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定远大横山历史大事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滁州定远大横山柴王寨及属地

历史考证记

安徽定远历史源远流长,古为淮夷之地,“境连八邑,衢通九省”,自古就是人类生息繁衍和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境内曾置阴陵、东城二县和曲阳候国,南北朝梁武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置定远县。

一、大横山的传说及地质考证。位于定远城东30多千米处,现属定远县拂晓乡境内的大横山(古称横涧山)虽然仅有海拔230多米高,但地质学家鉴定已经历了2.3亿年风雨,算来还是260万年前形成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的祖爷爷。从东北方向飞腾而来的大横山,犹如一条青色巨龙在此驻足昂首,遥望蓝天。从西面远看,山形酷似一艘巨大的、倒置着的金元宝。自古相传,大横山储金藏银,山中仙人时常打开神门洞,牵神牛不知疲倦地为贫苦、弱小的老百姓犁田耙地。人们应该感谢鬼斧神工的大自然,在大横山钟灵毓秀出丹霞地貌、石林、乱石滩、仙人洞、五条沟等奇绝景致。尤其是丹霞地貌,为中国东部六省一市独一无二的人间仙境。淮河支流池河水环绕着大横山,缓缓东逝。沿河两岸山水相依,土地肥沃,树木参天,瓜果飘香,河面白帆点点,鱼鹰阵阵。千百年来招引着天下的王侯将相、达官显贵和平民百姓前来探寻。可以骄傲地说:“大横山是皖东人的父亲山。”

古老而富饶的土地创造了丰富而厚重的江淮文化。明嘉靖《定远县志.卷七-墓冢》记载:“双乳墩、不妄墩,并县东七十里。二墩突起平陆,势类茔冢。相传为晋献公并骊姬墓。”

二、境内古墓及原始人居住地考证。

不妄墩(境内淮河支流池河边上最大的土墩)

在大横山老龙头山前西南方,有大双墩谷堆(陪柴总考察时第一次看的两个土墩)。远离大双墩3千米之外,我们透过薄薄雾霭远远望去,二个谷堆好似二座小山包,巍峨地矗立在疑似高高的山岗之上。渐近谷堆千米之时,看出大双墩足有十几层楼那样高,像是不能否定的汉代大型古墓,比河南孟津东汉刘秀墓高二倍,是呼和浩特市南汉代王昭君的青冢大墓高出三倍,有十多个定远二龙谭村西楚霸王妃虞姬墓高,令人十分震惊。

大双墩谷堆,北距大横山3千米(柴王驻扎大横山攻打南唐皇甫山皇甫晖大将军时曾以此作为烽火台)。这两座古墩东小南大走向,比墩下东南边村庄高出约50米,底座周围长约500米,二墩之间垒有约10米多长,30米高的连系梁台。由大双墩谷堆北面,顺逆时针方向转去西边,墩下都是现在人安葬的坟墓,高高低低,有碑的,无碑的,随处都是。从西面坟墓空隙中爬上陡峭的谷堆。灰白色的土中有枯树根,有新栽的树苗,蔓草已经发芽生长,绿油油的一层。大墩地表散落着很多灰色的陶片,麻麻歪歪的。碎陶片是历

代盗墓贼把不看好的陶器故意摔坏弄下的。——话出有因,在清朝以前,几乎所有盗墓贼只盗取古墓里有价值的金银器皿、玉器、古玩,陶器一文不值,所以,这里陶器碎片丢得遍地皆是。陶器碎片大小不一,以灰色陶器为主、间杂着红色陶片、浅红色片、夹砂陶片、少数黑陶片、古瓷片等,还发现陶器皿鼎足、云雷纹砖头。类型多样的陶片,大多生长了青苔,看上去年代十分久远。陶器碎片外面大多饰有绳纹、鱼鳞纹、水波纹,少量素面;部分陶片里面印有十分清晰的麻布印纹、菱形方格印纹和少量手工刻划纹。有一个浅红色的陶片上明显地刻划着两个“人”字形符号。

细看大双墩出土的陶器碎片,像是新石器时期古人类使用的生活用品残片。在距大双墩西约100千米处,有定远侯家寨古人类文化遗址,——安徽省1979年以来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确定为江淮流域6900年前原始社会早期文化类型。在这里出土了较完整陶器、骨器、石器300多件,并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标本。还发现了居住硬面和灰坑等遗迹。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粗红褐色陶、红陶为主,手制,素面,有少量的堆纹、划纹、刺点纹、指纹等。彩绘内外都有,以外彩为主,一般是在器物的口部用红带装饰,腹部多饰水波、网状、条带等图案。刻划纹符号多为方格、斜方格、网状。特别是陶器上的刻划纹,已经透露出中国古文字的雏形,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一定的认识依据。

考古学家在浙江省河姆渡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出土的麻布纹陶片,经鉴定为距今约7000年前烧制的陶器碎片。红山大双墩出土的陶片同河姆渡文化、侯家寨文化类比,有很多相同之处。可以肯定地判定:大双墩是定远境内又一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至少在7000年以前。大双墩一带有池河水环绕,有美丽大横山作依托,气候温润,雨水充沛,是古人类理想的居住之所。从大双墩古陶器碎片看,7000多年前大双墩上的人类已经能打野麻搓绳、织网、织布,能烧制精美实用的陶器,制作生产工具,能够识别与制作有规则的菱形图案和三角形图案了。这一文化现象是同期江淮古人类文化典型代表的定远侯家寨文化中所没有的。

地处落差较小的丘陵地带,有约50多米高的大双墩,虽然位于岗棱之上,但台型地势显而易见,根据灰土层结构,可以确定大双墩为7000多年前古人积土夯成,用于凿穴建窑洞,群居一体的家族部落大庄园。大双墩四周地势较低且有多条河道,很可能是古人取土夯垒双墩所致。距此地西南约90千米,有一个高高凸起的台型地,是6900年前九梓古人类文化遗址,就是古人从河道取土夯垒而成,建在小平原上的台地家园。1995年版《定远县志》载:“九梓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81米,东西宽59米,高8米,堆积较厚的灰层中夹有红烧土。”安徽省考古人员“从采集的灰、红、黑等陶片及器物的底、口部残片观测,陶质火候较高,轮制,

有绳纹、波浪纹、堆纹等,初定为新时期遗址。”由此可知,九梓遗址属于定远侯家寨类型新石器文化遗址。红山大双墩在形制上同九梓遗址台基极为相同,而且其规模远远高于九梓台地六七倍。大双墩高度在7000多年前更有可能在80米以上。为了防御其他部落强敌的入侵,防止水患与毒蛇猛兽的伤害,居住在大双墩上的古人类历经数代,甚至数百代的努力,逐渐把大双墩夯垒成为一个土制的“摩天百米大厦”。上面建有多层窑洞,部落里所有人住进洞穴里,为了便于两个墩子上人的通行,还在双墩中间夯垒了一条高约30米的土坝过梁,类似于现在城市高楼大厦间的“空中走廊”。垒制成的大双墩古人类家园,类似于2600年前巴比伦王国宏伟的建筑——“空中花园”;也类同于西方人的“通天塔”,在《圣经》问世之前5000多年的遥远东方,定远红山的古人类已经建造出西方人的大双墩“通天塔”。(西方人只是在《圣经》里想象出奇诡、壮丽、人间所无,通向天堂的高楼大厦——“通天塔”)。

在红山古人类的脚下,缓缓流淌着的淮河支流池河水,他们爬上大横山可以狩猎,踩下池河水就能捉鱼虾,捞河蚌。人类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在古人类迁移出红山大双墩窑洞后,这里的高台成了闲置的大土丘,逐渐沦为诸侯王孙、达官显贵与四周老百姓看重的,安葬先人的风水宝地,几千年来一直延续。墩上留有多个盗墓洞,也有贼人命丧墓中。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