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
布病防治知识
畜产品产量下降
由于布病导致牲畜死亡和 生长发育受阻,畜产品产 量明显下降,影响畜牧业 的发展。
动物死亡率增加
急性死亡
布病可引起牲畜急性死亡,给畜牧业带来巨大损失。
慢性死亡
感染布病的牲畜长期处于带菌状态,不断排出病原体,导致其他健康牲畜感染, 形成恶性循环,使动物死亡率增加。
畜产品产量下降
牛奶产量下降
地方布病防治计划
各地根据国家布病防治规划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布 病防治计划,明确防治目标、策略和措施,并组织实施。
地方布病防治经费保障
各地政府应将布病防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的及 时投入和有效使用。
行业标准与技术规范
布病诊断标准
制定布病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依据和诊断方法,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规范性。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宣传教育策略,提高宣传教育效果,有效降低布病的发病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三阴交等。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 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常用的推拿
按摩方法有推法、揉法等。
04
布病对畜牧业的影响
畜牧业发展受阻
01
02
03
牲畜繁殖障碍
布病可导致牲畜出现繁殖 障碍,如流产、死胎等, 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生长发育受阻
感染布病的牲畜生长发育 受阻,导致生产性能下降 ,影响畜牧业的经济效益 。
对动物圈舍、饲料、饮水等进行定期 消毒,消灭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
阻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并隔离阳性病例,对病 畜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疫情扩
散。
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动物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减 少病原体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健康宣传
布鲁氏菌病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答: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列为乙类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该病也叫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
2、布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哪些?传染源: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
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次之。
传播途径:(一)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
在接触病畜、污染物等过程容易经皮肤黏膜感染。
(二)经消化道感染。
主要通过食物或饮水,未熟的肉、生奶及奶制品等。
(三)经呼吸道感染。
常见于吸入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3、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动物感染后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
人感染后表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低热)、多汗、肌肉酸痛、乏力、食欲不振、精神倦怠、失眠、头痛、兼或肝、脾、淋巴结和睾丸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4、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与人之间能传染吗?人类对布病普遍易感,养殖、屠宰、皮毛加工、兽医等与动物直接接触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布病一般通过动物传染给人,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染罕见。
5、布病的病程和愈后如何?动物感染后,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人感染后病程长短不一,一般病程3-12个月者居多。
只要治疗及时、方法得当,愈后良好。
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形成隐性病灶,反复发作,持续数十年,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降低劳动能力。
布病患者可重复感染。
6、怎样预防布病?(一)杜绝传染源的输入。
购买有畜牧兽医部门检疫合格证的动物进行养殖。
(二)加强管理,健康养殖。
定期对圈舍消毒,动物饲养过程中饲喂健康的饲料和饮水。
(三)加强检疫检测。
积极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开展的布病检测工作,发现阳性动物按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处理。
(四)健康饮食。
家庭食用畜肉应小块煮熟,生熟分放。
(五)减少人与牲畜的接触,加强个人防护。
布病宣传手册
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是我国法定传染病之一。
2.哪些动物能传染布病?能传染此病的家畜主要是羊、牛、猪, 而野生动物如:狐狸、狼、野牛、黄羊、野兔、野鼠等均可感染布病。
3.动物患布病后有何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是流产、不孕、睾丸肿大等,4.人类对布氏菌的易感性如何?人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且无性别、年龄差异。
感染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接触病畜的机会。
一般来说由于青壮年是主要劳动力, 接触病畜频繁, 因而感染率高于其他年龄组。
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羊种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多在2-4月份发病。
人间发病高峰在4-5月。
5.人得了布鲁氏菌病有什么表现?人类受布鲁氏菌侵入后, 经过2-3周的潜伏期, 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
布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食欲不振、失眠、全身酸痛, 部分男性患者还会出现睾丸炎等症状。
6.人怎么感染布病?布氏菌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人体, 使人感染发病。
经皮肤粘膜接触感染常发生于下列场合:处理病畜难产、流产及正常产;检查牲畜;饲养放牧病畜;接触病畜的尿、粪, 如清扫羊圈;屠宰病畜、剥皮、切肉、分离内脏;剪毛或从事皮毛加工;挤奶或加工病畜奶制品;采集病畜、病人的血清或病理材料;直接或间接接触被病畜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水、土、草料、棚圈、工具用品等;从事布氏菌实验室操作等。
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事物或饮水, 布氏菌经过口腔、食道粘膜进入人体。
尤其是喝生奶及奶制品、吃生拌肉或生肝或吃不熟的肉, 均可导致感染。
如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则可经呼吸道感染。
7.怎样诊断布病?确诊布病的主要依据:①流行病学接触史。
如病人有与病畜、野生动物、畜产品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②临床症状和体征, 但应该排除其他疾病;③实验室检查。
常做的实验有病原分离、血清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等。
凡具备①、②两条并有一项以上实验室检查阳性, 即可确诊。
布病宣传内容
布病宣传内容一、什么是布病?布病,全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
此病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为特征,属于我国乙类传染病。
二、布病的传染源有哪些?布病的传染源包括患病或带菌的动物,如羊、牛、猪、狗等,以及带菌的牛、羊的皮毛、乳汁等。
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布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或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此外,吸入含有布鲁氏菌的尘埃、气溶胶等,以及接生过程中未做好防护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四、如何预防布病?1. 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对布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措施,如不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2. 动物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发现患病动物及时隔离和治疗,避免带菌动物进入市场。
3. 接生时的防护:接生时要注意个人防护,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4. 免疫接种: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五、发现布病患者怎么办?发现布病患者应及时隔离治疗,同时对患者接触过的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
对疑似感染者应及时进行检测和隔离观察,以预防疫情扩散。
六、治疗布病的方法有哪些?布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有链霉素、四环素族药物等。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足量、足程、联合用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免加重病情。
七、如何提高公众对布病的防范意识?1. 加强对布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2. 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经过巴氏消毒的乳制品、生肉等。
3. 加强对畜牧业的监管和管理,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和监测,发现患病动物及时处理。
4. 在接生等高风险作业中加强个人防护措施,戴手套、口罩等,避免直接接触动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等。
5. 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
布病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懒汉病,是布鲁氏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大为特点;布病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职业病目录规定的生物因素所致的职业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二、如何杀灭布鲁氏菌布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该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如10%~20%石灰乳或漂白粉乳敏感,加热60℃或日光下暴晒10~20分钟即可杀死该菌;但在自然环境中生存力较强,在乳及乳制品、皮毛中能长时间存活,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能生存2个月;三、布病是如何传播的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主要是羊、牛和猪;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可通过皮肤黏膜接触、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染给人类;具体来说,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小伤口或眼结膜受染;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可因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引发感染;苍蝇携带、蜱虫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人群对布病普遍易感,牲畜养殖、畜产品生产加工、动物防疫和布病防治工作人员等是其高危人群;四、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表现布病的潜伏期为1~3周,长至数月,平均两周;临床上分为隐性感染、急性感染、亚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隐性感染不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多表现为发热、多汗见于夜间或凌晨、游走性大关节疼痛,体检可发现肝、脾和淋巴结大;慢性感染症状不明显、不典型且表现多样,主要为疲劳、全身不适、精神抑郁等;病例症状出现后1月以内,经正规、足疗程的治疗是可以治愈的;五、如何预防布病1、防止经皮肤和粘膜感染1防止由家畜流产物引起感染接羔助产人员,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除备有工作服、橡皮围裙、帽子、口罩和胶鞋外,还应戴乳胶手套和线手套,备有接羔袋和消毒液,禁止赤手抓拿流产物;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要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要纠正人食用流产胎羔等不卫生习惯,不要用死羔犊喂各种食肉动物或加工它用;流产胎儿落下和被羊水污染的场地如无消毒条件,可将杂草烧毁,被污染的地面泥土集中在一起埋入地下;2皮毛消毒剪毛、收购、保管、搬运和加工皮毛的人员,工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不要赤手接触皮毛,工作后应洗手、洗脸和洗澡,及时处理手上的伤口,工作场所应及时清扫、消毒;3防止经粘膜感染夫妻之间不论男女在布病急性期或亚急性期,都禁止发生性活动;2、防止经消化道感染搞好饮食、饮水卫生,不吃不清洁或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各种奶及制品必须经过消毒处理,才能食用;消毒方法包括巴氏消毒70℃,30分钟和煮沸消毒;。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的常见传染病,已被列入《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属于二类动物疫病。
二、布病传染源有哪些?布病主要传染源是患布病的家畜以及啮齿类动物。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如羊、牛、猪、鹿、马、骆驼、狗、鼠、家兔、猫等,其中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等感染。
三、患病动物有哪些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生殖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严重病例可引起不育。
患畜常发生腕关节、膝关节、跗关节肿胀、疼痛。
有关节炎时出现跛行,尤其是后肢多发。
四、布病有哪些危害?对畜牧业危害。
畜间布病对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
其直接损失主要表现为患病动物生产性能下降,使用寿命缩短,母畜不孕、流产、产死胎,间接损失主要体现在影响消费者心理,造成恐慌心理,不敢或拒绝食用畜产品进而阻碍畜牧产业发展。
对人类健康危害。
畜间布病可以通过动物原性食品、传播媒介、污染的空气和水源等途径传给人类,布鲁氏杆菌侵入人体后会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
五、如何预防控制布病?1、对饲养的牲畜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是预防畜间布病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新引进的牲畜必须要上报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并隔离饲养一段时间。
隔离时间一般为45天。
3、注意个人防护。
饲喂牛羊、接羔、挤奶、清扫圈舍时必须穿工作服,佩戴乳胶手套、口罩等有效防护设备。
工作服要放在固定的地方,随穿随脱,定时消毒。
(完整版)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事布鲁氏菌病(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人畜共患的乙类传染病,多由患布病的家畜传染给人类。
2、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症状和对人的危害,得布病后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布病患者表现主要有: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多种症状;并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畸形等。
布病患者能造成终身残废,丧失劳动生活能力或死亡,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
3、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接触牛羊的落胎可能感染布病吗?羊、牛、猪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是最危险的传染源。
动物患布病后主要表现为流产,流产物(落胎)含有大量细菌,人和其他动物接触落胎后极易感染布病。
淘汰宰杀病畜,是消灭布病的关键。
4、人是如何感染布病的?有哪些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经破损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感染。
(1)直接接触传播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大部分患者由于接羔,处理流产物(落胎)、饲养、放牧、起羊圈、挤奶、剥皮、屠宰、肉类加工、接触病畜的阴道分泌物、胎儿、胎盘、粪、尸体、污染肉类等而经破损皮肤黏膜感染。
(2)消化道传染:主要是以食用病畜的生奶及奶制品,食用半生或生的病畜肉为主,例如:食用没有烤熟的羊肉串、没有涮熟的羊肉或由于病畜的奶或肉污染食具后又污染食物。
(3)经呼吸道传播:主要吸入来自畜圈。
牧场、屠宰场、皮毛车间、布病实验室等处污染的空气为主。
5、如何预防布病?(1)管理传染源:对牧场、奶厂和屠宰场的牲畜定期进行布病检疫。
病畜应及时扑杀。
病畜的流产物及死畜必需深埋。
对其污染的环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
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
提倡圈养,牲畜的圈舍应远离住房处,严禁在住房内产羔和接羔。
(2)切断传播途径: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内脏。
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在接羔助产和处理流产胎儿、死羔、剪羊毛时应戴乳胶手套,清扫畜圈时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严禁赤手抓拿流产物。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3
第13页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4
第14页
2. 人群分布
各类人群对布病均易感,牲畜 养殖、畜产品加工、收购人员、 畜牧兽医和布病防治专业人员 是高发人群。
男女百分比2.7: 1,以青壮年
为主,20~60岁组占90.04%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5
第15页
90年代中期以来疫情迅猛上升并不停攀升原 因: 畜牧业迅猛发展,辽宁成为第8畜牧大省 防制工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
定水平, 秋季开始下降
35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第35页
向其它动物和人传输
传染源经过泌尿、生殖、消化道、泌乳排 菌污染环境, 人和其它动物接触污染环境被 感染
人宰杀病畜、助产、接触畜产品被感染
食用未经灭菌污染乳、肉等被感染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36
第36页
泌物和胎膜中分离到牛种菌 1914年美国学者Traum于流产猪分离到猪种菌 1953年在新西兰由Buddle从患有绵羊附睾炎公羊分
离到绵羊附睾种菌 1956年美国Stoenner和Lachman在美国西部沙漠林
野鼠中分离到沙林鼠种 1966年Canmichael从美国猎犬流产胎儿中分离到犬
种布鲁氏菌、 1970年FAO/WHO布病教授委员会把布氏菌分为6个
1989年全省经过农业部卫生部组织 基础控制标准达标验收。
1980年前、后数年每年全省无新发
人。
1994
年以明年发病人数迅猛上升, 年发病
人数一直居全国前几位。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7
第17页
年辽宁省布病人群分布:
发病主要集中在25~65岁年纪组,占发病总 数89.58%;男性发病387例,女性112例,男 女发病百分比为3.46: 1。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动物、饮用不经过消毒的生奶或奶制品、接触感染物体等。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的防治知识:
1. 饮食安全:使用新鲜、煮沸或消毒处理过的奶制品,尤其是生奶或未经加热处理的奶制品可能携带布鲁氏菌。
同时,避免食用未经烹饪的肉类,特别是从受感染的动物获取的肉类。
2. 动物接触:减少与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的机会。
尤其是接触产生流产、死胎或早产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通常有更高的布鲁氏菌感染风险。
3. 监管兽医卫生:畜牧业者和兽医等高风险职业人员应遵循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在处理和接触动物时佩戴适当的保护设备,比如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
4. 预防接种:布鲁氏菌病的预防疫苗是存在的,并且对于高度暴露于风险环境的人员,特别是兽医和农民等,建议接种疫苗来增强免疫力。
5. 安全操作:在进行兽医和农牧操作时,应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比如保持工作区域的干净和卫生,避免被体液或血液等污染物接触。
6. 早期治疗:如果疑似感染布鲁氏菌,应尽早就诊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实验室检测。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
传播和严重后果。
7. 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和相关职业人员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等,以促进公众健康意识和防范意识的提高。
请注意,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感染了布鲁氏菌病,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控科普知识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或流行。
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
主要传染源来自患病的动物及其产品。
布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畜牧业、旅游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01 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布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了布病的羊、牛、猪;鹿、犬、马、骆驼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在我国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的最主要传染源。
02 布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无有效防护而被感染。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感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2)经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通过污染的食物或饮水,布鲁氏菌经口腔、食管黏膜进入机体。
喝生奶,吃生奶制品,吃生或未熟的肉制品或内脏而感染。
(3)经呼吸道感染:常见于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
其中,饲养和皮毛加工人员易经呼吸道感染。
(4)人与人传播的风险:也有相关文献报道,布鲁氏菌病存在通过母婴传播、性传播和血液传播的可能性。
03 哪些人容易患布病?人类对布鲁氏菌属中大多数细菌都是易感的。
人患布鲁氏菌病与性别、年龄无关,与接触病畜等机会多少有关,从事畜牧业、屠宰业、养殖业、皮毛加工、兽医等行业的人群是布病的高危人群。
04 人感染布氏杆菌后一般多长时间发病?布病的潜伏期一般情况下为1-3周,平均为2周,个别病例的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
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
05 人得了布病有哪些临床症状?(1)发热:是布鲁氏菌病患者最常见症状,但热型多样不一,变化多样,多表现为低热、间歇热、弛张热、长期低热等。
(2)多汗:尤以急性期患者居多,特别是晚上出汗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可导致虚脱。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培训
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培训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它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传播给人类。
以下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的一些基本知识:
1.了解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和传播途径:布鲁氏菌病的症状包括
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疼痛等。
它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胎盘、流产物、尿液等传播给人类。
2.保持卫生和个人防护:与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后,
要及时洗手,避免摸眼睛、口鼻等易感染的部位。
避免任何与布鲁氏菌有关的动物产品的直接接触,如生乳、肉制品等。
3.保持家畜和宠物的健康:为了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必须确保家畜和宠物的健康,按照兽医建议进行疫苗接种和驱虫等常规操作。
同时,也要避免与疑似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
4.加强食品安全措施:避免食用未熟透的肉类或动物产品,特
别是来自有传染病史的地区或未经检疫的产品。
牧民制作和加工乳制品时要遵循卫生规范和正确的卫生措施。
5.早期发现和治疗:一旦出现可能的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
医生曾有与受感染动物接触的情况,以便进行相关检查和诊断。
早期发现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6.加强宣传和教育:宣传和教育公众对布鲁氏菌病的危害、预
防措施和早期发现的重要性,可以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减少疫情的发生。
以上是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的一些要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布病防治知识
布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氏菌属的细菌侵犯机体后引发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也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我国属乙类传染病。
2、布病的来源?布鲁氏菌的命名来自于一个外国医生的名字,为了纪念第一位看到并分离到该菌的英国随军医生布鲁氏,将其命名为布鲁氏菌(简称布病)。
3、布病的致病菌是什么?致病菌为布鲁氏杆菌,分为6个种:羊种、牛种、猪种、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
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
4、布鲁氏杆菌的抵抗力?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湿热100℃1~4分钟便可将其杀灭;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1%新洁尔灭、3%来苏儿、2.5%漂白粉溶液均能在5分钟内杀死布氏菌;对抗生素比较敏感。
5、布病流行概况如何?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近几年在我省发病呈上升趋势。
2011年湖北省报告布病16例、2012年11例、2013年45例、2014年至5月底52例。
广水市2012年首次报告布病1例、2013年2例、2014年至6月13日报告13例。
6、布病的传染源是什么?羊(山羊和绵羊)、牛、猪既是动物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鹿、犬和其他家畜居次要地位。
啮齿动物如豚鼠、小白鼠、家兔是敏感试验动物,也可以作为传染源。
7、布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经体表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侵入机体。
8、布病的易感人群是什么?人类对布氏菌普遍易感。
9、哪些人群容易得布病?兽医、牧工、家畜饲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人群,有一定的职业性,患病率取决于与牲畜及其产品的接触机会。
养牛、羊的人易患此病。
10、布病的发病高峰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高峰在3—8月份。
幼儿园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宣讲
加强互动环节设计
在下一阶段的宣讲活动中 ,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 如问答、小游戏等,提高 大家的参与度。
扩大宣讲范围
将宣讲活动扩展到更多的 幼儿园和社区,提高布鲁 氏菌病防控知识的普及率 。
持续优化提升防控能力
建立长效机制
将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宣讲纳入 幼儿园的日常教育工作中,形成 长效机制,确保防控工作的持续 开展。
部位的清洗。
提醒幼儿在接触公共设施或物品 后,及时清洁双手,避免病从口
入。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源,如羊等动物
告知幼儿避免与羊等可能携带 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不要随 意抚摸、拥抱或亲吻这些动物 。
教育幼儿在动物园或农村等地 游玩时,保持距离,不要捡拾 动物粪便或接触动物分泌物。
提醒家长注意家庭宠物卫生, 定期为宠物洗澡、驱虫和接种 疫苗。
工作。
02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鼓励家长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
03
及时向社区反馈孩子健康状况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布鲁氏菌病或疑似病例,家长应及时向社区报告,以
便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05
总结反思与持续改进计划
活动效果评估总结
宣讲活动覆盖面广
通过此次宣讲,布鲁氏菌病防 控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覆盖 了幼儿园内大部分家长和幼儿 。
100%
及时发布防控信息
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及时向家长 发布布鲁氏菌病的最新动态、防 控知识和幼儿园的防控工作进展 等信息。
80%
收集家长意见和建议
鼓励家长提出对幼儿园防控工作 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家长的 需求和关切,不断改进工作。
共同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状况
1 2 3
密切关注孩子身体状况
布鲁氏菌病防治基本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侵入机体,引发传染--变态反映性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
其临床特点为长久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二.布病的传染源现在已知有60 多个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
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重要是羊、牛及猪,另首先是犬。
他们都能从不同途径(从奶、尿、便、精液、阴道分泌物)向外排出布氏菌,尤为重要的是怀孕母畜在生产时或流产时可排出大量布氏菌。
人接触到这些带菌物质时就可能被感染。
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亲密,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能够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极少见到。
在普通状况下,布病病人不会将布病传染给别人或家畜。
三.布病传输途径在普通状况下,布氏菌能够从呼吸系统(从鼻、咽、气管、肺)进入机体,也能从消化系统(经口、食道、胃肠)进入体内,布氏菌也能从皮肤、粘膜直接侵入机体。
因此,布氏菌可从多个途径传输。
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
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
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喂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
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
四、人群易感性:各类人群(不同年纪、性别、人种、民族、地区等)对布氏菌都易感。
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 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就是说不同类别人群都可能得布病,不同类别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无何区别。
但是,确实看到,在不同人群中布氏菌感染率,患病率等有很大差别。
如,在兽医、牧工、家畜喂养员、挤奶工、屠宰工、皮毛收购员、毛纺工、制革工等患布病的人数明显高于其别人群。
这个现象不是人群对布氏菌易感性差别,而是不同职业与牲畜及其产品接触机会不同。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小结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宣传小结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防治方面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以下是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的小结:
1. 宣传普及疾病知识:广泛宣传布鲁氏菌病的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等,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2. 强调人畜隔离:加强养殖场及市场的管理,确保人畜的有效隔离,减少布鲁氏菌的传播风险。
3. 加强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接触患病动物和污染物的机会。
4. 饮食安全:严格控制食品安全,确保食品的来源和处理环节符合卫生标准,避免食用不洁净的生肉或未经熟化的乳制品。
5. 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做好养殖场的清洁消毒工作,及时处理动物粪便和分泌物等,减少病菌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6. 推广兽医服务:加强兽医队伍建设,提高兽医的专业水平,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兽医服务和相关的防治指导。
7. 加强疾病监测和报告:建立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加强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确保及时掌握疫情动态。
8. 提高预防意识:加强社会教育,提高居民的预防意识,及时就医和咨询医生,减少感染的风险。
布鲁氏菌病的防治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兽医、环境保护、农民等各方的共同努力。
加强宣传教育和预防控制工作,能够有效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和传播风险。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布病是由布鲁氏菌(简称布氏菌)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
2、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人患布病表现为发烧、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
牲畜患该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跛足或后肢麻痹,以及睾丸炎等症。
3、人是怎样得上布病的?人主要是通过接触患病的动物及其分泌物,或接触被其污染的环境而感染上的。
我国患病的动物主要有羊、牛、猪、鹿、犬等。
人接触了患病的家畜及其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皮毛、尿、粪便及被其污染的土壤、水、饲草等都有可能发病。
4、哪些人易感染布病?一般来说,凡是接触患病家畜及其制品的人,或是生活在疫区与患病家畜污染的环境有接触的人,都有可能感染布病。
其中,饲养、管理、屠宰家畜的人员,畜产品收购、运输及加工人员,畜牧兽医人员等更容易感染布病。
5、怀疑患了布病怎么办?怀疑患了布病应尽快到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6、布病的愈后人患布病后,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者居多。
多数患者只要治疗及时,措施得力,一般愈后良好。
但有些患者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迁延数年,甚至终生不愈,严重影响劳动能力。
布病本身不易引起死亡。
7、如何预防布病?(1)首先要做好传染源管理:提倡圈养,羊(牛)棚圈应远离住房,避开水源。
人畜分居,坚决不要在住房内产羔和卧室内养羔。
(2)要对家畜进行检疫,阳性病畜要由畜牧部门统一淘汰扑杀处理。
要对健康畜进行免疫。
(3)切断传播途径:在接羔、处理流产胎儿、死羔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家畜的流产胎儿、胎盘、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随意丢弃,以防污染环境和被狗吃掉引起布病传播。
(4)注意个人卫生防护。
不吃不清洁或被布氏菌污染的食物,饭前洗手,不喝生水,不喝生奶,吃生肉及生奶制品。
从事饲养、放牧、畜产品加工、兽医等人要做好个人防护,在挤奶、接羔、剪打羊毛、收购和从事乳肉加工、屠宰、病畜治疗时,均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乳胶手套等,工作后要洗净双手,清洗用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氏菌病相关知识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自1887年(Bruce)首次从因布病死亡士兵脾中分到布氏菌迄今已百余年。
据80年代末的报告,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有160多个存在人畜布病,分布于世界各大洲。
我国自1905年首次在重庆报告两例布病以来,现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发现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於50~60年代在我国人畜中有较重流行,自70年代布病疫情逐年下降,至90年代初人间感染率仅为0.3%,发病率只有0.02/10万。
这个状况明显好于某些发达国家的布病疫情。
但自1993年布病疫情出现了反弹,1996年我国部分省区疫情明显回升。
1991年我国布病暴发点为零, 1996年上升为76个;这个现象与世界上部分地区的布病疫情遥相呼应。
该状态已引起世界和我国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控制措施
(一)预防措施
1.健康教育:关于防治布病的宣传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人感染布病是来自于染疫的家畜,尤其是羊、牛、猪等。
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
(2)布病是可以预防的,而且是可以自愈和治愈的,增强信心。
(3)宣传
对象主要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
(4)宣传教育应与畜牧业发展及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2.免疫接种: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主张给人预防接种,我国是其中之一。
人用菌苗系104M(B.abortus)冻干弱毒活菌苗,以皮上划痕进行接种,剂量为40~50亿
/人次。
低温避光条件下运输,在4℃下保存。
免疫对象仅限于疫区内职业人群及受威胁的高危人群,接种面不宜过广,而且不宜年年复种,必要时可在第二年复种一次。
对孕妇、泌乳期妇女、年老体衰者及有心、肝、肾等疾病患者不宜接种。
104M 苗也可采用滴鼻方式免疫。
3.检疫淘汰疫畜、隔离疫畜培养健康畜,以及畜群免疫接种等是预防布病的重要措施。
(二)病人、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管理:出现布病患者应按传染病管理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间及程序进行报告,一般不应超过24小时。
因布病人不传人,故对病人及接触者均不需隔离等处理。
对患者所居住环境等也无需特殊处理,但应对周围人群进行布病检疫,发现可疑者应及时处理;对引发布病的传染源必须追查,对患者家中及邻居饲养家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牲畜流产状况、患者接触牲畜历史,接触程度,食用乳肉或内脏情况等。
对查出的可疑畜及乳肉制品等应及时有效处理。
(三)流行期措施:
当出现布病暴发流行时应尽快采取紧急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组建临时领导机构,包括当地人兽医的医疗行政管理人员及有关专业人员。
尽快与上级有关行政和业务部门取得联系,并报告。
迅速利用现有的通讯宣传设施等进行宣传教育。
2.对现患及时诊断和治疗,并对周围人群进行检疫。
3.对传染源进行调查和管理。
一般采用专访及座谈,并对牲畜进行检疫。
确定外传性(即疫畜来自外地)及内源性(本地疫畜)。
查出的传染源及时处理(隔离和淘汰),对各类传播因子,如流产胎儿(牛、羊、猪等),污染乳肉等应做消毒处理或深埋、焚烧等。
对传染源曾栖息之处应予以消毒处理。
4.预防接种,对疫区内高危人群(包括职业人群及非职业人群)予以104M苗免疫;对健康畜或畜群进行预防接种:牛应以S19免疫,羊应以S2苗免疫,因对猪无合适疫苗应注意观察。
5.总结报告,上述一系列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后应写出行政和业务总结报告。
二、临床表现
布病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许多疾病的临床症状在布病患者身上均可见到。
病情轻重差异也较大,尤其近些年非典型病例颇不少见。
(一) 潜伏期:一般情况下潜伏期1~3周,平均为2周。
个别病例潜伏期长达1年之久。
(二)前躯期:目前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
(三)主要症状、体征:
发热:布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症状是发烧,典型热型为波浪式起伏,故曾称布病为波状热。
但目前少见此类病例,多为低热,间歇热等。
多汗:在晚上增多,出现盗汗,汗质较粘。
关节肌肉痛:在急性期这种痛常呈游走性,主要是在大关节。
慢性期疼痛限局于大关节。
其他症状体征有乏力、精神不振、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睾丸肿大、关节肿大、皮下结节出现等。
(四) 分期:布病分期始终悬而未决,从不同角度可将布病分为不同期,各有利弊。
在1977年我国布病工作者将布病分为急性期、慢性活动期和慢性相对稳定期。
三、治疗原则
(一) 抗菌疗法:适用于急性期或慢性活动期病人治疗。
常用抗生素有四环素、链霉素、强力霉素、利福平等,一般是21日为一疗程,间隔5~7天再治1~2个疗程。
(二) 特异性脱敏疗法:适用于慢性期过敏症状较强者,常采用布氏菌苗、菌素等各类布氏菌抗原制剂。
这种疗法反应较大,应慎重进行。
(三) 中医中药疗法:适用对各期病人治疗,对慢性期病人尤为常用,依不同症状体征进行辨证施治。
除上述主要治疗方案外,还可依不同情况予以某些辅助疗法,如理化疗法,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剂治疗及外科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