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d4f43ab484868762caaed5cf.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赠李白①杜甫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②愧葛洪③。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注】①天宝四载(745年),李白被唐玄宗逐出宫廷后的第二年,与杜甫同游齐赵。
这年秋天,杜甫与李白在鲁郡(今山东兖州)相别,杜甫写了这首赠诗。
②丹砂,即朱砂。
道教认为炼砂成药,服之可以延年益寿。
李白好神仙之学,曾入道炼丹。
③葛洪,东晋著名道士,自号抱朴子,入罗浮山炼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首句用借代手法,以随风飘荡的蓬草,来表现李杜二人相偕漫游、无所归宿的处境。
B.首句还表达了惺惺相惜之意,杜甫在为李白鸣不平的同时,也透露出自伤的情绪。
C.“愧”字照应了“未就”,说李白愧对葛洪,暗示了李白在炼丹学道方面的失败。
D.作者用“葛洪”的典故对李白提出勉励,希望他能隐居求道、忘怀世事得失。
E.此诗简洁、概括,遗貌取神,饱含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赞赏和规劝等复杂情感。
2.这首诗中塑造的李白形象与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塑造的自我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两诗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赠孟浩然李白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解闷十二首•其六杜甫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②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注:①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
中圣即喝醉了。
②耆旧:年高而有声望的人。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李诗首联即点题,“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线索。
B.孟浩然的《夜归鹿门山歌》中“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两句,堪称李诗“白首卧松云”一句的生动注解。
C.从体裁来看,两首诗分别是律诗和绝句:从情感来看,两首诗都表达诗人对孟浩然的仰慕和思念之情。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1)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1)](https://img.taocdn.com/s3/m/05e82d20a300a6c30c229fb9.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雉带箭韩愈原头火烧静兀兀,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馀尺,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五色离披马前堕。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A.全诗虽仅寥寥十句,却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分合交错地描写了射者和被射物,整个打猎过程写得波澜起伏,神采飞扬。
B.首句写的是猎场的情境。
重点突出一个“静”字,烘托了猎前肃穆的气氛,让人想象出从猎人员,屏气静息的神态和感觉危险将至的紧张心理。
C.此诗写射猎的对象。
野雉被猎火驱除草木丛后,一见猎鹰便吓得急忙又躲藏起来。
“出复没”三字逼真地写出了野雉惊惶逃窜的窘态和将军不凡的气度。
D.诗人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仅“盘马弯弓惜不发”一句,诗人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以武取胜、自负而又踌躇满志的将军形象。
E.尾联写射猎后官军齐乐,野雉坠地,与猎射前的静态描写形成强烈的对照。
诗歌至此戛然而止,然余响不绝,韵味无穷。
2.诗中所写将军之“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诗人是如何表现将军之“巧”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晏殊越女采莲江北岸。
轻桡短棹随风便。
人貌与花相斗艳。
流水慢。
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
莲房个个垂金盏。
一把藕丝牵不断。
红日晚。
回头欲去心撩乱。
3.全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4.该词写“人”写“莲”,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六州歌头·项羽庙李冠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视余耳①,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
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②。
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
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2ef55226e87101f69e3195d7.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蝉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
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
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
西风未起,意指还没有到秋天。
D.“无限思”是无限的愁思,“云树绕湓城”表现出了作者被贬江州困居湓城的失意与愁苦之情。
2.“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两句感情深沉动人,其中包含了哪些具体情感?运用什么手法表达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山石(节选)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咏物诗,借对“山石”的歌咏来表达自己对此景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B.本诗有时间的流转,从深夜静卧到天明独行再到日出雾散,时间节点较明确。
C.本诗有行踪的变换,从屋内观月到深山穷霏再到山涧踏石,游踪记录很详细。
D.本诗有画面有情趣,当流不犹豫,赤足涉山涧,涧水激激,清凉漫过足背。
4.本诗视听结合有声有色,作者沉浸其中。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洞庭①张孝祥行尽潇湘到洞庭。
楚天阔处数峰青。
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②乱,白鱼双尾玉刀明。
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①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傍晚沿湘江入洞庭湖所作。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10)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10)](https://img.taocdn.com/s3/m/4671a332f18583d04964596c.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感遇(其三)陈子昂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暴骨无全躯。
黄沙幕南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②堠:指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1.诗歌的第三句到第六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赏析。
2.诗歌的最后四句使用了什么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3.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4.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醉中感怀陆游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②出塞声。
注: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
②檀槽:指乐器。
5.“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2ccbe93455270722192ef7f7.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过岭①苏轼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
②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
“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尾联中“谁遣”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2.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一枝花(醉中戏作)辛弃疾千丈擎天手,万卷悬河口。
黄金腰下印,大如斗。
更千骑弓刀,挥霍遮前后。
百计千方久,似斗草儿童,赢个他家偏有。
算枉了,双眉长恁皱,白发空回首。
那时闲说向,山中友。
看丘陇①牛羊,更辨贤愚否。
且自栽花柳。
怕有人来,但只道,今朝中酒②。
【注】①丘陇:指坟墓,化用古诗“今日牛羊上丘陇,当年近前面发红”诗意。
②中酒,饮酒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词上片写作者自比像斗草小孩,想尽了千方百计,想要赢得一切,率真而童心未泯,极富情趣。
B.下片开篇写而今白发横生,回首往事,也只能徒唤奈何而已。
既然往事不堪回首,而今又闲居林下,便只有和山中友人谈天论地、道古说今以潇洒送日月了。
C.“看丘陇牛羊”,借助典故,委婉含蓄表达了世俗浇薄,贤愚难以分辨,让作者产生避世之意。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11)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11)](https://img.taocdn.com/s3/m/a2815a82284ac850ad02426c.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海天东望夕茫茫”一句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诗人心中顿生凄凉之感,和尾句的“凉”相照应。
B.诗歌的颔联,下写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上写天际星斗在银河两边闪烁,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
C.“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为千古名句,逼真传神的描绘了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
尾联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
D.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
首联写眺望的远景;颔联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
E. 诗中用寻常景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2.“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AB2.①动静结合,“风吹古木”为动景,“月照平沙”为静景,动静结合.②视听结合,“风吹古木”从听觉写景,“月照平沙”从视觉写景;③比喻新奇,“晴天雨”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之声比作雨声,“夏夜霜”将皓月临近平沙的银色比作霜色.【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不同角度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要点,重点把握诗歌的基本内涵和情感。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这两句的赏析要从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和比喻等角度进行具体说明,如使用了“晴天雨”和“夏夜霜”两个形象的比喻。
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a15d0afe08a1284ac85043c1.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雪夜感旧①陆游江月亭②前桦烛③香,龙门阁④上驮声长。
乱山古驿经三折⑤,小市孤城宿两当⑥。
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
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1197年,陆游73岁,闲居山阴。
②江月亭:在今四川广元。
③桦烛:用桦树皮作的烛。
④龙门阁:在今广元市北。
⑤三折:即三折铺,在夔州(今重庆奉节)至梁山(今属四川)道中。
⑥两当:今甘肃两当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描绘了诗人雪夜于亭前阁上所见之景,桦烛的香气和悠扬的驮声交织回荡,营造出悠远绵长的意境。
B.颔联中“经”“宿”两个动词,凝练地再现了诗人紧张奔波的岁月,刻画了他为筹划抗金而不辞辛劳的形象。
C.前四句一句一个场景,以时空的变换串联起一幅幅画面,映现了诗人的生活情形,为下文抒情蓄势。
D.尾联写到绿沉枪和金锁子甲,意在比喻诗人的从军生涯,如今只能委身尘埃,诗人借此表达对朝廷不图北伐的不满。
E.后四句与上文相对照,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与情感,特别是末句,写诗人灯下独坐,老泪纵横,既点诗题,又呼应首句。
(2)有人认为“颈联中‘那信’二字尤佳”,请结合全诗对“那信”一词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赵嘏宅边秋水浸苔矶①,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②。
今夜秦城③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的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在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https://img.taocdn.com/s3/m/771bd26e2b160b4e767fcf6d.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点绛唇苏轼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秋。
词人时在杭州为官。
庾公楼:相传东晋庾亮在武昌乘月登南楼。
杜甫《秋日寄题郑盟湖上亭》:“池要山筒马,月静庾公楼。
”别乘:官名。
这里指词人的友人袁毂。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庾公楼外峰千朵”是词人闲倚胡床所见。
“朵”字生动地表现出重重叠叠的山峰如花般绽放。
B.上片三四句运用了设问和拟人手法,明写词人与明月、清风同坐,暗示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
C.下片一二句叙写袁毂到来之后的情形:词人从独处世界中走出,与友人一起吟诗填词,相互唱和。
D.下片后三句,词人以戏谑语气告诉友人:自从添了你,明月清风都与你平分了!足见两人关系亲密。
E.全词篇幅短小而融写景、抒情、叙事、议论于一炉,虚实结合,语言平白如话,读来妙趣横生。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BE2.(1)公务之余,观赏大自然美景,与明月清风为伴的闲适;(2)对人文荟萃、风景秀美的杭州城的喜爱;(3)对友人到访,一起欣赏美景、相互唱和的喜悦。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考核炼字,BE项考核手法,CD考核内容,其中B项,“暗示词人心境的孤独、寂寞”不恰当。
词人的心境应是闲适、恬静的。
E项,词中没有议论。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3)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3)](https://img.taocdn.com/s3/m/5360a8459b6648d7c1c746d7.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下列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
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为什么?二、课外拓展(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别诗(南朝)范云孤烟起新丰,归雁出云中。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别君河初满,思君月屡空。
折桂衡山北,采兰沅水东。
桂折心焉寄?兰采意谁通。
1.诗的五、六句中,“满”“空”两字可谓灵动传神,请试作分析。
2.结合课本中所学过的《涉江采芙蓉》,说说诗的最后四句写“折桂”“采兰”二事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结发为夫妻①汉乐府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欢娱在今夕,婉及良时②。
征夫怀往路③,起视夜何其④。
参辰皆已没⑤,去去从此辞。
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
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3)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3)](https://img.taocdn.com/s3/m/a5e735451ed9ad51f01df2f0.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晚桃花白居易一树红桃亚①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
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闲人岂得知。
寒地生材遗校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
春深欲落谁怜惜,白侍郎③来折一枝。
【注】①亚,通“压”。
②校,通“较”,比较,较为。
③白侍郎:白居易时为刑部侍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勾画出桃花灼灼盛开、绰约动人的形象,以及它的清幽的生活环境。
B.颔联写作者只因为忙中偷闲,这才发现了幽僻处“竹遮松荫”下的桃花。
C.颈联采用议论和比喻的手法,既显露出锐利的讽喻,又含蓄蕴藉,发人深思。
D.尾联紧承颈联的议论和慨叹,写出了诗人独具慧眼,折取一枝,以及惜花之情。
2.请结合全诗来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答张十一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红。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
韩愈被贬广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
②筼筜(yún dāng):竹子。
③踯躅:杜鹃花科。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联勾画出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递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生动地摹写了荒僻冷落的景象。
B.颔联“竞”与“闲”生动传神。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写出来了。
C.诗中所写之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静,二是闲。
表现了诗人此时悠闲超脱、了无羁绊的状态,以及自由闲适之情。
D.“斗觉”二字用得奇崛,诗人并没有直接点出情感,只说霜毛陡加,至于为什么变成这样,却不说明。
诗意委婉,韵味醇厚。
2.本诗第三联意蕴丰富,请概括分析这两句诗中主要蕴含了哪些感情。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3)
![2019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3)](https://img.taocdn.com/s3/m/ab9647e57f1922791688e8cf.png)
2019届人教版古典诗词鉴赏单元测试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行经华阴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①平。
借问路傍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②。
【注】①汉畤(zhì):汉帝王祭天地、五帝之祠。
畤: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处所。
②长生: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寻求长生不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题A. 诗题“行经华阴”,必有所往。
所往之地,便是求名求利的集中地“咸京”;太华、三峰、武帝祠等即为京都附近名胜。
B.诗的前六句全为写景。
由总而分,由此及彼,有条不紊。
起句气势不凡,以神仙岩穴的华山压倒王侯富贵的京师。
C.首联写远景,颔联摄近景。
远近相间,景色沁脾,自然美妙,令人移情,为尾联“何如此处学长生”的发问作了铺垫。
D.颈联浮想联翩,写意雄宏。
诗人在华山下,看到黄河与秦关,驰骋想象,虚实相生,描绘出一幅雄伟壮阔的画面。
2.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全诗着眼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答案】1.D2.①诗歌描写了祖国山河的壮美瑰丽,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以及对学道求仙的向往之情。
②即景生感(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全诗打破了律诗的起承转合的格式,别具神韵,前三联虽有层次先后,却全为写景,尾联笔锋一转,绾合前文,感叹自己奔波于仕途;但诗人没有直说,反向旁人劝喻,导出"何如学长生"的诗旨,隐约曲折。
【解析】1、【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表达技巧分析。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诗人在首、颔联由远而近,颈联又由近再次推向极远,由实景入虚景,层次分明地从各个方面刻画出了华山的高峻、神奇的形象。
抒发了诗人对奔走名利者的不耻。
诗人劝“名利客”早离尘世,上华山去寻仙学道,以求长生不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③连昌宫:唐宫殿。④花萼楼:唐玄
宗时期的花萼相辉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华”出自《诗经》,意谓极大的光华,后以“皇华”作为使者或出使的典故,在此指“韩公”。 B.在这首诗里,诗人首先想象了韩公出使金国,受到旧都百姓夹道欢迎的情景。 C.颔联中写连昌宫和宫内桃花,借指北宋宫殿满目荒败及人去楼空、花自开自谢的凄凉景象。 D.颈联写皇帝对百姓的怜悯和上天顾念苍生,意在表明恢复宋朝江山社稷本就是众望所归。 (2)“花萼楼前鹊定惊”表达了哪些感情?如何表现?请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小题。 莎 衣①
杨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直饶②紫绶金章③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注①莎衣:即蓑衣,农夫、渔夫用以遮雨。②饶:比。③紫绶金章:紫色的绶带和黄金印章,代指高贵 的官爵。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达了诗人对蓑衣的喜爱之情,有浪迹江湖、远离官场之真情流露。 B.前三联景静人动,两相对照,将诗人对渔人生活的由衷深爱表现无遗。 C.尾联是本诗主旨所在,不愿将蓑衣换做官服,表现了诗人的爱憎与情操的高贵。 D.本诗明写渔人,实写自己。不着力于“人”而专意于“衣”,构思新巧。 ★(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小题。
江孝嗣[注]
北戍琅琊城诗
驱马一连翩,日下情不息。
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
薄暮苦羁愁,终朝伤旅食。
丈夫许人世,安得顾心臆。
按剑勿复言,谁能耕与织。
注江孝嗣,南朝诗人,此诗作于诗人急赴戍地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先写急赴戍地时的紧迫情形。“连翩”一词刻画出一位急国家事功的志士形象,“情不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小题。 雪后书北台壁二首(其一)①
苏轼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②,未随埋没有双尖。
注①熙宁七年(1074),作者由杭州通判升任密州知州,作此诗。②马耳:马耳山,因形似马耳得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时间,从黄昏绵绵淫雨写起,突出局势严峻,作者心情紧张。 B.第三句重在表现天气寒冷。作者只觉被褥毫无暖意,如同水泼在上面。 C.庭院里雪光反射在书斋的帷幔上,明亮而刺眼,作者误以为天将破晓。 D.第六句写景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营造出明净清亮的美妙意境。 (2)本诗尾联中“未随埋没有双尖”一句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
2019 届人教版 古典诗词鉴赏 单元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秋雨叹①(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②颜色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天宝十三年,夏秋淫雨不止,农田遭受涝灾,宰相杨国忠不予上报,国家衰乱之象已经显现。② 决明:夏初生苗,七月开黄花,可作药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不避丑拙,不避悲惨,一个“烂”字写出了雨中百草凋零、衰败的景象。 B.第二句“决明”颜色鲜艳,与首句“烂死”的百草对比,象征诗人的坚强意志。 C.颈联亲切地用“汝”称决明,表明对风雨中决明能否长久挺立的关切与担忧。 D.尾联用“堂上书生”遥相呼应“阶下决明”,既有理性的安排,又有感性的联想。 ★(2)结合全诗,鉴赏尾联的“空”字。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注]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注药:芍药。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环境,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从侧面体现了王昌龄的清高。 B.颔联中的“犹为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有情,使环境于清幽静谧中增添了一份温馨。 C.第七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要辞去俗务、归隐山林的愿望,同时还暗含着对王昌龄隐居生活的 赞赏和羡慕。 D.最后一句不仅通过鸾鹤纷飞再现了“西山”的美好景色,而且承接前一句,揭示了作者要“谢时 去”的原因。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期的爱国志士的英雄本色。
★(2)本诗的三、四句“芳树似佳人,惆怅余何极”广受后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小题。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
林逋 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青溪谢太傅[注],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谢太傅:晋谢安出仕后,曾游憩于青溪附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颔、颈两联对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三句写鱼儿察觉行船沉入水草,表达对鱼儿拒人千里之外行为的憎恶之情。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山水之乐。 ★(2)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看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
8.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①
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②路云遮寺,清弋江③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四年,当时杜牧在宣州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 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赴任。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 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小题。
郑 獬[注]
春尽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惟有清泉漾白沙。
注作者曾任翰林学士,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七个字,便将时间(春尽)、人物(行人)、地点(未到家)一一交代得很清楚。 B.第二句游子浪迹天涯,离家日久,又逢春色,倍添惆怅,连春风也风趣地来责怪自己。 C.颔联写了正值小雨初霁,落花飘满山溪,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喧闹灵动的晚春风景图。 D.尾联写山间空气清新,景色宜人,行人洋溢着如羁鸟重返自然般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2)全诗最后一句的重点在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所包含的情感。
A.第一句用“万里”和“衡阳雁”写向南漂泊路途之远,为大雁的北归做了铺垫。
B.颔联中的“瞻”“背”前后呼应,更写出大雁北归时整齐的队形和浩大的阵势。
C.五、六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动静结合地表现出大雁北归途中急切的心情。
D.最后一句,诗人将自己的万种愁绪遥寄于想象中故乡的山薇,这是作者的虚笔。
(2)全诗塑造了大雁怎样的形象?有何寓意?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小题。 上枢密韩肖胄①诗二首(其二)
李清照
想见皇华过二花②,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③里桃应在,花萼楼④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注①韩肖胄:南宋绍兴三年,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奉表出使金国。②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第(1)~(2)题。 过 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 66 岁。②毵(sān)毵: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 毛毛细雨。 ★(1)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 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中。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小题。
归雁(其一)
杜甫
万里衡阳雁①,今年又北归。 双双瞻②客上,一一背人飞。
云里相呼疾,沙边自宿稀。 系书元浪语③,愁寂故山④薇。
注①衡阳雁:雁是候鸟,秋来南飞,传说到衡阳为止,不过衡山的回雁峰。②瞻:往上看,往前看。③
浪语:妄说;乱说。④故山:喻家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B.颈联用典。“濯足”一词用的是《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典故,表明 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C.尾联第一句笔调活泼,是谁让山鸡忽然惊恐地飞起;“毵毵”,运用叠词,新鲜贴切地写出了山中 细雨纷纷洒洒的样子。 D.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 气势恢宏、激情磅礴的特点。 (2)本诗是如何表现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1)B 解析 B 项,没有象征诗人坚强意志,而是写“雨中”决明的颜色,尽管“百草秋烂死”,但 决明仍“颜色鲜”,凸显决明本身的特点。 (2)参考答案 ①“空”,白白的,徒然。②“我”虚度岁月,无法爱护你,只能逆风闻到你的香气而 潸然泪下。③表达作者虽关心担忧决明能否长久挺立于风雨中,但无能为力,充满无奈与悲慨。④ 也表达作者面对国家混乱,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所作为的悲伤。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目,答题时首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分析效果。在分析效果时,要结合注释, 明确两点:一是对决明子,作者无能为力,充满无奈与悲慨;二是对国家,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所作为的 悲伤的情感。 2.(1)D 解析 D 项,“揭示了作者要‘谢时去’的原因”错。“群”是“与……一起”的意思。作 者归隐的愿望诞生于前面对王昌龄隐居环境的感受,最后一句是借“与鸾鹤在一起”的形象描写来 表达对归隐生活的期待。 (2)参考答案 颈联运用了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宿”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说花的影子也仿佛 同作者一样借宿在茅屋,显得尤为生动;“滋”字则生动地写出了种满芍药的院落因久无人来而渐 生青苔的情景。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清幽、和谐、美好的山居月夜图,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对这种隐居 环境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夜宿茅屋是孤独的,而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想到这是花影的“宿” 处,可见是拟人手法。到院里散步,庭院久无人来,路面长出青苔,所以“滋长”了青苔。本联主要 运用拟人和借景抒情的手法,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3.(1)C 解析 C 项,“喧闹灵动”错,应为“清新优美”。 (2)参考答案 最后一句的重点在“清”“白”二字。“清”“白”二字与黑暗官场的“尘埃污” 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倦,“清”“白”带来的美好感觉,表明作者独善其身、保持 高洁人格的愿望。 解析 先找到字,然后分析效果。首先找到句中“清”“白”二字,然后分析效果,从手法上和“尘 埃污”形成对照,结合诗后的注释“后被新党所恶,宦途失意,屡遭贬谪”,可以看出“清白”表达 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倦以及独善其身、保持高洁人格的愿望。 4.(1)B 解析 B 项,“写法是实写”错误,应是虚实结合。 (2)参考答案 ①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②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而产生的失意之情; ③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解析 从艺术手法看,“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可以 看出,写出了诗人在深夜中看到落叶后产生的飘零之感,以及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之情。 5.(1)B 解析 B 项,颔联是人静景动,颈联是景静人动。 (2)参考答案 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 对比,无论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莎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 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从“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句所写的内容看,是 对比手法,“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表现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其中“紫绶金章”和“莎衣” 又有象征意味,前者象征为官的富贵生活,后者象征捕鱼砍柴的平淡生活。符合这个意思即可。 6.(1)B 解析 此题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设误。B 项应为“欲扬先抑”。 (2)参考答案 运用新颖的比喻,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睹物思人,将诗人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生动表 现出来。强烈的思念使诗人忽然产生幻觉,似乎望见自己思念的亲人正伫立在前方,不觉感到无比 高兴,但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路旁的花树,又立刻使诗人感到满怀的失望和惆怅。这一联将诗人 内心感情的瞬间变化描绘得淋漓尽致,从而多层次地显现诗人前往戍地途中复杂的心理状态。 解析 回答时注意从遣词造句、结构及手法等角度分析。“芳树似佳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惆 怅余何极”直抒胸臆,将诗人思念亲人的强烈感情生动地表现出来。 7.(1)C 解析 C 项,错在“表达对鱼儿拒人千里之外行为的憎恶之情”,借描写鱼儿表达的应是愉 悦情趣。 (2)参考答案 ①描绘了村犬听到有人说话时奔跑出柴门的画面;②表达了诗人对村居生活的满足和 愉悦;③用人语声反衬黄昏村居环境的幽静;④渲染了宁静闲适的乡村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