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与长效制剂的相关讨论
从国内外Neulasta及其Biosimilar分析F627市场课件
1.1长效G-CSF具有更好临床获益
试验用药
肿瘤类型
FN发生率
重度粒细胞缺乏发生 率
第一周期严重中性粒 细胞减少持续时间
1.6天
1.8天
均值差异
0.2 (95% CI - 0.2, 0.6)
患者数量
310
患者特征
转移性或非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每21天给药阿霉素60mg/m2和多西他赛75 mg/m2,持续四个周期
用药及方法
每日皮下注射 filgrastim5mcg/kg/day,开始于每个化疗 周期的第2天
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
17%
1%
P值
p <0.001
住院率
14%
1%
静脉注射抗感染药物使用率
10%
2%
1.2 Neulasta升白效果与短效G-CSF相当
目录一、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最常用的升白药长效G-CSF具有更好临床获益Neulasta升白效果与短效G-CSF相当二、国外市场情况:国外市场规模近60亿美元,长效产品占主导美国市场:类似物上市后迅速抢占市场份额长效G-CSF类似物在研项目少,未来竞争格局稳定三、国内市场情况:长效产品推动整体市场快速增长国内市场渗透率低,未来空间可观四家长效G-CSF处于临床后期,未来竞争格局良好四、公司的F627介绍及市场规模预测F627属于第三代G-CSF,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F-627国内外III期临床试验结果良好F627市场规模预测:成熟期国内外合计有望达到68.7亿元
2024年浙江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必修课程试题及答案
中医肝功能失常相关疾病的辨证论治课程答题测试1.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A.生长、生发、条达舒畅B.生化、承载、受纳C.清洁、肃降、收敛D.寒凉、滋润、向下运行2.关于肝藏血的功能错误的是(B )A.主藏血液B.生成血液C.调节血量D.防止出血3.下列属于肺与肝关系体系体现的是(D)A.饮食物的消化B.神志活动C.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D.调节气机4.肝开窍于(C)A.耳B.舌C.目D.口5.某男,40岁。
近日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白,脉弦。
根据上述症状,所采取的中医治法是()A.抑肝扶脾,调中止泻B.清热利湿,理气通络C.疏肝理气,和胃止痛D.活血化瘀,理气通络6.某女,50岁。
近日急躁易怒,不寐多梦,甚至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可以选用的方剂为(A )A.龙胆泻肝汤B.一贯煎C.天麻钩藤饮D.柴胡疏肝散7.肝主疏泄的功能包括(ABD )A.调畅情志B.协调脾胃升降C.调节血量D.调畅排精行经8.肝阳上亢引起眩晕的症状包括(ABCD )A.眩晕耳鸣B.肢麻震颤C.失眠多梦D.急躁易怒9.引起胁痛的病因病机包括(ABCD)A.肝气郁结B.瘀血阻络C.湿热蕴结D.肝阴不足10.关于肝的养护描述正确的是(AC)A.机体摄入乙醇后,其中95%将通过肝进行代谢B.咖啡及含糖量高的食物可以增加体内的B族维生素C.适当运动能够增强肝内血液循环D.滋养肝血的最佳时间是早上的5点-7点新型抗肿瘤药物常见毒性及其管理课程答题测试1.以下哪种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s)需要永久停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D )A.1级irAEB.2级irAEC.3级irAED.4级irAE2.下列关于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rAE)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 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开始前,需进行基线评估B. 一旦发生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均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C. 在停止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后仍可能发生irAED. irAE一般出现在免疫相关的机制方面,常发生于于皮肤、结肠、内分泌器官、肝脏和肺等。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疗效比较目的:比较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3年1-8月入院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60例。
30例为试验组,化疗结束后48 h 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30例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
结果:试验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乳腺癌;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粒细胞减少近年来乳腺癌发病率急速上升,已成为威胁女性身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1]。
乳腺癌重要治疗手段之一是全身化疗,TAC方案作为乳腺癌的一线化疗,已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2]。
该化疗方案作为治疗乳腺癌的强效治疗方案,在提高乳腺癌的无病生存率(DFS)及总生存率(OS)的同时,也带来众多毒副反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引起的发热、感染等[3],这不仅给患者身体造成一定伤害,还可能会延迟治疗时间,影响疗效,甚至威胁生命。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是防治肿瘤化放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药物,但半衰期短,需每日给药。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是将聚乙二醇与rhG-CSF结合而成的长效制剂,与常规rhG-CSF 相比,能减少给药次数,避免患者反复接受注射的痛苦[4]。
笔者现将接受TAC 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PEG-rhG-CSF与rhG-CSF,对比两组疗效及毒付反应,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8月本中心接受TAC方案至少2个标准疗程化疗的60例乳腺癌患者。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的长效剂型,是在rhG-CSF的氨基酸序列N末端共价结合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而形成的一种蛋白质。
2012年中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CFDA)批准PEG-rhG-CSF上市。
1 药理特征PEG-rhG-CSF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长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聚乙二醇(PEG)是一类无毒的水溶性中性多聚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
PEG-rhG-CSF 通过与特异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作用于造血干/祖细胞,刺激粒系单核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以及同时激活终末细胞。
PEG-rhG-CSF主要通过中性粒细胞胞吞作用清除,血浆清除率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直接相关。
在PEG-rhG-CSF的药代动力学未观察到性别差异。
老年患者(年龄>65岁)的药代动力学与年轻患者(年龄<65岁)相比也未观察到差异。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对PEG-rhG-CSF的药代动力学无影响,安全性较好。
2 临床应用PEG-rhG-CSF是防治肿瘤放/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的有效药物,广泛应用于常规放/化疗、剂量密集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外周血干细胞(PBSC)动员及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
PEG-rhG-CSF比传统rhG-CSF临床应用更加方便、稳定、高效。
2.1 PEG-rhG-CSF在肿瘤放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中的预防应用2.1.1 一级预防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可减少FN的发生风险、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对于接受高FN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无论治疗目的是治愈、延长生存期或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均建议其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2.1.2 二级预防若在前一个化疗周期中患者发生FN或剂量限制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症,则下一个化疗周期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PEG-rhG-CSF。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药理实验原理
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药理实验原理一、药理作用人粒细胞刺激因子(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糖蛋白,由人体骨髓基质细胞分泌,具有调节骨髓中粒细胞的增殖和成熟的作用。
通过刺激骨髓造血干细胞向粒细胞分化,促进粒细胞的增殖与成熟,提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强其功能活性,从而达到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二、适应症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如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此外,还可用于治疗骨髓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病症。
三、作用机制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通过与靶细胞表面的G-CSF受体结合,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促进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具体而言,G-CSF可增加粒细胞的储备池,促进成熟粒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中,提高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活性。
此外,G-CSF还可增强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四、药效学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药效学研究主要关注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疗效和作用特点。
研究表明,G-CSF的疗效与给药剂量、给药时机、给药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肿瘤化疗过程中,G-CSF可有效预防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此外,G-CSF还可用于辅助治疗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五、药动学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药动学研究主要涉及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G-CSF主要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吸收速度较慢,但可维持较长时间的血药浓度。
G-CSF在体内不发生代谢,而是通过肾脏和肝脏排泄。
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G-CSF清除率减慢,需调整给药剂量。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简介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是一种利用聚乙二醇技术改造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粒细胞刺激因子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用于促进粒细胞的生成和成熟,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PEG-G-CSF作为一种改良后的粒细胞刺激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优势。
聚乙二醇化技术在粒细胞刺激因子中的应用聚乙二醇化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改造技术,通过将聚乙二醇与蛋白质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延长半衰期、增强稳定性等。
在粒细胞刺激因子中,聚乙二醇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善其药效和减少副作用,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PEG-G-CSF的特点和优势相较于传统的粒细胞刺激因子,PEG-G-CSF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 长效性:PEG-G-CSF经过聚乙二醇化处理后,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延长了药物在体内的存在时间,减少了频繁注射的次数。
- 稳定性:聚乙二醇化可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降低了在体内被降解的速度,提高了药效的持续性。
- 生物利用度:PEG-G-CSF改善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了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提高了治疗效果。
- 副作用减少:PEG-G-CSF的聚乙二醇化改造可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应用领域和前景展望PEG-G-CSF作为一种改良后的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PEG-G-CSF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等疾病,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药物疗效及安全性要求的提高,PEG-G-CSF在临床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更加突出。
结语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药物,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独特的长效性、高稳定性和较低的副作用使其成为治疗相关疾病的重要选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PEG-G-CSF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的福祉。
「升白针」经常用,这些不良反应你清楚么?
「升白针」经常用,这些不良反应你清楚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俗称「升白针」,对于肿瘤科和血液科医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但是,「升白针」应该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它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升白针」与化疗的时间间隔在用药时间上,要注意「升白针」和化疗之间的时间间隔,避免在化疗同时或化疗后立即给予G-CSF。
一般建议间隔24~48 小时:打「升白针」后,要间隔24~48 小时再进行化疗;而化疗后要间隔24~48 小时才能给予G-CSF。
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经G-CSF 作用后,进入增殖周期的造血细胞被细胞毒药物杀伤,否则,骨髓干细胞损伤、患者的化疗耐受性进一步下降。
哪些患者需要「升白」治疗?从化疗方案的角度来说,使用高强度方案的患者,化疗后出现的白细胞减少,预计骨髓抑制持续的时间长(7 天或10 天以上)、程度重(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在此期间因「夜长梦多」,患者感染风险增加,则需要及时给予升白针,缩短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降低感染风险。
从患者的角度来说,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一旦感染很可能就「要了命」,在这种情况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要及早给予升白针,使患者尽快度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这段时间,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
实际上,在大多数的指南中,对于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乃至粒细胞缺乏,如果患者不发热的话,并不常规推荐G-CSF。
即便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间出现发热(即FN,Febrile Neutropenia,指体温大于38.5℃ 并持续1 小时以上,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首要的治疗是及时给予抗生素,G-CSF 也不是必须的。
在粒细胞缺乏乃至FN 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当时的病情及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来判断是否需要给予G-CSF,只有合并了脓毒症、肺炎、真菌感染、粒细胞缺乏的程度重(<0.1×109/L)、预计FN 持续的时间比较长(7 天以上)、患者出现低血压、脏器功能不全时,才推荐G-CSF。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骨髓中的干细胞向粒细胞系列分化和增殖。
G-CSF是由白血病细胞株采用生物技术制备的。
G-CSF是一种蛋白质分子,分子量约为20kDa。
它主要通过与骨髓中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来发挥作用。
G-CSF的受体是一种酪氨酸激酶受体,其信号传导途径主要包括Janus激酶(JAK)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STAT)。
G-CSF主要作用于骨髓中的干细胞,促进干细胞向粒细胞系列分化和增殖。
正常情况下,G-CSF对干细胞的作用是有调控的,能够维持粒细胞系列的平衡发展。
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感染、化疗、放疗等,骨髓中的粒细胞数量会减少,此时外源性补充G-CSF可以帮助恢复粒细胞数量,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
G-CSF的主要临床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
在骨髓移植前,常常会通过化疗或放疗使患者的骨髓功能受损,此时使用G-CSF可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提高移植成功率。
2.化疗后血象恢复:化疗是一种常用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同时也会对正常造血功能产生抑制作用。
使用G-CSF可以促进化疗后粒细胞的恢复,减少感染的风险。
3.白血病治疗:G-CSF在治疗一些类型的白血病,如急性髓样白血病(AML)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使用G-CSF可以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分化和凋亡,达到治疗的效果。
4.神经系统疾病:最近的研究表明,G-CSF对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也有一定的潜力。
一些动物实验发现,使用G-CSF可以促进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
此外,G-CSF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性损伤。
总之,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对促进粒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上,G-CSF被广泛应用于骨髓移植、化疗后的血象恢复、白血病治疗等方面。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的标定_贾茜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的标定贾 茜,周兴军,田雪虹,范玉玲,齐晓波,张志华(华北制药集团新药研究开发中心,河北石家庄 050015) 摘 要:目的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生物学活性国际标准品对所制备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以及惠尔血®针剂-75进行标定。
方法用N FS-60细胞采用M T T法进行rhG-CSF生物学活性的测定,(4,4)法计算测定结果。
结果制备rhG-CSF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3批,两批为冻干剂,与G-CSF生物学活性国际标准品配方一致,一批为水剂,与惠尔血®针剂-75配方一致;用G-CSF生物学活性国际标准品对其标定,结果依次为3.062×106、4.276×106I U/支及1.635×107I U/ml,样品为1.880×107I U/ml。
标定结果的F L%分别为5.529%、4.291%、4.244%及5.175%。
结论所标定的rhG-CSF生物学活性工作标准品可用于rhG-CSF生物学活性测定。
关键词: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学效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物学活性国际标准品 中图分类号:R392-33;R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1678(2001)02-0081-03Calibrating the working standard for rhG-C SFJIA Qian,ZHOU Xing-jun,TIAN Xue-hong,FAN Yu-ling,QI Xiao-bo,ZHANG Zhi-hua(R&D,North China Pharmarcentical Co.,LTD.,Shijiazhuang050015,China)A bstract:Purpose Both the w orking standard and corresponding sample(GRAN®75)were first cali-brated by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G-CSF.Methods M TT method by NFS-60cells w as used. The results w ere calculated by(4,4)method.Results Three batchs w orking standards were prepared, tw o batchs w ere freeze-dry and the prescription w as same as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G-CSF, one batch w as injection and the prescription w as same as corresponding sample(GRAN®75).The bio-logical po tency and the FL%of average potency w ere3.062×106、4.276×106IU/am poule、1.635×107IU/ml and5.529%、4.291%、4.244%fo r w orking standard,and1.880×107IU/ml and5.175% for corresponding sample,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e w orking standard w hich calibrated could be used as working standard in the measurement of rhG-CSF biological activity.Key words:rhG-CSF;Biological potency;International standard for G-CSF G-CSF(Granulocy 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s)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刺激骨髓细胞集落形成的集落刺激因子的一种,G-CSF能够特异性地刺激和调节粒细胞系统的增殖、分化、存活和活化[1]。
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
探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周弦【摘要】目的:通过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比,探究新瑞白(PEG-rhG-CSF)对化疗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的预防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交叉对照研究方法,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两个周期化疗,方案相同.实验周期给予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每周期1次,对照周期给予rhG-CSF 5 μg/kg 皮下注射,每日1次.于2次化疗周期的第3、5、7、9、11、13、17、21 d检测外周血象,记录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1.5×109/L和ANC<0.5×109/L发生率,ANC<0.5× 109/L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各化疗周期和总化疗中期中,PEG-rhG-CSF组与rhG-CSF组患者ANC<1.5×109/L发生率、ANC<0.5×109/L发生率、ANC<0.5×109/L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rhG-CSF组与rhG-CSF 组治疗过程中ANC最低值均出现在化疗第7 d,分别为(6.8+2.4) ×109/L和(7.3+3.5)×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42,P=0.109);PEG-rhG-CSF组与rhG-CSF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总发病率分别为26.0%和3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289).结论:预防性用药时,新瑞白1剂给药与rhG-CSF连续给药效果相当,不良反应少,与rhG-CSF相比半衰期长,血药浓度稳定,是预防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新选择,值得临床推广.%Objective:With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 on contrast,white Shinri (PEG-rhG-CSF) prevention effect and safety to reduce chemotherapy-induced granulocyte.Methods:100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 were treated with two cycles of chemotherapy with the samescheme.The experimental period was given PEG-rhG-CSF 100 μg/kg sub-cutaneous injection,once a week,the control cycle was given rhG-CSF 5μg/kg subcutaneous injection,once a day.Results:In each cy-cle of chem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the middle of the total,PEG-rhG-CSF group and rhG-CSF group ANC<1.5 ×109/L inci-dence,the incidence of ANC<0.5×109/L,ANC<0.5×109/L duration and antibiotic us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 In group PEG-rhG-CSF and group rhG-CSF,the minimum ANC value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ppeared seventh days after chemother-apy,respectively,(6.8+2.4) ×109/L and(7.3+3.5)×109/L,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2.42,P=0.109). The total incidence of drug-related adverse reactions in group PEG-rhG-CSF and group rhG-CSF was 26% and 31%,respective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groups(χ2=1.85,P=0.289).Conclusion:Preventive medication,Shinri white 1 dose and rhG-CSF continuous administration of equivalent effect,less adverse reaction,compared with rhG-CSF long half-life,stable blood concentration,is a new choice for prevention of neutropenia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tumors after chemotherapy,it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期刊名称】《川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2【总页数】4页(P213-216)【关键词】新瑞白;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减少;有效性安全性【作者】周弦【作者单位】海军安庆医院肿瘤内科,安徽安庆 24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中性粒细胞减少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并发症,药物作为半抗原刺激体内骨髓抑制相关抗体造成[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 -回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作用机理-回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由人体产生的蛋白质,主要通过促进粒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来增加其数量和功能。
在免疫系统中,G-CSF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治疗白血病、放疗和化疗后的免疫恢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细胞信号转导、增殖和分化调节以及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等方面,逐步解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机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细胞信号转导:G-CSF通过结合到粒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即G-CSF 受体,启动一系列细胞信号转导过程。
G-CSF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家族。
G-CSF与其受体的结合会激活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导致磷酸化反应和激活配体结合位点上的多个信号通路分子,如STAT3、JAK2和PI3K等。
这些信号通路激活后,将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功能的改变。
2. 增殖和分化调节:G-CSF通过信号转导通路,对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起到重要调节作用。
在细胞增殖方面,G-CSF通过激活多个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周期的过渡,例如促进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增强DNA复制和细胞分裂等。
在细胞分化方面,G-CSF通过促进特定调控因子的表达,导致粒细胞前体细胞向中性粒细胞的分化转变。
这些调控因子包括G-CSF的下游靶基因,如C/EBPα、PU.1和Gfi-1等。
3.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G-CSF能够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提高其功能,从而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能力。
中性粒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能够通过吞噬和杀伤来清除病原体。
其次,G-CSF对其他免疫细胞也有调节作用,如可以调节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的功能,并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激活。
此外,G-CSF还能够增加骨髓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促进造血功能的恢复。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Ⅰ期临床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韩晓红;冯云;石远凯;张春玲;刘鹏;宋媛媛;姚嘉瑞;秦燕;唐乐;张淑香;李丹【摘要】目的评价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在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方法入组24例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且剂量相同化疗方案,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于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 h皮下注射不同剂量的PEG-rhG-CSF 1次,共设置60、100和150 μg·kg-1 3个剂量组,每组受试患者8例,ELISA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PEG-rhG-CSF浓度,并计算PK参数,同时监测受试者CD34+、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 PEG-rhG-CSF 3个剂量组主要药代参数如下:T12分别为(37.5±7)、(40.8±12)、(80.7±48)h;CL_F分别是(17±9)、(9±4)、(7±2)ml·h-1·g-1;AUC0-t 分别是(5,593.6±5,435)、(14,651.3±12,183)、(23,002.5±6,655)mg·h·L-1.第2周期3个剂量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最低点均值分别为1.9×109、2.3×109、4.2×109 cells·L-1,均比第1周期有所提高.结论 PEG-rhG-CSF在体内呈现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其在体内维持药效时间长,1次注射即可达到较好疗效.【期刊名称】《中国药理学通报》【年(卷),期】2012(028)005【总页数】6页(P695-700)【关键词】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药代动力学;药效学;酶联免疫分析法;临床Ⅰ期试验【作者】韩晓红;冯云;石远凯;张春玲;刘鹏;宋媛媛;姚嘉瑞;秦燕;唐乐;张淑香;李丹【作者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内科,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9.12;R557.1;R730.53;R969.1;R979.1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化疗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等不仅给患者增加了感染、出血等风险,同时还直接影响了化疗的顺利进行。
G-CSF动员造血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微环 境 、损 伤吞 噬细 胞 和刺激 神 经系 统等 多种 途径 实现 。G-CSF 间 相 关 。G—CSF可 通 过 与 多 种 细 胞 因子 共 同 调 节 造 血 动 员 。
促进造血重 塑已被公认 ,但是否有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的联系 G—CSF对造 血 有 多重 影 响 ,但 远 期 影 响仍需 更 多 临床 积 累 。
Ojeda【 等 认 为 G—SCF能 增 加 动 员 T细 胞 和 DC细 胞 ,动 员 4 结 论
NK、NKT细 胞无 差 异 。G—CSF可提 高移 植后 中性 粒 细胞 和血 小
G—CSF对 大多数供体短期影响是 良性 的,能促进受体造
板 的恢 复 ,提 高移 植 成 功率 。这 些 通 过调 节 蛋 白酶活 性 、损 伤 血 动 员 ,增 强抗 白血 病反 应 ,但 对 抗 宿 主反 应 与剂 量 和 作用 时
性 关 系 ,但 可增 加不 良反 应 的风 险 ,故 提倡 应用 小 剂量 动 员剂 。 起 到 关 键 作 用 [61o G—CSF破 坏 (VLA)一4和 VCAM!黏 附 因子
骨髓 龛 调节 造 血 干细 胞 的生 长 、存活 和 分化 】。G—CSF的快速 和 SDF—I/CXCR4化学 吸 引 因子 的相 互 用 ,便 会 引 起 造 血 动 员
大 量的 临床 总结 表 明 G—CSF能促 进 造血 干 细胞 重 塑 。细 胞 因子 进 而 调 节 Tie一2信 号 I。G—CSF的表 达 和 VEGF共 同 影 响肿 瘤
CSF具 有 促进 造 血 干 细 胞增 殖 、分 化 的作 用 。G—CSF可通 过 动 和 造 血动 员 的治 疗 效 果 。VEGF也 可 联 合 AnglZI'ie2信号 系统调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项目概述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一种糖蛋白,含有174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20000。
主要由内毒素、TNF-α和IFN-γ可活化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
G-CSF基因全长2.5kb,包括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G-CSF有5个半胱氨酸,Cys 36与Cys42,Cys74与Cys64之间形成两对二硫键,Cys17为不配对半胱氨酸,二硫键对于维持G-CSF生物学功能是必须的因素。
人和小鼠G-CSF在氨基酸水平上有73%同源性,并具有相互交叉的生物学活性。
G-CSF主要作用于中性粒细胞系(lineage)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活化。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作用于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和分化,其重要作用是刺激粒、单核巨噬细胞成熟,促进成熟细胞向外周血释放,并能促进巨噬细胞及噬酸性细胞的多种功能。
G-CSF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肿瘤放疗或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治疗骨髓造血机能障碍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预防白细胞减少可能潜在的感染并发症、以及使感染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加快。
国内外进展国外进展:1)美国1991年2月,安进公司的产品-- 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eupogen(G-CSF)获得美国FDA批准,其适应症为自身骨髓移植、化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AIDS等。
此药作用非同凡响,1996年其销售额达9.36亿美元,按世界药品销售额排名名列第24位。
1998年Amgen公司和roche公司共销售13.44亿美元。
1999年销售额达12.2亿美元,2000年达12.6亿美元,增长13%。
Amgen公司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Neupogen)于1991年2月被美国FDA批准上市1997年全球G-CSF,GM-CSF销售额分别为8.7亿和3.l亿美元Neulasta为安进公司开发的Neupogen的长效剂型,即通过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聚乙二醇(PEG)修饰,延长其在体内的代谢时间,因此疗效更好。
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的临床观察
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健康供者造血干细胞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32名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7年4-11月期间32名健康供者应用G-CSF 5~10 ?g/(kg·d)连续5 d皮下注射,若第4天白细胞低于30×109/L,第4.5天开始采集前2 h加用G-CSF 5 ?g/kg皮下注射,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若采集数量不够,第5.5天再采集1次。
观察供者动员前后血常规的变化和采集造血干细胞结果,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
结果:动员后第4.5天白细胞明显高于动员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名供者均成功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8.5(3.17~20.95)×108/kg、CD34+6.43(2.15~17.5)×106/kg,其中4名供者需采集2次,余28名供者均采集1次。
10名供者出现腰背部酸痛,3名出现乏力,均能耐受;4名供者采集过程中出现口唇、四肢麻木,予静滴钙剂后均缓解。
结论:所有供者经G-CSF动员后均可成功采集,并能耐受其不良反应,可替代进口G-CSF供临床使用。
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已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良恶性疾病、遗传性等疾病的治疗,其中动员、采集足够数量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本文选取2017年4-11月期间32名健康供者应用国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其对供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按照医院伦理委员会要求对所有的参与者提供书面通知。
选取2017年4-11月期间32名健康供者,纳入标准:来源于中华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深圳分库,经检索10个位点(HLA-A、B、Cw、DRB1、DQB1)相合,以及本科同胞HLA相合或半相合。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生物制剂,可用于增加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从而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它是由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不仅可以通过注射液的形式给予患者,还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等方式使用。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G-CSF。
它是一种背景因子,可以刺激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为粒细胞,增加粒细胞的释放和循环。
它可以通过结合到粒细胞表面的受体上,促进骨髓中粒细胞的增加,并增强它们的功能。
1.白血病化疗后的恢复:白血病患者在接受化疗后,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白细胞计数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促进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
2.应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对于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增加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移植后的造血抑制,提高移植成功率。
3.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前的预处理:对于需要采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患者,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以促使干细胞从骨髓中进入外周血,增加采集效果。
4.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可提高化疗患者白细胞水平,减少化疗过程中的感染风险,提高化疗效果。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一般来说是安全有效的,但使用时还需注意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乏力等。
此外,对于患有过敏病史、颅内占位性病变、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需要谨慎使用。
总的来说,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能够增加粒细胞的生成和释放,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中,合理使用该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感染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
然而,鉴于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使用前需要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以及潜在的风险和益处,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对于Ⅲ-Ⅳ度骨髓抑制,或发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短效还是长效升白药的起效时间更快,持续时间更长?
短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皮下注射的半衰期为2.5-5.8小时,而长效制剂的的药代动力学资料显示其平均半衰期依据剂量不同而波动于27-47小时之间。
且资料显示,常规剂量给予短效制剂1天后嗜中性细胞成熟(不给药状态下一般需要5-7天),从骨髓进入血液,这样似乎短效制剂起效相对迅速。
短效制剂主要由肾小球滤过排出,而长效制剂由于其独特的PEG链上的环氧乙烷单元高度水合形成的环状结构能够避免其蛋白成分被相关酶水解或被巨噬细胞吞噬,同时避免其被肾小球滤过,所以其进入人体后主要由中性粒细胞表面的RHG-CSF受体介导清除,随着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的升高,血浆中的长效制剂浓度呈现与ANC负相关表现。
这样既可以达到持续有效改善白细胞缺乏,同时也能减少ANC过高风险。
在石远凯教授组织的关于聚乙二醇化长效制剂的临床Ⅰ期临床耐受性实验,以及徐兵河教授组织的关于聚乙二醇化长效制剂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多中心随机对照Ⅱ期临床研究中,也得到了支持上述观点的相关结论(分别发表于2006年《癌症》及2016年《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影响G-CSF疗效的原因有哪些?
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药物副反应(包括罕见但严重的副反应如脾破裂/毛细血管渗漏综合症等),患者一般体力状态/既往化疗方案及次数/年龄因素(间接反映患者的骨髓储备功能水平)。
对于短效制剂还应当考虑到作为大肠埃希菌的表达产物,其免疫原性和抗原性导致机体产生中和性抗体导致药效减退的因素。
3放疗状态下出现的粒细胞减少,G-CSF如何使用?
参考ASCO建议,对于致死剂量全身放射治疗或意外全身照射的患者应考虑在终止放射暴露后G-CSF应用治疗(该推荐基于美国放射事故登记中心的辐射急症救援中心的病例观察资料而提出)。
2012年美国放疗协会推荐在大剂量放疗后24-48小时应用长效聚乙二醇化制剂。
而2016年发表的由CSCO联合中国抗淋巴瘤联盟/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及淋巴瘤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共同做出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建议对暴露于≥2GY和/或总粒细胞计数明显减少或预期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且持续时间≥7天的患者考虑细胞因子治疗,并推荐开始治疗时间为治疗暴露后24小时。
4长效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会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国内外的背景有何不同?
1长效制剂目前不在我省医保目录范围,属于全自费药物,在目前国内形势下存在一定不足。
2从改善骨髓抑制状态从而减少并发感染导致非计划性住院治疗方面考虑,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了患者在并发症治疗方面的经济支出和家庭社会压力。
3截至2016年8月,原研长效聚乙二醇化制剂的核心专利在美国/日本/欧洲及中国均全部到期。
随着辉瑞等厂家仿制药进入市场,能否通过竞争模式改善其市场定位及表现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