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说课稿)(4)
《古诗》说课稿精选十篇
《古诗》说课稿《古诗》说课稿「篇一」部编版五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是三篇古诗,分别是《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和《村晚》。
这三首诗都是宋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古代乡村的生活风貌,充满景趣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结合重点词句,想象画面,感受古代儿童的生活乐趣二、说教法。
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1.朗读法本课是三首古诗,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
学习古诗,要多读,朗读时除了读准字音外,还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读准诗歌的节奏与断句。
2.发现点拔教学法本课重点是感受诗歌所描绘的古代生活画面之美,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关键句要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
本课课后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因此要让学生准确了解诗歌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将古诗改写成小短文。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本课的教学同时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内容涵盖作者简介和课文生字等内容,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本课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包括预习生字,结合课文注释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课堂上主要是能把古诗读得流利、顺畅,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的教学课时是二课时,课前要安排预习,教学流程如下:(一)布置预习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圈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不懂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师:童年的生活都是充满乐趣的,我们一起看看千年前,儿童们天真烂漫的生活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古诗三首》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包括《望洞庭》、《题西林壁》和《雪梅》三首古诗。
本节课主要学习《望洞庭》和《题西林壁》两首古诗,通过学习这两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意,背诵两首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背诵两首古诗,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两首古诗: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味。
3. 理解诗意:结合注释和插图,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背诵两首古诗:学生自由背诵、分组背诵、全班齐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5.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1.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2.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
2. 摘抄两首古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积累。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古诗《望洞庭》或《题西林壁》的感悟。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注释和插图,让学生理解了两首古诗的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老师,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的授课教师。
今天我来给大家作一下这节课的说课稿。
一、教材选取思路本节课教材选取了三首古诗,分别是《静夜思》、《登鹳雀楼》、《悯农》。
这三首诗虽然是同一个时期的作品,但是每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感悟都不尽相同。
因此,这三首诗的综合教学能够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古人的哲理、风雅之气,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和语言规律。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2)了解三首古诗的基本背景、作者以及文本意义;(3)掌握古诗基本结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知识;(4)锻炼阅读理解、口语表达和创造性思维能力;(5)能运用所学知识,rewrite三首古诗,增强学生语感和文化底蕴。
2、情感态度:(1)懂得欣赏古诗体现的韵律、意境和感情;(2)了解古人的生活和情感经验,感悟人生哲理;(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与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欣赏、理解和创作,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领会古人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设计教学结构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情境,引发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第二环节:通过详细的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第三环节:激发学生自主创作的兴趣,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出发,自由发挥。
利用班级朗诵和分享的方式,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五、授课方案(一)导入情境,激发兴趣课前我将张贴几幅与古诗有关的图片,如月夜、楼阁、农田等,并且放一些轻松愉悦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绪。
(二)引入课程内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我将对每首诗做简单的介绍,包括概括作者、基本背景和文本意义。
六上古诗三首说课
以下是一篇关于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供您参考: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四篇课文。
本组课文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三首古诗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经典之作。
本课的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和唐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这三首诗中,既有描绘深秋美景的《山行》,也有抒发思乡之情的《夜书所见》,还有表现对家乡和亲人思念之情的《泊船瓜洲》。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 通过品读、比较和吟诵等方式,体会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
3. 借助诗歌文本,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2.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比较和吟诵等方式,体会三首诗的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
3. 突破方法:通过讲解、演示、比较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韵味和风格。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四、说教法与学法1. 教法:采用“读、想、议、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悟”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
同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情感表达。
五、说教学程序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古诗,引出本课的三首古诗。
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学习《山行》: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精选4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说课稿精选4篇(1)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童年往事”为主题的一篇课文,三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宋代诗人。
《四时田园杂兴》是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诗写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
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
《村晚》描写农村晚景。
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
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
全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5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5.体会作者诗中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6.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教学难点】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3.体会作者诗中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之情。
4.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示儿》、《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夜书所见》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古诗的魅力,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古诗三首》中的某些词语和背景知识,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古诗中难理解词语的解释和背景知识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古诗。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中的美感和哲理,培养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和主题思想。
2.难点:对于古诗中一些难理解的词语和背景知识,能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理解和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了解每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和文化内涵。
3.文本解析:逐句解析每首古诗,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分析古诗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4.欣赏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每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应用拓展: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的古诗元素,创作自己的小诗,展示对古诗的运用和创造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
9.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的一篇课文,前两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诗人王昌龄和王维。
第三首古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安史之乱迫使诗人携家带口流连辗转,流落到四川梓州。
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风雨漂泊的生活终于在胜利的喜讯中成为过去,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终于可以过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这些,诗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该诗语句明白易懂如日常谈话,却又蕴含着深厚、强烈的爱国情感。
在语言表达上该诗也没有堆砌的华丽词藻,没有生僻难懂的典故,完全是深厚、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部编版三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小学语文说课稿《古诗三首》古诗三首古典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厚的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体验能力以及文化素养。
本次说课将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为例,通过情感培养、语言表达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教授这几首古诗。
一、情感培养《古诗三首》是一组节日祝福的古诗,包括《春天到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中秋的月亮》。
这几首诗通过对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节日的美好祝福和对家庭团聚的渴望。
在情感培养方面,首先应引起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与节日相关的图片和物品,开展情感预热。
比如,展示春节的灯笼、爆竹等物品,让学生感受到节日的欢乐与喜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简单问答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节日的喜爱之处,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
最后,教师可以朗读这几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好情感,并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对节日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二、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内容。
通过教授《古诗三首》,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诗歌赏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语言表达方面,首先要注重对古诗的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语调、音节和停顿的掌握,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让他们分析古诗的节奏、用词和修辞手法,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最后,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自主编写与节日相关的诗歌或文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文化理解古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在文化理解方面,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内容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
比如,在教学《春天到了》这首诗时,可以讲解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民俗,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对新年的期盼和庆祝活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三首》的含义和背景,掌握古诗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诵、情境想象、对比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1.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包括《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
2.教学重点:理解三首古诗的意思,掌握古诗的基本特点。
3.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黑板:用于书写重点词句和段落。
2.投影仪:展示古诗的插图和背景资料。
3.教学软件:用于学生朗诵和情境想象。
四、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之前学过的古诗,了解古诗的基本特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朗诵、讨论、情境想象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
3.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进行朗诵、讨论和情境想象。
五、教学过程1.导入: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朗诵和情境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和情感。
3.巩固练习:让学生背诵古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总结学习成果。
六、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朗诵、小组讨论和情境想象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七、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背诵并默写《古诗三首》,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意。
2.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人的作品,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素养。
以上就是《古诗三首》的说课稿,希望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的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的第4课《古诗三首》。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方面:首先,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其次,通过学习,能够体会到古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优美意境;最后,通过品味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登鹳雀楼》、《望洞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
每首诗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
1. 《登鹳雀楼》首先,我们将学习《登鹳雀楼》。
此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象。
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出宏伟的画卷,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意境。
通过品味重点词语,理解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望洞庭》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望洞庭》。
此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洞庭湖的秀美和神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深入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3. 《饮湖上初晴后雨》最后,我们将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描写了西湖的美景。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西湖的美景跃然纸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和联想,深刻体会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四、教学环节设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 朗读环节: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们感受三首古诗的韵律之美,同时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语调。
2. 讲解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手段,为学生们讲解每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3. 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读,并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部编《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说课稿(附教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夜书所见》。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品味诗句蕴含的感情,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课的重难点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三、说教法: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四、说学法:1、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五、说教学流程对于教学过程我是这样预设的:(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A 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要求读得整齐,响亮)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B 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C 谁愿意来露一手,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评议;字音读准了吗?再读,注意找出多音字“挑”,请同学标上拼音,把字带到诗句里读。
还有两个生字朋友:“促”、“深”,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这是渗透《课标》第二学段目标中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
D 指名读古诗,全班齐读古诗。
这是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让学生正确流利的读通古诗。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A 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梧叶灯儿童捉蟋蟀B 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包含三首经典古诗: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唐代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王昌龄的《出塞》主要是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体现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王翰的《凉州词》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的场面,表现了守边将士英雄豪迈的气概和旷达胸怀。
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8个生字,会写“塞、秦”等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三、说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2.能结合注释,说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读诗后的体会。
四、说教学方法:叶嘉莹先生曾在一个有关古诗吟诵与教学的讲座中说:“古人写诗,都是先吟后写的。
学诗,必须学习吟诵。
”古诗的平仄与押韵使其语言具有独特的音律美,只有通过抑扬顿挫、饱含感情的吟诵,才能对古诗有列深刻的理解与体验。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吟诵,让他们体会古诗音律的美感。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
在教师重点教读《出塞》的基础上,学生习得学法,总结古诗的学法,进而在吟诵的基础上分四大步骤自主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1)解诗题,知诗人。
(2)懂诗意,悟诗情。
(3)巧背诵,多积累。
(4)读写结合,培养兴趣。
五、说教学过程:(一)品读《出塞》,理解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出塞》,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2.小组内交流,检测自己是否已了解诗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自秦汉以来,明月始终高悬于边关要塞之上。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今天非常荣幸来到这里给大家带来我所教授的一课——《古诗三首》。
本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第九课,本课主要围绕古诗的学习展开。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二、教学重难点;三、教学过程;四、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堂课《古诗三首》,使学生能够:1.理解所学古诗中的意义,理解其中的美好情感和思想。
2.感受古诗的美妙,培养审美情趣。
3.通过模仿古诗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如何理解古诗的意义,感受古诗的美妙,培养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课前,老师将准备好三张古诗的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听一听,然后让学生自己想想这些古诗的意义以及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二)正文1.导读《夜宿山寺》先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朗读这首古诗,然后让学生依次朗读。
考虑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能还不够,所以老师可以在朗读课文时,给予学生一些提示和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的意义。
例如,在朗读到“千门万户瞳瞳日”时,可以解释为“瞳瞳”就是光,也就是说,此刻的天空是光彩照人的。
2.分组讨论《登鹳雀楼》中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分组讨论,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谈谈《登鹳雀楼》中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自己来领会其中的美妙。
3.集体创作《游子吟》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创意和理解,来创作自己的《游子吟》。
先让学生先了解古诗的形式,简单的说: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基本形式,然后老师再教学生们一些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作,互相交流,成果共享。
(三)课堂小结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老师所授予的内容,从古诗的意境中或者模仿古诗的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反思,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回顾。
《古诗三首》说课稿
《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古诗三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所选的三首古诗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它们不仅在语言表达上简洁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二、学情分析我所面对的学生正处于_____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和阅读能力,对于古诗这种文学体裁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于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来理解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味。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3、讲授法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疑难问题,进行适当的讲解和点拨。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的内容。
本课由《山行》、《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组成。
这三首诗都是描写秋季的景色,但选材和立意各不相同。
《山行》描绘了秋日山野的生机;《赠刘景文》重在勉励朋友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要意志消沉;《夜书所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这组诗的安排,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层次地由三首描写不同情感、内容的古诗构成,为四年级学习短篇文言文打下了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会写“寒、挑”等5个生字,会认读“寒、径”等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并默写《山行》、《夜书所见》。
3.通过朗读、对比和课外延伸,理解诗的意思,了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的意思,感受秋天之美和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通过课外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四、说教法和学法本课将采用“五读法”进行教学,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感情——拓展延伸——书写练习。
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分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通过词句讲解、设疑质疑等方法深入解析诗意;用小练笔的方式将诗意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感悟,再外化为写作练笔,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五、说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利用课件展示古诗中的情景和声音,使抽象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备生字卡片和田字格黑板贴纸。
用于教授生字和展示学生的作品。
3.准备古诗配乐和朗诵音频。
用于课堂中的配乐朗诵和背景音乐。
4.准备小练笔纸和彩笔。
用于课堂中的写作练习和画作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秋天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2.引出本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分别展示古诗中的场景或描写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
三年级语文《古诗三首》说课稿古诗三首是三年级语文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本说课稿将介绍《古诗三首》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和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古诗,理解其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 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习优秀的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中的古诗,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抽象和隐喻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介绍古代文化背景和古诗作者的情感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2. 合作学习法:设置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并互相讨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古诗的背景知识、诗句演唱等,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多媒体手段,介绍古代文化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展示: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的文字和音频,帮助学生熟悉古诗的内容和韵律。
3. 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讨论、朗读和表演,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启发思考。
4. 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展开互动,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和指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 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古诗的主题和情感,提炼出其中的精华和美学价值。
6. 评价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与学生一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改进方案。
五、评价与反思通过教学过程的展示和互动,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可以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古诗词三首(说课稿)
引言概述: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文将介绍三首经典的古诗词,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与情感,感受古诗词的美妙与魅力。
正文内容:
一、《静夜思》
1.1 诗人李白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1.2 描写自然景物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1.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二、《登鹳雀楼》
2.1 诗人王之涣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2.2 描写楼和风景的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三、《春晓》
3.1 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3.2 描写春天的景象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3.3 诗中的主题和意境
总结:
通过对《静夜思》、《登鹳雀楼》和《春晓》三首古诗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深情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些诗词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然景物与人情世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思量和感悟。
这些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通过欣赏和研究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 第4课 古诗三首-山行 说课稿
4 古诗三首-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山行是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第一首古诗,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是千古诵传的佳作。
诗的大意是: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的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居住,停下车来,是因为喜欢这深秋枫林晚景,经过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艳丽。
深秋在杜牧的眼中并不萧条,反而更加生机盎然。
二、说学情: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其中写景题材的也积累了很多,例如,《望天门山》,《小池》,《池上》,《望庐山瀑布》等等,对于古诗的背诵一般都没有问题,但是对于古诗中的意境往往忽略的较多。
三、说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寒、径”等4个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地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深秋的美景,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古诗意思,背诵古诗难点:通过古诗意境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美丽的秋天到了,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爬山,欣赏秋天美丽的山景(板书山)。
穿行在山林中,会有什么样的经历呢,我们又能看到什么样的美景呢,让我们一起出发吧(板书山行)!(二)感悟诗句今天陪我们一起去的是一位年轻的帅哥,我们可以称他为杜公子,你们知道是谁吗?(杜牧)是的,就是杜牧,杜公子,(板书杜牧)今天,杜公子陪我们去爬山,不知道杜公子有没有灵感为我们赋诗一首呢?杜公子坐着牛车沿着蜿蜒的小路向山而行,这条石路蜿蜒而上,远远望去像在层峦叠翠的山上,画出一条歪歪扭扭的线,那条线通往大山深处,大山深处云雾缭绕白云浮动,变换着各种形状飘来飘去,云的后面,有个什么东西时隐时现,大家看一看,那是什么呢?(一间茅草屋)这大山里有这样几间小屋,住着什么人呢?谁会在大山里居住呢?(砍柴的樵夫,与世无争的读书人,隐居者)住着隐居者呢!怪不得这茅草屋周围白云升腾,一不留神,这茅草屋就藏进了云朵里,不知去向了,其实这山里,云里,屋里,藏着首诗呢!看看大诗人杜公子是怎么说的吧!出示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说课稿
4《古诗三首》说课稿山行说课稿一、说教材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4.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1.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词义理解,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重点)2.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难点)四、说教法、学法1.话激趣,营造气氛。
2.握方法,主动学习。
3.味想象,欣赏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小朋友,秋天已经悄悄的来到了我们身边,睁开你明亮的眼睛看看,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播放课件)生交流。
师小结:秋天,天蓝得像蓝宝石一样透亮,让人神往。
菊花怒放,千姿百态。
树叶呢,有的黄了,像缀满了金子,有的红了,红得像火一样,有的仍旧青翠,显得很顽强……多么迷人的秋色啊!在古代,诗人们为秋天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篇,今天,我们学的《山行》就是其中精彩的一首。
1.板书:山行,读题,猜猜山行的意思。
释题:在山上行走。
2.简介作者:(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意图: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三)指导学法。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一些诗词,你认为应该怎样学习古诗比较好?(自由说)2.出示学习指导:①读一读:读准诗中的多音字或古今异义字。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
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说课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统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
本课的主题是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想象能力。
以下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主题、作者、写作背景等;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三首古诗的主题和内涵。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环节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古风音乐,展示古代诗人的形象和诗句,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 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认真听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和节奏。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朗读、纠正、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集体朗读,感受诗歌的氛围和情感。
3. 背诵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学生自由背诵三首古诗,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的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教师抽取部分学生展示背诵成果,鼓励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共同进步。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拓展延伸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杜牧的《山行》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重点理解诗句中“坐”的意思。
了解诗句的含义。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③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以后的首诗教学打下基础。
所以本课打算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运用文包诗的方法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3)情感与价值目标
①通过理解与朗读去感受浓浓的秋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通过学习课文,唤起学生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3.教学重、难点:
通过“欣赏意境”的训练和通过词义理解到理解全句、全篇,来帮助学生领悟、感受全文。
二、说教法、学法:
1.游戏激趣,营造气氛。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这得益于我校七色花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
在课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诵读学过的古诗,进行对诗游戏,不仅达到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为学习本课作了铺垫,营造好气氛。
2.掌握方法,主动学习。
语文教学,不是教师讲述教师本人的读书心得,而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体验。
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悟探究。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自悟”便是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径。
在“读”的基础上,“悟”出精髓。
因“文”悟“道”,因“道”学“文”。
3.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
所以语文教学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
所以采用“想象训练”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
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三、说教学程序:
我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步骤: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指导诵读诗句。
五、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放古筝曲,让古筝曲萦绕课堂,创设意境。
)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在悠扬的琴声中,我们即将开启本节课堂的大门,孩子们,你们做好准备了吗?随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进行对诗游戏,背诵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揭题,释题后,学生质疑,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步: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深地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我结合以前教学古诗的经验发现,就算你把诗的每一个字的意思都告诉他,甚至写下来,然后你让他连贯地理解和说出诗的意思,学生仍然有一定的难度:或者一知半解,或者语言支离破碎。
我就想,既然学生说不出来,那我何不直接把诗意告诉学
生呢?但是,又不能太直接、机械、生硬。
这时,我想到运用“文包诗”这一形式,把古诗变成一篇学生非常喜爱的故事来教学《山行》。
这样学生“悟诗意”花的时间少了,我就有更多地时间去引导学生“悟诗情”。
“悟诗情”后,学生的朗读水平跟着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初读古诗后,我运用课件播放岳麓山风景图,创设情境,开始讲述诗句中所包含的故事,通过文包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意思。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先借着景色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到“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第三步:由扶到放,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借助图片,理解“远上”“石径斜”的意思。
再感受“寒山”之寒,我是这样引导的:阵阵秋风裹挟着片片红叶向诗人吹来。
此时,站在山坡上的杜牧会有何感受?从哪个字能读出诗人这种感受?再
指导用朗读读出作者的感受。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通过比较法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
“生处”与“深处”的用法比较,学生体会“生”字的妙用的同时也提醒了学生这个词默诗时不再出错。
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山林人家晚炊图,感到深山中也充满生
机。
教给学生带着想象读诗句的方法。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重点引导学生对“坐”字的理解和悟诗人热爱秋天的感情。
“坐”字,解释为因为,与现在的字义差别太大,学生很难找准,于是,只能告诉学生:这个“坐”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的“坐下”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这样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坐”的意思是“因为”。
知识的自我生成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学生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
在悟情方面我运用课件播放了很多枫林美图,并与二月里美丽的春景图进行对比,通过反复引读“霜叶红于二月花”,悟诗人热爱秋天之情。
有了感情的铺垫,学生的朗读水到渠成。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比如“生”字的体会
2.“想象漫游法”。
教学中可以听到我引导学生想象的语句:透过“有人家”这三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你也来到了寒山脚下,枫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看课件:感受枫林的绚丽。
读好后两行。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
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
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第四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
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
(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1)带着赞美与热爱的感情去读。
(确定基调)
(2)读出节奏感。
(3)想象画面地读。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第五步:课外拓展,兴趣延伸。
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该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古诗,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纵向学习。
电脑出示: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让学生读读这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配乐朗读。
四、说教学反思
纵观本节课,自我反思,也有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1.课堂内容的取舍,容量的把握都需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3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想教得面面俱到,容量上显得过大。
2. 为了呈现教学中好的一面,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困生,这是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注意的。
总之,此次参加赛课,让我成长,让我收获,让我思索,我将以此次赛课为基点,继续努力,修炼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做一名风格独特,务实创新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