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概况
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大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的道德精神乃是“中庸之道”的重要内涵。
19世纪,由维特根斯
坦提出的即兴教育理论,以及杜威提出的实验教育理论,以及高尔顿、居里夫斯基等人历史发展心理学,都充分彰显了西方教育思想的丰富
多彩,其理论体系以及实践探究也为后世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
强有力的支撑。
20世纪以来,受美国心理学传统的影响,哈耶克和巴金斯等学者
提出了以“自我实现”为宗旨的教育理论,将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
养个人的自我意志力和自控能力上,这一理论揭示了道德教育不仅可
以从外部促进孩子道德建设,而且可以从内部直接促进孩子道德自觉。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多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到如何
激励孩子道德自觉行为的问题上,其中形式主义教育理论和极化教育
理论更是受到广泛关注,后者以“激励”、“立志”和“行动”三种
行为品质为框架,提出了通过正向激励、负向激励和行为表现来增强
孩子的道德自觉行为的模式。
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是从外部强
制到内部自觉,即从以“熏陶”为宗旨到以“激励”为宗旨,从“中
庸之道”到“自我实现”。
西方教育理论提出了一种由他人“强制”
转变为自主“激励”的新思路,同时也提出了一种以“培养自觉”为
宗旨的新模式。
论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及启示表明,要保持孩子的道德自觉,必须从培养孩子的内在自我动机和自控能力出发,引导孩子朝着更高
的道德目标不断前进,使孩子能够在自身的努力、进取、自觉控制中
真正实现最大的发展潜能,以此来增强孩子的道德自觉,为以后的社
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代西方德育模式课件
存在主义哲学
强调个体自由和责任,关 注个体在德育中的主体性 和自我实现。
现象学哲学
关注个体经验和主观世界 ,强调德育中对个体内在 世界的理解和尊重。
心理学基础
认知发展理论
强调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和成长 ,关注德育过程中知识和理解的
获得。
社会学习理论
关注儿童对社会行为的模仿和学习 ,强调德育中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02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价值澄清模式
总结词
价值澄清模式是一种以儿童为中心,注重价值观澄清和道德推理的德育模式。
详细描述
价值澄清模式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不同的价值观冲突,因此需要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并依 据这些价值观进行道德决策。该模式强调价值观的个体性和主观性,认为每个人都有权自主选择自己的价值观。
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当代西方德育模 式在某种程度上过于强调个人主义, 过分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忽视社 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教育资源的差异:由于各学校的教育 资源和师资力量不同,导致实施德育 模式的水平和效果存在差异。
对当代西方德育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01
反思
02
当代西方德育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如 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社会责任感的缺失,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可能导致 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当代西方德育模式课 件
目录
• 德育模式概述 •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 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 • 德育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 德育模式的评价与反思 • 当代西方德育模式与中国德育实践
01
德育模式概述
德育模式定义
01
德育模式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框 架,旨在培养学生在道德、价值 观、态度和行为方面的健康发展 。
第八讲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百年历程与流派纷争
第八讲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百年历程与流派纷争●对世界道德教育的流变而言,过去的百年确乎是躁动的百年,曲折的百年,萧条与繁荣并存的百年,与整个教育变革的图景一样,学校德育的勃兴或颓废也伴随着人类文明衍进的全景。
●本章主要对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轨迹予以轮廓性勾勒,试图在粗线条的梳理中,大致了解西方道德教育发展、嬗变的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误,并就20世纪诞生于西方世界的主要道德教育理论流派作出扼要介绍,以为我们学习和思考我国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一种外域的、当代的、有借镜意义的理论图景,也为中国的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某种语境。
第一节回溯与展望: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嬗变的百年历程●纵观百年发展史,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大致经历了4个有代表性的发展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新‛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阶段;●(2)20世纪40、50年代:道德教育理论的荒凉时期;●(3)20世纪60、70年代:道德教育理论的繁荣与发展时期;●(4)20世纪80、90年代:新品格教育理论的复兴时期。
一、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新”道德教育理论的奠基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是西方社会需要新道德教育因而也产生了新道德教育的时期,它所孕育的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成为后继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基础。
今天西方的道德教育或激进或保守,但都未能否弃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道德教育理论的营养与滋润。
彼时,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流派蜂起,蔚为大观,堪称道德教育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进步、发展;强调道德教育的个人目的;重视道德教育对个人需要的满足。
▲然而,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其产生的历史动因究竟何在?●在欧美,世纪之交,人们遭逢的是历史上长期延续下来的两种道德教育传统。
☆(1)根深蒂固的宗教教育,即严格地按清教徒的伦理规范要求学生(道德教育起着狭隘的社会化的作用);公立学校以灌输宗教情怀和对权威的服从为旨趣,诵读、识记各种道德箴言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
国外德育研究回顾摘要:一、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1.古希腊时期的德育观念2.中世纪宗教德育的盛行3.近现代德育研究的多元化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理论1.康德的道德哲学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4.麦克尔逊的德育目标理论三、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1.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2.鼓励大胆探索,发挥独创精神3.区分德育研究与政治,促进德育研究的繁荣正文:一、国外德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德育一直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早在古希腊时期,德育观念就已经萌芽。
当时的哲学家们关注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在中世纪,宗教德育盛行,宗教信仰成为人们道德行为的主要指导原则。
随着历史的发展,近现代德育研究逐渐走向多元化,涉及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
二、国外德育研究的主要理论1.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当遵循普遍性的道德规律,而非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他提出的道德法则是“仅仅作为目的,而绝不作为手段”的原则。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研究儿童道德行为,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皮亚杰的理论强调了儿童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主动性。
3.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故事法: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两难故事法,通过让被试者解决道德两难问题,来研究其道德发展水平。
这种方法为德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了解个体在道德决策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4.麦克尔逊的德育目标理论:美国教育学家麦克尔逊提出了德育目标理论,主张德育应当围绕着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来进行。
他提出了德育的四个基本目标:品德、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
这一理论为德育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国外德育研究的启示1.解放思想,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我国学校德育研究曾受传统德育框架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束缚,很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注释上级指示和领导人讲话的格式上。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理论简介
第十章当代西方主要德育理论简介本章摘要:了解和借鉴国外在德育研究和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与经验,对深化我国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章就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曾对西方有重大影响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德育理论作简要介绍。
第一节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沿着皮亚杰的思想开展道德教育研究而产生的德育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柯尔伯格。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概述劳伦斯·柯尔伯格(1927—1987),美国著名道德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
曾任哈佛大学教育学和社会心理学教授,并任该校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皮亚杰20多年前的著作《儿童道德判断》,激起了他致力探讨当时出现的极其尖锐的德育问题的强烈愿望,并立即进行研究。
经过约16年的研究,考察比较了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儿童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进行了广泛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尤其是对美国75名儿童进行的近16年的跟踪道德发展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实证材料,同时他又从理论上对以往的学校德育理论进行认真的重新研究和评论,提出了他的完整理论体系。
在尔后的近20年中他继续研究探讨,不断修改完善,直到1981年他把近30年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编辑为《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柯尔伯格创立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学校的德育研究和教学,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他也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
柯尔伯格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隔三年重复一次,追踪到22、23岁)和跨文化研究,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并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当代西方德育模式
2、评价 ——对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的整
体素质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对确实提 高德育工作效率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34
(六)社会行动模式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纽暑,他提出 了为了公民的行动而改变课程的主要注意中 心,模式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发现、探索和解 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建议学生既要学习有关 课程也要参加社会 活动。
42
(四)活动道德教育模式 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中的“活动”,是指
具 有道德教育意义或功能的个人外部活动,或 影响个人道德意识、道德行为、调节人际关 系的外部活动,它至少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 游戏、劳动、学生之间的外部协作和其他集 体性活动等。
43
“活动”具有其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意义,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活动是个体道 德形成、发展的根源与动力;第二,活动是 学生自我教育的真正基础。
前言
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 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呼唤一
种 合乎道德教育本性的学校德育新模式已成为 当代德育改革的迫切任务。
1
第十二讲 德育模式 一、德育模式概述
二、当代西方德育模式 三、国内德育模式简介 四、当代 德育模式的人本化趋势
2
一、德育模式概述 (一)德育模式的概念
35
该模式旨在教学生如何影响公共政策, 有鲜明的行动取向。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行 动能力 : (1)物质能力(影响物体的能力) (2)人际能力(对人的影响能力) (3)公民能力(在公共事务中的影响能力
36
三、国内德育模式简介 (一)“学会关心”德育模式
是一种重在道德学习的德育模式,它以 “学会关心”作为基点与核心,是道德教育
10
缺点: (1)过分强调价值的个体特性,容易导 致价值相对主义; (2)如何架起个体的价值认识与道德行为之 间的桥梁,也需予以深入探讨。
当代西方道德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社会学习论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是: ①儿童道德行为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 和模仿学习可以获得和改变; ②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客观条件和榜样 强化等是影响儿童道德行为形成发展的重 要因素; ③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和方法有利于学生良 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科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要 经历下列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 1、前世俗水平 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 与自身的利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决定于人 及准则,而是由外在的要求而定。 包括: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的快乐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即 以行为是否对自己(或他人)有利为道德定向阶 段。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对道德教育问题 的研究形成了很多学派。本章我们仅对其 中的有代表性的三个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 道德教育思想予以介绍。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一、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 社会学习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 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他1925年出生于 加拿大的艾尔伯特省,1953年起在美国斯 坦福大学任教,1974年曾任美国心理学会 主席,其代表作有《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 (与沃尔斯特合著)、《行为修正理论》、 《攻击行为:社会学习的分析》、《社会 学习理论》等。
(二)关于抗拒诱惑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三)关于言行一致
为了揭示成人言行不一对儿童品德形成发展的影 响,米切尔等人于1966年进行了一次实验。 实验结论: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的榜样对儿童不 良行为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成人和教师不能只进行口头指导,更为重 要的是应给儿童树立以身作则的榜样,否则,即 使道德水平较高的儿童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第四章 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
方面),与观察者愈相似,愈容易引起人们的观察学习。 第三,榜样示范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说要具有可行性,即
学习者都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 第四,榜样示范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学习者相信榜样
在习俗道德水平,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他们 根据自己在社会秩序中的位置来确定个人角色和人际关系,认 为个人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应该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 否则会在良心上觉得内疚。
在后习俗道德水平,对与错的确定并不反映个人自己或社会 方面,每个人都有义务遵守法律,要具有为大多数人的最大幸 福而献身的精神。
2.人本主义学校德育实践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他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
(1)积极倾听 这即罗杰斯倡导的“非指导性教育。” (2)理解和把握教育过程 (3)使学生正视道德问题 (4)教师应当“促进者”
“促进者”,即“教人”主要是引导、促进的意义,而不是把某些
知识、规则喂给学生。“促进者”体现了德育对教师的要求和责任。
2. 过分追求道德判断的形式,忽视了道德教育的内容
3. 用道德发展阶段对学生进行划分归类,不仅教师难以掌握,而且对教育学生不利。
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1)应当把学校德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
断能力上,坚持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重能力
的发展,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则;
(2)应大胆吸收引用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来改造
社会学习论指出,同辈人是亚文化层中最重要的一个示范 源 。有四种同辈人最易被模仿:一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二是 运动场中有较高技能的同学;三是被老师表扬的同学;四是小 团体中的公认首领。
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综述
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综述罗 石 〔内容提要〕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社会道德问题促使西方德育研究成为热点,产生了各种德育理论学说;同时,各种德育理论学说又影响和指导着现代西方的德育实践。
本文概要介绍了理性主义和永恒主义、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和改造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当代人本主义等影响较广的五大现代西方德育理论。
〔关键词〕 德育理论、道德思想一、理性主义和永恒主义德育理论1、洛克的德育思想约翰・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尽管他处于西方近代,但他的思想却仍是现代西方理性主义的代表,又与后来产生的永恒主义一脉相承。
洛克在教育上首次提出德、智、体和谐发展的新教育体系,其德育思想立足于为新的英国资产阶级培养新人,其主要思想见于他所著的《教育漫话》一书。
洛克对德育极为重视,他认为,德行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
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件事的各种的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最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
而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因此,他强调,只有“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什么是德行呢?洛克认为,凡是给个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凡是给个人带来痛苦和不幸的行为就是恶。
可是,人类本性中有一种倾向,就是耽嗜眼前的肤体之乐,而不考虑长远的快乐和幸福,因而常常是寻欢作乐,放荡不羁,缺乏进取精神,失去对事业的责任感,以至碌碌无为,潦倒终生,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洛克认为,这正是需要通过德育戒除的。
怎样培养德行呢?洛克吸收了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等前人的一些理论观点。
他相信,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身体一样也需要锻炼,即通过行为训练。
在德育训练方面,洛克提出许多建议:一是及早实践。
他主张人自出生起,就应受到严格的管束,使之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
而所谓克制欲望,并不让人摒弃一切欲望,而只是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德育原理,讲义第十二章 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
第十二章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模式第一节价值澄清模式一、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论主张(一)价值观的定义在价值澄清模式中,价值观是与个人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价值澄清模式更多的是关注人们如何获得价值观的过程而不是获得怎样的价值观;价值澄清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一定的价值观。
(二)价值澄清的四大要素价值澄清模式认为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体系,我们不能把自己所认可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四点:1、以生活为中心2、接受现实3、鼓励进一步思考4、培养个人能力(三)价值澄清的评价过程价值澄清模式反对把某种现成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主张学校所应该做的只是要建立一种澄清过程,通过这种过程,儿童可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
这一过程被称为“评价过程”( valuing process)一个人是否获得价值观必须接受这一评价过程的检验。
而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七个步骤,分别是:选择:(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选择(3)认真思考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后进行选择珍视:(4)珍爱,对选择感到满意(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行动:(6) 根据选择行动(7)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行动二、价值澄清模式的实践策略(一)澄清反应澄清反应是价值澄清策略中最为灵活的澄清策略。
它是教师针对学生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而做出的反应,旨在鼓励学生就自己的行为进行深人的思考。
通过这种思考,学生可以对自己所拥有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由此可见,澄清反应主要是一种师生间的对话策略,主要以一对一的交谈形式进行。
这种对话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强制性或对抗性的询问,而是一种看起来较为随意的或激励性的谈话。
例子:学生:我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教师: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学生:我想我的意思是,所有人是一样出色的,不应该有人凌驾于他人之上。
教师:你的观点是否表明,在我们这个世界甚至在这所学校和这个城市里必须进行某些变革?学生:噢,是许多变革。
要不要我列举一些变革?教师:不,我们得回到拼写课上了,但是我刚才一直在想你是否会为其中的某些变革而努力,并且实实在在地竭力使之成为现实。
西方德育理论.ppt
萨特的“自我存在”论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存 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 “首先是人的存在、出现、登场,然后才
在 给自己下定义。”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
主 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义
哲 二是“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认为在这个”主观性林立“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这个世界本来是荒谬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 处在一个这样的荒谬的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也就是说,我们出生的时候,只 有我们自身存在,而没有我们自身的本质,我们是毫无意义的。而我们的本 质和意义在哪里?我们的本质不在当下,而在未来,在于我们的选择。也就是 说,我们自身的本质和意义,这个世界的本质和意义,是我们赋予的,是我们 自身在生活中选择的,而这个本质或者意义,是不会一成不变的,它是会随着 我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我们的本质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学
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
的 三
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 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
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
个
基
其三是“自由选择”。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
本
动时是绝对自由的。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
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布贝尔
(M.Buber)
奥地利犹太人。青年时期曾在多所大学 学习哲学、历史、艺术、宗教等。一直
是犹太复国主义的鼓动者和参与者。
《我与你》、《人与人之间》
“你—我”关系论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的发展脉络与研究概况
这种文化背景对德育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德育方法论开始关注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强调通过教育来培养 人的自由、平等和道德意识。
教育背景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的发展也离不开教育背景的影响。在这个时期,西方教育 体系逐渐完善,教育理论和方法也不断更新。
05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的挑战与展望
面临的挑战
社会多元化带来的价 值观念冲突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不同的道德 观念和价值观念在西方社会中相互碰 撞和冲突,给德育方法论的发展带来 了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 差异
全球化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 融合,同时也引发了文化差异和文化 冲突的问题,对西方德育方法论的发 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03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的主要研究类别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总结词
德育的心理学研究
详细描述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是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 研究类别,它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儿童道德认知 的发展过程和规律。该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认知是逐 步发展的,通过教育和引导,儿童的道德水平可以得到 提高。
社会学习理论
德育方法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通过改进 教学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满足学 生的学习需求。
促进道德发展
学校德育通过提供具有启发性和 引导性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促进 他们的道德发展。
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德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任感和公民意识,帮助他们更好 地适应社会生活。
社会历史背景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论的发展与社 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随着西方国 家工业革命的推进,资本主义经济 迅速发展,社会结构也随之变化, 这为德育方法论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
03
认知发展德育理论
理论背景与核心观点
理论背景
认知发展德育理论是在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对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后逐渐形成的。该 理论强调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培养,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与其认知发展紧密相关的。
核心观点
认知发展德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儿童的道德认知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受到年龄、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 素的影响。该理论认为,通过适当的道德教育和引导,可以促进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和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提 高其道德水平和行为表现。
认知发展德育理论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
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知识建构,认为德 育应该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考方式, 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强调个体的社会学习和行为塑造,认为德 育应该关注个体的社会环境和行为习惯, 培养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规范。
研究方法与意义
研究方法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实证调查等,以揭 示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评价与启示
评价
社会学习德育理论在西方德育理论中具有重 要地位,它揭示了观察、模仿、强化等社会 学习机制在道德认知和行为培养中的作用, 为德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 该理论也存在着忽视个体内在动机和主观能 动性的缺陷。
启示
在社会学习德育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采 取榜样示范、强化激励等方法来培养个体的 道德认知和行为;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内在 动机和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发展和 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启示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对我们当前的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 示作用。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 我发展能力。其次,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体验, 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 知和道德情感。最后,我们应该促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互 动,建立民主、平等、协商和互动的德育环境,以培养 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道德品质。
第八章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
• 一、传统学校德育与新德育观的矛盾与冲突 • 二、战后西方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 • 三、战后西方学生运动与学校道德教育革命
一、传统学校德育与新德育观的矛盾与冲突
• (一)超稳定的传统德育模式与新社会化机制的矛盾 • (二)单一专制的传统德育与多元文化价值的冲突 • (三)传统学校德育价值取向与当代新兴价值观的冲突 • (四)传统学校德育的权威机制与教育民主思潮的冲突 • (五)强迫灌输的德育方法与注重个性发展的冲突
第八章 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 冯增俊著:《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 戚万学著:《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 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 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陕西人民出版 社,1998年版
•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科学开始进入学校,中世 纪的宗教化课程逐渐世俗化,尤其是马丁·路德 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宗教开始与科学、世俗相 对抗转为相融合、相利用。
• 托马斯的神学道德教育理论,它 强调人对神的服从、敬畏,主张 人对神的完全丧失,强调体罚、 管制、忏悔、盲从、训练,是一 种灌输教条的教育观。
• 这一时期,在德育上,宗教一统天下的局面 虽有所突破,但仍占主导地位。
二、第二阶段:权威灌输型世纪后半期,产业革命大发展,科学占据教育的
讲坛。 • 赫尔巴特:管理、教学与训练 • (二)20世纪上半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基本形成。 • 1.西方学校德育的三大变化:取消公立学校中的宗教课程;
二、战后西方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
• (一)社会风气败坏 • (二)吸毒、赌博、厌学成风 • (三)消费风盛行
西方道德教育历程的现代与后现代
西方道德教育历程的现代与后现代汇报人:日期:•现代西方道德教育•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现代与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比较•现代与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启示•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的未来发展目录01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性主义道德教育强调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推理可以发现普遍的道德原则。
代表人物有康德和笛卡尔,他们主张通过理性和思辨来探究道德的本质,并认为道德原则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
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对现代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表达,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情感主义道德教育01强调情感和感性认识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情感体验是道德行为的基础。
02代表人物有卢梭和赫尔巴特,他们认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驱动力,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感受。
1实用主义道德教育23强调实际效果和实践经验在道德决策中的重要性,认为道德原则应该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
代表人物有杜威和皮亚杰,他们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来探究道德的本质,并认为道德原则应该根据实际效果进行调整。
这种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了实践和应用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02后现代西方道德教育批判理论道德教育代表人物法兰克福学派等。
核心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工具化的,缺乏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教育方法提倡通过批判理论和批判性思维教育,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福柯主义道德教育核心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是权力机制的一部分,个体需要摆脱这种权力机制,寻求真正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教育方法提倡通过解构主义的方法,揭示现代社会中的权力机制和意识形态,帮助个体获得自由和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米歇尔·福柯。
解构主义道德教育代表人物雅克·德里达等。
核心观点认为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教育是建立在某种中心主义之上的,这种中心主义限制了人们的思维和行动。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评介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评介作者:韩华球来源:《新阅读》2020年第10期《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戚万学著上下两册定价:122.5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年7月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使人们不得不重新看待我们生活其中的这个世界,看待我们曾经的梦想和追求,甚至重新看待人类自身。
20 世纪初以来的西方道德教育鲜明地体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历程,折射出一百多年来西方社会的历史变迁。
勾勒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图景,我们不仅能够由于时空上的“身在其外”而有某种“旁观者清”的机缘,而且可以为我国道德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必要的全球性文化参照和世界性视野。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是戚万学教授长期从事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特别是现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潮研究与教学的结晶和原创性成果,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该书是国内对20世纪初至今西方道德教育理论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反思的学术专著,旨在通过对现代有代表性的理论的宏观比照和微观剖析,展示一百多年来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昭示其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该书把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潮与现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进程联系起来考察,从道德哲学、教育哲学、道德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辩证审视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演进轨迹、利弊得失及当代启示,除了对各种理论流派本身予以品评外,还对20 世纪以来西方道德教育的进展做了整体性观照,突破了就教育论教育之单一、逼仄的研究视野。
该书以20世纪初至今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有深邃独特思考、对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特殊贡献且体系完整的最富影响的八种道德教育理论(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威尔逊的道德教育理论、贝克的价值教育理论、关怀学派的道德教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学派的道德教育理论、美国的品格教育思潮)为研究对象,以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八个基本范畴(个人与社会、理智与行为、他律与自律、内容与形式、道德原则、灌输、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道德教学论)为切入点,将当代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化为具体的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消弭了纪年性或就某一思潮、学说、理论观点事无巨细地加以整理的叙事性研究方法的缺陷。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
第一节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主题嬗变
道德教育的主题与道德的范围有关。 道德关涉各种利益关系的冲奚和调节,道 德教育便是围绕教人如何理性地面对各种 利益冲突,积极地处理、调节各种关系而 展开的。而在处理现实的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等利益关系时,突出的是自 由和责任的关系与冲突。就道德教育而言, 究竟是给学生更多道德的自由,还是让他 们承担更多道德的责任,也便成为纷争无 终的主题。我们将根据这一主题的变化追 溯近百年西方道德教育的嬗变轨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世纪初“新教育”、“进步主义教育”兴起 主要特征:强调进步、发展,强调道德教 育的个人目的,重视教育对个人需要的满 足。 主要代表人物:杜威 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 中学”、“儿童中心”、“反对灌输”。 他批评传统道德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学校 与社会分离,强制灌输道德概念,教师是监督 者,独裁者。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新道德教育的萌芽和莫基时期 美国教育史学家L.斯通:“西方几 千年整个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变革只 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而第二次变革力图推翻的东西,正是 第一次变革所形成的整套理想、学校 制度和课程。”
因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变 革仍然保留了许多在现代看来 仍需要变革的东西,因此最伟 大的、真正的教育变革就是19 世纪末、20世纪初进步主义的 教育改革,简单说,就是对传 统道德教育进行反思。
二、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国家主义教育的兴盛时期
强调个人的需要、自由为核心 的教育思想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 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国家主义 教育抬头、科学教育兴盛、道德教 育荒芜。教育更凸显其国家目的、 强调其对国家需要的满足。
简论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及启示
出社会 系统的 四大功能要素 : 适应 、 目标达成 、 整合 、 模式维 持 以他为首的功能论学派 , 从维护 当代资奉主义社会 制度 出发 , 认定 : ①教育 的功能之一 , 在于使个体社会化 , 使社会 的共 同价值 内化 于学生个体 , 使学生具备社会责任心 、 义务 感及 相应能力。 ②学 校是甄选人才的台理机构 , 即它根据社
它们来破坏生态平衡 , 污染生存环境 , 耗尽仅有的能源的: 当代军备竞赛 , 滥用 高科技成就于毁灭性 核
武 器 的开 发 和 研 制 一 鉴 于此 . 有 科技 人 道 取 向势 在 必 行 它
对稳定 时期 。 代表人物美 国的 T- 其 帕森斯普论证指出, 制
一
于 17 年 推 出 的 《 会 生存 — — 教 育 世 界 的 今 天 和 明 天 》 92 学
一
书做 了全面论述 该学说的基本观点 是: 全球科技革命和
现代化 生产带来的正 、 负面影响 , 决定着每个^必须学会生 存; 而学会 生存 的途径 和 目标则是 , 通过受教育权的民主化 实施终身教育 . 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 终身学习知识去建立
同心 声 ,因而 得 到 了各 国 舆论 界 的积 极 认 同 和强 烈 反 响
向说 、学会生存 ” 说和 学会关心 说。 生态伦理学早 在 2 0世纪 4 o年代 ,生态问题初露苗头
之时就出现 。5 o一6 o年代 , 伴随科技革命 和现代化生产 高潮而来的全球生态危机发生之 后 ,生志伦理学开始广 泛
人 、 人 、 体 人类 ; 心 经济 、 态 、 球 生 存 环 境 ; 他 群 全 关 生 全 关
现代西方德育理论概述
作者: 倪愫襄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7-41页
主题词: 西方德育理论;人文主义;科学主义;新德育理论
摘要: 现代西方德育理论以批判传统理论为起点。
20世纪初,由杜威倡导的进步主义德育理论,以柯尔伯格为代表的认知学派等,都是对传统进行反思和批判的产物,以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为代表的新传统德育理论,又以重振传统德育为己任,从而引发了传统德育理论与反传统德育理论之争。
现代德育观念在理论渊源上与两大哲学思潮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为德育理论的哲学基础,无论是人本主义,还是科学主义,都存在偏颇之处,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当代德育理论必须要寻求两者的平衡和融合。
新德育理论是在不断地总结和借鉴传统德育理论和现代德育理论各自的理论基础和长处的基点上发展起来的,我们在分析现代西方德育理论时,一方面要批判其阶级实质和历史局限性,同时,也必须借鉴和汲取其合理内核,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 即 选 择 赞 赏和 行 动 具 体 地讲 又 可 划 分为
七 个 步 骤 ① 完 全 自 由地选 择 ; ② 在 尽可 能 广 泛
:
,
、
,
遍 的 道 德 价 值原 则
“
。
他 们 设 计 了 两难 故 事 法
,
“
”
用 以 测 定 儿 童 道 德 判 断发 展 的 水 平 和 阶段 从
而 提 出 了 著 名 的 三 水平 六 阶 段 学 说
。 。 。
,
然 结 论 也 不 同 他 们 比较 之 后 指 出 从 道 德 方 面 看 问 题 应是 最重 要 的
,
、 。
。
,
理 性 为 本 道 德 教 育 理 论 是 由美 国 的 谢佛 和 他 们 认 为 道 德价 值 观 形 成
, ,
如 果 从道 德方 面 看 是 符
。
合 道 德 规 范 的 那 么从 别 的 角 度看 即 使 是 不利
处 在 于 过 分 强 调道 德 判 断 的 认 知 方 面 而 忽 视 了道 德 判断 的情感 因素 另外
。
,
。
学 家 和 其 它 社 会 有 识 之 上疾 呼 挽 救青 少 年 把
,
,
青少 年从 厌 学 逃 学 吸 毒 暴 力 性 放 纵 等 犯 罪 的 泥 潭 中解 救 出 来
、 。
、
、
、
、
,
“
两难 故 事 法 与
,
。
”
真 实 生 活 中的 道 德 问 题 毕 竟 是 有 差 距 的 不 能
用 教 室 里 纸 上 谈 德 代 替社 会道 德实践 思 哈 明 西 蒙 凯 钦 鲍 姆等 人
、 、
一 当 代 西方 道德 教 育理 论 的 主 要 流派 青 少年 道 德 问 题 受 到 社 会 关 注 后 也 刺 激
法 帮 助 青 少 年 澄 清 他 们选 择 时所 依 据 的 内心 价
, ,
,
等
。
这 些 道 德 教 育 理论 学说 大 多 是 建 立 在 人 本
,
。
主 义 思 想 认识 基 础 之 上 的 各 理论 学 说 都 有 自
己 的特 色
值观 并 把 他们 的价 值 观 公 诸 与众 这 对 他 们进
。
代 表 的 内容 直 接 呈现 给 学 生 鼓 励学 生用 符 号 概 念 知 识 处 理道 德 问 题 德育 中 三 好
、 。
他 们的 符 号论 与我 国
,
“
”
、
“
五 好 等 约 缩概 念 有 些 类 似 即
。
”
麦克 菲 尔 六 十
,
。
信 息 量 大 思 想 明 确 但 他 们从 古 希 腊文 中借 用
一 些 字 母 串起 来 有些 属 于 无 意 义 音 节 很 生 僻
, ,
年 代 对 中 学 道 德 教 育进 行 了 大 规 模 实地 调 查 涉及
,
1500
3 至 1 8 岁 男女 青 少 年 学 生 在 多名 1
、
难懂 因 此 受 到 一 些 人 批 评
,
,
。
调 查 研 究 基 础 上 产 生 了他 的 一 套 体 谅 学 生 的 理 论 并 且 编 制 了 系 列 道 德 教 育 教 材 《起 跑 线 》
作 者欢 迎
。 。
、
、
、
、
、
教 育 的 人 应 具备 的 完 善 道 德 品 质
中他们 主张 用 直 接 教 学 法
“ ”
,
,
在 教 育过 程
他 还为 美 国 教 育
,
把 道 德 符 号及 其
实 践 提 出 了十 二 条 道 德教 育 途 径 深 受 实践 工 体 谅 关 心 道 德 教 育 理 论 学 派 是 由英 国麦 克 菲 尔和 美 国诺 丁斯等 人 创立 的
,
、
。
们常 为 某 些 概 念 的 准确 含 义 而 发 生 争 执 甚 至
造 成误 解
。
,
于 是 他 们从 古 希 腊 文 字 中 选 出 一 些
, ,
。
单 词 的 缩 写 形 式 做 为 符 号 分 别代 表 复 合 的 道
德 概念 之 下 的 具 体 的 道 德 含 义
,
值 观 的 核 心 内容
良好 的判断 能 力 也 是 有 意 义 的 完 善人 格道 德 教 育 理 论 是 以 美 国 里 考 纳 为
外 在 的操 作 问 题 等 不 能 时 时 都把 学 生 迟 到 不 卫 生 等 间 题 视 为 道德 价 值 观 问 题
,
。
。
、
代 表 的 一 个道 德 教育 理 论 学 派
, 、
。
他 总 结 了大 量
。
。
道 德 认识 由道 德 意 识 领 会 道 德 价 值
、 、
、
、
、
道 德符 号 理 论是 英 国 威 尔 逊 等 人 提 出的 一 种理 论 学 说 在 西 方 影 响 较 大 他 们 认 为 道德 教 育理 论 研 究 和 实 践操 作过 程 中 有 许 多 混 乱 现 象 模 糊 了 人 们 的 视 线 常 使 人们 陷 入 烦 恼 之 中 人
; ;
道德 教育
。
他 们 认 为 学 校 中 良好 的 公 正 群 体气
; 按做 出 的 选 择 行 事 ⑦ 做 为 一 种 生 活 方式 加 以
一
6
一
比 较 教 育研 究
一
L九 四 年 第 五 期 少
重 复 他 们 还设 计 了 许许 多 多 活 动 或游 戏 作 为
。
,
物 或 行 为 进 行 判断 都 有 不 同 角 度 问 题 从 经 济 方 面 美 学 方 面 健 康 与 安 全 方 面 或从 道 德 方
的 也应 支 持 鼓 励 反 之 亦 然
,
过 程 中 理性 和 情 感 都 起 作 用 但 理 性 显 得 更 重 要 些 做 为 教 师 应 积极 掌握 价值 观 理 论 知 识 以
理 性 为 本 把 道 德 教育 实 践 置 于 道 德 价 值 观 理
,
,
他 们 认 为道 德推
,
理 过 程 应 先 确 定公 认 的 道 德准 则 在 这 一 准 则
,
, , ,
。
,
严 峻 的 社 会 问题
”
。
五十 年 代 末 受 苏联 卫 星 事
、
“
,
,
件 震 动 出 现 了 科 技 教 育 天 才 教 育热 潮 同 时
社 会 道 德 问题 也 日 益 突 出
。
,
加 强 道 德 教育 在西
。
方 各 国 震耳 欲聋 般 响 了 起来 许 多教育 家 心 理
、
进 他 们 都有 较深 入 的 探讨 这 一 学 派 的 不 足 之
,
这 个方 式 不 仅 有 助 于 教 师
,
。
值 观 分 类 知 识 就 可 以 区 辨 实践 中 学 生 的 行 为 是
道 德 问 题 还 是 非道 德 问 题 是 个 人 爱 好 问 题 还
是 基 本 价值 观 间 题 是 内在 的 价 值 观 问 题 还 是
,
帮 助 学 生 判断 有 关 道 德现 象 而 且 对 学 生 形 成
。
比较 教 育 研 究
而 是 以 关 心 者 的身 分 对 学 生 进 行 道 德 教 育
、
学
第六 各 理 论 派 别 注 意 吸 收 传 统 道 德 教 育 理 论 研 究 的 成 果 但 不 受 传 统研 究 范 畴 的束缚
, ,
。
,
生 只 有 体验 到 自 己 被 关 心 而 不 是 被 帮 助 被 教
面 宗 教 方 面 等 等 不 同 角度看 问 题 角 度 不 同 必
、 、 、
,
价 值 观 澄清 的 策略 鼓 励 中 小 学 教 师 选 择 运 用
、 、
,
。
每 一 策 略 的 目的 应 用 程 序 变 通 用 法 以 及 注 意 事项他 们 都做 了 详 细 阐 述 斯 特 朗等 人提 出 的
之 下 再 确 定 事 实 本 身 道 德 准 则 做 为 逻 辑三 段
论 指 导 之 下 他 们对 道 德价 值 观 的 概 念 价值 观 分 类进 行 了 深 入研 究
。
。
、
论 的 大 前 提 事 实 本 身是 小前 提 这 样 就 可 得 出 合 乎逻 辑 的 结 论 来
。
,
,
他 们 认 为 教师 掌 握 了 价
着 道 德教 育理 论研 究
、
。
,
价 值 观 澄 清 理 论 的 代 表 人 物 有 美 国 的拉斯
、
。
从 六十 年 代 起西 方 各 国
, ,
、
他 们认 为 我 们
,
。
,
出 现 了 许 多 新 的 道 德 教 育 理论 学 派 例 如 认 知
生 活 在 一 个 纷纭 复 杂 的 社 会里 在 每 一 个 转 折
发 展 道 德 教育 理 论 价 值 观 澄 清 理 论 理 性 为 本 道 德教 育 理 论 逻 辑 推 理价 值 观 教 育 理论 完 善
人 格 道 德 教 育理 论 体 谅 关 心 道 德教 育 理 论 等
、
、
关 头 或处理 每 件事 务时 我 们都 面 临 选 择
,
。
选择
,
、
时 人 们 都 依据 已 有 的 价 值 观 但 常 常 不 清 楚 所 持 的价 值 观 是 什 么 就 已 做 出 了 选 择 因 此 这 一 学 派 认 为 创造 条 件 利 用 一 些 有效 的 途径 和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