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表现影响因素及其理论-心理学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科学进展 2015, Vol. 23, No. 1, 30–4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DOI: 10.3724/SP.J.1042.2015.00030

30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表现、影响因素及其理论

李金星 王振宏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2)

摘 要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 STEARC)是指时间的心里表征具有空间特性。这种时空关联现象具有多方向性、多通道性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优势轴的差异性。影响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阅读和书写习惯、语言、空间参考框架和情绪状态等。目前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理论解释主要有隐喻构念观、具身理论、命题符号理论和知觉符号理论等。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综合三条空间轴线, 深入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影响因素及其神经生理机制。 关键词 STEARC 效应; 时空隐喻; 具身理论; 知觉符号理论 分类号

B842

时间与空间是关联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时空关联的表述。例如, “一日的路程”用时间表示了空间距离, 而“白驹过隙”则是通过空间的运动来表示时间的流逝。关于时空关联现象的科学研究可以追溯到心理物理实验中的Tau 效应(Benussi, 1913)和Kappa 效应 (Cohen, Hansel, & Sylvester, 1953), 这两种效应表明时间加工和空间加工可以相互影响。而近年来, 研究者发现时间和空间不仅在信息加工上相互影响, 而且时间的心理表征本身具有空间特性, 人们倾向于把从过去时间到未来时间看作沿某条空间轴线(左‒右、上‒下、前‒后)延伸的线, 即心理时间线(Bonato, Zorzi, Umiltà, 2012; Fuhrman & Boroditsky, 2010; Gevers, Reynvoet, & Fias, 2004; Weger, & Pratt, 2008; 王余娟, 2009; 吴念阳, 徐凝婷, 张琰, 2007)。

本文在分析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将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spatial-temporal association of response codes effect, STEARC)分为语言情景中的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和非语言情景中的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前者主要是指时空隐喻, 这一概念来源于语言情景中用空间术语表征时间的现象, 包括水平(前后)和垂直(上下)两种方向的

收稿日期:2014-03-12

通讯作者: 王振宏, E-mail:wangzhenhong@

时空隐喻(陈燕, 黄希庭, 2006)。而后者主要是指非语言情景下的时空关联现象, 如心理时间线和“左‒短、右‒长”的现象(何艳, 2008)。其中, 心理时间线不只存在于语言情景, 还存在于非语言情境(左右水平方向的心理时间线)。因此两种方向的时空隐喻也可以认为是前后方向的心理时间线和垂直方向的心理时间线。目前大量研究探讨了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 并对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给出了多种理论解释。

1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表现

已有研究发现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具有多方向性, 在水平轴的左右方向、垂直轴的上下方向和深度轴的前后方向均存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Boroditsky, 2001; 王余娟, 2009; 吴念阳等, 2007), 而且在同一空间轴上对时间先后的表征方向是不同的。同时,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还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有不同的优势轴, 以及其所具有的多通道性。

1.1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的多方向性 1.1.1 前后轴线的时空隐喻

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最常见的表现是时空隐喻。时空隐喻是指人们在谈论时间问题时, 使用空间术语描述时间的情况。研究者发现在语言材料中, 很多时间概念往往借助空间隐喻加以表征(陈燕, 黄希庭, 2006)。也就是说, 个体倾向

第1期李金星等: 空间 时间联合编码效应:表现、影响因素及其理论 31

于借用较为具体的空间概念来表征时间概念(周榕, 2001; Radden, 2003)。例如, 在汉语中, 人们会说上个月、下个月、前天、后天等等。在这里, “上”、“下”与“前”、“后”都是空间概念, 却被用来定义时间。这种用空间概念来描述时间的现象广泛地存在于汉语(Boroditsky, 2001; Chen, 2007)、英语(Gentner & Imai, 1992; McGlone & Harding, 1998)、希腊语(Casasanto et al., 2004)、西班牙语(Santiago, Lupiáñez, Pérez, & Funes, 2007)以及其他语言中(Alverson, 1994. see from Casasanto, 2008; Radden, 2003)。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人们习惯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 而时间概念比较抽象, 空间概念比较具体, 因此在谈论时间的问题时, 人们常会用到空间的表达来描述时间。

虽然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 “上”、“下”与“前”、“后”等空间术语都用来隐喻时间, 但这部分内容只介绍时间在前后轴线上的隐喻(时间在上下轴线的表征在后文详细介绍)。已有研究发现,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情境, 在时空隐喻中前后轴线常被用来表征时间顺序(Boroditsky, 2001; Boroditsky, Fuhrman, & McCormick, 2011; 陈燕, 2007; 吴念阳等, 2007)。前后方向和时间顺序的关系与时间运动图式有关(Boroditsky, 2000; Gentner, Imai, & Boroditsky, 2002; 陈燕, 黄希庭, 2006)。Clark (1973)最早将时空隐喻分为“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种视角。两种时间隐喻视角对“前”、“后”的指定是不同的(Lakoff & Johnson, 1980)。研究者普遍认为, 自我移动的隐喻是指个体所在的环境是沿着时间轴向未来移动的, 而时间处于静止状态, 即把未来时间视为“前”, 把过去时间视为“后”, 是个体朝着将来走去, 例如, 前途、考试就在眼前、将悲伤抛诸脑后等, 便属于自我移动隐喻; 与自我移动隐喻相同的是, 对于时间移动的隐喻而言, 个体面对的仍是未来, 但是个体本身处于静止状态, 时间则被看成一条河流或传输带, 流经我们的是过去, 还未流到我们身边的则是未来, 即将来向我们走来, 这时候的“前”则是和较早的、过去的时间相联系, 例如, 前天、他前年考的大学、后天等, 便属于时间移动隐喻。

Gentner和Imai (1992)最早用启动实验对两种时间隐喻视角的心理现实性进行了检验。他首先向被试呈现三个“自我移动”或“时间移动”的启动图式, 然后再呈现一个与启动图式一致或不一致的测验句。结果发现, 当测验句与启动图式属于同一隐喻视角时, 反应时比不一致条件下要短。研究者认为不同隐喻视角之间的转换增加了加工的负担, 导致反应变慢。这一实验结果支持了“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种不同时间隐喻视角存在的心理现实性。其后的歧义会议问题(McGlone & Harding, 1998)和现场研究的结果(Gentner et al., 2002)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对汉语被试进行的研究也支持两种时间隐喻视角的存在(伍丽梅, 莫雷, 王瑞明, 2005; 周榕, 2001; 朱海燕, 2013)。

一些研究发现可以通过不同的空间关系信息启动不同的时间思维(Boroditsky, 2000; McGlone & Harding, 1998; 刘丽虹, 张积家, 2009)。Boroditsky (2000)在研究中首先给被试呈现歧义会议问题, “The meeting originally scheduled for next Wednesday has been moved forward two days”, 然后再给被试呈现不同的空间关系启动问题, 在“自我移动”条件下, 被试多数认为会议改为星期五, 而在“时间移动”条件下, 被试多数认为会议改为星期一。研究还发现, 空间对时间与时间对时间的启动效果一样, 反应都比无启动条件快130 ms。表明人们不仅借用空间术语来表达时间概念, 还借助于空间图式来思考、表征时间。由此可见, 在对时间问题进行认知时, 采用不同的时间隐喻视角, 会出现不同的认知结果, 产生歧义的理解。即采用不同的时间隐喻视角, 时间先后顺序与空间轴线前后方向的对应关系不同。

由于时空隐喻中的自我移动和时间移动两种视角实际上是选择了不同的参考标准的结果。其中, 自我移动是以个体自身为参考确定前后, 而时间移动则以时间运动为参考确定前后, 参照点不同, 对前、后方向的指定自然不同, 且无法比较。但是, 当我们以个体为参照点时, 自我移动视角下的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就可以用从后到前走向的心理时间线表示, 而时间移动视角下的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则可以用从前向后走向的心理时间线来表示。这时候的“前” “后”是相对于个体自身来说的, 就像“左” “右”一样。那么, 以个体自身为参考时, 两种时间移动视角其实反映的是两条走向相反的心理时间线。

1.1.2 时间在左右空间轴线的表征

研究者使用26个英文字母、12个月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