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中频收发机的发展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零中频趋势
小型化大势所趋,零中频崭露头角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微电子和通信技术出现了革命性的发展,集成电路和个人数字
通信系统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1974年Motorola推出了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寻呼机(Pager),此后寻呼系统的发展一度风靡全球。寻呼机、手机这类个人通信装置由于随身携带,所以必须做到体积小、重量轻,并且非常省电。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设计者们绞尽了脑汁。大家的共识是尽量利用集成电路技术,将电路元件做在芯片内部,也就是提高电路的集
成度。
但是对于超外差接收机来说,至少有两个元件是到目前为止无法集成到芯片上去的,这就是它的镜频抑制滤波器和信道选择滤波器。不仅如此,为了提高选择性,信道选择还可能
用到一些较为昂贵的器件如声表面波(SAW)滤波器。这时,又有人想到了零中频接收机。我们已经知道,零中频接收机⑴不存在镜频问题;⑵只要用低通滤波器来选择信道,而低通
滤波器的集成技术已经很成熟,即使集成有困难,也可以用廉价的电容和电感来实现。凭这两点,可以只用极少的片外元件而达到极高的集成度。
1980年,第一个实用的零中频寻呼机终于诞生,这也是第一个小型化的个人数字通信接收机。其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过一对正交混频器(Quadrature Mixer)
变频后产生两个正交的零中频信号I和Q,这两个信号随后被低通滤波和限幅放大。由于使用简单的二进制FSK调制,最后的解调过程甚至可以用一个D触发器来完成。在大量改进
的基础上,Philips在其UAA2080系列寻呼机中成功地应用了零中频结构。32引脚的芯片
中包含了低噪声放大器、正交混频器、信道选择滤波器、限幅放大器、FSK解调器以及本
振及带隙参考源等电路模块,接收机灵敏度等指标与超外差式相比并不逊色,而片外元件总
数不到40个,其中绝大多数是电容电阻。要知道,即便是数字电路芯片也需要一定数量的外围元件。
理想与现实之间,要直接不太容易
不知不觉,寻呼业的热潮开始消退,但零中频结构却魅力凸显,面对个人移动通信的汹
涌浪潮,人们开始尝试将它用到手机中,但是这次奇迹并没有再现。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为我
们揭示了症结所在。
直流漂移(DC Offset)
零中频结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信号一开始就被搬移到直流频段,这虽然是设计者所希望
的,因为可以节省很多价格不菲的元件,但不幸的是这一频段很不干净”因此信号还没来
得及获得足够的增益就被很强的低频干扰和噪声污染”了。一个最广为人知的问题是本振信
号的泄漏所引起的直流漂移。由于在电路中总是存在一些寄生的元件,信号与信号之间不可
能做到完全隔离,总有一部分信号会发生泄漏。在一个实际的无线接收机中,本振信号可以
漏到混频器的射频信号输入端,进而通过隔离度有限的低噪声放大器到达接收天线。在这条通路上,一部分泄漏的信号会被反射回来而与接收的有用信号混杂在一起,并重新回到混频
器的输入端,再经过频谱搬移出现在直流频段。这种泄漏后的本振信号与本振信号自身相混
频的现象被称为自混频”我们看到,由于零中频接收机的输入信号频率与本振信号频率相
同,在混频器的中频输出端除了所需要的零中频信号之外,还混杂了一个不需要的直流分量
或直流漂移。为了使混频电路具有一定的增益,本振信号的幅度或功率通常都会选得比较大,即使经过了泄漏和反射路径上的大幅衰减,最后所造成的直流漂移仍然可以轻易地淹没有用
信号。
自混频所引起的漂移并不是恒定不变的,接收机周围环境的变化会导致被反射回来的泄
漏信号的大小发生起伏,表现为直流漂移的时变性。引起直流漂移的原因还有电路兀件的不
匹配性及其偶次非线性。
低频噪声
直流频段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低频噪声。最常见的低频噪声为闪烁噪声(flicker noise),也常被称为1/f噪声,因其功率谱密度近似正比于频率的倒数而得名。闪烁噪声存在于所有的有源器件和一些电阻中,主要是由半导体的一些缺陷引起的。
对策和无奈
直流漂移和低频噪声是零中频接收机的致命伤,但是在寻呼机中却没有造成大的伤害,原因在于传统寻呼系统使用了简单的二进制FSK调制方式。从频谱上看,仅有少量的信号
能量存在于中心频率附近,如图3(a)所示,经过混频之后,可以牺牲这部分能量而使用电
容隔直流的办法将大部分的直流漂移和低频噪声滤除,这也就是零中频寻呼机所采取的对策,
事实证明它非常有效。然而在象GSM这样的系统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为了提高频谱的
利用效率,GSM采用了GMSK调制。如图3(b)所示,GMSK信号中心频率附近能量十分集中,使用简单隔直流的方式将对信号造成严重破坏。看起来,直接变频到零中频的设想并不是一条畅通无阻的捷径。
知其不可而为之,识实务者为俊杰
面对存在的困难,仍然有人知难而上,力求攻克以直流漂移为主的种种难题;也有人穷则思变,力图绕过重重障碍,另辟蹊径以达到零中频所要达到的目的,在这两个方面都取得
了疋的成果。
直流漂移的消除
根据直流漂移的成因,可以大致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类主要是由上文提到的本振信号的自混频所引起,它是时变的动态漂移;第二类则是由于电路元件的误差和失配所引起的直流工作点的漂移,相对来说,它是一种静态的漂移,可以通过一些微调措施来解决。(实事上,元件的不匹配将导致偶次失真,同样会产生随输入信号幅度而变化的直流成份。但是由于信号本身相当微弱,与自混频效应相比,这种直流漂移量相对较弱。)
•谐波混频
针对自混频现象产生的根源,人们提出使用二次谐波混频作为解决方案。谐波混频与普通混
频的区别在于,它所产生的中频频率是输入信号频率与本振频率某次谐波之差,如果用fRF,fLO和fIF分别表示射频信号、本振和中频频率,那么在二次谐波混频中它们的关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