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逻辑学课件第六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课件第六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咯孜说:“是的。”阿说:“这就好了, 我老婆要我送你一只羊做礼物,我不同意, 好长时间定不下来,这就定下来了。” 咯
孜很窘,一时说不出话来,阿凡提告辞了。 咯孜追上去,拍拍阿凡提的肩膀说:“有 时女人的话是要听的。”
• (2)有个医生生病快要死时,在床上喊着 说:“如果有好郎中,能把我的病治好了, 我有长生不老药酬谢他,叫他吃了,好活几 百岁。”
• (4)偷换论题
• 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某一论题来暗中代替 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如:
• 1、有一贪污了八万元的案件。在审判是,审判员 问被告贪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被告回答:“我 父亲长期生病,全家收入不满百元,经济困难铤 而走险,另外,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财务制度不 健全,才得以涂改帐目,伪造发票。”
第六章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 律
• 一.教学重点: • 逻辑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 二. 教学难点: • 逻辑规律的运用 • 三.教学基本内容
•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 规律,它们普遍地适应于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
• 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 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 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 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 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 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 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
• 乙:“我在自己家的小厨房里。”
• 甲:“哎哟!你在会上说过,参加义务劳 动很有意义。”
• 乙:“是呀!我也同样参加义务劳动,我 已经替妻子做好几样菜了。”
• 6.糊涂县官整天醉酒糊涂。这天午后,他喝 完了一壶酒,正要叫衙役再给他打一些酒 来的时候,忽然外面有人喊冤。他非常恼 火,升堂后,喝令衙役拿板子打喊冤的人。

普通逻辑学(科学版)授课教案:6.1类比推理

普通逻辑学(科学版)授课教案:6.1类比推理

普通逻辑(科学版)授课教案第六章类比推理和回溯推理第一节、类比推理一、类比推理的含义和特点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或相似)的,而且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可能具有同样的其他属性的推理。

例如:某地连续发生了几起抢劫案件,经过调查侦查人员发现这些案件有许多相似之处:作案时间都是凌晨1点左右,发案地点都是公园里偏僻的角落,作案对象都是谈恋爱的男女青年,作案方式都是蒙面持刀,据被害人反映作案人的身高、口音等基本相同。

警方侦破了其中一案,并查明作案人是张某。

警方随即将张某列为其他案件的重大嫌疑人。

后来证明,这些系列案都为张某所为。

该案中警方作了如下推理:甲案的作案时间都是凌晨1点左右、作案地点都在公园的偏僻角落、作案对象都是谈恋爱的男女、作案方式都为蒙面持刀、作案人的身高1.70米、操河南口音;现在查明甲案是张某所为。

乙案的作案时间都是凌晨1点左右、作案地点都在公园的偏僻角落、作案对象都是谈恋爱的男女、作案方式都为蒙面持刀、作案人的身高1.70米、操河南口音。

所以,乙案也可能是张某作为在这个案件的分析中,就运用了类比推理。

如果我们用A和B分别表示两个(或两类)对象,用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属性,那么,类比推理的一般形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A对象具有a、b、c、d属性,B对象具有a、b、c属性,所以,B对象也具有d属性。

由类比推理的公式可以发现,类比推理实际上是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具有一系列相同或相似的属性,从而推出其他性质也相同,至于这些性质为什么相同,这些性质之间有什么联系并不清楚,所以类比推理的结论不具有必然性。

类比推理与比较是不同的。

比较是辨认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或差异点;类比推理则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被研究对象的某种未知情况作出推断。

如果思维过程仅仅停留在有关被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点或差异点的资料整理上,而不作进一步的推导,那么它就仅仅是比较,而不是类比。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

逻辑学课程教学大纲Logic课程编号:0213320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数学、语言学后续课程:辩证逻辑、数理逻辑总学分:3教学目的与要求:逻辑学是现代基础学科的重要门类,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知识。

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学生课堂讨论、看教学录像等方法,坚持理论性,突出实用性,强化趣味性,以达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培养良好的思维素质的目的。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逻辑学的对象和性质一、“逻辑”一词的涵义二、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思维与语言。

思维的逻辑形式。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简单逻辑方法。

三、逻辑学的性质基础性的科学。

工具性的科学。

无阶级性的科学。

第二节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古代逻辑古代中国的“名学”和“辩学”。

古代印度的因明。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斯多噶学派的演绎逻辑。

二、近代逻辑弗兰西斯·培根和穆勒的归纳逻辑。

黑格尔的辩证逻辑。

三、现代逻辑经典数理逻辑。

现代逻辑家族。

第二节学习逻辑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逻辑学的意义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事物,获取新知识。

有助于人们准确、严密地表述和论证。

有助于人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

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二、学习逻辑学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本章重点: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

第二章概念(8学时)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涵义二、概念与语词概念与语词的联系;概念与语词的区别。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

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和灵活性。

第二节概念的种类一、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二、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三、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四、正概念和负概念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一、相容关系全同关系。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法逻-普通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我们可以提出矛盾律在命题方面的第一条要求: 1.不能同时肯定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两个命 题。 我们曾经介绍过什么是矛盾关系命题、反对关系命 题。矛盾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不能同假、一真 一假的两个命题,反对关系命题是指不能同真、可 以同假的两个命题。 例1:“我们老家有一个山洞非常恐怖,从来没有 人进去过,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过。” 例2:我校所有大学生都勤奋”和“我校所有大学生 都不勤奋”就是反对关系命题。

“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张三是人,所以,张三 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能够读完的,《孔乙己》是鲁 迅的著作,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够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教条主义的学习方法的确不好,应当克服。但是又难于克服,如背警 句、背外语生词、演员背台词等等,怎么能全都不用呢?(混淆概念)
四大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 由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是人们思维过程中正确地运用概念、 命题、推理等思维形式的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
的基本规律(简称逻辑规律)有:同一律、矛盾
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思维和有效交流的
起码要求。
逻辑基本规律是正确思维所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思 维准则。 人们在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满足两个起 码的要求:一是要有确定性,具体表现为思想的 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二是要有论证性,即 每一个确定的思想或论断何以为真或何以为假。 同一律是思维具有同一性的规律,不矛盾律是思 维具有一贯性的规律,排中律是思维具有明确性 的规律,充足理由律是思维具有论证性的规律。

有两个猎人老伊和老鲍一起到山里去打猎。在树 林里.他们看见一棵大松树上有一只可爱的小松 鼠。奇怪的是,这只小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张大 着双眼紧盯着老伊和老鲍。他们向左走了几步, 松鼠也同样向左移动了几步。他们向右走了几步 ,松鼠也向右移了几步。老伊和老鲍干脆围绕着 这棵大松树走了一圈,没想到的是,这只松鼠也 在树上绕了一圈,它的脸一直对着两个猎人,并 且双眼紧紧盯着他们。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第一讲)

第六章 逻辑基本规律(第一讲)

2020/4/27
.
6
§2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正确、合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同 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都始终保持着自身同一。
其公式为:A是A,或A=A。
这里的“A”表示任一思想,可以是一个概念、 一个判断、一个推理,也可以是一个论证过程。
“A是A”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 时间、同一方面(或关系),针对同一对象的一个 思想总是保持着自身同一。
2020/4/27
.
8
§2 二、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1、对概念使用的要求。 2、对判断使用的要求 3、对推理过程的要求 4、对论证过程的要求
2020/4/27
.
9
规律 项目
同一律

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每个思想都
必须保持自身同

一性。

A就是A
式 A→A
在同一思维过
程中:

⑴每个概念的内
涵与外延都必
须确定;
⑵每个判断所断

定的内容都必
须确定。

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
变换论点,

2020/4/27
偷换论题。
矛盾律
.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10
同一律的基本要求
要正确理解同一律,首先,应当区别以下两点: ①同一律是思维领域的规律,它并不是哲学世
界观。同一律所说的A是A或P→P是指人 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使概念或判断保持其 自身的同一性,并不是说客观事物是永远 与自身保持同一,绝对不变的。
1、什么是逻辑规律
所谓逻辑规律,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本身 所特有的规律,亦即正确、合理性思维的形式 结构方面的一般特征。从起源上讲,逻辑规律 是关于人类正确、合理性思维之形式结构方面 的经验总结,并反过来对人们的思维活动提出 最起码的要求,以指导人们的思维实践。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作者:————————————————————————————————日期: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欢迎阅读第八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逻辑思维规律作为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它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各种逻辑形式的特有规律,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就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而言,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或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①。

一、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作用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人类正确进行逻辑思维的根本准则和基本依据。

正确的逻辑思维必须具另外,就表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必须保持自身的同一。

也可以表述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思想,如果它反映了某个客观对象,那么它就反映了这个客观对象。

同一律的逻辑表达式:A 是A ,或者A →A 。

表达式中,“A ”表示任何一个思想(概念或判断)。

“A 是A ”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A 反映什么,那么它就反映什么。

“A →A ”表示如果A 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A 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

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或判断所反映或所断定的内容始终如一,其性质始终不变。

①关于充足理由律是否属于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逻辑界历来有争议。

本章对充足理由律也作一介绍,供学习时参考。

②“概念和判断”是与“词项和命题”对应的,考虑到日常思维中对违反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进行命名的语言习惯,我们在本章中使用“概念和判断”这一称谓。

同一律要求人们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同一性、确定性。

就概念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相同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质量”这一概念,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要有确定的含义。

如果在一段议论中的各处它都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那么,这段议论就遵守了同一律。

反之,它如果时而表示这个意义,时而又表示为“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那么,“质量”这个概念就失去了同一性,从而违反了同一律。

就判断而言,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某一判断的内涵(内容)和外延(真值)保持不变,具有确定的思想和逻辑值。

普通逻辑第6章 演绎推理(一):基于词项的推理

普通逻辑第6章 演绎推理(一):基于词项的推理
(4)基于下反对关系的推理 ¬SIP├SOP ¬SOP├SIP
3、基于换质、换位的直接推理 换质法是通过改变前提的质和谓项从而得出结论的直接推理。
如: 除暴济贫的行为都是正义的,所以除暴济贫的行为都不是非正 义的。
换质法的基本规则
结论和前提不同质
结论的主项和前提相同,结论的谓项 是前提谓项的矛盾概念
5、省略形式的三段论: 分为省略大前提、省略小前提、省略结论。
如: 干部也是人,干部也免不了要犯错误。
完整形式: 所有人都免不了要犯错误,干部也是人,干部也免不了犯错误。
这为省略大前提的三段论。
5、省略形式的三段论: 分为省略大前提、省略小前提、省略结论。
如: 所有打算成为公务员的都必须参加统一的招考考试,研究生也必须参加统一 的招录考试。
普通逻辑
课程代码 00024
第六章 演理是由若干判断得出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 分为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
如: (1)有些文学家是史学家,因此,有些史学家是文学 家。 (2)所有的鸟都会飞,有些鲈鱼是鸟,所以,有些鲈 鱼会飞。
2、推理的有效性: 指的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所谓推理形式,指 的是推理的前提和结论在形式上的联系方式。
这为省略结论的三段论。
单选:
1、在三段论的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项称为( B )
A. 小项
B. 中项
C. 大项
D. 谓项
2、省略形式的三段论为__省__略__大__前__提___、_省__略__小__前__提___、__省__略__结__论____。
2、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项称为“中项”, 结论的主项称为“小项”,结论的谓项称 为“大项“。
如: 所有西安人都不是延安人,所有长安人都西安人,所 以所有长安人都不是延安人。

逻辑学答案

逻辑学答案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普通逻辑是研究____思维的逻辑形式____思维的逻辑规律____及其___简单的逻辑方法______的科学。

2. 思维的逻辑形式是由__逻辑常项_____和__逻辑变项_____两部分组成,可以代入不同内容的部分是__逻辑变项___。

二、选择题3 在“语法、逻辑、修辞、音韵、体操等等都是没有阶级性的”这句话中,“逻辑”一词所表达的含义是指(3)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②某种特殊的观点或方法③思维的规律和规律④逻辑学4 思维的基本特征( 2).①直接感受性②概括性③间接性④思维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5.普通逻辑的研究对象时(3 )①思维内容②思维的基本规律③思维的逻辑形式④简单的逻辑方法6. “p 并且q”与“p 或者q”,这是两个判断形式含有(2)①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②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③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④不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第二章概念一、填空题1、概念是_反映事物本质属性_______的思维形式,他的两个逻辑特征是__内涵______ 和____外延____。

2、从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来看,“文明”与“精神文明”具有__从属_____关系;“教师”与“劳动模范”具有__交叉_____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具有__全异______关系;“上海”与“中国最大的城市”具有____并列____关系。

3、“共青团员”的属概念为__团员______ ,种概念为__女共青团员_______,矛盾概念为___非共青团员____ ,反对概念为___非共青团员_____,交叉概念为___大学生______ 。

4、在具有属种关系概念的___概念____ 和___概念____之间。

存在着一种__反变_____关系。

外延愈大,其内涵就___越少___ ;外延愈小,其内涵就__越多____ 。

5、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是对概念进行__概括____和__限制___的逻辑根据。

第六章__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第六章__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1、数学家斯摩林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的 商人》中的故事情节编了一道逻辑推理题: 女主人公鲍西亚对求婚者说:“这里有三只盒子, 一只金盒子,一只银盒子,一只铅盒子。每只盒子的 铭牌上各写有一句话。三句话中只有一句为真,谁能 猜中我的肖像放在哪只盒子里,我就嫁给谁。”金盒 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这盒里;银盒子上写的是:肖 像就在金盒里;铅盒子上写的是:肖像不在此盒里。 求婚者中有人猜中了。 请问:他是怎样猜中的? 解:金盒和银盒上的话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命 题,根据排中律知: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故唯一的一句真话要么是金盒上的,要么是银盒上的。 所以铅盒上的话必为假。由此可推出肖像在铅盒里。 答:肖像放在铅盒里。
练习:用矛盾律解题
2、下列甲、已、丙三人的议论中,只有一 句为假: 甲:3.2班的学生都不学日语。乙:3.2班的 学生都学日语。丙:3.2班有的学生学日语。 请问:3.2班60名学生中多少人学日语?
解:甲和丙的话是一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根 据矛盾律知: 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故唯一 的一句假话要么是甲说 的,要么是丙说的。 所以 乙的话为真。乙的话为真,可推出3.2班60名学生都 学日语。 答:3.2班60名学生都学日语。
三、违反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的思想,同时加以 肯定,所犯的逻辑错误称为“自相矛盾”或“两可”。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其盾曰:“吾盾之坚,物莫 能陷也。”又誉之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 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 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 立。 所有东西都不能陷吾之盾。 有的东西能陷吾之盾。 所有东西都能被吾之矛所陷 。 有的东西不能被吾之矛所陷。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的成败。

普通逻辑

普通逻辑

1、逻辑包括两大类: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普通逻辑即传统的形式逻辑。

2、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和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3、思维分为三大类: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感)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一般思维指抽象思维。

4、感觉是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性的直接反映。

6、表象是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感性形象。

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思维机构的基本组成要素。

8、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它是由概念组成的,同时,它又为推理提供了前提和结论。

9、思维有两个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0、思维的逻辑形式指思维内容各部分的联系方式或形式结构,也叫思维形式的结构。

11、普通逻辑的研究推理,正是要研究从不同的推理内容中抽取出来的各种共同的逻辑形式。

12、思维的基本规律有四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13、同一律要求:一个思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不能把不同的思想混为一谈。

14、矛盾律要求:在互相否定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假的,而不能承认它们都是真的。

15、排中律要求:在互相矛盾的两个思想中,必须承认至少一个是真的,即二者必居其一,排除第三种可能性。

16、充足理由律要求:断定任何一个思想为真,都必须拿出充分的理由。

17、普通逻辑是撇开思维的具体内容来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其基本规律的。

18、普通逻辑的工具性表现在:它本身不能给人们直接提供各种具体的科学知识,但是它能够为人们进行正确思维,获取新知识,表述论证思想,提供必要的逻辑手段和方法。

19、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1、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获取新知识,2、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格论证思想,3、有助于人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4、有助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其他各门科学知识,5、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办事效率。

20、逻辑学有两千多年历史,发源地为古代中国、印度、希腊。

普通逻辑0006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普通逻辑0006第六章演绎推理(一)

例.无效与有效的推理形式 所有的M都是P 所有的S都不是M 所以,所有的S都不是P 所有M都是P S是M 所以,S是P 注意:推理有效并不意味着其结论为真。为确保 推理获得真实结论 真实结论,必须满足两条:1、推理有效, 真实结论 2、前提真实。
本章主要讨论含有词项变项的有效推理 式,这部分内容可称作词项逻辑,下章主 要讨论含有命题变项的有效推理式,这部 分内容可称作命题逻辑。
然而,如欲判定由某一前提可否经判断变形推 出一结论,问题却略微复杂一些。若综合运用此 二法, 由前提出发可推得该结论,固然可以断定: 由该前提可经判断变形推出该结论,该推理有效。 否则,就应穷尽一切可能后方可作出判定。为此, 应对由A判断经换位所得的I判断连续换位,应用 换位质法……如此这般,直至穷竭一切可能。
例. 前提:所有生物均为有机物,(SAP) 结论:有些无机物不是生物。(POS)
例.前提:所有生物均为有机物,(SAP) 结论:有些无机物不是生物。(POS) SAP(换质得)SEP(换位得)PES (换质得) PAS(换位得)SIP (换质得)SOP
SAP (换位得)PIS (换质得)POS
例.前提:所有生物均为有机物,(SAP) 结论:有些无机物不是生物。(POS) SAP(换质得)SEP(换位得)PES (换质得) PAS(换位得)SIP (换质得)SOP ↓ (换位得)PIS (换质得) POS SAP (换位得)PIS (换质得)POS ↓ (换位得)SIP (换质得) SOP
贝克莱是唯心论者 贝克莱是先验论者 所以,有的唯心论者是先验论者 令唯心论者=S,先验论者=P,贝克莱=M,于是便有: MAS MAP MAP 整理 MAS SIP SIP
二、三段论的公理 三段论的公理:是演绎推理系统中的初始 依据。其自身不是推理的结果,而是被作为 不证自明的东西当然地接受的。三段论的公 理是:一类对象的全部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那么这类对象中的部分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亦即如果对一类对象的全部有所断定,那么 对它的部分也就有所断定。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2、矛盾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 时肯定相互对立的思想。是非不可两可,就是这 个意思。 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不能用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概念指称同一对象。 比如:有小孩讲:街上来了一群女解放军叔叔。 这是不合逻辑的。 在判断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 能既断定对象是什么(或具有某种属性),又断 定它不是什么(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有一个旅行者经过长途跋涉,又渴又饥,步履艰难地走进了一家 酒店。“老板,请问夹肉面包多少钱一份?”“五先令一份,先 生!”“请给我拿两份。”老板给了旅行者两份夹肉面包,旅行 者又问:“请问,黑啤酒多少钱一瓶?”“十先令一瓶,先 生!”“现在我感到渴比饿还厉害,我想用两份夹肉面包换一瓶 黑啤酒,可以吗?老板!”“当然可以。”老板爽快地说。老板 收起了面包,拿来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饮而尽, 嘴巴一擦,然后背起背包就要登程。老板急忙叫住他,客气地说: “先生……”旅行者打断了老板的话,不耐烦地说:“难道非要我 在这里住下?”“不,先生,您还没有付啤酒钱呢?”“我不是 用夹肉面包换的啤酒吗?”“可是面包钱您也未付啊,先 生!”“我没有吃你的面包.为什么要我付面包钱啊?”“是啊, 他没有吃我的面包。”老板想,一时竟找不出对方的差错,听任 旅行者扬长而去。 在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换概念的手法进行诡辩,使对 方听起来似乎有理。所谓偷换概念,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 两个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将一个概念变换为另一个概念。旅行 者在对话过程中,是把“没有付钱的夹肉面包”偷换为“已付钱 的夹肉面包”。当老板指出旅行者面包钱也未付时,旅行者又把 话题由“未付钱”转移到“没吃”,而由“没吃”又推出“不付 面包钱”。这一系列貌似有理的诡辩,都是违反同一律的 .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或“如果A;那么A”..也可用符号表示为:“A→A”..同一律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不能任意变更;第二;判断也必须保持同一;不能随便转移..概念同一;包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同一..但是;形式逻辑把研究重点放在概念的外延的同一性上..2、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2、偷换概念;3、转移论题;4、偷换论题..1混淆概念:是无意识的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所犯的逻辑错误..这种逻辑错误多半是由于思想模糊;认识不清;或由于缺乏逻辑素养;不善于准确地使用概念来表达思想所造成的..2偷换概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是论敌经常使用的诡辩手法之一;其目的是为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使人上当受骗..例子:A说:"我要去看花灯"..B说“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去看”3转移论题:是指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例子:-顾客:请问;我的排骨面怎么还没来;我等了已有半小时了..-营业员:你为什么非要吃排骨面;你不能吃竦酱面吗4偷换论题:是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用某一些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违反同一律的例子:劳动创造财富;作家在辛勤劳动;所以;作家也在创造物质财富..3、同一律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1 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必要条件..通过对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构成人们的知识、知识体系;进而建立科学理论..2 它有助于人们正确地交流思想..在交际或交流思想过程中;必须准确地表达思想..思想模糊;概念混乱;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交流..3 它在反驳谬误和揭露诡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同一律;运用同一律;就可以从思想的确定性方面反驳谬误、揭穿诡辩..4、正确理解同一律正确使用同一律;首先要清楚它与形而上学相区别;其次;同一律要求思想保持确定性;但它并不否认思想的发展变化..二、矛盾律1、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或者互相反对的思想不能都真;必有一假..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就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关系而言;不能用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同时;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否则;就会出现逻辑矛盾..2、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产生的错误:自相矛盾..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作的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或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因此不能同时都加以肯定..如果同时肯定它们都是真的;那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反矛盾律的例子:1你对教学制度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不过;你的意见中有些观念我是不认同的..2这张纸是黑色的;也是白色的..3、矛盾律的作用: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首尾一贯性..无矛盾性是正确思维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不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问题;如果思维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出现逻辑矛盾;那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现实..4、正确理解矛盾律1矛盾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它只排除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把矛盾律解释为排斥一切矛盾;那是对矛盾律的误解或歪曲..2矛盾律也不否认作为客观事物的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矛盾..矛盾律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起作用的;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它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判断..三、排中律1、排中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排中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都假;必有一真..排中律的公式是:“A或者非A” ..排中律要求:就反映某对象的概念来说;或者是“A”;或者是“非A”;二者必居某一;同时;对反映同一事物情况的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或下反对关系的判断即一切不能同假的判断不能都加否定..否则;就会违反排中律..2、违反排中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模棱两不可”..违反排中律的通常表现是:在鲜明的是非面前含糊其词;顾左右而方他;或寻求第三种答案;采取似是而非的态度..违反排中律的例子:青年人有个人志向不好;没有个人志向也不好..3、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想的的明确性..思想具有明确性;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才便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把握..排中律是揭露“骑墙居中”、“模糊两可”逻辑错误的有力武器..对于在日常生活中玩弄含糊其辞;用“模糊两可”来回避明确回答问题的手法;都应当旗帜鲜明地进行驳斥;运用排中律揭露其逻辑错误所在..在论证中;排中律是间接论证的逻辑依据..4、正确理解排中律1排中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有可能存在两种以上的情况或某种中间状态..例如;在上和下;左和右之间客观存在着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中间状况或某种过渡形态..2排中律也并不排除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由于对事物尚未作出明确断定而采取的“二不择一”的态度..3不要把所谓的“复杂问语”看成是互相矛盾的判断;不应简单地对它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5、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第一;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既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又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排中律只适用于互相矛盾的思想;不适用于互相反对的思想..例如;“这里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和“这里所有的人都不是老师”只适用于矛盾律..第二;要求不同..矛盾律要求对互相反对和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加以肯定..第三;逻辑错误不同..违反矛盾要求的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违反排中律要求所犯的错误是“模棱两可”..四、充足理由律1、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充足理由律的基本内容是:在思维过程中;任何一个正确的真实的思想总有它的充足理由..充足理由律的公式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充足理由律对思维和论证的逻辑要求是:第一;理由必须真实;第二;理由必须充足;即理由与推断之间有逻辑的必然联系..2、违反充足理由律所犯的逻辑错误根据充足理由律的要求;违反充足理由律的逻辑错误也有两处:“虚假理由”和“推不出”..1、虚假理由2、推不出违反充足理由律的例子:我爸爸读书时成绩也不好;基因条件太差;所以我成绩差;不能怪我..3、充足理由律的作用:用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充足理由律主要是有关论证的逻辑规律;但由于论证是复杂的思维过程;包括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如果违反充足理由律;也会影响到判断和推理的正确运用..因此;它同所有的逻辑形式;包括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都有关系;即使不是直接有关;也是直接有关..因而;可以说;充足理由律具有普遍意义;对于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起作用..4、充足理由律与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关系充足理由律和前三条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前三条规律是它的基础和必要条件..如果思想不确定;自相矛盾在;模棱两可;那就根本谈不上有论证性..如果概念和判断本身的确定性尚成问题;那就无法讲清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是否合乎逻辑..充足理由律是由前三条规律的必要补充..在前三条规律的基础上;保持了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之后;还要求更进不步;指出判断与判断之间的联系具有必然性;具有论证性..总结:这四条规律中的前三条规律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要求正确思维必须保持确定性;避免相互混淆、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充足理由律则要求思维诊断必须具有论证性..在思维和认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以保持思维诊断的确定性、明析性、无矛盾性和论证性;同时要善于运用这些逻辑规律去揭露各种逻辑谬误和诡辩..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这些逻辑规律时;为了便于分析;常常是分别加以考察;但在实际中总是综合地加以运用..一方面;我们的思维诊断必须同时遵守这些逻辑规律的要求;一条都不能违反;否则;思维就会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有些逻辑错误常常是同时违反数条逻辑规律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相互联系中来把握这些逻辑规律的实质和内容..论生活中的逻辑错误逻辑有其自身的规律;不管使用什么概念和命题;进行何种推理和论证;都必须遵守最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人们的思维就会出现错误..逻辑错误;一般指思维过程中违反形式逻辑规律的要求和逻辑规则而产生的错误..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推不出、以偏概全、因果倒置等..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1、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可用公式表示:A是A;A表示一个概念或命题..一个概念反映什么对象就反映什么对象;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它不能既反映这类对象;又反映彼类对象..在概念上有意识地违背同一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逻辑上称之为“偷换概念”.其特点是有意不明确某个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这个概念中塞进新的含义..例子1:鲁迅的着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阿Q正传是鲁迅的着作;因此;阿Q正传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题干中的推理两次提到"着作";前一个指鲁迅着作的总体;是集合概念;第二个指一部具体的着作阿Q正传;是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它的外延不是构成集合体的个体不能划分;非集合概念表示组成这个类的任何一个分子可以划分..把两个概念不同的概念等同起来;就属于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2、在概念的运用方面;有的人是不了解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以至在后面运用这一概念时改变了这一概念的含义..这种错误叫做"混淆概念"..例子1: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喜欢明星..我倒是觉得;哪里都有明星;谁在哪一行里做得好就是哪一行的明星..跟宇宙间的明星一样;都需要有人去挖掘..上面几处都用了“明星”这一概念..但“明星”的概念是不同的..开始讲的“明星”是指着名演员;但接下去把每行中的佼佼者说成“明星”;再接下去的“明星”是指宇宙间的天体..看作通顺;但略加分析;就可以发现“明星”概念的含义并不同一;犯了混淆概念的错误..3、同一律还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肯定什么就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否定什么..一个命题必须具有确定的“真”、“假”意义..我们把不自觉地违背同一律的逻辑错误称为“转移论题”..其表现为在说话或论述中;把所要说明或论证的问题无意识地变成了另外的问题..例子1:有人向执法人员质疑乱罚款的问题;执法人员说:“罚款本身不是目的;严格执法是为了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人们质疑的是乱罚款的问题;但是执法人员主动把论题引到了了罚款是严格执法的论题上来..从逻辑上来讲;就是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执法人员通过转移论题;把问题的答案转到对自己有利的方面上来..二、自相矛盾违反矛盾律的要求而出现的逻辑错误;称之为“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否则;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可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A表示一个概念或一个命题..一个概念不能既是它;又不是它;一个命题不能既肯定某一对象又否定这一对象..例子: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完全同意;不过有一点;我是不赞同的..题干中一方面说“完全同意;一方面又说"有一点是不赞同的";违反了矛盾律..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肯定;必须否定其中的一个..如果改成“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完全同意”或者“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只不赞同一点”就是对的了..三、模棱两可1、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这是排中律的要求..对于是非问题必须作出明确而肯定的回答..否定了其中的一个;就必须肯定另一个..否则要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由于这种逻辑错误的特征是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都予以否定;因此;又有人把这种错误称为“模棱两不可”..例子:“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片面的..”以上例子既否定了“这个说法是全面的”;又否定了“这个说法是片面的”..“全面”和“片面”是相互矛盾的;不能同时否认..从逻辑上讲;该句子违反了排中律;犯了模棱两可的错误..只能说“这个说法不能说是全面的”或者“这个说法不能说是片面的”..2、当人们对一组矛盾的命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时;不能明确地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这种情况不能诊断为违背了排中律..比如“火星上有生命”;“火星上没有生命”;这是一组矛盾命题..虽然其中必有一真;但人们却不能明确表态..3、对于不是矛盾关系的概念或命题;都加以否定;也不是违反了排中律..如“今天没有太阳;也没有下雨”..“没有太阳”或“没有下雨”不具有矛盾关系;所以可以同时否定..四、推不出论证的另一条重要规则是要求从论据出发能合乎逻辑地推出论题;即论据和论题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有时;理由孤立地来看是真实的;但它同推断没有必然联系;从理由推不出推断..例子1:“他近视得很厉害;一定很聪明..”“近视”跟“聪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不能以近视为依据;证明他是否聪明..这个论证实际上运用了如下推理:所有的聪明人都是近视眼;他近视得很厉害;所以;他一定很聪明..这一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两个前提中的“近视”;表述方式都是肯定的;均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形式是无效的..例子2:人都是要死的;狗不是人;所以狗不是要死的..例子3:共产党员要守员;我不是共产党员;所以我不用守法..五、以偏概全1、依据不充分的例证通常不具代表性或者过于琐碎得出普遍的结论..这是不正确构造时出现的逻辑错误..例子:小明说考大学很难;小燕也说考大学很难..因此;考大学是件很难的事..由两个人说考大学难;不足以得出考大学难这样的结论..用2个人的事例;不能够推出所有人的事例..当依据不充分时;得出的推论也会犯片面化的错误..2、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知识为前提而提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是一些关于个别事物或现象的判断;而结论是关于该类事物或现象的普遍性的判断..归纳推理的结论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在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而是或然的;在前提真实的情况下;结论未必真..通过几个特殊的例子而得出结论;并没有一般意义..因此在使用归纳推理进行推理的时候;既要保证前提的真实性;也要保证结论的真实性;这样才会有意义..六、因果倒置因果关系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现象的存在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发生;那么这两个现象就具有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一种现象产生的现象叫做原因;被引起的现象叫做结果..原因和结果在因果链中是相对的;此事的结果可能是彼事的原因;但就这一对因果来说;它又是绝对的;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倒因为果;也不能倒果为因..例子:因为他躺在床上;所以他生病了..以上例子犯了因果倒置的逻辑错误..“他躺在床上”不是“他生病”的原因;由“他躺在床上”推不出“他生病了”;而“因为他生病了”;能够推断出“所以他才躺在床上”..因果关系是一定的;不能把原因和结果颠倒过来..总结在生活;我们可能会有意识或是无意识地犯逻辑上的错误..学习普通逻辑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严格地论证思想;也有助于我们识别、驳斥谬误与诡辩..学了逻辑学;最重要的是逻辑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避免犯逻辑错误..牢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在生活中;在表达思想的过程中;尽量避免犯逻辑错误;使我们说话显得更加地有条理..。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逻辑的定义和作用逻辑是研究思维和推理的科学,它旨在帮助人们正确地思考和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是一种基础性学科,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也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通过运用逻辑思维,人们可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避免被错误的观点误导。

二、命题和推理1. 命题命题是陈述性语句,它可以判断真假。

命题有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简单命题只包含一个陈述性语句,如“今天天晴”。

而复合命题则由多个简单命题组成,如“今天既不下雨也不刮风”。

2. 推理推理是从一个或多个前提出发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有两种基本形式: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即从普遍性原则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而归纳推理则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即从具体情况得出普遍性原则的结论。

三、命题的关系1. 否定关系否定关系是指两个命题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

如“今天天晴”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否定关系。

2. 对立关系对立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某些方面相反或矛盾。

如“男人都喜欢足球”和“女人不喜欢足球”就是一对对立关系。

3. 矛盾关系矛盾关系是指两个命题在所有方面都相反或矛盾。

如“今天下雨”和“今天不下雨”就是一对矛盾关系。

4. 互为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是指两个命题互为对方的逆否命题。

如“如果A,则B”和“如果非B,则非A”就是一对互为逆否命题。

四、推理规则1. 常识推理常识推理是基于人们日常经验和常识得出结论的推理方式,它通常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太阳每天都会升起,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明天太阳也会升起。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具体事实中得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观察到每只鸟都有翅膀,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所有鸟都有翅膀。

3.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则中得出特殊情况的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我们知道“所有人类都会死亡”,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某个具体人类也会死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逻辑原理》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逻辑原理》考试大纲

课程代码:0024 第⼀章引论 考核要求 (⼀)思维 1、识记:思维的基本特征。

2、理解:思维⼀语⾔的关系。

(⼆)普通逻辑形容的对象 1、识记: (1)普通逻辑的定义。

(2)思维的逻辑形式。

(3)逻辑常项和变项。

2、理解: (1)普通逻辑不研究思维的具体内容,只研究各种不同类型的思维的逻辑形式。

(2)逻辑常项在逻辑形式中的地位。

3、简单应⽤: (1)从各种不同的具体判断和推理中,抽象、概括它拉的逻辑形式。

(2)识别各种逻辑形式中的逻辑常项和变项。

(3)根据判断和推理的不同逻辑形式列举出具体的判断和推理。

(三)普通逻辑的性质和意义 1、识记:普通逻辑的性质:⼯具性和全⼈类性。

2、理解: (1)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

(2)学习普通逻辑的⽅法。

第⼆章概念 考核要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识记: (1)概念。

(2)概念的内涵。

(3)概念的外延。

2、理解和应⽤:在具体的语⾔环境中正确识别某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种类 1、识记: (1)对概念进⾏三种分类的分类根据。

(2)集合概念。

2、理解和应⽤:在具体的语⾔环境中正确识别某个概念属于何种概念。

(三)概念间的关系 1、识记: (1)概念间的五种基本关系(包括⽭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2)属种关系。

2、理解和应⽤:识别若⼲概念之间的关系。

(四)欧拉图 1、识记:表⽰概念间五种基本关系(包括⽭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的欧拉图。

2、理解:判定表⽰若⼲概念之间关系的欧拉图是否正确。

3、简单应⽤:⽤欧拉图表⽰若⼲概念之间的关系。

4、综合应⽤:从给定的条件出发,推出指定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欧拉图 表⽰它们的关系。

(五)定义 1、识记:(1)定义。

(2)定义的结构。

(3)划分的⽅法。

2、理解:定义的三条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

3、简单应⽤:运⽤有关定义的知识分析具体的定义是否正确。

(六)划分 1、识记:(1)划分。

自考00024普通逻辑 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笔记

自考00024普通逻辑 自考重点资料 自考笔记

第一章引论第二章概念第三章判断(一)第四章判断(二)第五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第六章演绎推理(一)第七章演绎推理(二)第八章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第九章论证模拟试卷1.1.在“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研究中国革命发展的逻辑”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C】A.表示某种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B.表示思维的规律、规则C.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D.表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欲获取1.2.在“说话、写文章要讲究逻辑”这句话中,“逻辑”一词的含义是【A】A.表示思维的规律、规则B.表示某种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C.表示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D.表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2.1.“商品包括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无论何种类型的商品,都是为专门出售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这几个判断对“商品”这个概念是【D】来说明的。

A.仅从内涵方面B.仅从外延方面C.先从内涵,再从外延方面D.先从外延,再从内涵方面2.2.“思维形式”这一概念属于【D】A.集合概念、正概念、单独概念B.单独概念、负概念、非集合概念c。

普遍概念、正概念、集合概念D.非集合概念、正概念、普遍概念2.3.“判断”、“推理”、“论证”这三个概念是【B】关系。

A.属种关系B.不相容并列关系C.相容并列关系D.交叉关系2.4.“所谓自行车就是一种不借助于驾车者以外的力量来行驶的车子”这个定义违反了【C】的定义规则。

A.定义项和被定义项必须相应相称B.定义项中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括被定义项C.给正概念下定义不得用否定语词D.定义项中不得包括含混的概念或语词2.5.“概念”、“判断”、“推理”这三个概念的外延之问是【C】关系。

A.属种关系B.交叉关系C.不相容并列关系D.相容的并列关系2.1.如果有的a是b,那么a与b之间可能存在的外延之间的关系是【ACDE】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真包含关系D.真包含于关系E.交叉关系2.2.当SEP假而SIP真时,s和P之间可能有的外延关系是【ACDE】A.全同关系B.全异关系C.交叉关系D.真包含关系E.真包含于关系2.3.在“鲁迅的著作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狂人日记》是鲁迅的著作,所以,《狂人日记》不是一天可以读完的”这段话中,第一句话中的“鲁迅的著作”是【ACE】A.集合概念B.非集合概念C.单独概念D.普遍概念E.实体概念欲3.1.下列各组判断可以同真的是【BCD】A.SAP与SEP;B.SAP与SIP;C.SEP与SOP;D.SIP与SOP;E.SAP与SOP2.1.下列对概念的限制错误的是【BC】A.把“青年人”限制为“中国的青年人”B.把“河南省”限制为“郑州市”C.把“联合国”限制为“美国”D.把“知识分子”限制为“大学教师”E.把“商品”限制为“电视机”2.2.下列对概念的概括错误的是【AC】A.“结论虚假的推理”概括为“无效推理”B.“假言判断”概括为“复合判断”C.“特称判断”概括为“全称判断”D.“直接推理”概括为“演绎推理”E.“判断”概括为“思维形式”2.3.“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木材基地”中的“大兴安岭”是【A】与【D】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D.非集合概念E.负概念2.4.当“所有A是B”为假而“有B不是A”为真时,A与B的外延关系或是【D】关系,或是【E】关系。

自考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自考普通逻辑复习资料

普通逻辑第一章引论1、逻辑学是研究推理有效性的学问,是研究如何区分正确推理和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

2、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

一个完整的判断是由若干概念构成的,其中包括判断的主项、谓项和联项。

3、思维通常是通过语言来表达,推理通常是通过若干语句来表达的,判断一般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而概念是通过语词来表达,论证则通过句群来表达。

4、逻辑学主要研究推理的有效性问题。

所谓推理的有效性,指的是推理的形式有效性。

5、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主要有三个,即古代中国,古印度,古希腊。

第二章概念5、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及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珠思维形式。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是组成判断和推理的基本要素6、概念的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

7、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者本质属性的对象所组成的集合(或者类)。

8、根据概念外延的大小,可以将概念分为空概念、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9、空概念:外延为空集的概念称为空概念。

10、单独概念:外延只有一个对象的概念称为单独概念。

表达单独概念的语词有二种:一种是专有名词,如拿破仑、长江;一种是摹状词。

如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11、普遍概念:外延包括一个以上对象的概念称为普遍概念。

12、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可以将概念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13、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所反映的集合体,指的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统一整体。

如西沙群岛、森林,集合体与组成该集合体的个体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集合体所具有的性质未必为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

14、非集合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不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称为非集合概念。

“类”概念是非集合概念中的普遍概念,因此这些“类”概念所反映的属性必定为属于这个“类”的一个个体所具有。

15、判断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要看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是否集合体。

基概念所反映的属性是否为这个概念所涉及的每一个个体所具有。

1逻辑基本规律

1逻辑基本规律


(1)万事万物都在变,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会变。

(2)交警:你超速行驶。你的车速已达到了60公
里/小时。 女士:哦!这是不可能的 !我总共才行驶了15 分钟。运行不到一小时,怎么谈得上一小时60公里 呢?
交警:我的意思是:60公里的路程,您将会用
一小时赶达。
女士:那也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只要再行驶10
综上所述,排中律要求我们,在同一思维过程 中,对互相否定的思想要作出明确的断定。即确认 其中之一为真,不能确认全部为假,也不能含糊其 辞不作断定。也就是要求人们的思维具有明确性 。
例:从前,有个国家有这样的习俗,每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 在处死前有一个起死回生的希望,就是抽一次签。其方法 为在签筒中放两张纸签,一张写“生”,一张写“死”。 抽中“生”者,可得赦免;抽中「死」者,立刻处死。这 个国家有两个国王倚重的大臣,一坏一好,坏者常在国王跟 前说好者的坏话,国王偏信要将好大臣处死,坏大臣私下要 挟制签者,将两张签均作成“死”,制签者私下给好大臣写 信告知此事,好大臣后来在抽完一张纸签后吞入肚中,国 王不知好大臣吞入肚中之签为何?心想,若剩下之签为 “生”,则吞入肚中之签为“死”;反之亦然。结果,签 筒中所余为“死”,因而只好让好大臣活着。
转移论题 偷换论题 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个判断来使用
区别:
例:
转移论题是无意识的 偷换论题是有意识的
(1)警察:你为什么骑车带人,懂不懂交通规则? 骑车人:我以前从未骑车带人,这是第一次。
(2)母亲:你怎么又这么晚回来?
女儿:你总是挑我毛病。
张班是鲁班的师兄弟,手艺高超。有一次,张班给 一个财主修建台阁,财主和他口头约定:如果修的台阁 合其心意,赏“五马驮银子”,外带“一担米、两只猪、 三坛酒”。台阁修好了,财主里里外外都检查了也找不出 半点毛病,该按约定条件给 张班报酬了。财主叫家丁牵 来五匹马,并排站着,马背上横搁一块木板,上面放了 一块比手指还小的银子。财主说:“这就是我给你的工钱 ——„五马驮银子’。”接着财主拿来鸡蛋壳装的米粒说: “这是我赏的‘一蛋米’。”财主又从一个木匣里拉出了两 蜘蛛,说:这是‘两蜘蛛’。”最后,他把指头伸到一只酒 壶里,蘸了一下,向前弹动了三下,对张班说:这是 ‘三弹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一.教学重点: 逻辑规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二. 教学难点: 逻辑规律的运用三.教学基本内容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应于概念、判断、推理。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

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和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1.内容:在同一思维中,每个概念和判断要始终保持自身同一,即保持确定性。

A是A,不能任意变更。

2.要求:(1)我们所使用的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要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2)我们所作用的判断,也必须有确定的、同一的含义,是个什么判断就是个什么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

(二).违反同一律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在运用概念、判断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如果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那就要出现逻辑错误,这些逻辑错误包括混淆概念和偷换概念、转移论题和偷换论题。

(1). 混淆概念无意地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用不同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

常常是由于把二个不同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没有严格区别开来而造成的逻辑错误。

如: 1.有人说:“经验主义不能一概反对,例如,工作经验、生产经验等等,就不应该反对. 2.这种油,每斤售价125元,价值高。

3.甲:”昨晚我得到了双重休息.”乙:”这是怎么回事?”甲:”我梦见我在睡觉.” 4、汤姆:“你能用这个望远镜看到天上的每一样东西吗?”天文学家:“是的,我的孩子。

”汤姆:“那么,我早上飞走的气球在什么地方呢?”5、甲:“听说你经常失眠,是吗?”乙:“是的。

”甲:“那你睡觉时试着数数,也许能帮你入睡。

”乙:“我已数过了,一数到九,我就无论也要爬起来。

”甲:“为什么?”乙:“唉,一提酒,我就想喝两口。

” 6.有人说:“抗拒从严政策与我国刑法中的被告人有为自己犯罪事实辩护的权利的规定也是直接相违背的。

”(2)偷换概念故意违反同一律要求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加以使用的逻辑错误。

如: 1.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说:“家中有那么多的灯,何必出去看。

”司马光夫人说:“我要去看游人。

”司马光说:“家中有那么多的人,何必出去看。

” 2.老师在讲课,一个学生戴着收音机的耳塞在听收音机,老师说:“好好听!”看了戴耳塞的学生一眼,戴耳塞的学生答道:“我一直在听”。

3.一青年举枪准备打鸟,一同志准备出面制止:“不要打,益鸟不能打。

”那青年说:“什么益不益,能打下来玩的就是益鸟。

” 4.一小孩问他父亲说:“爸爸,你们机关里有枪吗?”他父亲反问道:“机关里要枪干什么?”小孩说;“不是有一种枪叫机关枪吗?” 5.甲:“我们全体职工都在大院里义务劳动搞清洁卫生,你到哪里去啦?”乙:“我在自己家的小厨房里。

”甲:“哎哟!你在会上说过,参加义务劳动很有意义。

”乙:“是呀!我也同样参加义务劳动,我已经替妻子做好几样菜了。

” 6.糊涂县官整天醉酒糊涂。

这天午后,他喝完了一壶酒,正要叫衙役再给他打一些酒来的时候,忽然外面有人喊冤。

他非常恼火,升堂后,喝令衙役拿板子打喊冤的人。

衙役问他:“打多少?”他醉醺醺地伸出三个指头,说:“再打三斤。

” 7.父亲拿起儿子的成绩单,当看到“操行评语”栏时,顿时勃然大怒,顺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并且大声责问:“老实说,你在学校和谁打过?”儿子说:“没……..没有呀。

”“嘴巴还硬!这上面明明些着:和同学打成一片!”(3)转移论题(离题、走题、跑题)无意违反同一律要求,使议论离开了论题所犯的逻辑错误。

如: 1.青年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因为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也就是说什么样的青年最理想?体格健全,思想进步,才是最理想的青年。

2.一女青年准备下电车,售票员问:“票?”女青年边走边掏,售票员发现她可能没买票,便喊住她,车上乘客也纷纷喊道:“乘车为什么不买票?”女青年回过头说:“嚷什么,还要不要五讲四美。

” 3.父亲教训他小孩说:“小孩不应该撒慌,我象你那么小的时候,从来没有撒过慌。

”儿子反问道;“那您是多时候开始撒慌的呢?”(4)偷换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用某一论题来暗中代替所要讨论的论题而犯的逻辑错误。

如: 1、有一贪污了八万元的案件。

在审判是,审判员问被告贪污的主观原因是什么?被告回答:“我父亲长期生病,全家收入不满百元,经济困难廷而走险,另外,领导上的官僚主义,财务制度不健全,才得以涂改帐目,伪造发票。

” 2、公共汽车里,一对情人亲密地依偎在一起,小伙子满面春风,喜滋滋地对姑娘说:“厂里这么多好小伙子,你为何偏偏爱上我?“姑娘回答:“我眼中只有你。

”小伙子激动起来,一下子把姑娘紧紧搂在怀里,姑娘恼火了,一把推开他,生气地说:“你没有看到车上这么独有人吗?真不害臊!”小伙子:“我眼中只有你呀!” 3、老师来家访,一进门看见学生在抽烟,师生两人一时都愣住了,不知道说什么好。

家长一见,忙责备孩子:“光知道自己抽,也不快给老师点上一支!” (三)同一律的作用同一律在思维中的作用,就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

只有保持思维的确定性才能正确反映世界,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只有保持思维的确定性,理论体系才能保证严密性和科学性。

但是同一律要求人们使用概念、命题保持自身同一,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即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而言的。

同一律只是思维的规律,它仅仅在思维的领域里起作用。

同一律仅仅是普通逻辑的规律,不是辩证逻辑的规律。

二.矛盾律 1.内容: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二个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

即A和非A不能同真。

2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人们对同一思维对象做出两个相互反对或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断定为真,其中,必有一个为假。

如果是两个相互反对关系的判断,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也可能两个都是假的。

3.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为:自相矛盾。

如:《韩非寓言》( 1)阿凡提与咯孜的对话:阿凡提问:“女人的话该不该听?”咯孜回答说:“女人的话不能听。

‘阿:“果真这样?”咯孜说:“是的。

”阿说:“这就好了,我老婆要我送你一只羊做礼物,我不同意,好长时间定不下来,这就定下来了。

”咯孜很窘,一时说不出话来,阿凡提告辞了。

咯孜追上去,拍拍阿凡提的肩膀说:“有时女人的话是要听的。

”(2)有个医生生病快要死时,在床上喊着说:“如果有好郎中,能把我的病治好了,我有长生不老药酬谢他,叫他吃了,好活几百岁。

”(3)甲:“你不是答应昨天到我家来修理门铃的吗?”乙:“是的。

但是我已经来过三次了,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4)张乐与牛结巴是一对难兄难弟,他两常去偷人家的东西。

一天夜里,他们去做案,张乐被保卫人员抓住了。

保卫人员审问他:“你还一个同谋呢?”张乐充作硬汉说:“好汉做事好汉当,我才不出卖我的朋友牛结巴呢!”(5)电站外高挂着一个告示牌,上面用红笔大书:严禁触摸电线!五百伏高压,一触即死。

违者法办。

(6)农夫养了条狗,很爱它。

它死后,特地为它墓葬,竖起十字架。

牧师知道这事很生气,非要狗的主人把它挖出来,抛到粪坑里不可。

农夫怀着<a name=baidusnap0></a>悲伤</B>的感情说:“你不知道这是条多好的狗呀!它临死前对我说,‘要我给牧师100个金币,神父30个,教士……’”牧师捏捏发酸的鼻子,难为它义重如山……就让它安息巴!” 4、矛盾律的作用矛盾律的作用在于保持思维的首尾一贯,避免自相矛盾。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应该保持自身内容的协调一致而具有无矛盾性。

矛盾律所说的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是真的,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于同一对象作出的论断而言的。

思维中出现的逻辑矛盾与辩证法所讲的客观事物的矛盾是两回事,绝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5.悖论悖论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

它是这样一种论断:由这一论断的真,可以推出它是假的;由这一论断的假,又可以推出它是真的。

古西腊有一个著名的悖论,叫做“说谎者悖论”。

即:“我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悖论实际上可以同时断定一个论断既真又假,因而是不符合逻辑规律的要求的。

悖论1: 亚基里斯和乌龟一日亚基里斯和乌龟来一次赛跑,因为亚基里斯认为自己比乌龟快,所以他让乌龟少跑一段距离。

他们的协议是亚基里斯会在某地点d1开始起跑,而乌龟则会以较接近终点的地方d 2为起点。

但试想想,当亚基里斯跑到d 2的时候,乌龟会跑到了另一地方d 3。

亚基里斯追到d 3的时候,乌龟却已到了d 4。

如此类推,每次亚基里斯跑到乌龟之前到过的地方,乌龟却已再向前跑了一段距离。

这样看来,亚基里斯怎能追到乌龟呢?悖论2: 沙丘悖论沙粒堆在一起,聚少成多,堆成沙丘。

例如十万粒沙堆在一起就成了沙丘。

沙丘这样大,若随便拿走一粒沙,沙丘仍会存在,因为一粒沙实在微不足道。

同样,从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粒沙组成的沙丘再拿走一粒沙,沙丘也不会因此消失。

总而言之,从一个沙丘拿走一粒沙,沙丘会继续存在。

但若真的如此,连续把沙粒一粒一粒拿走,直至剩下最后一粒沙,沙丘也继续存在。

但一粒沙怎可以构成一个沙丘呢?悖论3:理发师悖论在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

”有人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

这是一个矛盾推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

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

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所言,他只给村中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不能给自己理发。

悖论4: 如果上帝是全能的,那么它能否造船出一块自己举不起的石头? 悖论5:律师和徒弟学生甲是某大律师的徒弟。

当他还在受训的时候,他答应老师,说会在他完成训练、打胜了第一场官司后缴交学费。

但毕业后学生甲却一直不接手任何官司,于是老师便决定控告他拖欠学费。

老师的论据是,如果老师自己打胜了这场官司,学生甲必要立即缴交学费;如果是学生甲打胜,甲便应该按照原本的协议缴交学费。

所以无论如何学生都应交学费。

但甲的论据是,如果法庭判他胜利,他便不需缴交学费;如果是老师胜利,他自己便从来没有打胜过,所以根据协议他也不需缴交学费。

到底谁的论据有道理?悖论6: 罗素悖论我们惯常将东西、人物分入不同集合。

例如2、16等便是双数集合的一份子。

但大多数的集合本身并不是该集合的份子。

双数集合内含2、16等数目,但集合本身并非一个双数,所以它不是自己的份子,正如几个国家所组成的联盟本身并不是一个国家一样。

但「不是动物」所指的集合却是自己的一份子,因为集合包含铅笔、树等东西,那它自己自然不是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