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动物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 神经系统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简介神经系统是动物体内调节和协调各种生理功能的重要系统。
它由神经组织、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组成,在动物体内传递信号和信息。
本文将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也是神经信号传递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包含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结构。
细胞体中含有细胞核和细胞质,负责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的维持。
树突负责接收其他神经元传来的信号,而轴突则负责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目标组织。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通过神经递质来传递信号。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通信和信号传递。
突触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化学突触中,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信号。
电突触则通过直接的电流传导进行信号传递。
这些信号传递的网络构成了复杂的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负责接收、处理和发出信号。
外周神经系统则包括神经和神经节,负责将信号传递到全身各个部位,并将反馈信号传回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其功能主要包括: - 感觉与感知:接收外界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使动物能够感知和识别外部环境。
- 运动控制:通过发出指令,调节和控制动物的肌肉运动,使动物能够实现各种动作和行为。
- 内脏功能调节:调节和控制内脏器官的活动,保持体内内环境的稳定。
例如,调节心率、血压和呼吸等生理过程。
- 认知和行为:协调各个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实现学习、记忆和行为反应。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
常见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和丙氨酸等。
神经递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神经效应和生理反应,从而影响动物的行为和功能。
神经系统的疾病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神经损伤和神经传导障碍等。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常导致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
ch8动物生理学 神经系统
第8章 神经系统8-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分类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神经元的胞体大多集中在大脑和小脑皮质、脑干和脊髓灰质以及神经节内。
胞体包括胞核和核周围的胞质。
神经元的突起又分树突(dedrite)和轴突(axon)。
树突发自胞体,分支多而短,呈树枝状,树突可以看成是胞体的延伸部。
在胞体及树突膜上一般有能与神经递质相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轴突是从胞体发出的细长突起,也称为神经纤维(nerve fiber),直径均匀,但长短不一;一个神经元一般只有一根轴突,若有分支,则可垂直于轴突发出;轴突末端可分成许多分支,为神经末梢;轴突一般都有髓鞘包被,但在与胞体连接部(轴丘)及其末梢则失去髓鞘。
神经末梢的末端膨大呈球状,称为突触小体(synaptic knob),突触小体内有丰富的线粒体和小泡,小泡内含神经递质。
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可将神经元分为:①假单极神经元(pseudounipolar neuron),如脊神经节细胞,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但很快形成“T”字形分支,一支进入周围组织形成感觉末梢,另一支进入脊髓;②双极神经元(bipolar neuron),如视网膜双极细胞,从胞体相对的两端各伸出一支突起,一支与感觉细胞相连接,另一支与神经节细胞相连接;③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如脊髓运动神经元,具有一支轴突和多支树突。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差异或在反射弧中的位置,可将神经元分为:①感觉(或传入)神经元,能接受体内、外的刺激,将兴奋传到中枢神经系统;②运动(或传出)神经元,能把兴奋从中枢传至肌肉、腺体等效应器,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③联络(或中间)神经元,它们主要在中枢内起中间连接作用,如脊髓中的闰绍细胞。
根据轴突上是否含有髓鞘,可将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和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两种。
实际上,即使是无髓纤维的轴突也包绕有一薄层神经膜。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组成与构造
一、神经元(neuron)
(二)基本结构与相应 功能:
1、胞体:接受、整合 信息部位
2、树突:接受、传导信 息部位
3、轴突始段:产生可传 导信息(AP)部位
4、N纤维:传导信息 (AP)部位
• • 运动神经元(motor neuron): • 也称传出神经元(efferent neuro),是传导运动冲动的神
经元。胞体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灰质和植物神经节内,其 突起构成传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终未,分布在肌组织和 腺体,形成效应器
• 中间神经元(interneuron): • 也称联合神经元(association neuron)是在神经元之间
(四)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 功能的完整性
2、绝缘性:∵神经纤维之间无细胞质沟通 + 各 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
3、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传
导。
4、不衰减性:冲动的大小、频率、速度不变∵是
以不断产生新的AP的方式进行的,而AP的产生是“全 或无”的。
5、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
动物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构造
扁形虫 蚯蚓
小龙虾
蚱蜢
乌贼
神经系统的组成
大脑 间脑
中 枢
脑
小脑 中脑
神
经
脑干 脑桥
系
神
统
经
脊髓
延髓
系 统
从结构上分 脑 神 经 (12对)
周
脊 神 经 (31对)
围 神 从功能上分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2022年学习资料
第三讲-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由众多的神经细胞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网络,联络和调节机体各系统和器官的功能 -从功能上,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传入、中枢和传出。-cranial nerves-brain-ce vical nerves-Olfactory bulb-Frontal lobe-spinal cordhoracic nerves-Brain-Superior cervical-Temporal lobeumbar nerves-ganglion-sympathetic-First cervical-sacr l nerves--Occipital lobe-Cervical-Cerebellum-8 segmen s-Middle cervical-radial nerve-sympathetic ganglion-B achial plexus-median nerve-to arm-Inferior cervical-u nar nerve-First thoracic-Sympathetic ganglia-Thoracic sciatic nerve-Sympathetic trunk.-Dorsal root-12 segme ts-tibial nerve-Splanchnic nerve-First lumbar-peronea nerve-Lumbar-5 segments-②2-Lumbar plexus-Sacral-Firs sacral nerve-4 segments-Normal neuror-Filum terminat -Coccygeal nerve-9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一)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一)引言概述:神经系统是动物生理学中关键的研究领域之一。
它在动物的生命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控制和协调了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
本文将对动物神经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并重点探讨神经元和神经信号传递的机制。
正文内容: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和突触等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着特定的功能。
2. 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其主要功能包括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二、神经信号传递的方式1. 神经信号的产生: 神经元内部通过离子通道的开闭来产生神经信号。
2. 神经信号的传递: 神经信号通过电化学传递和化学传递两种方式进行。
三、突触传递的机制1. 突触的组成和类型: 突触由突触前神经元、突触间隙和突触后神经元组成,有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类型。
2.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包括突触神经递质的释放、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以及信号的传导等多个步骤。
四、神经系统的组织与功能分区1.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主要负责信息的处理和调节;周围神经系统则负责信息的传递和感觉反应。
2. 不同区域的功能分区: 大脑有不同的功能区域,如感觉区、运动区和记忆区等,它们在神经信号的处理和功能调节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五、神经系统的调控与适应1. 自动神经系统的调控: 自动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内脏器官和腺体的活动,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平衡。
2. 神经系统的适应能力: 神经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可以通过形成新的神经连接或调整现有的连接来适应外界刺激。
总结:动物生理学中的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系统,控制和调节着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
神经元和神经信号传递是神经系统的核心机制,突触传递的机制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至关重要。
此外,神经系统还具有调控和适应的能力,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刺激。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的功能上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13
精选课件ppt
14
精选课件ppt
15
神经元的轴浆运输 axoplasmic transport
轴突内的轴浆是经常在流动的,
轴浆运输对维持神经元的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重要 意义
轴浆运输可分为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顺向轴浆运输和自 末梢到胞体的逆向轴浆运输两类,前者可再分为快速和慢 速轴浆运输。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在交感神经节 IPSP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局部超极化电位
精选课件ppt
31
精选课件ppt
32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突触后膜电位改变的总趋势决定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 IPSP的代数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并达到阈电位水平时 即可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发生在轴突始段。
精选课件ppt
22
10.1.2 Synaptic transmission
• 人类CNS中有1011个neuron • 每个neuron的轴突末梢约形成2000个 synapse, 则CNS中约
有21014 个synapse
10.1.2.1 几种重要的突触传递
• 根据突触传递媒介物性质的不同可将突触分为化学性突触 Chemical synapse和电突触两大类
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
神经元 neuron
胞体 soma
突起
processes
树突
dentrites
轴突 axon
• 轴突:轴丘、始段、轴索(含长树突)
• 神经纤维 nerve fiber:轴索+髓鞘或神经膜
• 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nerve fiber和无髓神经纤维
动物生理学 第八章
第八章一、名词解释DA0108A01cholinergic fiber(胆碱能纤维):凡是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DA0108A02adrenergic receptor(肾上腺素能受体):能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DA0108A03antagonist(拮抗剂):只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DA0108A04agonist(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DA0108B01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DA0108B02stretch reflex(牵张反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DA0108B03adequate stimulus(适宜刺激):对某个感受器最敏感的能量变化形式(刺激)。
DA0108C01synaptic delay(突触延搁):每个突触传递过程消耗的时间。
DA0108C02varicosity(曲张体):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能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相邻的效应器。
DA0108A01cholinergic fiber(胆碱能纤维):凡是末梢能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DA0108A02adrenergic receptor(肾上腺素能受体):能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称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DA0108A03antagonist(拮抗剂):只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DA0108A04agonist(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产生生物学效应的物质。
DA0108B01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
电突触(缝隙连接)
突触间隙<5nm; 突触小体内缺乏突触小泡; 间隙电阻小,形成低电阻通 道,AP直接通过突触间隙 作用于突触后膜。
传递的速度快,电阻低、 几乎无潜伏期,双向传递
非突触性传递
神经原轴突末梢形成许多串珠样曲张体,内部有大量含有 递质的小泡。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其中释放出 来,经弥散方式到达邻近或稍远的靶细胞与其受体结合, 发挥生理效应 特点:
2.1 突触的分类:
传递方式: 化学性突触(图) 电突触(图) 接触部位(图): 轴—— 树型 轴—— 体型(图) 轴—— 轴型(图)
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脊髓前角神经元突触约有2000个; 皮层神经元突触约有3万个; 人类CNS内大约有突触1014个。
2.2 突触结构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反射:在中枢NS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 刺激的 应答性反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 反射中枢多级
3.2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动物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建立和巩固并可以遗传 给后代的反射。 条件反射: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经过训练在非条件反射的 基础上建立的反射。
影响NF传导速度因素: 直径、髓鞘、温度、状态
(四)神经对所支配组织的作用
功能性作用:突触释放神经递质,改变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营养性作用:神经末稍经常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 组织内部的代谢活动,影响其持续性的结构和生理生化变化, 这种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
2、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3.2 中枢递质与受体
乙酰胆碱:感觉、运动、学习、记忆 单胺类:(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 情绪、觉醒、睡眠 氨基酸类:谷、天冬、甘、GABA 肽类:阿片样肽(脑啡肽,强啡肽 )与痛觉和镇痛有关; 脑肠肽(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等) 下丘脑释放的调节性多肽 都有相应的受体
动物生理学08第八章 共82页
(1)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不衰减性
8.1.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胶质(neuroglia)
(1) 基本形态 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等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8.3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8.3.1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8.3.2 视觉
1.物像的形成与眼的折光调节
(1) 眼的折光系统
8.3.2 视觉
1.物像的形成与眼的折光调节 • (2) 眼的折光调节
BACK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3) 突触传递(图)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A. 单向传布 B. 突触延搁 C. 总和作用 D. 兴奋节律的改变 E. 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肾上腺突触的递质化学 MAO,单胺氧化酶;NE,去甲肾上腺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8.1.3 神经递质和受体
2)受体
受体(receptor):指细胞膜或
细胞内能与激素、递质或调质等代学物质发生
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
(1)胆碱能受体 M型受体
M1受体 M2受体 M3受体
(2)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 受体
α 1受体 α 2受体
动物生理学 第八章
BACK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3) 突触传递
兴奋性突触传递机理
抑制性突触传递机理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4) 突触传递的特征
A. 单向传布
B. 突触延搁
8.3.5 嗅觉与味觉
• 1.嗅觉 1)7种基本气味。即乙醚味、薄荷味、樟 脑味、花卉味、麝香味、腐臭味和辛辣味 2)不同气味的产生和传导: 3)嗅觉产生的分子机制:
8.3.5 嗅觉与味觉
• 2.味觉 • 1)味觉的感受器是味蕾 位于舌、口腔、和咽部粘膜上。
2)四种基本的味道:酸、甜、苦、咸
8.3.6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成功实现人的多功能干细胞转化为人脑神经元 Stem Cell Research :4.467
8.1.1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3)神经胶质(neuroglia)
(1) 基本形态 周围神经系统:雪旺氏细胞等 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细胞
8.1.2 突触传递与非突触传递
1)突触传递(synaptic transmission)
8.2.3 反射活动的一般特性
•
(1)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2)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
• • •
•
(3)中枢兴奋状态和中枢抑制状态
(4)反射的习惯化(减弱)和敏感化 (5)反射活动的反馈性调节 ( feedback regulation)
8.2. 4
突触前抑制
1. 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扬州大学动物生理学辅导--08 神经系统
不易受药物作用的影响 易受药物的作用的影响
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① 投射是交叉的,头面部感 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
② 投射区域大小与体表的感 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
③ 呈倒置的动物体投影,头 面部代表区是正立的。
3、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
定义:是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的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 能系统.
条件反射的生理意义:使动物更广泛、更 完善地适应多变的生活环境,即提高了 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增强了活 动的主动性与精确性;提高动物的反应 能力和反应的预见性。
(2) 动力定型
定义:以同一模式的一系列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作 用于动物,经过长期的多次重复,大脑皮质建立起一整 套的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条件下所形成的整 套条件反射。
运动代表区大小与运动精 细程度有关。
( )中枢神经系统对 活动的调节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
结构特征 1、起源 2、换元位置 3、作用范围 4、潜伏期与作用持 续时间
特征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中枢部位
(中间)
(两端)
T1~L3灰质侧角
神经节位置 N纤维长度 支配的效应器
离效应器远 节前<节后
较广泛
脑干(Ⅲ、Ⅶ、Ⅸ、Ⅹ对脑神经) 脊髓骶段(2~4节)侧角
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 节前>节后 较局限
(几乎所有脏器) (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
释放递质
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
节前纤维为Ach 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 少部分节前纤维为ACh 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递质的代谢
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生理学课件第八章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易化区(facilitatory area)及其作用
1. 位置:较大,分布于延髓网状结构背外侧 部,经脑桥及中脑,向上延伸到间脑网状结 构。
2. 作用:发出下行冲动,兴奋γ-运动N元,加 强肌紧张和躯体运动。
3. 所受调节:小脑前叶两侧、外周传入N冲动 提高易化区活动,加强肌紧张。 此外,前庭核也有通路到达脊髓,加强肌紧张。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是动物出 生后通过后天接触环境,经过反复训练所形 成的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暂时反射活 动。数量无限、可以建立、也可消退,一般 需大脑皮层参与。
一、条件反射的形成
(一) 条件反射是后天生活中形成的。 (二)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
与非条件刺激需多次结合、并且无关刺激在前 或与条件刺激同时进行(该过程称为强化)。
1. 屈肌反射:指动物一个肢体受刺激时,该肢体的屈 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弯屈,叫做屈肌反射。其与 刺激强度有关。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 extensor reflex) :若刺激 强度增加时,该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伸直。
意义:维持姿势。
2. 牵张反射:当骨骼肌被牵拉时,其感受器受到刺激, 感觉冲动传入脊髓,引起被牵拉的肌肉反射性收缩, 以对抗牵拉,—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 的调节
任何形式的躯体运动均是由骨骼肌的舒缩为基础的。 N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则通过调节骨骼肌的协调活 动来完成。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最基本的反射中枢,通过脊 N传入、传出与骨骼肌联系。最基本的脊髓反射包括 两类:牵张反射、屈肌反射。
动物生理学实验: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间脑 丘脑:一对卵圆形的灰质团块,是大脑皮
层下最重要的感觉中枢
丘脑下部:含有重要的神经核,为皮层下 的重要内脏活动中枢。
丘脑后部:后方有松果体
第三脑室:间脑中的狭窄裂隙为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上通两个侧脑室,下通中脑导水 管。
(胼胝体与穹隆之间的纵隔)、内囊[位于丘脑和基底神经核之间的白质。内囊可 分为三部分:额部(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枕部(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膝部 (额部与枕部之间)]、侧脑室:
人大脑的Brodmann分区图
小脑
位于脑桥、延脑的背面。构成第四脑室的上壁,其功能 为调节肌紧张、协调运动和调节平衡
四、植物神经系统
1.与躯体神经在功能与形态结构上的区别 支配的对象不同,传入来源不同 从中枢到达效应器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低位中枢的位置不同
2.交感神经 低位中枢:脊髓胸1到腰1-3节段的侧角。 交感神经节:由交感神经细胞体聚集而成。椎旁神经节、锥前神经节、臂
内神经节(肾上腺髓质) 交感干(交感链):位于脊柱两侧,左右成对,由交感干神经节和节间支相互
链接组成。 白交通支:节前,有髓鞘 灰交通支:节后,无髓鞘
3 副交感神经 低位中枢:III、VII、 IX 、X头部,骶段脊髓2-4段侧角 4 交感与副交感的区别
节前神经元所在部位不同 分布范围不同 功能各有特点 末梢介质不同 发生效应的间隔期不同
五、神经传导通路
1、 视觉传导道 刺激→视网膜双极和节N元经视N(部分视交叉,部分不
扣带回:与残留的连合前海马及海马的胼胝体上部相连接邻,在胼胝体压部的 后方它又直接连接续为海马回。
海马、海马回和扣带回共同构成一个大的环形脑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CBA ABABC BA
第八章神经系统
一、选择题
1.脊髓休克产生的原因是()。
A.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所致 B.横断脊髓时大量失血
C.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 D.断面以下脊髓丧失了高级中枢的调节
2.冲动到达神经肌肉接点处,可导致突触前膜释放()
A.乙酰胆硷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环磷酸腺苷
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幅度小 B.作用广泛而持久 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D.反映速度快,持续时间长 E.调节的敏感性差
4.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氨基丁酸 D.5—羟色胺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6.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除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Na +
B.K +
C.Ca2+
D.Cl -
7.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Na +
B.K +
C.Ca2+
D.Cl -
8.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链锁式联系
D.环状式联系
9.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间化学传递的下列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单向传递
B、不衰减
C、时间延搁
D、电化学反应
10. 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单向传递
B 中枢延搁
C 兴奋节律不变
D 易疲劳
1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12.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二、填空
1、胆碱能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
2、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量。
3、突触后抑制包括和。
4、在机体生理功能调控中,控制部分的活动随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而减弱,这样的调控方式称为。
5、当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心率,心肌收缩力。
6、外周神经元之间的作用方式有、
和。
7、动物的高级神经中枢对脊髓反射不但有而且还有。
8、反射弧由 , , , , 等部分组成。
答案:
1、乙酰胆碱,阿托品
2、增强,增加
3、侧支抑制,回返抑制
4、负反馈调节
5、加快,增强
6、
7、易化作用,抑制作用
8、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
三、判断
1、机体对刺激产生的反应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存在,反射弧由感受器——神经中枢——效应器组成。
四、名词解释:
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是,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
后膜在该抑制性递质的作用下产生超极化,使突触后神经元
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成为IPSP。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突触后膜在兴奋性递质的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突触后神经
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提高,这种电位变化成为EPSP。
3、神经递质: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释放,能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
应器细胞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五、简答题
1、试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和在神经肌肉接点处传播的区别。
答:首先,两者兴奋传播的机制不同。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布是以电信号的方式进行的,是建立在局部电流学说机制上的。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传播是以化学信号的方式进行的,经历化学递质的释放、扩散、作用和终板电位产生等环节,是电化学过程。
其次,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是双向性的,而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是单向性的。
第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而在神经肌肉接点传播存在较长时间延搁。
最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具有相对不疲劳性,而在神经- 肌肉接点传播则易疲劳,并受药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中枢内传布各有何特点?
答: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是①完整性②绝缘性③双向性④相对不疲劳性
⑤不衰减性;2)兴奋在反射中枢的传递是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中枢的传递过程,其特征有①单向传导②突触延搁③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④兴奋节律的改变:主要原因与中间神经元的环式连系和突出后神经元常接受多个突触的信息,最后整合所致⑤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药物敏感⑥易疲劳性
3、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
答: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传递过程是由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