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3.学会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画面深度和距离感。
4.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二、教学步骤
1. 引入(10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绘画作品,讨论画面中物体大小的变化以及画面的深度感等现象。
2. 理论讲解(1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让学生了解透视的表现方式。
3. 练习(30分钟)
1.让学生在纸上先画一个正方形,然后将正方形分成四个小正方形,分别对四个小正方形用近大远小进行填充,体验近大远小的作用。
2.让学生在放置好的静物摆放中,选取一个主题,如“小河流”,“树林”,“小小房屋”等,然后要求在画纸上绘制出这个主题的静物画,并且要注意到近大远小的
作用,让画面产生深度感。
4. 总结(5分钟)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此次课堂学习内容,总结大家的感想,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三、教学重点
1.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学会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来表现画面深度和距离感。
四、教学难点
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如何表现近大远小。
五、课后练习
1.完成练习内容并将绘制的画交给教师进行评价。
2.在家用不同的物品进行练习,并尝试给画面增强深度感。
3.观察自己身边的景色,体验近大远小的感受并整理出自己的心得。
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 林间小道 荷 霍贝玛 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 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 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林奇
雅典学院
意 拉斐尔
平 行 透 视
只 有 一 个 消 失 点
有 两 个 消 失 点
透视现象,是一种近大远小的自然现象.常用来表现物体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原理是
透视现象
透视现象,是一种近大远小的自然现象.常用来表现物体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的原理是客观物体因与人眼(视点)的远近距离和空间方位的不同,在视觉上引起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或近长远短等形象变化。
1、透视现象:对你所要画的东西,视觉上对物体都会有差异,因为光是直线的,看到的不可能是整个物体的每个面,都会产生透视。
2、透视法:是绘画术语。
画家在作画的时候,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
因为透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采用“焦点透视”,它就像照相一样,观察者固定在一个立足点上,把能摄入镜头的物象如实地照下来,因为受空间的限制,视域以外的东西就不能摄入了。
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视方法。
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运用这种独特的透视法的结果。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本册书以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
本节课《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运用。
教材内容丰富,步骤清晰,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美术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指导。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有一定的感知,但未能上升到理论层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理解透视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知道透视原理及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
3.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运用。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和理解透视现象,并在绘画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透视现象。
2.示范法:教师示范绘画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透视原理的运用。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透视原理,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透视原理、生活实例、绘画步骤等。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3.准备一些透视现象的生活图片,用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图片为什么看起来那么真实?它们与透视现象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讲解透视原理,如近大远小、平行线汇聚等,并结合生活实例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计算公式
近大远小计算公式
近大远小是指一个物体在远处的时候看起来较小,而在近处的时候看起来较大。
这种视觉现象可以通过数学公式计算。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计算近大远小的公式。
1.透视公式(近大远小的线性比例关系):
透视公式是一种线性比例关系,它描述了在透视投影下一个物体的尺寸与它与观察者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该公式可以表示为:S=I*K 其中,S表示物体在观察者视线上的实际尺寸;
I表示物体在离观察者d单位距离处的尺寸;
K是一个常数,通常被称为透视因子。
透视公式的原理是,当一个物体离观察者越近,其投影在视线上的尺寸就越大。
透视因子K可以通过实验获得或者根据视觉感受确定。
2.距离平方递减公式:
距离平方递减公式是一种非线性比例关系,它描述了物体尺寸在远处看起来缩小得更快,而在近处看起来缩小得更慢的关系。
该公式可以表示为:S=I/(d^2)
其中,S表示物体在观察者视线上的实际尺寸;
I表示物体在离观察者d单位距离处的尺寸。
距离平方递减公式的原理是,距离的平方增大得更快,因此物体的尺寸看起来缩小得更快。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公式都只是近似描述了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公式。
总结一下,近大远小的计算公式有透视公式和距离平方递减公式。
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计算物体在不同距离处的大小变化。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丨苏少版
消失点随着视点的移动而移动
地面的纵向线、天花板、上下门窗框等等
,
师生评议
通过观察思考找出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疏远密等常见的透视现象
激发学生的兴趣
表现这些规律,使我们的画面的空间感更强,更具有真实感的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演示学习透视的基本画法
展评要点
透视规律的准确表现,线条的组织运用
(3)描绘细节
布置写生作业,提出作业要求
运用我们学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表现方法写生我们的楼道
学生作画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观察教具并思考
(1)关门与开门时,门有什么透视变化?
(2)甬路近处与远处一样宽吗?
(3)门与影壁一样高吗?
(4)甬路上的地砖砖缝疏密程度有什么变化?
(公路、楼道铁路等
学生欣赏
谈感受
(消失为一点)
教学内容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学具进一步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归纳出在生活中其他类似的规律,初步尝试掌握简单的表现透视规律的绘画方法。通过直观演示与照片写生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在造型表现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并学会表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等透视现象
板书设计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视平线
近高远低、
近宽远窄 消失点
近实远虚?
作业
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完成一幅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绘画作业
自评
反思
教学难点
透视现象的表现方法。
教具
自制教具、课本、范画
学具
作业纸、铅笔、
课型
造型表现
日期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人美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观察能力: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提高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视觉敏感度;2.美术表现能力:学习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提升学生在美术作品中表现空间感的能力;3.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将透视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发挥个性和创意;4.美学鉴赏能力:分析经典美术作品中的透视应用,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通过实现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使学生在掌握透视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升美术学科素养。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他们能够积极思考并运用透视知识解决问题。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如何将透视原理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针对这个问题,我应该在实践活动中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鼓励学生多尝试、多思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透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让我很欣慰。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的观点较为片面,需要我在引导时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全面地分析问题。
1.在导入新课环节,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动画、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新课讲授中,注重讲解与示范相结合,让学生在观看示范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透视原理。
3.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4.在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线性透视原理和透视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透视现象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一幅画作中表现道路向远方的延伸感。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
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美版(杨力)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材内容丰富,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美术技能为主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6.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一课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例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发现和掌握透视现象的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观察能力,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透视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对美术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表现。
五. 教学方法1.观察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发现和分析透视现象的规律。
2.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绘画实践,掌握透视原理及应用。
3.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
2.画纸、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相关图片和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发现透视现象的规律。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透视原理进行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引导和辅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心得。
教师点评,巩固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5.拓展(5分钟)鼓励学生发挥创新意识,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进行更广泛的绘画创作。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视觉的一种感受,理解物体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透视规律。
知道什么是视角、视平线、消失点。
2、能运用纸材制作表现近大远小的小学具,总结出近大远小的规律,绘制一幅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作品。
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制作和绘画实践等活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透视知识,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用美术的眼光去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
2、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逐步形成学生对西方绘画艺术的理解。
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客观物象所呈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方式:采用欣赏、分析、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物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其规律。
教学手段:采用课件展示,教师演示,学生制作小学具等教学手段完成教学。
技术准备:一是搜集大量的景物图片供学生欣赏和分析,从中发现、总结透视规律;二是搜集各类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作品图片导入环节首先播放动画片段《喜羊羊与灰太狼》(灰太狼被炮竹炸飞),请学生说说灰太狼怎么啦?并重复慢速播放“炸飞”片段,让学生细心体会灰太狼的身体由大变小最后消失的过程。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怎么样在一个平面内表现出物体远近的关系。
板书: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新授部分(一)分析透视规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透视规律)播放ppt课件,展示林荫道建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景物大小、高低、宽窄的变化。
教师设问:这些变化有规律吗?知道什么是透视吗?根据学生回答,在白板上进行填空: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请学生读一读。
教师谈话:我们看景物时,近处的很清楚,远处的呢?学生齐答:不清楚。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人美版 (10)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洛阳市老城区实验小学刘雪杰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伸向远方的路,风景图片,认识各种透视现象,并在平时的绘画中加以运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1、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2、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知识。
课前准备:课件、图画、直尺、胶棒等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为了创建卫生城市,打造魅力洛阳,我们学校的学生自觉养成打扫卫生的好习惯。
这不,今天中午,孩子们在打扫走廊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出示:学生打扫走廊的情景。
3、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二、感受体验透视现象1、出示透视现象的概念。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景物近大远小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透视现象。
2、解释透视现象的概念。
3、观察图片,感受透视现象。
师:了解了透视现象以后,我们来观察图片,感受透视现象的神奇。
(出示走廊图片):你发现近处的建筑空间和远处的建筑空间在大、小上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后,归纳总结: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板书:近大远小)师:近处的栏杆与远处的栏杆在高、低上有什么变化?走廊的路面呢?学生观察后总结: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
(板书:近高远低、近宽远窄)4、思考:这些透视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出示风景图片):从图中你能看到那些透视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师:马路向远方延伸到尽头,以及路两边的树在马路的尽头汇集在一起,出现了什么情况?(消失到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心点。
过心点做一条水平直线就叫视平线,心点就在视平线上。
视平线和心点是距离我们眼睛最远的地方,我们所看到的所有景物就是由距离我们最近处的:最大的、最高的、最宽的、最清晰的逐渐向视平线上的心点消失,从而形成透视现象。
5、那么,透视现象在画面中如何体现出来呢?师范画:在黑板上范画一张风景画。
三、欣赏名画、小朋友作品中的透视现象师:来欣赏大师和小朋友的作品,了解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艺术魅力。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平行透视 ▏人美版(北京)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6课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平行透视▏人美版(北京)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透视的基本概念。
2.通过实测、观察与绘制,认识平行透视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使用钢笔或直角尺绘制平行线条的能力。
4.反复演练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
5.感受平行透视在构图、布局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平行透视的基本知识。
2.练习使用钢笔或直角尺绘制平行线条。
3.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将其应用到作品中。
2.教学难点1.理解平行透视的概念。
2.熟练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图片,让学生回想一些近大远小的例子,例如远处的建筑物、树木、电线杆等等。
2.知识点讲解在学生回想的过程中,老师可以进行平行透视的初步讲解。
平行透视是一种透视方式,能够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的景象。
在平行透视中,平行线条在透视图中仍然是平行的。
3.示范演示老师可以现场展示一下如何使用钢笔或者直角尺画平行线条,以及如何根据摆放的位置和大小来确定绘制的比例。
4.练习操作让学生画一些简单的物体,例如房屋、桌子与椅子等,并且根据实际大小比例绘制平行线条,观察最终的效果。
5.作品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创意,创作一幅画作,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创作符合要求的平行透视画作。
四、教学提示1.学生在练习与作品创作时,需要先确定好透视位置和比例,然后再进行绘制。
2.学生需要不断的练习,不断的演练,才能真正的理解平行透视的概念。
3.教师在引导学生创作时,要注意学生的兴趣与创意,不能框死学生的想象力。
五、教学检测教师可以采用口试、笔试、作品评估等多种方式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检测。
口试:询问学生平行透视的相关概念与技巧。
笔试:给学生提供一些透视图,让学生根据比例和透视技巧都画出完整的图像。
作品评估:根据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包括:比例准确性,钢笔运用技巧,造型效果,色彩等各个方面。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生活中具有透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2.知识讲解与示范:
-系统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采用图示、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4.培养学生对生活中透视现象的观察和感知能力,提高其绘画创作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培养其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2.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透视技巧。
3.学生完成绘画作品后,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共同总结绘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绘画技巧。
2.强调透视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实践。
3.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绘画练习,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高其绘画技能。
4.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能力,促进共同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增强其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
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美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
四、讲评上节课作业
1.自评:让学生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展示,说说自己的作品名称,觉得自己的作品什么地方制作的棒?
2.互评:学生之间相互谈谈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共同的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
3、作品展示(注意激励学生,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透视现象是否正确?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根据激励性的原则,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我结合学生作品的不同特点,肯定孩子们的各种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
点评时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找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
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艺术拓展
德育教育:引入思想品德教育或爱国主意教育
课堂小结: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
这一环节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六、板书设计
第三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近大远小
近疏远密
近宽远窄
七、教学反思。
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评课稿
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评课稿一、引言在人美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是一篇关于透视原理的重要内容。
透视是绘画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通过巧妙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可以让作品更加立体和真实。
本评课稿将对这一课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二、课程目标•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能够在实际绘画中运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绘画技巧。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3.1 教学内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概念介绍。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
•绘画实践活动。
3.2 教学方法•班课讲授:通过互动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观察练习:让学生观察各种真实物体,感受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绘画实践: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绘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绘画中灵活应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画作和照片,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画作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知识讲解1.教师简要介绍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对该概念有初步的认识。
2.教师通过投影或黑板进行实际示范,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表现和运用,例如远处物体较小、近处物体较大等。
4.3 观察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的物体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远近关系和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物体是否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4.4 绘画实践活动1.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幅简单的透视画作素材,例如一条笔直的铁路,让学生尝试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进行绘画。
2.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绘画工具和涂料,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操作。
3.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空间,让学生自主发挥和创作,同时在需要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学生是否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进一步了解视平线、消失点等浅显的透视知识,能设计制作一件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小学具或画一幅近大远小的透视图。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用艺术手法进行空间表现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视平线、消失点等浅显的透视知识,能设计制作一件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小学具或画一幅近大远小的透视图。
教学难点:对透视知识的理解、表现。
艺术实践:设计制作一件表现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小学具,或画一张近大远小的透视图。
教学准备:计算机、具有透视现象的示范图片、POWERPOINT程序、学生透视练习使用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