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讲解学习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学习、教学、发展的心理机制及影响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动机以及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等。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强调学习者的观察和模仿能力,例如师徒教学、观摩学习等都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教学策略。
2.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根据儿童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任务。
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教师可以提供适合儿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形成特定的行为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供明确的目标,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和惩罚,以加强或削弱某种行为。
2.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者是积极主动的,通过个体的思考、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来获得新的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合作、讨论和探究,以促进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策略1. 多元智能教学: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类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
例如,结合视觉、听觉、运动等多种智能类型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例如,在学习英语口语时,可以设置一些真实场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对话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 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别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例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别训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研究了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解答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不定项选择题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
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教育心理学-认知发展与教育课件
社会互动和交流在儿 童的认知发展中起到 关键作用。
工具和符号的使用促 进了儿童的高级认知 功能的发展。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是一 个信息处理系统,包括信息的输 入、编码、存储和提取等过程。
认知发展被视为信息处理能力的 提高,包括注意、记忆、思维等
方面的能力。
信息加工理论强调认知发教育课件
目录
• 认知发展理论 • 认知过程与学习策略 • 教育应用 •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题 • 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
01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01
02
03
04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活动来了 解世界,主要通过感觉和动作
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
04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01
实验法定义
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控制某些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操纵,以观
察和分析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
02 03
实验法类型
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类型。实验室实验通常在实 验室内进行,通过模拟情境来研究问题;现场实验则在实际的教育环境 中进行,以真实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而导致的注意力、记忆力、 语言和思维等方面的障碍,常常伴随着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
学习障碍的类型
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语言和言语障碍等。
学习障碍的评估与诊断
需要通过专业的评估和诊断来确定是否存在学习障碍,并了解其类型 和程度。
学习障碍的干预
针对学习障碍的干预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支持等,目 的是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提高其学习成绩。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本章作为重点章节进行考查,以往的试题中涉及本章内容的题型较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有。
重点是:1、心理发展的概念及四个基本特征、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关键期等基本概念。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认知方式的差异,智商含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
个体出生后,心理发展就持续不断、贯穿其一生;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2.方向性与顺序性。
尽管心理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不可逾越。
3.不平衡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
体现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1.划分依据: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
2.个体心理发展阶段: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相当于先学前期;幼儿期(3~6、7岁)相当于学龄前期;童年期(6、7岁~11、12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少年期(11、12岁~14、15岁)相当于学龄中期;青年期(14、15岁~25岁)相当于学龄晚期;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1.定义: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张大均《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心理发展与教育【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a.随物质工具的使用而产生和发展; b.其本身的使用又促进了物质工具的发展。 ③两种心理机能 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靠生物进化获得的低级心理机能,以及以精神工具为中介的高 级心理机能。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同周围人的交往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类文化历史 的制约。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这两种心理机能是融合的。 (2)心理发展的本质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 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转化的标志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是随意的、主动的、由主体按预定目的自觉引起的。 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心理活动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 ③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高级心理结构是在儿童与环境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各种心理 机能间的关系,不断增强认知结构的转换性和自调性形成的。 ④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随年龄增长,儿童不断社会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人。 ⑤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发展最主要的是其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 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个体机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认知发展与教学 ①教学的含义 维果茨基提出教学有广狭义之分,包括: a.广义的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 b.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一种交际形式,它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发展。 ②强调活动
练习与习得经验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经验包括以下两类:
a.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
b.逻辑—数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③社会经验
社会经验,是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
教育心理学主要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学习和教育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对于了解教育过程和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主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育心理学领域。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认知发展的理论主要有皮亚杰和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增长,呈现出一个由具体运算到抽象推理的过程。
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探讨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获取、组织和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
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过程,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来建立起来的。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主动地建构和重构知识结构来实现的。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教师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教学方法中,有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原则需要教师注意。
其中,个别差异原则强调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调整教学策略。
激励原则强调激励对学习的积极影响,教师应运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合作学习原则则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对于促进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四、评价与测量评价与测量是教育心理学中的关键话题,它涉及到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
评价与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传统的笔试和口试以及现代的项目作业评价和综合评价等。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评价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和准确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什么是心理发展?举例说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基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①不同系统的发展的速度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差异性2)简述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一)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二)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2、持久性明显发展,3、精确性提高,4、概括性更强。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
2、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3、抽象记忆占优势。
(四)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生:(1)个性化的情感(2)浪漫主义的热情(五)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生的心理带有更大的社会性,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和环境以及伙伴关系的影响。
2、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世界观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和行为选择的重要阶段。
3、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品德不良行为容易出现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在违法犯罪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最高。
4、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希望受人重视,把他们看成大人,当成社会的一员。
3)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价值?皮亚杰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
在20世纪60年代初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内部心理结构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而是涉及到思维过程的质的变化。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是创造力的基础,通过感知不同的事物和情境,幼儿能够激 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03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的定义与特点
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大脑对过去经验的保存和再现 ,是心理活动的重要基础。
记忆的特点
记忆具有持久性、可塑性和选择性, 能够储存和提取信息,帮助个体适应 环境。
幼儿记忆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高级阶段
幼儿逐渐发展出更高级的感知 能力,如空间感知和时间感知 ,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物体和情
境。
感知觉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通过感知觉,幼儿能够获取外界信息,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规 律,从而促进其认知发展。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幼儿通过观察和感知不同的事物,能够培养观察力和注意力,提高 认知水平。
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但仍需要具体事 物的支持。
ABCD
前操作阶段(2-7岁)
开始使用符号进行表象思维,能够进行基本的想 象和模仿。
形式操作阶段(12岁以后)
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高 级认知活动。
思维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
思维是认知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通 过思维的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逐渐 完善。
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和间接反映,是认知的高级 阶段。
特点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解决性,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深入到事物的 内在本质。
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与特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觉和动作来认识世界,如抓、摸、听觉等。
具体操作阶段(7-11岁)
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
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学前教育是对孩子在入学前进行的教育,旨在全面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策略。
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在学前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学前教育中的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思维能力的成长和进步,包括知觉、记忆、注意力、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
在学前教育中,认知发展需要通过系统的教育方法来引导。
1. 知觉发展:儿童的知觉发展是通过感官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理解来进行的。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刺激,如触摸、听觉和视觉等,激发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2. 记忆发展:儿童的记忆发展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和游戏来帮助儿童提高记忆力,例如通过记忆卡片游戏、抓字母游戏等方式。
3. 注意力发展:儿童的注意力发展是认知发展中的一个关键方面。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例如通过观察游戏、集中注意力的绘画活动等。
4. 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儿童的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逻辑思维游戏、问题解决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获取、理解和应用知识过程中采取的特定方法和技巧。
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学习策略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自主学习: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给予儿童选择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儿童与同伴一起学习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活动、伙伴练习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合作学习能力。
3.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指儿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调整的能力。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儿童描述他们的学习过程、设置学习目标和评估自己的学习进程等方式来培养他们的元认知策略。
0-3岁婴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 课件PPT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三山问题”情景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个有趣的实验是“警察抓小偷”:让儿童坐在一个四方形盘前面 (如下图所示),方盘被交叉的“十”字形隔板分为相同大小的四个部 分;将一个玩具警察放在四个部分中的任一部分,然后将玩具小偷分 别放在四个部分中的每一个部分,并问儿童:警察此时是否可以看见 小偷。对35名3岁半到5岁的儿童的实验表明,他们回答问题的正 确率达到了90%。其原因可能是“警察抓小偷”是儿童比较熟悉而具 体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儿童的思维并不是“自我中心”的。
(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大约在5—7岁之间开始进入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发 展最典型的标志就是儿童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有逻辑的思考活动。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可以形成对事物的初步符号表征,但他们 的认知活动还与身体经验密切相关。而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则在 分类、数字处理、时间和空间概念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元成分是在对工作进行计划或决策时使用的执行性加工过程。它 分为九种:① 认识到需要解决什么任务;② 对完成任务所需的较 低序列成分进行选择;③ 对较低序列成分之间的各种联合的策略进 行选择;④ 对信息的一个或多个的心理表征与组织形式进行选择; ⑤ 成分性资源的定位(各种成分的重要性不同,因而在解决问题时 要确定每个成分所占用的时间);⑥ 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监控;⑦ 理解反馈的意义;⑧ 判断如何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行动;⑨ 建立 在反馈基础上的行动。
第一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二) 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一阶段的显著发展特点是儿童的语言得到了飞速发展, 他们开始学习并渐渐能够熟练地运用符号表征事物,并用符 号从事简单的思考活动。皮亚杰把这种通过符号进行学习的 能力称为符号功能(symbolic function)。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第二节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演示文稿
4岁的汤姆和他的母亲一起玩拼图:
汤姆:这个我放不进去。 (试着将一块拼图放在一个错误的地方) 母亲:哪一块可以放在这儿? (指着拼图)
汤姆:他的鞋子。
(寻找与小丑鞋子相似的一块,但是尝试错误) 母亲:好,哪一块看起来像这个形状?
(再一次指向拼图)
汤姆:棕色的那块。
(试一下,正好,然后试另一块,并看着他的母亲)
第13页,共47页。
最近发展区
ZPD的特性
接受帮助能表现的水平
工
工 作
作
的
的
ZPD
难
难
度
度
独立表现的水平
ZPD的动态本质
接受帮助能表现的水平
ZPD
独立表现的水平 接受帮助能表现的水平
ZPD
独立表现得水平
时间
第14页,共47页。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 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即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完 成,但可以在成人或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完成的任务范 围。
获得知识
认知
言 语
认识世界
控制、反映思维
第6页,共47页。
自我中心语言
关于自言自语
皮亚杰认为 “自言自语”是 儿童不能进行观 点采择的结果。
维果斯基认为 “自言自语”有 助于个体将共享 的知识变成个人 的知识,是复杂 认知能力的基础 。
第7页,共47页。
(二)认知发展的社会起源
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 ,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 过程。
第38页,共47页。
3 .提供问题支架,让学生自主探索 A.请问各组内函数图像有何共同特征? B.第一组的函数中f(2)与f(-2)相等吗? f(3)与f(-3)呢? f(4)与f (-
心理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与教育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一环节,教师呈现例子 白天,他认真学习。 晚上,他认真学习。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认真学习。
白天,他认真学习。 晚上,他认真学习。 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认真学习。
第二环节,教师呈现 春天,西藏的天气很晴朗。 夏天,西藏的天气很晴朗。 无论是——还是——,——的天气都——。
5.言语指点 6.提供线索
当幼儿园的孩子学习穿鞋带时,老师跟他们 说:“鞋带像个兔宝宝,现在兔宝 宝来到洞口 并跳了进去。”
当学生初学写作时,语文老师给学生提供若 干写作的线索,如“写谁”“为什 么写”“写什 么”、“怎样写”等等,以帮助学生组织写 作思路。
教师就顺势利导,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 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 象?
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最终把学 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他们很快就能掌握课 文学习的重点难点。
1
教学应当是在发展的前面
最近发展区的意义
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
2
3
支架式教学
• 支架式教学
教学支架案例1
教学支架的类型与实例2
教学支架类型
实例
1.示范
美术课教师在让学生自己尝试一种新画法 之前,给学生做了演示性绘画。
2.大声思维
物理课老师在黑板上解决力学问题时,边示 范边将她的解题思路大声地说出来。
3.提问
在给学生做示范并大声思维后,物理老师向 学生提出几个关键性问题
4.调整教学材料 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生投蓝技术时先 降低了蓝球筐的高度,当学生熟练后, 再将 筐高度升起。
项目二 心理发展与教育
任务二 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个体发展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联系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成长,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体重的增加、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较高的水平。
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一)、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的特征。
首先,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当一种心理活动处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而进行的孕育新的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儿童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在有意无意地为下一发展阶段作准备,并且每一个发展阶段又是儿童先前成长发育与经验的结晶。
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定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转变,因质变,使得儿童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于是心理发展过程就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与年龄相联系的。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的是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说一般,是由于它是某个年龄段的儿童普遍具有的说典型,是由于它代表了该阶段儿童心理的特色说本质,是因为它足以作为该年龄阶段的标志,以区别于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目前,心理学依据儿童在一定时期内所表现出的共同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儿童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二)、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这些能体现出基因型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把遗传所确定的发展程序体现出来。
2015年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重点2.2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内容目录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第二节小学生的认知发展(重点)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重点)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知识点一、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含义(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含义【重点】(一)人格的含义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同一性的基础。
2.自主感对羞耻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4.勤奋感对自卑感(6、7—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该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谨慎的选择和决策,尤其体现在职业定向、性别角色等方面。
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这些方面,或者他们根本无法在其中作出选择,就会导致角色混乱。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人格的发展阶段(二)人格的发展阶段【高频考点1】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第12页,共36页。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的社会文化理论
•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论 认为,认知发展多数是由机体外部向内 发生的。 • 维果斯基的主要假说是:个体头脑 之中的或者说内部的过程起源于个体同 别人的相互作用。
• 使用支架的教师不仅能对儿童已发展和正在发 展的认知技能做出反应,还能对他们已发展和正在 发展的社会情绪需要和行为做出反应。
第23页,共36页。
4.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 儿童通过将外部的对 话加以内化来学习 • 儿童并不总是以最高 能力水平进行反应的 • 语言和思维密切而复 杂地联系在一起
• 感知运算阶段(sensorimotor stage) • 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stage) • 具体运算阶段(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 形式运算阶段(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第11页,共36页。
3.皮亚杰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第24页,共36页。
四.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与教育
• 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 是指个体获得一系列特质而使自己不同于 其他人的发展过程。 • 社会发展(social development)是 个体习得如何与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从 而成为社会人的发展过程。
第25页,共36页。
第6页,共36页。
4.领域一般性与领域特殊性的认知发展 • 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在论及发展观点 上的另一个分歧是: • 一般性领域发展(Domain-general development)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 生。 • 特殊领域性发展(Domain-specific development)则是以不同的速度发生在 不同领域。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在教育领域,认知心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研究人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发展,并提供了许多有关学习和教育的宝贵见解。
本文旨在探讨认知发展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来促进有效的学习方式。
认知发展的重要性认知发展是指个体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随着时间逐渐成熟和完善的过程。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将认知发展视为学习的基石,因为它影响着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各种认知任务,如记忆、思考、解决问题等,来不断扩展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因此,了解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教育者来说至关重要。
认知发展阶段根据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感觉运动期,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前运算期的儿童开始展现出一些符号能力,但仍局限于具体的实物;具体运算期则见证了儿童对具体对象的逻辑操作能力;最后,形式运算期的儿童则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
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学习策略的应用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和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它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获取和处理信息。
认知心理学中的学习策略包括记忆策略、理解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等。
学生可以通过掌握这些学习策略,提高信息的吸收和利用效率。
积极的学习策略包括精确的记忆技巧,例如分块记忆、联想记忆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此外,学生还可通过预习、复习和总结等策略来巩固所学内容,以及通过讨论和应用知识来加深理解。
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了解认知发展和学习策略对于指导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设计中,教育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处于具体运算期的学生,教育者可以通过教用具体的实物和情境教学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注意一、注意概述: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和变化、新异性);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情绪、兴趣等)(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
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三)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主要有三种情况:(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四)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二)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1)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2)注意教室内的环境(干净、整齐、装饰简洁朴素);(3)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4)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1)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2)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3)借助教具吸引学生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四)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2. 激发学习动机;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五)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第二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两者数值上成反比关系。
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联觉)二、知觉1.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联系:(1)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2)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实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
区别:(1)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事物的整体属性;(2)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3)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4)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更复杂。
3.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其中运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又叫最佳运动或Phi运动)、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时期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自主运动(在暗室里,如果点燃一支香薰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就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4.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的理解性:是以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有三大功能: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与预测。
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保持不变。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二)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 观察的概念: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 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3. 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三节记忆一、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二、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一)识记: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分类:(1)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
(二)保持和遗忘1. 保持的概念: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 遗忘及其规律: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或提取都叫遗忘。
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曾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系列位置效应;(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
4. 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3)压抑(动机)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4)提取失败说: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叫“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
遗忘不是因为存储在尝试记忆中的信息消息,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
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5)同化说(认知结构说):奥苏贝尔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当人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就可以以此来替代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简化,从而减轻记忆负担。
这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在有意义学习中,也有可能以原有的观念来替代表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新观念,从而出现记忆错误。
这是一种消极的遗忘,要积极避免。
(三)回忆或再认1. 回忆的概念和分类: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的目的、任务,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追忆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回忆,同时具有有意回忆、间接回忆的特点,是需要意志努力和克服一定困难的回忆。
回忆通常以联想为基础。
2. 再认的概念: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根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1. 合理安排教学;2.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3.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4.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5.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6.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二)根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 复习识记要得当(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间隔复习,循环复习);2. 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 复习次数要适宜(复习内容的数量要释放,提倡适当的过度复习,达到150%);4. 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 注意用脑卫生。
四、记忆系统:信息首先进入瞬时记忆,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加工再存储入长时记忆中,而这些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到短时记忆中。
(一)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1. 瞬时记忆的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 瞬时记忆的特点:时间极短(图像0.25-1秒,声像2-4秒);容量较大(9-20个bit);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 瞬时记忆的编码:图像记忆(主要编码形式)和声像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