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PPT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十一章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29
脱训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1、对心肺功能的影响
脱训后,最大摄氧量与心血 管变量关系的时间变化流程 图(引自Scott KP,et al,2009)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30
2.对几种主要身体素质的影响
脱训后,肌肉力量和功率会下降 脱训后,速度和灵敏的损失相对较少 脱训后,运动员的柔韧性下降会很快
12
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
1、反射时:动作越复 杂,有关中枢之间传递 延搁时间就越长,进入 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 越长。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3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动作越复杂, 有关中枢之间传递延搁时间就越长, 进入工作状态需要时间也就越长。
①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 大
传导速度慢 突触联系较多
运动 项目
运动 强度
训练 水平
赛前 状态
准备 活动
“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的结束, 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18
稳定状态: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可在一段时
间内保持于较高的机能状态,这一阶段称为稳定状态(steady state)。
运动生理学
7
准备活动:准备活动(warm –up exercise)是指在正式训练和
比赛前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性身体练习。
2024/1/13
运动生理学
8
准备活动 — 生理作用
降低肌肉的粘滞性 4 增强皮肤血流 5
痕迹效应 6
1 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 2 增强氧运输系统的机能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

耐力素质训练
采用有氧耐力训练、无氧耐力 训练等方法。
灵敏素质训练
采用变向跑、折返跑、躲闪类 练习等方法。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运动训练计划, 明确训练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实施运动训练计划
按照计划进行训练,注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遵循运动训练的基本 原则,及时调整训练计划以适应运动员的实际情况。
ATP与能量代谢
ATP是生物体内的“能量 货币”,其水解时释放的 能量可用于各种生命活动。
能量代谢的调节
能量代谢受到神经、激素 和酶的调节,以维持生物 体内能量的动态平衡。
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与作用
磷酸原系统
短时间内提供大量能量, 如举重、投掷等爆发性运 动。
糖酵解系统
在无氧条件下提供能量, 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根据项目特点不同,能量代谢方式也有所差异,但一般都需要良 好的无氧代谢能力和有氧代谢能力作为基础。
CHAPTER 03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心脏
01
泵血功能,维持血液循环。
血管
02
输送血液,分配营养物质和氧气。
血液
03
运输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急性影响
有氧氧化系统
长时间提供稳定的能量, 如长跑、自行车等耐力性 运动。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
速度性项目 力量性项目 耐力性项目 技巧性项目
以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短时间内产生最大功率输出。
以糖酵解系统和磷酸原系统供能为主,需要较强的无氧代谢能力。
以有氧氧化系统供能为主,需要较高的有氧代谢能力和脂肪利用 能力。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

运动生理学ppt课件全完整版目录•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运动对生理机能的影响•不同项目的运动生理特点与训练原则•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与恢复手段•运动处方及营养补充策略01运动生理学概述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
任务揭示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适应机制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规律,为科学训练、运动选材和运动医学等提供理论依据。
古代运动生理学的萌芽01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运动与身体机能的关系,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观点。
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02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实验生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运用实验手段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标志着近代运动生理学的形成。
现代运动生理学的发展03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手段日益先进,形成了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理论体系。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制。
动物实验法通过人体实验观察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反应和适应变化,探讨运动对人体机能的影响。
人体实验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身体状况等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法运用数学方法建立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变化的数学模型,揭示运动生理机制。
数学建模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02运动系统结构与功能01020304骨骼组成骨骼功能骨骼生长与发育骨骼疾病与损伤骨化过程、骨龄评估骨折、骨质疏松、骨肿瘤等头骨、躯干骨、四肢骨保护内脏器官、支持身体姿势、参与运动纤维关节、软骨关节、滑膜关节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连接骨骼、提供运动范围、吸收冲击关节炎、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关节类型关节结构关节功能关节疾病与损伤肌肉结构肌肉收缩与舒张肌纤维、肌膜、肌束膜、肌外膜兴奋-收缩耦联机制、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类型肌肉功能肌肉疾病与损伤骨骼肌、心肌、平滑肌产生运动、维持姿势、保护内脏器官肌肉萎缩、肌肉拉伤、肌炎等03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与调节ATP-CP系统概述介绍ATP-CP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及其在运动中的供能作用。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绪论 ppt课件

ppt课件
16
二、运动生理学
• 运动生理学(sports physiology)是人体生理学的 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 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 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 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 学科。
• 运动与糖尿糖 • 肌肉疼痛 • 环境运动生理学 • 助力因子 • 幼儿运动生理学
ppt课件
20
运动生理学研究领域
ppt课件
21
运动人体科学的应用
• 健康指导 Fitness instruction
ppt课件
11
三、学习运动人体科学的意义
• 学习和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 以合理解释和科学对待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所 遇到的身体机能反应,正确认识机体运作规律, 从而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提高体育教学和运动 训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
• 运动人、 体育师资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 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 周越 博士,副研究员 • 62989582(O) • chowyue@
ppt课件
2
学习要求和考核办法:
本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无统一教材,需 做好笔记。
课程的考核种类及成绩比例: • 平时考核占40%(出勤、课堂提问、作业
等), • 期末考试占60%(开卷)。
ppt课件
17
Exercise physiology运动生理学
•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 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 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运动 训练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 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运动锻炼,以 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增强全民体质、提 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运动生理学全集》PPT课件

阐述如何通过肌电图评估肌肉疲劳、训练效果以及运动技术等方面 的问题。
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
探讨肌电图与运动生物力学相结合在运动科学研究和应用中的前景 和意义。
03
循环系统生理
心脏的结构与功能
01
02
03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 呈倒置圆锥形。
心脏的内部结构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包 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 房和右心室。
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引发运动性疲劳,影响运 动表现。
提高运动能力的能量代谢策略
01
合理营养补充
根据运动项目、强度和持续时 间,合理安排膳食营养,保证 能量摄入与消耗平衡。
02
增加有氧训练
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心肺功能和 肌肉氧化能力,增加脂肪利用 ,节省糖原消耗。
03
间歇性训练法
采用高强度间歇性训练(HIIT ),提高无氧耐力,促进运动 后过量氧耗(EPOC),增加 脂肪消耗。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人体实验法
直接对人体进行实验,观察运动 过程中的生理机能变化。
比较法
对不同运动项目、不同运动水平 或不同人群的生理机能进行比较 研究,揭示运动生理学的普遍规 律和特殊现象。
01
动物实验法
通过动物实验模拟人体运动过程 ,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及其机 制。
02
03
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 运动员或普通人群的运动经历和 健康信息,分析运动与健康的关 系。
4 个体差异原则
不同个体对训练的适应能力和效果存在差异,需要制定 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训练效果的评估
运动生理学课件(全)ppt

白肌(快肌)既可。 二、分布特征: 混合分布。 “优势类型”
三、机能特征
快肌收缩力强,爆发力好,但工作持久力差。 慢肌收缩力差,爆发力差,但工作持续能力强 遗传因素:男性95.5%,女性92.2%。 年龄因素:从青少年到老年,慢肌的比例逐渐
反极化形成后,细胞膜的通透性再次发生变化。 出现K+外流, Na+内流的趋势,复极化形成 ( 恢复到静息膜电位状态)。
动 Na+
作
-
电
位 的 形 成
Na+
Na+
+ Na+
K+
Na+
A-
Cl-
动作电位是Na+内流所造成
3、钠钾泵的作用。 (二)、兴奋地传导:在神经纤维上 传导的动作电 位称为---神经冲动。其 特征为: 1、生理的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绝缘性; 4、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
动作电位通过肌管系统传导到肌细胞深部, 直达终末池;
三联管结构传递信息;
纵管系统对钙离子的释放与再聚集。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实现收缩的基本条件是肌动蛋白与横 桥位点的结合。
安静状态下,肌动蛋白、肌球蛋白、 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以及钙离子之 间的关系。
横桥移动的前提是肌动蛋白和肌球蛋 白的结合。
一、新陈代谢
概念:机体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 量转换的过程。
同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从体外环境中摄 取有用的物质,使其合成、转化为机体自 身物质的过程。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 质进行分解,并把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的产物排出体外, 同时释放出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 过程。
运动生理学1完整ppt课件

02
神经递质和受体的 适应性变化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神经递质 和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提高神 经系统的传导效率。
03
大脑结构和功能的 改变
长期运动训练可以改变大脑的结 构和功能,提高大脑的认知和决 策能力。
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变化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
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变化
随着运动技能的不断提高,大脑皮层会发生可塑性变 化,包括神经元连接的重塑和突触可塑性的改变等。
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及作用
供能较慢
有氧氧化系统通过氧化分解体内 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来提供能量,供能速度相对较慢。
供能时间长
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物质储量丰富, 可以持续提供能量,满足长时间运 动的能量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需要氧气参与
有氧氧化系统的供能过程需要充足 的氧气参与,因此适用于有氧运动。 同时,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 和耐力水平。
03
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与调节
ATP-CP系统供能特点及作用
01
02
03
供能迅速
ATP和CP是肌肉中直接可 利用的高能磷酸化合物, 可迅速分解提供能量。
供能时间短
ATP和CP在肌肉中的储量 较少,仅能维持短时间的 高强度运动。
无需氧气参与
ATP-CP系统供能过程不 需要氧气参与,因此适用 于无氧运动。
04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 响与适应
运动中心血管系统的反应与调节
急性运动反应
运动时,心血管系统会发生一系 列急性反应,如心率加快、心输 出量增加、血压升高以及血液重
新分配等。
神经调节
心血管系统的急性运动反应主要 受神经调节控制,包括交感神经
运动生理学 ppt课件

• 非乳酸(ATP—CP)系统和乳酸系统是从事
短时间剧烈运动肌肉供能的主要方式。
6
PPT课件
版权所有:赛普健身学院
ATP-CP系统
• 在缺氧状态下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称
为无氧代谢。包括以下两个供能系统。 ①非乳酸能(ATP—CP)三磷酸腺苷-肌酸 磷酸系统,一般可维持5-10秒肌肉活动。
起的胰岛素浓度的升高加快了肌细 胞对肌酸的吸收。肌酸和糖一起服 用,可使肌肉中的磷酸肌酸的储备 提高60%。
17
PPT课件
版权所有:赛普健身学院
肌酸使用注意事项
• 服用肌酸期间,每天应补充足够
的水和矿物质以保证细胞水合作 用的进行,防止使用肌酸后出现 肌肉发紧、发僵或痉挛的副作用。
运动强度 持续时间 能量来源
副产品
ATP-CP系统
乳酸系统
有氧系统
95-100%最高 60-90%最高强度 低强度至最高强度70% 强度
5-10s
10-90s
在低强度下无时间限制, 视储备量而定。
肌酸磷酸 无废物产生
仅限于血糖和糖 原两种碳水化合
物
乳酸
碳水化合物脂肪 CO2和水
恢复时间
50%-30s, 20分钟至2小时分
• 肌酸在体内经由肾脏代谢成肌酸酐,
服用过多是否会造成肾脏功能失调? 目前科学家证实每天服用二十克肌 酸并未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唯一发 现当超过身体负荷时,会有腹泻的 情形发生,但此腹泻情形会随着服 用量之减少而停止。
16
PPT课件
版权所有:赛普健身学院
肌酸的使用
15.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西南民族大学体育系 付的影响 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 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一)骨骼特征 运动训练→骨密度↑ (二)骨骼肌特征 运动训练→肌肉功能性肥大和肌力↑ (三)血液循环特征 运动训练→运动员心脏(心肌的肥厚和心腔扩大) 运动训练→窦性心动徐缓 (四)呼吸机能特征 安静状态运动员肺活量明显高于普通人,呼吸频 率减少,呼吸深度增加,但肺通气量一般并无差异
运动训练对机体机能的影响
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在开始运动时: 运动员机能动员较快 在完成定量运动负荷时: 运动员更表现出与普通人较 大的机能差异 在完成最大运动负荷时: 运动员表现出远远高于普通 人的机能水平。 运动结束后: 运动员的机能恢复比一般人快
影响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
一、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二、遗传因素 三、年龄和性别差异 四、生物节律因素
四、机能评定的一般步骤
• (一)明确机能评定目的及范围
• (二)常规健康检查
• (三)机能测试过程 • (四)评定报告及运动处方和膳食处方
第五节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
第三节 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
一、横向比较
二、纵向追踪
三、不同机能状态的机能水平比较
第四节 人体机能评定的常用指标
一、身体形态学指标 身高、体重、坐高、胸、腰和臀等部位相关围度及 皮褶厚度等 --可以了解身体的一般情况 二、生理学评定指标 (一)运动系统 肌力 肌电图 关节的伸展度 (二)循环系统 反映心脏形态和结构的指标:心脏体积、心肌重量、心 腔容积、左心室后壁和心室间隔厚度等。 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心率、心电图(ECG)、心输出 量、心指数、每搏输出量、心力贮备、射血分数、心 肌收缩性、心肌舒张性和动脉血压等
《运动生理学》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ppt课件

ppt课件
7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
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 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 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 运动后恢复期
实验仪器:气体代谢分析仪、功率计、心率遥测表、节拍
器等。
ppt课件
15
测试负荷:采取递增负荷,功率自行
车递增运动负荷程序 100W起始(女生 50W起始),每1min递增25W,至力 竭(踏蹬圈数60圈左右)。
ppt课件
16
最大摄氧量判定标准:
心率达到180次/分(少儿达200次/分) 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1.15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 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负荷即达到筋疲力
90
148
85
氧供充足是有氧工作的条 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 关键因素
ppt课件
10
有氧运动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1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百分配布 骨骼肌中慢肌纤维比例高者,有氧运动能力强。
形态学:线粒体数量较快肌纤维多 而直径大;慢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 丰富
代谢特征:氧化酶活性高、肌红蛋 白浓度高,
生理特征: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强 于快肌纤维
运动生理学
第五章 有氧与无氧运动能力
运动人体科学系
ppt课件
1
本章重点
☞ 重点掌握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概念和生理学 基础及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方法,
☞ 了解有关无氧阈和个体乳酸阈的争议。
ppt课件
2
第一节 概 述
17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三、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一)结合教练员训练周期的安排制订机能评定计划
(二)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特点进行有层次的机能评定工作
(三)机能评定工作标准化
(四)建立重点运动员机能评定档案 (五)建立运动员机能测试、比赛测试及训练计划数据库
第四节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最好通过多途径、多指标、多学科, 进行同步测试,再做综合分析。
评定身体机能状态
预测运动成绩 监控运动员合理膳食和营养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一、 运动系统测试指标
最大肌力
爆发力 肌肉耐力 等 肌电图(EMG) 关节的伸展度 等长力量(静止力量)
肌力
等张力量(动态力量) 等动力量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二、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体重测试
其他形态指标测试
如:身高、坐高、胸围、腰围、臀围和各部位肌肉围度等
七、其他机能评定指标
在机能评定中还常通过专门仪器测试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方面的指标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一、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水平都会产 生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运动员形态和机能特征。
(二)血压
•安静状态 健康成人 收缩压:90~140mmHg 舒张压:60~90mmHg •训练中血压变化与运动强度有关
(三)心电图:
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 线异常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三、呼吸系统测试指标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结合教练员训练周期的安排制订机能评定计划 (二)结合项目和运动员特点进行有层次的机能评定工作 (三)机能评定工作标准化
(四)建立重点运动员机能评定档案 (五)建立运动员机能测试、比赛测试及训练计划数据库
第四节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最好通过多途径、多指标、多学科, 进行同步测试,再做综合分析。
意义:反映人体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反映心肺功能氧的转运能力(包括心排量、血
红蛋白、毛细血管密度)和肌肉对氧的吸收、利用能力(包括线粒体多少、酶活性等)。
最大摄氧量(VO2max)的测定
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 间接测定法 最大摄氧量平台的测定等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PWC170实验
条件: 定量负荷运动 身体机能动员起来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心率为170次/分时 指标: 单位时间内所做功的数量。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二、运动员身体机能综合评定的一般步骤
明确机能评定目的及范围 常规健康检查 机能测试过程
评定报告及运动处方和膳食处方
分别处理 首先要了解被测者的年龄、 性别、职业、身体基本状况 及测试目的
基本身体状况、有无运动禁 忌症等
内容因人而异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二)血压
•安静状态 健康成人 收缩压:90~140mmHg 舒张压:60~90mmHg
•训练中血压变化与运动强度有关
(三)心电图:
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 线称为心电图。
电压增高
激动起源异常
激动传导异常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三、呼吸系统测试指标
反应了机体工作能力,尤其是耐力水平
乳酸阈的测定
乳酸阈(Lactic acid, LT) 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时,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转换成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拐点)。
乳酸阈对耐力的评定、 训练强度控制方面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评定
10~15秒的 最大能力持续运动实验
(一)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1.骨骼特征 2.骨骼肌特征
3.血液循环特征 4.呼吸机能特征
(二)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物学特征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使运动员机体形态和机能对运动产生适应性变化,与一般人相 比,表现在安静状态机能水平较低,开始运动时机能动员较快,定量运动负荷时机 能变化幅度较小,最大运动负荷时机能水平较高以及运动后机能恢复较快等
一、生理指标的检查
二、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
思考题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的功能有哪些?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生理学评定包括哪些测试指标? 长期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有何影响? 如何对运动员进行综合机能评定? 如何对适宜运动量进行生理学评定?
二、心血管系统测试指标
(一)心率
•基础心率:清晨 空腹 卧位
•安静时心率: 明显个体差异 自身前后比较
•运动时心率: 极限负荷心率:>=180次/分 次极限负荷心率:170次/分左右 一般负荷心率:140次/分左右
•运动后心率:运动后心率下降速度的快慢,反映运动员 身体机能的恢复情况。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磷酸原能商法
Margeria台阶实验 Quebec10秒无氧功实验 10秒最大负荷测试法等
反映速度爆发力项目的运动机能能力
糖酵解代谢能力测定
图
30~90秒的 最大能力持续运动实验
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Quebec90秒实验 60秒最大负荷测试 无氧功跑台测试等
反映速度耐力项目的运动机能能力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五、神经系统及感觉机能测试指标
(一)两点辨别阈
(三)主观体力感觉等级
(二)闪光融合频率
(四)脑电图检测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六、身体形态指标的测定
身体成分测试
水下称重法 皮褶厚度测量法 生物电阻抗法 体重指数法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体重测试 其他形态指标测试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四、能量代谢系统测试指标
有氧代谢能力的评定
最大摄氧量(VO2max)的测定
PWC170实验
乳酸阈的测定
磷酸原代谢能力的评定
糖酵解代谢能力测定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最大摄氧量——在心肺功能和全身各器官、系统充分动员的条件下,在单位时间
内机体吸收和利用的氧容量。
(一)肺活量的测试: 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简单易行
(二)连续肺活量的测试:连续测5次肺活量
(三)时间肺活量的测试: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一 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称时间肺活量。
(四)最大通气量的测试:适宜呼吸频率和深度时,所测得的没分通气量。 一般只做15秒通气测定。 所得值乘以4得没分最大通气量。 评价通气储备能力。
第十七章 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
▲概 述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
第一节 概述
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 采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 实验技术和方法, 对运动员身体机能进行测量以评价 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 分析其变化趋势, 并及时向教练员反馈, 这一过程称为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
功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选材的科学依据 评定身体机能状态 预测运动成绩 监控运动员合理膳食和营养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一、 运动系统测试指标
最大肌力
爆发力 肌肉耐力
肌力
等
等长力量(静止力量) 等张力量(动态力量) 等动力量
肌电图(EMG)
关节的伸展度
第二节 运动员身体各系统机能评定指标及方法
如:身高、坐高、胸围、腰围、臀围和各部位肌肉围度等
七、其他机能评定指标
在机能评定中还常通过专门仪器测试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化学方面的指标
第三节 运动员身体机能的综合评定
一、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
•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对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水平都会产 生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运动员形态和机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