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9

合集下载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四纪复习题(学生)

第一章复习题二、填空1、地貌的属性可以从物质构成、几何形态、及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2、地貌变化发展受岩性和地质构造、时间、营力三个因素的影响。

3、第四纪沉积物岩性有: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4、砾石的磨圆程度一般野外定性分五级,即:棱角、次棱、次圆、圆和极圆。

5、引起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因是气候变化和地壳新运动,而人类活动加剧对现在和未来环境有重要影响。

三、论述1、第四纪地质历史的特点有哪些?(从气候、生物、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方面分析)(1)地质历史记录保留得比较完整(2)气候变化显著,有反复的温度降低和升高的过程。

(3)第四纪生物群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地理分布和组合方面,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种属灭绝,出现了新的种属。

在第四纪开放海和大洋中,海生生物群的变化很小。

在内陆海或封闭海盆中,例如黑海、波罗的海和地中海等,变化较为显著。

第四纪陆地生物群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比较显著,大多数都在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过程中发生迁移、重新组合、灭绝、新生、变异。

(4)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基本特点大陆沉积环境:冰川环境、冰缘环境、非冰川环境(冷湿地区、干旱地区和湿热地区)海岸沉积环境:海滨及浅海堆积物和陆地堆积物互相交替海洋沉积环境:沉积记录往往是连续的且保存完整。

(5)第四纪构造活动剧烈,还伴有火山和地震活动。

与以前各纪比较,第四纪的地球表面的山岳是相对高大的。

(6)人类的出现和发展2、第四纪堆积物的基本特点(1)第四纪堆积物普遍覆盖于大陆地表,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的关系。

在海洋和一些湖泊的底部,与下伏地层是连续的。

(2)由于第四纪时间短暂,第四纪堆积物所经受的剥蚀破坏和构造变形比较轻微,一般都保留了与地形密切相关的原始产状。

(3)第四纪堆积物的空间分布,与现代地形密切联系,在地势凹凸不平的山区,在水平方向上,第四纪堆积物是零散的,不连续的,或呈斑块状的。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

第一章第四纪地质概况河北平原属华北地台的华北断拗带的一部分,是自中生代以来以下降为主,伴随短暂上升所形成的断陷盆地。

据构造、新生界地层与下第三系地层发育情况,划分出三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包括冀中拗陷、沧州隆起、临清拗陷、内黄隆起、黄骅拗陷及呈宁隆起等,并以断裂为其控制边界。

新生界地层广布全区,一般厚度1000~3500米,厚者达5000米以上,薄者仅500~800米(参阅基底构造及第四系厚度示意图) 。

第四纪堆积物的成因类型、厚度与展布方向,受构造、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影响,其空间分布均有较大变化。

在山前平原是具有明显的多骱性沉积旋回的冲积洪积或冰川一一冰水堆积地区;中部与东部平原为多层交迭的冲积湖积地区,滨海平原则以冲积为主夹有海积层的地区。

此外,在沧州地区东部及永年一一肥乡一带见有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以及地层中普遍见到多层古土壤与沉积间断的残积层。

第四系沉积厚度在拗陷区达500~600米,隆起区350~450米,近山麓地带150~300米左右。

第四纪以来出现数次冷暖交替的气候变化,对本区第四纪堆积物起着控制作用。

据前人资料,在太行山东麓有两次以上冰川活动,属山岳冰谷冰川类型。

据近年初步勘探结果,在固安一一保定一一柏乡一一临漳一线以西钻孔中,见有数层棕黄、红棕色含泥砾卵石及泥砾层,深部见有风化含泥砾砂;在此线以东的钻孔中偶尔见有磨光漂砾,似属冰川一一冰水停积物。

又据东部平原钻孔中孢粉资料,亦反映有数次寒冷或温凉与温暖气候的孢粉组合;重砂矿物中出现稳定矿物与非稳定矿物的含量与组合的交替变化,亦表明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化学风化程度不一。

本区第四纪稳定地继承着第三纪以来的构造特点,处于持续下降为主的新构造运动巾。

但由于下降幅度不一,蓝伴随短暂相对的上升,拗陷区与隆起区沉积物特点也因此各异,拗陷区内堆积速度快,并处于还原环境为主,往往粒度较粗分选差,土色灰暗,湖沼相地层较发育;在隆起区堆积速度较慢,并处于氧化环境为主,土色发红,冲积相地层较发育。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简答题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简答题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简答题1、第四纪特点人类出现:由猿演化为人是哺乳动物演化中的重大事件,是最近几百万年的事,因此有人把第四纪称为“人类纪”或“灵生纪”大规模冰川作用: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冷暖交替,这一现象是史无前列●活跃的地壳运动:包括剧烈的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2、2008年的国际地质大会上第四纪的共识(1)第四纪(系)为一个完全正式的地层单元,为新生代(界)的一个纪(系)处于新近纪(系)和古近纪(系)之上;(2)第四纪(系)的下限置于Gelasian阶的底部,对应MIS103,其年代为2.588 Ma;(3)更新世下限与第四纪一致,位于Gelasian阶的底部;(4)之前选定的意大利南部的弗里卡(Vrica)剖面(之前上新世/更新世界限的层型剖面)的卡拉布里阶(Calabrian)作为更新世的第二个阶。

3、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研究内容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生物、古气候、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4、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它们阐述地球最近代的历史。

地貌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剥蚀与堆积的关系,而目前地表形态大都形成于第四纪,第四纪地层正是近期地貌演变的天然记录,因此,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在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同时,也就形成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过程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

5、第四纪地层划分方法(1)岩石地层学方法(2)生物地层学方法(3)年代地层学方法(最可靠的)(4)地貌学方法(5)气候地层学方法(6) 构造方法(7) 比较岩石学方法(狭义的岩石地层学方法)(8)古人类与考古地层学法(9) 地球化学方法(10)古地磁方法6、第四系标准地层确定不能单纯依据岩石本身性质的原因(1)沉积物具很强的区域性;(2)同期、不同环境里和不同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各不相同的地层;(3)不同期、相似环境里和同样的地貌单元上,可形成彼此相似的地层。

第四纪环境 ppt课件

第四纪环境  ppt课件

海滩岩由珊瑚体和贝壳,经过高能波浪冲蚀使
破碎成细砂粒,或残留的珊瑚体和贝壳等被搬运到
海滩,陆地风化碎屑物搬运到海滩(即潮间带)沉积, 后经文石或方解石的碳酸盐泥砂,充填碎屑物的颗
粒孔隙中,胶结成岩石,所以称为海滩岩。它是反
映第四纪时期与现代气候温暖的标志。
PPT课件
10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5.其他方面的标志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PPT课件
5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பைடு நூலகம்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生物有:喜热性生物群、喜温性生物群和喜寒 性生物群三大类。 1964年,我国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希夏邦马峰 北坡约6000m的海拔高程,发现第三纪末期一第四 纪初期高山栎和黄背株植物化石,皆属亚热带常绿 树种,性喜温湿润。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在第四纪 初期曾有过类似今日亚热带的温和湿润气候o
PPT课件
20
PPT课件
21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地球 气候进入冰后期,距今12000年。中国冰后期 气候波动,可划分为三段:
晚全新世(现今一2500年) 中全新世(2500—7500年) 早全新世(7500—12000年)。
18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群智冰期(Gunz):堆积在高的剥蚀面,称 为“高砾石层”。
多脑一群智间冰期 多脑冰期
PPT课件
19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1)、中国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黄土、红土以及冰川等方面来介绍第四纪地质在我国的研究中的进展概况。

随着各种新型的、精准的测年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第四纪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黄土冰川测年技术从第四纪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追溯,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萌芽期(古代到中世纪)和发展期(中世纪至今)。

第四纪这个名字是由法国学者德努瓦耶(J.Desnoyers)于1829年提出,1893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又提出更新世一名。

所以第四纪是一门较古老的学科。

尤其是北半球各国,在第四纪研究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成就。

六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与第四纪有关的学科深入发展,各种测试技术的应用及研究领域的扩大(如陆架区和深海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第四纪学科的发展;经典的理论正在经受着考验和挑战,某些传统的内容也正在不断更新。

一、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中国南方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泛分布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第四纪以来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国南方古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该红土沉积通常由三部分岩性层组成,一般包括上部的下蜀黄土,中部的网纹红土层以及下部的均质红土层。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地层学特征、土壤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磁学特征、生物特征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对我国南方红土的成因、年代学、古气候学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很多丰硕的成果。

1.红土的成因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南方红土的成因研究,但我国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和成因类型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目前对我国南方红土物质来源有冲积、洪积、风积、坡麓堆积风化等不同看法。

一些学者在肯定红土水成说的同时,提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网纹红土可能与冰川、生物和砾石风化作用有关。

但是,我国亚热带南部和北部的红土物质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南岭以南的第四纪红色粘土系全新世前的水成沉积物,是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而下在河谷或低平处的堆积物.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南部广东省、华南地区的红土母质主要是水成的。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气候变化

●第四纪——人类时代1.早期猿人阶段(2百万年-1百75万年前):能人2晚期猿人阶段(1百万年前):直立猿人3早期智人阶段(50万年前):智人4晚期智人(新人)阶段(25万年-3万5千年前):现代人生物大灭绝事件●生物灭绝又叫生物绝种。

它并不总是匀速的,逐渐进行的,经常会有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即生物大灭绝。

●整科,整目甚至整纲的生物在可以很短的时间内彻底消失或仅有极少数残存下来。

●却总有其它一些类群幸免于难,还有一些类群从此诞生或开始繁盛。

●大规模的集群灭绝有一定的周期性,大约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但集群灭绝对动物的影响最大。

●陆生植物的集群灭绝不象动物那样显著。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时间:为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

事件:导致大约85%的物种绝灭。

●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泥盆纪大灭绝●时间:距今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事件: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对古气候的研究显示泥盆纪时期是温暖的。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原因也是地球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二叠纪大灭绝时间: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事件:导致超过95%的地球生物灭绝●这次大灭绝是由气候突变、沙漠范围扩大、火山爆发等一系列原因造成。

●陨石撞击、气候变化、大气成分改变、火山活动、沙漠肆虐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第四次物种大灭绝时间: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

第四纪类型及简介

第四纪类型及简介

第四纪沉积物(层)1. ml--人工填土2. pd--植物层3. al--冲击层4. pl--洪积层5. dl--坡积层6. el--残积层7. eol--风积层8. l--湖积层9. h--沼泽沉积层10. m--海相沉积层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12. gl--冰积层13. fgl--冰水沉积层14. b--火山堆积层15. col--崩积层16. del--滑坡堆积层17. set--泥石流堆积层18. o--生物堆积19. ch--化学堆积物20. pr--成因不明沉积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

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残积物(Qel )(Q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古近系-第四纪

古近系-第四纪

古近系—新近系目前国际上中生代和新生代的界线在海相地层中划在马斯特里赫特阶和丹尼阶之间,在磁性年代表中位于65 Ma。

陆相地层界线,以古老哺乳动物第一次大规模辐射作为新生界的开始。

我国陆相第三纪下限以粤北南雄盆地研究较好,K/E界线大致位于地磁极性带29R上部的含有鸭嘴龙类的南雄群和含有古新世阶齿兽类的上湖组之间,据南雄群上部火山岩K-Ar法测定,其年龄值约67 Ma。

本次数字制图K/E界线采用65 Ma的方案。

新近系与古近系的界线,国际上划在海相地层的阿基坦阶与夏特阶之间,大致相当于浮游有孔虫的N4带和钙质超微化石NN1带的底部。

陆相地层研究程度较低。

我国新近系以陆相地层为主,长期以来以含塔朋布拉克动物群的地层被认为是渐新统的最高层位,将安琪马等出现作为中新世的下限,其磁性年代约27.0 Ma~24.5 Ma。

海相地层中,以含Cassigerinella chipolensis等N4带有孔虫和含Triguetrorhabdulus Carinatus等NN1带钙质超微化石带作为底界。

本次数字制图采用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推荐的23.3 Ma的方案。

古近系中E2/E1界线为56.5 Ma;E3/E2界线为32 Ma;新近系中,N2/N1界线为5.3 Ma;新近系与第四系的界线为2.5 Ma。

我国第三纪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类型繁多,分布于全国大小不等的数百个盆地之中。

这些盆地的形成、发展和分布明显地受构造和气候两大因素的控制,是地层区划的重要依据。

第三纪时期以昆仑—秦岭为界,明显地可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动物群及其间的过渡混生带。

又大致以东经105°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发育EW向为主的大盆地和山地;东部发育NNE向为主的高地和盆地。

这样,在此纵横两线的基础上,又根据内部的沉积类型、生物群特征、地貌构造形态以及古气候条件等,将第三纪划分为13个地层区(图2-9),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分布如示意图2-10。

第四纪复习重点

第四纪复习重点

第四纪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二、第四纪气候分期(重点)1、冰期与间冰期(1)冰期:是指第四纪期间一次气候寒冷的时期,全球性的降温,冰川扩大。

A、冰川扩展:地球表面发育大量的冰川B、全球性降温C、气候带移动D、全球性海平面下降E、生物群的迁移F、冰阶与间冰阶的旋回(2)间冰期:是指第四纪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夹在两个冰期之间。

地球表层的环境反映与冰期恰好相反。

2、干旱期与湿润期(1)干旱期:是指气候干燥,降雨量减少的时期。

在中、高纬度地区与冰期伴随。

(2)湿润期:是指两个干旱期之间降雨相对增多的时期。

在中、高纬度地区与间冰期伴随。

3、雨期与间雨期(1)雨期:是指在北纬15oN~30oN的地区,降雨量增加,气候转湿的时期。

(2)间雨期:是指在北纬15oN~30oN的地区,降雨量减少,气候转干燥的时期。

三、第四纪环境变迁的时空尺度(了解)1、时间尺度地球表层的环境变化时间尺度:109~100a。

第四纪时期环境变迁的时间尺度:105~100a。

最常见:0.40、0.10、0.04、0.02、0.001Ma。

(1)太阳活动黑子、光斑,发生在光球表面。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变化周期:101~102年。

(2)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a)偏心率:0.005~0.06之间,现在0.0167。

周期10万年和40万年。

地球处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日照量的差别为7%。

(b)岁差:影响地球近日点的时间变化。

周期2.1万年。

现今的近日点为一月,10500多年后的近日点为七月。

这样两半球的气候发生变化。

(c)黄赤交角:变化在21°39’~24°36’。

周期4万年。

现今为23°27’。

影响季节的气候变化。

角度变小,极地变暖;反之,极地更寒冷。

2、空间尺度①地球表层:104~100km。

②第四纪的冰期与间冰期具有全球性。

③第四纪的雨期与间雨期分布在西风带。

④我国的黄土、红土分布,我国的冰川分布。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 (2)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概述一、第四纪地质学概述1. 定义与时间范围- 第四纪地质学:研究地球表层在第四纪时期(约258万年前至今)的地质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 第四纪: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分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2. 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年代划分:基于地质事件、生物地层、同位素地层等方法,对第四纪进行详细划分。

- 第四纪地层对比:研究不同地区第四纪地层的相互关系,进行地层对比。

- 第四纪气候变化:探讨第四纪期间气候的周期性变化、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四纪生物群演变:研究第四纪生物群落的演替、灭绝与新生。

- 第四纪沉积学与沉积环境:分析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特征、分布及其形成环境。

- 第四纪地貌:研究第四纪期间地貌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质构造、气候、生物等因素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第四纪地质环境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地质环境,以及这些变化的地质记录。

3. 研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包括野外考察、剖面测量、岩心取样等。

- 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指标,研究地质过程。

- 古生物学研究:通过化石分析,重建古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

- 同位素地质学: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稳定同位素,测定地质年龄和追踪物质循环。

- 遥感与GIS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地表形态和地质现象。

二、地貌学概述1. 定义- 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成因、分布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 研究内容- 地貌类型及特征:分类描述各种地貌形态,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 地貌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探讨地貌形成的内外动力作用,如构造运动、水流、风力等。

- 地貌发育与演化:分析地貌随时间的演化过程及其控制因素。

- 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和地貌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貌分类- 按成因分类:构造地貌(如褶皱山脉、断层崖)、侵蚀地貌(如峡谷、河流阶地)、堆积地貌(如沙丘、三角洲)、气候地貌(如冰川地貌、风化地貌)、生物地貌(如珊瑚礁、泥炭沼泽)等。

第四纪地质

第四纪地质

▪ 气候对风化作用类型及残积物的影响
▪ 例如:
▪ 干旱地区:以物理风化为主,只能使岩石破碎成粗碎屑 物和砂砾,缺乏黏土矿物,这种残积物具有砾石类土的 工程地质特征;
▪ 半干旱地区:岩石在遭受物理风化的基础上尚有化学风 化,部分原生矿物变成次生矿物,由于雨水较少,土中 含有较多的可溶盐,次生矿物以水云母组黏土矿物为主;
▪ 冰川作用规模大且频繁:根据研究,第四纪冰川作用有 20次之多,而近80万年每10万年有一次冰期和间冰期。
(2)新构造运动
▪ 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以来发生的地壳运动称新构造 运动,相应的时代称新构造时期。
▪ 是引起第四纪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引起 一系列环境效应并影响地壳稳定性。
▪ 新构造运动形式:水平运动(板块运动)、垂直运动、断 裂运动、火山活动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震等。
新构造运动的作用积累效应:造成大面积和大幅度地 壳升降,并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对气候和环境变化 有重要作用。如青藏高原由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 冲,使该区地壳从新第三纪以来加速隆升,发展成 “世界屋脊”,破坏了中国西部气候的纬向分带而代 之以垂直分带,成为影响中国和东亚气候与环境的重 要因素。
▪ 板块构造学说 ▪ 地球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地球科
▪ 全球板块的划分
▪ 六大板块: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 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 块(全为洋壳)。
▪ 在大板块内又可进一步划分次一级板块(中 型板块),再次小型板块。如华北板块、扬 子板块,其间秦岭-大别山为碰撞造山带。
2.2.2 第四纪松散沉积物
▪ 第四纪新构造运动强烈、海平面和气候变化频繁, 因而第四纪沉积环境极为复杂。
▪ 气候潮湿地区:残积物中可含有较多的蒙脱石组

第四纪沉积物沉积代号

第四纪沉积物沉积代号

1. ml--人工填土2. pd--植物层3. al--冲击层4. pl--洪积层5. dl--坡积层6. el--残积层7. eol--风积层8. l--湖积层9. h--沼泽沉积层10. m--海相沉积层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12. gl--冰积层13. fgl--冰水沉积层14. b--火山堆积层15. col--崩积层16. del--滑坡堆积层17. set--泥石流堆积层18. o--生物堆积19. ch--化学堆积物20. pr--成因不明沉积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第四纪符号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例如砂岩风化剥蚀后生成的残积物多为砂岩碎块。

珠江三角洲发育阶段及第四纪地层表

珠江三角洲发育阶段及第四纪地层表
沉积厚度3-5m,最后26.7m,
含砾中细砂、风化粘土(厚3-4m,42处)、淤泥
沉积速率2.180mm/年。
海面停滞,海侵面积约占全区的二分之一。平原与溺谷地形。古地面高度-5—-7m。口门从三角洲边缘下移至麻涌、广州、水藤、太平、双水。
老三角洲

Q42-1
大西洋期
7500
海洋样品
5020±150—5920±300
河流相

海退
砂砾层
珠江三角洲发育阶段特征表
发育阶段
地质时代
本区样品的C14年代(年)
海面高度(米)
海面上升速率(mm/年)
海侵或海退
气候变迁
构造运动
沉积特征
地貌特征
新三角洲

Q43
亚大西洋期
年(距今)
2500
海洋样品
1260±90—1680±90
陆相样品
2050±100—2350±100
—0.4
(1260±90年)
海侵范围扩大,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由三角洲的下游向上游,依次为海湾、溺谷、平原。口门位置为中堂、松冈、南庄、太平。逐渐发展为现代的三角洲平原。

Q42-2
亚北方期
5000
海洋样品
2510±90—4940±250
陆相样品
2450±120—4640±280
2.05
局部海退
中亚热带北部
(年均温15°C—18°C)
大规模海侵,面积约占全区的五分之四。珠江漏斗湾形成。海湾与溺谷地形。古地面高度-7—-15m。口门位于三角洲的边缘(园洲、松冈、宝月、黄塘、广利)

Q41
北方期
10000
陆相样品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

第四纪古环境研究方法

(2)统计分析
利用啮齿动物计 算温度和降雨量
T= 2.73Sp+20.09(T 为古温度,单位为C;Sp 为 ping 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T= 1.15Sp+9.15(T 为古温度,单位为C;Sp 为鼠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P=84.4Sp+3(P 为古降雨量,单位为 mm;Sp 为鼠科动物的富庶度,种数)
常年流水:好 暂时性流水:差 注意分选性在剖面上的垂向变化。
(5)粒序层理:
正粒序 反粒序
2、成因类型
(1)干旱:黄土、风成砂、洪积 物、盐类沉积。
(2)湿润:湖泊、河流、石钟乳 沉积。
(3)湿热:红粘土。 (4)干冷:黄土、岩石碎屑、洞
穴角砾、冰碛物。
(5)湿冷:黑色土、沼泽土。
黄土
钙板层
角砾石层 钙板层
水牛(Bubalus)、野猪(Sus scrofa)、麂(Muntiacus)等。
荒漠型
大耳猬(Hemiechinus auritus)、小沙鼠(Gerbillus)、沙鼠(Meriones)、五趾跳鼠
(Allactaga sibirica)、骆驼(Camelus)等
喜干型
田鼠(Microtus)、鼢鼠(Myospalax)、毛足鼠(Lasiopodomys)、鼠兔(Ochotona) 、
北京平 原区一 钻孔的 第四纪 地层划

五、地球化学方法
用于生态环境分析的有:Fe3+、 Fe2+、Al2O3、SiO2、MnO2、CaCO3、 TiO2等。
1、风化强度指数
Harnois的化学风化指数
CIW= Al2O3x100(Al2O3+CaO+Na2O)
总的趋势:风化指数越小,气候 越干冷;反之,气候就越温暖。

第四纪复习重点

第四纪复习重点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山地和丘陵的划分:1.山地:山地是由山岭和山谷组成的形态组合,是新构造运动大于外力剥蚀作用且两者都很强烈的地带;2.丘陵:丘陵是海拔500m以下的走向明显或不明显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的地貌组合。

第四纪的基本特征:①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②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③显著的地壳运动;④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⑤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⑥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标志:①沉积学标志: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结构、构造、产状和沉积体形状等特征;②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③环境标志:物理环境标志、化学环境标志、生物环境标志。

地貌: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

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冰川性冷暖交替及与其相关的干湿交替变化。

新构造运动:从新第三纪(中新世)开始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为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质和地貌的构造形态和变位。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土壤与残积物区别:最根本的区别①土壤具有肥力;②土壤形成速度比风化壳、残积物快。

坡积物:是片流和重力共同作用下,在斜坡地带堆积的沉积物。

其中有时夹有冲沟和重力的粗粒堆积物。

滑坡:斜坡上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泥石流:山区斜坡或沟谷中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润后,形成饱含大量泥沙、石块的快速流体。

崩积物特征:有一定分选和岩性变化:碎石撒落是大砾随惯性远移到坡脚下,细砾滞留在坡上,细土充填空隙,显示下粗上细的粗略分选。

第四纪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pdf

第四纪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pdf

第六章第四纪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第一节第四纪地层的基本概念及产出特点一、第四纪地层的基本概念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它是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大规模冰川活动的少数几个纪之一,又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出现是这个时代的最突出的事件。

因此也有人称第四纪为人类纪或灵生纪。

第四纪一词是法国学者德斯诺伊尔斯在1829年创立的。

他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层时,将原第三系上的松散沉积物划分出来,命名为第四系,这样便有了第四纪。

二、第四纪沉积物的特征及产出特点第四纪最突出的特征是人类的出现和进化,冰川现象广布、气候冷暖多次变化,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沉积类型繁多、在大陆上出现的主要是未完全固结成岩的松散堆积,且成因多样、岩性岩相多变、厚度差异大、含有化石及古文化遗存、形成多种地貌形态。

第四纪沉积物不仅记录了地球表层的环境变迁和发生过的地质事件,而且为人类生存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如其表层为供植物生长的土壤,部分沉积物是重要的矿产,有些沉积物可直接作为建筑材料,沉积物中富含地下水。

除沉积物外,还有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岩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比较复杂,根据物质组成和形成动力特征可分为:碎屑沉积物、化学或生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火山碎屑沉积物和人工堆积物。

其中碎屑沉积物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沉积物,如在河谷、盆地、平原区都可见到,也是第四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对象。

第二节第四纪地层单位及沉积类型一、第四纪地层单位划分第四纪地质,不仅直接与人类矿产资源寻找、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有关,而且陆相沉积成因类型多样、分布零散、对比困难、持续时间短,在研究时必须综合采用多学科方法,如沉积地层学、生物地层学、气候地层学、磁性地层学,以及各种精确测年的年代地层学、考古学等。

第四纪地质调查内容很多,如第四纪时期的构造运动及其性质、幅度、主要标志和时代等;地貌特征及其形态、规模、产状及延伸;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成因类型、空间分布范围、与地貌条件的关系、及其地层划分和时代的确定;第四纪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分析及其研究手段,以及第四纪气候,古生物演化、土壤发育、沉积韵律等影响;第四纪年代和分期、第四纪人类发展和文化遗迹;第四系中赋存的矿产(如砂金、泥炭等),查明矿产赋存层位等。

第四纪名词解释

第四纪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第四纪:是地球发展历史中距今最近的一个纪,延续的时间比较短,按现今多数从事第四纪地质学研究者的观点,是指拘谨2.6Ma以来的历史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第四纪地质现象以恢复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学科。

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发生早地球表层的各种地质事件及其动力机制的一门学科(是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沉积物、地层、生物、气候、冰川、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规律的学科)第四纪地质环境学:研究第四纪里地球地质环境的发展演变机理和规律性,进而探讨未来的科学,称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或第四纪地质学。

应用第四纪地质:是通过对第四纪基本问题进行定量定性的综合研究,从而建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进而对具体问题的解决提供科学可靠的实施方案或者方法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2、新构造运动:即晚新生代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一般认为包括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

发生于新第三纪-第四纪的构造运动.新构造:是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指由新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

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第四纪及古近纪和新近纪沉积物变形等方面。

活动构造:属于新构造的范畴,或者说是新构造的一个分支,这个概念是在研究地震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一般认为,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时100-120kaB.P.以来一直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种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他们所围限的地壳的岩石圈块体。

5、裂变径迹鉴定法:6、14C测年方法:14C 是碳同位素的一种,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a,自然界含碳物质中14C含量与周围处于动态平衡(一方面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不断衰变)。

有一定初始14C 浓度的地质样品,在停止14C 交换后,样品中的14C继续衰变,引起14C 浓度下降。

因而,测出与大气发生过交换平衡的含碳物质中14C 的含量,即可计算出该样品与外界停止14C交换后所经历的年代。

10、氨基酸测温方法:活着的生命物质中发现的氨基酸表现为L-型,D-型几乎为零。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知识点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知识点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地质学的概念: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的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的概念: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的概念:是指约2.4百万年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

1.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6)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

引起的地壳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发展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方向发展。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与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4.顺地质构造地貌与逆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反之称逆地质构造地貌。

夷平面: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的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减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地形。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

风化壳:具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和残积物同义。

5.崩塌:陡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向下崩落、滚落和翻转运动的过程。

形成条件:陡坡岩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地下水侵入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体与边坡联结力,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体突然发生崩塌。

6.滑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及水的参与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或滑动带作整体下滑的现象。

第四纪地质和堆积环境

第四纪地质和堆积环境

第二节第四纪地质和堆积环境覆盖在中国陆地表面的黄土大约是63万平方公里,陕西黄土高原占14%左右。

一、黄土堆积F·V·李希霍芬于1877年把新第三纪含有三趾马动物化石的红粘土包括在黄土地层中;以后J·G·安特生于1923年认为黄土应指颜色淡黄、质地疏松的物质,遂将黄土与三趾马红土分开。

P·德日进和杨钟健于1930年进一步把黄土分为黄土及红色土。

最上部的黄土可与北京西山斋堂马兰沟堆积台地形成的时代相比,定为晚更新世,即马兰黄土。

马兰黄土与红色黄土沿用了很长时间。

刘东生于1956年将马兰黄土及其以后全新世的黄土称为新黄土,以前的称为老黄土,并把老黄土和新黄土都分为上下两部。

新黄土的上部属全新世堆积,下部与马兰黄土相当,属晚更新世堆积;老黄土上部为中更新世堆积,下部为早更新世堆积(与三门期堆积相当)。

以后刘东生等又根据山西省隰县午城镇柳树沟实测标准剖面,把老黄土下部早更新黄土改名午城黄土;上部中更新世老黄土改名离石黄土,并把离石黄土分为下部(Q12)和上部(Q22)。

据古地磁和热释光测定:午城黄土顶部形成于距今66.6万年前;离石黄土部(Q12)顶层的年龄为18.1万年,上部年龄为18.1~7.1万年;马兰黄土的年龄为7.1~1万年;全新世黄土属近1万年以来。

午城黄土因山西隰县午城镇得名。

午城黄土颜色棕红,质地粘重,无石灰反应,含有红棕色埋藏土壤层。

本层底部有砂砾沉积物向古老地层过渡。

在各地的午城黄土中发掘有中国长鼻三趾马、中国角鹿、中国野牛和短脚兔等具森林草原习性的动物化石,草原动物化石有鼢鼠,但数量极少。

离石黄土因山西离石得名。

离石黄土分布面积广,厚度大,构成黄土高原的主要基础,成为塬、梁、峁地形的骨架,其上、下两层间有一不整合接触面。

上部黄土为黄色,含有5~6层红棕色埋藏土壤层。

埋藏土壤的质地较黄土粘重,拟棱柱状结构,结构表面有光泽的Si02及腐殖质胶膜,无石灰反应。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解释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名词解释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又称地形学。

2.地貌:地表面高低起伏的状态。

3.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岩)体,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及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桌整体下滑的现象。

4.泥流:斜坡上的碎屑物质,被水浸湿饱和水分,在重力作用下呈碎屑流状顺斜坡向下流动的现象。

5.风化作用:出露地表的岩石和矿物受温度变化、大气、水溶液和生物的影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6.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

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

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7.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9.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10.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11.风化壳:在地壳表层的不同深度,由于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气候、地形、岩性等)、方式(物理的、化学的)及强度的不同,导致风化物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残积物。

14.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7.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9.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21.雅丹地貌: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寒冷期 明末清初以来近600年,戢国气候虽是寒冷期, 年 戢国气候虽是寒冷期, 明末清初以来近 但仍有冷暖波动。公元1470年至 但仍有冷暖波动。公元 年至1520年,据记载 年 年至 广东省番禺、南海、潮阳等县“有雪,梅花枯 广东省番禺、南海、潮阳等县“有雪, 死”。海南岛琼台县志记载,明朝正德元年(公元 海南岛琼台县志记载,明朝正德元年 公元 1506年)万宁县“冬万州大雪”等。 年 万宁县 冬万州大雪” 万宁县“
第二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前770多年东周和春秋时代至公 多年东周和春秋时代至公 发生在公元前 元初期西汉时代。温暖时间长达700余年。 余年。 元初期西汉时代。温暖时间长达 余年
第二寒冷期 从公元初年起,持续到公元 年左右, 从公元初年起,持续到公元600年左右,属于 年左右 东汉、三国到南北朝后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 东汉、三国到南北朝后期。 1—2℃。 ℃
第四纪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 第四纪时期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气候有过多次的冷暖交替变化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1.动、植物化石标志 . 应用动、植物化石标志来推断古气候的变迁规 应用动、 是遵循“将今论古”的原则。 律,是遵循“将今论古”的原则。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对气候条件有比较严格的要 气候条件发生变化, 求,气候条件发生变化,它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 影响与限制,而且还会引起生物的变种甚至被淘汰。 影响与限制,而且还会引起生物的变种甚至被淘汰。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各类生物对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 第二间冰期:民德一里斯间冰期。 第二间冰期:民德一里斯间冰期。河水侵蚀作 用较强,河流堆积物发育,并有泥碳层分布。 用较强,河流堆积物发育,并有泥碳层分布。 民德冰期(Minded):分布在低一级的剥蚀面 ):分布在低一级的剥蚀面 民德冰期 ): 上的砾石层,称为“新砾石层” 上的砾石层,称为“新砾石层”。 第一间冰期:群智一民德间冰期。 第一间冰期:群智一民德间冰期。是冰水沉积 和河流堆积物。 和河流堆积物。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2.气候寒冷的标志——冰碛 .气候寒冷的标志 冰碛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除地层中保存寒冷孢 粉组合外,还有气候寒冷时形成的冰川与冰碛。 粉组合外,还有气候寒冷时形成的冰川与冰碛。
冰川地貌与冰积物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3.气候温暖、湿润的标志——红色风化壳 .气候温暖、湿润的标志 红色风化壳 代表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 代表高温多雨湿热气候的产物。因为化学风化 作用强烈,矿物质易遭受分解作用,其中氧化铁 作用强烈,矿物质易遭受分解作用, (Fe2O3)呈胶体状态,侵染了岩土表层,因此叫做红 呈胶体状态, 呈胶体状态 侵染了岩土表层, 色风化壳。华南经风化与溶淋作用形成网纹状红土, 色风化壳。华南经风化与溶淋作用形成网纹状红土, 也称红色风化壳, 多米, 也称红色风化壳,厚30多米,有的发育成硅红壤。 多米 有的发育成硅红壤。 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重要标志之一。 是研究第四纪气候冷、暖变化重要标志之一。
第一温暖期 大约开始于公元前3600年,结束于距今3000年 年 结束于距今 大约开始于公元前 年 前。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左右。 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 ℃左右。
第一寒冷期 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 年之间,属西 年到公元前850年之间 年之间, 从公元前 年到公元前 周时代。 周时代。
第九章 第四纪环境
第四纪气候、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现在,人们所了解的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情况, 现在,人们所了解的地质时期气候变迁情况, 大都是通过研究地层沉积环境、冰川遗迹、植物孢 大都是通过研究地层沉积环境、冰川遗迹、 粉、动植物化石、微量元素、放射性同位素、动植 动植物化石、微量元素、放射性同位素、 物化石等,进行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特征。 物化石等,进行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特征。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冰期、 气候变冷,发育冰川的时期称为冰期, 气候变冷,发育冰川的时期称为冰期,两次冰 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退的时期,称间冰期。 期之间,气候变暖,冰川消退的时期,称间冰期。 在间冰期,前次冰碛物受到湿热风化作用, 在间冰期,前次冰碛物受到湿热风化作用,形 成土壤层,新的冰碛物又覆盖在土壤层上面, 成土壤层,新的冰碛物又覆盖在土壤层上面,这是 冰期划分与气候变化的根据。 冰期划分与气候变化的根据。
第四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1200年至 年至1300年,我国南、北区 发生在公元 年至 年 我国南、 普遍温暖,杭州地区无雪无冰,陕西、 普遍温暖,杭州地区无雪无冰,陕西、河南等地 竹林茂盛,专门设立了“竹监司”官府。元朝大 竹林茂盛,专门设立了“竹监司”官府。 德八年(公元 德八年 公元1304年),广东南海县志记载了有关象 公元 年, 生活的情况。 生活的情况。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5.其他方面的标志 . 铝土矿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盐类矿 铝土矿在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 物在干燥,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并可从各 物在干燥,半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 种矿物的沉积先后层序,推断古气候变迁规律。 种矿物的沉积先后层序,推断古气候变迁规律。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 )、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 我国气候学家竺可桢教授,根据我国历史文献、 我国气候学家竺可桢教授,根据我国历史文献、 考古和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过去 考古和气象观测资料,对中国过去5000年来的气候 年来的气候 变迁作了研究,划分出 次温暖时期与 次寒冷时期。 次温暖时期与4次寒冷时期 变迁作了研究,划分出4次温暖时期与 次寒冷时期。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 )、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2)、中国冰后期气候的变化 )、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 第四纪的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地球气候进 入冰后期,距今12000年。中国冰后期气候波动, 入冰后期,距今 年 中国冰后期气候波动, 可划分为三段: 可划分为三段: 晚全新世(现今— 晚全新世(现今—2500年) 年 中全新世(2500—7500年) 年 中全新世 早全新世(7500—12000年)。 年。 早全新世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第一节、 一、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标志 5.其他方面的标志 . 应用考古学的分析方法、地方志资料, 应用考古学的分析方法、地方志资料,气候 学以及树木年轮分析等方法, 学以及树木年轮分析等方法,均可研究第四纪时 期气候变化规律。 期气候变化规律。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第一节、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冰期、 第四纪时期, 第四纪时期,地球表面曾发生过一系列重大变 化,其中以第四纪冰川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第 其中以第四纪冰川的发展、变化最为突出。 四纪发生过几次冰期与几次间冰期。 四纪发生过几次冰期与几次间冰期。第四纪冰期的 划分,也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 划分,也是第四纪分期的主要依据。
第三温暖期 发生在公元600—1000年,属于隋唐至宋朝初 年 发生在公元 年的冬季, 期。据记载在公元650—669和678年的冬季,都城 据记载在公元 和 年的冬季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无雪无冰 长安 今陕西省西安市)无雪无冰。 今陕西省西安市 无雪无冰。
第三寒冷期 在公元1000—1200年宋朝时代。公元1111年, 年宋朝时代。公元 在公元 年宋朝时代 年 太湖冰封,冰上可行车。 太湖冰封,冰上可行车。福建省历史记载有两次 因寒冷而使荔枝受损,一次是 因寒冷而使荔枝受损,一次是1110年,一次是 年 1178年。南宋淳佑五年十二月(公元 年 南宋淳佑五年十二月 公元 公元1245年),记 年, 载广州市、东莞、南海、佛山等地, 腊月初, 载广州市、东莞、南海、佛山等地, “腊月初, 大雪三日,积盈尺余 大雪三日,积盈尺余……”。 ”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第一节、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 群智冰期(Gunz):堆积在高的剥蚀面,称 群智冰期( ):堆积在高的剥蚀面, ):堆积在高的剥蚀面 为“高砾石层”。 高砾石层” 多脑一群智间冰期 多脑冰期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3、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 )、中国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1)、中国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 李四光教授于30年代建立的中国冰期系列, 李四光教授于 年代建立的中国冰期系列,即鄱 年代建立的中国冰期系列 次冰期, 阳、大姑、庐山和大理4次冰期,已长期沿用。并将 大姑、庐山和大理 次冰期 已长期沿用。 次冰期与阿尔卑斯山区的群智、 这4次冰期与阿尔卑斯山区的群智、民德、里斯和玉 次冰期与阿尔卑斯山区的群智 民德、 木冰期相对比。欧洲发现时代较老的多瑙冰期, 木冰期相对比。欧洲发现时代较老的多瑙冰期,和中 国云南元谋发现距今3. 的龙川冰期可以对比。 国云南元谋发现距今 .5Ma的龙川冰期可以对比。 的龙川冰期可以对比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1、冰期、间冰期 、冰期、 第四纪冰期影响范围宽广,欧洲、 第四纪冰期影响范围宽广,欧洲、美洲与亚洲 都有发现。第四纪冰期的研究、 都有发现。第四纪冰期的研究、划分比较早的是阿 尔卑斯山外围地区。 尔卑斯山外围地区。
第一节、 第一节、第四纪气候 二、第四纪气候及其变化 2、阿尔卑斯山区气候变迁 、 在1909年,A.彭克和布留克纳根据冰川地貌、 年 .彭克和布留克纳根据冰川地貌、 冰碛物、冰碛物风化程度以及冰水沉积阶地等划分 冰碛物、 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 为4个冰期与 个间冰期。自老到新是:群智、民德、 个冰期与 个间冰期。自老到新是:群智、民德、 里斯与玉木冰期。 里斯与玉木冰期。后来又发现老于群智冰期的冰碛 物,称多脑冰期。 称多脑冰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