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重组案例学习

合集下载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例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例

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例1. 阿贝尔断舍离公司(Able Debt Relief)阿贝尔断舍离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债务重组和债务解决服务。

然而,由于公司高昂的运营成本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阿贝尔断舍离公司逐渐陷入了财务困境,无法偿还债务和承担日常开支。

面对破产威胁,阿贝尔断舍离公司决定进行破产重整以避免破产清算。

公司首先委托了一家专业的财务顾问公司对其债务情况进行评估,并制定了一份详细的重整计划。

根据计划,公司将与债权人进行谈判,争取债务减免和延期支付等优惠条件。

同时,公司还计划通过裁员、关闭不盈利的分支机构等方式降低成本,并寻求新的投资者以注入资金。

在进行了几个月的谈判和重整工作后,阿贝尔断舍离公司成功达成了与债权人的协议。

根据协议,公司的部分债务得到了减免,并获得了一定的还款宽限期。

同时,公司还成功引入了新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为公司提供了迫切需要的资金。

通过这些措施,阿贝尔断舍离公司成功地避免了破产,并重新恢复了业务。

2. 华开能源公司(Huakang Energy)华开能源公司是一家在中国上市的煤炭开采和燃煤发电公司。

然而,由于能源行业的结构性问题和环保政策的改变,华开能源公司逐渐陷入了经营困境,无法偿还大量的债务和应付日常开支。

面对严峻的局势,华开能源公司决定进行破产重整以寻求生存。

公司首先成立了一个由专业人士组成的工作组,负责制定重整计划和与债权人进行谈判。

根据重整计划,公司计划剥离非核心资产,减少债务负担,并进行内部优化以提高效率。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华开能源公司成功与债权人达成了一份重整协议。

根据协议,公司将部分资产出售以偿还债务,并获得了一定的还款宽限期。

同时,公司还引入了新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为公司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战略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华开能源公司成功地度过了经济危机,并取得了新一轮的发展。

总结: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公司与债权人、投资者等各方进行艰辛的谈判和合作。

企业破产重整案例_共10篇.doc

企业破产重整案例_共10篇.doc

★企业破产重整案例_共10篇范文一:企业破产重整价值评估案例分析案例分析!≤≥00√j≤≯ji;。

l蓄_-企业硅产重整价值评估案例分衍文/栾甫贵李佳j的《企业破产法》07月1开始实施,于20年6日并且在重整560.万元。

第五,01176小额普通债权,沧化的小额债权共计278月y程序方面作了重要修改,l设立了破产重整制度。

破产立法在解决债务人有限财产的分配的同时,也为有生存希望的企业提供可选择的破产方式。

本文对河北沧州化学工业股份有限公家,债权总额39.万元。

0366()北沧化重整受偿额和受偿比例的确定二河1沧化破产重整计划中的现金流入。

根据河北沧化重整计.司重整案例进行分析力图对我国其他企业破产重整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破产重整是指在企业无力偿债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划以及20年和20年的年报对沧化的重整情况进行分析,0708其现金流入主要来自资产重整收入和债务人经营方案的现金流入。

程序,对企业进行生产经营上的整顿和债权债务关系上的清理,希望企业通过重整摆脱困境,偿还债务以及重获经营能力。

企业进行破产重整具有债务清理和企业拯救的双重目的,从而在根本上解决债务人所面临的经济困境。

本文通过分析河北沧沧化的资产重整收入包括整体转让沧州沧井化工有限公司和揭阳华南沧化实业公司这两个控股子公司的收入。

沧井化工有限公司已经被破产清算,其破产财产通过竞拍方式被河北大众拍卖有限责任公司以人民币10060万元竞得。

沧化持有沧井化工7%的股权,5因此,沧化获得10020万元竞拍资金,全部用于偿还债务。

揭阳华南沧化实业公司仍正常运营,采用市场比较法对转让收入进行计算,选择的参照企业为与揭阳华南沧化实业公司业务相似同样是沧化控股子公司的沧州沧骅化学品工业有限公司。

沧骅化学品工业公司20年的营业收入是205533087202.8元,资产总额为860188,2371.元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的比值是4037.。

运用市场比较法计算揭阳华南沧化实业公司的价值,2将沧骅化学品工业公司的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的比值作为参照化的重整计划来计算沧化的重整和清算债权受偿比例.从数值上判断企业是否应该重整,结合沧化破产经营情况,并总结沧化成功的关键,为我国其他企业破产重整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分析框架。

企业破产法律案例(3篇)

企业破产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网络技术等业务。

公司成立初期,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加剧、管理不善以及外部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XX科技在近年来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最终陷入破产境地。

2018年,XX科技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被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起破产清算申请。

经人民法院依法审查,认定XX科技符合破产清算条件,遂裁定宣告XX科技破产清算。

二、案件审理过程1. 破产申请与受理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并附具了相关证据材料。

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XX科技符合破产清算条件,遂裁定受理该破产案件。

2. 管理人指定与接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在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指定管理人。

本案中,人民法院指定了ABC律师事务所担任XX科技的管理人。

管理人接管后,依法对XX科技的财产、业务、人员等进行了全面调查。

3. 债权申报与确认管理人接管XX科技后,依法公告了债权申报期限。

债权人按照公告要求,向管理人申报债权。

管理人依法对申报的债权进行了审查,并确认了债权。

4. 破产财产的清理与分配管理人接管XX科技后,对破产财产进行了清理。

在清理过程中,管理人发现了部分财产存在权属争议。

经人民法院依法审理,确认了破产财产的范围。

在破产财产分配阶段,管理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共益债务和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

剩余财产按照债权比例进行分配。

5. 破产程序的终结在破产财产分配完成后,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提交了破产清算报告。

经人民法院审查,认为XX科技的破产清算程序已经终结,遂裁定终结破产程序。

三、案件分析1. 破产原因分析XX科技破产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市场竞争加剧,导致公司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其次,公司管理不善,内部腐败现象严重,导致公司经营状况恶化;再次,外部经济环境不佳,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营。

企业破产重整评估案例

企业破产重整评估案例

企业破产重整评估案例今天咱就来唠唠一个企业破产重整评估的超有趣案例。

一、案例主角:倒霉蛋儿制造公司(化名哈)这个倒霉蛋儿制造公司呢,曾经那也是风光无限,生产的小玩意儿在市场上可受欢迎了。

但天有不测风云,随着竞争对手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技术还越来越先进,再加上公司内部管理有点乱,就像一群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这倒霉蛋儿制造公司的业绩就像坐滑梯一样,“嗖”地一下就滑到了谷底。

最后呢,负债累累,只能申请破产重整啦。

二、评估团队入场:侦探般的存在。

这时候,评估团队就闪亮登场啦。

就好比一群超级侦探,要把这个企业从里到外查个底朝天。

1. 资产清查:翻箱倒柜找宝贝。

首先是固定资产。

那些厂房啊,机器设备啊,有些看着破破烂烂的,就像被遗忘在角落里的旧玩具。

评估师们可不能被表象迷惑,得仔细看看这些设备还有没有剩余价值。

比如说有几台老机器,虽然年代久了,但经过评估师的专业眼光一打量,发现这机器的某些部件还是很值钱的,可以拆下来单独卖个好价钱呢。

再看看存货。

仓库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产品,有的已经积压了好几年,都快长蘑菇了。

评估师得区分哪些是还有市场需求的,哪些是只能当废品处理的。

这就像在一堆杂物里挑宝贝,得把那些还有希望变回钱的东西挑出来。

2. 负债核查:解开债务的乱麻。

负债这一块可真是个大麻烦。

这公司欠了供应商的钱、银行的贷款,还有员工的工资啥的。

评估师要像会计界的福尔摩斯一样,一笔一笔地核对清楚。

有些债务可能存在争议,比如和供应商之间的合同条款有些模糊不清,评估师就得去查原始文件,找当时参与谈判的人了解情况,就为了确定到底欠了多少钱。

3. 市场前景评估:预测未来的魔法。

虽然这公司现在落魄了,但评估师们得看看它还有没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他们调查市场趋势,发现这个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还是有一些细分市场有潜力。

比如说,现在大家对环保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倒霉蛋儿制造公司如果能调整生产方向,生产环保型的小玩意儿,说不定就能重新赢得市场的喜爱。

破产重整十大案例分析

破产重整十大案例分析

破产重整十大案例分析破产重整是指企业因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导致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务而申请破产,并通过破产法律程序进行资产清算和债务重组,最终实现企业的再生。

下面我们将分析十大破产重整案例,希望能够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1. 高盛集团。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作为全球最大的投行之一,高盛集团也受到了重创。

然而,高盛集团通过削减成本、优化业务结构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度过了危机,实现了破产重整。

2. 通用汽车。

2009年,由于全球汽车市场需求下降,通用汽车陷入了破产的边缘。

但通过政府的援助和自身的努力,通用汽车成功地进行了债务重组,实现了破产重整,并在之后逐渐恢复了盈利能力。

3. 雷曼兄弟。

2008年,美国雷曼兄弟因次贷危机而宣布破产,成为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破产案例之一。

雷曼兄弟的破产重整案例,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成为了金融危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4. 惠普。

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惠普在2011年宣布将退出PC业务,并考虑出售个人电脑业务。

然而,在新任CEO的领导下,惠普进行了全面的业务重组和战略调整,成功地实现了破产重整,并重新找到了增长的动力。

5. 美国航空。

2011年,美国航空公司因高额债务和激烈的竞争而宣布破产。

在经过破产重整后,美国航空通过降低成本、优化航线网络等措施,成功地实现了盈利,并在2013年与美国航空集团合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

6. 庞氏骗局。

庞氏骗局是指某些投资公司通过向新投资者支付旧投资者的回报,来维持自己的经营,而不是通过真正的盈利。

这种金字塔式的投资骗局最终会因无法继续支付回报而破产。

著名的庞氏骗局案例包括伯纳德·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和麦迪夫人的庞氏骗局等。

7. 东芝。

2015年,日本知名企业东芝因会计丑闻而陷入了破产的危机。

在新任CEO的领导下,东芝进行了全面的业务重组和管理调整,通过剥离不良资产、优化组织结构等措施,成功地实现了破产重整,并逐渐恢复了盈利能力。

全国破产经典案例

全国破产经典案例

全国破产经典案例
1. 北京豪泰集团破产:豪泰集团是一家涉及房地产、医疗、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由于多年来盲目扩张和高风险经营,该集团面临严重的资金链断裂和债务问题,最终于
2013年宣布破产清算。

2. 海尔破产重整:海尔是中国家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由于业务扩张过快和金融债务的迅
速累积,海尔陷入严重的经营困境。

公司通过重组和剥离业务,成功实现了破产重整,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逐渐恢复了发展势头。

3. 东北特钢破产重整:东北特钢是中国最大的特种钢企业之一,由于行业竞争激烈、资金链断裂等原因,该企业在2015年宣
布破产。

经过政府支持和金融重组,东北特钢成功实现了破产重整,并于随后几年恢复了盈利能力。

4. 长城汽车破产申请:长城汽车是中国最大的SUV制造商之一,但在2019年遭遇销售下滑和盈利困境,随后宣布申请破
产重组。

长城汽车通过剥离非核心资产和实施公司内部改革,成功实现了破产重整,并逐渐恢复了盈利能力。

5. 九洲药业破产:九洲药业是中国一家大型制药企业,在
2017年因财务造假丑闻爆发而陷入破产。

九洲药业经历了资
产冻结和债务重组等复杂程序,最终在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成功实现了破产重整。

法律案例破产案例分析(3篇)

法律案例破产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及物业管理业务。

公司曾一度辉煌,拥有多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并在当地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然而,由于公司经营管理不善、市场环境变化等因素,导致公司负债累累,无法偿还到期债务。

2019年,该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法院受理该公司破产清算申请后,依法指定了破产管理人,并启动了破产清算程序。

经清算发现,该公司资产总额为5亿元,负债总额为8亿元,净资产为-3亿元。

破产管理人依法向法院提交了破产清算报告,并依法进行了债权人会议。

二、案例分析1. 破产原因分析(1)经营管理不善: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导致项目进度延误、成本增加,从而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2)市场环境变化:随着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实施,公司项目销售困难,资金回笼速度缓慢,加剧了公司的财务困境。

(3)债务负担过重:公司前期投资规模过大,导致债务负担过重,难以偿还到期债务。

2. 破产清算程序分析(1)破产申请与受理:该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法院依法受理了该申请。

(2)指定破产管理人:法院依法指定了破产管理人,负责该公司破产清算事务。

(3)债权申报与确认:债权人依法申报债权,破产管理人依法审查债权,确认债权。

(4)资产评估与变现:破产管理人依法对该公司资产进行评估,并采取拍卖、变卖等方式变现资产。

(5)债务清偿:破产管理人依法清偿债务,优先清偿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

(6)破产终结:破产管理人完成债务清偿后,依法向法院申请破产终结。

3. 破产清算结果分析(1)资产变现:该公司资产变现总额为4亿元,扣除破产费用、优先清偿债务后,剩余资金为1亿元。

(2)债务清偿:破产管理人依法清偿了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等优先债务,剩余债务为7亿元。

(3)破产终结:破产管理人完成债务清偿后,依法向法院申请破产终结,法院依法裁定终结该公司破产清算程序。

三、案例启示1. 企业应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以应对市场风险。

中国企业破产重组的20个典型案例

中国企业破产重组的20个典型案例

中国企业破产重组的20个典型案例1、无外部重组方参与破产重整——长航凤凰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航凤凰)系上市公司,是长江及沿海干散货航运主要企业之一。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财务费用负担沉重、航运运价长期低迷等因素影响,长航凤凰经营逐步陷入困境。

截至2013年6月30日,长航凤凰合并报表项下的负债总额合计达58.6亿元,净资产为-9.2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

经债权人申请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由于无外部重组方参与长航凤凰破产重整,如何通过长航凤凰自身筹集足够资产以提高普通债权清偿比例,以促使普通债权人支持重整是重整工作有序推进的重点。

为解决偿债资金筹集的问题,经过武汉中院与管理人多番论证,最终制定了以公司账面的货币资金、处置剥离亏损资产的变现资金以及追收的应收款项、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以及股票公开竞价处置等多种渠道的资金筹集方案。

实践证明,上述资金筹集方案具有可行性。

通过资产公开处置、出资人权益调整以及股票公开竞价处置,长航凤凰不但清偿了重整中的全部债务,同时,由于股票公开竞价处置产生溢价,公司在重整程序中依法获得了约7000万元的资金用于补充公司现金流。

2014年底实现净资产约1.2亿元、营业利润约2.24亿元,成功实现扭亏,股票于2015年12月18日恢复上市。

借助于破产重整程序,长航凤凰摆脱了以往依赖国有股东财务资助、以“堵窟窿”的方式挽救困境企业的传统做法,以市场化方式成功剥离亏损资产、调整了自身资产和业务结构、优化了商业模式,全面实施了以去杠杆为目标的债务重组,最终从根本上改善了公司的资产及负债结构,增强了持续经营及盈利能力,彻底摆脱了经营及债务困境。

2、普通债权人不同意重整计划——深中华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中华)系上市的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8月24日,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均为人民币5.5亿余元。

深中华生产的自行车曾远销欧美,市场占有度和知名度较高,但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深陷亏损境地。

公司破产法律案例分析(3篇)

公司破产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案例名称:某科技有限公司破产案)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技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信息服务业务。

公司初期发展迅速,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在行业内享有一定声誉。

然而,由于市场环境变化、管理不善、投资失误等多重因素影响,科技公司自2015年起陷入经营困境,债务累累,无法正常运营。

2018年,科技公司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案件概述本案中,科技公司总资产约为1亿元人民币,负债总额约为1.5亿元人民币,资产负债率高达150%。

公司主要债务包括银行贷款、供应商欠款、员工工资等。

法院受理科技公司破产重整申请后,依法成立了清算组,对公司的资产、债务、债权等进行了全面调查。

三、案件焦点1. 破产重整的可行性;2. 债权人的利益保护;3. 破产重整方案的制定与执行;4. 公司资产处置及债务清偿。

四、案例分析1. 破产重整的可行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重整。

本案中,科技公司符合破产重整的条件,且重整计划具有可行性。

首先,科技公司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拥有一定的客户基础和技术优势。

通过重整,公司可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债务重组,有望恢复经营。

其次,科技公司债务结构较为合理,银行贷款占比不高,大部分债务为供应商欠款和员工工资。

在重整过程中,可以通过债务减免、延期偿还等方式,降低债务负担。

2. 债权人的利益保护在破产重整过程中,债权人的利益保护至关重要。

本案中,法院依法保护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依法设立债权人会议,保障债权人参与破产重整的权利。

(2)清算组对债权进行核查,确保债权人的债权得到确认。

(3)在重整计划草案中,充分考虑债权人的利益,确保债权人的利益得到妥善安排。

3. 破产重整方案的制定与执行破产重整方案的制定是重整成功的关键。

实质合并破产的典型案例

实质合并破产的典型案例

实质合并破产的典型案例
实质合并破产的典型案例有:
1. 贵州渝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公司实质合并破产重整案:受煤炭行业产能政策调整、煤炭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渝能矿业公司及其子公司长期未能达到产能目标,财务负担沉重,长期拖欠职工工资,自2022年底停止生产经营,严重资不抵债。

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决定对渝能矿业公司及名下子公司进行预重整。

预重整期间,探索创新关联企业协调审理、实质合并模式。

对渝能矿业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混同情况进行重点审查,要求审计机构就财务是否混同出具专项报告,预重整期间的清产核资、债权申报与审查在假设实质合并重整前提下开展,为快速盘活企业资产打下坚实基础。

2. 徐州得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徐州瑞康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与苏醇公司实质合并破产重整案:三家公司基础和发展前景较好,酒精生产资质属于稀缺资源,具有重整价值。

因三家公司在经营、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出现高度混同,且区分各关联企业成员财产的成本过高,遂依照《全国法院破产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32条规定,依据管理人的申请,裁定三家公司实质合并破产重整。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可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

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11个

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11个

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案例1】12007年7月30日,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并同时指定了管理人。

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后,在清理其债权债务过程中,有如下事项:(1)2006年4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原材料而欠乙公司80万元货款未付。

2007年3月,甲乙双方签订一份还款协议,该协议约定:甲公司于2007年9月10日前偿还所欠乙公司货款及利息共计87万元,并以甲公司所属一间厂房作抵押。

还款协议签订后,双方办理了抵押登记。

乙公司在债权申报期内就上述债权申报了债权。

(2)2006年6月,丙公司向A银行借款120万元,借款期限为1年。

甲公司以所属部分设备为丙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并办理了抵押登记。

借款到期后,丙公司未能偿还A银行贷款本息。

经甲公司、丙公司和A银行协商,甲公司用于抵押的设备被依法变现,所得价款全部用于偿还A银行,但尚有20万元借款本息未能得到清偿。

(3)2006年7月,甲公司与丁公司签订了一份广告代理合同,该合同约定:丁公司代理发布甲公司产品广告;期限2年;一方违约,应当向另一方承担违约金20万元。

至甲公司破产申请被受理时,双方均各自履行了部分合同义务。

(4)2006年8月,甲公司向李某购买一项专利,尚欠李某19万元专利转让费未付。

李某之子小李创办的戊公司曾于2006年11月向甲公司采购一批电子产品,尚欠甲公司货款21万元未付。

人民法院受理甲公司破产申请后,李某与戊公司协商一致,戊公司在向李某支付19万元后,取得李某对甲公司的19万元债权。

戊公司向管理人主张以19万元债权抵销其所欠甲公司相应债务。

(5)甲公司共欠本公司职工工资和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37.9万元,其中,在2006年8月27日新的《企业破产法》公布之前,所欠本公司职工工资和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为20万元。

甲公司的全部财产在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仅剩余价值1500万元的厂房及土地使用权,但该厂房及土地使用权已于2006年6月被甲公司抵押给B银行,用于担保一笔2000万元的借款。

企业破产法律案例分析(3篇)

企业破产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IT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成立初期,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口碑,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之公司内部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因素,导致公司经营状况逐渐恶化,负债累累。

2018年,XX科技因资不抵债,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经审理,法院裁定XX科技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在重整期间,XX科技的主要债权人和债务人共同参与重整工作,希望通过重整程序挽救公司,实现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

二、案件焦点1. 破产重整的适用性:XX科技是否具备破产重整的条件?2. 重整计划的设计: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重整计划,保障债权人、债务人以及员工的合法权益?3. 重整计划的执行:如何确保重整计划的顺利执行,避免公司再次陷入困境?三、案例分析1. 破产重整的适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可以申请破产重整。

本案中,XX科技因资不抵债,符合破产重整的适用条件。

2. 重整计划的设计(1)债务重组:XX科技与债权人协商,达成债务重组协议,将部分债务转换为股权,减轻公司债务负担。

(2)资产重组:公司对部分资产进行处置,收回资金,用于偿还债务和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3)业务重组:公司优化业务结构,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4)人员重组:公司进行人员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提高管理效率。

3. 重整计划的执行(1)成立重整管理团队:由债权人、债务人、公司管理层以及专业人士组成重整管理团队,负责重整计划的执行。

(2)监督机制:建立监督机制,对重整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确保重整计划的有效实施。

(3)信息披露:定期向债权人、债务人以及监管部门披露重整计划的执行情况,提高透明度。

四、案例分析结论1. XX科技具备破产重整的条件,破产重整程序适用。

破产重整案例汇总

破产重整案例汇总

破产重整案例汇总破产重整是指企业在经营出现困难、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资产重组,以实现债务的偿还和企业的持续经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破产重整案例不断涌现,这些案例涉及各行各业的企业,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

本文将对一些经典的破产重整案例进行汇总和分析,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破产重整的过程和效果。

1. 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破产重整案例通用汽车是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之一,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由于销售下滑和高额债务,通用汽车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困境。

为了避免破产,通用汽车在2009年进行了破产重整,通过与美国政府和工会的谈判,实现了资产的重组和债务的减免。

破产重整后,通用汽车摆脱了财务困境,重新实现了盈利,并于2010年重新上市。

2. 东芝(Toshiba)破产重整案例东芝是日本一家知名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但由于其核能业务的巨额亏损,东芝在2017年陷入了严重的财务危机。

为了避免破产,东芝进行了破产重整,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裁员和债务重组等措施,实现了企业的资产重组和债务减免。

破产重整后,东芝成功摆脱了财务困境,并继续经营其核心业务。

3. 美国航空(American Airlines)破产重整案例美国航空是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之一,但由于高额债务和竞争压力,美国航空在2011年申请了破产保护。

通过破产重整,美国航空实现了债务的减免和成本的降低,同时进行了航线优化和员工裁员等措施。

破产重整后,美国航空摆脱了财务困境,重新实现了盈利,并于2013年成功退出破产保护。

4. 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破产重整案例美国钢铁公司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之一,但由于市场竞争和高额债务,美国钢铁公司在2001年申请了破产保护。

通过破产重整,美国钢铁公司实现了债务的减免和生产能力的调整,同时进行了裁员和工厂关闭等措施。

破产重整后,美国钢铁公司成功摆脱了财务困境,重新实现了盈利,并继续经营其核心业务。

中国企业破产重组的20个典型案例

中国企业破产重组的20个典型案例

中国企业破产重组的20个典型案例1、无外部重组方参与破产重整——长航凤凰长航凤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航凤凰)系上市公司,是长江及沿海干散货航运主要企业之一。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受财务费用负担沉重、航运运价长期低迷等因素影响,长航凤凰经营逐步陷入困境。

截至2013年6月30日,长航凤凰合并报表项下的负债总额合计达58.6亿元,净资产为-9.2亿元,已严重资不抵债。

经债权人申请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由于无外部重组方参与长航凤凰破产重整,如何通过长航凤凰自身筹集足够资产以提高普通债权清偿比例,以促使普通债权人支持重整是重整工作有序推进的重点。

为解决偿债资金筹集的问题,经过武汉中院与管理人多番论证,最终制定了以公司账面的货币资金、处置剥离亏损资产的变现资金以及追收的应收款项、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以及股票公开竞价处置等多种渠道的资金筹集方案。

实践证明,上述资金筹集方案具有可行性。

通过资产公开处置、出资人权益调整以及股票公开竞价处置,长航凤凰不但清偿了重整中的全部债务,同时,由于股票公开竞价处置产生溢价,公司在重整程序中依法获得了约7000万元的资金用于补充公司现金流。

2014年底实现净资产约1.2亿元、营业利润约2.24亿元,成功实现扭亏,股票于2015年12月18日恢复上市。

借助于破产重整程序,长航凤凰摆脱了以往依赖国有股东财务资助、以“堵窟窿”的方式挽救困境企业的传统做法,以市场化方式成功剥离亏损资产、调整了自身资产和业务结构、优化了商业模式,全面实施了以去杠杆为目标的债务重组,最终从根本上改善了公司的资产及负债结构,增强了持续经营及盈利能力,彻底摆脱了经营及债务困境。

2、普通债权人不同意重整计划——深中华深圳中华自行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中华)系上市的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8月24日,注册资本及实收资本均为人民币5.5亿余元。

深中华生产的自行车曾远销欧美,市场占有度和知名度较高,但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深陷亏损境地。

法律案例破产分析(3篇)

法律案例破产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一)案情简介本案涉及一家名为“X公司”的民营企业,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业务。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X公司凭借其优秀的项目定位和市场营销策略,取得了显著的业绩,成为当地知名的房地产开发企业。

然而,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不断收紧,以及公司内部管理不善等因素的影响,X公司逐渐陷入经营困境。

2019年,X公司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二)破产原因分析1. 宏观经济因素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高速发展期,房价不断攀升,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限售等。

这些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X公司作为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

2. 公司内部管理因素(1)决策失误:X公司在扩张过程中,盲目追求规模效应,导致项目分布过于分散,资金链紧张。

同时,公司决策层对市场形势判断失误,导致部分项目出现亏损。

(2)财务管理混乱:X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财务报表不真实、资金使用不规范等。

这些问题导致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困境。

(3)人才流失:由于公司内部环境不佳,导致部分优秀人才流失,影响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3. 法律法规因素我国《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X公司因经营困境,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符合破产重整的条件。

二、破产重整程序(一)申请与受理X公司向人民法院提交破产重整申请,经审查,人民法院裁定受理X公司的破产重整申请。

(二)债权人会议债权人会议是破产重整程序中的重要环节,X公司的债权人会议包括债权人、管理人、债务人代表等。

在债权人会议上,债权人可以提出债权申报、表决重整计划等事项。

(三)管理人接管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接管X公司,负责处理公司财产、债权债务、经营事务等。

(四)制定重整计划管理人组织债权人、债务人代表等制定重整计划,经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后,报请人民法院批准。

企业破产重整案例分析

企业破产重整案例分析

企业破产重整案例分析企业破产重整案例分析案例背景:2010年,某跨国汽车制造企业B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经营不善,面临严重债务危机。

B公司曾是全球汽车行业的领导者,但由于管理不善、产品竞争力下降,导致销售额持续下滑。

公司在多个国家设有工厂和销售网点,但由于债务问题的加剧,B公司宣布破产,并寻求破产重整,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重新调整企业的财务状况。

事件发生时间及经过:2009年初,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压力下,B公司开始面临销售额下降、工厂停产以及严重流动性问题。

公司负责人意识到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来挽救企业。

为此,B公司与律师事务所合作,制定了一项破产重整计划。

计划中包括债权人的债务重组,减少长期债务,并寻找新的投资者提供资金以帮助恢复业务。

2010年3月,B公司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并提出了重整计划。

根据计划,B公司将通过与债权人重新协商来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

在此过程中,公司的资产将被清点并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实际价值,并用于偿还部分债务。

债权人将被要求接受重组后的债务安排,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债权比例调整。

在整个重整过程中,B公司遭受了来自债权人、供应商以及员工的巨大压力和抵制。

债权人担心他们的贷款可能无法全部兑现,供应商担忧未来付款风险,员工则忧虑自己的工作和薪资待遇。

此外,政府机构还介入了重整过程,以确保法律程序以及当地劳工法的遵守。

在重整的过程中,公司积极寻找新的投资者。

经过多轮谈判,B公司最终与一家国际投资基金达成协议,后者同意提供大量资金用于还清部分债务,并为公司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以帮助其重建。

2011年初,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和协商,B公司的破产重整计划最终得以通过。

根据计划,债权人同意将一部分债务免除,并接受重组后的债务安排。

新的投资者注入了大量资金,帮助B公司恢复生产并提高产品竞争力。

律师的点评:这个案例展示了企业破产重整的整个过程。

B公司在遇到财务困境后,采取与律师事务所合作的正确决策,制定了一项破产重整计划。

建材市场破产重组案例

建材市场破产重组案例

建材市场破产重组案例咱今儿个就唠唠那个建材市场破产重组的事儿。

有这么个建材市场啊,以前可风光了,那是车水马龙,各种建材商家都挤破头想在里面占个摊位。

这个建材市场呢,叫啥名儿咱就先不说了。

它刚开始的时候,就像是个充满活力的小伙子,到处散发着赚钱的气息。

但是啊,这小伙子慢慢就走上了歪路。

为啥呢?管理上就乱成了一锅粥。

市场的管理人员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想法,弄得商家们都晕头转向的。

就好比你开个店,一会儿让你这么摆货,一会儿又说不行得换个样儿,这商家能不烦吗?再说说这租金,那是一个劲儿地往上涨啊。

商家们本来就被各种成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租金还像火箭似的往上冲。

就像一个人本来背着个小包袱能走得动,结果你不断往他包袱里加石头,最后肯定就走不动了。

很多小商家因为这个,都开始关门大吉了。

还有呢,周围新开了好几个建材市场。

那些新市场啊,就像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又干净又现代化,还有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吸引商家和顾客。

咱这老建材市场就像是个又脏又乱的糟老头子,一下子就失宠了。

顾客们都跑到新市场去了,老市场变得冷冷清清的。

这么一来二去的,这个建材市场就撑不住了,宣告破产。

不过呢,这故事可没就这么结束。

就像电视剧演的一样,有了转机。

有个大老板看中了这个市场的潜力。

他就想啊,这地方虽然现在破破烂烂的,但是地理位置好啊,就像一个处在黄金地段但是破旧的房子,只要重新装修一下,肯定能大放异彩。

于是他就着手进行破产重组。

这个大老板上来就先把管理团队大换血。

找来了一帮有经验、懂行的人。

这些人就像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士兵,把市场的管理弄得井井有条。

以前那种混乱的局面一下子就消失了。

然后呢,在租金方面,他没有像以前那样贪婪。

他根据商家的不同规模和经营状况,制定了灵活的租金方案。

就像是量体裁衣一样,让商家们都觉得很合理,大家也都愿意留下来继续干了。

接着就是对市场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

把市场装修得漂漂亮亮的,过道宽敞了,灯光亮堂了,还增加了很多公共休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产重组案例学习去年11月,由亿万富豪莱昂·布莱克(Leon Black)、马克·罗文(Marc Rowan)以及约书亚·哈里斯(Joshua Harris)掌控的强大并购投资机构——阿波罗(14.01, 0.43, 3.17%)全球管理公司(Apollo Global Management)完成了一项投资的退出。

这项投资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赚钱的私募股权投资交易。

该公司将化学品生产商利安德巴塞尔(98.38, 1.07, 1.10%)工业公司的股票分批次大量出售,总价值达数十亿美元。

显然,这是个正确的决定,因为不管按照何种指标衡量,这项投资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利安德巴塞尔公司主营塑料制造和石油精炼厂,总部位于鹿特丹,其主要行政办公室则设在休斯顿。

自2008年以来,阿波罗公司将投资于该公司的20亿美元变成了120亿美元,取得五倍投资回报,从而让其最大基金取得30%的净内部回报率。

这是一个惊人的成绩,尤其是对金融危机后的华尔街来说。

这笔交易让阿波罗公司私募股权投资成为业内最挣钱的公司,并借此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

该公司目前市值为105亿美元。

仅在去年一年里,哈里斯就从阿波罗公司获得了3.97亿美元的收入,而布莱克则将5.46亿美元揽入怀中。

虽然阿波罗公司的亿万富豪们决定从利安德巴塞尔公司退出,但有一位亿万富豪投资者却在继续加倍投注。

2013年,莱恩·布拉瓦尼克花费5.75亿美元从阿波罗手中买进利安德巴塞尔公司850万股股票。

考虑到原本的投资已经帮助他成为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如此高额的追加投资可谓史无前例。

对于他这样做的原因,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莱恩-布拉瓦尼克莱恩-布拉瓦尼克“理由很简单:如果连阿波罗公司都在卖出,你为什么还要买进?”布拉瓦尼克在一次难得的采访中告诉《福布斯》,“在我每一次增持利安德巴塞尔公司的股票之前,身边都有一些人会说这是一个错误,我应该卖出,而不是买进更多。

”不过,到目前为止,布拉瓦尼克做得很正确,非常正确。

自从他上一次从阿波罗公司买进大量股份以来,利安德巴塞尔公司的股价已经暴涨超过50%。

在华尔街历史上,像利安德巴塞尔公司这样的摇钱树并不多见,自该公司在四年前摆脱破产困境以来,其股票回报率达到了500%。

而57岁的布拉瓦尼克从中获得的利润尤其多,他一手组建了这家公司,又眼睁睁看着它失败并沦落到破产法庭,而后,他再次涉足这一资产,在第二轮投资中注入另一笔23.7亿美元的个人资金。

目前,布拉瓦尼克的投资总价值超过100亿美元,为他自己带来80亿美元的未实现个人获利。

《福布斯》认为这是有史以来个人从单笔投资交易中获得的最大利润。

尽管布拉瓦尼克目前登上新闻头条通常是因为他对媒体资产的投资,比如华纳音乐公司(Warner Music),或是他在耳机厂商Beats Electronics持有的股份,但相较于利安德巴塞尔公司带给他的回报——让他个人净资产突破200亿美元,在全球亿万富豪榜上位列第33位——那些投资只是助兴节目。

“这是一笔历史性的交易。

”野村证券(Nomura)私募股权投资银行部门的马克·艾普利(Mark Epley)说。

研究利安德巴塞尔公司重组案例的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金融学教授斯图尔特·吉尔森(Stuart Gilson)则表示:“就回报来说,它非常出色。

但是如果我们回想起2008年时那种末日般的感受,再看看这项投资当时所背负的巨大风险,那么这个结果显得更加了不起。

”布拉瓦尼克通过他的阿卡斯工业公司(Access Industries)持有利安德巴塞尔公司16%的股份,他认为还有更多的增长空间,并押注该公司的股价会继续上涨。

“我终于证明了自己的决定是对的,也为自己的投资决策感到自豪。

”他说,“而现在的问题是,这种好运是否会继续下去。

”当莱恩·布拉瓦尼克第一次拿到荷兰化工公司巴塞尔(Basell)的投资者备忘录时,它封面上有个64的编号,这引起布拉瓦尼克的一位同事的警觉,他劝布拉瓦尼克重新考虑这个投资决定。

为什么要投资一家已经有63位投资者考虑出手的公司?布拉瓦尼克没有理会,他想要创建一家全球性的化学品帝国,这就是他的切入方式。

作为美国公民,布拉瓦尼克出生在乌克兰,在俄罗斯长大。

1978年,21岁的布拉瓦尼克移民到了美国,后来从哈佛大学(Harvard)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在苏联解体后那段无所不可的时期,布拉瓦尼克跟他的俄罗斯同学维克多·维克塞尔伯格(Viktor Vekselberg)在石油和铝的交易中掘得了第一桶金。

布拉瓦尼克在俄罗斯的最大投资成就是秋明-英国石油(39.9, 0.77,1.97%)公司(TNK-BP)以及西伯利亚乌拉尔铝业公司(Sual),前者是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参与组建的合资企业,最终被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以5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后者是一家铝生产商,后来跟规模更大的俄罗斯铝业公司(Rusal)合并。

而布拉瓦尼克接下来的壮举则围绕着跟俄罗斯毫无瓜葛的化工公司。

2005年,在以50亿美元对巴塞尔公司(Basell)进行杠杆收购的交易中,布拉瓦尼克支付了其中的11亿美元。

之后,他又尝试收购其他化工企业——其中包括亨斯迈国际公司(Huntsman International)——但未能如愿。

2007年,布拉瓦尼克决定收购总部位于休斯敦的利安德公司(Lyondell)。

这家公司生产用于制造塑料的大宗化学品,同时还拥有炼油厂资产,公司的经营情况并不是特别好。

布拉瓦尼克一直密切关注着利安德公司,他收购了该公司8%的股份。

2007年7月,当布拉瓦尼克决定利用巴赛尔公司以每股48美元的价格(较市场价格有45%的溢价)收购利安德公司的控股股权时,他的同事感到很紧张。

艾伦·比格曼(Alan Bigman)是布拉瓦尼克的忠诚副手,已经为其效力了十年时间。

7月里的一天,比格曼在凌晨4:30惊醒,对这笔交易感到忐忑不安。

“我知道你已经下了决心。

”根据一份法庭文件显示,比格曼在写给布拉瓦尼克的信中这样写道,“但我对估值问题感到不安。

”布拉瓦尼克没有理会比格曼的意见,当另一位同事菲利普·卡辛(Philip Kassin,他也是巴塞尔公司的董事会成员)表达他的顾虑时,布拉瓦尼克也同样没有理会。

他告诉《福布斯》,员工可以说出他们的意见,但他“是拿自己的钱冒险,而不是他们的钱。

”2007年12月,巴塞尔公司在一项价值200亿美元的杠杆收购交易中兼并了利安德公司,于是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诞生了,它成为了世界第三大独立化工企业。

这项收购交易选择的时机极其糟糕,仅过了短短数个月,金融危机袭来,让这笔交易看起来简直是一场大灾难。

随着经济走向崩溃,被超过200亿美元债务拖累的利安德巴塞尔公司也撞上南墙。

化工订单没有了,休斯顿的炼油厂也发生了事故——一台大型起重机的吊臂倒塌,造成4名员工死亡;飓风“艾克”(Ike)则造成该公司位于得克萨斯州的工厂停产。

到2008年年底时,大约2,500名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15%)被解雇。

2009年年初,布拉瓦尼克推动利安德巴塞尔公司进入破产程序。

对他来说,这是一个耻辱的时刻。

“提出破产申请是我绝对不想再重复的经历,那真的是一个黑暗的时刻。

”在谈到那个时候时他如是说。

这也是他个人蒙受的最大财务损失。

他到底亏了多少钱,这也成为利安德巴塞尔公司债权人在诉讼中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他们对布拉瓦尼克提起诉讼,而官司至今尚未完结。

最保守估计,他至少亏了12亿美元。

但尽管如此,布拉瓦尼克仍然对这家公司的资产和潜在盈利能力深信不疑,他觉得该公司只是运气不佳,没赶上好时候。

布拉瓦尼克并非唯一有志于投资化工企业的亿万富豪。

阿波罗公司也涉足这个行业,其收购和持有的化工企业资产包括瀚森特种化学公司(Hexion Specialty Chemicals)以及迈图高新材料公司(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

这些公司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并拖累了阿波罗公司的业绩。

然而,跟布拉瓦尼克一样,哈里斯、布莱克和罗文了解这个行业,他们决定继续投资。

在利安德巴塞尔公司走上破产法庭之前,哈里斯以折扣价从步履蹒跚的花旗集团(Citigroup)手中买下了利安德巴塞尔公司的定期贷款(term loans)债权,并不断以低至五分之一的折扣买进该公司的银行贷款债权。

由于金融危机恶化,那些贷款债权的价值大幅缩水。

哈里斯知道华尔街有一些人觉得他失败了,但阿波罗公司的分析显示,只要不发生全球经济崩溃,对利安德巴塞尔公司的债务投资就会带来很好的收益。

“每天只要价格下跌,我们就会买进利安德。

我们有信念,而且我们是以超低价买进的。

”哈里斯告诉《福布斯》,“我们把自己在化工行业深厚的专业知识跟一个高度复杂的艰难历程匹配起来,因此这也在危机控制方面突出了我们的专长。

”哈里斯大胆投资了20亿美元,这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得以在破产法庭上将他的债权转换成利安德巴塞尔公司的大量股权,这也意味着跟布拉瓦尼克一道合作。

哈里斯和布拉瓦尼克是好友,他们目前仍有来往,而且他们的妻子也彼此认识。

尽管如此,他们之间也曾爆发了一场小冲突,争执的焦点是谁来主持“债务人持有资产”(debtor-in-possession)的破产融资——也就意味着谁拥有公司更多的控制权。

最后哈里斯胜出,他主持了80亿美元的破产融资,引入了创新的逐次递增(roll-up)投资策略,把阿波罗公司的部分债权调整到资本结构中更高的位置。

哈里斯和阿波罗公司另外两名代表成为利安德巴塞尔公司的董事会成员,他们在公司重组过程中跟布拉瓦尼克及其团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总体而言,我们跟阿波罗公司拥有非常良好的合作关系。

”布拉瓦尼克说,“这种关系有时候很紧张,这是因为我们在一开始有些不同的利益诉求。

”破产导致布拉瓦尼克丧失了他在利安德巴塞尔公司持有的股份,但他找到了重新持股的办法,主要是通过与债权人的私下交易以及在粉单市场(Pink Sheet)购买股票——利安德巴塞尔的股票正是在该市场进行交易。

布拉瓦尼克还让自己新聘请的主要顾问斯蒂芬·库珀(Stephen Cooper)进入了公司董事会。

库珀曾在安然公司(Enron)破产重组时担任其首席执行官(他现在是布拉瓦尼克旗下华纳音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利安德巴塞尔公司在破产法庭上甩掉了拖累它的重负,其中包括垃圾合同和高成本资产,并关停了位于得克萨斯州和德国的运行成本昂贵的工厂。

它将自己的债务负担缩减至25亿美元,砍掉了17亿美元的年利息费用。

利安德巴塞尔公司还请来了新任首席执行官吉姆·加洛格利(Jim Gallogly),他曾执掌雪佛龙(94.41, 0.63, 0.67%)菲利普斯化工有限公司(Chevron Phillips Chemical C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