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

合集下载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

《论语》七则教案1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2、了解《论语》及孔子3、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4、重点掌握“安、见、信、堪”与“乎、其”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重点:1、了解孔子对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志向品格的观点态度2、重点掌握“堪、省、愿、安、信”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乎”、“其”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3、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

教学难点: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前四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论语》及孔子。

一、导入二、简介《论语》及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其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箪dān 自省xǐng 裘qiú佚yì晏yàn 盍hé2、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1)有一言(一句话)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2)其恕乎(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3)己所不欲(要)勿施(加)于人(4)一箪(盛饭的器具)食(5)人不堪(忍受)其忧(6)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省)(7)盍(何不)各言尔志(8)愿车马裘(皮衣)与朋友共(9)敝(用破旧)之而无憾(10)愿无伐(夸)善,无施(表白)劳(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安;使……信;使……怀)(12)友直(正直)友谅(诚实)友多闻(见闻)(13)友便辟(谄媚奉承)友善柔(阳奉阴违)友便佞(花言巧语)(14)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以……为乐)五、师范读全文,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字音,然后集体朗读全文六、师生共同学习前四则(建议:可综合讲,也可一则一则分析、讨论、讲解)(一)指名朗读这四则(二)生分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并翻译成现代文,回答后,师重点强调“乎”、“其”、“焉”的用法及有意义。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7 沪教版第六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7 沪教版第六册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7 沪教版第六册[设计思想]这是一篇第二次被选进高中教材的课文,有关词句的理解,教材中有比较详细的注释,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理解上,从而更好地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时间]一至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xx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孔子,名_____,字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_____,思想核心是_____,政治上主张_____,鼓励人们_____,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__________体散文,是__________记录的__________的言行。

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第一部分(第1段):问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齐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分析,以学生读、说为主。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了解孔子的“仁”的根本意义 3.驾驭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对判定句有必须的相识与了解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教学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此时此刻我 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行及的人物, 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
孔子思想介绍:孔子对于当时的“礼坏乐崩”的时代有深刻 的感受,他自认为“斯文〔即古代的礼乐典章制度〕在我”,所 以始终在为复原志向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这就是孔子所行之 “道”,孔子认为自己是“述而不作”——只是在绍述先代的礼 乐典章制度,其实并非如此,在绍述的同时,他为旧的礼教制度 找到了内在的情感依据,即“仁”,“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 即“爱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启程,由此推己及人, 即所谓“忠恕之道”,由此到达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 于仁,赐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也就完成了完满的自 我人生。
四.课文讲解 〔一〕先请一位学生朗读引言 〔二〕让学生照书下注解,标好字音,默读课文,提示留意 句读 〔三〕全班朗读 ,订正字音和句读。 〔四〕讲解 第一那么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①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②也。君子去仁, 恶乎③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④仁,造次⑤必于是,颠沛⑥必 于是。” 【注解】 提问:每句话开头的“子曰”中“子”指的是谁? 答复:孔子 ① 处:置身,居住,引申为享有 ②去:离开,这里指躲避
第4页 共9页

《论语》七则教案

《论语》七则教案
三、检查预习:
80年代,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对21世纪的探讨后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存活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我来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位名人的文化常识的预习情况。
指名生回答,师投影展示。
四、用“四步读书法”学习课文:(投影展示学习的步骤和要求)
文言文怎么学?很多同学都头疼。今天我就支你一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今天的学习,也离不开读。我的向大家介绍的方法是“四步读书法”。
1、共勉人生:说说自己的座右铭。并且谈谈以它作为座右铭的原因或作用。(畅所欲言)
《百家讲坛》的于丹说,圣人并不用冗长的语言去阐述大道理。《论语》的确如此,所谓大道至简!
2、小荷尖尖:学习《论语》的语言风格,用简短的文字,阐述一个道理。
七、课堂总结(板书):
借助《论语》我们跨越了时空,与圣人席地而坐,聆听了圣人的教诲,获得了精神的陶冶!借助“四步读书法”,我们将打开一扇门,与众多的古之圣贤交往,品味更多的芬芳!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学习的几则《论语》。
2、用“四步读书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则。
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论语七则
四步读书法
孔子
圣贤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四步读书法”学习文言文。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加强学生人格修养方面的培养。
课外作业
1、背诵今天学习的几则《论语》。
2、用“四步读书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几则。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上课!同学们好!
一、导入新课:

语文:第21课《论语》六则教案

语文:第21课《论语》六则教案

21、《论语》六则 节次 第1课时 备课人授课时间 总课时数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3、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掌握“说”“愠”“罔”“殆”“逾矩”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了解“而”在文中的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4、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5、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 学 重、难 点 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难点: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教 学 过 程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 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完成教学目标①)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找错释疑1、明确: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明确:《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3、补充: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完成教学目标①前一步)重点词语:说 yuè 愠 yùn 罔w ǎng殆dài 焉y ān 逾矩y ú j ǔ朗读节奏(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114张PPT第六册课件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114张PPT第六册课件

孔子
在家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 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邹邑昌平乡(今山 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 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 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 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 达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为春秋末期思想 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 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 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 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 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 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 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 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 序。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
别人 。”
第二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 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 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评析】
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称赞颜回,对他作了高 度评价。这里讲颜回“不改其乐”,这一点 精神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 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自得其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 齐: 看齐。 内: 自己内心。
于丹《论语》心得
第一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 【评析】
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
“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 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
于人。”
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

《论语》七则高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理解其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掌握《论语》中的七则名言,理解其中的道德和人生智慧。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在古代社会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掌握并深入理解《论语》中的七则名言。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将《论语》内涵丰富、抽象的思想传递给学生。

2.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中的名言,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呈现《论语》的封面和封底,引发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二、阅读理解与讨论(15分钟)1.学生阅读《论语》中的七则名言,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道千万,其责一」「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泽四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2.分组讨论学生对于各个名言的理解和感悟。

3.随机选择几组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

三、名言解读(25分钟)1.老师解读每个名言的含义和背景。

2.解读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和体会每个名言的内涵。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名言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应用。

四、个人感悟(20分钟)1.学生在纸上写下对于每个名言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2.学生互相交换并阅读对方的感悟,可以相互加以评论和讨论。

3.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展示与反思(20分钟)1.随机选择几位学生展示他们的个人感悟,进行全班讨论。

2.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和感悟,强调其中的共同点和亮点。

3.让学生反思这次学习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论语》。

六、巩固与评估(15分钟)1.利用互动问答等形式,巩固学生对于《论语》的理解。

2.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则名言,进行写作,阐述自己的理解和对应的现代意义。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继续阅读《论语》中的其他名言,并能写出自己对于其中名言的理解和感悟。

上海高三语文课文“《论语》七则”学案

上海高三语文课文“《论语》七则”学案

《论语》七则【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论语》简练而形象的语言艺术。

3.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重点: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认识儒家“仁”的基本意义,感受孔子的快乐观、富贵观和价值观。

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与“道”,并理解其现实意义。

【阅读指津】(一)作者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是宋国贵族。

幼时丧父,家境贫寒,曾任官职“委吏”(管仓库)、“司职吏”(管牲畜)和“大司寇”(管刑事)。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因与鲁君政见不合,愤然离开鲁国,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政治主张。

但其政治主张并未得到各国诸侯赞同,年近70岁,返回鲁国,专心从事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百姓,相传弟子三千,有成就者72人。

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

被尊为“圣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坚持不懈,传播文明,不屈不扰之人,因而被称为圣人)。

曾整理过典籍:《诗》、《书》、《易》、《礼》、《乐》、《春秋》。

(《乐》丢失)(二)孔子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如“仁者爱人”,指人与人间最高的道德规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实行“仁”的方法;“克己复礼为仁”,指出“礼”是“仁”的外在的标准。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理想的社会秩序,把“仁”(即“爱人”)的思想,推己及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样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

(三)《论语》简介《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著的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是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3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3

十五、《论语》七则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并记诵《论语》七则内容,了解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联系实际,体会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本文节选自《论语》,从内容上看主要阐述了守“仁”、“安贫乐道”等儒家基本思想,是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重要依据。

从文言翻译角度来看,本文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因此从字词句入手,掌握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有从文字意思入手到探究文字背后思想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圣贤的心灵,也只有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和虚词,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思想精髓。

2、难点: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本文是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作为文言文单元,我们虽然要重视学生对于文言字词文句的理解掌握,但高三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应该提高到更深一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如何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儒家的思想精髓,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也是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人生话题。

思路点拨本文节自选《论语》,因为每则出处不同,所阐述内容也各有侧重。

在解读文本之前,可以简单介绍各则主要内容。

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自己可以对本文文字做粗略疏通,但有重要的字词及语法现象需要强调,因此也可以用一课时疏通文字,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第二课时来整体阅读七则内容,归纳整理本课主要阐述的道理。

因为《论语》的解读,已经有各个专家作了比较成熟地研究,也不乏深入浅出的范本,可以发动学生从他人的专著中寻找疑问,在课堂上加以争鸣,这样可以把各则内容扩展开去。

练习举隅1、摘选《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格言,补充儒家对“君子”形象的阐述。

2、阅读于丹《论语》第五部分关于君子的论述,并做摘记。

高三语文论语七则教学文稿

高三语文论语七则教学文稿

十五、《论语》七则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常锋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并记诵《论语》七则内容,了解儒家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3、联系实际,体会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本文节选自《论语》,从内容上看主要阐述了守“仁”、“安贫乐道”等儒家基本思想,是理解孔子及儒家学派的重要依据。

从文言翻译角度来看,本文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因此从字词句入手,掌握积累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上,有从文字意思入手到探究文字背后思想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圣贤的心灵,也只有充分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实词和虚词,深入理解儒家传统思想精髓。

2、难点: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关于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说明:本文是高中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作为文言文单元,我们虽然要重视学生对于文言字词文句的理解掌握,但高三的学生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还应该提高到更深一层,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如何在当今这个时代理解儒家的思想精髓,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也是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青年学子提出的一个重要人生话题。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文节自选《论语》,因为每则出处不同,所阐述内容也各有侧重。

在解读文本之前,可以简单介绍各则主要内容。

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自己可以对本文文字做粗略疏通,但有重要的字词及语法现象需要强调,因此也可以用一课时疏通文字,在全面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第二课时来整体阅读七则内容,归纳整理本课主要阐述的道理。

因为《论语》的解读,已经有各个专家作了比较成熟地研究,也不乏深入浅出的范本,可以发动学生从他人的专著中寻找疑问,在课堂上加以争鸣,这样可以把各则内容扩展开去。

练习举隅1、摘选《论语》中关于君子的格言,补充儒家对“君子”形象的阐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十五、《论语》七则》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十五、《论语》七则》教学案华东师大版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十五、《论语》七则》教学案华东师大版教学目标第一课时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今山东省曲阜市)。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尊为圣人。

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有教无类” 、“修己以安人”。

“仁”的内涵:忠、恕【即推己及人。

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修己以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首叫《子曰》(卜学亮)的歌唱得很形象通俗: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个仁/仁的表现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他勿施人/如以仁为本体/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e on everybody一起来/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对人则有爱心……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教、九流、十家,“儒”均列在首位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

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论语》儒家的经典著作,语录体。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相关链接三教:儒、道、释(佛)九流: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农、杂十家: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农、杂、小说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反复诵读1 / 2落实主要实词和虚词(见课件)第二课时反复诵读把握内容要旨:•1则:要以“仁” 的方式获得富贵与摆脱贫贱•2则:精神重于物质,人要安贫乐道•3则:精神重于物质,人要安贫乐道•4则:求道路上要废寝忘食,自强不息,忘忧、忘时•5则: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6则:在困窘中仍要坚定人生信仰•7则:正确对待生命价值,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成就仁道(这是修己的最高境界)总结:这七则语录,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阐述了“修己”的基本意义:贤人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要修身养性,提升人格;贤人因为任重而道远,所以要安贫乐道,自强不息。

沪教版《论语》教案及习题

沪教版《论语》教案及习题

沪教版《论语》教案及习题沪教版《论语》教案及习题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沪教版《论语》教案及习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等有关的语文知识。

2、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独到的感受。

3、掌握“说”“知”“诲”“女”“为”“罔”“殆”“敏”等实词的意义。

4、学习分类整理笔记的方法,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5、背诵课文。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并能融入学习态度、方法及品德的养成之中。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教学过程: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论语>八则》。

(一)作者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这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2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论语七则教案2

《论语七则》教案第三课时授课人:黄晓玲授课班级:07旅(2)授课时间:2007-12-20教学准备:第一课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准确诵读文本,粗略了解文意,试着背诵。

教师督促检查个别学生,尽量做到人人会读。

第二课时大部分学生会背会默写,抽查进度快的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及读后感,再次检查个别学生的读背情况。

以上教学准备旨在: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较准确的理解文意。

能力目标:能够从文字所传达的信息中揣摩人物的性格。

价值目标:培养内省意识以及推己及人的宽容品质。

教学方法:启发法归纳法教学过程预设:一:习惯养成训练(注:每一节语文课学生必做的第一件事是集体背诵格言,一月一换。

)二:复习检查导入⒈抽查七名学生背诵《论语七则》各一则。

(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记下读错的字)⒉难读易混字强化。

三:再读文本:㈠:咬文嚼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行、恕、内省、贤和乐的内涵。

明确:⒈恕: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人家想。

(延伸:我认为对方的不对处,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行为产生的观念,才会觉得对方是不对的。

)⒉贤: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

⒊行、内省、乐师生共同完成㈡:知人者智:引导学生依据文意揣摩人物性格分析顺序孔子、子贡、颜渊和子路⒈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人物。

(允许学生有独到的见解)⒉课外资料补充。

㈢:自知者明:如何提高自我的修养?⒈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找出关键字即可。

⒉教师帮助学生总结。

四:小结。

高三语文:5.19《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沪教版第六册)

高三语文:5.19《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沪教版第六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主要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了解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循循善诱的君子风范,以及作为政治家的孔子对自己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的坚持。

2.抓住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做好知识积累;掌握文言翻译的方法,提升文言翻译的能力。

说明《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著作、语录体散文,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而《侍坐》一文结构严谨,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而评孔子的循循善诱的大师风范跃然纸上;而作为一篇言“志”的文章,在写出了学生的心志、性格,也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和政治主张。

因此,把握对话的文体特点,通过对话了解人物性格特点,感受孔子形象,吸取智者智慧,把握作品思想主旨,就必然地成为本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内容。

作为一篇较具典型性的文言作品,其文言知识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也是本课教学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抓住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本文对话中表达思想的特点。

2.难点:对人物的形象的把握和思想、主张的解读。

说明:《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著作,本文是《论语》中篇幅较长的一篇,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也可以看成是一篇记叙文。

这篇文章记叙了孔子师生谈话的整个过程,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思想。

文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谈话环境,然后在对话中从容展展开。

因此,了解和解读本文的对话、了解文言对话中常用的句式,就成为教学重点,而理解文本对话中所展现的人物性格和所表达的思想主张,就成为本文教学的难点之所在。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本文也可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表演,通过语言、动作的展示,再现学生的神态、性格和理想,再现孔子的和蔼可亲、明达智慧的形象,从而走进文本解读。

练习举隅1.翻译下面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6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6

【教学目标】了解有关《论语》的常识,了解孔子的教学思想和风格。

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如、夫、则、尔、以、而等词语的用法以及文言句式。

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解题;简介《论语》;简介孔子及其主要思想(为总结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作准备)。

2、解决生字的发音,通读文章。

一、导入新课:有一个成语叫“半部《论语》,可安天下”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我们初中学过《论语十则》,能不能和老师一起背诵一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当中的另一篇重要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也就是著名的《侍坐篇》!二、解题:1、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2、简介四弟子:3、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

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1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

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

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见宋罗太经《鹤林玉露》卷七。

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此。

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4、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

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

三、《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七则教案1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
2、了解《论语》及孔子
3、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4、重点掌握“安、见、信、堪”与“乎、其”等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对为人处世、道德修养、志向品格的观点态度
2、重点掌握“堪、省、愿、安、信”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乎”、“其”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3、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

教学难点:
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四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论语》及孔子。

一、导入
二、简介《论语》及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其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三、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箪dān 自省xǐng 裘qiú
佚yì晏yàn 盍hé
2、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有一言(一句话)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
(2)其恕乎(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
(3)己所不欲(要)勿施(加)于人
(4)一箪(盛饭的器具)食
(5)人不堪(忍受)其忧
(6)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省)
(7)盍(何不)各言尔志
(8)愿车马裘(皮衣)与朋友共
(9)敝(用破旧)之而无憾
(10)愿无伐(夸)善,无施(表白)劳
(1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安;使……信;使……怀)(12)友直(正直)友谅(诚实)友多闻(见闻)
(13)友便辟(谄媚奉承)友善柔(阳奉阴违)友便佞(花言巧语)
(14)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以……为乐)
五、师范读全文,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字音,然后集体朗读全文
六、师生共同学习前四则(建议:可综合讲,也可一则一则分析、讨论、讲解)(一)指名朗读这四则
(二)生分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并翻译成现代文,回答后,师重点强调“乎”、“其”、“焉”的用法及有意义。

乎:终身行之者乎(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
其恕乎(语气助词,表肯定,相当于“吧”)
其:其身正,不令而行(代词:代统治者)
焉:见贤思齐焉(语气助词)
(三)从孔子的思想上理解这四则
(1)孔子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反对残暴的统治,强调“仁者爱人”,如果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推己及人”即达到了孔子所谓的“爱人”,即“仁”的境界。

(2)孔子认为统治者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归根到底要靠道德教化,对统治者而言,个人的修养非常重要。

(3)这是孔子赞许弟子颜回的话,同时反映了孔子安贫乐道的思想。

(4)古人对修身养性十分重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至美的道德境界。

七、生质疑
八、师小结(1)字词(2)译文(3)思想
九、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1、后三则
书面作业:1、注音
2、加点字翻译
附板书:
《论语》七则
孔子
一、仁者爱人(政)
二、道德教化(道)
三、安贫乐道
四、修身养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后三则,掌握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一、导入
二、复习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重点前四则)
1、加点字解释
2、句子翻译
三、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四、师生共同学习后三则
(一)生集体朗读
(二)师就重点文言实词的解释提问学生
愿:愿意侍:陪伴、侍候裘:皮衣敝:用破
憾:后悔安、信、怀:使动用法使…安;使…信;使…怀
便辟:谄媚春承善柔:阳奉阴违便佞:花言巧语
佚:放荡晏:同“宴”、安逸
(三)生分学习小组讨论后三则的翻译
(四)从孔子的思想理解这三则
(1)三人闲语志向。

孔子的志向与两个弟子不同,跳出了个人理想的范畴,以博大的胸怀,着眼于不同的人群,反映了他“仁者爱人”的思想和胸怀。

(2)谈交友之道,孔子对朋友很重视。

(3)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和有害之分。

(五)联系青年学生交友的实际,师引导学生对孔子关于“益友”、“损友”的观点进行讨论。

一方面,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彼此信任,另一方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为朋友的品性不同,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学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他们会在道德、修养和学识方面给予我们正面的影响。

而谄媚、阴险、花言巧语的朋友,则从各方面误导我们。

一个人结交了益友会终身受益,反之,则可能误入歧途。

五、总结全文
(1)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老爱幼,对朋友忠诚
(2)《论语》的语言质朴,精练,流畅
成语和格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六、布置作业:
预习作业:《孟子》二章
书面作业:练习一、二、三、四
巩固作业:背诵全文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好比吃饭一样,要嚼得烂,方好消化,才会对人体有益。

——陶铸
研卷知古今;藏书教子孙。

——《对联集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