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
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体系,它与自然科学观有密切的关联。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发展性的认识,而自然科学观注重对自然界规律的具体研究。
下面将详细回答关于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观的问题:自然辩证法:1. 全面性认识:自然辩证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认识,不仅仅看到表面现象,更要把握其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与片面的、静态的认识方法形成鲜明对比。
2. 对立统一:自然辩证法提出的对立统一法则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面,这种对立面推动事物的发展,同时对立面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 发展性:自然辩证法关注事物的发展过程,强调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
这与一些静态的、机械的认识方法形成了对比。
4. 否定之否定:自然辩证法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事物在发展中会经历一系列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了对前一阶段的否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肯定。
自然科学观:1. 实证主义:自然科学观强调实证主义的方法,即通过实验和观察,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推导出科学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的辩证推理方法有所不同。
2. 定量分析:自然科学观倾向于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强调量化研究,通过数学模型来揭示自然界的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事物质的质的变化的关注形成对比。
3. 客观性:自然科学观强调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即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不应影响研究结果。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有所不同。
4. 原因与果效应:自然科学观追求确定的因果关系,通过研究确定性的原因与效应,以建立科学规律。
这与自然辩证法对事物发展中复杂的多因素作用有所不同。
综合考量: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观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互补关系。
在实际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在具体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两种观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复杂的自然现象。
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有助于超越简单的机械、静态认识,而自然科学观则提供了实证验证和定量研究的强大工具。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老子《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
以下是一些从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和思考:
1. 看待自然的整体性:老子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万物皆为道的体现。
人与自然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存在。
2. 尊重自然的自发性和无为而治:老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与环境相处,像水一样自然流动,像风一样无拘无束。
人们应该学会居于自然之中,顺从自然规律,而不是去逆行、改变或控制自然。
3. 观察自然的变化:老子提倡观察自然的变化,尤其是微小的细节。
他认为人应该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智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4. 尊重自然的平衡与和谐:老子认为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无为而治的平衡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
他强调要保持内心的平静,遵循自然的节奏,避免过于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
老子的《道德经》中的自然辩证法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存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以实现真正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研究一、本文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对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自然哲学思想,以期对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启示。
文章将首先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然后重点分析其中的自然观,包括自然界的客观性、自然界的系统性和自然界的历史性等方面。
接着,文章将探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以及对我们今天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启示。
文章将总结《自然辩证法》中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和贡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为我们今天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指导。
二、《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概述《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自然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进行概述,以揭示其核心观点和理论贡献。
《自然辩证法》强调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和独立性。
它指出,自然界是一个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
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性,不能随意改变或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自然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性质。
它认为,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存在着对立统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辩证关系。
这些辩证关系推动着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图景。
再次,《自然辩证法》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指出,人类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同时,自然界也通过其内在规律对人类实践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因此,人类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自然辩证法》提出了科学认识自然界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的特点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的特点
1.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具有整体性呀!就像一幅巨大的拼图,每一块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少了哪一块都不行!比如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着平衡,这难道不是很神奇吗?
2. 它还有动态性呢!自然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呀,它像一条奔腾的河流,时刻都在流动和变化。
想想四季的更替,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3.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具有系统性哦!就好像一个复杂而精巧的机器,每个零部件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位置。
像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岩石圈等,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多了不起呀!
4. 它还有普遍性呢!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自然的规律都在起作用。
就像重力,不管你在哪,它都存在,这不是很普遍的吗?
5.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具有开放性啊!它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外界不断交流和互动。
比如阳光带来的能量输入,雨水的循环,不就表现出了这种开放性吗?
6. 它还有自组织性呀!大自然有着神奇的自我调节和组织能力。
像森林火灾后,植物会再次生长,生态系统会逐渐恢复,这得多厉害呀!
7.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具有层次性哇!从微观的粒子到宏观的宇宙,层次分明。
就如同社会中有不同的阶层一样,自然也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是不是很有意思?
8. 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还具有历史性呢!它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从古至今,一直在演变和进步。
看看生物的进化,不就是自然历史性的生动体现吗?
我觉得自然辩证法辩证自然观真的是太奇妙了,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敬畏自然!。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自然及其存在方式做了统一的理解和把握。
恩格斯说“自然界不是存在着, 而是生成着和消逝着”又说“自然界是检验辩证法的试金石”。
在恩格斯那里, 自然界是叙述辩证法的载体, 其含义不是实体性自然界, 而是作为“生成”和“消逝”(即运动)规律体现者的自然界。
在“关于自然界是通过什么方式和方法产生的问题”上,恩格斯指出,世界是物质的, 同时又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宇宙空间中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一般本质,从最简单的位移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命和社会的变化, 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隐秘的感觉、心理和理智的变化等等,大概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四种运动形式。
恩格斯指出, 运动不能创造, 只能转移, 自然界从一种运动形式转变到另一种运动形式, 不管经过多少中间环节和运动形态, 总是通过转变实现飞跃和质变。
自然界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运动和发展,实现从无机界—有机界—人类社会的飞跃。
恩格斯认为, “生命是整个自然界的一个结果”圈,人作为生命的最高级形式, 是“从一个单独的卵细胞分化为自然界所产生的最复杂的有机体。
”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存在和发展的一切物质最终都来源于自然, 一旦离开了自然,`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自然界不仅是人的物质生产的前提和基础, 而且是人的精神生产和发展的源泉。
人要进行精神生产首先要有自己的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这里不言而喻,归根到底也是自然界产物的人脑的产物”。
“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 人真切地依赖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存在和发展同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一致的。
恩格斯研究自然界的运动规律是为了揭示人作为生命体是如何产生的。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关系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自然辩证法 - 怎样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自然界是人生计与展的前提和基。
人是自然界展的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成了生学意上的关系。
克思指出:“人自己是自然界的物,是在自己所的境中而且和个境一同展起来的”。
恩格斯:“从最先的物中,主要因为一步的分化而展出无数的、目、科、属、种的物,最后展出神系得最充足展的那种形,即脊椎物的形,而最后在些脊椎物中,又展出一种脊椎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就是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
克思:“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作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以外或凌于自然之上的。
恩格斯告人:“我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治异民族一,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相反地,我同我的肉、血和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的生计与展依于自然界。
恩格斯指出:“人第一依于自然。
” 克思:“人 ( 和物一 ) 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物越有广泛性,人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就越广。
从理域来,植物、物、石、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自然科学的象,一方面作的象,都是人的意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 , 是人必预先行加工以便享受和消化的精神粮食;同,从践域来,些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的三部分。
人在肉体上只有靠些自然品才能生活;不论些品是以食品、燃料、穿着的形式是以住宅等等的形式表出来。
在践上,人的广泛性正表在把整个自然界——第一作人的直接的生活料,其次作人的生命活的资料、象和工具——成人的先机的身体。
”其次,境造人,人也造境。
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造境” 的思想。
人要想持生计和展,就必行。
人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中,才令人的本获得确。
人比其余全部物,在于能和正确运用自然律。
“ 物不过依据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筑,而人却懂得依据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1最新资料欢迎阅读行生,而且懂得怎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象上去;所以,人也依据美的律来建筑。
”克思主依赖极的、能的践活采“ 境的改和人的活的一致”。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家黄帝曾经提出“自然辩证法”,它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之间有自然的调和关系,和谐的发展。
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发展的根本,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人与自然是共生的,只有在自然的基础上,人类才能繁衍生息,而自然也需要人类的参与,才能达到调和、协调、和谐的发展。
因此,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而不是单纯的控制与破坏。
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环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从而使人类和自然可以长期和谐共处。
同时,人类也应该利用自然的资源和力量,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辩证法所提出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人类需要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以保护自然,同时也要利用自然的资源和力量,以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人类和自然才能和谐共处,实现自然辩证法的理想。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自然辩证法观是基于西方哲学家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思想,在发展完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成为国外先进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科学原理及其应用形成完整系统的思想观,并以自然学家列宁命名的物理辩证法为基础。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发展规律过程,认为自然存在的一切事物的改变,都必须在客观实践的基础上,以发展和转化的形式来实现。
它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变化,都是“自身发展的性质—表象—客观的实践——反作用——新的内容——新的实践—新的表象——新的性质”的不断循环过程,也就是“内部发展—外部冲突—内部冲突——外部发展”的过程。
使整个自然界具有周而复始、变化多端、发展中性的规律和过程,从而形成自然发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变化和律的形成,是由于事物在客观实践中潜在的矛盾之间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转变,从而使其实现发展和表现出变化和规律。
它强调,自然界一切物质及其运动之间存在着具有内在必然性及意义的矛盾,并以矛盾实际表现出来,全部系在统一体中进行适应性发展,产生出丰富多样的自然现象,这正是古今中外辩证法观最为浓厚的内容。
另外,自然辩证法又把它所涉及的客观实践,抽象分析和表征出一种涉及互相作用的统一模式,也就是著名的自然辩证法律,即“异变及其又一变”。
它表明,自然界的变化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客观变化过程,在原有形态基础上,经过反作用分裂,形成另一种新形态,而这一变化过程,仍围绕着自身的发展运动,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相互作用,由形而趋于实,由简而趋于繁的规律,在自然界运行,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表象。
总之,自然辩证法观是通过全面深刻的理解及研究自然界变化的客观规律的基本原理。
它关注的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改变,以发展和转化的客观实践为基础,是自然界活动、变化和规律的基本成因。
它是研究自然界规律并将此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工具,在很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正越来越发挥着作用。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部分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
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 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 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 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 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架机器,把自然界
中的各种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抹杀了物质运动形式 及其性质的多样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固有联 系;它以孤立、片面、静止的思维方式考察自然界,否定 了辩证的思维方法;它主张自然界是绝对不变的,物质的 运动和自然界的合目的性创造都来自于上帝。因此,机 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恩格斯称为“陈腐的”、“僵化 的”、“保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具有 上述缺陷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康德“星云假说”等 自然科学的发现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 主义自然观所取代。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
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现在具体的 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 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体止的运动和 变化中”人和其他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直 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星云假说、 地质“渐变论”、尿素的人工合成理论、元 素周期律、电磁理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 与转化定律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等自然科学 理论。它们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的普遍联系和 辩证性质,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 界联系的清晰图画,使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取 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
自然辩证法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恩格斯说:“从最初的动物中,主要由于进一步的分化而发展出无数的纲、目、科、属、种的动物,最后发展出神经系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那种形态,即脊椎动物的形态,而最后在这些脊椎动物中,又发展出这样一种脊椎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意识,这就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之外或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来,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说来,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三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先机的身体;”其次,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提出“人创造环境”的思想;人类要想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行劳动;人类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才使人的类本质得到确认;人类比其他一切动物强,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的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主张依靠积极的、能动的实践活动采实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于人性的环境;”人类的创造必须把改造自然、建设自然、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人类的创造活动要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最后,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早在生态危机初露端倪、还未引起人们普遍重视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关于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农民的“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恩格斯总结了人向自然界索取的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他强调指出,要“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有近几年来自然灾害不断,都是人与自然关系不和谐的表现,我们不能肆意的蹂躏自然,只有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人类才能更好更持久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苏和20102030362010-11-15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由恩格斯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就其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哲学的门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自然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前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后者是关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理论成果的概括,研究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
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首先,在哲学研究概括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中,自然辩证法是其中的一大领域。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的世界观时,从一开始就认为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对这两方面的历史的哲学概括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门学科即自然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辩证法虽然与自然科学一样所面对和讨论的都是“自然”,但有两点原则上的区别:其一,在各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自然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殊的领域,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指整体的自然或自然的整个领域,它将自然当作一个整体而从其总的方面来考察;其二,在自然科学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被给定的、现成的,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自明的,无需对它提出追究,“自然”已不在追问之列,而在自然辩证法中,“自然”作为对象,是“自然”本身,对于被给定的自然物,需要对它进行追问,正如形而上学追问“存在”那样,追思本真的“自然”,追问“自然”的根据或始基。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自然规律就是自然界的历史。
我们知道了自然界的历史,我们就知道了人类必须适应自然规律,我们就能够利用自然规律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同时我们也就能够用自然规律检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哪些是符合自然规律,哪些是背离自然规律的。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阐明的就是自然规律。
为了学习,摘抄了部分内容,并加上了小标题。
劳动者.自然辩证法(摘抄)目录:一,自然科学的历史1,形而上学的自然观2,地球是某种生成的东西3,回到希腊哲学二,自然界发展的规律1,太阳系是从一个气团发展起来的2,地壳的形成3,生命的形成4,细胞的产生5,人的诞生,6,人对自然的反作用--生产劳动7,人类的历史8,无法控制的力量(市场经济力)占据优势破坏自然规律9,只有消灭市场经济力,回归自然力,人才能像人一样生活10,物质运动的不灭性11,天体的最终命运是互相碰撞在一起12,物质运动的永恒循环三,自然科学形成的顺序四,理论自然科学1,自然研究要求理论指导2,人类思维的科学3,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到辩证思维的转变4,经验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五,自然辩证规律1,自然界的三大辩证规律2,对立统一规律六,辩证认识论1,知性和理性2,辩证逻辑3,归纳法的局限性4,地球的自然规律只对地球有效5,无限的东西是可认识的又是不可认识的6,物质和运动的概念七,物质的运动形式1,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相互作用就是运动3,吸引和排斥是运动的简单形式4,运动在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是怎样表现的5,吸引和排斥的从属形式6,关于力和能的概念7,运动和平衡八,自然界中的微积分九,生命的生理学1,生就意味着死2,生存斗争的意义3,人是围绕着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进行斗争十,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1,劳动创造了人2,手是劳动的工具3,生长相关率4,脑髓和意识的发展5,社会的诞生6,人学会了吃喝穿住7,人学会了协作劳动8,人对自然的作用是经过思考的、有计划地、向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9,人通过改造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支配自然界10,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11,人能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1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违背自然规律13,消灭资本是自然规律的要求一,自然科学的历史1,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人们认识自然界的科学是从十五世纪的欧洲开始。
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就是自然哲学
自然辩证法是对自然现象进行深刻思考、探讨和分析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之间都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关系,因此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整体看待。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矛盾统一。
即认为对于冲突、矛盾的双
方来说,在某种条件下它们是互相转化、互相影响的关系。
例如,水
和火的矛盾可以统一成为水蒸气,晚上和白天的矛盾可以统一为昼夜
变化,而种子和土壤的矛盾则可以统一为植物生长。
在自然辩证法的视角下,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始终是不断的循环、
变化与更新。
这是由无数的矛盾构成和推动的。
矛盾的存在使得自然
界的生命力得以不断地延续和更新,使生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适应
和发展。
在现代科研发展中,许多专业学科都深受自然辩证法的影响。
例如,生态学、气象学、地球科学等学科,都是基于自然哲学的基础上
进行研究的。
人们了解和认识矛盾、转化和统一的过程,能帮助研究
者更深入地探究和解决自然界中的问题。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它帮助我们认识
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和丰富多样的现象,同时也指导着人们在实践中的
行为和决策。
自然辩证法笔记
自然辩证法笔记1.天然自然:是指人类尚未认识到的那部分自然和人类观测所及的那部分自然。
包括:在空间上人类尚未观测到的总星系之外的那个无限的宇宙世界以及基本粒子以下的未知的微观领域;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宏观世界中尚未被人类了解的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以及尚未探明的规律和特征。
2.人工自然:也称第二自然,指社会化的人能从自然界获得维持自己生存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通过有目的应用科学技术及各种物质手段在干预和改造天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属于人的自然。
它包括人所支配和改造的自然环境及自我改造的自身。
3.两种自然的联系: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由天然自然转化而来;人工自然的产品是人们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有的甚至是直接模拟自然,自然物质的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而无论是天然自然还是人工自然都服从统一的规律。
两种自然的区别:天然自然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存在着,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而人工自然则是随着人类出现,通过人再产生出来的;天然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赋予人的东西,而人工自然的存在物则是人的智慧的物化,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出来的,凝结着人的创造性,体现着人类的能动性,显示了科技的巨大功能和作业;天然自然是无限的,人工自然是有限的。
4.为什么辩证法取代了行而上学?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的核心是斗争论。
或者说,辩证法就是矛盾论·辩证法有三种基本的历史形式: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辩证法三大规律:在哲学上普遍性达到极限程度的辩证法规律只有三个,它们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自然辩证法中自然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中自然的理解
自然辩证法的自然理解主要是从哲学角度探究自然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都是由各种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斗争而发展的。
自然界中的矛盾关系通过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的阶段,从而推进自然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还重视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发展趋势,在自然的发展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通过对自然的理解,自然辩证法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维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然世界,理解自然现象,并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思想,方便我们更好地应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等问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观)
“大爆炸理论”是伽莫夫于1946年创建的。
从宇宙大爆炸到人类诞生
从 宏 观 到 微 观
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 形成的
宇宙的实际年龄为137亿年
星系与恒星的形成
根据弥漫说的理论,恒星形成可分为两个阶段,开 始时先由极其稀薄的物质凝聚成星云并进一步收缩 成原恒星,然后原恒星才发展成为恒星。 右下图:宇宙边缘的恒星状球体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发展的困惑:人类发展历程的再认识
人类社会从最早的远古时代发展到现在,从掌 握和控制自然力的角度讲,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 变大约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的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 工业文明的发展; 后工业文明的发展 在这一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越来越强大, 人类所创造的工具越来越先进、神奇,人类利用控 制自然力的范围也日益扩大。
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创立耗散结构理论,统一了 进化退化的矛盾。1997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自组织的条件
——开放系统:dis+des ——远离平衡态: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在较强的耗 散中,利用负熵流建立和维持的有序结构,称为耗 散结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涨落:涨落是系统演化的诱因。 ——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的正反馈作用把微小的 偏差迅速放大,使系统失稳形成新的有序结构。
宇宙的起源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
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 展中。 《淮南子· 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 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 物的总称。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 形成的。直到今天,科学家们才确信,宇宙是由大约150亿 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在爆炸发生之前,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 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后发生了大 爆炸。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 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 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然 而,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在所存 物质和能量聚集在一点上”之前到底存在着什么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微电子中的自然辩证法提要: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微电子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并且半导体行业已经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中极其重要的角色。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自然辩证法对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包括对自然科学技术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科学经济—社会的关系等的认识,已经形成共识。
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也将为微电子政策的制定,微电子发展的规划,微电子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而其在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实践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微电子方向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一、微电子方向介绍微电子专业是以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与应用为代表的学科,是现代发展最迅速的高科技应用性学科之一。
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微电子专业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集成电路和集成系统以及其他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人才。
微电子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其中包括了半导体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工艺和集成电路及系统的设计、测试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了电磁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子线路、信号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测试和加工、图论、化学等多个领域。
微电子专业是研究在固体材料上构成的微小型化电路、电路及系统的电子学分支。
作为电子学的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电子或离子在固体材料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应用,并利用它实现信号处理功能的科学,以实现电路的系统和集成为目的,实用性强。
微电子学又是信息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在这一领域上,微电子学是研究并实现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和输出的科学,是研究信息载体的科学,构成了信息科学的基石,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信息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产业规模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微电子方向中的哲学问题及其依据本文中所涉及的微电子方向中的哲学问题由系统性、层次性和创新性三方面组成。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矛盾。
微电子电路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
系统性、层次性和创新性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电路设计中也体现了这三方面的内容,所以其必然对电路设计有所启示。
三、三个哲学问题的由来、成因和对专业的影响现如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可以在芯片上容纳几万个元件,甚大规模集成电路将数量扩充到百万级。
而如今随着需求的不断提高,芯片级系统技术诞生,性能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
由于深亚微米工艺带来的设计困难等,使得设计的复杂度大大提高,所以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将构成系统级芯片的各个模块最优化地整合到一块芯片上,成为现如今电路设计者面对的问题。
如此大规模的设计,必将导致设计难度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用系统性,层次性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目前国内IC产业与国际巨头相比设计规模弱小,低水平重复开发的情况突出,目前国内IC自给率仍然较低,特别是高端产品制造严重滞后。
由于我国半导体产业起步较晚,技术瓶颈严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较高的半导体产品几乎全部产自国外公司,同时关键技术、专利大多数掌握在外商手中,所以提高电路设计者的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近期美国禁止向中国4家超级计算机机构出售超级计算机芯片,可以看到芯片的自主可控是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所以自主创新相当重要。
四、三个哲学问题的讨论在自然辩证法中,讲到了系统观,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中,要处理好电子系统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讲就是处理好各个芯片、各个元器件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怎样进行信号传输、怎样进行耦合、元器件之间是否有干扰、是不是可以忽略这些干扰或者消除减小等等,同时,电子系统在其数量、结构、功能等方面不等同于各个自然要素的简单叠加,因而,电子系统相对于元器件来说,是具有不可还原性的;对于一个电子系统,它与内部的各个元器件是相统一的,各个元器件通过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系统,而电路系统在整个应用中可能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样,在一个电路系统中,它会有一些芯片,而这些芯片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集成系统。
因此,系统与要素两者同生共存、密不可分。
如今的电路设计已经不单单是满足人的需要和使用功能,还需要体现出美观、实用、经济等功能。
在今天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因为其好用而使用它,而是在其即美观又经济的基础上的。
这就要求电子设计师在进行电路设计中必须要有综合的思维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多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电路的设计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设计师只有解决好各要素、各步骤和各阶段的问题,才能设计出一个健康、安全、可靠、高效、节能、方便的电路。
我觉得电路设计系统观主要体现在最优化电路的设计上,也就是要在电路充分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节能和价格的需要,使设计的电路不仅有效地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使得其在节能和价格上的最优化。
如前所述,系统的机构具有层次性。
系统科学进一步研究表明,整个自然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层次结构。
自然系统的层次性主要是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纵向联系,是物质系统之间纵向的或垂直的有序关系。
实际上,自然系统的层次性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在某一等级上又可以分为多侧面的层次,即同一级的复杂系统,可从横向上分为若干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又各自独立的平行层次;二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自然系统以纵向层次和横向层次为基础,还可以构成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形成交叉层次。
集成电路的设计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纵向层次即由上到下的层次为:编写源代码,设计规范检查,仿真验证,设计综合,布局布线,版图物理验证。
而每一纵向层上又分横向层次。
比如设计综合这一纵向层次中,需要分情况对不同的尺寸要求采用不同的综合方法,综合时还需要进行可测性和低功耗设计,最后在进行FPGA综合。
集成电路设计流程结构中,横向和纵向结构中存在交叉。
综合过后需要根据时序验证的结果,对电路重新进行仿真验证。
此外,设计中还存在其它许多交叉,这就是设计复杂性的体现。
设计不会一次就成功,需要反复的修改,所以存在交叉的结构。
综前所述,将集成电路的整体设计流程看为一个系统,该系统符合了自然界层级结构的特征:它是纵向等级构成性与横向多元相干性的统一;也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设计时需要不断的验证设计结果,这就使得设计发生了间断,但这种间断是为了得到所求的设计结果,因此又是连续的。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话题。
由微电子行业在几年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在微电子领域,其科研理论成果已较为成熟。
其发展就需要依靠有效的工程转化。
工程架起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桥梁,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工程创新应是一个关键性环节。
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功能一般都要通过工程这一环节。
科技成果的转化,技术创新的体现,归根结底都需要在工程活动中实现并检验其有效性、可靠性。
在工程创新中,重点在于“集成创新”,即对所采用各类技术的选择和集成过程中,对各类资源的组织协调过程中,追求集成性优化,构成优化的工程系统。
这就意味着工程不能只依靠单个技术,需要与之相关的技术协同支持。
另外,在工程创新中,要把技术要素和经济、社会、管理等要素进行在一定边界条件下的优化集成。
比如在微电子设计中,考虑人的需求,预算,设备以及技术水平,从工程的总体尺度上对技术、市场、产业、经济、环境、社会以及相应的管理进行更为综合的优化集成。
这也就决定了发展的战略、工程的决策和设计、以及所要采用的技术、生产运行优化。
创新分“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两大类。
在工程创新中,两者都需要考虑。
“突破性”创新能成为亮点,使行业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发展。
但更多的创新都是通过积累、改进过程实现的。
尤其是在模拟集成设计中,电路经验占了很重要的地位。
这就需要不断去摸索和积累电路经验,才能实现创新。
量变产生质变,不断的钻研和积累,进行“渐进性”创新,必定能带来“突破性”创新。
五、评述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同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着的,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扩大和加深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
作为一名学习微电子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也要适当地提高自己的哲学修养和自身的人文素养,培养唯物辩证主义世界观,在设计中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
这样不仅能够使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所学,而且在面对新鲜事物或者陌生的领域时,亦能从其哲学的本质入手来接受它。
在微电子电路的设计中合理地运用系统性、层次性和创新性来指导电路的设计工作,这是自然辩证法在微电子电路设计的中很好的应用,电子设计工作者必须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人文素质,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电路和自然及社会的内在自然规律,这样才能为我微电子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冯文[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