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合集下载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地震勘探名词解释(随身携带版)

振动图:从某一确定距离观察该处指点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形。

波剖面:某一确定时刻观察质点位移与波传播距离关系的图形。

隐伏层:指初至折射波法中不能探测到的地层。

(两类:一类是层状介质 中的低速夹层,由于V 上>V 下,因而在低速夹层的上界面不能产 生折射波而形成隐伏层。

另一类;虽然波速逐层递增,但其中某 层厚度很小,所形成的折射波不能出现在初至区,而是隐藏在续 至区中难以识别)波前扩散:地震波由震源向周围介质传播,波前面越来越大,就是说越来 越远地离开震源,其振幅也越来越少。

吸收系数:吸收作用使地震波的振幅随传播距离成指数减小,而减小的快慢又与岩石的物理性质和波的振动频率有关,常用吸收系数表示波损失:反射波在离开反射点的振动方向相对于入射波到达入射点的振动 相差半个周期。

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瑞雷面波:分布在自由界面附近并沿自由界面传播的面波。

勒夫面波:当存在一速度低于下层介质的表面时,在低速带顶、底界面之间产生一种平行于 界面的波动。

散射波:相对于波长较小或可比时则发生散射。

斯奈尔定理:是描述反射波和透射波射线几何关系的一个定律,所以又称为反射透射定律。

其主要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入射线、反射线、透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即射线平面)②入射角=反射角③透射角取决于入射角和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比值PV V V =='=211sin sin sin βαα 式中v1、v2分别为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速,p 为射线参量纵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可分辨的最小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地震记录沿水平方向可分辨最窄的地质体的宽度第一菲涅尔带:地表点震源发出的球面波到达界面时的波前面,与前面相距1/4波长先期到达的另一波前面在界面上形成的圆杨氏模量:当弹性体在弹性限度内单向拉伸时,应力与应变的比值。

泊松比: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总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1、振动:物体围绕一个中心做往复运动波动:各振动在空间上的传播射线平面(三线所决定平面):由入射线、反射线和过反射点界面法线所组成的平面称为射线平面。

振动图:固定空间位置,观察r处质点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形。

波剖面:固定某时刻,观察质点位移随距离变化规律的图形。

时距曲线:表示某一波阻抗差界面反射波传播时间与炮检距关系的曲线,称为时距曲线。

2、平均速度:地震波垂直穿过地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地震波速度称为均方根速度,这种近似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射线的偏折。

叠加速度:由共中心点道集速度谱求出的速度。

对一组共中心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病进行动校正;当某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叠加速度。

层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层的速度。

等效速度:在均匀介质条件下,理论双曲线与实际反射波时距曲线最佳拟合的介质速度。

视速度:不沿射线方向测得的传播速度。

视周期:从振动图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时间称为视周期。

视频率:视周期的倒数称为视频率。

视波长:从波剖面中可得到的相邻两峰或两谷间的距离称为视波长。

视波数:视波长的倒数称为视波数。

地震地质条件:在一个地区能否有成效的应用地震勘探,来研究地下地质构造的条件。

具体可分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和深地震地质条件。

激发条件:是指震源种类、能量、周围介质的情况等与激发地震波密切有关的各种条件。

对陆上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埋置岩性和深度等。

对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

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

接收条件:是指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

具体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和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
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和反射的现象来揭示地
下结构和地质信息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波的产生:地震勘探通常使用地震震源产生地震波,常见的震源有爆炸震源、震源车和振动器。

这些震源产生的能量以压力波和剪切波的形式向地下传播。

2.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反射、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受地下介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的影响。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下介质的密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性质有关。

3. 地震波的接收: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会与地下介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反射波和透射波。

地震勘探使用地震检波器(如地震仪、地震传感器)记录这些反射波和透射波的到达时间和振幅。

4. 地震数据的处理和解释:地震勘探采集到的地震数据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和解释,包括数据采样、滤波、叠加、偏移等处理步骤。

然后利用地震数据的到达时间和振幅信息,通过地震反演等方法,推断地下结构和地质信息,如地层分布、岩性、裂缝、断层等。

综上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和反射特性,通过记录和解释地震数据,揭示地下结构和地质信息。

这种方法在石油勘探、地质灾害研究、地下工程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2)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 (2)

57.地震标准层 58.断面波 59.水平切片
二、填空题
1.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____________所发生的_________或________的变化,就 叫做_____________形变. 2. 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__________,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__________ 其受外力时的形状,这样的特性称为_________.这种物体称为____________. 3. 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___________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 ___________具有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__________形变.也产生 ___________形变. 4. 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形变或___________ 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__________物质,作用其上的外力________作用力延 续时间的_____________,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____________、压力等外界条 件. 5. 地震波遇到岩层分界面时主要产生两种波是_________和_______. 6. 一个谐振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个量确定的改变其中 的任一个量, 振动波形都会发生改变. 7. 描述滤波器的特性有两种方式,在时间域用__________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 特性;在频率域, 则用_______________响应描述滤波器的特性. 8. 由时间域函数到频率域的变换称为______________由频率域到时间域的变换 称为_______________. 9. 滤波器的输出信号, 等于滤波器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褶积. 10. 理想低通滤波器,适用无_______________干扰,而_______________干扰较 严重的地区. 11. 如果反射波的频谱 S(f)和干扰波的频谱 N(f)是______________的即当 S(f) ≠0 时, 则 N(f)=0; 当 S(f)=0 时则___________,这时可采用频率滤波的方法. 要求滤波器的频率响应 H(f), 在_________的频谱分布区为 1,而在 ______________的分布区为零.即:X(t)→X(f)=S(f)+N(f),X^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应用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应用

地震勘探的原理及应用1. 地震勘探的原理地震勘探是一种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性来获取地下结构信息的方法。

地震勘探的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假设:1.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会遇到不同密度、不同速度的介质。

根据介质的物理性质不同,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有相应的速度变化。

这种速度变化导致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路径发生偏折、折射和反射,从而提供了地下结构的信息。

2. 地震波与地下结构的相互作用导致地震波的衰减和改变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与地下结构发生相互作用。

地震波的能量在与地下结构相互作用时会发生衰减,即地震波的振幅逐渐减小。

同时,地震波也会因为地下结构的反射、折射等作用而发生衰减,波形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衰减和改变,可以推断地下结构的性质和分布。

2. 地震勘探的应用地震勘探在地质科学研究、地下工程勘察和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2.1 地质科学研究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研究地下岩石、沉积物的分布和结构。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变化和波形改变,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岩石类型、厚度、形态等信息。

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地质学家了解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地下断裂带等地质现象,进而预测地震风险和地质灾害。

2.2 地下工程勘察地震勘探在地下工程勘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建设大型工程项目(如大坝、地铁、隧道等)前,需要了解地下的地质条件和结构,以便选择合适的工程设计方案。

地震勘探可以提供地下土层、岩石、裂隙等的信息,帮助工程师在进行工程勘察和设计时避免地质灾害风险,减少工程风险并提高工程质量。

2.3 矿产资源开发地震勘探可以在矿产资源勘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波形改变,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存在矿产资源。

地震勘探可以帮助勘探人员找到矿脉、矿体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并预测矿体的形态、规模和品位等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名词解释:1、布格重力异常:是野外重力观测数据经过布格校正以后得到的重力异常,它是由地下矿体或构造等局部地质因素在测点处引起的引力的垂向分量。

2、磁异常:地下含有磁性的地质体在其周围空间引起的磁场变化。

3、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为寻找油气田或其它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

4、地震子波:当地震波传播一定距离后,其形状逐渐稳定,具有2-3个相位,有一定的延续时间的地震波,称为地震子波,它是地震记录的基本元素。

5、纵波(P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有时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

6、横波(S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有时也称为切变波。

7、体波:当纵波和横波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时合称体波。

8、面波: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上传播的一类特殊波。

最常见的面波是沿地面传播的瑞利波。

其特点是低速(通常小于横波速度)、低频、强振,是一种干扰波。

9、多次波:在一个或几个界面中经过两次或两次以上重复反射或折射而到达地面的地震波。

多次波是一种干扰波。

10、波阻抗:地震波传播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Z=ρ·V)。

它是研究界面上地震波反射强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11、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也叫几何地震学,主要用于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12、时距曲线: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传播时间t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之间的关系曲线。

t=f(x)=f(x,v,h)13、自激自收:激发点和接收点在同一位置上的野外工作方式。

14、炮检距: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坐标原点)距离x15、地震波动力学:研究地震波在运动状态中的能量、波形、频谱等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是地震资料地层、岩性解释的基础。

16、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关系的总和称为该振动的频谱,包括振幅谱和相位谱。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资料整理

地震勘探原理(上)---------陆基孟主编(精华部分)一、名词解释1.综合平面法: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也显示观测到的地段。

2.偏移距:为炮点与最近检波点的距离。

3.波剖面:在某时刻,以质点所在的位置为横坐标,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为纵坐标,画出某时刻振动情况(波形曲线),称为波剖面。

4.道间距: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5.干扰波:指妨碍追踪和识别有效波的波。

如面波、多次反射波。

6.(非)纵测线: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作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测线上,叫非纵测线。

7波前(后):振动刚开始与静止时的分界面,即刚要开始扰动的那一时刻。

同样,振动刚停止时刻的分界面为波后。

波前或波后是用面表示的,不是曲线。

二、简答题1、共炮点与共中心点的区别:1)共反射点时距曲线只反映界面上的一个点R的情况,而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反映的是一段反射界面的情况。

2)地震勘探上习惯把x=0时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叫做t0,即t0=2h0/V。

在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上,这个t0反映激发点O处反射波的垂直反射时间(也叫做回声时间),在共反射点时距曲线上,t0时间代表共中心点M处的垂直反射时间。

2、动静校正的区别:动校正: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纵到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得到x/2处的t0时间。

这一过程叫做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校正量均为正值。

静校正:为了改善地震剖面的质量,需要表层因素的校正,即为静校正。

不同位置(偏移距x),不同的深度(h),动校正量不同,静校正量可为负值。

3、组合与叠加在压制干扰波上的区别:在实际效果中,n 次叠加的统计效果要比n 个检波器组合的好。

原因在于组合是同一次激发,由n 个检波器接收到的信号的叠加,检波器接收到的随机干扰是由同一震源在同一时间产生的。

而多次叠加中一个共反射点道集的各道,是在各次激发时分别接收到的,因而记录下的随机干扰是由震源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激发,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的,多次叠加中各道的随机干扰更符合“互不相关”的条件。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地震勘探原理与解释私人整理版

绪论部分地震勘探①它是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勘探方法②包括三种方法:反射波法地震勘探方法、折射波法~、透射波法~③原理是利用地震波从地下地层界面反射至地面时带回来的旅行时间和波形变化的信息推断地下的地层构造和岩性地震勘探的生产过程及其任务①野外采集工作(在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地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记录下来)②室内资料处理(利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及计算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③地震资料的解释(综合其他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地下构造特点说明并绘制主要层位完整的起伏形态图件,最后查明含油气构造或者地层圈闭,提供钻探井位)油气勘探的方法特点方法有:地质法,物探法,钻探法①地质法是通过观察,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地层,对地质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了解一个地区有无生成石油和储存石油的条件,最后提出对该地区的含油气远景评价,指出有利地区②物探法是根据地质学和物理学原理。

它是利用各种物理仪器在地面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③钻探法就是利用物探提供的井位进行钻探,直接取得地下最可靠的地质资料来确定地下的构造特点及含油气的情况。

第一章地震波运动学子波具有确定的起始时间和有限能量的信号称为子波在地震勘探领域中子波通常指的是1—2个周期组成的地震脉冲。

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器的作用,尖脉冲变成了频率较低、具有一定延续时间的波形,成为地震子波。

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这时的地震波也为地震子波。

地震波运动学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其传播时间的关系,研究波的传播规律,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运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也称为几何地震学正常时差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地震勘探行业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行业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行业名词解释地震勘探行业名词解释基于子波相位谱扫描法的子波求取方法实现地震道零相位化的子波相位谱消去法测井约束地震绝对波阻抗反演地震子波频率浅析波阻抗反演技术中空变子波的求取地震道:(1)指由检波器到记录仪所组成的一道地震抗接收仪器。

(2)指由一道地震接收仪记录到的地震记录。

地震记录按次序排列的地震记录道。

有五种显示方法:光点记录;变面积记录;变密度记录;波形加变面积记录和波形加变密度记录。

地震解释把地震测量数据变成地质成果的过程。

[同相轴]lineups;地震记录上各道振动相位相同的极值(俗称波峰成波谷)的连线称为同相轴。

在解释地震勘探资料时,常常根据地震记录上有规律地出现的形状相似的振动画出不同的同相轴,它们表示不同层次的地震波。

[转换波] converted wave; 无论纵波还是横波倾斜入射到弹性分界面时,都将产生反射横波、反射纵波、透射横波、透射纵波。

与入射波型相同的波如P11、P12称为同类波,波型改变的如P1S1、P1S2则称为转换波。

转换波的反射和透射遵循斯奈尔定律:即入射波的速度与反射波或透射波速度之比等于入射角的正弦与反射角或透射角的正弦之比。

转换波的产生,是由于入射波作用在分界面上可分解为垂直界面的力和切向力两部分,结果产生体变和切变及其相应的纵波和横波。

因此,转换波的能量与入射角有关,垂直入射时不能形成转换波;只有入射角相当大时。

才有足够能量的转换波可被记录下来。

故在地震勘探中主要利用同类波,在一些特殊问题中才用转换波,例如研究薄层时,利用转换波的横波,分辨力较高。

[折射波法] refraction survey;是利用地震折射波进行地质勘探的方法。

由于折射波首先到达地面,所以容易观测和识别。

但必须在盲区以外接收它。

通过折射波法可以求得界面速度,从而了解折射界面的岩石成分,进行地层对比等。

折射波法对激发条件的要求不如反射波法严格,干扰背景较小,不必使用自动振幅控制和混波等措施,故可充分利用波的动力学特点,对于确定断层,煤田边界效果较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考试地震勘探原理200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研究生考试地震勘探原理2002

200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地震勘探原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共计10分,2分/题)①时距曲线—地震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旅行时t与地表炮检距x的关系曲线;②倾角时差-来自炮点两侧等偏移距的两个接收点的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③虚反射-由炮井井底出射到地表,再入射到界面所形成的反射;④层位标定-把由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向过井地震剖面延伸的过程;⑤法线深度-在射线平面内炮点到界面的垂直距离。

二、填空题:(共计10分,1分/空)1.地震检波器是机电转换装置,记录地面质点振动的电信号;2.速度敏感的、动圈式检波器;3.压敏检波器;4.组合技术;5.多次覆盖技术;6.地质体长度远大于地震波波长;7.地震波振幅在空间变化比较平缓;8.弯曲界面的埋藏深度大于弯曲界面的曲率半径;9.亮点技术;10.A VO技术。

三、判断正误(写出对或错):(共计10分,1分/题)1.对;2.对;3.对;4.错;5.错;6.对;7.错;8.错;9.错;10.对。

四、简答题1.简述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等效速度和叠加速度的定义、适用范围及相互间关系。

(8分,每个小问题2分)答:平均速度-在水平层状介质中,波沿直线传播所走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用于时深转换;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作双曲线所求出的波速;适用于偏移距不等于0的情况;等效速度-倾斜界面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用水平界面来替代所对应的速度;适用于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对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使用一系列不同速度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做动校正后再计算其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其中某个Vi的叠加能量或相似系数最大,即为该同相轴的叠加速度。

几种速度间的关系:(1) 平均速度Vav与均方根速度Vr的关系为:Vav≤Vr;V av适用于x=0的自激自收情形,主要用于时深转换和叠后偏移,而Vr适用于x≠0的情形;从计算公式上看,层间旅行时大的地层中速度对V av影响大,而层速度大的对Vr影响大,Vr还考虑了层状介质的射线偏折效应。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

一、名词解释:1.人工地震:由人工作用产生的地震,人们通过用炸药爆炸、敲击振动,引起地动,产生地震波,用仪器测量这些地震波(速度、到达时间等),目的是了解地下介质的分层情况、界面的埋藏深度,构造分布等。

2.地震子波:由震源激发、沿着地层向下传播,传播一段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下来,形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延续时间的波形,在地面、井中接收,接收到的振动信号就称为地震子波。

3.波前:把某一时刻tk,所有刚刚振动的质点构成的一个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前,它是地震波传播的最前沿的空间位置。

4.波尾:由刚停止振动的所有质点构成的空间曲面,叫tk时刻的波尾,在波尾以内的各质点都已停止了振动,恢复了平静,其质点位移也为零,即波已经传过去了。

5.波面:波从震源出发向四周传播,在某一时刻,把波到达时间各点所连成的面,称波阵面,简称波面。

6.振动曲线:质点振动的曲线7.波动曲线:把介质中某点在不同时刻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某点振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或在同一时刻各点的位移画在同一图上(各点振动位置与各点位置的关系)。

8.波剖面:地震勘探中,沿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

9.惠更斯原理:波在传播过程中,任一时刻的波前面上的每一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新的点震源,由它产生二次扰动,形成子波前,这些子波前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前面。

10.费马原理:波沿射线传播的时间是最小的11.地震波的干射:当来自不同方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震波相遇时,按照叠加原理,发生能量增强或减弱的现象,称为地震波的干涉。

12.地震波的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点时,如果这些地质体的大小与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则这种不连续的间断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新震源。

新震源产生一种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称为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13.地震波的衰减:波前扩散(在均匀介质中,波为球面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球面逐渐扩展,但总能量保持不变,而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减少,这就称为球面扩散(波前扩散)。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整理)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等.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

地震勘探原理概论地震勘探原理是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特点,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性质的一种方法。

地震勘探原理基于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各种特性,包括传播速度、折射和折射、散射和反射等现象,通过对地震波的接收、记录和分析,可以获取地下各种信息,如地层的厚度、形状、岩性、缝隙、孔隙度、地下水的分布等,从而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评估、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震勘探原理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在地面上或井下激发地震波,让地震波沿不同路径在地下传播,并在地下各个位置记录地震波,进而利用记录到的地震波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

地震波主要包括压力波(P波)和剪切波(S波),通过对这两种地震波的研究,可以获取地下结构和性质的具体信息。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地震勘探原理中的重要参数。

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差异,可以分析地下岩石体的速度结构,从而推断其性质。

P波的速度比S波的速度大,所以通常利用P波速度和S波速度的比值(VP/VS)来判断地下岩石的岩性特征。

例如,VP/VS值在1.8以下表示砂岩或砾岩,而在1.8以上表示页岩或碳酸盐岩。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和反射现象。

折射是指地震波从一种介质(如岩石)传播到另一种介质(如地层),会因为介质的不同而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反射是指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介质界面时,一部分能量会被反射回来。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可以获得地下岩层的分布、厚度和形状等信息。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还会发生散射现象。

散射是指地震波在与介质不均匀性相互作用时,会沿着各个方向扩散和衰减。

通过观测和分析地震波的散射现象,可以揭示地下介质中的缝隙、孔隙度和岩石的物理参数等信息。

地震勘探原理还可以通过根据地震波的时间和空间反演,恢复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物性参数。

地震波的时间反演是通过分析地震记录的到达时间,推断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分布;空间反演是利用地震波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信息,恢复地下介质的速度结构和物性参数。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

地震勘探原理一、名词解释1. 波前、波后、波射线的概念:波前: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开始振动的质点。

波后:某一时刻介质中刚停止振动的质点。

波振面:振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点组成的面。

波射线:在适当的条件下,认为波及其能量沿着某一条“路线”传播,这条路线称为射线。

地震勘探的流程:资料采集、资料处理、资料解释地震勘探包括的内容:产生地震波、接受地震波、重建地震波路径2. 惠更斯(Huggens)-菲涅尔原理:在已知时间t 时刻同一波前面上的各点,把这些点视为该时刻产生子波的新的点震源,经△t 后,这些子波的包络面就是t+△t 时刻新的波前面。

3. 费马(Fermat)原理:波沿射线的旅行时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相比为最小,即沿旅行时最小的路径传播。

4. 互换原理:震源与观测系统可以互换,射线路径保持不变。

适用于任何介质物体。

5. 叠加原理:若几个波源产生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在空间某点相遇,该处质点的振动是各个波分振动的合成,质点的位移是各个波在该点的位移矢量之和。

6. 振动图形:波在传播过程中, 某一质点的位移大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描述质点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图形,叫做振动图形.7. 波剖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介质中各个质点的位移是不同的,描述质点位移与空间位置关系的图形,叫做波剖面.8. 视速度:沿测线传播的速度。

关系:9. 反射定律:反射波线位于入射波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即 (证明过程详见书本P92页)10. 透射定律:透射线也位于入射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透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第一、二两种介质中的波速比。

即11. 反射波、透射波、折射波、滑行波、绕射波反射波: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便会产生波的反射,在原来地层中形成一种新波,这种波称为反射波.透射波: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遇到两种地层的分界面时,一部分能量返回原地层形成反射波,另一部分能量透过分界面在第二种地层中传播,形成透射波,又叫做透过波.折射波:当滑行波沿地层分界面滑行时,由于上下两种地层之间是紧密互相接触的, 这样就会在上部地层中产生一种新波,这种波叫做折射波.滑行波: 当下部地层的速度大于上部地层的速度时,如果入射波的射线与界面法线之间的夹角等于某一个角度i 时,透射波的射线与界面法线间的夹角就等90°,透射波将沿地层分界面滑行,我们称沿界面滑行的透射为的滑行波.绕射波:通过弹性不连续间断点,地质体大小同地震波的波长大致相当,间断点可看成一个新震源。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地震勘探原理复习题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2、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二、简答题1、了解地下资源信息有那些主要手段。

(1)、地质法(2)、地球物理方法(3)、钻探法(4)、综合方法:地质、物探(物化探)、钻探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勘探。

其中,地质法贯穿始终,物探是关键,钻探是归宿。

2有几种主要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它们的基本原理。

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是以岩矿石(或地层)与其围岩的物理性质差异为物质基础,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观测和研究天然存在或人工形成的物理场的变化规律,进而达到查明地质构造寻找矿产资源和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以及环境监测等问题为目的勘探,叫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相应的各种勘探方法,叫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简称为物探方法,有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物理测井。

(1)重力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密度差异,引起重力场变化,产生重力异常,用重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2)磁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磁性差异,引起磁场变化,产生磁力异常,用磁力仪测量其异常值,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3)电法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电性差异,引起电(磁)场变化,产生电性异常,用电法(磁)仪测量其异常,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4)地震勘探:利用岩石、矿物(地层)之间的弹性差异,引起弹性波场变化,产生弹性异常(速度不同),用地震仪测量其异常值(时间变化),根据异常变化情况反演地下地质构造情况。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收到的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多次覆盖:对被追踪的界面进行多次观测.剖面闭合:是检查对比质量,连接层位,保证解工作正确进行的有效办法,他包括测线交点闭合,测线网的闭合,时间闭合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水平分辨率: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其值为根号下0.5λh.时距曲线:从地震源出发,传播主观测点的时间t与观测中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剩余时差:把某个波按水平界面一次反射波作动校正后的反射波时间与共中心点处的时间tom之差.绕射波: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如遇到一些岩性的突变点,这些突变点就会成为新震源,再次发出球面波,想四周传播,这就叫绕射波.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体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水平切片:就是用一个水平面去切三维数据体得出某一时刻tk各道的信息,更便于了解地下构造形态个查明某些特殊地质现象.同相轴:一串套合很好的波峰或波谷.相位:一个完整波形的第i个波峰或波谷.纵波: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一致的波.转换波:当一入射波入射到反射界面时,会产生与其类型相同的反射波或透射波,也会产生类型不同的,与其类型不同的称为转换波.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地震勘探原理名词解释(2)

第一章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地震原理名词解释

地震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动校正:NMO---normal moveout correction 在界面水平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时间t0时间。

这一过程称为正常时差校正或动校正00、02、06、07、09、11静校正:statics 消除由地形起伏不平或低速带厚度不均匀对各叠加道记录带来的反射波传播时间差称为静校正。

00、07、09剩余静校正:residual static correction 消除基准面校正之后由于低速带速度、厚度的横向变化引起的剩余静校正量。

03、06、11纵波:P wave 形变使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

02、03、04、06、08横波:S wave 形变使质点振动的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

速度约为纵波0.7倍,又称为剪切波、旋转波、分为SV和SH两种形式。

08、12体波:纵波和横波可以在介质的整个立体空间中传播,所以把它们合称为体波。

05面波:在地表或界面附近的介质中传播的波。

07球面波:地震波的所有波都是球面波。

(由点震源产生的波向四周扩散,波面均是球面)。

10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初相,就叫做复杂振动的频谱。

02、04、06、07、09DMO:即dip-moveout(倾角时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倾斜界面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02、03、04、12正常时差:NOM---normal moveout 在界面水平的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差。

05、08、09吉卜斯现象:Gibbs phenomenon 数字频率滤波的有限性造成的频率特性曲线的倾斜波动。

00、04、10、12观测系统:layout 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03、04、05、11垂向分辨率:vertical resolution 指地震记录或地震剖面上,能分辨的最小厚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物理方法(Exploration Methods): 利用各种仪器在地表观测地壳上的各种物理现象,从而推断、了解地下的地质构造特点,寻找可能的储油构造。

它是一种间接找油的方法。

特点:精度和成本均高于地质法,但低于钻探方法。

地震勘探:就是利用人工方法激发的地震波(弹性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规律,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从而来确定矿藏(包括油气、矿石、水、地热资源等)等的位置,以及获得工程地质信息。

第二章地震勘探:通过人工方法激发地震波,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的情况,以查明地下的地质构造,力寻找油气田或其他勘探目的服务的一种物探方法.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的弹性波。

反射定律:入射波与反射波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条件为:上下界面波阻抗存在差异,入射波与反射波类型相同.地震子波:震源产生的信号传播一段时间后,波形趋于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爆炸时产生的尖脉冲,在爆炸点附近的介质中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的距离后,波形逐渐稳定,我们称这时的地震波为地震子波。

几何地震学:地震波的运动学是研究地震波,波前的空间位置与传播时间的关系,他与几何光学相似,也是引用波前,射线等几何图形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因此又叫几何地震学. 波形曲线:选定一个时刻t1,我们用纵坐标表示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距离,就得到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就叫做波在t1时刻沿x方向的波形曲线.正常时差的定义:第一种定义:界面水平情况下,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同以零炮检距(自激自收)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之差,这纯粹是因为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 第二种定义:在水平界面情况下,各观测点相对于爆炸点纯粹是由于炮检距不同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倾角时差:当界面倾斜时,炮检距相同,但相邻反射点传播时间不同而产生的角度差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这一时差是由于界面存在倾角引起的。

波线:在条件适当时,可以认为波及其能量是沿着一条“路径”从波源传到所考虑的一点P,然后又沿着那条“路径”从P 点传向别处,这样的假象路径就叫做通过P 点的波线,又叫射线。

振动图:在地震勘探中,每个检波器所记录的便是那个检波器所在的位置的地面震动,它的振动曲线就叫做该点的振动图。

波剖面:在地震勘探中,通常把沿着测线画出的波形曲线叫做波剖面。

视波长: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的波长,得到的结果就不是波长的真实值,这样的结果叫做视波长。

视速度:如果不是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而是沿着别的方向来确定波的速度,得到的结果就不是波速的真实值,这样的结果叫做视速度。

斯奈尔定律:设各层的纵波、横波速度分别用V P1、V S1、V S2、V p2、…V pi 、V si 表示,各种波的入射角分别用θ1P 、θ1S 、θ2P 、θ2S …θPi 、θSi 表示,则斯奈尔定律可表示为:费马原理:波在各种介质中传播路径满足所用时间为最短的条件。

惠更斯原理:在已知波前面上的每一个点可视为独立的、新的子波源,每个子波源都向各方向发出新的波(称为子波),子波以所在处的波速传播;最近的下一时刻这些子波的包络线或包络面便是该时刻的波前面。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传播的方向一致的波。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面波:只有在自由表面或不同弹性介质的分界面附近观测到,其强度随离开界面的距离加大而迅速衰减的一类波。

直达波:由震源出发向外传播,没有遇到分界面而直接到达接受点的波叫做直达波。

波阻抗:介质密度与波在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乘积。

时距曲线:表示地震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行时与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曲线。

动校正:在水平界面情况下,从观测到的波的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Δt1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动校正或正常时差校正.地震折射波:当界面下部介质波速V 2大于上部介质波速V 1时,而波的入射角等于临界角 θc 时,透射波就变成沿界面并以速度V 2传播的滑行波,滑行波引起新的效应:由于2种P PiP P P P P P v v v ==⋯===v pi 332211sin sin sin sin θθθθ介质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满足边界条件,在第一种介质中要激发出新的波,即地震折射波。

折射波与反射波的区别:1)折射波有一个盲区,而盲区的大小取决于界面的埋葬深度,因此地震勘探中要观测到折射波,炮检距应大于盲区;2)折射波法只适用于研究下伏地层速度大于上面所有各层波速的地层;3)如果地层剖面中存在速度很高的厚层,就不能使用折射波法研究更深处的低速底层,这种现象成为“屏蔽效应”。

直达波、反射波、折射波时距曲线的相互关系: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2)折射波时距曲线与反射波时距曲线在F1点或F2点相切;3)直达波与折射波时距曲线有一个交点;4)时距曲线的陡缓取决于上覆介质的速度与界面的埋藏深度。

频谱分析:利用傅里叶方法来对震动信号进行分解并进而对它进行研究和处理的过程。

频谱:一个复杂的振动信号,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简谐分量叠加而成;那许多简谐分量及其各自的振幅、频率和初相,就叫复杂振动的频谱。

取样定理:若信号满足这样的条件,即当频率f的绝对值大于某个固定的频率f c时,信号x(t)的频谱x(f)为0,则只需按t∆≤1/2f c这样的取样间隔进行取样,所得序列x(n t∆)能够包含了x(t)的全部信息。

假频:如果所选取的采样间隔t∆不满足采样定律,即当尼奎斯特频率f N的高频成分还会产生以尼奎斯特频率f N为中心向低频折叠的假的低频成分,称为假频。

线性时不变系统:(1)设输入X1(t)产生的输出为x1(t),输入X2(t)产生的输出为x2(t),a、b为任意常数。

如果对于输入aX1(t)+bX2(t)恒有输出为ax1(t)+bx2(t),则称这个系统是线性的。

(2)设输入x(t)产生的输出为X(t),对于任意值n,输入x(t+n)所产生的输出为X(t+n),则称这个系统是时不变的。

满足以上两个特点的系统即为线性时不变系统。

第三章试验工作的项目通常有:1)干扰波调查,包括工区干扰波类型、特性;2)地震地质条件的了解;3)选择激发地震波的最佳条件;4)选择接收和记录地震波的最佳条件。

生产工作基本内容和步骤:地震测量、地震波的激发、地震波的接收。

干扰波的调查方法:小排列、直角排列、方位观测、用三分量检波器进行观测。

干扰波的类型和特点:无规则干扰波:主要指一些没有一定频率,也没有一定传播方向的波,在记录上形成杂乱无章的干扰背景;规则干扰波:指有一定主频和一定视速度的干扰波。

面波的特点:频率低,时距曲线是直线,在小排列的波形记录上面波同相轴是直的。

面波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大,振动延续时间越长,形成“扫帚状”,即发生频散。

声波:声波是空气中传播的弹性波,速度为340m/s,比较稳定,频率较高,延续时间较短,呈窄带出现。

浅层折射波:当表层存在高速层,或第四系下面的老底层埋藏浅,可能观测到同相轴为直线的浅层折射波。

侧面波:在地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区进行地震勘探工作时,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由于水系切割,形成谷沟交错的复杂地形。

黄土高原的侧面是沟,原和沟的相对高差达几百米,在原与沟的交界为陡峻的黄土与空气的接触面,形成同方向的具有不同是速度的干扰波,这种波是一种侧面波。

有效波与干扰波的区别?分别用什么方法压制?1)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传播方向上有可能不同,可以用组合检波来压制.2)有效波与干扰波在频道上有差别,可以采用频率滤波来压制,即带通滤波.3)有效波与干扰波在动校正后在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可以采用多次叠加来压制.4)有效波与干扰波在他们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也可以用组合方法来压制.测线布置的基本要求:测线应为直线、一般垂直构造走向。

地震测线:指沿着地面进行地震勘探野外工作的路线。

观测系统: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的相互位置关系。

波列图:如果把每个接收点观测到的某个有效波的波形绘在该交点处,并按共炮点,共接收点,共炮检距,共反射点等不同规律把相应的波形排列成图,就叫做波列图。

三维地震:所谓三维地震,就是在一个观测面上进行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技术叠加处理,以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间的特征。

三维地震为了达到以均匀网格取样的目的,测线的布置及接收点,激发点相互位置的确立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应使地下数据点的网格密度达到均匀分布,取样间隔大约为有意义的最短波长的二分之一。

其次,利用激发点线距及接收点线的排列关系,应使地下数据点网格形成条带或面积分布,并能控制测区或勘探对象。

第三,利用激发点线距、接收点线距及激发点线距,以形成不同的覆盖次数,应尽量考虑覆盖次数多的部位能控制主要测区及勘探对象。

最后,根据实际的地形交通条件合理选择。

目前三维地震观测系统基本上有两类,即路线型和面积型。

在每类中又有不同的具体做法:1)路线型其特点是所得的观测结果为沿着路线附近的一条窄带上的资料。

2)面积型通过地面接收点与炮检距布置的关系,使地下反射点形成一定面积分布和一定的网格密度。

道间距:指埋置在排列上的各道检波器之间的距离。

空间假频:低速带:在地表附近一定深度范围内,其地震波的传播往往要比他下面的地层地震波速度低得多,那么这个深度范围的地层成为低速带。

降速带:在某些地区,在低速带与高度带之间,还有一层速度偏低的过渡区,叫降速带。

浅层折射:浅层折射实际上是折射波法在测定低速带中的应用,由于一般低速带厚度不大,所以低速带底界的高速层折射波盲区较小,故此低速带总的接受长度可以较短,也就是说,野外施工时,排列可以短些,所以有“小排列”或“小折射”之称。

浅层折射的排列形式:第一种,排列中的道间距两头小中间大。

第二种,排列中的道间距采用一头小,一头大,即近炮点处接收道间距较小,远离炮点的接收道距增大。

微地震测井:微地震测井也叫炮井地震测井,即在炮井内放炮,地面接收,或地面放炮,在炮井内接收,由深到浅逐点观测,获得不同深度的地震记录。

井深校正:把把激发点从井底校正到基准面上,就叫做井深校正。

重复冲击:震源在海水中激发所产生的气泡,在静水压力作用下将产生胀缩作用,每次胀缩都是一个新的震源。

鸣震:因为海水表面和海地是两个反射系数较大的界面,因此在夹着水层的这两个界面之间,会形成多次反射。

侧反射波:这是指海底潜山,水下暗礁等产生的反射。

底波:这是与海底界面有关的波,在浅海域,当淤泥较厚时,常观测到这种面波。

它的特点是,频率何时速度都较低,而且离开海地即迅速衰减。

第四章组合法:利用干扰波和有效波在传播方向上的差异而提出的压制干扰方法。

有效波和干扰波的差别:1)传播方向上可能不同;2)频谱上可能有差别;3)经动校正后的剩余时差可能有差别;4)出现的规律上可能有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