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1.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构成的一个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食物链本质上是能量流动途径。

物质循环:物质元素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循环活动。

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

物流具有量不变性和循环性特点。

库(pool):研究生态系统中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中贮存的数量。

流通率表示生态系统库与库之间流通的速率,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通过的量表示。

周转率 = 流通率 周转时间 = 库中营养物质流通率 库中营养物质4.生态系统的自校稳态和生态平衡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使系统的各个参数趋向于在一个恒定水平附近波动。

生态平衡:如果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相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

5.生物圈是经过非常漫长的地质年代发展起来的,并且是诸物种协同进化(coevolution )的历史。

6.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l .陆地生态系统1.1 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1.2 草原生态系统 1.3 荒漠生态系统2.水域生态系统2.1 湖泊生态系统 2.2 河流生态系统2.3 海洋生态系统{海岸带生态系统(潮上带、潮间带、河口) 岛屿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外海和大洋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7.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纬度梯度 深度梯度 延伸梯度2.海洋环境的主要分区水层部分和海底部分水层部分:浅海区(大陆架水体,深200m ,宽80km ),大洋区海底部分:海岸带:潮间带(过渡带),潮下带(低潮线-20m 海底)大陆架和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大洋底:深海平原,洋中脊,深海沟图2.1 海洋环境主要分区(引自Tait 1981)上 层 中 层 深 海 海 面 200 m 1,000 m 4,000 m 11,000 m 深 渊大陆缘水层区 大洋区 浅海区海岸(沿海带)浅海带深海带深渊带陆地图2-13.海洋沉积物(一)大陆边缘沉积(陆源沉积)经河流、风、冰川等作用从大陆或邻近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 ×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

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讲义——海洋生态学

讲义——海洋生态学

第九章 海洋污染与环境管理

海洋自然保护区 指以保护海洋为目的,在海域、岛
屿和海岸带对选择的保护对象,依法划出一定的面 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海洋自然保护 区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 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 的现象。


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包括集群、同伴、种内竞争等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与被食、种间竞争、合作与共生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 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 用。 群落演替,指一定区域内,群落中生物种群被别的 生物种群所取代的过程,群落组成向一定方向产生 有顺序的演变过程。
海洋生态学提纲
1. 2. 3.
4.
5. 6. 7. 8.
9.
绪论 生态学基础 水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性 浮游植物种群动力学 浮游动物种群动力学 海洋生物群落动力学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过程 近海生态系统 大洋生态系统 海洋污染与环境管理
第一章 绪论 生态学基础

生态学的研究层次
细胞 组织 器官 个体 微观
东海是西太平洋边缘海之一,它西北接黄海,东北一济州岛东 南端至日本长崎半岛连线与朝鲜海峡为界,东及东南以日本 九州,琉球群岛及我国台湾岛连线与太平洋相接,南以福建 与广东省交界处的南澳岛和台湾省南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为界 。北宽南窄,NE~SW向长度约1300km,东西向宽约740km ,总面积为77×104km2。平均水深370m,最大水深2719m.东 海在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的交汇地带,是 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典型发育地区。东海气温四季变化明 显,气温时空变化的大形势反映了典型的季风特征。东海春 季表、底层溶解氧等值线呈扇形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此时东 海陆架浮游植物活动比较旺盛。夏季则由于温度升高,溶解 氧溶解度降低,整体上溶解氧含量低于春季水平,且溶解氧 等值线扇形分布被打破。

海洋生态学 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 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海洋生态学第一章1.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2)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3)生命通过生殖得以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4)生物体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5)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2.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总称。

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衡量物种多样性的指标:①物种总数;②物种密度;③特有种比例4.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和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5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指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最大容量。

大气、土地、动物和植物受到污染物的最大限制。

第二章1.海水的物理特性和生态意义物理特性: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生态意义:由于海水的强溶解性,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无机盐,如氮和磷。

同时,海水具有透光性,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光条件。

此外,海水富含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

在这些条件下,生活在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质。

在海洋环境中,由于海水浮力在支持、传播和保护这些生物方面的作用,大量小型、简单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

海水的比热和流动性较高,使水温、pH值和环境因素相对稳定,有利于生物体的分布和扩散。

2.根据生命史中漂浮生命阶段所占的时间,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② 阶段性浮游生物:指在生命史的某一阶段生活在浮游生物中的生物体,以及生活在底栖生物(或游泳生物)中的成虫。

通常是底栖或游动生物的卵和幼虫。

它出现在每年的某个季节,具有周期性。

③暂时性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生活。

海洋生态学复习大纲

海洋生态学复习大纲

海洋生态学复习大纲海洋生态学复习大纲绪论生态学的一般定义: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海洋生态学的定义: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

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

海洋环境与陆地和淡水环境有着很大的不同,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既表现有一般生物共同的规律,同时也表现出有它们所特有的特点。

三个优先研究的领域: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m)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同位素的应用对海洋学研究也有巨大贡献)第一章生态系统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并且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

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食物链类型:牧食食物链或称植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碎屑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寄生食物链食物网(food web)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一种生物往往有多种食物对象,同一种生物也可被多种摄食,因此一种生物不可能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

食物网更能真实地反映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解)自养生态系统的自养成分和异养成分在空间上通常是分层的。

上层的“绿色带”自养代谢最旺盛,称为生产层;下层(陆地土壤或水域沉积物)则是光照条件很差或无光照的“褐色带”,异养代谢最为旺盛。

(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主要在林冠上占优势,在乔木层之下依次还有灌木层、操本层和地被层,共四个层次结构,它们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湖泊、池塘等水域生产系统也有明显分层现象。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有机体与其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分子生态学:以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分子进化,种群遗传,物种形成与进化生态学效应与规律的科学。

3、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关于生态学的定义有何新的内涵?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已经不仅是生物科学中揭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已经成为指导人类对自然的行为准则的一门学科。

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高度概括为“人类生存的科学”。

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4、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1)在海洋初级生产力方面发现初级生产力是由再生产力和和新生产力两部组成,初步估计新生生产力在总初级生产力中所占比例,并且与海洋生物泵过程及海—气之间的CO2交换联系起来。

(2)在食物网结构研究中发现微型生物食物网结果及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3)在生物地化循环方面对包括以碳为主的各种元素循环的源,汇集其与全球生态平衡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4)发现热液口,冷渗口生态系统,对海底生物也有新的认识。

1、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1) 地球表面大部分为海水覆盖,海洋约占地球面积的71%,平均深度为3820m,最深处超过10000m。

海洋的空间总体积达1370×106km3,比陆地和淡水中生命存在空间大300 倍。

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单位。

2) 大洋区是海洋的主体,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海洋具有三大环境梯度,即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①纬度梯度主要表现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维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

国科大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国科大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种群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关键种自身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补充)冗余种:自身的消失或削弱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的物种集合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生物量谱:某一粒径级生物量除以粒径宽度,作为标准化的生物量。

以标准化的生物量为纵坐标,以个体生物量为横坐标,在双对数坐标上的分布模式,即生物量谱。

粒径谱:将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从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直至鱼类和哺乳类,都视为“颗粒”,并以等效球径表示大小。

生物量在对数粒径级上的分布称为粒径谱。

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就称为生物泵,也称CO2泵或软组织泵。

高斯假说:或称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生产力金字塔:随着营养级逐渐向上,其净生产呈阶梯状递减,形成生产力底宽上窄的塔形锥体,叫生产力金字塔或能量金字塔。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边缘效应: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往往有过渡地带称为群落交错区,在群落交错区中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此时的深度被称为补偿深度。

生态灾害:指由于生态系统平衡改变所带来的各种始未料及的不良后果。

主要有以下类型:1水土流失2土地沙化与流沙扩展3森林、草原退化 4环境污染上行控制(bottom-up control ):较低营养层次(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如植食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调控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

海洋生态学考试复习《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一、绪论1、生态学定义: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生态学基本知识1、种群定义: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2、自然种群基本特征(1)、空间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分布范围,其中有各种环境资源条件。

(2)、数量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数量变动规律。

(3)、遗传特征:种群是一个基因库,种群通过交换遗传因子而促进种群的繁荣。

3、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或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的最适密度。

4、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随机分布;规则分布;成群分布5、集群现象及其生态学意义:自然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往往形成或大或小的群,它是种群利用空间的一种形式。

有利:(1)集群有利于个体交配与繁殖。

(2)集群对种群内各个体间起着很大的互助作用,当鱼类遇到外来袭击者时,可能立即结群进行防卫,往往只有离群的个体才被凶猛的袭击者所捕食。

(3)群体的集群索饵也显示出有利的作用,当鱼群中一部分遇到较好的食物环境时,会停留在这个区域,其余部分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围绕这一地区环游,以便都能获得较好的食物。

(4)在游动时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力学条件,比单独行动时减低阻力,游泳的效率最高。

(5)集群可能改变环境的化学性质,已有研究证明,鱼类在集群条件下比营个体生活时对有毒物质的抵御能力更强,这可能与集群分泌黏液和其他物质以分解或中和毒物有关。

不利:(1)目标大,有造成大量被捕食的危险。

(2)具有争食和食物限制的不利影响。

6、最大出生率:当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此条件下的出生率称最大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或称生态出生率。

7、生理寿命:生物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达到生理上衰老而死亡的寿命,称生理寿命。

生态寿命:种群在自然环境下常受到一些不利生态条件的影响而死亡,这种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种群内个体的平均实际寿命称为生态寿命。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一、填空题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学说。

二、名词解释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1、真光层:也称透光层,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其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2、海洋动物的昼夜垂直移动:一般认为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所谓“最适光强”假说即认为浮游动物是停留在最适光强区,当光照超过其最适光强时,动物表现为负向光性;低于最适光强时,表现为正向光性,从而引起动物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行为3、生物发光的生物学意义: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识别同类、控制集群、引诱异性);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如深海鱼类;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

4、密度制约机制:这类因素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动,当种群达到一定大小时,某些与密度有关的因素就会发生作用,而且种群受到影响部分的比例也与种群大小有关。

5、r-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能力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r-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变的栖息生境。

6、K-选择:逻辑斯蒂生长曲线中表示环境所受负载的最大种群密度的参数,这类生物称为K-对策者,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子代死亡率低,适应与稳定的栖息生境。

7、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地理区域或自然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所组成的一个集合体。

8、如何理解捕食者-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答:①捕食者调节被食者种群的动态,防止被食者种群产生剧烈波动,维持被食者种群的相对稳定。

②当捕食者捕食被食者种群中那些体弱或有病的个体时,不仅对被食者的繁殖和增长无损害,反而可以提高被食者的种群素质。

③广食性种类有利于被食者的共存。

9、种间竞争:指两个或更多物种的种群对同一资源(如空间、食物、营养物质等)的争夺,通常在同一地域内,种类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0、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8章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8章

第八章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化循环第一节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一有机物质的分解作用及其意义(一) 什么叫分解作用初级生产的产品和固定的能量经由食物链中各种异养生物的消费、传递,形成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同时,动植物也不断产生有机碎屑。

这些物质也贮存一定的潜能,通过分解者生物的作用逐渐降解,颗粒有机物逐渐腐解为溶解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为较简单的有机物,最终转变为无机物质;同时能量也以热的形式逐渐散失。

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

初级生产的产品和固定的能量经由异养生物的消费、传递形成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有机物质通过分解者的作用逐渐降解;颗粒有机物腐解为溶解有机物;复杂有机物之间分解为简单有机物,最终变为无机物质;能量以热的形式逐渐散失。

矿化作用(mineralization) :分解过程中原先结合在有机质中的无机营养元素(N, P等 )释放出来;分解:有机物逐步降解;矿化:无机物的释放;碎裂:在物理的和生物作用下,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的碎屑;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淋溶:可溶性物质被水所淋洗出。

(二) 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三个阶段淋滤阶段:可溶性物质从碎屑中转移出来的,沥滤出可溶或水解的物质,被异养生物吸收利用,同时产生CO2和无机盐(不一定有微生物参与) 分解阶段:主要通过微生物的降解(酶)作用实现;在该阶段,颗粒有机物质的化学成分不断变化耐蚀阶段:上一阶段尚未分解的有机物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降解过程,还有的可形成海洋腐殖土(marine humus)—难分解的、以腐殖酸为主的有机聚合物分解过程的强度和特征决定于分解者、被分解有机物的组分和理化环境条件。

沥滤、降解及异养生物消耗等过程是由多种生物反复的共同作用完成的,且这三个过程是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其作用,在不同阶段作用大小不同;各种有机碎屑的分解与碎屑食物链密切联系,包括颗粒有机物和溶解有机物的反复再循环。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6章

海洋生态学讲稿第6章

第六章海洋初级生产力第一节海洋生物生产及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一海洋生物生产力(一) 生物生产力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或积累)有机物的能力1 初级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

初级生产力包括总初级生产力(gross, 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et, NPP):(1) 总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生产的总有机碳量;(2) 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量扣除呼吸消耗量。

呼吸作用通常估计为总初级生产力的10%左右。

2 次级生产力(secondary productivity)各级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利用已生产的有机物经同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物质(表现为生长、繁殖)的速率,即消费者能量储存率。

3 群落净生产力(net community productivity)在生产季节或一年的研究期间内未被异养者消耗的有机物质的储存率,即:群落净生产力=净初级生产力-异养呼吸消耗。

4 现存量与周转率(二) 初级生产过程的基本化学反应1 光合作用海洋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过程是光合作用过程。

叶绿素:将吸收的光能直接过通过电子传递给光合系统。

其吸收峰仅限于某些波长范围;叶绿素a吸收范围652~700 nm,吸收峰670~695 nm;海洋藻类的辅助色素(accessory pigment): 吸收的波长与叶绿素不同,可以吸收其它波长的可见光,但不能进行电子传递。

2 化学合成作用化学合成细菌(chemoautotroph) 借助简单的无机化合物(CH4、H2S等)氧化获得能量,还原CO2,制造有机物。

H2A+H2O → AO+4H++4e-H2A代表还原性无机物(如H2S);AO为氧化终产物(如SO42-)。

以下步骤与光合作用的有关反应类似,即利用所产生的还原能[H++e-]一部分用于合成ATP,另一部分用于还原NAD。

4H++4e-+ADP+Pi+(O2) →ATP + 2H2O2H++2e-+NAD →NADH2再用来合成碳水化合物,与上述暗反应相同。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复习材料(海洋生态学)

一、填空题1、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分布特征、数量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2、群落的稳定性包含弹性(resilience )或恢复力和抗性(resistance)或抵抗力两层含义。

3、海洋生态系统两类最典型的食物链是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4、游泳动物的洄游类型主要包括产卵洄游(生殖洄游)、索饵洄游(摄食洄游)、和越冬洄游。

5、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 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 200-2000um 。

6、生物学过度捕捞的三种类型包括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型过度捕捞和生态系统型过度捕捞。

7、种群的空间分布模式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成群分布三种类型。

8、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9、鱼类洄游通常包括产卵(生殖)洄游、索饵(育肥)洄游和越冬洄游三种类型。

10、微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是 2-20um ,中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为 200-2000um ,大型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范围 2-20mm 。

11、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种群调节的内源性因素主要包括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因子调节三种学说。

二、名词解释1、动态生命表:又称股群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是根据观察一群同期出生的生物的存活情况所得数据而编制的。

2、补偿深度:太阳辐射进入海水后,随深度的增大而减弱,当至一深度处,光合作用所产氧的量恰好等于其呼吸作用时消耗的量,这一光照强度即称为补偿点或称补偿光强度。

补偿点所在的深度即称为补偿深度。

3、饱和光强:在低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成正比关系。

随着光强的继续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达到最大值,这种光强称饱和光强。

4、最大持续产量: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是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目标。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包括绝对容量和年容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态学复习题不完整版一.名词解释1.海洋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是研究海洋生物与各种海洋栖息地环境间相关关系的科学。

简单地讲就是研究海洋生物生存方式的科学。

(PPt Chapter 000 P25)2.可持续发展:在生存与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的情况下,改善让人类的生活质量,发展不应以其他集团或后代为代价,也不应危机其他物种的生存。

P43.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也就是说,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少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P484.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物对各种环境因子的适应有其生态学上的耐受限度,如某一因子的量增加或降低到接近或超过这个限度,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就受到影响,甚至死亡,因此生物只能在该因子的最小量和最大量之间正常生存。

P485.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群落中(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生态位不仅说明生物居住的场所(占据的空间),而且也要说明它吃什么、被什么动物所吃、它们的活动时间、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以及它对群落发生影响的一切方面。

就是说生态位是某一物种的个体与环境(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环境)之间特定关系的总和。

P956.生境或栖息地:某些特定的生物种群或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P477.碎屑食物链:海洋碎屑主要来源于死亡的海洋动、植物残体以及他们排除的粪团等颗粒有机物,这些颗粒有机物可被食碎屑的消费者利用。

以食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称为碎屑食物链P1486. 牧食食物链(植食食物链):通常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组成的食物链。

8.种群(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

种群内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P669.生物群落(biocoenosis:生物群落简称群落(community),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

P8810.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

如果去除,群落将失去原来的特征,同时将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

P8911.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对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

P9012.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的过疏和过密带队种群的生存和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optimum density),这就是所谓的阿利氏规律。

P6713.高斯假说(Gause’s hypothesis)或竞争排斥原理(Principle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P94 14.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再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光合作用中生产的有机碳总量。

P117再生N(regeneration nitrogen)或称再循环N(recycled nitrogen):主要是NH4+-N新N(new nitrogen):主要是NO3--N再生生产力(regenerated production):由再生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新生产力(new production):由新N源支持的那部分初级生产力。

P136 15.微型食物网:将溶解的有机物通过细菌二次生产后形成的一样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摄食关系称为微型食物环。

P15016.分解作用:动植物不断产生的有机碎屑也贮存一定的潜能,通过分解者生物的作用逐渐降解,颗粒有机物逐渐腐解为溶解有机物,复杂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有机物,最终转变成无机物质;同时能量也以热的形式逐渐散失。

这个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

P17417.: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栖息于一定环境的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每个物种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总称。

因此,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基本层次。

P32418粒径谱:某一特定生态系统各粒度级上的生物量分布将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顺营养层次向上总生物量略有下降。

若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

P15919.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氧化亚氮和甲烷等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段的红外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这就是温室效应。

P31720.生态系统管理:指在对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应性的管理策略,以维持、保护或恢复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与服务的可持续性。

P33021.牧食食物链生态学二.简答题(有两题大伙自己在书本上找找呗)1. 海洋生态学有哪些重要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成果?P5发展趋势1)海洋科学各分支学科联合开展的综合性海洋调查推动海洋生态学成为一门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

2)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推动了生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的紧密结合3)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加速海洋生态学的发展研究成果:1)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2)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的研究。

3)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4)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5)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6)大海洋生态系统研究。

7)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8)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9)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10)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2. 海水中、的来源与消耗途径有哪些?P62O2来源:空气溶解与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海洋生物呼吸、有机物质分解、还原性无机物氧化。

CO2来源:空气溶入、动植物和微生物呼吸、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少量CaCO3溶解消耗:主要是光合作用,一些CaCO3形成也消耗CO23. 比较说明R选择和K选择生物的典型特征和生活史差别。

P77r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r-对策者,种群密度很不稳定,因为其生境不稳定,种群超过环境容纳量不致造成进化上的不良后果,它们必然尽可能利用资源,增加繁殖,充分发挥内并增长率。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高,寿命短,个体小,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高,具较强的扩散能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生境。

K-选择的这类生物可称K-对策者,其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经常处于环境容纳量K值上下,因为其生境是长期稳定的,环境容纳量也相当稳定,种群超过K值反而会由于资源的破坏而导致K值得变小,从而对后代不利。

在这种稳定的生境里,种间竞争很剧烈。

这类动物通常是出生率低,寿命长,个体大,具较完善的保护后代的机制。

子代死亡率低,扩散能力较差,适应与稳定的栖息4.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P31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富有生活的结构,一般个体都很小。

作用: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

有些浮游生物可以作为判别水团、海流的指示种,有助于了解海流和水团的移动,怕段不同海流的交会锋面,对探索一个海流余脉的分布有重要作用。

一些浮游生物尸骸沉积海底,这些沉积物对海洋地质及海底环境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不同粒径的浮游生物基本可代表一定的生物类别。

不同粒径浮游生物存在一定的食物关系,对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有重要意义。

5. 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生态作用。

P51垂直分布:⑴透光层,也称真光层(euphotic zone 或photic zone):有足够的光可供植物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量超过植物的呼吸消耗。

⑵弱光层(disphotic zone):在透光层下方,植物在一年中的光合作用量少于其呼吸消耗,但光线足够动物对其产生反应。

⑶无光层(aphotic zone)日光射入海水后,一部分被海水吸收,同时,其中悬浮的或溶解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光有选择性的吸收与散射,因而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弱,水平分布:太阳辐射具有明显的纬度梯度:热带海区一天中白天与黑夜各约12h,温带海区夏季光照时间超过12h, 冬季少于12h在极区,持续6个月的低能光照与6个月的黑暗交替。

: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光的强度和照射时间有纬度梯度和季节周期,除两极外其他地区有昼夜交替现象。

强度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弱,北半球夏季强,冬季弱,低纬短波光多,随纬度的增加长波部分也增加。

从日照时间上看,除赤道附近昼夜时间整年都基本一样外,其他维度上只有春风和秋风时昼夜时间大致相等。

作用:1.海洋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存储化学能,是海洋生物能量的最初来源。

2'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3'生物发光可作为同种集群的识别信号;作为对捕获物的一种引诱;作为一种照明和对肉食性敌害的一种警告或利用光幕来掩护自己.4.光照使水温维持在一定得范围内。

5. 光是影响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6. 研究海洋新生产力的现实意义?P143新生产力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阐明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新生产力的研究对阐明全球碳循环过程有重要意义新生产力是海洋渔业持续产量的基础7. 海洋主要栖息地类型及其环境特点?①沿岸、浅海生态系统②沿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③沙滩④河口、盐沼和海草场⑤红树林沼泽⑥珊瑚礁⑦近岸上升流区⑧深海区⑨热液口区和冷渗口区8.为什么沿岸浅水区往往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P250沿岸浅水区由于水深较浅,在风和波浪的作用下,很少出现持久性温跃层,波浪和潮汐作用也可能影响到海底,阜阳羊水不至于被局限在底部。

近岸水域的营养盐可因大陆径流而得到额外补充。

在大陆架外缘的海区,由于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可能形成陆架坡折锋,也促进了真光层营养物的补充。

因此,沿岸浅水区往往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

或者:沿岸、浅海区(包括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的水体和海底)是海洋中生产力很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海域。

潮间带各种理化因子复杂多变,生境最主要特点是更替地暴露于空气和淹没于水中。

自潮间带向外海延伸,水文、理化因子变化梯度逐渐减小。

三大功能类群组成有一定的特点,浮游植物个体相对较大;多数底栖动物产生浮游性幼体,生物分布的分带现象明显。

游泳生物以鲱科鱼类最为重要,世界渔业大部分捕获量是少数几种生活于浅海区的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