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CT及MR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腺瘤影像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ba31a77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62.png)
MR:
• T1WI呈均匀性或混杂性低信号 • 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血管瘤信号甚亮有如灯泡称为“灯泡征”。纤维瘢痕、间
隔和钙化在T2W上呈低信号; 如并发出血和血栓,则TW上可见高信号影。 • Gd-DTPA增强扫描, 3种类型,Ⅰ型注射对比剂后立即出现病灶的均匀强化,此
种强化方式仅见于小血管瘤,直径常小于1.5cm;Ⅱ型强化方式,早期病灶周边 出现结节样强化,逐渐向中心填充,直至病变呈均匀强化,即所谓“早出晚归”, 此种强化方式最常见;Ⅲ型增强早期病灶周边出现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 但中心瘢痕不强化,主要见于大血管瘤
影像表现
X线:
• 造影检查,供血动脉增粗, 巨大肿瘤压迫, 周围血管弧形移位,呈“抱球征” • 早起动脉相肿瘤周缘出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 静脉期, 肿瘤显影逐渐向中央扩散,变现为密度均匀、轮廓清楚的肿瘤染色 • 肿瘤染色持续至肝实质后期不退, 表现为“早出晚归”
DSA:早期注药后2~3s,病灶周边即有染色, 造影剂清除缓慢,可充盈持续18s以上, 呈“早出晚归”征。
• 动脉期可见肿瘤边缘出现散在斑状,结节状明显强化灶, 接近同层强化的大血管密 度。
• 门脉期可见散在的强化灶互相融合,同时向肿瘤中央扩展。密度高于肝实质。 • 延迟期可见肿瘤均匀强化,且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对比增强过程 期边缘明显强化, 门脉期及延时扫 描持续呈稍高密 度。符合“ 快进 慢出”特点。
供血动脉未见增粗, 肿瘤压迫周围血管弧形移位, 可见“血湖”, 动脉早期肿瘤周缘出 现斑点、棉花团状显影,“树上挂果征”
CT:
• 平扫检查表现为肝实质内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肿块,CT值约为30HU左 右。巨大型血管瘤中央纤维疤痕或血栓形成出现裂隙状、星状或不规则形空腔呈 更低密度区,少数瘤灶内见高密度钙化灶。
肝血管瘤诊断
![肝血管瘤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1eb193f9ccbff121dd3683f1.png)
• (4)固定穿刺探头,当病灶显示清晰时,将穿刺
针进针,待进入皮下,即令病人屏气或浅呼吸,继续穿 刺进针。在监视屏上,严密监视穿刺针的针尖回声的前 进方向,直至进入肝脏血管瘤内抽有回血即表明已到达 病变区。若在进针过程中针尖显示不清,可适当调整探 头角度,一般即能显示针尖位置。
肝血管瘤的症状
• 临床症状上可将肝海绵状血管瘤归纳于4种 类型:
• (1)无症状型:肿瘤≤4cm,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或 剖腹探查时发现。
• (2)腹块型:肿瘤增长至一定大小,虽未产生自觉症 状,但病人无意中发现腹部肿块。
• (3)肿块压迫型:约占50%~60% • (4)内出血型:瘤体发生破裂,腹腔内出血、心悸、
• 部分肝血管瘤治疗前后影像对比:
• 患者,男,37岁 肝血管瘤
8.8cmx7.7cm(治疗前) 4.5cmx3.8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32岁 肝部血管瘤
• 12.2cmx14.1cm(治疗前)
8.1cmx3.7cm(治疗一次后2月复查)
• 患者,女,45岁 肝血管瘤
• 12.5CM*7.4CM(治疗前) )
• • (2)穿刺过程中应随时超声波检查。
• • (3)隔5-7天可做第2次治疗,2~8次为1疗程,若病变范
围广泛分次治疗。
• • (4)穿刺后病人应静卧>4h,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呼
吸和腹部情况,若无异常,可下床活动,<3天禁止剧烈 活动。
彩超微创治疗肝血管瘤,为国
➢ 平扫--CT: 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MR: 圆形或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
➢ 增强扫描: 典型特点--- 早出晚归, 快进慢出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3e710ed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0.png)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健康体检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普及,其检出率日益增多,需要更多的诊断和治疗。
虽然近年来对肝血管瘤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
因此,制订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势在必行,以规范临床诊断和治疗,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造福于患者。
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1.5%,男女比例约为1.3∶1,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其中约58%的患者属于该年龄段。
肝血管瘤通常被认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女性患者的发病率可能与性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血管瘤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日益提高。
肝血管瘤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根据肿瘤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不同亚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注:该文章已经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因此只进行了小幅度的改写。
一项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发现,海绵状血管瘤占据了肝血管瘤患者的96%。
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病变,主要由大量血管组织构成,通常由肝动脉供血。
海绵状血管瘤的形态学表现多样,包括规则圆形、卵圆形和不规则病灶。
肝血管瘤因无恶变倾向,大多数患者可终身与瘤共存。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因血管瘤进展,出现腹痛等症状或并发自发破裂出血,存在一定的致命风险而需进行治疗。
肝血管瘤通常无症状,以单发病灶最为常见。
临床表现与肿瘤直径、部位相关。
若肿瘤直径>5cm,可因对邻近组织和脏器的压迫导致产生临床症状。
腹部症状主要表现为右季肋区不适感或胀痛。
少数患者因为巨大血管瘤或肝门部血管瘤对胆道的压迫引起黄疸,或压迫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导致布加综合征。
肿瘤内若有血栓形成或坏死可致发热及全身消耗性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部分患者会产生焦虑,主要表现为对肿瘤继续增大的担心、手术风险的恐惧以及治疗花费的顾虑。
肝血管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
肝脏CT和MRI诊断
![肝脏CT和MRI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081da3976bec0975f465e264.png)
第四节肝脏的CT和MRI检查一、检查技术(一)CT检查方法患者禁食4~6h,于检查前口服1000ml的开水(阴性对比剂)或开水与泛影葡胺混合液(阳性对比剂),使胃充分扩张。
由于CT机有螺旋和非螺旋、扫描速度亚秒和1秒以上、探测器有单排和多排,所以扫描技术也根据各机器性能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设置。
不同的医院根据各自的习惯和条件对肝脏行平扫、双期扫描或三期扫描,三期扫描对于减少漏诊、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有很大帮助。
通常设置3期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4~26s,门静脉期45~60s,延迟期120~180s,当疑诊为肝血管瘤时,延迟扫描180~240s。
扫描层厚通常5~10mm,薄层(≤5mm)扫描可明显提高微小病灶检出率。
常规螺旋CT的造影剂用量常为1.5~2.0ml/kg体重,而多排螺旋CT由于扫描速度快,可用1.2ml/kg 体重,增强后效果与1.5~2.0ml/kg体重相似。
(二)MRI检查方法患者需禁食4~6h,于检查前30min口服5%甘露醇水溶液约1000ml,用作胃肠道对比剂。
也可采用氧化铁胶体溶液作为胃肠道对比剂,此时充盈氧化铁胶体溶液的胃肠道呈低信号区。
检查时患者仰卧肝区置于体部线圈中央。
检查可选用的扫描程序有自旋回波(SE)、反转复原(IR)、相位对比(PC)、部分饱和(PS)、梯度回波(GE)以及化学位移(CS)等,通常采用SE程序。
检查时一般先作冠状面T1加权成像(T1WI),定出横断面扫描的范围,然后,再作横断面T1WI 和和T2加权成像(T2WI)。
在绝大多数病例,通过这种T1WI 和T 2WI 程序联合应用,即可解决诊断方面的问题。
T1WI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能清楚地显示腹部的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发现肝内病灶。
为提高肝内病灶的检出率,应尽可能地选用T1权重较大的T1WI 程序,如短重复时间(TR)、短回波时间(TE)(TR/TE=250/15)的SE程序。
T2WI 尤其是长TR、多回波的SE程序(如TR/TE=2000/30~120)能揭示病变的信号变化特点,主要用于定性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MR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脏占位性病变MR诊断及鉴别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4d25b46028ea81c759f57853.png)
肝囊肿
T1W I
T2WI
T2WI+SatFat
肝血管瘤
➢ 概述: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一 般无临床症状,个别有发热、贫血、腹 痛等症状
➢ 病理:
1、大体病理:外观呈紫红色、质软无包膜、 切面为囊筛状似海绵而得名 2、镜下:由无数的大小不等的血管腔组成、 根据瘤壁的厚薄分为---
薄壁型(壁薄腔大)
厚壁型(壁厚腔小、个别呈裂隙状或完全闭塞)
MRI表现:是最好的检查方法 1.形态及边缘-类圆形、边缘清晰 2.信号-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信号强度随TE时间延长(≤120ms)而增 高,称为灯泡征,一般瘤灶信号均匀,大的 病灶因血栓或纤维瘢痕而信号不均
3.增强扫描
对于肝脏占位性病变,行平扫及LAVA增强 准确扫描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
盲
动
片
脉
期门平源自静衡脉 期
期
动脉成像
门静脉成像
Reformat重建
MIP重建
肝静脉成像
门脉期及平衡期重建肝静脉,判断有无变异,尤其注意 有无右下肝静脉
肝脏常见疾病
恶性肿瘤
1、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2、转移性肝癌 3、淋巴瘤 4、肝肉瘤 5、胆管细胞囊腺癌
周边结节样或棉絮样强化,逐渐向中心 扩展,延迟为高信号或等信号充填
MRI正常肝段划分1 MRI正常肝段划分1
MRI正常肝段划分2
1.尾状叶 Ⅰ段 Ⅰ 经肝圆韧带和肝 左静脉连线 2.左外叶上段 Ⅱ段 Ⅱ
经肝中静脉、下腔静脉和胆囊窝连 线 7.右后叶上段 Ⅶ段 Ⅶ 经肝中静
脉标志线 8.右前叶上段 Ⅷ段
3.左外叶下段 Ⅲ段 Ⅲ 经肝右静脉标 志线 5.右前叶下段 Ⅴ段 Ⅴ 经肝右叶 横裂标志线 6.右后叶下段 Ⅵ段 Ⅵ 经
磁共振诊断学---肝脏部分-肝脏血管瘤及胆管细胞癌ppt课件
![磁共振诊断学---肝脏部分-肝脏血管瘤及胆管细胞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857e72f01dc281e53af085.png)
胆囊癌病理
腺癌最多见: 浸润型:最常见,胆囊壁的局限性 不规则增厚,晚期可使胆囊完全 闭塞 乳头型:约占 20% ,肿瘤向腔内生 长,形成菜花样肿物 粘液型:少见,呈广泛浸润生长
胆囊癌MR表现
胆囊壁增厚 胆囊内见 T1WI 低信号, T2WI稍高信号的实质性肿块 T2WI 上肿块周围的肝实质出现不规则 高信号带,提示肿瘤侵犯肝脏 淋巴结转移和胆道扩张 增强检查强化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由于胆囊癌大多并发结石。
肝脏疾病的鉴别(HCC与血管瘤)
GdDTPA HCC 低,不 高,不 多数有 信号降 快进快 均 均 低 出 血管瘤 低 明显高 无 信号高 早进晚 出 疾病 包膜 重T2WI T1WI T2WI
胆系MRI表现
胆系解剖
肝胆管和胆囊的解剖
部位 长度(cm) 管径(cm) 2.5-3.5 0.3 扩张 (mm)
肝脓肿MR表现
组织结构 脓腔 脓肿壁 脓肿周围水肿
脓肿周围肝实质 脓肿内分隔
T1WI 低 略低 低
略低 略低
T2WI 高 略低 高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712d9c75acfa1c7ab00cc10.png)
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多学科专家共识(2019完整版)成人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随着人群健康体检的普及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步,其检出率日益增多,致使愈来愈多的肝血管瘤患者需要诊断与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对肝血管瘤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取得一定进步,但尚缺乏高级别的临床研究证据。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肝血管瘤的临床特征与诊断、治疗指征界定、风险评估以及治疗方法选择等问题尚缺乏统一的认识,从而使肝血管瘤的误诊和“过度治疗”的事件时有发生,甚至导致患者身心利益严重受损。
因此,联合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制订肝血管瘤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势在必行。
本共识旨在规范肝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高相关专业领域医务人员对肝血管瘤的认识和诊断与治疗水平,进而造福于患者。
1. 肝血管瘤的流行病学肝血管瘤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最初仅从尸检标本中检出。
近年来通常在健康体检时被偶然发现。
基于670 000健康体检人群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肝血管瘤的发病率约为1.5%,男女比例约为1.3∶1,高发年龄段为40~60岁,约占58%(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
肝血管瘤通常被认为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其中以肝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既往研究结果显示:性激素可以促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移行乃至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
如怀孕和口服避孕药可使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管瘤生长,这可能与女性发病相关。
随着对肝血管瘤认识的逐步加深,尤其是影像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该病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日益提高。
根据肿瘤直径及数目可表现为孤立、多发和弥漫生长。
根据肿瘤含纤维组织多少,可分为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亚型,其中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
一项纳入5143例的全国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结果表明:海绵状血管瘤占96%(尚未公开发表的数据)。
肝血管瘤属肝脏良性病变,无明显恶变表现及倾向。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
![肝血管瘤及影像诊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ac446fbb4cf7ec4bfed04e.png)
编辑版ppt
8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MRI
MRI: 海绵状血管瘤内的血窦与血窦内充满缓慢流动的液
体
T1WI
T2WI
Gd-DTPA增强
圆形或边缘分叶的 在肝实质低信号背 从边缘增强,逐渐
类圆形的均匀低信号肿 景的衬托下,肿瘤表现 向中央扩散,充盈整个
块
为边缘锐利的明显高信 肿瘤
号灶,称之为“灯泡”
征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13
肝硬化性血管瘤的CT
诊断特征: 病灶形状不规则 部分病灶内部可见钙化 肝脏体积缩小及病灶处肝包膜皱缩 增强病灶周围可出现结节状强化或边缘强化, 无向内填充或填充缓慢 延迟期病灶可相对于周围肝组织呈不均匀稍高密度, 但病灶内部仍可见稍低密度区。
编辑版ppt
14
肝硬化血管瘤的CT表现
肝血管瘤的分型与影像学诊断
2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3 临床分型 4 动脉造影分型
编辑版ppt
2
简介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大约占肝脏良性肿 瘤的84%。
好发于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4.5-5倍。多见于30-60岁。 病因机制:先天性肝血管畸形
三胚层形成期染色体变异 肝毛细血管内皮生长调节因子紊乱 后天性激素改变刺激等学说。
MRI表现为稍长T2WI,稍长T1WI。
编辑版ppt
18
肝毛细血管瘤影像表现
朱文丰 代海洋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12月 第12卷 第9期 总第62期
病理分型与影像诊断
病理分型 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硬化性血管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毛细血管瘤
发病率与好发年龄 最多见,好发于30~60y女 较少见 性
简介
肝血管瘤13例CT诊断
![肝血管瘤13例CT诊断](https://img.taocdn.com/s3/m/305bf2d3a58da0116c174978.png)
文 章 编 号 :0 60 7 (0 2 l一 150 10 —9 92 1) l0 0—2
肝 血 管 瘤 在 组 织 学 上 可 分 为 海 绵 状 血 管 瘤 、 化 性 血 管 硬 瘤 、 管 内皮 细 胞 瘤 和 毛 细 血 管 瘤 四 型 , 海 绵 状 血 管 瘤 为 最 血 以 多 见 , 肝 脏 最 常 见 的 良性 肿 瘤 , 发 生 率 为 7 3 , 且 有 逐 是 其 .% 而 渐 增 加 的趋 势 , 以女 性 居 多 。本 文 分析 自 2 1 尤 0 1年 4月 2 0日 至 21 0 1年 1 月 2 2 7日在 我 院 就 诊 1 例 患者 的 临 床 资 料 及 C 3 T
检 ( ) 结 果 进 行 回顾 性 分析 。 结 果 :3例 肝 血 管瘤 均 有 动 脉 期 边 缘 或 中心 结 节 性 强化 , 脉 期 及 延 时 3分 钟 均 成 进 行 性 等 密 度 复 查 1 静 充填。结论 : 血管瘤的 C 肝 T特 征 性表 现 为 进 行 性 等 密 度 强 化 , 本 病 的 诊 断 有 很 大的 价 值 。 对
*宁 夏 回族 自治 区 同 心 县 人 民医 院 放 射科 (5 3 0 7 10 ) 21 0 2年 3月 1 9日收 稿
表 现 并 结 合 文 献 对 本 病 的相 关 问题 报 告 如 下 : 1 临床 资 料
1 1 一般资料 : . 肝血管瘤 1 3例 , 中男 4例 , 9例 , 其 女 年龄 在
多不 孕 症 患 者对 诊 刮 可 能 损伤 子 宫 内膜 有 顾 虑 , 宫 内 膜 采 集 子
肝脏的MR表现
![肝脏的MR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e6574d25c281e53a5802ff3a.png)
脂肪肝
MR表现:
常规T1WI、T2WI大部分病例表现正常 同-反相位(inphase-outphase)是检测脂肪肝最有
效的方法,脂肪肝反相位图像较同相位图像可见信号 衰减
脂肪肝
弥漫性脂肪浸润
局灶性脂肪浸润
脂肪肝
T1同相位
信号强度异常分5级:
等信号:同肝脏信号 极低信号:同肝内流空血管信号 稍低信号:介于肝与血管之间 极高信号:同脂肪信号 稍高信号:介于脂肪与肝之间
肝脏异常MR表现
局限性信号改变
实性肿瘤,T1、T2弛豫时间长,T1WI显示为稍低 信号,T2WI稍高信号
含液性肿块(囊肿)弛豫时间更长,T1WI表现为极 低信号,T2WI表现为极高信号
肝脓肿
反相位
ADC图
延迟90min 冠状位
肝海绵状血管瘤
常见良性肿瘤,直径2~20cm不等,>5.0cm 称为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肿瘤是有许多扩张、扭曲的异常血窦组成的, 内衬单层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成海绵结构,充 满血液,偶尔肿瘤内血栓形成可出现钙化
肝海绵状血管瘤
MR表现:
长T1,均匀长T2(“灯泡征”) 强化方式(动脉期和门脉期)
T1反相位
MR同-反相位图像示肝实质信号于反相位图像信号弥漫性减低
脂肪肝
T1同相位
局灶性脂肪浸润
T1反相位
脂肪肝
T1同相位
T1反相位
左内段局灶少脂区(肝岛)
肝脓肿
肝脓肿是肝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病理学表现
急性期局部肝组织充血、水肿、大量WBC浸润,进 一步组织液化坏死,形成脓腔;周围肉芽组织增生 形成脓肿壁;脓肿壁周围肝组织可有水肿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2fae5efb5f0e7cd1852536ae.png)
完整编辑ppt
47
肝内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
完整编辑ppt
7
巨块型肝癌 造影剂快进快出
平扫
1,平扫肿瘤低密度,边界不
清,内有更低密度坏死
2,动脉期实性部分显著强化,
坏死部分无强化
3,门静脉期肝组织显著强化,
肿瘤组织相对低密度
完整编辑ppt
动脉期
静脉期
8
结节型肝癌
T1像肿瘤为低信号(箭) T2像肿瘤为高信号(箭)
T1
T2
完整编辑ppt
9
肝癌增强表现 造影剂快进快出
24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er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er- to hyper- with the fatty infiltrition of the liver, early parenchimal enhancement.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36 seconds later.
完整编辑ppt
23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er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er- to iso.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80 seconds later. D, 5 minutes later
完整编辑ppt
完整编辑ppt
26
血管瘤CT诊断及鉴别诊断
1,血管瘤的CT诊断标准:
①平扫病变表现为低密度;②增强后病变周 边首先呈结节样强化,随后增强结节扩大、 逐渐向中心充填;③延迟(2-15分钟)扫描 病变完全变成等密度(较大血管瘤的中心部 分因纤维化可不充盈)。
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分析
![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9c521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23.png)
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特征分析隋愿; 李玉舟; 张智栩【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12【总页数】3页(P60-62)【关键词】肝脏血管瘤; CT; MRI; 影像特征【作者】隋愿; 李玉舟; 张智栩【作者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核磁共振科河南商丘476100;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高速CT室河南商丘476100;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 R445.2; R81肝血管瘤是临床中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常为单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其中女性患者多见于男性患者[1-2]。
肝血管瘤生长速度较为缓慢,早期患者均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瘤体增大可压迫毗邻组织及器官,患者可出现上腹部隐痛等症状,需要及时有效检出并进行相关治疗[3-4]。
目前临床对肝血管瘤的主要检查手段为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扫描。
本文收集了41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了其肝脏血管瘤的CT和MRI典型影像特征,现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12月我院经临床确诊的41例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1)患者均经手术或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脏血管瘤;(2)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完整者。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1)资料丢失者;(2)MRI检查禁忌征者,比如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
41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6.63±7.26)岁,患者入院时均以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多见,其中4例患者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于常规CT体检时发现。
1.2 设备及检查方法 41例肝脏血管瘤患者均行CT及MRI扫描检查。
采用西门子SOMATOM Sensation 64排CT机进行扫描。
CT平扫参数设置:患者采取仰卧位,入床方式设置先头后足,电压110~120kV,管电流210mA,扫描层厚:5mm,间隔:5mm,螺距:1,矩阵512×512,常规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
CT与MRI诊断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对比分析
![CT与MRI诊断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12bfc0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3.png)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年4月第5卷第8期〔论著]CT与MRI诊断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与对比分析徐杰(广饶县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东营257300)【摘要】目的:对比CT与MRI诊断肝脏不同肿瘤性病变的影像表现,判断不同检査方法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一2020年9月接收的肝脏肿瘤患者87例为此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釆用CT与MRI进行检査,观察其影像学特点并研究两种检査方法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对比两种检査方法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检出率。
结果经检査共检出96个病灶,CT平扫高密度病灶有2个,等密度病灶有16个,低密度病灶有23个;MRI平扫高信号有4个,等信号有19个,低信号有32个。
CT和MRI在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釆用CT和MRI对肝脏肿瘤患者诊断时其检出率无明显差别,在临床实际诊断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合适的检査方法以保证其诊断的准确性,降低误诊及漏诊的发生,促使患者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肝脏肿瘤;CT;MRI;鉴别诊断【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3807(2021)08-0023-03CT and mri diagnosis of d ifferent liver tumor imaging Mature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Xu JieDepartment of I maging,Guangao County P eople's Hospital,Dongyng,Shandong2573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imaging manifestations of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liver tumors,and to determin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ifferent examination methods for liver tumors.Methods A total of87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s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fom July2015to September2020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MRI. The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and the two examination methods were studied in the liver.The value of t umor diagnosis, compare the detection rate of two inspection methods in liver tumor diagnosis.Results A total of96lesions were detected after inspection.CT plain scan had2high-density lesions,16iso-density lesions,and23low-density lesions;MRI plain scan had 4high-intensity lesions and19iso-intensity lesions.There are32low signal.CT and MRI showe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s of liver hemangioma,liver metastases,primary liver cancer,and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P>0.05.Conclus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patients with liver tumors using CT and MRI.In the actual clinical diagnosis process, appropriate examination methods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actual condition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 he diagnosis and reduce the misdiagnosis and missed diagnosis.Occurs,prompting patients to receive effective treatment in time.[Key words]Liver tumor;CT;MRI;Differential diagnosis肝脏肿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分为良性和恶性,主要包括有肝血管瘤、肝转移瘤、原发性肝癌、局灶性结节增生,其中恶性肿瘤中原发性肝癌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预后差,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造成严重影响;良性肿瘤中肝血管瘤比较常见,较小者一般无任何症状,较大者需要外科手术干预,治愈率较高。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bc6b70482fb4daa48d4b3f.png)
学习交流PPT
23
不典型肝血管瘤--鉴别诊断
hyperattenuating hemangioma from hyper- to iso. A, plain scan. B, arterial phase. C, 80 seconds later. D, 5 minutes later
2,局灶性结节增生:T1为等-低信号,均匀,中央 可有更低信号瘢痕区;T2为稍高或等信号,中央瘢 痕更高信号;增强早期显著均匀强化,中晚期呈稍 高—等信号,中央瘢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
3,腺瘤:T1多为高信号,T2亦为高信号,信号不 均匀,增强表现与FNH类似,但可见包膜。
学习交流PPT
18
鉴别诊断
浆细胞瘤
畸胎瘤
恶性畸胎瘤
转移性 肝肿瘤
胃、肺、胆、胰、结肠、 卵巢、子宫、乳腺等的癌 瘤转移至肝
瘤样疾病
肝囊肿 结节性肝细胞增生 炎性假瘤
学习交流PPT
2
原发性肝癌
病理组织学分: 1,肝细胞性肝癌 2,胆管细胞性肝癌 3,混合癌(肝细胞和胆管细胞)
学习交流PPT
3
肝细胞癌
病理分型
1,弥漫型 病灶呈浸润性生长,弥散分布;无
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
学习交流PPT
1
肝脏肿瘤的分类
良性
恶性
原
上皮性肿瘤
肝细胞腺瘤 胆管腺瘤
发
囊腺瘤
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 肝母细胞瘤、鳞状细胞癌 腺鳞癌、囊腺癌、类癌
性
错构瘤
肝
肿
间叶组织肿瘤 肝血管瘤 血管内皮细胞瘤
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纤维组织细胞肉瘤
瘤
淋巴管瘤
平滑肌肉瘤
脂肪瘤
骨肉瘤
消化系统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FNH,肝脓肿,肝囊肿影像学表现
![消化系统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FNH,肝脓肿,肝囊肿影像学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aa2e6a5a4b35eefdc9d3337a.png)
肝脓肿早期边缘模糊
肝脓肿
肝脓肿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肝细 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和肝 结构紊乱为基础;以纤维大量增生肝脏 缩小为特征;导致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
CT表现:
早期肝体积可正常或略大,中晚期体积缩小; 表面凹凸不平,可有结节突出或分叶状改变; 肝叶比例失调; 肝裂增宽,肝门扩大; 肝脏密度可不均匀或降低,可以脂肪变; 大结节型肝硬化可显示整个肝脏呈密度高低相间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CT增强)
肝血 管瘤
肝血管瘤CT平扫呈低密度灶, 密度均匀,边缘较清。
肝血 管瘤
腹主 动脉
肾
静脉注入造影剂后CT扫描,动脉期示:病 灶由边缘向中心结节状强化,逐渐填满,其密度
与同层腹主动脉相似。
肝血 管瘤
静脉期示病灶进一步强化填充,呈密度 较均的高密度灶,显示更清楚。
肝血 管瘤
2分钟后,平衡期CT扫描示病灶仍呈较高 密度,显示清楚,表现为“早出晚归”征
肝血管瘤(MR)
非典型结节增生
肝局灶性非典型结节增生(FNH)是肝 脏少见的一种良性占位病变。它由结构紊 乱的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血管和胆 管等构成,境界清楚,无包膜;多见于3060岁女性。
非典型结节增生
CT表现: 境界清晰低密度,少数等密度,突出于肝外周;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在一分钟后迅速
MR
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边界不清; 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则信号混杂; 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增强、边界更清楚; 门静脉癌栓。
肝转移性肿瘤
全身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以消化道多见) 30~50%转移到肝脏,形成肝转移性肿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 管瘤的主要途径。
x线平片检查无多大的意义,只有巨型肝血管瘤 才会显示右膈肌抬高,消化道气体受压改变,而 且无特异性,当肿瘤出现钙化时才会考虑到肝血 管瘤的可能。
1.B超 显示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 明显的回声增强效应。简单易行而无刨伤性,属首选影 像学方法。B型超声可检出直径>2cm的肝血管瘤。典 型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占位伴有后方不甚明显的回
种类由肝脏合成脂蛋白输出,胆固醇的合成含量反映肝功能的
强弱。
三是蛋白代谢,成人每天合成的蛋白约98克,其中40%在
肝脏合成,并完成蛋白质分解任务。
四是维生素和激素代谢,肝脏是储存多种维生素的场所和
灭活激素器官,如性激素等。肝血管瘤瘤体的不断增大压迫周
围的毛细血管扩张和静脉血管瘤畸形,使肝脏增大或增厚挤压
性变、血栓形成或坏死所致。有时肝癌也可有类似图像, 因此需做其他影像学检查加以鉴别。
2.CT
CT平扫下肝血管瘤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 可多发或单发。绝大多数密度均匀,边界清楚, 脂肪肝内血管瘤密度较高。瘤内机化较多时呈星 状或裂隙状低密度,有时瘤内可显示不定形钙化。 瘤体直径>5cm时,肝叶有明显的变形,表现膨 胀性局限性突出,边缘光滑。CT增强造影对肝 血管瘤的定性有很大的帮助。
压迫胆管:梗阻性黄疸
巨大肿瘤: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减 少,低纤维蛋白原血症
部分处于生育期妇女肿瘤呈缓慢增长
肝血管瘤的危害之一
肝脏血管瘤遏制了肝脏的健康功能,弱 化了健康肝脏生成的先天基础,由于肝血 管瘤附着于肝脏,随着它的逐渐生长,面 积扩张,血湖增大。淤血增硬,血液增浓, 使肝功能逐渐出现异常。巨大血管瘤时可 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减少,低纤维蛋 白原血症
肝血管瘤的危害之二
肝血管瘤损害了肝脏的代谢作用。肝脏是人体内最活跃的代
谢器官,几乎参与体内全部物质代谢过程,对维持生命十分重 要。肝的代谢功能一但发生紊乱,整个机体将受到很大影响, 肝脏的代谢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糖代谢,稳定血糖浓度,提供全身所需要的糖。
二是脂类代谢,肝脏分泌胆汁,有利于脂类消化吸收,多
厚壁型的壁内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和纤维细 胞,血管腔很小,甚至呈缝隙状
薄壁行的壁内只有少量胶原纤维和纤维细 胞,血管腔隙很大
小 大 巨大
最大直径<5cm 直径 5---10cm 直径>10cm
目前就肝血管瘤的病理发生机制尚不清楚,现有 两种不同的认识。
其一认为是血管畸形,其增长是由于血窦在血流 作用下的扩张,血窦有完整内皮细胞,其下有丰 富弹力纤维,中膜层有成纤维细胞及平滑肌细胞, 间质中有极丰富和广泛分布的胶原纤维,造成内、 中、外膜层界线不清及弹力纤维排列紊乱,胶原 纤维可填充血窦腔,内皮细胞不同程度肿胀,甚 至半脱落、脱落状;红细胞可大量渗出至间质中, 从而证实了肝血管瘤为肝动脉末梢的动脉畸形。
其二认为肝血管瘤是真性肿瘤,其增长是由于新 血管组织的形成。激素在新血管组织的形成中具 有重要作用,推测类固醇作用于血管壁的徽结 构——海绵状血管的一部分,可能机制为类固醇 如强的松等抑制了血管壁胶原的生物合成;另一 方面类固醇具有激发或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有 报道称性激素可以促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移 行乃至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
根据纤维组织的多少肝血管瘤可分为以下四型: (1)海绵状血管瘤:其切面呈蜂窝状、充满血液、镜 检显示大小不等囊状血窦、其内充满红细胞,血窦壁厚 薄不一,时有血栓形成,血窦之间有纤维组织隔,纤维 隔内见有小血管及小胆管,偶见被压缩之肝细胞索。 (2)硬化性血管瘤,其血管腔塌陷或闭合,纤维间隔 组织较多呈退行性改变,瘤体质硬。 (3)血管内皮细胞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易致 恶性变。 (4)肝毛细血管瘤,血管腔窄,纤维间隔组织多
胸腔。极易导致肝的各种代谢功能发生单方面的故障,从而使
身体需要的某种物质代谢出现贫乏或过剩,破坏了患者肝脏代
谢的均衡性。
病理
组织来源:目前多数认为来源于肝内胚胎性的血管错 构芽,由于某种因素作用,引起瘤样增生而形成 肿瘤质地柔软或富有弹性感,呈暗红色或兰紫色,境 界清楚,有包膜,表面光滑或呈不规则分叶状,可压 缩。 切面呈蜂窝状或海绵状,由互不吻合的血管腔组成, 间隔有薄的、不完全的纤维组织分割,可见到不同程 度的血管机化,玻璃样变,钙化。肿瘤被覆结缔组织 被膜,与周围肝组织分界清楚,由充满血液的血管囊 腔构成,囊腔间有纤维性间隔,囊腔壁衬以扁平内皮 细胞。显微镜下血管瘤是一内壁为不同大小的扁平内 皮细胞的血管管道构成交通的空隙网,其中含红细胞, 有时可见新鲜的机化血栓。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中年居多(30-
50Y) 女性多于男性 左右肝发生率大致相当 多数肿瘤体积较小,多无临床症状 随着影像学的进步发现的病例增多
临床表现与肿瘤大小与部位有关 局部症状:上腹部包块,肝区隐痛
压迫胃十二指肠症状:上腹不适,腹胀, 嗳气,恶心,呕吐
瘤灶由许多囊状扩张的血窦组成,内壁衬 有一层血管内皮细胞,血窦间可见纤维组 织分隔,形似海绵
纤维组织分隔由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构 成,成纤维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形成胶原 纤维。若胶原纤维过度增生,血窦腔狭窄, 血流速度降低,易致血窦内血栓形成。血 栓形成后,可机化并有少部分病灶发生钙 化。机化或未机化的血栓与纤维组织共同 构成瘤内的瘢痕组织。
声增强效应。但大多数小血管瘤为强回声,瘤体直径多 <5cm,当瘤体较大时,其边界可呈清楚的花瓣状或分 叶状,内部有时可见散在的点状低回声和少许纤维束光
带。因瘤体回声较肝组织强,内部结构易于辨认,因此 诊断符合率高。较大的血管瘤(多>5cm)则表现为内部 高低混杂回声,边界不整,形状不一,此为瘤内有纤维
1.动脉期和(或)门静脉期病灶周边结节状 强化(强化程度与门静脉或肝静脉分支相 似),对比剂逐步向中心弥散,延迟期 (多在5min后)病灶为稍高或等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