换气次数,气流速度及正压。
• 灭菌渡舱:装在隔离器的一侧,呈桶状,两端具 有塑料薄膜套盖,一端在隔离器内,有内盖,一 端在外界,有外盖,两盖不能同时打开,专为传 入传出物品及动物用。
- 40~70
1、美国保暖、冷却和空调工程师学会;2、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所;3、欧洲实验 动物学会;4、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5、医学研究委员会
空气相对湿度(Relative air humidity)
高湿: 80%-85%,动物将停止生长; 高湿容易引起代谢紊乱; 利于微生物滋生; 氨易溶于水,湿度高,室内氨浓度增加。
(二)建筑卫生要求
动物繁育、生产、实验场所有围护结构材料 均应无毒、无放射性。内墙表面应光滑平整, 阴阳角均为圆弧形,易于清洗、消毒。墙面 应采用不易脱落、耐腐蚀、无反光、耐冲击 的材料。地面应防滑、耐磨、无渗漏。天花 板应耐水、耐腐蚀。
(三)建筑设施要求
建筑物门、窗应有良好的密封性,走廊宽度 不应小于1.5m,门宽度不应小于1m。动物繁 育、生产及实验室通风空调系统保持正压操 作,应合理组织气流布置送排风口的位置, 避免死角,避免断流。各类环境控制设备应 定期维修保养。
二、设施区域设置要求 (一)区域布局 1.前区的设置 包括办公室、维修室、库房、饲料
室、一般走廊。 2.饲育区的设置 • 繁育、生产区 包括隔离检疫室、缓冲间、育种室、
扩大群饲育室、生产群饲育室、待发室、清洁物 品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 动物实验区 包括缓冲间、实验饲育间、清洁物品 贮藏室、清洁走廊、污物走廊。 • 辅助区 包括仓库、洗刷间、废弃物品存放处理间 (设备)、密闭式实验动物尸体冷藏存放间(设 备)、机械设备室、沐浴间、工作人员休息室。
动物实验中心屏障环境设施卫生防疫管理制度
动物实验中心屏障环境设施卫生防疫管理制度1、干净区的序次和卫生管理1.1对人员的管理:进出干净区的所有人员都必定严格执行《人员进出动物实验设施程序》,不得在干净区内进行无菌服、摘口罩、吐痰等破坏干净状态的活动。
1.2对备用饲料、垫料、笼具、饮水瓶和料斗的管理:灭菌后的上述物品,应注明种类,整齐地码放于干净物品储蓄间内,不得就地码放。
平时要保持储蓄间干净整齐。
储存时间最长不高出1周,高出者应重新消毒,以保证清洁。
1.3对各种用具的管理实验用具:对实验台架、器材、桌椅等的管理(由实验人员负责):消毒后,应整齐地码放于合适地址,不得乱堆乱放;使用后,应将其打扫干净并放回原处,不留灰尘和污垢。
1.3.2、管理用具:对作业车等不宜或不需频频传出者,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理干净并放回原处;对扫帚、拖布等宜于频频传出者,每次使用后,应及时传出干净区。
1.4对环境的管理及消毒每日晚大将动物饲养间以外的其他干净区用紫外线灯照射1h。
1.4.2每个月倒房间1次,对倒空的房间(无动物)用紫外线灯照射1h。
每周用过氧乙酸等高效杀菌剂对整个干净区环境进行1次完整清理消毒,应用消毒药品对干净区墙面、地面和设备进行消毒和打扫,不留死角。
每日应用2%的戊二醛溶液对仪器、设施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更换垫料后要用消毒液对房间进行消毒。
1.5干净区内荒弃物不得停留过夜。
1.6干净区内不得有逃逸动物。
1.7干净区序次和卫生管理的记录写入《环境管理记录表》2、非干净区的序次和卫生管理2.1对办公室、监控值班室和楼梯的管理:所有人员各负其责,使设施周边、桌、椅、柜、门、窗、墙壁、地面等处外观整齐,不堆放杂物;平时用品用后随手放入指定位置;保持上述环境整齐,物品放置有序。
每日下班前,各办公室人员将所在房间打扫干净。
2.2对空调机房、冷水机房和制水间的管理:由设施管理人员负责。
设施上方及其作业地域不堆放杂物,桌、椅、柜、门、窗、墙壁、地面等处外观整齐,常用工具整齐、放置地址固定。
实验动物学 第四章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和质量控制
隔离 普通 环境 环境
屏障 隔离 环境 环境
普通 环境
屏障 环境
隔离 环境
屏障 环境
20~26
15a
20
10
50c
18~29
20~26
16~28 4 40~70
8b
15a
20
8b
0.20
—
10
50c
—
20~26
16~28
15a
20
—
10
50c
5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
15~20
7
5或7d
—
3
无检 出
2.单走廊式:
普通环境、屏障环境、隔离环 境都可以这样布局,小型的屏障系 统一般采用这种方式。由于清洁走 廊和污物走廊共用一条通道,该类 设施在运营中也较难达到微生物和 寄生虫控制标准。
3.双走廊式:
可以有效的将清洁区和污染区分 开,避免交叉感染,长期实验及动物 生产单位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4.三走廊式:
2、理化因素:光照、噪声、粉尘、 有害气体(氨等)。
3、营养因素:饲料和水。 4、生物和栖居因素:菌落数、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一、气候因素: (一)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2)影响代谢; (3)影响健康与抗感染能力; (4)激发应激反应; (5)影响实验结果。
表4-表4-1 不同环境温度时戊巴比妥钠给药(95mg/kg, 腹腔注射)导致雌性Wistar大鼠死亡率比较
普通环境的构造和功能因饲养不同 的动物品种而有一定的区别。
普通环境动物室
(二)屏障环境
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 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 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和/或 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标准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标准》
一、实验动物的环境
1、温度
实验中所使用的动物有不同类型,每种动物有不同的温度环境要求,一般情况下,动物的温度环境范围应该介于20°C-29°C之间,不能突破这个温度范围,但有些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节。
温度过高会导致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降低,过低会导致动物血液循环障碍,同时还会影响到动物的生存能力。
2、湿度
湿度是影响实验动物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实验室应该保持湿度在20%~70%之间,低于20%的湿度会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功能,而高于70%的湿度会增加细菌、真菌等病原体的繁殖,对实验动物的健康有害。
3、光照
实验室中的动物环境应有良好的日夜变化,一般情况下,保证每天白天12小时以上,夜晚12小时以下,正常情况下,实验室中的光强应该在80-120lux之间,但也可以根据实验特殊情况进行调节。
二、实验动物设施
1、实验动物栖息的容器
实验动物栖息的容器大小应与动物的体型相匹配,确保动物足够的空间,使其可以自由活动,容器内部应有足够支持动物活动的设施,
比如箱子、洞、攀爬架等。
容器的表面应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细菌和真菌的繁殖。
2、实验动物用具
实验动物用具的种类和数量应与动物体型相适应,以满足动物运动和行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动物间的接触,降低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损害。
3、实验动物饲料
实验动物饲料的质量必须符合标准,以确保动物营养的全面均衡,饲料应该保持干燥,避免变质。
饲料的数量应根据动物的重量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整,以满足动物的营养需求。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与管理
适当的换气次数可以为动物提供充足的新鲜空气。但换气次数过多,则会让动物大量消耗体能以弥补因空气快速流动引起的热量损失,国家标准规定的换气次数在10-20次/h.
三、气流及风速(GB≤0.18m/s)
01
空气流动方向:在屏障系统中,因静压不同,空气的流动方向是,清洁走廊→饲育室→污物走廊→淋浴室→设施外,室内处于正压,压力梯度为20~50Pa。
持续的黑暗环境可抑制大鼠的生殖过程,使卵巢减轻;持续光照,则过度刺激生殖系统,产生连续发情,大小鼠出现永久性阴道角化,有多数卵泡达到排卵前期,但不形成黄体。
01
以12H明,12H暗或10H明,14H暗为宜,动物可出现稳定的发情周期。
02
(二)影响
饲养室内噪声来源:外界传入,室内机器产生如空调机、排风机,动物自身产生的走动、争斗、鸣叫等。
(一)对生长、繁殖的影响
10KHZ、110DB的纯音刺激后小鼠对肾上腺素的感受性有明显增加。说明声音刺激对交感神经有很大影响。
01
而给小鼠投喂镇静剂如冬眠灵、氯丙嗪、利血平、安定时,能降低其对声音的感受性。
02
另外,振动能引起动物消化器官分泌机能的障碍,从而导致消化吸收不良。
03
(二)实验结果的影响
二、湿度(GB40%—70%)
空气中湿度是指大气中水分含量,按每立方米实际含水量(克)表示,称为绝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含水量占同等温度下饱和含水量的比分比值,称为相对湿度(%)
”
相对湿度对动物机体热调节有密切关系,当环境温度与体温接近时,动物体只能通过蒸发作用来放散体热,而当环境湿度达到饱和状态时动物体的蒸发受到抑制,容易引起代谢紊乱,使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加
动物与人的听觉器官剖解结构和生理功能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动物听到的音域比人宽。人:1000-2000HZ;动物1000-5000HZ。
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控制1
(三) 气流和风速 1.气流—实验动物设施内空气的流动 2.风速—即是气流的速度 3.换气次数—指饲养室内通风程度,即室内 旧空气被新风完全置换的次数 二、理化因素 影响实验动物的理化因素包括光照、 噪声、 粉尘、有害气体和杀虫剂、消毒剂等。 (一) 光照 1. 光照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1)影响视力 (2)影响生理及生殖机能 2. 光照的调控
(四)实验动物环境 — 外环境和内环境 1.实验动物外环境:指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以外 的环境。 2.实验动物内环境:指依科研要求和人们的意愿, 将 实验动物的生长、繁殖或活动限定在某种特定的人工 场所内。内环境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 (1)小环境 — 指包围在实验动物体的饲养盒内, 对实验动物直接产生影响的各种理化因素, 如温度、 湿度、气流速度、氨浓度、光照周期、噪声等。 (2)大环境 — 指放置实验动物笼架器具等辅助 设施的饲养间和实验间的各种理化因素。
三、生物因素 (一) 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 社会因素和饲养密度 在集体笼养时,每只成年实验动物所 占的笼具底面积,小鼠需要0.0067~ 0.0135m2,大鼠需要0.0175∼0.044m2,豚 鼠需要0.044∼0.088m2;而兔、狗、猴则 个别笼养,其所需笼具底面积分别为 0.27m2、0.72m2和0.54m2以上; 详见表4-5。
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控制 ● ● ● ● ● 实验动物环境及环境控制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及控制要求 实验动物房舍设施 实验动物饲养的辅助设施和设备 实验动物环境监测及设施维护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及环境控制的意义
一、实验动物环境 (一)生物的环境:围绕生物体的一切事物, 为生物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 (二)实验动物环境:人工控制的, 供实验动 物繁殖生长的特定场所及有关条件,即围绕实验动 物所有事物的总和。 (三)实验动物设施:界定实验动物生存空间、 维持其所需的建筑物和设备等。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全套
实验动物设施环境监测管理制度全套一、适用范围适用于实验动物生产、实验场所的环境条件及设施的设计、施工、检测、验收及监督性管理。
二、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制度。
1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设施用于实验动物饲养、实验、培育、生产所用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3实验动物生产设施以保种、繁殖、发育、生长等为目的而进行实验动物培育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4实验动物实验设施以研究、实验、教学、生物制品和药品及相关产品生产、检定等为目的而进行实验动物实验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5普通环境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物品和动物出入,适用于饲育普通级实验动物。
6屏障环境符合动物居住的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出,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级实验动物。
7隔离环境采用无菌隔离装置以保持装置内无菌状态或无外源污染物。
隔离装置中动物和物料的动态传递须经特殊的传递系统,该系统既能保证与环境的绝对隔离,又能满足转运动物、物品时保持与内环境一致。
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原体级、悉生及无菌级实验动物。
8屏障环境设施符合屏障环境要求的,用于实验动物生产或动物实验的建筑物和设备的总和。
9隔离设备通过构造和气流控制、在确定的容积内实现实验动物隔离环境的设备,该设备用于饲养无特定病原体、悉生、无菌或感染动物。
10洁净度5级空气中大于等于0.5μm的尘粒数大于352pc∕m3到小于等于3520pc∕m3,大于等于5μm的尘粒数小于等于29pc∕m30 11洁净度7级空气中大于等于0.5Rm的尘粒数大于35200pc∕m3到小于等于352000pc∕m3,大于等于5μm的尘粒数大于293pc∕m3到小于等于2930pc∕m3012洁净度8级空气中大于等于0.5μm的尘粒数大于352000pc∕m3到小于等于3520000pc∕m3,大于等于5μm的尘粒数大于930pc∕m3到小于等于29300pc/m3。
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与设计
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与设计一、引言实验动物在科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被用于医学疾病的研究、基因工程的实验以及药物的测试等领域。
安全、有效和合理的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与设计对于确保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和数据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与设计的相关要点,旨在为相关从业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建议。
二、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的重要性1. 保障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
合理的设施管理可以确保实验动物在实验过程中获得合适的营养、安全的环境和不受压力的生活条件,从而降低实验动物受到疾病和精神压力的风险,保障实验动物的福利。
2. 有效保障实验数据的可靠性良好的设施管理可以保障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适宜的实验动物设施可以为实验动物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精准的实验操作条件,从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3. 保护研究人员和环境安全合理的实验动物设施管理可以保护研究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范的管理,可以减少实验动物的逃逸和非法使用,降低对研究人员和环境带来的潜在威胁,保障实验室的安全和稳定。
三、实验动物设施管理与设计的关键要点1. 设施建设的合理规划在建设实验动物设施时,需要充分考虑实验动物种类、数量和实验目的等因素,合理规划设施的布局和空间利用,确保设施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要满足相关法规对实验动物设施的要求,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2. 设施环境的控制和改善合理控制设施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参数,为实验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保持设施的清洁和卫生是保障实验动物健康的关键,定期清洁设施、更换床品和消毒器具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3. 实验操作和管理的规范化设施管理中要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动物的饲养、喂养、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等方面。
要为实验动物设施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教育,确保实验动物福利的保障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环境管理)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外环境。
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
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
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
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
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气候因素。
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
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
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
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
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
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
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
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规范化管理
正常生长繁殖以及达到动物实验成功的必要
条件。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实验动物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
1、实验动物外环境:是指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环境,如楼与
楼之间的距离、周围的噪声、空气中的尘埃及有害气体等。
2、实验动物内环境:指实验动物赖以生存、繁殖或活动的环 境。又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大环境是指放置饲养动物笼 具架等辅助设施的实验室;小环境是指动物饲养笼盒内及周 边的各种理化因素,如温湿度、气流、噪声、光照强度、氨
浓度等。内环境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质量。
二、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分类
(一)按照环境设施的使用功能,可分为实验 动物生产设施、实验动物实验设施 和实验动物特殊实验设施。 (二)按照空气净化和对微生物控制程度,
可分为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和隔离环境。
1、实验动物生产设施(breeding facility for
第四章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及规范化管理
苏金华 高级实验师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第二节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设施
第三节 实验动物相关法律法规
第四节 实验动物屏障环境维护与管理
第一节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概念
一、实验动物环境设施的定义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是指进行实验动物饲养、
生产、保种、维持、试验、实验研究等所需
4、普通环境(conventional environment):
符合实验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控制人员和物
品、动物出入,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 于饲育基础级实验动物。
5、屏障环境(barrier environment):符合动
物居住的要求,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空气的进
实验动物房环境控制管理制度
实验动物房环境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建立和实施一套有效的实验动物房环境控制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个关于实验动物房环境控制管理的详细指南,以确保动物的福利和研究的质量。
二、设施要求2.1 动物房选址实验动物房应远离噪音、振动、电磁辐射等干扰源,选址应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
2.2 建筑结构动物房应具有合理的建筑结构,包括良好的通风、采光、保温和隔音性能。
内部空间应满足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动物饲养需求。
2.3 空气净化系统动物房应配备高效空气净化系统,以去除空气中的微粒、气态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2.4 温湿度控制动物房应根据饲养动物的品种和习性,设置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并配备相应的调控设备。
三、动物管理3.1 动物来源与检疫实验动物应从具有合法资质和良好信誉的供应商处采购,进入动物房前应接受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
3.2 饲养密度与分组动物的饲养密度应根据其品种、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以确保其舒适度和健康状况。
3.3 饲料与饮水实验动物应提供符合营养需求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并定期更换和消毒饮水器具。
3.4 动物健康监测与记录应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重、行为、外观等方面的观察,并记录相关数据。
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并报告。
四、人员管理4.1 培训与资质要求实验动物房的工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并取得相应资质证书,以确保其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4.2 个人防护与卫生要求工作人员在进入动物房前应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工作服、手套、口罩等,并遵守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工作结束后应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4.3 动物实验操作规范工作人员在进行动物实验时应遵循相关操作规范,确保动物的福利并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对于涉及伦理问题的实验项目,应提前向伦理委员会申请并获得批准。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环境设施控制[1]
大型的通风冷暖空调系统,每年需要昂贵的维 修费用。 绝对严谨的无菌工作程序,给工作人员带来不 便。
不能保护工作人员免受AEROALLERGENT 传统房间一经建成,便很难改建,重复建设浪费巨大。
维修费用几乎没有。 灵活的无菌工作程序。
可以保护工作人员免受AEROALLERGENT。 安装调试简便,体积小,随时可以移动和搬运。
万一有动物感染,整批动物都受到感染,要重新消毒 某一笼具有动物感染,可以单独消毒处理,易于操作, 处理,产生大量费用。 绝对避免动物交叉感染。 饲养少量动物(低于1000只),装修房间浪费,资 源闲置。 频繁消毒处理,需要大量的人工。 长期在动物房工作人员会产生程度不同的皮肤瘙痒和 过敏症状。 非常适合少量的动物饲养(低于1000只),一套主机 可配置三套通气笼具(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消毒简单方便(高温高压灭菌),解放人工。 绝对避免工作人员遭受感染(由于动物毛发和代谢产 生的碎片)。
表3 一些国家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相对湿度的规定
动物 实验动物设施内规定的相对湿度的规定 美国ILAR OECD 日本 中国
小鼠 大鼠 仓鼠 豚鼠 兔 猫 犬 猴
40-70 40-70 40-70 40-70 40-70 40-70 40-70 40-70
30-70 30-70 30-70 30-70 30-70
• 屏障系统(1万级) 用来饲养SPF动物,动物来源于无菌、悉 生或SPF动物种群。一切进入屏障的人、动 物、饲料、水、空气、垫料及各种用品均 需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利用空调送风系 统形成清洁走廊 动物房 污染走 廊 室外的静亚差梯度,以防止空气 逆流形成的污染。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 少直接接触。
半/亚屏障系统: 饲养清洁级动物,环境设施指标除了洁 净级别(10万级)、落下菌数(12.2/皿/小 时)与屏障系统(SPF级)不同外,其他各 项指标与屏障系统均相同。
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
一、名词解释1、普通环境:普通环境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一般实验动物2、屏障环境:屏障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无特定病源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实验动物,这类设施严格控制人员和物品进入,动物来源于无菌、悉生动物或SPF动物种群。
利用空调送风系统形成清洁走廊、动物房、污染走廊、室外的静压差梯度,以防止空气逆向形成的污染。
屏障内人和动物尽量减少直接接触,工作时应戴消毒手套,穿着灭菌工作服等防护用品。
3、隔离环境:隔离环境设施采用无菌隔离器以保证无菌或无外来污染物。
隔离器内的空气、饲料、水、垫料和设备均是无菌的,为了保证这种无菌状态,人不能和动物直接接触,工作人员通过附着于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进行操作。
隔离器的空气进入要经过超高效过滤0.5um微粒,滤除率99.97%),一切物品包装灭菌后通过灭菌传递舱移入,动物来自无菌动物、或其哺育的剖腹产动物后代。
该系统的设施适用于饲育无菌们(Germ Free)级及SPF 级实验动物。
二、是非题(下列试题中正确的用(√)号错误的用(×)号)1、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湿度,(√)2、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3、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绝对湿度与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比值称之为空气的相对湿度。
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4、在某一温度下空气的最大含水量,称之为这一温度下空气的相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相对湿度来恒量的。
(X)5、每立方米空气中实际含水量称之为绝对湿度,实验动物设施的湿度指标是用绝对湿度来恒量的。
(X)6、喜玛拉雅兔的毛色基因在10℃以下的环境里表现为兔鼻端和四肢未端毛色为黑色,20C 以上的环境则表现为白色,说明动物性状的表现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7、研究化学物质的毒性反应时,环境温度不同,动物对毒性的反应的LD50可能不同,急性毒性反应曲线也会不一样。
实验动物的环境控制
污染处理
02
03
紧急救援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采取措施保 护实验动物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对实验动物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 及时清理和处置,防止对实验动 物健康造成危害。
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采取措 施,确保实验动物的安全和健康。
05
实验动物环境的影响与评估
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生理影响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 噪音等对实验动物的生理功能产 生影响,如体温调节、内分泌、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对实验动物的呼吸系统 和健康状况有直接影响。
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有害 气体和尘埃的积累。
对于需要特殊环境条件的实验动 物,如无菌动物或SPF级动物, 应采取严格的空气过滤和消毒措 施,确保空气质量符合要求。
噪音
噪音是实验动物环境中容易忽视 的因素,但对动物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有很大影响。
根据实验动物的需求,控制室内温度, 保持适宜的温差。
湿度管理
维持适当的湿度水平,以满足实验动 物的皮肤和呼吸道需求。
光照管理
设置合理的光照周期,模拟自然光或 恒定光照,以满足实验动物的生物钟 和视觉需求。
饲养密度管理
合理安排实验动物的饲养密度,避免 过度拥挤或孤独。
环境问题应对与处理
01
异常气候应对
高噪音环境可能导致实验动物出 现听力损伤、行为异常、繁殖能
力下降等问题。
应采取措施降低噪音,如隔音设 施的使用、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为实验动物创造安静的环境。
03
实验动物环境的监温度传感器
用于监测实验动物所在环境的 温度,确保温度适宜且稳定。
湿度传感器
用于监测环境湿度,保持适宜 的湿度水平,避免过高或过低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动物环境设施控制供实验动物保种、繁殖、生产的特定场所,以及动物生存的外部条件,总称为实验动物环境;其中动物房舍、辅助建筑以及所需的各种设备等,若用于动物繁殖、生产的称为实验动物设施,若是用于动物实验的称为动物实验设施。
实验动物环境可分为:∙外环境。
是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以外的周边环境。
如气候或其他自然因素、邻近的民居或厂矿单位、交通和水电资源等。
∙内环境。
指实验动物设施或动物实验设施内部的环境。
内环境又细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前者是指实验动物的饲养间或实验间的整体环境状况;后者是指在动物笼具内,包围着每个动物个体的环境状况,如,温、湿度,气流速度,氨及其他气体的浓度,光照,噪音等等。
实验动物环境条件,对动物的健康和质量,以及对动物实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高等级的实验动物,环境条件要求严格和恒定。
因而,对环境条件人工控制程度越高,并符合标准化的要求,生活这样环境中的动物,就越具有质量上的保证,一致性的程度就越高,动物实验结果就有更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也使同类型的实验数据具有可比较的意义。
影响实验动物环境的因素及其控制:∙气候因素。
包括有温度、湿度、气流和风速等。
在普通级动物的开放式环境中,主要是自然因素在起作用,仅可通过动物房舍的建筑座向和结构、动物放置的位置和空间密度等方面来作有限的调控。
在隔离系统或屏障、亚屏障系统中的动物,主要是通过各种设备,对上述的因素予以人工控制。
在国家制定的实验动物标准中,对各质量等级动物的环境气候因素控制,都有明确的要求。
∙理化因素。
包括有光照、噪音、粉尘、有害气体、杀虫剂和消毒剂等。
这些因素可影响动物各生理系统的功能及生殖机能,需要严格控制,并实施经常性的监测。
普通级动物要在适当的范围内,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此予以监控;尤其是清洁级以上等级的动物,应通过实验动物设施内的各种设备,按国家颁布的各个等级标准,严格予以控制。
∙生物因素。
是指实验动物饲育环境中,特别是动物个体周边的生物状况。
包括有动物的社群状况、饲养密度、空气中微生物的状况等。
例如,在实验动物中许多种类,都有能自然形成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群体的特性。
对动物进行小群组合时,就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
不同种之间或同种的个体之间,都应有间隔或适合的距离。
对实验动物设施内空气中的微生物有明确的要求,动物等级越高要求越为严格。
国家标准规定,亚屏障系统设施内空气落下的菌数少于或等于12.2个/皿时,屏障系统2.45个/皿时,隔离系统0.49个/皿时。
实验动物的房舍设施这里指的实验动物设施是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设施的总称,是为实现对动物所需的环境条件实行控制目标而专门设计和建造的。
实验动物设施依其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为各个功能区域,各自有不同的要求。
实验动物设施的等级及其规划结构要点按照“实验动物环境与设施”国家标准(1994)规定,实验动物环境设施分为四等,控制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开放系统、亚屏障系统、屏障系统和隔离系统。
∙开放系统通常为单走廊专用房舍,采用自然通风或设有排风装置,有防虫、防鼠设施,要求笼具和垫料消毒、使用无污染的饲料,人员进出有一定的防疫措施。
这类设施仅适用于普通级动物。
该系统通常分为三个区域:前区,包括检疫室、办公室、休息室等;控制区,包括动物饲育室、或动物实验室、清洁走廊、清洁物品储存室等;后勤处理室,包括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污物处理设施等。
人员、动物和物品原则上按:前区-控制区-后勤处理区的走向运行。
∙亚屏障系统又称为清洁级屏障系统,用于清洁级动物的饲育。
一般设双走廊,也有用层流架作清洁级屏障系统。
其设施的结构及设备配置要求都与屏障系统大体相同,只是空气洁净度只要求达到10万级,管理上要求稍低于屏障系统,故称之为亚屏障系统。
也分三个区域,即清洁区、污染区和外部区。
清洁区包括动物饲育室或实验室、清洁走廊、清洁准备室、清洁物品储存室、检疫室等;污染区包括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等;外部区包括接受动物室、饲料加工室、库房、更衣淋浴间、办公室、值班室、机房、焚烧炉等。
结构通常是双走廊,凡进入清洁区的人员、动物、和物品,甚至空气和水都要经过相应的处理,保证该区域不受微生物的侵染。
进入清洁区的人员、动物和物品要分别遵循一定的运行路线:1人员:更衣-淋浴-更衣-清洁走廊-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染走廊-洗刷消毒室--更衣--外部区域。
2物品:包装-高压消毒(已包装消毒的可经传递窗,清结笼具经有消毒液的渡槽)-清结准备室-清洁物品储存室-饲养室或动物实验室-(污物经包装处理)污染走廊-外部区域。
3动物:动物(带专用包装)-传递窗-检疫室-清洁走廊-饲育室或实验室-(实验后或生产供应)-(经包装)污染走廊-外部区域。
∙屏障系统主要是用于SPF级动物的饲育。
有正压屏障构造、负压屏障构造(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也有用层流架(正压/负压)或隔离器作SPF级屏障系统。
屏障系统设施,要求与外界隔离,空气经三级过滤净化后才进入屏障设施之内,空气洁净度为10,000级。
除生物安全屏障系统为负压以外,通常应保持为正压,且不低于20-50Pa;出风口设有防空气倒流装置。
屏障系统设有清洁和污染走廊,进入系统的笼具、饲料、饮水、垫料、器械等一切物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灭菌,人员进入要经淋浴、更衣,使用专用的服装,进入的动物要有专用包装,也经严格的消毒处理。
系统内的人员、物品和空气等采用单向固定的流通路线,有呼吸系统疾病和皮肤病的人员不能进入系统内。
结构要求和进入系统内的人、动物和物品的运行等与亚屏障系统基本相同,但要求更为严格。
∙隔离系统主要设备是隔离器,分有正压和负压隔离器。
隔离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组成的隔离系统,用于饲养SPF动物、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隔离器可置于亚屏障系统或开放系统内运转,如在开放系统内,则要严格控制系统内环境的温、湿度。
操作时,工作人员只能通过隔离器上的橡胶手套来进行饲养或实验。
物品是通过包装消毒后,由灭菌渡舱或传递窗传入;动物是经由无菌剖腹产的方法进入;进入隔离器的空气,应经高效过滤,保证隔离器内空气洁净度达100级,无菌并维持正压状态。
根据实验需要也可维持负压状态,但需要配置空气排放装置,保证空气排放符合标准。
另外,对实验动物设施的房舍设施的建设,如:地面、门窗、墙壁、天花板、走廊及空气净化调节设备与送排风系统等都有详细的要求,例如:地面要求平而不滑,一般不设排水口;墙壁要求保温和隔音,墙涂料耐酸碱,易于消毒清洗;有压力梯度的系统,门应开向压力高的一侧等。
总之,设施建设是从质量控制要求的角度,考虑到操作和成本等因素来提出相应的要求。
实验动物饲养的辅助设施和设备这是指在动物房舍设施内使用于动物饲养的器具和材料,主要包括笼具、笼架、饮水装置和垫料等,并还有层流架、隔离罩和运输笼等。
这些器具和物品与动物直接接触,产生的影响最直接,务必予以重视。
其中,层流架和隔离罩等设备可在房舍设施中独立使用,隔离罩更是现今用于无菌动物饲育和实验的主要设备。
笼具和笼架在笼外的环境符合质量控制标准的情况下,包围动物小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笼具、笼架的情况。
笼具要求能对动物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通风和采光良好;坚固耐用,里面的动物不会逃逸,外面的动物不会闯进;操作方便,适合于消毒、清洗和储运;成本低廉,经济实用。
现在国内已有多家厂商,生产各种式样和质量档次的笼具。
笼架是承托笼具的支架,使笼具的放置合理,有些还设有动物粪便自动冲洗和自动饮水器。
要注意笼具和笼架的匹配,方便移动和清洗消毒。
∙饮水设备和灭菌设备动物饲养用的饮水设备,一般采用饮水瓶、饮水盆和自动物饮水器。
小动物多使用不易破碎的饮水瓶;大动物,如羊、犬等多使用饮水盆。
这些器具的制造材料要求耐高温高压和消毒药液的浸泡。
自动饮水器,有方便操作,节省劳力的优点;但易漏水,供水管道不易清洗、消毒,国内使用不普遍。
大型的实验动物设施,往往装设无菌水生产设备,用过滤系统和紫外线照射,来清除细菌、真菌和病毒。
实验动物的饮水一般无需作蒸溜、离子交换或反渗透等处理,有助于动物对微量元素的利用。
∙层流架和隔离罩层流架带有空气净化装置和通风系统,置于普通房间内,可作清洁级动物短时间饲养或实验操作及实验后的观察等使用,如果放置在清洁级房舍内,可用作SPF 级动物的饲养或实验观察。
层流架根据实验的需要也有正、负压之分。
层流架结构简单,投资少无需辅助设备,可独立运转,适合于小型和短期的使用,该设备只能控制空气洁净和通风指标,而其他环境指标如温、湿度等,要由设施内加以控制,所以使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隔离罩是保持罩内无菌环境的全密封装置,是无菌动物饲养、实验操作和实验观察的唯一设备。
它主要是作无菌控制,其他环境指标由罩外设备控制,好的设备可维持1-3年的罩内无菌状态。
用于无菌动物的隔离罩是正压装置,如作烈性感染实验应采用负压隔离罩。
运输笼和垫料国际上常用的运输笼具带有空气过滤通风系统和控制温、湿度的装置,运输车辆上也装有各种环境指标的控制系统,形成一个可移动的实验动物饲养设施。
我国目前尚未有此类装备,动物运输时,多采用在普通饲养盒外包无纺布的简易运输笼,经运输后的动物就可能达不到质量控制指标了,研制符合标准又适合国情的运输笼具实在是当务之急。
垫料,能吸附水分、动物的排泄物,维持笼内和动物本身的清洁卫生,垫料应不含挥发性、刺激性物质,无毒性,不会干扰动物实验。
垫料的原料常用锯末、木刨花、木屑、碎玉米芯等。
垫料的原材料常会携带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使用前要经加工处理、消毒灭菌、除虫等。
欧洲国家多用白杨木屑做垫料,而美国多用碎玉米芯,考虑到了材料的毒性因素和取材的难易。
目前我国实验动物垫料尚未标准化,多采用混合木屑,其成分和毒性都不确定,可喜的是,现已开展了相关的研究,莎适合国情的标准化垫料,指日可待。
实验动物环境监测和设施的维护新建或改建的实验动物设施竣工启用前,须向所属的实验动物管理部门申请进行环境设施的检测,检测合格方能投入使用。
实验动物设施是连续运行的,各种环境因素一直处在变动之中,也需要经常性的监测和维护。
对实验动物设施的环境条件,国家有标准化的规定,检测项目包括温度、相对湿度、气六速度、梯度压差、空气洁净度、空气落菌数、氨浓度、噪声、照度和换气量等。
∙环境检测的项目空气洁净度的指标包括有:空气落菌数,是检测空气生物洁净度的指标,用血琼脂培养基,置于被检房舍的空间,暴露30分钟后,计算培养基上的落菌数;尘埃粒子测定,是空气洁净级别的指标,10-20平米的房间布点3-5个,用专用仪器测定,数据作统计分析。
此外还有下列七项指标的测定:温度、湿度测定,包括日温差、温湿度的均匀性等;气流速度测定,使动物处在合理的风速区域;换气次数,测定送风口或出风口的风速,然后参照风口面积和房间容积计算;静压差测定,用压差计测定设施内各区域的压差,分析设施内气流走向的合理性;噪声测定,用噪声计,选离墙壁1米,距地面1.2-1.5米的测点测定;照度测定,常用仪器是照度计,采用多测点测定,检测光照的均匀性;氨浓度测定,该检测项目通常是在设施运转后进行的监测项目,反映室内的换气情况、动物的合理密度和设施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