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之一)赏析及名家点评
《秋兴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97b1b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9f.png)
《秋兴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秋兴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秋兴八首·其一》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时创作,是杜诗七律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03d846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ec.png)
《秋兴八首》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诗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两句,以“玉露”和“枫树林”为喻,描绘了秋天的凄凉景象,暗示了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以“江间波浪”和“塞上风云”为喻,描绘了波涛汹涌、风云变幻的景象,暗示了国家局势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痛苦。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以“丛菊”和“孤舟”为喻,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两句,以“寒衣”和“暮砧”为喻,描绘了人们忙碌的生活场景,暗示了国家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
第二首写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
诗中“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两句,以“夔府孤城”和“北斗”为喻,描绘了作者身处夔州的孤独和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两句,以“听猿”和“奉使”为喻,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两句,以“画省香炉”和“山楼粉堞”为喻,描绘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凄凉和寂寞。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两句,以“藤萝月”和“芦荻花”为喻,描绘了夔州的自然景色,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诗人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抒发自己有志而不遇的慨叹。
诗中“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两句,以“千家山郭”和“江楼”为喻,描绘了夔州的宁静和美丽。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两句,以“信宿渔人”和“清秋燕子”为喻,描绘了夔州的生活场景,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诗人的孤独。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两句,以“匡衡抗疏”和“刘向传经”为喻,抒发了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和理想的感慨。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c9313516fc700aba68fc2e.png)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赏析:题解:《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
杜甫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一)》审美赏析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一)》审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3512e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aa.png)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一)》审美赏析《秋兴》一共是八首诗歌,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的作品,也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这组诗歌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
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
“秋兴”即因秋发兴。
全诗如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的首先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指白露。
诗人首先点出了秋景,呈现出了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
“玉露”、“枫林”两个意象连接起来,表明了秋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巫山巫峡秋气凛然。
其中“凋伤”一词很有力度,把秋意的“残酷”表现出来。
诗歌中的“巫山”和“巫峡”是夔地之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地势特殊,多有记载。
在《水经注》中记载:“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可见这里的地势险要,阴森肃然。
而诗人写作诗歌时,正值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伤情,写出孤寂肃杀的诗句。
接着颔联承上而来,写道:“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指巫峡。
“塞上”指夔州的巫山。
“兼天”就是与天相接。
这里诗人对秋景从空间上作进一层渲染。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
诗人运用对偶手法,上句写巫峡,说:巫峡江中,波浪之大,江水倒流,自天而下,真有“兼天涌”之势;下句写巫山,说:巫山之上,风云接地,阴霾由地而升。
你看,“波浪兼天涌”自下而上;“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
句子中的“兼天涌”、“接地阴”,表现了景物的壮阔景象。
可以说,诗人以飞动、壮阔的描写,展示出了巫峡巫山的气势,营造出了动人心魄的审美意境。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二)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f3ef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4c.png)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二)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名《秋兴八首》,“秋兴”:【感秋寄兴;秋日的情怀和兴会。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写的关于秋天的组诗,好,我们来看其一原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字词典故“玉露”:【如玉一般的霜露。
南北朝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诗》“四时煎日夜。
玉露催紫荣。
始怀走及叹。
春意秋方惊。
”】“凋伤”:【草木零落枯萎。
南北朝沈约《四城门诗》“衰龄难慎辅。
暮质易凋伤。
”】“萧森”:【阴森;草木茂密貌。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qie2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
”】赏析杜甫说,如玉一般的霜露,凋零冻伤了原本火红的枫树林。
巫山与巫峡,处处弥漫着萧瑟阴森的寒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字词典故“兼”:【并也~《说文》。
“兼天”即连天。
】赏析杜甫说,眼前,长江间的波浪汹涌澎湃,一直连到了天上。
极目远眺,塞上的风云下接地上的阴影。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赏析杜甫说,又到了丛菊盛开的季节,在我的心中,却有两处的菊花在开放,一处在眼前,一处在故乡。
我曾望着故园的丛菊,感伤岁月的流逝。
如今,我却已是在他日他方,落泪悲伤。
江水中的那一叶孤舟啊,飘摇起伏,牵系着我,一颗欲归故园的心。
关于“两开”,究竟是两度开,还是两地开呢?老杜来到夔州两年了,作为两度开,似乎很合理。
不过如何解释“他日泪”呢?而如果理解为两地开,就有了他乡与故乡的区别,如此也就能够理解今时的“他日泪”了。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字词典故“刀尺”:【剪刀和尺。
裁剪工具。
】“砧zhen1”:【捣衣石。
】赏析杜甫说,妻子裁剪着归家的寒衣,处处都有一旁的我,催促着她手中的刀尺。
站在高高的白帝城上,眺望北方,暮色中传来急切的捣砧声。
如何理解“处处”?究竟是夔州这里的处处,还是说寒衣上的处处?显然,如果我们要把寒衣和老杜的归乡心理联系起来,那就是在寒衣上,老杜的妻子这处,那处都需要用尺子量,用剪刀剪,而老杜呢,却在一旁催促着不停。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06d990680203d8ce2f24ff.png)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
“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
“开”字乃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
“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
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
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
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
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5029f3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f2.png)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本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秋兴八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高中语文学习参考《秋兴八首(其一)》鉴赏
![高中语文学习参考《秋兴八首(其一)》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a0f0a0d9998fcc22bdd10d00.png)
高中语文学习参考《秋兴八首(其一)》鉴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名师辅导《秋兴八首(其一)》特色鉴赏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谢立凡《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为历代评家所重。
清代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所以《秋兴八首》有很高的艺术性,被誉为杜甫抒情诗中的巅峰之作。
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在八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如何鉴赏这首诗呢?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为我们作了经典提示:“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所谓“明写秋景,虚含兴意”,这是说要透过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体会蕴含其中的“兴意”,把握诗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前四句写巫山巫峡残秋萧森景象,“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同时暗示了诗人忧时伤怀的愤慨之情。
如果前四句是融情于景,那么后四句则是见景生情,见残菊而落泪,见系舟而生“故园心”,而末句刀尺声、捣衣声,声声入耳,在诗人内心该激起怎样深沉的感慨,诗人欲说还休,任由读者想象。
所以,读这首诗,必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诗的妙处。
所谓“实拈夔府,暗提京华”,揭示了这首诗的结构特征。
在这首诗里,杜甫运用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
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想到“故园”,而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
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这首诗的特色。
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606587549b6648d7c1c746e3.png)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秋兴八首其一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赏析一、大历元年(766),杜甫在云安养病半年,然后迁到夔州,即今四川奉节。
他在夔州仍经常卧病在床,这《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时写的一组七律。
这八首诗,是完整的组诗,因景寄情,既抒发了诗人漂泊之感、故国之思,也深深地寄托着对李唐王朝盛衰的感叹与悲哀。
这首诗的第一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江间”句写江上波浪很大,“塞上”句意即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
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第三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
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
第四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二、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大学语文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大学语文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3516365d7cd184254b353551.png)
❖ 2、兴寄精神在杜甫那里,体现为其诗歌具有沉郁 顿挫的艺术风格。何谓沉郁顿挫?试以《秋兴八首》 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 郁:低沉郁积。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 顿转折。
❖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 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 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 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 烈是第一位的。
❖ 2、清代黄生《杜诗说》曰:“杜公七律,当 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 也。”
秋兴八首(其一) 作者:杜甫
赏析:
❖ 1、重点字句的理解(见课本); ❖ 2、押韵:找出这首诗的韵脚。 ❖ 林、森、阴、心、砧
❖ ❖ 3、对仗:找出对仗的句子,并进行解释。 ❖ 4、标出本诗的平仄。
秋兴八首(其一)
❖ 仄仄平平平仄平(韵) ❖ 平平平仄仄平平(韵) ❖ 平平平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平仄仄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 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 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 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如《秋兴八首》。
❖ “盖所谓上薄风 骚,下该沈宋, 言夺苏李,气吞 曹刘,掩颜谢之 孤高,杂徐庾之 流丽,尽得古今 之体势,而兼人 之所独专”
❖ ——元缜,杜工 部墓系铭
一、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
一、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
❖ (一)、杜甫简介
❖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
赵间,裘马颇清狂”。 ❖ 开元19年(时20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
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 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 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 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最新整理)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最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bac7dbdbe23482fb5da4c5e.png)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
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
《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
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
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
“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
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
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
……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
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
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
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
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这首诗与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所写的境界相似,但季节有春秋之异.意境较《山鬼》为广阔,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时长安已收复,所写的却仍是一些依然存在和新出现的社会政治问题,体现了关心万方多难和思念长安的拳拳之心。
【素材】《秋兴八首》(其一)名家点评(人教)
![【素材】《秋兴八首》(其一)名家点评(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6b224ae51a37f111f1855baf.png)
《秋兴八首》其一名家点评《唐诗品汇》:刘云:此七字拙(“丛菊两开”句下)。
《杜臆》:前联言景,后联言情;而情不可极,后七首皆胞孕于(五、六)两言中也;又约言之,则“故园心”三字尽之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浦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椁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之况。
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周珽曰:天钧异奏,人间绝响。
《唐诗评选》: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
挨句截然,以句范意,则村巫傩歌一例。
以俟知音者。
《杜诗解》: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
奈何流滞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
真为可痛可悲,使人心尽气绝。
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义门读书记》:中四句,虚实蹉对。
“江间波浪兼天涌”二句,虚含第二首“望”字。
“丛菊两开他日泪”一句,虚含“望”之久也。
《而庵说唐诗》:此是《秋兴》第一首,须看其笔下何等齐整。
《围炉诗话》:《秋兴》首篇之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丛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
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篇笔情之妙也。
《杜诗集评》:吴农祥曰:惊心动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
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无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
《唐宋诗醇》: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151462b84ae45c3b358c15.png)
次年又 留居夔州 ,见到丛菊开 了两次 ,还未 出峡 。故对 菊掉泪 。“ 开”字双关 ,一谓菊 花开 ,又言泪眼随之开 。孤舟本来只能系住 自己的行踪 , 却把诗人 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 系住了 ,故见舟伤心 ,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 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 听到,砧声四起 ,傍晚时分 , 在 白帝城楼 的高处 , 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 正拿着裁 尺和剪刀 , 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 寒 的衣服 。“ 催刀 尺” ,即催 动刀尺 。“ 白帝 城” ,旧址在今 四川省奉节县东的 白帝山上 , 与夔 门隔岸相对 。“ 急暮砧 ” , 黄 昏时分捣衣 的砧声很 紧。“ 砧” , 捣衣石 , 这里借指捣衣 发 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 ,先将衣料放在砧 上 ,用杵捣软 ,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 , 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 ,因此 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 。往往会增添客子 的愁 绪 。在这 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 中,诗人更 平添了一许孤独 、 忧伤之感。 清代浦起龙 《 读杜心解 》说 :“ 首章 , 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 ,虚含兴意 ;实拈 夔府 ,暗提京 华。 ”作为八首诗的开场 白, 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 山巫峡秋声秋色 、 秋景 秋意的形象描绘 ,烘托出阴沉萧森 、动荡不 安的环境气氛 , 寄寓着诗人 自 伤漂泊、忧国 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 ,堪称压卷。
文 史艺术 2 0 1 3年 1 0期 ( 中)
杜甫秋兴八首 ( 其一 ) 赏析
秦长栓
( 驻 马店职 业技术 学院 河 南 驻马店 4 6 3 0 0 0)
《 秋兴八 首 》是大历元年 ( 7 6 6 ) 秋 杜 甫滞 留夔州时惨 淡经营 的一组七言律诗 。 杜 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 , 诗人 晚年多病 , 知交零落 ,壮志难酬 ,心境非常 寂寞 、 抑郁 。当此秋风萧飒之 时,不免触景 生情 ,感发诗 兴 ,故 日 《 秋兴 》 o这八首诗 是一个 完整 的乐章 ,命意蝉 联 而又各 首 自 别 ,时代苦难 ,羁旅之感 ,故 园之思 ,君 国 之慨 , 杂然其中 , 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 中沉实高华 的艺术精品。 清代黄生 《 杜诗说 》 就 说 :“ 杜公七律 ,当以 《 秋兴 》为裘领 , 乃 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 ”清代沈德 潜 《 唐诗别裁集 》也说 :“ 怀乡恋 阙,吊古伤 今, 杜老生平俱 于见此 。其才气之大 ,笔才 之高 , 天风海涛 , 金钟大镛 , 莫 能拟其所 到。 ” 第一首 , 是领起的序 曲。 诗人用铺 天盖 地 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 , 寄托 自己的故国之思 ; 又用滔滔不尽 的大江 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 , 寄寓 自己抚今追昔之 感。 诗 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 。 笼罩 了无 限的 宇宙空间 ; 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 , 又无言 地 昭示 着 自然 的岁华 摇落 ,宇宙 的 时光如 流 ,人世 的生命不永 。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 山巫峡气萧森 。 自露 凋伤 了漫 山遍野的枫林 ,秋色 已经 很深 , 巫 山巫峡呈现出一 片萧森景象 。首联 开门见山 ,点明时节、地点 ,描绘出具有浓
秋兴八首赏析
![秋兴八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31302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6b.png)
秋兴八首赏析秋兴八首赏析第1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故乡,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
《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这首《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古诗鉴赏: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
![古诗鉴赏:杜甫《秋兴八首 其一》](https://img.taocdn.com/s3/m/616cb6c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b.png)
古诗鉴赏: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作呈现】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词赏析】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
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欣赏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e1f73d4f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58.png)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欣赏《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这组诗。
欣赏下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唐代: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及注释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兼天涌:波浪滔天。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兴八首(之一)赏析及名家点评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
这首诗是《秋兴八首》组诗的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
诗人由夔州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
全诗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作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
脉络,不仅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意境深闳,蕴涵丰厚。
章法谨严,语言练达,格律精工,尤其是颈联两句的遣词造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名家点评】
胡震亨: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唐音癸签》)
胡应麟:杜诗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故绝不可及。
(《诗薮》)
王嗣奭: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
(《杜臆》)
浦起龙: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
拈夔府,暗提京华。
(《读杜心解》)
黄生: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杜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