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单元总结

合集下载

中外历史纲要(上)1~3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1~3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背诵提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集中在黄河和长江流域2.旧石器时代特征:①从事采集和渔猎②学会了用火③过着群居生活④出现了骨器3.新石器时代特征:①使用磨制石器②使用陶器③从事原始农业④从事养畜业⑤修建村落⑥开始定居生活4.新石器时代代表:①黄河流域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彩绘陶器,粟)②长江流域早期: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水稻、养蚕缫丝、精美玉器)③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精美玉器)5.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③地方官理:聚族而居,夏王直接统治夏后氏部落,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6.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7.西周:公元前1046年(1)分封制: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②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②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核心是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土地制度: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制是土地的经营方式。

8.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②宗法血缘与政治制度结合③最高行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9.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①政治: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②经济:铁犁牛耕③思想:百家争鸣④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10.商鞅变法:(1)内容:政治①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2)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2)评价:①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②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③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一)旧石器时代1、概念:旧石器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特征: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

3、文化遗存:以元谋人、北京人为代表。

4、生活状况:从事渔猎、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二)新石器时代1、概念:新石器时代是指主要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时间: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

3、主要文化遗存(三)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阶段特别提醒1:区分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不同。

特别提醒2:中国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特别提醒3:中国早期人类起源分布的基本特点是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二、从部落到国家(一)部落时代1、三皇:三皇时代较早,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1)华夏始祖: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黄帝和炎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2)禅让制: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

(3)“万邦”时代A 时间:大约出现于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

B 特点:邦国林立、都城规模大、阶级分化明显。

C 地位: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3、国家建立——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政治:A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中央机构:最高统治者:夏王。

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

C地方管理:对夏部落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其他地区实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在首领汤的率领下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三、商和西周1、商朝(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文化遗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3)文化: A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纪录。

(新教材)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归纳

(新教材)新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总结一、全面认识“重农抑商”经济政策1.实行的原因(1)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2)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而且利用这一政策,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3)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

2.评价(1)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2)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3)消极影响: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

二、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的社会分期单元主线: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夏商西周文化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典型的大一统的中华文明。

三、由“早期国家”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政治制度)(1)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商王对内服地区的管理相当严密对外服地区的控制力度相对薄弱。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很不稳定。

(2)西周的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分封制下诸侯的任免由周王决定,诸侯对周王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序列。

分封制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西周的疆域较之商代的“内外服制”是历史的进步。

(3)秦朝建立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较之西周的分封制,政权组织结构更加严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建立。

汉武帝时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模式被充分巩固。

四、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五、从“天下共主”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夏、商、西周时期天下共主的确立(1)王位世袭制: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确立。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外历史纲要是一门涵盖了中外历史发展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下面,我将从不同单元来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史在古代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从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明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发展。

古代帝国的崛起和衰落也是这一单元的重要内容,比如古巴比伦、波斯帝国等。

通过学习古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衰落,从中汲取教训,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第二单元:中世纪史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中世纪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宗教斗争和十字军东征等事件。

我们也学习了中世纪东方文明的发展,比如伊斯兰教文明在中世纪的繁荣。

通过学习中世纪史,我们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和东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进一步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近代史是世界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革命的时期。

在近代史这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近代欧洲的工业革命、民族主义运动、殖民主义扩张等事件。

我们也学习了近代亚洲、非洲和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和独立运动。

通过学习近代史,我们可以了解到近代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革命,如何影响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进一步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联系。

第二篇示例:中外历史纲要是历史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的学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从而提高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本文将分为多个单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单元:古代史概论古代史是历史学科中最早的一个部分,主要研究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总结及单元整合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知识点总结及单元整合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 - 1 - 2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7 - 单元整合 ....................................................................................................................... - 13 -1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与辽夏金元的统治知识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2)分散机构权力①在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

②在地方,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1)积极: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构图解史]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知识点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①战: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每单元总结中外历史纲要共分为十个单元,每个单元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

下面将分别对每个单元进行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社会的形成古代社会的形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起点,本单元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等不同阶段的人类社会发展历程。

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工具,并逐渐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建立氏族社会。

青铜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分工和贸易活动也逐渐增加。

铁器时代的开启,更是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单元:古代帝国的兴衰在古代帝国的兴衰单元中,介绍了古代东方和西方不同文明的发展历程。

其中包括了诸如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希腊罗马文明等重要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特别是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繁荣发展,建立了强大的王国;而苏美尔文明则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国家。

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兴起,则彰显了西方文明的璀璨辉煌。

这些古代帝国的兴衰历程,反映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第三单元:中世纪封建文明的绽放在中世纪封建文明的绽放单元中,主要讲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欧洲经历了封建主义社会的兴盛,教会和王权的力量逐渐得到加强,各国建立了封建制度,贵族阶层繁荣起来。

同时,十字军东征、人文主义运动等事件也在中世纪封建社会中展开,为欧洲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近代世界的变革在近代世界的变革单元中,主要介绍了17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世界格局的变化。

近代世界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工业革命的爆发、殖民地扩张和世界大战的爆发等方面。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社会出现了剧烈变化。

殖民地扩张则使得欧洲列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世界大战的爆发则使得国际关系更加紧张,人类社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五单元:社会主义时代的探索与建设在社会主义时代的探索与建设单元中,主要围绕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展开。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明朝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废除宰相制度(1)目的:加强皇权。

(2)实施: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结果:对以后五百多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设内阁(1)原因:废除宰相后,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倍增。

(2)过程(3)职责: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批红: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特别提醒: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不是决策机构,仅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其实质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4、宦官专权(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①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1)目的:宣扬国威(“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性质:朝贡贸易。

(3)经过: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评价①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特别提醒:西洋是地理概念。

一般指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地区。

3、欧洲殖民者的入侵(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内陆边疆关系(二)明清易代(1)明朝灭亡: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明朝灭亡。

中外历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中外历史纲要复习提纲第一单元
经济
农业进步体现:
手工业进步体现;
政治
(商鞅变法)Biblioteka 目的内容经济
政治
社会管理
影响
思想
(百家争鸣)
背景
代表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韩非子
墨家
墨子
阴阳家
邹衍
影响
第三课 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巩固统一措施
中央
地方
其他
统一的意义
秦速亡原因及教训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的统治
汉初
政治
中央
地方
历史基础知识复习清单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时间
代表性文化遗存
地区
社会生活状况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时间
特征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朝代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政治
经济
文化



分封制目的:
分封对象:
意义:
宗法制核心:
影响:
第2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
经济
思想
汉武帝
政治
汉武帝巩固措施
经济
思想
拓疆
东汉
光武中兴
措施
衰落原因
两汉的文化
领域
时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史学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东汉
班固《汉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频考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频考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高频考点(注:加黑加粗为选择题高频考点,标示(背)为主观题高频考点)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1.1旧石器时代(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1.2.新石器时代(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背)3.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维系纽带、具有宗族色彩的政治制度,“家国合一”(家国同构),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

4.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

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周天子名义上占有全国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能随意买卖。

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6.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7.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

私商兴起。

8.商鞅变法:①时间:公元前356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实行什伍连坐;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④特点: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

⑤影响: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背)9.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

都是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思想家。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总结--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单元总结阶段特征知识体系整合归纳一、多角度认识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化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1840—1901年),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

1.政治(1)屈辱: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与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发起了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发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

3.思想: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等先后登场,人们的思想不断解放。

4.社会生活:随着中西方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等运动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日常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

二、全面认识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1.阶段特征与影响时期19世纪40—60年代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侵华战争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国英法为首,俄美随后除英、法、美、俄外,德、日、意、奥加入侵略方式以发动战争为打开中国大门的由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对中国的影响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经济: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2.基本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前)(1)概念: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典型代表: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生产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以后至2000多年)(1)概念:从距今约1万年前开始,以打磨结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典型代表:(3)生产生活:①大量使用陶器;②开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③生活逐渐稳定3.原始社会组织(1)阶段划分: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②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

③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二、从部落到国家1、部落联盟:三皇五帝的传说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轩辕)、颛顼(高阳)、帝喾(ku)(高辛)、尧、舜2、国家(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⑴.概况:建立者: 禹时间:公元前2070年⑵.政治:①实行王位世袭制②国家结构: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聚族而居,对夏部地区直接统治,对其他部族实行间接统治。

⑶.文化:二里头遗址.夏历《夏小正》⑷灭亡: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

三、早期国家——商朝和西周1、商朝:建立者:汤时间:公元前1600年都城:殷(盘庚迁殷)政治: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②实行内外服制。

内服: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文化: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政治势力和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商灭:纣王暴政;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商灭2、西周:⑴、西周的建立:建立者:周武王(姬发;时间:公元前1046-前771年;都城:镐京⑵、西周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分封制度: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对象: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晋/燕/卫/鲁)②还分封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宋、齐)作用: 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22张)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梳理(22张)

中体西用
三.甲午战争与瓜分中国的狂潮 1894-1895年,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签订 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签订 四.第二阶段救亡图存 1.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 资产阶级上层 2.资产阶级革命派:辛亥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 3.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4.地主阶级顽固派:清末新政
第五单元 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840
1912


一.两次鸦片战争
背景:中——闭关自守 外——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
经过:1839 虎门销烟 1840 鸦片战争 1842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3 《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攫取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1946.6
人民 解放 战 争
1949.4.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945年8月
重庆谈判
中国共产党七大 “和平、民主、团结”,成立联合政府
中国国民党六大 “和平建国”,坚持独裁和内战
《双十协定》
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化问题没有解决
1946年1月10日 政治协商会议
1931.9.18
局部抗战阶段
1937.7,7
全面抗战阶段
1945.8.15.
一.局部抗战拉开序幕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抗战开始
1932年1月28日 “一二八”事变
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3年
热河沦陷、长城抗战
1935年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八一宣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7】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基础知识复习提纲【提纲7】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A 按生产力水平(劳动工具材质)分期:1.旧石器时代:(1)含义:打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元谋人(约170万年)、北京人(约70至20万年)分布特点:主要位于黄河、长江流域(3)生产生活:渔猎和采集、学会用火、群居2.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前★(1)含义:磨制石器(2)代表性遗址:约7000至5000年:仰韶文化(黄河)彩绘陶器、粟大汶口文化(黄河)河姆渡文化(长江)水稻、养蚕缫丝(3)生产生活:修建村落、定居生活(4)特点:遗存数量多、分布广泛、逐渐朝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B按生产关系(社会组织)阶段发展特征分期:(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出现,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出现较大部落甚至部落联盟权贵阶层。

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时代:神话色彩五帝时代: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尧舜实行“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2.国家:龙山文化时代、良渚古国、陶寺遗址,史称万邦时代。

3.夏朝的建立(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2)夏的统治:禹死后,其子启继位,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3)夏文化遗存: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三、商和西周(一)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

2.概况:A文化①甲骨文: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②青铜器B政治★①国家机构更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②内外服制: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二)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复习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提纲】

复习提纲:《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复习提纲【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要点一、早期的中华文明1、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元谋人(迄今为止已知的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遗址,已经学会用火)北京人(能使用火或者保存火种)山顶洞人(能人工取火,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新石器时代:(早期)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时期,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物。

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并且掌握养蚕缫丝技术(晚期)黄河流域——龙山文化,代表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辽河上游——红山文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华文明起源多元性特点:苏秉琦说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是“满天星斗”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中原为核心2、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中国原始社会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

3、早期国家:古史相传,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炎帝、黄帝,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

尧舜禹时期的继承方式是“禅让制”。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天下”。

夏朝历法《夏小正》是我国迄今已知的最早的历法。

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

商朝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盘庚迁殷后定都于殷,河南安阳殷墟是商朝的遗址。

代表文字:甲骨文代表技术:青铜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周朝武王伐纣,建立周朝。

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控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总结--高一上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知识总结--高一上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政治——夏朝(一)继承方式: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二)中央机构:1、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2、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三)地方:1、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2、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一、政治——商朝(一)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二)国家管理: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一、政治——西周(一)分封制:1、目的: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2、对象:同姓诸侯、先王之后、异姓功臣、姻亲3、分封内容:王畿以外广大地区上的土地和人民4、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5、诸侯权利: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6、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奴隶7、制度特点:分封对象的多元性;诸侯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周天子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8、作用:积极:①巩固了王权,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②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发展;③传播了周文化,有利于形成统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消极:诸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的割据混战埋下了隐患。

(二)宗法制:1、含义: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

2、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土地、财产上的矛盾。

3、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严格的大宗与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二者具有相对性;③族权与政权相结合;(三)礼乐制:周礼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乐是配合礼所进行的乐舞。

→礼乐制度的目的是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是对权力的认同。

→周礼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综合探究一: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②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③礼乐制是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默写提纲一、中外历史纲要简介1. 了解《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编写背景和目的2. 探讨《中外历史纲要(上)》对于历史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二、第一单元:世界历史的基本起源1. 探讨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2. 分析人类最早的文明和社会制度3. 讨论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三、第二单元:古代东方社会的兴起1. 了解古代东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2. 探讨古代东方社会的文化和科技成就3. 分析古代东方社会的社会制度和等级结构四、第三单元:古代西方社会的崛起1. 探讨古代西方社会的地理和气候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分析古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3. 了解古代西方社会的思想和宗教发展五、第四单元:中世纪文明的伟大发展1. 探讨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演变2. 分析中世纪欧洲的经济和文化变革3. 讨论中世纪欧洲与其他地区的交往和影响六、第五单元:东西方世界的交融和发展1. 了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相影响2. 探讨东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思想的交流3. 分析东西方文明的科技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和进步七、第六单元:近现代世界的变革和发展1. 了解近现代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变革2. 探讨近现代世界的科技和产业变革3. 分析近现代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变革八、第七单元: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调整1. 探讨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影响2. 分析世界大战后的政治制度的改变和新兴国家的兴起3. 了解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影响九、第八单元: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1. 讨论冷战时期世界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2. 探讨冷战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3. 分析冷战时期的国际组织和合作十、第九单元: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1. 探讨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原因和过程2. 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的影响3. 了解不同国家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地位和作用十一、第十单元: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挑战1. 了解世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2. 探讨世界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问题3. 分析世界发展对于人类未来的影响和意义以上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十单元的默写提纲,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历史知识。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知识点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在西周时期,分封制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其分封对象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这种制度的特点是以同姓贵族为主体,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周朝的统治,实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目标。

分封制的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加强了XXX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另一方面,受封的诸侯卿士不直接属于国王,易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

宗法制是早期国家的一种基本制度,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血缘政治的结合,同时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特权,大宗和XXX具有相对性。

宗法制的实质是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宗主贵族的统治地位。

其作用是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早期国家的政治特征包括家国同构、神权色彩、血缘政治和尚未集权。

经济特征包括木石生产、青铜鼎盛、土地国有和集体劳作。

文化特征包括象形文字、礼乐文化、祖先崇拜和敬天保民。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其内容包括经济、军事、基层治理和行政管理等方面。

其中,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等都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潮流,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有经济、政治、阶级关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井田制的崩溃导致封建私有经济的发展。

周王室衰微和分封制的瓦解加剧了政治上的动荡。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以及地主阶级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

私学兴起和学术下移也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

百家争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同时,它也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课件第6单元单元总结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历史课件第6单元单元总结

(4)辛亥革命以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2.经济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实业 救国成为当时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思潮。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仍带有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3.对外关系上 (1)帝国主义国家干涉中国革命,扶植中国反动势力作为其统治中国的代理 人。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紧侵 略中国。
4.思想文化上 (1)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中华民国成立后,政府仿效西方国家制 定和完善学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封建教育制度。 (2)20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后, 民主共和理念得到传播,“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 (3)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 子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 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第六单元单元总结来自历史内容索引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知识架构
专题突破
专题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潮与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 1.政治上 (1)帝国主义推行“以华治华”策略,先后扶植清政府、北洋军阀集团作为其 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危机加深。 (2)中国近代两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体现为人民大众同清政府、北洋军阀 集团之间的矛盾。 (3)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和长达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袁世凯 手中,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革命派为了反对专制独裁,维护民主 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反张勋复辟斗争、护法 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
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
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
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
[框架建构]
第三单元
[阶段特征]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元朝实现统一。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成就在世
界上仍处于领先地位
政治方面
(1)中央集权制度强化。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发展,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元朝实行一省制,强化了皇权。北宋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 的矛盾问题;辽、西夏、金在保存民族特色政治制度的 同时,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政治制度;元朝实行的行省制 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2)民族政权并立,到元朝实现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进 一步发展和巩固
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隋唐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
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出现盛世局面。
2.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隋唐时期,经济
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3.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数学和农学等为代表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佛教广泛传播、
治政策。 3.汉朝:汉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时代、光武中兴等盛 世局面,但是,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使社会 矛盾逐渐积累,汉朝最终衰亡。
[框架建构]
第二单元
[阶段特征]
第二单元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
1.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士族制度形成发展,
1.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 变化,推动了奴隶制度和贵族政治崩溃,中央集权逐渐形成,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 “百家争鸣”局面,国家逐渐从分裂走向统一。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开创的中 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暴政而亡的教训也深刻影响了西汉的统
思想活跃,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唐朝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三教合
一的趋势,儒学复兴,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4.民族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5.对外交往: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民族关系 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有战有和,以和平经济 方面 文化交流为主;元朝统一,民族交融出现新高潮
[重点归纳]
第三单元
唐宋之际,我国社会的重大变化
1.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
央对抗;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综合归纳]
第二单元
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
三国、两晋、南北朝近四百年中,战乱频繁,国家分裂,但历史在动荡中前进。
1.民族交融的趋势: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
南,东汉以来五胡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的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单元总结
[框架建构]
第一单元
[阶段特征]
第一单元
一、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演化
1.形成时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标志着我国进入阶级社会。
2.发展时期——商朝: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加强,社会经济繁荣,
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
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统一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
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第二单元
二、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的表现 1.政治上:政治统一,国家富强。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中央集权制度进一 步完善,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 2.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调整了生产关系,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农业、 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 3.民族关系上: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 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隋唐 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4.对外关系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实行开放政策,交通发达。 5.文化上:辉煌灿烂,全面繁荣。科学技术世界领先,诗歌繁荣,艺术多姿多彩;出 现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中华文化圈形成。
第三单元
经济方面
(1)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 业和城市空前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2)封建生产方式进一步向边疆地区扩展。契丹、党项 、女真等族逐渐采用农业生产方式,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思想文化 方面
(1)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 形成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理学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 航海,这些发明的西传,对欧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 影响。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宋词、元曲丰富了中 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3)辽、西夏、金、元各政权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文。
3.繁荣时期——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
经济制度成熟的标志。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
荣的局面。
Hale Waihona Puke 4.瓦解时期——春秋: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井
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第一单元 二、中国封建时代的初期
2.经济方面,国家土地政策调整,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
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由实物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