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虚词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推断方法每年高考试卷中都有“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题目,而从大体的情况来看,都不够理想,其原因是文言虚词因依附的句子的变化,意义和用法也发生变化,考生都感到难以把握。

其实判别文言虚词的用法也不是没有办法,下面几种方法,就可以快速的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典型实例对照比较法在分析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而”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黑质而白章”,“起疾病而死”,“吾恂恂而起”等三个句子,并分清它们依次表明并列、承接、修饰的三种用法。

①缇骑按剑而前((五人墓碑记))②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③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过泰论))依照典型实例,我们很快就可以判断出:例①中的“而”表修饰关系;例②中的“而”表并列关系;例③中的而”表承接关系。

二、词语结构确定法文言虚词一旦脱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离开依附的实词,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此通过判断文言虚词与实词的结合情况,也可以确定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如:“所”往往与动词组合,构成“所+动词”的结构形式,根据这一固定结构,就能判断出:“所”作代词,起指代作用,相当于“……的人、事、物”。

同时,“所”还和“为”结合,构成“为……所”的固定结构.根据这一结构,可以判断“所”为助词,表示被动。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③道塞,无所归(2004年重庆卷)④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依据上述“所”的结合规律,我们很快可以判断出例句①②③中的“所”为代词;例句④中的“所”为助词。

三、语法功能分析法从语法角度切入是解答文言实词题常用的方法,其实该法对解答文言虚词题也同样适用。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记忆口诀【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2)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

十二、则 1、连词(1)表承接,可译为“就” “原来是” (2)表假设,如果、那么 (3)表转折、让步, “却” “虽然”“倒是” 2、量词; 3、判断词,相当于“是”、“就是”;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 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那么 试一试 却
十一、与 1、介词+宾语(1)和、同、跟等; (2)替,为 (3)和……相比 2、连词,表并列关系; 3、助词,通“欤”,表反诘、疑问等语气;(在句末)
试一试 1、虽与府吏要 跟、同 2、今秦之与齐犹齐之与鲁也 表并列 3、王庶几无疾病与 同“欤” 4、去时里正与裹头 替,为 5、溅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也 和……相比
九、以 1、 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 “用”“把”“凭”“按照” 等。 (2)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因而”等。 2、连词,相当于“而” (1)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2)表动作的结果,可译为“以致”: (3)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4)表承接,相当于“而”,不译 (5)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 “而”“又”“而 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3、动词,可译为“认为” “带领”等 4、复音词,[以是][是以]译为“因此”、“所以”等。 5、通假“已”,译为“已经”: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 矣
1、规定: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2、要求掌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 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1、选择题,每个选项由两句话组成,其 中的一句出自中学语文课本,要求选出选项中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2、文言翻译。
备课策略
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

2020年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2020年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断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在一句话的末端用句号断开,叫“句”;在一句以内口气中止的本地用逗号断开,叫“读”(dòu)。

高三的学习,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都经过全面训练,特别是文言断句这种“有法可依”的考点,大致总结了对话标志、虚词标志、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修辞技巧、词性标志等比较实用的方法技巧。

但是在做题时学生仍然存在普遍容易丢分的地方,下面一起了看看这些易错点。

(一)、混淆语气停顿和句读正例:天人之理一也。

误断:天人之理/ 一也。

此例中学生将主语和谓语断开,这是语气的停顿而非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通常是无须断开的。

为了纠正这个易错点,应该多练习从词性和句子成分进行分析。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或者找准动词,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句子的断句位置而断出句读了。

例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在以上括号内语段中先划出名词和代词,基本可以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从而为断句提供便利,也可作为检查验证的一个标准。

例2、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亦有在“入”字后断开而发生错误的情况。

此句除了可以从语意上分辨外,也可依据动词“入”来找到它的宾语“胡”而避免发生这种句子不完整的错误。

(二)、误用对话标志正例:乐天每作诗/ 令一老妪听之/ 问曰/解否/ 曰解/ 则录之/ 不解/则又复易之。

误断:乐天每作诗/ 令一老妪听之/ 问曰/解否/ 曰/ 解/ 则录之/ 不解/则又复易之。

此例中学生在所有“曰”的对话标志后均断开而发生错误。

纠正这个易错点,应强调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为标志。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虚词推断六法一、代入筛选法答题时先确认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例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吗?①如此,则诸侯其.至乎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如此,则诸侯其至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不相同。

①表示推测,也许,大概;②代词,他们。

(2)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参考译文】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二、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

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如[例2]“庶其”“不亦……乎”等固定结构。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注意加点虚词的翻译)(1)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技巧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① 以残年余力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其 如土石何? 如土石何? “其”表反诘语气, 其 表反诘语气, 可译为“难道” 可译为“难道”。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 其 表商量语气,可译为“ 是”。 与尔三矢,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 定”。
是宾语前置句, 何以”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 以何” 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
曹刿论战》 ③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左传 曹刿论战 竖子不足与 司马迁《鸿门宴》 ④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后面省略了宾语“ 是介宾短语, “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 的意思。 “和、跟”的意思。 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⑤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 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 提醒: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 于南亩之农夫”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 介宾短语, 是介词“ 的意思。 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文言文专题2: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文言文专题2:文言文虚词推断八法
“久”是时间副词,充当句首状语,因此紧随其后的“之”可有可无,只不过 起了调整音节的作用。是音节助词,无义不译。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许”是动词,作“答应”解,而“以”后的“负”也是动词,作使动用法 解“使……担负”,可以推知“以”作 “而”解,这样我们可断定“之” 是“许”的宾语。作代词解,指代齐国提出的条件。
七、对句互推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在文言文中排比 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语言现象很 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 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 。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 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①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三、“删”“换”法
①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 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②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 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④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 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之推断技巧点拨“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1.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例释】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

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

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

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我(们)的
汝来省吾,只一岁,请归取其孥 你(们)的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他(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我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其皆出于此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其孰能讥之乎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主谓之间
顷之,上行出中谓桥
助词 时间名词后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 定语前置标志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 代词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到 动词 )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取独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前标志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后标志)
何1.代词表疑问
大王来何操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
名 、 代
↓ ↓
动 、 形
名 、 代
1.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在动词后,作代词; }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在“所”后,组成“所 字结构”, 作动词;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在地点前,作动词。 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 结构助词
③吾其还也(《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
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句式来推断。
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状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比” 。 是定语后置句, “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 “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0.对句子中“所”的意义、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 ②太祖所乘马被创。 ③为流矢所中。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父去里所,复还。 ⑥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⑦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⑧庆已死十年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⑤⑦⑧ D.③⑥⑦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若”按其意义分类,正确的一 项是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③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⑤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⑥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⑦视之,形若土狗。 ⑧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A.①②/④⑤/⑥⑦⑧/③ B.①②⑥⑦/③⑤/④⑧ C.①②④⑧/⑥⑦/③⑤ D.①③⑥⑦/②④/⑤⑧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推断文言虚词作用和意义的6种方法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也是让考生畏难的考点。

虽说只有18个,但每个虚词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

尽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难情绪。

只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推断,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仍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

同时,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考查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识迁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

如果考生能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了推断文言虚词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现根据近两年的高考真题,例说几种推断技法,供参考。

一、根据语法结构推断说话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须遵循一定语法规则。

因此,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要求推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此题,可以根据“其”的语法结构特点进行推断。

先看A项“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意思是“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

”很明显,这“其”字用作兼语。

“其”作前面动词“担忧”的宾语,同时又作后面宾语“内在”的主语。

可译作“他(它)”或直接译出所代的对象“老师”。

C项“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和D项“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中的“其”,它们都是用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词。

表示人、事、物的范围,或者表示对具体对象的强调。

可译为“那个”“ 那样”“那”等。

唯有B项“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词用,用于调节音节,没有实义,不译出。

当然,答案就是此项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D项:“彬之总师也 / 上临哭之恸。

”从该项两个例句的语法结构看,第一句主语是“(曹)彬”,第二句主语是“(皇)上”,进一步考察,“总师也”和“临哭”都属于谓语部分,“恸”为补语。

可见,“彬之总师也”的“之”用在主谓之间,作助词,起取独作用。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

高三语文文言文解题技巧与方法一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6法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6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在焉那(里”蒲。松龄《促织》)
② 说 ③》颠故)而为不之扶说语这“境篇能,,是文够则以交章看将代。到俟写它由焉夫文此”用可章。观的推彼人目断相的“风矣是焉者等”(待是得《那代焉些词论考,(语“ 示 断 译察代责焉 “ 为柳·民文季备”焉“情章宗的用”何氏得。语、在是元人“将气哪疑疑能得《伐,里问问够焉由句代”捕看颛”此词中。到即蛇臾可,,推可表》者)
《鸿门宴》表目的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
《师说》代词,“之”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孔雀东南飞》“于是、就”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语气助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 组是( D )
• A.遗善为闾里传 • B.其惧人之拒我也
为焦仲卿母所遣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语气副词。可译为“一定”。
C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C )
A.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B.孝敬忠信之事立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所以贵虚无者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得以应变而合时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解析:A项可根据对称分析法推断。第一句的“以”和后半句“为”处于同 一位置,“为”是介词,因为,由此推知“以”也是介词,因为;第二句 “以”和后半句的“而”处于同一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同理“以” 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去韩”愈“《往”师的说意》思),“垄上”是补充说
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 而不是虚词。
④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完整版)文言虚词的推断方法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你,你的)
3.助词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与“已”组合,罢了
已而:不久
练一练
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德 军功爵赏皆决于外,归而弗得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儿妾食麦而已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
夕侍母
转折 承接 并列 修饰 语气词
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文章 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
二、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命题规律
1、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二题中考,分值为3分, 每年必考。
2、题 型:四个选项,八个句子,形式是两两比 较,考查异同,两个都出自所供文段。
考点内容
1、文言常见虚词的范围 2008大纲》明确有18个:
2.语气 副词
(推测)大概 (希望)应当,一定
还是 (反问)难道、岂 (强调)真的
3.连词
其业有不精者,德有不成者, 假设 如果 非天资之卑。
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 转折 然则、那么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助词
选择连词 是…还是,
夸夸其谈
相当于“而”
路漫漫其修远兮
音节助词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的方法

3.助词:为+所,表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4.名词 表处所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为 1.动词 可译作做、成为、认为、是……
谁为大王为此计?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如今人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语曰: “孰为汝多知乎?”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

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常用的18个文言虚词列为高考的范围,这是高中毕业生必须掌握的,也是平常阅读文言文必备的知识。

但在高中毕业生中要准确地掌握这些虚词也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判断,学生翻译文言虚词的准确率就会大大提高。

一、根据虚词所处的位置推断虚词的用法。

虚词的意思用法跟虚词所处的位置有一定的联系,处于句首、句中、句末它们的意思用法就不同。

例“乎”经常用在句末和用在句中,用在句末一般都是语气词,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问语气,有的表揣度、商量语气,有的表感叹语气等。

如: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用在句末表揣度语气,相当于“吧”。

如: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阿房宫赋》)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乎”也用于句中,相当“于”,可译为“在”“对”。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又例“也”也经常用在句末和句中。

用于句末表各种语气,有的表判断语气,有的表陈述语气,有的表解释语气,有的表疑问语气,有的表反诘语气等。

如:勿从俱死也!(《鸿门宴》)用于句末表祈使语气。

如:独五人,何也?(《五人墓碑记》)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表判断解释语气。

如: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病梅馆记》)用于句末表肯定、感叹语气。

如: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过秦论》)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也”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停顿。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又例“其”用于句中表反问,表商量,表示祈使,表示揣度等各种语气。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么”。

如: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表商量语气。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定)

★高考文言文复习之虚词推断法用(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 “替”、“给” 动词
《鸿门宴》
“作出”、“制定”
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 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 子里的作用来确定。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 副词 代上文的“君子” 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
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 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 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 A、少数沿用下来 学不可以已 B、有的完全消失 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 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
辨析句中“其”的用法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他的 他们的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大概、恐怕,表推测语气 3、其皆出于此乎? 4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的 指示代词,那些 5、则或咎其欲出者。 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指示代词, 其中的 表反问,难道。 7、其孰能讥之乎? 表期望,一定。 8、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表祈使,还是。 9、吾其还也!
辨析下列“而”的用法。 (1)民困而不知救 (2)敏而好学
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表并列
(3)面山而居
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4)温故而知新 表承接,译为“就”、“接着”、“然后”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 (7) 诸人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 慑恐 表因果,“因而”。 (8)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 第二人称代词 (9)一人、一桌、一椅而已。 “罢了”。
7.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前置宾语和动词间,宾前标志 在时间副词后,音节助词 8.顷之,烟炎张天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文言虚词【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文言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供大家参考!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摘抄1.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

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2.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在学习和应试中常用。

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目的。

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推荐1.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文必考题型解答技巧之虚词的推断技巧【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

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点拨】1、句意推断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

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

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

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

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

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经典例题】【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A、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

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

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

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

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诗》曰:“德輶(4)如毛,民鲜克举之。

”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1)胜,超过。

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

(2)敦比:注重从事。

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

(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

(4)輶:分量轻。

B、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

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

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

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答案】14.C【解析】题干是“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答题时把实词和虚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A项,“日”:作名词,每天的日常事情;B项,“胜”:作副词,完,全都。

D项,“其”,作代词,那。

C项,“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以不译;助词,表停顿,不译。

参考译文:A、积少成多之道:一月一记不如一日一记,一季一记不如一月一记,一年一记不如一季一记。

人之情往往不在意小事,大事到来的时候奋起振作。

于是常常干不过那些专事小事的人们。

为什么?因为小事情经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大,所以日积月累效果很大;大事情不常发生,其每天发生的概率很低,所以累计的效果并不大。

所以善于从每天的日常事务做起的人可以称王,善于每季统计工作成效的人可以称霸,只会亡羊补牢的人很危险,荒淫无度不务正业的人必然灭亡。

所以王者注重每天每日的事情,霸者注重每个季书发生的事情,勉强维持的邦国往往是危殆之后才想到难受。

而亡国之君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死到临头才知道自己要掉脑袋。

亡国之祸往往是悔不胜悔。

霸者之显赫可以以时记载;王者之功名,每天都记也记不完。

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与之相反一-能积微者则速成。

《诗经大雅蒸民》上说:“懿德就像鸿毛,人们却举不动它。

”说的就是这的道理。

B、假使治乱存亡如同高山与深溪,如同白垩与黑漆,则用不着智慧了,虽愚蠢也可以了,而治乱存亡则不然,似乎可知,似乎不可知;似乎可见,似乎不可见。

所以智士贤者共同积心处虑来求得,尚且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所以治乱存亡,其开始时如秋毫,察其秋毫,则大事就不会有过错了。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向国家)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从此以后,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能从细小的事情上看到结果,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看得多远啊。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白蘋洲五亭记[唐]白居易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霅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蘋。

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蘋”,因以为名也。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

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息焉。

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

后又数十載,委无隙地。

至开成三年,弘农杨君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

观其架大漢,跨长汀者,谓之白蘋亭。

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

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

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

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

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

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

游者相顾,成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时予守宫在洛,杨君缄书赍图,请予为记。

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覙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

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君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矣。

杨君前牧舒,舒人治;今牧湖,湖人康。

康之由,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

是以余力济高情,成胜概,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为郡,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为郡,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

兼而有者,其吾友杨君乎?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

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注】①鞠:皆,尽②荐:连续③覙缕:逐条陈述9.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因.以为名也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B.作八角亭以.游息焉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C.康之.由,革弊兴利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9.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来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B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用来。

A项,“因以为名也”,“因”是介词,因此;“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是介词,因为。

C项,“康之由,革弊兴利”,“之”,结构助词,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如”,像,就像;“若属皆且为所虏”,“若”是代词,你。

参考译文:湖州城往东南走二百步,抵达霅溪,溪水连着汀洲,洲名叫白蘋。

梁朝时吴兴太守柳恽在此作诗“汀洲采白蘋”,因此用它取名。

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年,有名却无亭,都是荒泽。

到了大历十一年,鲁公颜真卿担任刺史,才剪枝导流,修建八角亭来作为游玩时休息之用。

不久水灾连续而来,水泽堵塞,亭台毁坏。

后来又过去几十年,没有一点儿空地可供立足。

到了开成三年,弘农人杨君担任刺史,就疏通四渠,疏浚二池,修建三园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直到游宴息宿的用具,都有了。

看到那横跨大水长汀的建筑,称之为白蘋亭。

在二园之间、可以欣赏百花的,称之为集芳亭。

面朝广池、观白云者,称之为山光亭。

玩赏晨曦者,称之为朝霞亭。

玩耍清涟者,称之为碧波亭。

五亭依次排列,气象万千,全方位无死角,胜景无所遁形。

每到河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时,莲开水香之夜,宾友群集,舟船慢行,酒至半酣,飘然欲仙如痴如醉。

游玩者彼此相视,道:此地不知是世外之地?还是人间?又不知是否是蓬瀛昆阆,还能怎么样呢?当时我在洛阳工作,杨君写信附图,请我为亭作记。

我拿着图握着笔,冥思苦想,逐条陈述梗概,十条中不得二三。

通常胜境之地,得到人然后才能发生;人有独特的构思设计,得到美景然而后才能展开:境心相遇,一定有迹可循吗?大概这种胜境,实则起源于柳恽太守,草创于颜真卿公,发扬光大于杨君:三贤接力,事情才能成功呀。

杨君之前在舒州做州牧,舒州人安居乐业;现在在湖州做州牧,湖州人安康。

安康之路,源于改革兴利,比如改革茶法、改变税书之类的。

利兴,因此州府有多余的钱财;地方治理成功,所以平时才有空闲。

因此有余力满足高尚的情怀,成就美景,三者互相依托,难道是偶然吗?当年谢、柳二人为郡守,寄情于山水,多高尚的情怀,却没听说过他们有美好的政绩;龚、黄为郡守,忧心于黎民,有美好的政绩,却没听说过他们拥有美景。

兼而有之者,大概只有我的朋友杨君吧?杨君名汉公,字用乂。

恐年月久远,后来者不知,因此写下他的名和字。

时间为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录。

【实战演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清]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字仑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

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

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

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