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相声发展史
漫谈相声历史(上):相声沿袭100余年,晚清民国英才辈出
漫谈相声历史(上):相声沿袭100余年,晚清民国英才辈出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倒像是活的一样。
这是清朝道光年间,八角鼓满族票友随缘乐(本名:司瑞轩)在他的《随缘乐》书中写到的,在“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这句话中,提及了“相声”“张三禄”,而张三禄也成为了当前文字记载中最早的相声艺人。
“管儿张”张三禄漫画像张三禄,原为八角鼓艺人,因表演时喜欢现场抓哏(即:现挂),使得很多同行都不愿与其合作,无奈之下,他开始在北京天桥撂地演出,并逐步脱离八角鼓的表演定式,将“说学逗唱”融入表演过程,并为他的这种表演取名:相声。
旧时北京天桥盛景“相声”,取“相”貌之“相”,“声”音之“声”,谓之相声。
这是相声真正作为艺术形式予以沿袭的开端,而相声真正走上艺术舞台,则需要从张三禄的徒弟“穷不怕”朱绍文开始,而这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穷不怕油画形象“穷不怕”朱绍文:撂地演出仪式感,对口相声奠基人当时的天桥演出,与现在的园子演出很不一样,不提前卖票,而是靠路人打赏,有些像西方街头艺人,大家八仙过海,各凭本事,你唱你的小曲,我打我的大鼓,吸引来人驻足观看,才有可能得到赏钱,可以说,当时是一个凭本事吃饭的时代。
“穷不怕”朱绍文的天桥雕像朱绍文的演出很有仪式感。
他在天桥撂地表演时,往往先用白砂石磨成的细粉末在天桥一隅画出演出的场地,随后,仍然用白粉末一边在地上勾出“福”“寿”字样,一边唱着《太平歌词》,招徕人群。
朱绍文从始至终,一直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即使当时有王府宴请他去表演,也不过寥寥数场,不愿被养在内院,这一点,他的一位后辈倒是颇有他的风采!一开始时,朱绍文以单口相声见长,随着他收徒“穷有根”、“贫有本”之后,不时地以二人,或三人进行集体表演,这便是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的雏形。
“穷不怕”朱绍文用过的竹片,上书文字可见其风骨关于朱绍文,相声第四代(如以张三禄为第一代,算是第五代)门长张寿臣曾经说过:在朱绍文(也作:朱少文)之前也有相声,但那是“暗相声”,是口技和故事的组合,而“明相声”的形成,始祖就是朱邵文。
中国相声发展史
中国相声发展史
中国相声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艺术,特别是戏曲中的小品、段子等节目形式。
相声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一些戏曲演员在表演中添加了一些口语对话,逐渐形成了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
而真正意义上的相声,则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
当时,一些沪剧演员开始在剧场以独唱方式表演相声,成为相声的鼻祖。
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电影厂的相声电影《无字碑》和北京的相声小品《独板秧歌》等,为相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相声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马三立和侯宝林等相声大师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相声的发展。
马三立是“相声八德”之一的马德禄之子,新中国成立后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
他在相声史上的突出贡献在于他对相声优秀传统的全面继承。
侯宝林是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
新中国成立后,他带头净化了相声,使相声进入剧场,还使相声走进了中南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也经历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相声不仅要继续发挥讽刺、歌颂、娱乐三大功能,还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观众需求和市场环境。
同时,中国相声也面临着国际化发展的新趋势,需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的表演元素和创作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相声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相声演员和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声史上的创新与演变
相声史上的创新与演变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北京。
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之一,相声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声也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不断的创新与演变。
一、相声的起源与发展相声起源于明朝,诞生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说笑戏曲中。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清朝时期,相声已经成为一种有规律的艺术形式。
当时的相声以讲传统故事为主,要求言辞质朴,不做过多的炫技。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的形式逐渐扩大,并与其他文艺形式结合,比如与杂耍、歌舞等相结合。
相声的主要表演方式变为连珠琐语和引经据典两种,呈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二、相声的创新与演变1. 告别单调的台词表演相声原本是一种将笑声作为主要目的的表演艺术,而演员们靠的是死板的台词表演,缺乏主动互动和自然的联想和脱口秀技巧。
而如今的相声演员,除了说相声的能力,还靠自己的才智、能力、语言、八卦、肢体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和无数俏皮有趣的语录默契搭档构成了营造一个生动有爱的展示。
2. 多元化的形态表现随着年轻观众群体的加入,相声演员开始尝试多元化的形态表现方式,同时也以观众为中心,让他们参与演出。
颠覆传统相声方式的形式逐渐进入演出,比如手机相声、翻唱相声等,引发年轻观众更多的兴趣。
三、相声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国家文化政策对于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加大,相声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和传播。
相声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唱相声的人数的逐年增多使得相声传承的发展空间更为广泛。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性,同时还表现出了不断创新的发展趋势,相信经过新一轮的发展,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会有着更加广泛和光明的前景。
相声知识点介绍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幽默诙谐的对白和夸张滑稽的动作表演,向观众传达笑声和智慧。
相声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一直以来都备受欢迎。
下面将介绍一些相声的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加了解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一、相声的起源和发展相声起源于中国北方地区,最早出现在明代。
起初,相声是一种街头艺术,由一些专门表演相声的艺人在市井间演出。
后来,相声成为宫廷和贵族的娱乐活动,也逐渐进入了戏剧舞台。
二、相声的表演特点 1. 对白幽默:相声的核心是对白的幽默,演员通过夸张、夸大和变换语调来制造笑点。
2. 夸张动作:相声表演通常会配以夸张滑稽的动作,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笑点。
3. 手法多样:相声的表演手法多种多样,如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每种手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三、相声的演员和角色相声演员通常会分为主角和配角两种角色,主角负责主要的对白和表演,而配角则在一旁配合主角的表演。
相声演员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和表演能力,能够灵活运用语言和动作来与观众进行互动。
四、相声的经典作品相声的经典作品有很多,其中一些代表作品包括《猜拳》、《卖炭翁》、《打牌》等。
这些作品通过精彩的对白和搞笑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
五、相声的地位和影响相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受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也是一种宣传思想、传递社会信息的手段。
相声中经常融入了社会热点和时事评论,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
六、相声的传承和发展相声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
目前,许多相声演员通过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渠道将相声带给更广泛的观众。
同时,一些新的表演形式和创新正在相声领域中出现,使相声得以与时俱进。
相声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饱含着智慧和幽默,一直以来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声的知识点,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魅力。
传统民间相声表演春节期间的欢笑时光
01
02
相声的发展历程
在不同历史时期,相声的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不同,但都以幽默、讽刺为主线,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
相声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和发展,相声艺术不断演变和创新。
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声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传统民间相声的语言艺术
04
CHAPTER
春节期间欢笑时光的营造
1
2
3
欢笑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节日氛围,使人们在春节期间感受到更多的喜庆和欢乐。
提升节日氛围
欢笑能够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增强家庭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有助于家庭和睦。
促进家庭和睦
相声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形式,通过欢笑的表演传递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让观众在欢笑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02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春节期间的相声表演中出现了许多新颖的表演形式,如跨界合作、多媒体应用等。
融合其他艺术元素
03
为了丰富相声表演的内容和形式,春节期间的相声表演也尝试融合其他艺术元素,如戏曲、舞蹈、音乐等,以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表演效果。
传统民间相声在春节期间的创新
继续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表演形式的传承
相声表演中的语言技巧、节奏把握、包袱设置等技巧,在春节期间的相声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些技巧是相声艺术的魅力所在。
传统表演技巧的传承
传统民间相声在春节期间的传承
新题材的探索
01
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春节期间的相声表演也在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内容,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文本中国传统相声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它以幽默诙谐的对话和模仿、夸张等手法,将人们生活中的琐事和社会现象进行娱乐化的表现。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国传统相声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一些经典作品。
一、背景与历史相声起源于中国北方,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
它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
最早的相声形式主要是一种虽简单但富有趣味的口头表演,演员主要依靠声音和肢体动作进行表达。
后来,相声逐渐加入了对话和角色扮演的元素,演员开始创造和扮演各种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
到了清代,相声开始融入文言文和戏曲的元素,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表演形式。
二、特点与表现手法中国传统相声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特点:1. 幽默诙谐:相声以幽默的方式表达,通过对话和夸张的形象描绘,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生活中的问题。
2. 对白技巧:演员通过巧妙的对白技巧,展现出不同角色之间的独特对话和互动,增加观众的趣味和理解。
3. 夸张模仿:相声中经常运用夸张和模仿的手法,通过对人物、事件和事物的夸张表现,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其中的娱乐和笑点。
4. 善于抓住社会热点:相声作品通常会关注社会中的热点事件和人物,演员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观点,使得观众在娱乐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和思考。
三、经典作品中国传统相声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其中一些代表作品是:1.《围城》:由马三立创作,在表达了城市人和农村人的差异与冲突的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缺点和问题。
2.《卖油翁》:由侯宝林演唱,以夸张和幽默的表演方式,讲述了一个卖油翁的故事,将普通人的生活琐事诙谐地表现出来。
3.《单刀会》:由郭德纲扮演的角色表演,以幽默的方式描绘了单刀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和冒险经历。
这些经典的相声作品代表了中国传统相声的精髓和魅力,它们在演员的表演和语言技巧上都有着较高的水准和创新。
四、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相声是一门独特而珍贵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声的发展史
相声的发展史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一词,古作象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
象声又称隔壁象声。
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
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相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
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
相声在两岸三地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三不管儿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马(三立)派”、“侯(宝林)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
著名相声表演大师有马三立、侯宝林、常宝堃、苏文茂、刘宝瑞等多人。
二十世纪晚期,以侯宝林、马三立为首的一代相声大师相继陨落,相声事业陷入低谷。
2005年起,凭借在网络视频网站等新兴媒体的传播,相声演员郭德纲及其德云社异军突起,使公众重新关注相声这一艺术门类,实现了相声的二次复兴。
2008年相声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声和评书发展历程
相声和评书发展历程相声和评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古代讲故事和说笑话的形式,经过演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发展和流行。
相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笑话和讲故事的形式,但真正形成并发展壮大的时间是在清代。
在清朝时期,相声主要以京剧伴奏,并以滑稽幽默的口语表演为主,受到了宫廷和民间的欢迎。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开始有了自己的演出舞台和专门的演员,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1953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相声演出团体——北京曲艺团,标志着相声正式成为一个专业的艺术门类。
从此以后,相声在中国的文化舞台上不断发展壮大,各地相声演员如云,相声作品也层出不穷。
相声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初期的相声以滑稽幽默为主,语言夸张,表演生动活泼。
著名的相声艺术家郭德纲在他的相声节目中常常表演的就是这种风格。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相声逐渐走向成熟,不仅保留了滑稽幽默的特点,还加入了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元素,融入了更多的情感表达,使相声更加细腻丰富。
而在这个阶段,有许多优秀的相声作品和相声演员出现,例如马三立的《黄土地》和侯宝林的《三个和尚》等。
评书的发展历程与相声有所不同。
评书最早起源于古代宋朝,是官府设立的一个机构来讲授历史故事和国策政事。
后来评书逐渐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说书艺术形式,一些专业的评书艺人开始在集市上表演,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20世纪初,评书艺术逐渐演变为专业的说书演出,评书成了专业的艺术门类,评书团队开始在全国巡回演出,广受欢迎。
优秀的评书演员如姜昆和刘兰芳等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
评书最有名的作品之一是《水浒传》,被广大读者和听众所喜爱。
这个作品讲述了梁山好汉的故事,以其华丽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激烈的动作场面,让人们为之所动。
而在现代,评书的发展也从单纯的讲述历史故事的形式,转变为更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讲述了更多的故事题材,例如武侠、历史人物和现实生活等。
相声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相声艺术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相声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源于民间,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相声艺术以语言表演为主,结合语音、动作、表情,以幽默、调侃、讽刺等手法取得观众的共鸣和喜爱。
相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相声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当时一些民间艺人以滑稽、幽默的口吻演唱一些搞笑的故事和段子,一圈圈围观者便逐渐形成了相声表演的模式。
20世纪20年代,相声逐渐成为一种舞台艺术,并开始在各地巡回演出,逐渐发扬光大。
到了1940年代,相声艺术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且被列入正式的文艺创作门类之中。
今天,相声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之一。
相声艺术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相声的表演手法和主题来看,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幽默感。
相声艺术常常取材于生活,讽刺现实,展现社会百态。
比如,相声中常常讲述的假钞、豆腐渣工程、拆迁等等,这些国民性的事件和热点话题让相声在观众中间产生了共鸣。
此外,相声艺术还常常推陈出新,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艺术元素,比如音乐、舞蹈等等,让相声艺术更具观赏性和亲和力。
相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它更是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方式。
相声艺术常常通过一些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等,向观众介绍中国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比如,相声中常常讲述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这些古诗词的介绍和解读让观众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此外,相声艺术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手段,让世界了解中国,增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举例来说,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相声艺术已经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欣赏。
总之,相声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瑰宝,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舞台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幽默感的表现。
相声艺术通过搞笑讽刺的手法,展现了社会生活的百态和万象,引发观众的共鸣,同时又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在当今的世界文化交流中,相声艺术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相信它将在未来的演出和传承中不断创新,继续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声和评书发展历程
相声和评书发展历程相声和评书是中国传统的口头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相声起源于明代的评书,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
相声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代的评书。
评书是一种讲故事的艺术形式,通常由一个人演讲故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传说,又有民间故事。
评书演员通过声音、语言、表情和姿态等手段,生动地描绘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发听众的共鸣。
评书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传统的故事情节,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随着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变化,相声逐渐从评书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相声最早起源于评书中的段子,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小品形式。
相声演员通过幽默风趣的对话和声音表达,讽刺和讲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引发观众的笑声和思考。
相声以其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和独特的幽默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相声和评书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创新。
20世纪50年代,中国相声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相声演员和作品。
相声演员像侯宝林、马三立等成为相声艺术的代表人物,相声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社会现实和时事元素,表达了更加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而评书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遭遇了一些挑战和困境。
随着电影、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评书逐渐失去了观众的青睐,面临着转型和改革的压力。
然而,一些评书演员和艺术家努力进行改革创新,尝试将评书与新媒体结合,开拓新的表演领域。
近年来,相声和评书在互联网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互联网平台,相声和评书得以广泛传播和推广,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相声演员和评书艺术家也不断探索和尝试创新表演形式,使相声和评书在传统与现代、古老与时尚之间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总的来说,相声和评书作为中国传统的口头艺术形式,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传承。
相声和评书的发展历程中充满了辛酸和努力,同时也有着无数的经典作品和传奇人物。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相声和评书将继续在新的时代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中国相声艺术溯源
中国相声艺术溯源一、古代类相声艺术在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就有了讲故事和笑谈的传统。
先秦诸子百家中的很多典籍中都收录了大量的笑话和幽默故事。
例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列子》中的"愚公移山"、《韩非子》中的"齐王射鹄"等故事,都包含着幽默讽刺的元素。
这些故事和笑谈为相声艺术提供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土壤。
春秋战国时期,一种被称为"百戏"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非常流行。
百戏包含了杂技、歌舞、魔术、滑稽戏等多种表演形式。
其中滑稽戏的部分,表演者扮成各种角色,以幽默诙谐的台词和动作逗人发笑。
百戏中的滑稽表演对后世相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专门搜集笑话的书籍,如《晏子春秋》中收录了很多晏婴的幽默故事,这些笑话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汉代是说唱艺术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说唱表演形式兴盛。
其中有一种被称为"谐谑"的表演形式,表演者讲笑话、说趣闻,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表演逗笑观众。
汉代还有"俳优"、"弄臣"等角色,他们常常在宫廷中表演滑稽戏和谐谑故事,逗皇帝和贵族们开心。
汉代说唱艺术中的谐谑表演和滑稽戏,为相声艺术提供了直接的传承和借鉴。
例如《西京杂记》中记录了汉代民间流传的笑话,魏晋南北朝时期,笑话和谐谑故事的收集整理达到高潮,出现了专门的笑话集和谐谑故事集。
其中《笑林》是现存最早的笑话集,收录了大量魏晋时期的笑话和谐谑故事,对后世相声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笑林》中收录的笑话涉及政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语言幽默,讽刺意味浓厚。
同时,谐谑戏也继续发展,表演者化妆成各种角色,表演短小的喜剧故事,以逗趣幽默的台词和动作吸引观众。
在唐代,出现了"说诨"和滑稽戏,是相声艺术更早期的形态。
说诨是一种幽默表演艺术,表演者以诙谐的语言和动作逗人发笑。
唐代的滑稽戏也十分盛行,表演者化妆成各种角色,以幽默风趣的台词和动作表演短小的喜剧段子。
相声知识总结
相声知识总结1. 什么是相声?相声是中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既有音乐的元素,又有戏剧的元素,以幽默的对话和夸张的表演为特点,被广大观众所喜爱。
相声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评书和弹词,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声通常由两个演员进行对话,主要通过言语和肢体动作来传达情感和表达观点。
2. 相声的发展历史相声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的评书和弹词。
在清朝晚期,相声开始演变为茶馆小戏,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
到了民国时期,相声开始走向舞台,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演出形式。
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声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3. 相声表演的基本技巧相声表演包含了许多基本技巧,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技巧:3.1 对分对分是相声表演中最基本的技巧之一。
它指的是两个演员之间的问答对话,通过迅速的对答和默契的配合使观众产生欣赏的效果。
3.2 报数报数是相声表演中的一种技巧,演员通过快速和准确地报数来展示技艺和配合能力。
这种技巧要求演员在节奏和语言上保持一致,给观众带来回味和欢笑。
3.3 夸张表演夸张表演是相声中常用的一种技巧,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语言来表达情感和引起观众的笑声。
演员在夸张表演时需要保持节奏和控制好力度,以产生滑稽和幽默的效果。
4. 相声的流派相声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艺术家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相声流派:4.1 北方相声北方相声是相声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北京和天津为代表。
北方相声注重言简意赅、精华遣词,通过对话和逗趣引发观众的笑声。
4.2 南方相声南方相声主要流行于江南地区,以苏州、上海为代表。
南方相声注重细节刻画和情感表达,演员通常在相声中融入更多的戏曲元素。
4.3 评书相声评书相声是相声和评书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给观众带来故事性和文化性的双重享受。
5. 相声的意义和影响相声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5.1 传承文化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历史和民俗的记忆,通过演员的口述和表演,将这些传统的故事和文化传承给后代观众。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
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引言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
从它的初始形态到现在,相声经历了很多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对五十年相声的现状进行探讨,包括其发展历程、表演形式、观众群体以及面临的挑战。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五十年相声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一、五十年相声的发展历程五十年前的相声,主要以口头传承为主,并且大多数相声演员都采用传统的相声方式进行表演。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声逐渐开始融入新的元素和创新方法。
80年代末,相声开始尝试结合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元素,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
在90年代,相声艺术家们开始注重创新和个性化,通过自己的独特风格赢得观众的喜爱。
二、五十年相声的表演形式五十年相声的表演形式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初始阶段,相声的表演形式主要是以两人对话的形式为主,通过角色的互动和对白来引发观众的笑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声的表演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对话形式,还出现了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等不同的表演形式。
此外,相声艺术家们还开始尝试结合其他艺术形式,比如音乐、舞蹈、戏剧等,创造出更富有创意和多样化的表演形式。
三、五十年相声的观众群体五十年相声的观众群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过去,相声主要是受到老年人喜爱的文化形式。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观众需求的改变,相声逐渐开始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
现在的观众群体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老年人。
年轻人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获得相声的信息,并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一些相声节目的推出也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群体,使相声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四、五十年相声面临的挑战尽管五十年相声在发展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相声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途径需要进一步拓宽。
虽然互联网可以传播相声的信息,但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达到更多观众仍需思考。
其次,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观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相声艺术家们需要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创新,以满足更多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
中国相声传承世系图
中国相声传承世系图 ZT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张三禄-- 朱绍文-- 春长隆、冯崑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张三禄-- 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张三禄--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第三代-- 第四代恩绪--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桂祯-- 裕德隆、玉来子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冯崑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春长隆-- 马德禄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魏崑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李长春-- 恒瑞丰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第四代第五代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李德祥-- 马寿岩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马良臣-- 李永春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第五代-- 第六代张寿臣-- 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焦寿海-- 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耿宝林、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绍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崔怀禄、赵稳增、张立林、张宝珠李寿增-- 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灿、王树田、张振圻、汤一民、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马三立-- 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常连安-- 高元钧马桂元-- 冯宝华、赵宝贵、骆宝珊朱阔泉-- 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侯一尘-- 连春仲、常宝霖、关春山、赵春田、马敬伯、于春藻、张世芳赵霭如-- 王长友、孙宝才、罗荣寿、黄鹤来、李桂山、王闻禄、李延年、张喜林、何善平、张善曾于俊波-- 曲福恩、白全福、郭全宝、孙玉奎、白家林吴景春-- 吴苹富寿严-- 靳宝琏高桂清-- 冯立铎、史文翰、关立铨、张立森汤金澄-- 王俊郭启儒-- 全常保、于连仲、邵其炳、齐信英尹寿山-- 边振新聂闻治-- 郑祥泰李少卿-- 李宝璋、武奎海、刘聘臣、张闻得、刘宝森赵寿舫-- 张永熙、陈宝泰陈雨亭-- 王世臣郭荣起-- 常宝霆、郭宝明、杜三宝、杨少华、谢天顺、张宝如崇寿峰-- 李宝山、关宝奇、付海峰何寿亭-- 王福田、张庆森、于春明、顾海泉谭伯如-- 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陶湘九-- 郭宝珊、马宝璐、杨宝璋、王宝珍、田宝珩、张兴华、王宝珏、秦宝琦、徐宝瑜、郭宝瑛、关立铭李寿芳-- 刘伯奎高寿亭-- 刘立升、孙少臣连秀全-- 王本林、刘志远熙醒生-- 师世元马寿岩-- 龚玉章、田宝鑫、张春生、回婉华、王枢祥杨海荃-- 赵幼樵、富兰英、马子恒、王海江、杨金声、周印金、汤艳杰、金炳昶、王志涛、杨振华、冯景顺、张乃勤常福荃-- 刘来子、董小柱、魏幼臣、刘幼山叶太珍-- 蔡玉衡祝景荃-- 金幼实、陈幼新、高幼峰、李幼刚、冯幼封彦授辰-- 张鸿滨、高凤起、胡仲仁、李宝森、孙宝钧、戴宝康、孙桐增、绪得贵杨松临-- 高飞、祁喜生、陈尚忠、李祝英、林茂、陈冠义冯大荃-- 邓世杰张松青-- 陈世魁、麻世豪高凤山-- 毕学祥、李学宏、陈学富、石富宽、李学贵、崔琦、来宝刚李得子-- 朱永福李永春-- 崔亚轩第六代-- 第七代赵佩茹-- 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奎、张继英、任鸣起、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吴苹-- 藤田香崔亚轩-- 刘沛起庞子泉-- 夏福义康立本-- 李文锦、董铁良赵兰亭-- 张文甫、孙士达、刘黎关宝奇-- 祁存才龚玉章-- 王鸣山常宝堃-- 李伯仁、苏文茂李洁尘-- 赵心敏、王伯荣、秦玉华、马文忠、姜宝林王长友-- 赵振铎、郭文岐、丁玉鹏、叶少臣、茹少亭、韩秀英、寇庚杰、范传辅、康松广、臧洪、赵亮刘宝瑞-- 周文游、寇庚儒、邢文召、霍文龙、殷文硕、王惠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刘兵、皮树德侯宝林-- 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李文山、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杨绍奎-- 丁文元、刘文亨、任文立、刘文贞、张文学、张文习、王文进、李文芳、刘文步、赵文岚、张文辉、姜伯华、潘庆武、孙福海、彭凤林孙宝才-- 孙星海、赵连升、王长林、马文光、丁文盛、刘孝先、福保仁、王学义、陈进山、王世勇常宝霖-- 王庆新、张洪刚、姬晓廷罗荣寿-- 杨文义、兰文甫、丁金声、刘树江、李树仁、张树茂、王庆东、凌少明、李国英、李国盛、杨瑞库、王得昌、马维福、郭祥林、马俊生、张盘、张鲁、丁广和杨宝璋-- 金文和、范文欣、余文光、李文枫、黄文斌王宝童-- 殷振江、林文春、贾世泉、郭仁金陈涌泉-- 刘辰、王辅廷、陈庆昇关春山-- 刘文亮、韩文光、田文明、辛文涛耿宝林-- 方伯华、王伯林、张伯涛、左春来、王占友、吕维国、朱贞富、王文喜王世臣-- 李鸣歧、赵得亮、马大龙、付振江、孟祥光、刘洪沂张玉堂-- 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娱、许文跃王本林-- 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张佩如-- 王文凯、张保明、孙保光、张兴海张振圻-- 王洪文、王文玉、佟守本于宝林-- 王鸣楼、吴文龙、陈鸣志、邓继增、李勇、陈文彦、辛克正、李崇武、佟有为、马树春、赵恒、宫兰欣武魁海-- 陈文光、席香远、苗文浩、车文通、魏文华、魏文亮、张文霞、刘曼影、李世续常宝霆-- 王英俊、王英杰、黄英玉、郝英辰、曲乃新、王佩元张庆森-- 杜国芝、郑福山、李金宽朱相臣-- 韩刚甲、蔡培生、师胜杰(后拜师侯宝林)、马洪信连笑昆-- 王雅福、王雅青、王雅育、张雅璐、杨雅松、刘雅奎、张雅升、张雅成白全福-- 杨志刚、房国群、缴月舒、杨志光、阿双全、王吉祥、张志宽、李国权、崔长武、吴云林、周桂林、阎金城、张文琪、张伯勋、宋勇、白龙岩、金兆庆、刘学仁刘化民-- 朱君贵、张建忠阎笑儒-- 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陈永海、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田立禾-- 耿伯扬、赵广山马敬伯-- 王文奇、陈秉文、徐景信、孙得一、刘威班德贵-- 范振钰、夏志恒、耿文卿刘聘臣-- 杨稚敏、靳金来、刘颖全常保-- 郑文喜、郭文寿李桂山-- 叶文杰王闻禄-- 魏美玉、郭淑华、刘万山于春明-- 高秀琴、马凌云、金涛、董启威、王志民、庄佩臣、戴福月、果树青、戚松、刘加柯、王成启、张千、王之甫、李凤鸣郭全宝-- 王文砚、汪宝琦陈宝泰-- 马文瑞佟大方-- 姚玉明尹笑声-- 王文厚、杨威常宝丰-- 马洪信靳宝琏-- 孔文敬、刘文德、夏文化欧宝璨-- 董长禄、刘长声、杨长鸣、隋长欣关立铨-- 马文强王嘉琪-- 王鸣义、康桂生王树田-- 史文惠、郭文超、肖声虎、王信、杨世龙徐宝瑜-- 黄文祥、滕文超、万文英常宝华-- 牛群、赵福玉、包长春、奇志(后拜师侯耀文)、冯翊纲、宋少卿袁佩楼-- 孟文辉、张存珠、赵辈亭、李富荣、朱庆山王凤山-- 唐文光、郑文昆、周志光、方志清、李连伟、马六甲、张金玉张永熙-- 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孙庆淮、曹庆波、吴庆涌、言庆洋、孙庆池、郎庆浪、吴庆鸿、张庆济马志明-- 黄族民、潘贵才、王金东、卢福来、于克志赵春田-- 张学彦、徐保库、冯永志、刘流、刘杰、张继贤、梁洪才、侯孝才李润杰-- 王印权夏万福-- 潘龙浩高笑临-- 吴伟申、朱文先、杨文峰、王文博、吴新安、吴棣孙少臣-- 魏务良赵世忠-- 冯洋、马魁尧、杜宏圻、康友纯、张志强孙宝钧-- 杜培玉张宝如-- 赵保成、李增年、郭得喜张宝玙-- 夏文升马宝璐-- 李文立刘宝森-- 张文明回婉华-- 牛振华刘伯奎-- 赵连功赵天寿-- 费殿臣谢天荣-- 王校林王宝珍-- 陈国华高元钧-- 李立山、石小杰、魏兰柱王福田-- 李文荣、陶文华、常佩业(后拜师马季)、苏连生、周琪于笑澜-- 王文昌、陈文潇、张文茹、邓文丰、李文英、于文海、吴文龙、姚文虎、关文庆、李文勇、辛文正、雷文顺、马文孝、赵文浩、陈文彦于世德-- 白英杰、韩光、张书新、马伟国叶立中-- 曹俊清、朱文正穆祥林-- 谢树森、丁振雨、郭嘉强、李文珊、陈世智郭宝珊-- 王启禄、黄文忠、陆文荣、施文琳郭宝瑛-- 田文奎彭国良-- 陈连仲师世元-- 高金奎、方金亮、曹金星杨少华-- 唐传模、朱永义、张永久、陈君志张善曾-- 白晓芳赵宝贵-- 纪文奎冯立樟-- 赵传璋、穆瑞庆、王锦文、李凤山、王东林张嘉利-- 王鸣禄、谭鸣亮任笑海-- 关自仁冯宝华-- 王文杰、邢文伯、程光德孙少林-- 赵文启、王少安、郭春堂、王文元、肖国光、王文豪、韩广海、孙春华杨振华-- 李兴国、纪元赵幼樵-- 巩固金炳昶-- 张广发、张东波、孙国伟、金珠王志涛-- 耿炎、刘江舸石富宽-- 于谦绪得贵-- 付宝山、辛宝珊冯立铎-- 张兴汉、陈东国张喜林-- 刘庆福、李业明、赵小林、冯春岭、胡伟新第七代-- 第八代赵心敏-- 张宏、吕闻升、华士泉、杨贵田董长禄-- 欧光慈马季-- 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王长林-- 于海伦、刘义学、朱周义李立山-- 杨进明、王林姜宝林-- 宋雁波、侯连友、李志强赵振铎-- 李金斗、王文友、肖巍、贾承伯魏文亮-- 李相友、罗峰刘文亨-- 高吉庆、马云路、高顺来、陶大为刘文步-- 李明刚苏文茂-- 赵伟洲、武福星、吉马、郭新、黄运成、刘俊杰、苏士杰、崔金泉、宋德全唐杰忠-- 张茂起、李建华、李艺、刘全刚、李金祥、赵斌、崔喜跃、杨宁、巩汉林、魏真柏、朱琦、汪声亚、杨祖尧、卡尔罗、马洛、罗爱恬、白玉、周伟张文甫-- 刘玉辉丁广泉-- 连春建、郝莲露、常亮、马马杜、莲娜、玛丽娜、阿努拉、董漠涵、莫里斯、伊丽沙白、石桥久弥、李佳骏、龚哲平、米雷娜、李霁霞、马震金文和-- 徐祖国、郭伦、张玉琪朱文正-- 孙继忠史文惠-- 杨四奇、赵晶王雅福-- 刘际(后拜师侯耀文)、沙跃生李文成-- 杨常州、王常柱郭文歧-- 王少林、李玉君刘文亮-- 马洪海、刘洪江、杨洪滨、韩笑王学义-- 李士琦、李中华、段军丁玉鹏-- 王蓬杨紫阳-- 仇君戴福月-- 高东明、于化民王锦文-- 冯敏山、果克、陈庆、刘玉才赵连升-- 赵荣全郑小山-- 魏元成、罗健贾世泉-- 李伟、王平刘加柯-- 刘科孙世达-- 严玉林、童鸣、叶杰平范振钰-- 赵津生、腾生祥、彭华、于志勇、郭伯良、何世铭、王传林、丛波、杨俊杰、马腾翔、刘春山、张德起、高峰陈永忠-- 元春起赵传璋-- 周洪儒殷培田-- 蒋明孝林文春-- 李铎李伯祥-- 刘继深、郑健、戴志诚、刘毛毛、李增满、高玉林、耿直、王平、孙承林、孙强、高吉林、金旺高英培-- 苏明杰、李松岩、高青、吴健、鲁少华、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韩翔、李志刚、杨天立、朱强、刘显东、吴金富、傅向波马志存-- 马洪升、赵传真、王宏王文进-- 战暑日、孙殿盛、王元锋徐德奎-- 刘树青、刘金瑞、吴刚伦、陈治华王印权-- 叶景林、李少泉张志宽-- 王影贤、马政宋勇-- 周静施文琳-- 李刚、齐力新、孙欣梅黄文忠-- 秘鸿泉陆文荣-- 曹鸿伟李国盛-- 赵新华、刘廷凯金幼峰-- 隋广斌、王泽民、李平赵连功-- 王琪高金奎-- 高滨江王小生-- 甄靖左春来-- 陈树桐孙兴海-- 秦玉贵贾冀光-- 张大礼、王茵刘洪沂-- 李伟建、甄奇吴兆南-- 江南、侯冠群、刘增锴、郎祖筠、刘尔金、樊光耀侯耀文-- 贾伦、牛成志、单联丽、王荃、高玉庆、李炳杰、陈寒柏、李福盛、郭秋林、刘际、奇志、姜桂成、刘捷、王玉、郭晓小、荆林野、郭德刚殷文硕-- 高迪艺、郭迪传、白迪瀚、邢迪海、荣迪曲、马迪飞、刘迪天、徐迪建、帕迪西、李迪振、李迪域、赵迪兴、杨迪中、阿迪华、任迪山、郭迪业、刘岩康达夫-- 张新华、郭铁林许秀林-- 朱军吕少明-- 马济江、董树良、钱麟、祁乾宁师胜杰-- 刘彤、邹德江、王敏、王刚、侯军、刘伟、王海、张充、何树成、周威杨志刚-- 徐永刚、夏景华、邳建新、牟玉春、马云翔关自仁-- 刘建平、刘跃宁、乔国庆第八代-- 第九代李金斗-- 刘颖、大兵、毛威、韩冰、刘畅、付强、方清平、王政李建华-- 武宾、李冲、满昱王谦祥-- 郭培鑫赵津生-- 周旭武福星-- 丁冬孟凡贵-- 刘艺崔金泉-- 王越、辛曲、穆全、沈世鹏、李彬、张滦刘喜尧-- 柏迈高奇志-- 何晶晶姜昆-- 刘惠、白桦、邓小林、大山、刘全利、刘全和、赵卫国、李道南、陆鸣、许勇、夏文兰、倪明、唐爱国、齐立强、句号、徐文、郭丹、曹曙光。
什么是相声?
什么是相声?相声,又称作是“独角戏”,是中国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基本上是由两个表演者通过对话、演唱和滑稽动作等各种方式构成的,旨在娱乐观众。
相声以其幽默风趣、生动活泼的表演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财富”。
相声起源于中国古代,尤其在明清时期兴起并深受人们喜爱。
源于民间,发展于朝廷,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独树一帜。
下面我将从历史渊源、表演特点、经典作品以及发展前景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声。
一、历史渊源相声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它最早起源于民间曲艺,流传于酒楼茶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入宫廷,成为皇室文化的瑰宝。
相声的发展离不开两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侯宝林和马三立。
他们以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才华,为相声这一传统艺术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出夺人心魄的魅力。
二、表演特点相声特点鲜明的是幽默、夸张、快节奏和取笑等元素的结合。
相声表演者通常以对白方式进行,通过言语交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他们有时会附和背诵,有时会使用音调高低变化以带动情节,有时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增加喜剧效果。
这种快节奏的表演方式,使观众在观看相声的过程中感到愉悦和舒适。
而且,相声还注重使用夸张的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语等),以增强表现力。
三、经典作品中国相声有许多经典作品,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郭德纲的《相声大王》,该作品以郭德纲自身的经历为蓝本,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相声艺人的职业生涯和背后的辛酸。
而姜昆的《姜太公钓鱼》则通过诙谐幽默的表演,讲述了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展现了古代智者的聪明才智。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给观众带来欢乐,更展现了相声艺术的魅力与深度。
四、发展前景相声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备受重视。
目前,相声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
同时,相声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年轻观众的缺乏、传统元素的单一性等。
然而,相声艺术正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相声文化将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声的发展
三.21世纪的衰败
2.
80年代当红的演员对于相声的发展力不从 心。
三.21世纪的衰败
3.新生代演员扛不起大旗。
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 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 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 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 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 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 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
具体而言由于相声创作的艰难以及相声作者与演员在待遇上的悬殊致使本就为数不多的专业相声作者纷纷转行或停笔充滞于舞台上的一些作品大多为应景之作缺乏思想性偏离生活想象凭空想象讽刺的锋芒日益减弱相声艺术的魅力不再相声创作的趋时性功利性也使大部分作品缺乏深度与力度缺乏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部分演员有一招鲜吃遍天的心理
三. 21世纪的衰败
原因分析: 1.创作上的“千篇一律”与“千部一腔”及体现在表演 的“千人一面”与“众口同词”,是造成相声艺术止 步不前, 并引起广大观众喟然慨叹以至失望不满的根 本原因。具体而言, 由于相声创作的艰难以及相声作 者与演员在待遇上的悬殊, 致使本就为数不多的专业 相声作者纷纷转行或停笔, 充滞于舞台上的一些作品 大多为应景之作, 缺乏思想性, 偏离生活想象, 凭空 想象, 讽刺的锋芒日益减弱, 相声艺术的魅力不再, 相声创作的趋时性、功利性也使大部分作品缺乏深度 与力度, 缺乏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 部分演员有 “一招鲜, 吃遍天”的心理。
三.21世纪的衰败
3.相声被“肢解” 相声元素被小品吸取 相声剧的兴起 相声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表演形式,它是在相声 和戏剧的基础上产生的,打破了传统相声的表现方 式和表演方法,以戏剧的形式把相声的精华展示出 来。相声剧是一种有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甚至舞 台道具背景的相声表演。
中国相声传承世系图
中国相声传承世系图 ZT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张三禄-- 朱绍文-- 春长隆、冯崑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张三禄-- 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张三禄--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第三代-- 第四代恩绪--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桂祯-- 裕德隆、玉来子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冯崑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春长隆-- 马德禄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魏崑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李长春-- 恒瑞丰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第四代第五代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李德祥-- 马寿岩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马良臣-- 李永春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第五代-- 第六代张寿臣-- 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焦寿海-- 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耿宝林、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绍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崔怀禄、赵稳增、张立林、张宝珠李寿增-- 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灿、王树田、张振圻、汤一民、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马三立-- 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常连安-- 高元钧马桂元-- 冯宝华、赵宝贵、骆宝珊朱阔泉-- 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侯一尘-- 连春仲、常宝霖、关春山、赵春田、马敬伯、于春藻、张世芳赵霭如-- 王长友、孙宝才、罗荣寿、黄鹤来、李桂山、王闻禄、李延年、张喜林、何善平、张善曾于俊波-- 曲福恩、白全福、郭全宝、孙玉奎、白家林吴景春-- 吴苹富寿严-- 靳宝琏高桂清-- 冯立铎、史文翰、关立铨、张立森汤金澄-- 王俊郭启儒-- 全常保、于连仲、邵其炳、齐信英尹寿山-- 边振新聂闻治-- 郑祥泰李少卿-- 李宝璋、武奎海、刘聘臣、张闻得、刘宝森赵寿舫-- 张永熙、陈宝泰陈雨亭-- 王世臣郭荣起-- 常宝霆、郭宝明、杜三宝、杨少华、谢天顺、张宝如崇寿峰-- 李宝山、关宝奇、付海峰何寿亭-- 王福田、张庆森、于春明、顾海泉谭伯如-- 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陶湘九-- 郭宝珊、马宝璐、杨宝璋、王宝珍、田宝珩、张兴华、王宝珏、秦宝琦、徐宝瑜、郭宝瑛、关立铭李寿芳-- 刘伯奎高寿亭-- 刘立升、孙少臣连秀全-- 王本林、刘志远熙醒生-- 师世元马寿岩-- 龚玉章、田宝鑫、张春生、回婉华、王枢祥杨海荃-- 赵幼樵、富兰英、马子恒、王海江、杨金声、周印金、汤艳杰、金炳昶、王志涛、杨振华、冯景顺、张乃勤常福荃-- 刘来子、董小柱、魏幼臣、刘幼山叶太珍-- 蔡玉衡祝景荃-- 金幼实、陈幼新、高幼峰、李幼刚、冯幼封彦授辰-- 张鸿滨、高凤起、胡仲仁、李宝森、孙宝钧、戴宝康、孙桐增、绪得贵杨松临-- 高飞、祁喜生、陈尚忠、李祝英、林茂、陈冠义冯大荃-- 邓世杰张松青-- 陈世魁、麻世豪高凤山-- 毕学祥、李学宏、陈学富、石富宽、李学贵、崔琦、来宝刚李得子-- 朱永福李永春-- 崔亚轩第六代-- 第七代赵佩茹-- 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奎、张继英、任鸣起、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吴苹-- 藤田香崔亚轩-- 刘沛起庞子泉-- 夏福义康立本-- 李文锦、董铁良赵兰亭-- 张文甫、孙士达、刘黎关宝奇-- 祁存才龚玉章-- 王鸣山常宝堃-- 李伯仁、苏文茂李洁尘-- 赵心敏、王伯荣、秦玉华、马文忠、姜宝林王长友-- 赵振铎、郭文岐、丁玉鹏、叶少臣、茹少亭、韩秀英、寇庚杰、范传辅、康松广、臧洪、赵亮刘宝瑞-- 周文游、寇庚儒、邢文召、霍文龙、殷文硕、王惠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刘兵、皮树德侯宝林-- 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李文山、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杨绍奎-- 丁文元、刘文亨、任文立、刘文贞、张文学、张文习、王文进、李文芳、刘文步、赵文岚、张文辉、姜伯华、潘庆武、孙福海、彭凤林孙宝才-- 孙星海、赵连升、王长林、马文光、丁文盛、刘孝先、福保仁、王学义、陈进山、王世勇常宝霖-- 王庆新、张洪刚、姬晓廷罗荣寿-- 杨文义、兰文甫、丁金声、刘树江、李树仁、张树茂、王庆东、凌少明、李国英、李国盛、杨瑞库、王得昌、马维福、郭祥林、马俊生、张盘、张鲁、丁广和杨宝璋-- 金文和、范文欣、余文光、李文枫、黄文斌王宝童-- 殷振江、林文春、贾世泉、郭仁金陈涌泉-- 刘辰、王辅廷、陈庆昇关春山-- 刘文亮、韩文光、田文明、辛文涛耿宝林-- 方伯华、王伯林、张伯涛、左春来、王占友、吕维国、朱贞富、王文喜王世臣-- 李鸣歧、赵得亮、马大龙、付振江、孟祥光、刘洪沂张玉堂-- 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娱、许文跃王本林-- 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张佩如-- 王文凯、张保明、孙保光、张兴海张振圻-- 王洪文、王文玉、佟守本于宝林-- 王鸣楼、吴文龙、陈鸣志、邓继增、李勇、陈文彦、辛克正、李崇武、佟有为、马树春、赵恒、宫兰欣武魁海-- 陈文光、席香远、苗文浩、车文通、魏文华、魏文亮、张文霞、刘曼影、李世续常宝霆-- 王英俊、王英杰、黄英玉、郝英辰、曲乃新、王佩元张庆森-- 杜国芝、郑福山、李金宽朱相臣-- 韩刚甲、蔡培生、师胜杰(后拜师侯宝林)、马洪信连笑昆-- 王雅福、王雅青、王雅育、张雅璐、杨雅松、刘雅奎、张雅升、张雅成白全福-- 杨志刚、房国群、缴月舒、杨志光、阿双全、王吉祥、张志宽、李国权、崔长武、吴云林、周桂林、阎金城、张文琪、张伯勋、宋勇、白龙岩、金兆庆、刘学仁刘化民-- 朱君贵、张建忠阎笑儒-- 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陈永海、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田立禾-- 耿伯扬、赵广山马敬伯-- 王文奇、陈秉文、徐景信、孙得一、刘威班德贵-- 范振钰、夏志恒、耿文卿刘聘臣-- 杨稚敏、靳金来、刘颖全常保-- 郑文喜、郭文寿李桂山-- 叶文杰王闻禄-- 魏美玉、郭淑华、刘万山于春明-- 高秀琴、马凌云、金涛、董启威、王志民、庄佩臣、戴福月、果树青、戚松、刘加柯、王成启、张千、王之甫、李凤鸣郭全宝-- 王文砚、汪宝琦陈宝泰-- 马文瑞佟大方-- 姚玉明尹笑声-- 王文厚、杨威常宝丰-- 马洪信靳宝琏-- 孔文敬、刘文德、夏文化欧宝璨-- 董长禄、刘长声、杨长鸣、隋长欣关立铨-- 马文强王嘉琪-- 王鸣义、康桂生王树田-- 史文惠、郭文超、肖声虎、王信、杨世龙徐宝瑜-- 黄文祥、滕文超、万文英常宝华-- 牛群、赵福玉、包长春、奇志(后拜师侯耀文)、冯翊纲、宋少卿袁佩楼-- 孟文辉、张存珠、赵辈亭、李富荣、朱庆山王凤山-- 唐文光、郑文昆、周志光、方志清、李连伟、马六甲、张金玉张永熙-- 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孙庆淮、曹庆波、吴庆涌、言庆洋、孙庆池、郎庆浪、吴庆鸿、张庆济马志明-- 黄族民、潘贵才、王金东、卢福来、于克志赵春田-- 张学彦、徐保库、冯永志、刘流、刘杰、张继贤、梁洪才、侯孝才李润杰-- 王印权夏万福-- 潘龙浩高笑临-- 吴伟申、朱文先、杨文峰、王文博、吴新安、吴棣孙少臣-- 魏务良赵世忠-- 冯洋、马魁尧、杜宏圻、康友纯、张志强孙宝钧-- 杜培玉张宝如-- 赵保成、李增年、郭得喜张宝玙-- 夏文升马宝璐-- 李文立刘宝森-- 张文明回婉华-- 牛振华刘伯奎-- 赵连功赵天寿-- 费殿臣谢天荣-- 王校林王宝珍-- 陈国华高元钧-- 李立山、石小杰、魏兰柱王福田-- 李文荣、陶文华、常佩业(后拜师马季)、苏连生、周琪于笑澜-- 王文昌、陈文潇、张文茹、邓文丰、李文英、于文海、吴文龙、姚文虎、关文庆、李文勇、辛文正、雷文顺、马文孝、赵文浩、陈文彦于世德-- 白英杰、韩光、张书新、马伟国叶立中-- 曹俊清、朱文正穆祥林-- 谢树森、丁振雨、郭嘉强、李文珊、陈世智郭宝珊-- 王启禄、黄文忠、陆文荣、施文琳郭宝瑛-- 田文奎彭国良-- 陈连仲师世元-- 高金奎、方金亮、曹金星杨少华-- 唐传模、朱永义、张永久、陈君志张善曾-- 白晓芳赵宝贵-- 纪文奎冯立樟-- 赵传璋、穆瑞庆、王锦文、李凤山、王东林张嘉利-- 王鸣禄、谭鸣亮任笑海-- 关自仁冯宝华-- 王文杰、邢文伯、程光德孙少林-- 赵文启、王少安、郭春堂、王文元、肖国光、王文豪、韩广海、孙春华杨振华-- 李兴国、纪元赵幼樵-- 巩固金炳昶-- 张广发、张东波、孙国伟、金珠王志涛-- 耿炎、刘江舸石富宽-- 于谦绪得贵-- 付宝山、辛宝珊冯立铎-- 张兴汉、陈东国张喜林-- 刘庆福、李业明、赵小林、冯春岭、胡伟新第七代-- 第八代赵心敏-- 张宏、吕闻升、华士泉、杨贵田董长禄-- 欧光慈马季-- 姜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王长林-- 于海伦、刘义学、朱周义李立山-- 杨进明、王林姜宝林-- 宋雁波、侯连友、李志强赵振铎-- 李金斗、王文友、肖巍、贾承伯魏文亮-- 李相友、罗峰刘文亨-- 高吉庆、马云路、高顺来、陶大为刘文步-- 李明刚苏文茂-- 赵伟洲、武福星、吉马、郭新、黄运成、刘俊杰、苏士杰、崔金泉、宋德全唐杰忠-- 张茂起、李建华、李艺、刘全刚、李金祥、赵斌、崔喜跃、杨宁、巩汉林、魏真柏、朱琦、汪声亚、杨祖尧、卡尔罗、马洛、罗爱恬、白玉、周伟张文甫-- 刘玉辉丁广泉-- 连春建、郝莲露、常亮、马马杜、莲娜、玛丽娜、阿努拉、董漠涵、莫里斯、伊丽沙白、石桥久弥、李佳骏、龚哲平、米雷娜、李霁霞、马震金文和-- 徐祖国、郭伦、张玉琪朱文正-- 孙继忠史文惠-- 杨四奇、赵晶王雅福-- 刘际(后拜师侯耀文)、沙跃生李文成-- 杨常州、王常柱郭文歧-- 王少林、李玉君刘文亮-- 马洪海、刘洪江、杨洪滨、韩笑王学义-- 李士琦、李中华、段军丁玉鹏-- 王蓬杨紫阳-- 仇君戴福月-- 高东明、于化民王锦文-- 冯敏山、果克、陈庆、刘玉才赵连升-- 赵荣全郑小山-- 魏元成、罗健贾世泉-- 李伟、王平刘加柯-- 刘科孙世达-- 严玉林、童鸣、叶杰平范振钰-- 赵津生、腾生祥、彭华、于志勇、郭伯良、何世铭、王传林、丛波、杨俊杰、马腾翔、刘春山、张德起、高峰陈永忠-- 元春起赵传璋-- 周洪儒殷培田-- 蒋明孝林文春-- 李铎李伯祥-- 刘继深、郑健、戴志诚、刘毛毛、李增满、高玉林、耿直、王平、孙承林、孙强、高吉林、金旺高英培-- 苏明杰、李松岩、高青、吴健、鲁少华、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韩翔、李志刚、杨天立、朱强、刘显东、吴金富、傅向波马志存-- 马洪升、赵传真、王宏王文进-- 战暑日、孙殿盛、王元锋徐德奎-- 刘树青、刘金瑞、吴刚伦、陈治华王印权-- 叶景林、李少泉张志宽-- 王影贤、马政宋勇-- 周静施文琳-- 李刚、齐力新、孙欣梅黄文忠-- 秘鸿泉陆文荣-- 曹鸿伟李国盛-- 赵新华、刘廷凯金幼峰-- 隋广斌、王泽民、李平赵连功-- 王琪高金奎-- 高滨江王小生-- 甄靖左春来-- 陈树桐孙兴海-- 秦玉贵贾冀光-- 张大礼、王茵刘洪沂-- 李伟建、甄奇吴兆南-- 江南、侯冠群、刘增锴、郎祖筠、刘尔金、樊光耀侯耀文-- 贾伦、牛成志、单联丽、王荃、高玉庆、李炳杰、陈寒柏、李福盛、郭秋林、刘际、奇志、姜桂成、刘捷、王玉、郭晓小、荆林野、郭德刚殷文硕-- 高迪艺、郭迪传、白迪瀚、邢迪海、荣迪曲、马迪飞、刘迪天、徐迪建、帕迪西、李迪振、李迪域、赵迪兴、杨迪中、阿迪华、任迪山、郭迪业、刘岩康达夫-- 张新华、郭铁林许秀林-- 朱军吕少明-- 马济江、董树良、钱麟、祁乾宁师胜杰-- 刘彤、邹德江、王敏、王刚、侯军、刘伟、王海、张充、何树成、周威杨志刚-- 徐永刚、夏景华、邳建新、牟玉春、马云翔关自仁-- 刘建平、刘跃宁、乔国庆第八代-- 第九代李金斗-- 刘颖、大兵、毛威、韩冰、刘畅、付强、方清平、王政李建华-- 武宾、李冲、满昱王谦祥-- 郭培鑫赵津生-- 周旭武福星-- 丁冬孟凡贵-- 刘艺崔金泉-- 王越、辛曲、穆全、沈世鹏、李彬、张滦刘喜尧-- 柏迈高奇志-- 何晶晶姜昆-- 刘惠、白桦、邓小林、大山、刘全利、刘全和、赵卫国、李道南、陆鸣、许勇、夏文兰、倪明、唐爱国、齐立强、句号、徐文、郭丹、曹曙光。
1 传统相声发展史
《滑稽列传——优孟谏楚庄王》
•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 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 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槨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 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 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 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 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 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 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撂地作艺
• “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 第一种,诙谐地学唱京剧和小曲; 第二种,当众表演“象声”--口技; 第三种,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 吆喝声; 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 在旧时代,凡是摆地摊靠口巧舌能挣钱吃饭的人, 都叫做吃开口饭的,被列入”八门”。 • ”八门”是金(算命、卜卦、相面、测字、看风 水)、皮(卖草药及药糖的)、彩(变大、小戏 法的)、挂(表演武术、练把式的)、平(说评 书的)、疃(说相声的,行话叫做“疃 春”)、调(卖戒鸦片烟药的)、柳(卖唱的: 唱京戏的叫做”海柳”,唱鼓曲的叫做”柳海 轰”,唱小曲的叫做”杂柳”)。 • 金、皮、调三门属于骗人的行当;彩、挂、平、 疃、柳属于民间杂耍技艺,并列一起,等于把民 间技能和江湖骗术混为一谈,实属良莠不分。
相声入门基础知识
相声入门基础知识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通过语言表达和幽默表演来达到娱乐和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
相声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沟通能力。
下面是相声入门基础知识,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相声的历史相声起源于北京戏曲中的小品段落,经过长期演变,发展成为一种以单口快板和相声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相声可以追溯到明代的炒股戏和清代的秧歌,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20世纪初的北京。
二、相声的表演形式相声有四个基本的表演形式: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小品和评书。
其中单口相声是最基础的形式,它是由一个演员通过快板和滑稽表演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传达一个信息。
对口相声则是由两个演员共同演出,通过对话的形式传达信息。
小品则是一种以情景和角色为中心的连续短剧。
评书则是一种以讲故事和述史为主的艺术形式。
三、相声的技巧和要素相声在表演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素:节奏、声音、肢体语言、情感和幽默感。
相声的节奏要快,要求演员在表演快板时保持平衡和稳定。
声音方面要有韵味,表现出腔调和语气。
演员在表演时需要运用肢体语言来增强表现力。
情感是相声表演的灵魂,演员需要深入理解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用真情实感去演绎。
幽默感则是相声的最大卖点,演员需要有自己的幽默风格和笑点。
四、相声的重要人物相声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人物,如马三立、郭德纲、侯宝林等,他们对相声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三立是相声界的泰斗,他是相声的创新者和改革者。
郭德纲则是相声的当代代表之一,他的相声作品深受观众喜爱。
侯宝林则以传统相声闻名,他的相声作品注重细节和情感的表现。
相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它,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相声的魅力。
这不仅有益于我们的艺术修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相声”产生于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用“相声”来为这种艺术命名?
“相声”产生于什么时候,为什么要用“相声”来为这种艺术命名?相声,又名像声、象声。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单口相声”,当时人们称之为“滑稽戏”。
后来,经过不断融合发展,相声才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讲究说学逗唱的滑稽性舞台表演形式。
关于相声的起源,有人认为源自于口技艺术。
康熙年间的李声振在《口技》中记载道:“口技俗名‘象声’。
以青绫围,隐身其中,以口做多人嘈杂,或象百物声,无不逼真,亦一绝也。
”《燕京岁时记》补充道:“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
”从这两部书中所载我们可以看出:清人将口技艺术称为“象声”。
此时的“象声”是一种娱乐性的声音模仿,并没有语言、肢体表演形式。
还有观点认为,相声是由唐朝的“双人相声”即“参军戏”发展而来。
据《乐府杂录》记载:“开元中,有李仙鹤善此戏,明皇特授韶州同正参军,以食其禄。
是以陆鸿渐撰词‘韶州参军’,盖由此也。
”这种参军戏是种对口相声。
表演者穿军绿色衣服,与现在对口相声相似,一个为逗哏,名为“参军”,扮演灵活机敏的角色;另一个为捧哏,名为“苍鹘”,饰演愚笨迟钝的角色。
俩人以生活为基点,语言诙谐幽默,行为滑稽搞笑,有时也兼具讽刺戏谑。
必要时,伴有歌舞吟唱。
知识链接抖包袱相声曲艺里,有一个名为“包袱”的术语。
意思说,两人一逗一捧,经过层层组织、铺垫,抓住观众的兴奋点,最终抖出笑料,达到让观众开怀大笑的效果。
在曲艺界里,有“时衣古画当令的笑”的说法。
也就是说,抖包袱,既要抖响,又要抖出水平。
笑料虽然源自生活,但是经过艺术加工,最重要达到拿捏适度、雅俗共赏的效果。
太刻板,达不到观众的笑点;太过,则显得讽刺戏谑成分太浓。
随着相声艺人的不断崛起,相声的表演形式不断丰富扩展。
人们在融合了口技、戏曲等多种艺术的基础上,将相声发展成了一种遍及全国、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
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相声艺人和相声流派,例如清末民初相声“八德”: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锡、焦德海、刘德志、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以及相声界泰斗马三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拉师弟
明明是自己收徒,却出于谦虚, 算做代师收徒。
(四)相声行业的祖师爷——东方朔
(五)相声的传承(1—6代)
相声八德(第四代)
马德禄,(马三立的父亲); 周德山,艺名周蛤蟆,(马三立的师父); 裕德隆,德字辈大师兄,艺名瞪眼玉子, 焦德海(张寿臣,朱阔泉,常连安的师父); 刘德智(郭启儒的师父); 李德钖艺名万人迷,(马桂元的师父); 李德祥师从恩绪(马寿岩的师父); 张德全师从恩绪。
撂地作艺
• “撂地”作艺,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
• 第一种,诙谐地学唱京剧和小曲; 第二种,当众表演“象声”--口技; 第三种,中长篇的笑话,摹拟各种做小买卖的 吆喝声; 第四种,怪诞的滑稽表演。
• 在旧时代,凡是摆地摊靠口巧舌能挣钱吃饭的人, 都叫做吃开口饭的,被列入”八门”。 • ”八门”是金(算命、卜卦、相面、测字、看风 水)、皮(卖草药及药糖的)、彩(变大、小戏 法的)、挂(表演武术、练把式的)、平(说评 书的)、疃(说相声的,行话叫做“疃 春”)、调(卖戒鸦片烟药的)、柳(卖唱的: 唱京戏的叫做”海柳”,唱鼓曲的叫做”柳海 轰”,唱小曲的叫做”杂柳”)。 • 金、皮、调三门属于骗人的行当;彩、挂、平、 疃、柳属于民间杂耍技艺,并列一起,等于把民 间技能和江湖骗术混为一谈,实属良莠不分。
(五)明代“象声”
• 。明末清初林嗣环的《口技》:
•
•
• •
•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 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 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 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 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 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 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 已。
• (一)先秦“俳优” • 以科诨(插科打诨)为 特点,却不排斥音乐、 戏剧、歌舞成份,实际 上是综合艺术。
《滑稽列传——优孟谏楚庄王》
•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 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 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槨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 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 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 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 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 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 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 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俳优与相声的渊源
• 1.都以娱乐为外衣
• 2.都以讽谏为生命线 • 3.都以语言为手段
(二)历代笑话
• 揠苗助长 滥竽充数
•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 刻舟求剑
• 刘宝瑞《火龙衫》就是《分庄稼》、《火 龙衣》两个笑话的复合 。
• 《火龙衣》:从前有一地主,专门欺负穷人。冬天,不想 给长工发工钱,就叫那个长工穿一件坎肩儿到磨房里冻着, 要是能熬过一宿就给他工钱,其实是想把那个长工冻死。 等到第二天早晨开门一看,那个长工不仅没冻死,而且还 出了一身汗。说因为他穿的坎肩儿是个宝贝,叫火龙衣。 地主想要,就把工钱给了长工。地主果真穿着那件火龙衣 钻进了磨房,结果冷死了。原来那个长工一宿也没睡觉, 在磨房里推了一宿磨,热了一身汗。
• • • • 早期演出场所并不多,除在茶馆、杂耍园子、 街头和庙会外,天桥则是杂耍艺人“撂地”作艺 的重要场所。场分为三等: 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 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 下等的什么设备都没有,只有一快空地。 相声艺人用白沙子在地上画个大圈就开始表演, 行画叫做“画锅”,无非是靠它吃饭的意思。自 嘲“刮风减半,下雨全无”,过的是“雨来散” 的生活。
第一章 传统相声发展史
一、相声及传统相声界定
• 相声:(Cross 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源于 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 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头方式表演。是 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 表演艺术形式。
• 传统相声:清末民初时期的相声。
二、相声的渊源
(六)传统相声段子
• 《找堂会》、《大保镖》、《文章会》、《夸住宅》、《开粥厂》、《当行论》、《报菜名》、《地理图》、《黄 鹤楼》、《八大改行》、《八扇屏》、《三近视》、《白事会》、《扒马褂》、《论捧逗》、《绕口令》、《关公 战秦琼》、《蛤蟆鼓》、《金殿斗智》、《珍珠翡翠白玉汤》、《山东人斗法》、《假行家》、《金刚腿》、《反 七口》、《批聊斋》、《批三国》、《歪讲三字经》、《歪讲四书》.《韩信击缸》.《小神仙》.《反四辈》.《丢驴 吃药》.《双槐树》.《硕二爷》.《君臣斗智》.《杨乃武写状》.《口吐莲花》.《醋点灯》.《卖五器》.《邵康节测 字》.《字像》.《大相面》.《大西厢》.《对对子》.《怯拉车》.《怯卖菜》.《揣骨相》.《大上寿》.《对对子》. 《化蜡扦》.《波斯猫》.《训徒》.《老老年》.《窝头论》.《歪批百家姓》.《五百出戏名》.《洋钱伤寒》.《贼说 话》.《三节会》.《哏政部》.《麦子地》.《巧嘴媒婆》.《杨树标》.《枪毙刘汉臣》.《白宗巍坠楼》.《熬柿子》. 《卖布头》.《找五行》.《黄半仙》.《风雨归舟》.《日遭三险》.《黄鹤楼》.《捉放曹》.《打灯谜》.《古董王》. 《卖挂票》.《韩复榘演讲》.《朱夫子》.《汾河湾》.《康熙私访》.《开茅房》.《吃饺子》.《揭瓦》.《打油诗》. 《粥挑子》.《戏迷摆寿》.《戏迷砸砂锅》.《戏迷入洞房》.《傻子转文》.《傻子拜寿》.《纪晓岚》.《百兽图》. 《小诸葛测字》.《山东跑堂》.《山西家书》.《买估衣》.《三性人》.《买卖论》.《怯跑堂》.《傻子进城》.《偷斧 子》.《怯跟班》.《读祭文》.《道光吃热汤面》.《五人义》.《娃娃哥哥》.《赞马诗》.《三瘸婿》.《三怪婿》.《吃 西瓜》.《小淘气》.《王二姐思夫》.《张飞爬树》.《酒令》.《学四相》》.《学四省》.《学梆子》.《玉堂春》.《四 大名旦》.《训子》.《卖药糖》.《财迷还家》.《切糕架子》.《学满语》.《怯洗澡》.《戏迷游街》.《武训徒》.《学 京话》.《戏迷转》.《改良拴娃娃》.《说乐梦》.《庸医》.《点痦子》.《渭水河》.《姐夫戏小姨》.《卖黄土》.《增 和桥》.《问路》.《避雨》.《行话》.《说大话》.《磕巴论》.《中秋节的生日》.《忌字》.《跑媒拉纤》.《买金笔》. 《江南围》.《借轿子》.《讨军饷》.《九头案》(注:此传统相声已失传下半部分,残存上半部分).《数来宝》. 《学唱数来宝》.《对坐数来宝》.《找陈宫》.《杂学唱》.《追柳》.《戏曲哭笑论》.《山东二黄》.《哭四出》.《乌 龙院》.《学汉剧》.《学坠子》.《学大鼓》.《学唱太平歌词》.《学英语》.《洋鼓洋号》.《外八扇》.《朋友论》. 《圣贤愁》.《传代钱》.《怯算命》.《赌论》.《反正话》.《学外语》《戏说长沙》.《红灯记》.《聚宝盆》.《算人 口》.《两头忙》.《扭嘴儿》.《改良数来宝》.《卖马》.《法门寺》.《草船借箭》.《战长沙》.《携琴访友》.《属 牛》.《二十四孝》.《杜十娘》.《下神儿》.《糊涂一辈子》.《一妻一妾》.《熟了就好了》.《送媒》.《大力丸》. 《翻跟头》.《皇帝选陵》.《十二缺》.《灶王爷》.《白蛇传》.《假斯文》.《借火儿》.《兄妹联句》.《孟姜女》. 《竞水》.《暴发户》.《家务事》.《慈禧入宫》.《学行话》.《黄白胖子》.《九月九》.《阎王请医》.《看葡萄》. 《乘嘴衙役》.《家兄》.《文庙》.《双音字》.《倒坐观音台》.《刮眉毛》.《东坡鱼》.《俏皮话》.《帮厨》.《写对 联》.《窦公训女》.《连升三级》.《天文学》.《大娶亲》.《学西河》.《称谓》.《金龟铁甲》.《傻子学乖》.《打元 宵》.《答非所问》.《树没叶》.《献地图》.《揭丑》.《学徒》.《罗成戏貂蝉》.《失空斩》.《英台修书》.《学京 剧》.《五行诗》.《鸡冠花》.《哭当票》.《人情话》.《珍珠倒卷帘》.《五兴楼 》.《 洪鸾喜 》.《吃月饼》.《过 关》.《南方话》.《 故事谜语 》.《迷信论》.《天王庙》.《扒员外皮》.《杂学唱》.《万人迷》.《哭论》.《滑油 山》.《梁祝哀史》.《梦中婚》.《烧骨记》.《遇皇后》.《四管四辖》.《洪洋洞》.《南弹北弦》.《断弦》.《武松打 虎》.《方言误》.《弦子书》.《江湖口》.《八大吉祥》.《打醋》
等等
。
(三)唐代参军戏
• 参军戏继承了古代俳优的传统,以嘲弄讽刺为能 事。表演时一个戴头巾,穿绿衣服,叫做“参 军”,另外一个穿破衣服,像个僮仆,叫“苍 鹘”,像对口相声里一个逗哏的,一个捧哏的。
(四)宋代百戏
• 宋代百戏杂陈,盛况空前,说唱艺术繁盛,百戏 中说唱的有:讲史、说三分、五代史、小说、商 谜、说经、诸宫调、学像生、学乡谈、叫果子、 小唱等等。
三、相声建立行业
• 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合著《相声溯 源》和《相声艺术论集》中已作了详尽的论证, 梳理出的发展线索:
• 像生--象声--相声
(一)开山祖师朱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