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知识点填空)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人教版)1、人口迁移的类型:内迁和外迁。

内迁是指人口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外迁是指人口跨越国界的流动。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经济原因是主要的推动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政治原因包括战争、政治迫害等;文化原因包括教育、语言、宗教等。

3、人口迁移的影响:对原居地和目的地都有影响。

原居地可能会出现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等问题;而目的地可能会面临过多的人口压力、社会矛盾等问题。

4、世界人口迁移的趋势:近年来,人口迁移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对移民的限制和控制政策。

5、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是城市化和东部地区人口向中西部地区的流动。

城市化带动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向该地区迁移。

口容量为70亿人左右,而全球人口已经超过了78亿人,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确保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根据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在二战前主要是从欧洲流向美洲和大洋洲,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二战后,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地区差异,国际人口迁移变得更加短期和流动化,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中国的人口迁移历史上主要是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流向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等地。

建国初期,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是为了开发国土。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成为主要形式,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缓解了地区差异,促进了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口迁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等,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政治因素如政策、战争和政治变革等。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是地理学习中的重要一部分,以下是本册的知识点概述: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球体,其周长约为40075公里。

它的形状和大小对于进行地理研究和制作地图至关重要。

2. 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自转和公转。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而公转则导致了季节变化。

3. 地球的经纬度经度是指从地球表面通过北极点的线路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而纬度则是从南北两极到达地球表面上某一点的长度。

4. 地球的地理格局地球被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地球上形成了多种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地球的各个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二、宇宙中的地球1. 太阳系的结构和特点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一些卫星、小行星等组成,其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2.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它位于距离太阳约1.5亿千米的轨道上。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对于地球上的生命和地理现象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地球的内部圈层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薄壳,地幔在地壳之下,地核则位于地幔之下。

2. 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地球内部的圈层运动主要包括地壳的运动和地幔对流。

地壳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而地幔的对流则影响着地球的地理形态。

四、板块构造与地理环境1.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的地质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在地球内部的对流作用下不断移动。

2. 地球地壳运动的地质灾害地质板块的运动导致了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活和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水资源的利用与水问题1. 水的分布和利用地球上的水资源非常宝贵,它广泛分布在地表水、地下水和冰雪等形式中。

人类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一个椭球体,由于自转而略呈扁球面,赤道稍胖而极地稍扁。

2.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根据密度的差异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

二、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逆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24小时-自转的意义:引起地球日变化和地球上东西时间的分区2.地球的公转:-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公转的周期:365.25天-公转的意义:引起地球季节变化和地球上南北时间的分区3.季节变化的原因:地球公转轨道相对于太阳的倾斜度和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度导致太阳直射区的变化,进而导致地球季节的变化。

三、地球的气候带1.气候带的划分:-高气压带与低气压带:赤道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寒带、温带和热带:寒带、温带、副热带和热带-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地球纬度的不同决定了太阳斜射角度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地球的温度分布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三、地球的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应对植被的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植被也能保护土壤不受侵蚀。

-水资源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对水分的蒸腾作用影响降水量和水资源的分布。

-气候与植被的相互制约关系:植被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调节气候,影响气温、湿度和降水量等。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不合理开发农业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水资源过度开发:过度开发水资源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气候变化:人类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引起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

-垃圾污染: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不合理处理导致土地和水资源的污染。

四、地球上的水资源1.水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总水量很大,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主要分布在冰川、湖泊、河流和地下水中。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最新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图版)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高高低”模式: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用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一、高一地理必修二主要知识点概述
高一地理必修二是高中地理学科的重要部分,主要涉及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地理信息系统(GIS)、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地理国情与国家发展战略等知识点。

本章节内容丰富,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本节内容主要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以地理空间为基础,对地球表层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分析、展示和应用的计算机技术。

GIS在城乡规划、环境保护、资源调查、灾害管理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是地球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包括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节内容重点讨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五、地理国情与国家发展战略
地理国情是指一个国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基本特征。

了解和分析地理国情对于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将分析我
国地理国情特点,探讨其对国家发展战略的影响。

六、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地理学科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知识,更是一种实用技能。

从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地理学科在交通规划、农业生产、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本节将举例说明地理学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新课程必修二复习提纲(1、2、34章)

新课程必修二复习提纲(1、2、34章)

厦门华侨中学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座号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要求:●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教材活动与问题研究:P3.P7.P11.P15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9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2知识点高一地理必修2的学习内容主要围绕地球的运动、自然地理现象、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展开。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地理知识体系。

一、地球的运动及其影响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

自转是地球绕着自己的地轴旋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这一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的产生。

公转则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周期为一年,它带来了季节的变化和地球上温度、气候的差异。

二、大气和气候大气是地球的外层气体包裹,主要由氮气、氧气组成,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

大气层中的气候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洋和大陆的分布、地形等。

气候类型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各具特色。

三、水文循环与河流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不断循环变化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河流是水文循环中的重要部分,它通过雨水补给,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海洋。

河流的流域特征、流向和水文特征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四、地貌形态及其演变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平原、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受到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活动)和外力作用(如水蚀、风蚀)的共同影响。

地貌的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变迁。

五、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资源是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矿产、水资源等。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依赖自然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六、人口与城市化人口分布和迁移受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它带来了人口规模的扩大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

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提纲〔高一地理〕主要内容之一是人口迁移。

下面是学习啦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提纲,期望对大家有所关怀。

高一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提纲(一)1、人口增长模式由诞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2、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特点高诞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4、大局部兴盛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进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高一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提纲(二)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诞生率和死亡率共同确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60 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 50 亿(1987/7/11);中国 13 亿人口(2022/1/6)。

[记忆]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 时期人口转变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农业革命期间较快提高工业革命开头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后加快渐降低4、20 世纪以来特殊过去 100 多年人口增长快速的缘由:(理解记忆) 过去 100 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难和疾病的防范力气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高一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提纲(三)1.打算经济体制 20 世纪 80 年有打算、有组代中期前2.严格的户籍管织地进展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理制度区迁往西北和东北1. 内地到沿海 20 世纪80 年月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填空)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填空)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和共同决定2.回顾历史,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增长的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的,目前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大洲是4.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5.20世纪70年代以后,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了的措施,世界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6.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会带来什么问题7.自然增长率=8.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类型(按发展顺序)9.原始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传统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现代型的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0.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阶段1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和12.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和13.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是主要因素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15.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叫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1.各功能分区之间界线2.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

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般是住宅区的分布地。

3.商业区多位于、的两侧或街角。

4.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中,是主要因素。

5.影响土地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6.城市等级通常是以来划分的7.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级别,服务范围;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级别,服务范围;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

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地国际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8.城市化的标志。

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的国家是9.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来表示。

它体现了。

10.城市化进程可分、、三个阶段。

出现郊区城市化的是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的是阶段。

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的是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是阶段。

地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二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科学。

在高中教育阶段,地理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系统梳理高一必修二地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的椭球体,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而公转则引起季节的变化。

此外,地球运动还会引发多种地理现象,如潮汐现象、气候差异等。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应学会识别地图上的比例尺、图例和方向,并能够运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

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

在大气方面,学生应理解气候类型、气候带的分布以及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水文部分则涉及水循环、河流特征和湖泊类型等内容。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的科学,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生物地理学则关注生物分布的规律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涉及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活动等方面。

人口地理学关注人口分布、迁移和增长的规律。

城市地理学则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交通地理学探讨交通网络的布局和运输方式的选择。

经济地理学则涉及资源分布、产业布局和全球化等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

学生应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它们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和灾害管理中的作用。

五、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学生需要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维度: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并学会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知识点填空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知识点填空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和 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5、人口增长模式由 、 、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 率- 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 率的转变。

影响人 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我国是 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 和人口 。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 或 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和 。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生产力水平 ,死亡率 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 ,死亡率有所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 ,医疗水平时期 特点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19世纪以前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新大陆的开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2) (3) 。

人教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教新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3、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4、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或新增人口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类型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6、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7、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巴西、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二战前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从已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1.欧洲人到美洲、非洲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到美洲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3、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内地到沿海山区到平原、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4、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完整的复习提纲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的特点:层次性:区域具有等级;整体性: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可变性:区域界线的模糊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的比较长三角松嫩平原地理位置北纬30度附近,长江入海口北纬43—48度,东北地区中部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土地以经人们长期耕作改造而成的水稻土为主黑土分布广泛矿产资源贫乏丰富(3)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改变而改变——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开发早期:由于经济、技术条件落后,稠密的水系和黏中的土壤成为制约因素,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发展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农业发展较快农业社会:成为我国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发展时期:人口密集水系稠密,耕地被分割得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生产,“粮仓”让位于东北华北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概念:人们利用一定的仪器,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遥远的地物进行感知,是人的视力的延伸关键装置:传感器遥感类型:按装载平台: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探测波段: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多波段遥感等(2)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简称GIS,它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3)全球定位系统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系统,简称GPS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基座(共24颗卫星分布在六个轨道内,任何地面上空都至少有4颗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测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高程)、速度和时间,并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点。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最新)高一必修二的地理学习,相信令不少的同学都感到比较困难,由于学生要学习的知识点比较多,经常会出现记不牢的现状。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希望对大家有用!第一章人口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主要特征比较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 和 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人口增长比较 典型国家 人口增长 原因 人口问题 对策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5、人口增长模式由 、 、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 率- 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 率的转变。

影响人 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 。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我国是 型。

历史时期 人口增长特征 人口变化的原因农业革命之前 人口增长极为生产力水平 ,死亡率农业革命期间 人口增长速度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医疗条件得到 ,死亡率有所工业革命以后人口增长生产力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 ,医疗水平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 和人口 。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 或 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和 。

时期 特点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原因意义19世纪以前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新大陆的开发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 ;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2) (3) 。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 往往起主导作用。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 空间人口分布和人才余缺 ;加强 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 促进 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

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缓解人口压力;但造成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提供人才和廉价的劳动力 ;但同时也增加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环境压力。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是指 ,所以 是衡量环境承 迁移原因迁移特点迁移方向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自发迁移 流量增大 内地到沿海、农村到城市、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 “民工潮”载力的重要指标。

2、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3、合理人口容量是指。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原因是现在人类社会出现了、和等人口问题,并由人口问题引发了问题和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有: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之内;建立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权利。

6、各国或地区都要尊重的客观规律,使人口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既保持好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城市用地可以分为、、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农业用地等。

2、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区,其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占用城市土地面积区位特点功能区特点住宅区城市中的土地利用方式地价较低,污染较少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的分化;两者呈背向发展商业区占用土地相对较少经济活动频繁;建筑物高大稠密(CBD)工业区一个城市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工业区趋向于分布,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专业化程度高,集聚性强,城市内部工业区相互集聚形成工业区4、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也叫。

5、不同城市其内部空间结构是不相同的,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

6、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能力。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7、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有、、、。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的。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1、城市等级是按照划分的,城市等级一般分为、、、。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是城市等级越低,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城市等级越高,服务种类就越,服务范围就越。

3、城市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密切相关。

4、分析上海为什么城市等级高,服务范围广?5、,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相距较, 提供的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6、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服务范围,也就是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第三节城市化1、城市化是指人口向集聚和范围不断扩大、变为的过程。

2、城市化主要标志是、、。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它体现了发展水平。

4、世界城市化进程阶段及特点城市化阶段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展趋势常见的问题初期阶段25%~30%以下,低缓慢缓慢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中期阶段30%~70%,较高迅速快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后期阶段70%以上,高缓慢,甚至停滞继续增大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发展中国家:起步,发展;水平;处于期和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水平;出现现象;处于期阶段。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生物的减少;工业废渣对城市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道路系统和生产、生活设施使、和运动发生变化;工业排放的各种气体使城市出现“”现象,密集的建筑群影响了、和。

污染来源危害大气污染生活排出的烟尘;排放的废气;排放的尾气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建筑和交通,减少环境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的,二是指农业与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分:五个部门②按产品用途分:,;③按投入多少分:,。

3、农业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的合理利用。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因素);(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因素);(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因素);(4)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因素);(5)城郊的乳畜业、园艺业、蔬菜种植(因素);(6)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是变化的,其中因素比较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1)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如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梯田、喷灌和滴灌技术等)。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如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7、农业地域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和一定的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的结果。

8、分析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主要从条件和条件两方面入手。

9、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交通;政策,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业与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发展措施:。

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洲的、、。

作物以为主(其习性是好暖喜湿)。

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是。

2、分析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地形;气候;劳动力;市场需求量;种植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1)经营(生产规模)(2)单产,商品率(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4)水利工程量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等,农场一般是经营。

我国主要分布在、等地,农场一般是经营。

农作物以、为主。

5、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和科技水平。

6、分析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自然条件(气候、地形、土壤、降水)(2)交通运输(3)市场(4)地人(5)机械化水平(6)农业科学技术7、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地区及其区位条件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等国(有大面积的、气候区)。

生产对象是、。

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的生产规模,商品率,专业化程度。

3、分析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草类(2)地人,地价(3)距离海港,交通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开辟(2)培育,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分布在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产品是及其制品。

6、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多分布在周围。

7、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城市化水平,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定义:。

2、工业的分类:①按定义分:;②按产品性质分:;③按投入分:;;;。

④按发展特点分:;3、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有、、、、、、、。

4、工业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是要考虑效益、效益、效益。

5、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不同工业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不相同的。

6、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条件的改善,这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着工业的区位选择。

7、分别分析鞍钢和宝钢区位条件及其差异。

8、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工业区位因素是不断变化的)①交通和科技的发展,一些原料导向型工业,对、的依赖性减弱,对的依赖性增强。

如:鞍钢与宝钢,影响鞍钢的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接近产地;而影响宝钢的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接近,水陆交通便利。

再如: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19世纪时,钢铁企业接近;20世纪初期,钢铁企业接近;二战后,钢铁企业接近和港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