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山大学的诗意解读

合集下载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中山大学校史知识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
学校拥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陈寅恪故居陈寅恪是我国着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着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源人)、秋瑾(女,浙江江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简介
校区规模及学科建设
珠海校区以本科教学为主,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和港澳台各类学生共一万余人,来自中山大学的文、理、医、工等门类17个院系约50多个专业。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海洋学院、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5个整建制学院(即:本科四年、研究生、博士阶段的学习除实习外,其他均在珠海校区完成。)相继落户珠海校区。2012年9月增加移动信息工程学院后,珠海校区整建制学院达到6个。 校区在校生总人数预计达到12,000。

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中国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不仅在学科建设上有所成就,而且在历史文化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背景和基础。

本文就着重探讨中山大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中山大学的办学背景中山大学的办学背景可以追溯到1912年的广东省立高等师范学堂。

此后,经过多次更名和迁址,最终于1953年定名为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的办学背景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作为中国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起源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早期,中山大学是在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匮乏的情况下迅速成长起来的。

特别是在大学的落成和改建过程中,不仅面对着自然条件的门槛和技术限制,更面临着财政困难和政策不稳定的压力。

然而,中山大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依然能够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与其办学背景密不可分。

二、中山大学的文化氛围中山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大学。

校园内沉淀着大量的人文历史和学术积淀。

从校园内的建筑、艺术、书法到学术思想和学科建设,中山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

1、建筑文化中山大学的建筑文化以西方建筑为主,融合了东方文化元素。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纪念堂。

纪念堂是中山大学最为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其建筑风格自然、简洁、富有艺术美感,它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以及对民族复兴的呼唤,是中山大学建筑文化价值的真实体现。

此外,中山大学还拥有着一系列建筑风格多样的寺庙和园林。

这些建筑与中山大学西方建筑相映成趣,也是中山大学建筑文化独特的代表。

2、书法艺术中山大学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校园内,可以看到很多石碑、石刻、匾额等书法作品,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山大学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古拙。

中山大学书法艺术以简洁、自然和古拙著称。

当我们欣赏中山大学书法作品时,可以感受到其中所承载的东方文化情结,它所表达的是一种浪漫、悼念和思索的情怀。

3、学术科研中山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学术研究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学术传统。

中山大学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着不俗的成绩和声誉。

励志警句:中山大学校训

励志警句:中山大学校训

励志警句:中山大学校训以下是关于励志警句:中山大学校训,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为了团结中大海内外校友,更好地继承发扬孙中山的事业,1994年经校办、党办、宣传部高教研究室负责人讨论,并征得中大校史编写组梁山同志意见,一致认为中山大学校训还是以孙中山于1924 年11月11日起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好。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

《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

”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

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

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

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

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 中大校训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 中大校训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这是中大校训,也是中山大学的育人理念之一。

这句校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修养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句校训,并共享一些个人的思考和感悟。

一、博学博学是指广泛博采众家之长,积极获取知识、经验和智慧。

这不仅仅是指书本知识,还包括社会实践和人生体验。

博学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钻研,需要永不满足的追求和求索。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博学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听讲座、参与讨论等形式来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要保持谦逊的心态,不因为已有的知识而自满,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

二、审问审问是指对所学知识和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质疑,不盲目接受。

这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是对知识的主动挖掘和探求。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需要具备质疑的精神,不断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审问也需要勇气,因为这可能挑战传统观念和权威结论,但只有经过审问和思考,我们才能得出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三、明辨明辨是指能够明晰地分辨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真伪虚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信息和选择,而明辨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

要明辨,不仅需要理性思考,更需要内心的正直和坚定。

在迷茫的时候,我们需要明辨能力来引导自己,不至迷失方向;在诱惑面前,我们需要明辨能力来拒绝诱惑,坚守底线。

只有具备了明辨能力,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选择。

四、慎思慎思是指谨慎地思考问题,不轻率行事。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冲动、轻举妄动。

而慎思则是一种克制和克服冲动的能力,是对待问题和决策的成熟态度。

慎思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冷静客观的心态,不被情绪左右。

在面对重大抉择和难题时,我们需要停下来,冷静地思考,权衡利弊,做出理性的决策。

只有慎思过后的行动,才能更加坚实和稳妥。

五、笃行笃行是指要坚守诚信和道德,踏踏实实地做事、待人。

孙文校训意思解释

孙文校训意思解释

孙文校训意思解释
孙文校训是指孙中山先生为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制定的校训,也是现在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明辨、笃行”。

下面是这四句话的解释:
1、“博学”意味着广泛地学习,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

这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社会知识和实践技能。

2、“审问”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深入探究。

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不仅要问,而且要穷究其答案。

3、“明辨”是指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要具备辨别真伪、是非和优劣的能力。

这需要清晰的思维和判断力,以便能够从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

4、“笃行”则意味着要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做到知行合一。

这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以便在实践中不断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的来说,孙文校训强调的是学问、思考、辨别和实践的统一,它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既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又有深入的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 中大校训

博学审问明辨慎思笃行 中大校训

知识专栏:深度阐述中大校训一、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它们可以指引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而作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我们更需要有一些准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而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高等学府之一,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明辨笃行”就是这样一条重要的原则。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中大校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对我们的意义。

二、博学“博学”作为中大校训的首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现代社会,信息的爆炸式增长让我们需要具备更广泛的知识。

而博学则是充分了解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即便不能深入研究,也能对其有所了解。

这不仅意味着我们需要打下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对我来说,博学意味着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知识,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领域。

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我们才能深入了解这个世界,才能不被大众所局限,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人。

三、审问“审问”是对事物进行严格的审视和思考。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接触到种种信息,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或者有价值的。

而只有通过审问的过程,我们才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辨析。

审问也包含了对自我进行反思的过程,是对自己行为和决策的审视。

这种自省和审问的习惯要求我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较强的判断力。

在我的观点来看,审问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审问,我们才能够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而对自我的审问更是对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次反思,只有通过对自我的审问,我们才能够让自己更稳健、更成熟。

四、明辨“明辨”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明辨是审问的结果,也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具备较强的明辨能力,才能在复杂的信息中保持清醒头脑,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

在我看来,明辨的重要性在于,它让我们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口中的知识。

只有通过明辨,我们才不会在信息泛滥的时代迷失,才不会盲目跟风或者相信虚假信息。

五、笃行“笃行”是指对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并将所学所思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
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

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原歌词: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国父手创遗泽余芳
三民主义仪行四方
民国基础大同梯航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贯彻主张
懿欤勉旃勿堕勿忘
现在,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中山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
1
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最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
忘”。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而在台“复校”的国立中山大学则在原歌词基础上,将首两句歌词改为“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歌词如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吾校矗立蔚为国光
国父手创遗泽馀芳三民主义仪行四方民国基础大同梯航莘莘学子济济一堂学以致用不息自强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懿欤勉旃勿堕勿忘2。

中山大学 校训是什么?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中山大学 校训是什么?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书 ,读 书不 忘革命” 的宣言,这句话 后来 成为 中大学子的光荣革命传 统。
“ 鲁 迅 在 礼 堂做 开 学 典 礼 的 致 辞 …… 使 得 听 众 敲 碎 过 去 ‘ 乐土’、
‘ 天 堂 ’的迷 梦 ,清 醒过 来 的要振 起 精 神 去作 更 远 大 、更 彻底 的 目标 的 斗
37
年 ,一直 患眼病 的陈寅恪完全失 明,仍 然坚持 为 中山大 学历史 系开课。 无法 自 己书写 ,便 用 口述 的方式 ,逐字逐 句请助手记 录,历经十余年 ,最终在7 5 岁之 际完 成 了皇皇 巨著 《 柳 如是别传 》。 以如此坚 韧的方式笃行 学术理想 的诸 多学 人 ,正是 中山大 学的风 骨和灵魂 。I B
不 同的宗 教或种 族会形 成一个 个相对 封闭 的 板 是 个 犹 太 人 ,以 包 列 著 名 厨 师 =吃 他 柞 荐 小社 区 的招牌食 物 ,不管足 口感还是 用料 ,部包 含
村 口的餐 厅 南 -x , t 巴勒斯 坦 夫妻经 营 ,
了泰餐 、 日餐 和中餐 的元 素 老板很 开心 ,
种族 的人 混居 在 一 起人家 。房 子都很
这 是一 本从佛 教 的角度 .讲述 如 阿营造
漂亮 ,仪 从房 子的外观 ,并不 能明显 区分 出 幸福乍 活 的英 文书 ;作者是一 位 中年 日本女
哪家 是 犹 太 人 ,谁 是 阿 拉 伯 人 。 更 准确 地 子 扫了一眼介绍 ,该团体总部设 在美同 . . 说 ,这里 不像其 他地方 ,即便在一 个小镇 , 说到包 容 ,在阿卡 的海边 有 家餐 厅 ,老
争 !” 1 9 2 7 年在 中大读 书 的学子 清水在 《 我怀念 到鲁迅 先生 》一文 中这样 回忆 那段峥嵘 岁月。 国 学大 师陈 寅恪先 生 用 自己的行 动 阐释 了追 求真理 的校训精 神 。 他 曾说

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简介

中山大学,[1]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位列985工程、211工程,并在广东全境拥有四大校区,其中三个在广州,一个在珠海。

该校前身为孙中山首创的国立广东大学,后更名“国立中山大学”、“国立第一中山大学”、后又复前名。

[2]学校简介学校概述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立于1924年,现为国家“985工程”大学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同时也是教育部批准建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和广东省重点建设的广东省“211工程”高校。

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

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

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最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

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中山大学是一所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的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孙中山于1924年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创始人改为今名。

中山大学现在有三个校区位于广州市,一个校区位于珠海市,另外在从化市和其他部分省市设有校区、独立学院、附属医院和研究机构。

中山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副部级高校,并位列985工程和211工程之中。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1924年,孙中山先生为培养崭新的人才,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其中文学堂为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中山大学的前身。

走在校园里,从建筑的命名到校园里的雕塑,处处都能看到孙中山的“影子”。

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正是孙中山于1924年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邱捷表示:“博学,就是要学生广泛地吸收中西文化的学问;审问、慎思、明辨,是要求学生多思考;笃行,是不能光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实行。

”这十字校训,是孙中山摘录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中的名句。

就在学校成立、校训公示的第三天,中山先生北上,5个月后在北京病逝。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十字校训,也就成了孙中山留给中山大学的遗训。

从成立至今,中山大学的校训从未变更。

90年里,中山大学大师辈出,学者的传奇代代相传,诠释着中大人尊德问学的优良传统。

1927年,鲁迅成为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深入阐发了孙中山“革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宣言。

20世纪50年代初,双目已经完全失明的历史学家陈寅恪,以口述的方式,历十余年,在75岁完成了《柳如是别传》。

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的蒲蜇龙,1935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农学院,1949年在美国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得悉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断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历经一个月的航行回到中山大学任教。

他的生物防治解决了南中国多个农业生产的难题,于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院士)。

中山大学:非学问无以建设

中山大学:非学问无以建设

中山大学:非学问无以建设作者:王灏来源:《求学·理科版》2013年第10期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广州亲自创办了两所大学,一武一文,武是黄埔军校,文是中山大学(以下简称中大)。

今日中大,由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组建而成,学科实力名列全国前茅。

今天我们采访到中山大学招生办的许粤副主任,请他来为我们介绍这所岭南名校。

《求学》:请您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学校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许粤副主任:孙中山先生认为“非学问无以建设”,当年建校的目标就是——既要为改造中国社会努力,也要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努力。

中大气质深受岭南文化的影响,从某个角度说来,可以概括为——既开放又内敛,既维护原则又包容差异。

《求学》:中大的办学理念是“人心向学”,具体有哪些举措呢?许粤副主任:首先是“通识教育”。

中大在国内通识教育领域是有领导地位的,学校建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着重建设由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科技、经济与社会四类通识课程构成的各专业“共同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学习领会本专业以外的其他知识。

其次是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如面向理科基础学科领域,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面向医学专业,开展“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面向IT类学科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面向法律专业,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应用性文科专业,实施“博雅教育计划”;面向人文和社会科学类专业,探索“博雅学院”培养模式。

最后是“国际化办学”。

中大地处广州,毗邻港澳,占据地理和文化的优势。

学校不仅大力推进和支持各种层次的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同时积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搭建国际化教学平台。

《求学》: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中大的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许粤副主任:中大的优势学科和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医学、商科和IT类学科。

医科前身是中国最早的西医学府——博济医学堂(中国最早的西医发源地),目前形成了“三基三严三早”的特色。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

中山手创,遗泽余芳作者:刘雨欣来源:《中学生博览》2018年第11期我是南方人,高考时出于“就近原则”,报考了岭南第一学府——中山大学,如今已是大二,在管理学院主修工商管理,辅修英语。

中山大学由孙中山先生创立于1924年,自民国时期传承至今。

中山大学受革命之风熏陶,蕴岭南文化风骨,沐改革开放春风,坐落于现代与传统兼具的广州,我们既秉承传统,又敢于创新。

步入中大康乐园,中西合璧的红砖楼星罗棋布。

红墙亮烈,翠瓦青葱,古木苍郁,秾丽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多数人对中大的第一印象。

由于康乐园原是岭南大学所在地,这所1888年创立的教会大学深深影响了此地的建筑风格。

“玉在山而草木润”,民国风情的硬制红砖,中式殿堂的琉璃瓦与滴水瓦,西式韵味的花窗与拱廊,于此巧妙融合。

这深红与深绿的浑然天成,在鲁迅眼中甚至可以代言广州。

鲁迅先生曾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生《在钟楼上》的寥寥几笔,恰似泼墨大写意:“倘说中国是一幅画出的不类人间的图,则各省的图样实无不同,差异的只在所用的颜色。

黄河以北的几省,是黄色和灰色画的,江浙是淡墨和淡绿,厦门是淡红和灰色,广州是深绿和深红。

”故而,康乐园和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珞珈山,并称中国大学自然景观之最美丽者。

这里是广州人拍婚纱照的取景地,也是周末一家老少散步踏青的好去处。

行走在浓荫蔽日的康乐园中,草坪上、亭子里坐着三三两两晨读的学子,清风徐来,思绪亦会得到涤荡。

“遂叹千载园林,百年学府,荣枯相继者,草木也;熙熙攘攘者,众生也;薪传火续者,文明也;日积月累而大浪淘沙者,青史也。

”《康乐园记》如是叹咏。

深沉而亮烈的颜色,仿佛也象征着中大人的精神。

心蕴浩远,所挟持者甚大;激昂处世,一腔热血前行。

大学的学习模式与高中大不相同。

大学里,没有家长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切都要靠自觉,靠身边优秀的人熏陶,靠名家大师的感召,靠整个大环境的浩浩荡荡涤尽懒散。

你可以逃课,但是期末挂科就要重修;你可以不在乎成绩,但是别人手握金灿灿offer时,你却一无所有。

中山大学,鸟与人的康乐园

中山大学,鸟与人的康乐园

中山大学,鸟与人的康乐园作者:李韵曹剑骏来源:《大学生》2012年第24期中山大学南校区又名康乐园,因东晋康乐公谢灵运始名。

它以清幽深邃的马岗顶为核心,其间古木参天,灌丛翳郁。

现在,这块城市荒漠里的绿洲,成了候鸟千里迁徙时的一个重要临时驿站,更是广州“鸟人”们常来的鸟点圣地。

据中国观鸟记录中心2011年统计,康乐园位中国高校校园鸟类种数记录排名第一,共计157种。

9月,我们这群爱鸟人有幸来到了康乐园读书,更有幸窥探、观察到这群精灵流转迁徙的生命历程,并能从中撷取半爪片羽而与大家分享其中意趣。

9月中旬,几场细雨扫尽了夏末的余热。

在旁人还沉浸在季节突变的迷茫中时,鸟人们早已抖擞精神,长枪短炮,只待候鸟南下“入毂”。

天蒙蒙亮,一行人蹑手蹑脚来到图书馆北的小树林。

树冠上传来吱吱呀呀的响声,抬首望去是乌鸫、发冠卷尾和暗灰鹃正在追逐打闹。

树下鸟人们,却是睁着眼,抿着唇,凝神谛听,唯恐略过任何发现。

兀得,一道亮蓝的闪光划过,不知谁轻声说道:“棕腹仙,瞧,它在灌丛里!”“嘘,它跳出来了!”“咦,它钻哪去了?”“在这呢!”刹时间,长枪短炮齐刷刷转向背后一根横着的树枝:取景框里闪现出一只炫蓝色的鸟儿,它机警地张望着,亮出腹部鲜艳的橙色。

它似乎觉察到了众人的目光,俯下身来,一抖翅膀,羞涩地隐入了树林深处。

“嘿,那到底是不是棕腹呀?”“为啥不是棕腹大(仙)?”“是不是逃逸的?”“不像,羽毛没有破损,挺有光泽的。

”“那也难说。

”……这边七嘴八舌的讨论还没休止,手机里又传来了消息:“小仙,白尾蓝地鸲,在永芳堂!”一群人穿着迷彩,抄起家伙事,风似风火似火地冲过逸仙大道。

大家都顾不得吃中饭了,耐心地在路边等着精灵们的现身。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静悄悄的林子,空荡荡的林荫道。

晌午的阳光晒得人暖洋洋的,一个小巧的蓝色身影降落在道路中间,灰灰的肚子,肩头一块亮蓝色月牙斑,“呀,正是它!”“别出声,草丛里有动静,再等会看。

”这时,那些躲在路边灌丛中的精灵们也纷纷跳了出来。

”久惯人间多白眼,逢君始见两眸青“

”久惯人间多白眼,逢君始见两眸青“

”久惯人间多白眼,逢君始见两眸青“记得一位老师课上曾提到,莫老师谦称自己不善作诗。

然而2012年南大最美的情书,却非莫老师《结婚三十周年赠内十首》莫属了:前缘休说三生石,不是冤家不聚头。

淮北江南行欲遍,却来白下结绸缪。

崎岖世路叹零丁,蛟失沧波鹤剪翎。

久惯人间多白眼,逢君始见两眸青。

钟山苍翠秦淮碧,暇日寻幽携手行。

细语温存惊我耳,刚肠忽觉有柔情。

家无四壁愧黔娄,搜索空囊鬼亦愁。

岂有瑶环定情物,嫁衣犹仗孟光筹。

秋霜春雨夏惊雷,黄卷青灯岁月催。

长夜感君相伴坐,剪刀唧唧把衣裁。

我居西海君东海,寄雁传书隔月回。

平日龃龉夺门去,此时翻愿梦中来。

少年陇亩度生涯,壮岁青灯映绛纱。

无限烟云都过眼,诗书说罢话桑麻。

君轻富贵若浮尘,我亦人间澹荡身。

淡饭粗茶皆有味,轻裘肥马是何人。

青丝忍看染秋霜,自嫁梁鸿日夜忙。

衣食渐丰人渐老,十年汤药侍高堂。

苍颜白发两相怜,细话平生叹逝川。

我向天公祈后死,伴君垂老坐炉前。

莫老师曾有自注云:内人陶友红,1968年初中毕业于南京师大附中,到溧阳农村插队务农,七年后招工到南京第一服装厂。

1977年高考进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至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2000年提前退休,照料其母多年(瘫痪在床)。

我1979年考上南大研究生,1981年两人相识,1982年结婚。

当时我靠助学金为生,一无所有,婚礼时两人所穿新衣均由她操办。

婚后多年全家的衣服都由她亲手缝制。

第6首所写乃1986年至1987年我在美国访学时情事。

而中山大学张海鸥教授在公号“诗词水云轩”荐评当代诗词时,对友人这一组诗的评介是:网称为“南大情书”、“当代最美情书”。

莫砺锋说这是他结婚三十周年时送给妻子的礼物:“我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她说你一直在研究诗歌,就写一首诗送给我吧。

于是我写了这十首诗。

”他说这30多年的婚姻生活“很平凡,也很琐碎,就像千家万户一样。

”“我俩都当过知青,能吃苦,都喜爱粗茶淡饭的简朴生活。

”“在农村当了十年知青,本来应与青春同来的爱情一直与我绝缘。

励志警句:中山大学校训

励志警句:中山大学校训

励志警句:中山大学校训为了团结中大海内外校友,更好地继承发扬孙中山的事业,1994年经校办、党办、宣传部高教研究室负责人讨论,并征得中大校史编写组梁山同志意见,一致认为中山大学校训还是以孙中山于1924 年11月11日起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为好。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

《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

”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

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

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

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

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

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

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

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

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笃行”意为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朝“明辨”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做到“知行合
笃行
一”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明辨是“博学慎思”的结果,是“笃
行”的目标和方向;“笃行”是“明辨”的延续和最终的实践,不“明辨”无以“笃行无“笃行,” “明辨”也失去现实意义,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情,“明辨”和“笃行”缺一不可同样重要。

我们要“博学”学习本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和社会知识,还要通过“慎思”,把这些知识转化为创新的基础,提升自身的素质,增强创新、创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山大学的文学解读张海鸥内容简介:用文学的心灵审度中山大学的历史、风景、人文,用自己的诗词文章讲述这种种体验和心得。

美丽的康乐园,美丽的诗文,深怀热爱的演讲人——本场演讲将引导人们对这座园林学府来一番唯美的感知、文学的解读、诗意的享受。

·第一篇:康园史话·康乐园记2003.10.20南朝宋元嘉十载(公元433年),文帝逐康乐公谢灵运于广州,旋“诏于广州行弃市刑”(《宋书》《南史》)。

公晋室贵胄,大名士,创山水诗。

以晋亡入宋,而不合于刘氏,乃流连于浙东旷野明沙、池塘春草之间,终飘零于岭南。

今珠江南岸康乐园者,或即康乐公之禁所。

然则康乐公违刘之罪,其千秋之罪耶?其一时之罪耶?盖沧海桑田之间,王朝易代之际,是非功罪之论,因时而变也。

唯康乐园林,岑寂千载始逢时运,大学于是兴焉。

惜人文方兴,草木渐废。

鸥每念及此,良多感慨,因叹曰:江山胜境,因人而名;是非功过,因时而异。

是遇也!若夫马岗山水,康园草木,涵英蕴华,已历千祀。

方其元古之时,飘渺天姿,扶疏地秀,佳木遮天,清泉涌地,长短之鱼,优游于大小湖泊,黄白之鸟,飞翔于茂林修竹。

后人迹渐至,渔樵江渚,不知王朝之兴替,不染市廛之尘俗。

天下之士,青史之笔,皆不知广州城南,大泽之中,有此胜境。

忽然天意眷顾,贶谪名士,从此村称康乐,丘名马岗。

云山欹侧,媲美金谷;珠水襟带,犹胜兰亭。

是知山水自在,得士而名;草木自生,得士而荣。

此千秋之遇也。

其后名士殒殁,康园岑寂,一千五百年间,隐处南荒,知之者不过一地土人耳。

且土人但知鸡犬之声、鱼鸢之影,而不知康乐何谓也。

又时来运至,大学兴焉,风云际会,名师聚焉。

百年之间,钟公荣光初董其校,孙公中山丕显其名,陈公序经礼聘其师。

于是名士归心,名校归属,康乐华园,人文荟萃,四海内外,咸尊此校矣。

盖地之显晦,一如人事——但遇耳。

夫遇者,天时地利人和,此圣贤之论也。

遂叹千载园林,百年学府,荣枯相继者,草木也;熙熙攘攘者,众生也;薪传火续者,文明也;日积月累而大浪淘沙者,青史也。

昔夫子临流而叹逝,此固千秋之叹也,然则康乐园中,昼夜而逝者,其岁月耶?人文耶?抑或草木耶?又忆屈子行吟泽畔,激扬清浊,揄揶醉醒,此固千秋之辨也,然则康乐园中,清则濯缨,浊则濯足,醉而乐,醒而忧者,其才耶?其不才耶?抑或才与不才之间者耶?又念苏子舟游赤壁,因清风明月而悟变与不变之理。

此固千秋之悟也,然则康乐园中,变与不变者,其人文耶?抑或草木耶?而逝与不逝,变与不变,其天意耶?抑或人事耶?且夫天意人事之与夺,草木人文之变迁,众生贤愚与文明顺逆,是非功过之间,孰辨孰论耶?不知康园月色,今夕依旧否?亦不知马岗海棠,今岁仍在否?马岗顶——绿色的书中国大学自然景观之最美丽者,当数三大名园:珞珈山、燕园、康乐园。

提起康乐园,见过她的人都会想到那条老树青坪的林荫路,却未必知道那路只不过是马岗顶的长袖善舞而已。

康乐园的风神仪态,其实是以清幽深邃的马岗顶为中心的。

那里古木参天,绿茵覆地,春啭黄鹂,夏鸣鹧鸪,林花次第于四季,秀色迷人于朝夕。

谁也说不清那里的细叶榕为谁婆娑,凤尾竹为谁渊默。

一年一度,凤凰花红了,木棉花落了,看不尽的绿肥红瘦,为这里读书、工作、生活的人们装点着春夏秋冬。

所以说,只知林荫路而不知马岗顶的人,必定是走马看花的过客;而知道马岗顶却不知其美的人,那就只能是窥夫子之门墙却不能入其堂奥的俗人了。

解读马岗顶,是既要有文化,又要有悟性的。

南朝宋元嘉年间,宋文帝将康乐公谢灵运流放广州,不久又“诏于广州行弃市刑”。

那是元嘉十载,公元433年,公年仅48岁。

他是晋室贵族,是大名士,是中国山水诗的创始人。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诗句广为传诵。

如今的珠江南岸,在当时约略是一片汪洋,马岗顶或许是一座孤岛,正适合安置康乐公这样的钦犯。

不然康乐村这个名字因何而来呢?1888年格致书院(美国基督教会所办)成立,1904年选址康乐村,改为岭南大学,1952年中山大学入主康乐园。

康乐公旧居早已无存,后人甚至无从考证马岗顶的茂林修竹间,是否曾经响起他优雅的木履声,但他临刑前所作的诗篇却载于史乘:“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

这千古遗恨回荡在康园夜色中,与惺亭的无言、黑石屋的神秘、寒柳堂的特立,以及这学府的百年变迁,都积淀为康园文化,令一代代后人敬畏着,感动着,思索着……如今的马岗顶,林木大概不会比康乐公散步时更茂盛吧,但其文化蕴含无疑是与日俱增了。

“玉在山而草木润”,近百年间,马岗顶一带一直是学术贤达、长校政要雅居之地。

比如我们中文人熟悉的硕学鸿儒陈寅恪、王力、杨荣国、容庚、商承祚、王起等名师;又如著名校长钟荣光、陈序经、许崇清、冯乃超等。

直到现在,从吴越移职岭南的中大现任书记和校长,也住在马岗顶古朴的红砖房里。

马岗顶因此而海涵地负,隐喻着美德和人望,表征着名校名师事业,含蓄着一种大学风范。

这风范中有执着进取、廉洁自律、清高自守;也有渊博与宽厚、高贵与淡泊、优容与雅量。

这风范深得中大人的敬重和爱戴,如同马岗顶的苍茫云树,古老而富于生机。

现在中文系最年高德劭的名师吴宏聪先生也久居马岗顶。

吴老曾和我说起马岗顶的地灵人杰、宗风懿范。

林木掩映的数十幢红砖绿瓦的欧式小楼,似乎每一幢都珍藏着丰富的文化故事。

马岗顶像一本绿色的书,存传着百年学府的风华神韵。

那摇曳的树影和渊雅的小路,似乎总在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比如陈序经校长如何将一批批名师请上马岗顶等等。

我不由得想起古人“山不在高”的名言,其实山水和大学一样,都须因人而名。

去年8月,南京大学主办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一百多位海内外学者参加,在一次晚宴上,主持人命我诵诗助兴,我便赞美康乐园并朗诵了拙作《徘徊的马岗顶》。

“三大名园”说颇得赞同,马岗顶引起许多人神往。

说真的,我希望马岗顶名扬四海,希望马岗顶的可敬和可爱,能与她的清容秀貌一起,“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我记不清多少次对别人讲述我心目中的马岗顶了,我的师长、朋友、学生们曾和我一样在这令人敬畏的绿色里流连。

而我对她的解读和热爱仍在持续,和她的年轮一起增长着。

我深知这种解读和热爱,其实就是对我们所期待的大学精神、名师风范、名山事业的解读和热爱。

我曾在诗中赞美马岗顶的海棠:“那低亚的枝条,柔韧着百炼的刚强,依旧是千秋的生长,物竞天择的艰辛啊,玉成你高贵的孤独。

”吴老说康乐园中真的有两株海棠,和当年西南联大的海棠不一样,和苏轼的黄州海棠自然也不一样。

我和他老人家相约,海棠花开时,我陪他散步赏花,继续听他讲马岗顶的故事。

·第二篇:康园风景·风敲竹韵据说康乐园曾有七座竹园一百几十种竹,除本土竹种外,许多竹种是海归者从世界各地运回来的。

这些竹子除美化环境、供教学研究之用,还常常馈赠异地,据说现在北京紫竹院的紫竹就取种于此。

而这百年校园,荟萃和繁衍的,当然不只是竹子,比如王力先生带着他的学术团队,从康乐园进驻燕园……已是百年的守望早已分不清哪一丛携着南洋的氤氲哪一丛染着欧美的风情或许那些竹公竹婆还记得年少的迁徙几万里烟波浩渺往事如雨如风康园的紫竹到了北京,如今正郁郁葱葱每天阅读着国家图书馆古今多少事都如风摇竹影月光下竹影也朦胧还有未名湖畔的青竹黄竹不知还能否讲述康乐公的故事如今的马岗顶还有多少往日的弟兄还有没有人醉卧竹林重温千秋竹梦传说康乐园曾有七片竹林林中有七位仙人后来竹林凋伤仙人把竹种播散人间化作竹园千万如今的康园竹林没有往日的酒香和琴音依旧是风敲竹韵常有人牵着手或携着书步量每一寸晨昏榕荫馥郁说起康乐园的美景,人们总会想到那些老树青坪榕荫郁蔽的路,却不知从康乐公到修水先生,前贤们是怎样在晨曦和暮霭中散步的。

百年校园,条条林荫路上走过多少人,有过多少事……许是康乐公长袖善舞化作这榕荫馥郁池塘边年年春草树林里日日鸣禽榕荫路连着珠江水远风长牵着大学的精魂钟灵毓秀是通达南北的绿传薪续火是五湖四海的人都说阅尽沧桑可沧桑怎能阅尽都说树大根深可哪有不死的大树只有亘古的园林康乐园林嘉树成荫凤凰似火紫荆如云芭蕉叶大栀子香深椰肥竹瘦樟老梅新哲生堂风摇九子铃四角亭默对进士门蝉鸣蛙唱里老去的是你我的岁月不老的是一脉学魂荷风淡淡据说康乐园本有十三处湖泊池沼,如今仍存者四。

其名不详,园管习以方位称之。

东湖有荷,绿树环护,湖畔春情甚浓,书香飘逸。

北门长方之池位置显赫,然数十年间气象衰飒,两旁大王椰树肃立,岭南堂和中大牌坊分立南北,看珠江东去。

不知当年修建者是否有“雷池”或“大王池”之用意。

西湖临康乐园酒家,有玉色三孔桥与碧水相映,湖边沙明柳暗,是老幼康乐之湖。

东北湖楼影湖光,岸曲亭秀,最得马岗山水韵致,水旁有松园,或称松园湖。

湖畔总有人追寻爱已是往事吗水边芳草萋萋多少梦想成真多少境缘成尘东湖的荷花西湖的柳见证多少阅读的晨昏青春牵手已成垂暮戏水的儿童怎知前辈爱的艰辛春风里木棉花开秋雨中枯荷残败谁见过环湖的路有始有终谁见过湖边的人青春常在然而康园的记忆深处湖边总是香飘四季无论人喧世闹无论天风海雨校园纵有是非百变湖水总是不离不弃那平静的宽容注定是永远的承受吗那无言的守望终究是一池寒碧吗当一场场演出曲终奏雅明年的红舞鞋又在订做水面飘来的依旧是淡淡荷风下渡秋风下渡是珠江边的小小村落,紧邻康乐园。

与其说它是中大的近邻,不如说是中大学生乐园,出租屋、大排档、小士多,和学生们相依为命。

日复一日,人来人去,演绎着色彩斑斓的青春剧……来了师弟走了师兄酒也匆匆人也匆匆又一番月色朦胧又一场玉露金风小店里狂歌痛饮纵横谈笑没有鸿儒没有富翁也没有一个是白丁每个人都有的是青春的理想和激情窄门陋巷邂逅多少情爱友爱演绎多少得失成败踏不破的门坎阻不住的行程都说人生如梦梦中的你澹荡如风停船酌酒相约下渡许几桩心愿随几个缘等一段青春的航行秋风起时帆影又从容怀士堂怀士堂,俗人称为“小礼堂”,是中山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是唯一有资格矗立在中轴线上的堂奥,因为它是学校举行重要会议或礼仪的地方。

取名“怀士”,不知是否有古人“青青子衿”之意。

可以肯定的是:这里是人才聚首、风云际会之地。

所以中山先生手书的校训也树立于此。

中大学子的照片,少不了这堂前堂后的背景。

至于大学的记忆深处……怀士堂神圣又神秘就像千秋的孔子淑士彰贤传钵授笈——这里是洗礼的圣地堂前芳草瀰瀰层霄琼瑶郁郁灯影书香里说不尽大雁归来鲲鹏振翼堂里的演讲伴着掌声堂前的桃李浴着春风任是豆蔻年华变了耆旧任是露润霜滋四海飘零经商治学为政谁不从这里启程月光中走来银发情侣重温相思树下的往事如今红豆已成林只有海棠依旧黑石屋黑石屋是康乐园首位华人校长钟荣光先生的故居。

1922.6.16陈炯明兵变,宋庆龄曾避难于此。

1923 . 12 .21孙中山曾在黑石屋与岭南大学师生座谈。

孙、钟同乡,又是早期中兴会同志。

此楼现为贵宾楼。

楼前的大榕树和樟树不知有几百岁了,对面永芳堂广场十八前贤的铜像肃立(他们站在那儿干什么呢),其中第一位就是中山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