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合集下载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

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一、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1、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2、城市化发展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3、全球化、信息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二、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经验1、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公共干预政策2、形成合理城镇体系3、主导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4、城市治理的法制化和透明化三、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教训1、自然资源与环境代价惨重(城市蔓延)2、社会环境危机重重(疾病流行、房地产泡沫危机)3、人群互动关系问题丛生(贫民窟、城市危机与社会骚乱)4、美国案例四、国外城镇化道路对中国的启示1、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乡村为代价2、走多元化城镇发展道路、形成多极多层次的城镇体系至关重要3、积极培育城市主导产业4、制定系统、稳定、可持续的城市政策5、政府的适度引导必不可少国外城镇化的经验与启示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城市又是交通拥挤堵塞、环境污染恶化、社会分崩瓦解的渊薮。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不同,各国城镇化的速度、特点与动力机制等存在显著差异。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汲取和借鉴所有先行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2001年6月底,近500个中国城市的市长参加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达成一个共识: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按照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估计,2008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化水平超过50%,人类进入城市时代。

自从有了城市,就有了城市化现象。

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动力和推进规模的角度,可以将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大发展阶段:(一)工业革命前人类城市发展阶段:指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发展阶段,从城镇的起源(或人类文明的起源)到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兴起。

城市是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之一。

众所周知,人类是群居动物,人类的群居体被统称为人类聚落,城镇就起源于原始的人类聚落。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_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1]

从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_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1]

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实践的分析-以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为经验系别:地理科学学院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班级:1104学号:2011142204姓名:王梦云提纲1、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2、西方国家再城市化、郊区化2.1再城市化2.2郊区化(美国为例)3、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实践3.1、我国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3.2、我国的郊区化4、西方再城市化、郊区化对我国旧城改造、郊区化的启示4.1、对旧城改造的启示4.2、对我国郊区化过程的启示5、小结参考文献摘要: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在不同时间和阶段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城市化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商业萎缩、失业严重、贫困加剧、治安混乱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对整个城市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从西方在城市化、郊区化的经验,分析我国旧城改造与郊区化的实践,并从中得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关键词:再城市化旧城改造郊区化【前言】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反映了乡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的过程。

一个城市的发展受到离心力与向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在不同时间和阶段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化发展出现阶段性。

城市化的出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交通的便捷,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

但是在城市化过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如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旧城改造与传统风貌保护的矛盾、交通拥挤、犯罪率上升等。

正确认识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的予以解决,对我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城市化近域推进与郊区化按照经济学的解释,现代城市源于现代生产中的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的效益。

0748.世界城市转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0748.世界城市转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0748.世界城市转型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与借鉴石崧王林陈琳乐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40)摘要:城市转型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必经历程。

在对城市转型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伦敦、纽约、东京、香港等世界城市自1970年代以来在产业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环境三个领域的转型特征,从中提炼城市转型过程中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趋势。

这些经验和启示对于当下中国城市的科学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在分析世界城市转型时期典型的社会经济特征后,文章进一步从城乡规划的视角探索提出规划工作在城市转型时期的应对思考。

关键词:世界城市;转型;城市发展;国际经验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Urban Transformation of World CitiesSHI Song WANG Lin CHEN Lin LE Yun(Shanghai Urban Planning &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200040)Abstract: Urban transformation is the basic trend of world city. Basic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transformation’s connotation, t his thesis analyses different transformation factors of the traditional world cities, like London, New York, Tokyo and Hongkong,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pattern.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world cities are very valuable for the Chinese cities nowadays, not only because the urban policies others made, but also the planning strategies and implementation behind that.Keywords: World city, Transformation, Urba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1 城市转型的内涵与认识一般范畴上的城市转型是指城市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重大的变化和转折,是一种多领域、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魏后凯,2011)。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及启示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及启示

国外城市更新实践及启示作者:李爱民袁浚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27期城市更新,是指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空间拓展成为城市发展的制约,城市从增量扩张时代进入到存量调整时代,城市更新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国外城市更新走过了较长的历史进程,可以为我国城市更新提供经验借鉴。

一、国外主要国家城市更新实践(一)英国城市更新1、城市更新历程伴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失业率显著上升,城市贫困现象急剧涌现,贫民窟大量存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开启清除贫民窟计划,真正意义的城市更新开始。

随着城市人口规模的持续增多,“大城市病”较早涌现,1946年开始推行新城建设计划,将建立卫星城作为城市更新的主要手段。

二战后,英国开始了郊区化过程,英国城市出现了严重的衰退,20世纪60年代末转向住宅整修和改善以及中心区商贸区的复兴。

前40多年英国城市更新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开始过渡到“自下而上”的“社区规划”方式,让公众广泛参与到城市更新过程中。

2、城市更新重要举措建立财政补贴制度。

财政补贴是英国政府推行城市更新的重要举措,从20世纪30年代格林伍德法实施的按人口安置补贴的制度开始,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成立城市开发公司。

1980年,为解决内城衰退,实现内城复兴,英国成立了城市开发公司,一个开发公司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城市区域,担负着吸引私人投资、改造内城地区、实现内城复兴的重任。

在更新的过程中注重文物保护。

英国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采用整旧如旧的方法,把对历史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同时,配合这些建筑物的风格、特色,建造与其相适应的配套建筑,使其自然和谐地融入周围环境中。

(二)法国城市更新1、城市更新的历程巴黎城的第一次大變身,是在拿破仑三世时代,通过拆除旧建筑改造巴黎,以“大”为美,开辟出一条条宽敞的大道,基本奠定了今天的城市格局。

探讨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探讨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探讨发达国家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

根据2000年“五普”数据,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已达36.92%[1]。

在今后几十年内,随着加入WT0、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户籍制度的改革、城市化同工业化关系的逐渐协调以及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等,中国的城市化仍将快速发展。

探讨发达国家200多年的城市化历程,吸取其经验教训,一方面可以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城市化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进一步明确中国城市化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中国可持续的城市化。

一、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历程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

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普遍得到恢复和发展,因此城市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20世纪的后半叶,尤其是在北美和欧洲,城市化过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先后经历了城市化(urbanization)、郊区化(suburbanization)、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和再城市化(reurbanization)这四个阶段。

大城市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以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又开始复苏,人口增长率上升,表现出大城市在当代世界经济潮流中的地位和作用[2]。

1.城市化阶段城市化阶段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特征才符合“城市化”这个名词的真正涵义。

城市化从本质上来说只涉及到人口再分布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第二是城市人口逐浙向大城市集中。

20世纪50年代是发达地区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发达地区战后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代。

在这一时期,发达地区的工业、服务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活动都迅速扩展,使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

相应地,从事资源产业和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却减少了,从而导致经济实力、就业和人口连续不断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迅速增度。

在这一时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比中心以外的周围地区人口增长得更快,这些特征都是典型的城市化特征。

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成败及启示_杨特

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成败及启示_杨特

●改革热线国外城镇化发展战略成败及启示杨特包佳丽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当前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扩大国内需求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稳步发展,2009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6.6%。

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仍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还出现了诸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部分特大城市过度膨胀、中小城镇发育不足、城镇功能定位趋同等许多矛盾和问题。

这些问题并非我国特有,在世界其他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出现过。

研究并借鉴国外城镇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推动我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化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大意义。

一、美国以“大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的主导方向美国是高度城镇化的国家,全国有50个州,3043个县,35135个市、镇(村),基本实现城镇(村)一体化和农村城市化。

美国实行市场为主导的开放式城镇化进程,完全打破区域间的隔离封闭,从全国整体出发进行城市规划,采取圈域经济“都市圈”模式,建立起由国际性大都市、全国性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共同组成的城镇体系。

大城市优先发展是美国城镇化的主导方向。

19世纪末,美国进入大城市建设时期。

东部地区首先崛起,并以纽约为中心沿大西洋西海岸扩散发展。

这一阶段,美国城市化水平较低,经济活动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地区,形成了波士顿、费城、纽约和查尔斯顿四大经济中心,城市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强,全国经济呈现出一体化雏形。

伴随工业化迅猛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大规模开发利用,20世纪初,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并形成了以芝加哥为中心的中西部重工业区。

20世纪20年代,美国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主要标志是出现“大都市区”: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地域界线,将周边地区纳入城市化轨道,并与中心城市融为一体,形成功能集中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和以居住功能为主的郊区。

中外CBD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中外CBD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导 ,C B D的研究 在 地 理 领 域 、经 济 领 域 和 规 划 领 域 的研 究 均发 生 了较 大 的转 向。拓 展 期 之 后 的 1 9 9 0 -2 0 0 4年 是
球 经济 动力之 都 ” 。伦敦 金 融城 最 初 只是 商人 们 聚 在一 起 喝 咖啡 、谈生 意 的地 方 ,逐 渐 的货物运 输 和保 险业 使伦 敦 发展 成 为英 国经济活 动 的中心 区域 。金 融城 整个城 市从 外 观上 看其 貌不扬 ,大 多是老 房子 ,办公 楼 中高楼大 厦很 少
间结构 形 态” “ 产 业 经 济 ” 等 内容 。研 究 出 现 了 多样 化 现象 。
3 国外著 名 C B D建设 一览
3 . 1 英 国伦敦 C B D 伦敦 C B D又 称伦 敦 金 融 城 ,是 英 国 的经 济 中心 ,与
华 尔街 齐名 ,同时 被 誉 为 世 界 三 大金 融 中心 之 一 的 “ 全
优 化期是 1 9 5 0 -1 9 6 0年 ,也是 C B D“ 界 定 ” 热 潮 阶 段 。优化 期 的界定 热 潮 推 动 了 C B D进 人 研究 高 潮 ,同 时 优化 了 C B D 研 究 体 系 。优 化 期 之 后 是 拓 展 期 ,也 就 是
1 9 6 0 -1 9 9 0年 。这 一时 期 C B D 的研 究 形 成三 大 转 向。在
李胜楠:中外 C B D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城市规划与管理
中外 C B D 比较 对 我 国 的启 示
’ 李胜楠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 0 0 0 7 0 )
[ 摘 要 ] C B D( 中央 商务 区) 作 为多数 国 际化 大都 市的 象征性 区域 ,是世 界性 城 市 的标 志与 国际 交往 的窗 口。 随 着 中国 的快速发展 及 与世界 经 济联 系的 日益 紧密 ,我 国 C B D也 不 断 的开 发 建设 。在 新 的 经济 形 势下 ,研 究和 总结 中外 C B D发 展 差异 ,对我 国 C B D建设 和发 展有 着重要 的借 鉴作 用和 启示 。 [ 关键 词 ] C B D ; 中外 ;发展 比较 [ 中图分 类号 ]H 3 1 9 . 9 [ 文献 标识 码 ]A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启示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对比与转换导致了城市发展出现的阶段性。

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就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郊区化浪潮,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新现象,也是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上海、沈阳等大城市相继出现了郊区化现象,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就中外郊区化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系统地总结国外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经济的规模化发展,将来会有更多的大城市继续向郊区化阶段推进。

所以,总结国外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相关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郊区化的顺利发展提供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来看,其郊区化发展是城市工业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市民环境意识增强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一般而言,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主要过程。

首先是人口居住郊区化——“卧城”发展阶段。

西方国家工业化后期出现了“大城市病”,导致了一些富有阶层迁往郊区居住,他们白天到市中心区上班,晚上回郊区休息居住,这种郊区特有的居住功能被形象地称之为“卧城”,这是大城市郊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

其次是工商业郊区化——半独立卫星城阶段。

这是20世纪中叶,郊区提供大面积廉价的土地供迁出企业扩建或新建以及灵活、快速、安全的汽车运输迅速发展的结果。

随着中心市区那些难以承受高昂地价和环境成本的工厂企业的外迁,促使与它们有联系的小厂也跟着外迁,从而掀起了工业郊区化浪潮。

紧随其后的是市中心商业以超级市场或购物中心的形式向郊区和居民地带延伸其服务范围。

简述国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简述国外城市化发展的过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力 向城 市 的 转 移 。 1 6 、 1 7世 纪 英 国圈 地 运 动 高 涨 , 大 量 农 民失 去 能 和 条 件 逐 步 形 成 并 完 善 的 过程 , 是 农 业 生 产 与非 农 业 生 产 保 持
土地 , 成 为 非农 产 业 的 劳 动 力 。 同时 , 由 于 阻 碍 自由 迁徙 的 相关 法 基 本 同 步 发 展 的 过 程 。 律 的废 弃 和 修 正 , 消 除 了 人 口流 动 的 障 碍 , 诸 多 因素 在 很 大 程 度 城 市 化 不 可 缺 少 的
整个 过 程 中 , 任 何 一 个 阶 段 的 发 展 都 是
上 促 进 了农 村 人 E l 和 农 业 劳 动 力 向城 市 的转 移 . 促 进 了城 市 化 的
发展 。
2 . 2城 市 化 发 展 需 注 意 制 度 性 因 素 的 影 响 户 籍 制 度 及 土 地 所 有 制 的性 质 对 农 村 人 口和 农 l 劳动 力 的
和特 点. 对 我 国的 城 镇 化 进 程 有 着 积 极 的借 鉴 意 义
关键词 : 世 界 各 国城 市化 ; 基本过程 : 特 点: 我 国的 启 示 1世 界 各 国城 市 化 的基 本 过 程 和 特 点
二 是 根 据 发展 和变 化积 极 调 整城 市 发 展 战 略 。 韩 国的 城 市 化 发 展 战 略 经 历 了 个 阶段 , 体 现 m韩 国政 府 根 据 发 展 和 变 化 积 极 地 调 整 城 市 化 的政 策 和 规 划 。 第 一 个 阶 段 是 主 要 城 市 迅 速 发 展 壮
简述 国外城市化发展 的过程 及对我 国 的启示
高 琪 莉 ( 山西 省 晋 中市 平 遥 县 农 业 委 员 会 0 3 1 1 0 0)

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启示

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启示

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趋同现象及其启示王旭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系以往学术界对洛杉矶的普遍看法是:人口密度低,“摊大饼”式的向外蔓延,是城市发展失控的典型。

但在上世纪50年代以后,洛杉矶人口密度开始逐年上升,最后竟成为美国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大城市。

与此同时,其他大城市人口密度却在下降。

曾经是单核城市集中发展典型的芝加哥,近二三十年来也出现向远郊蔓延的现象。

到2000年,其市区人口降到290万,仅占大都市区人口的36%。

一度是大都市区边缘的奥海尔国际机场等地,现在变成区域人口和就业的中心。

此消彼长的结果是,美国大城市的人口密度日益接近,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趋同。

结果,美国学术界对洛杉矶的看法出现了180度大转弯,洛杉矶从一个城市蔓延的反面例证变成学术界推崇的新宠,甚至出现以洛杉矶为未来城市发展样板的“洛杉矶学派”(LA School),取代了1925年以来支配城市研究的“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大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同现象不仅限于美国,在世界各地发达国家均已普遍出现,是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或是说,是城市化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现象。

英国城市化起步早,因而较早地进入郊区化阶段,大城市地域随之拓展,乃是势之必然;在20世纪后半期的欧洲大陆,尽管城市规划者偏爱中心城市,但也无法阻挡郊区化势头;在亚洲和南美洲,这种趋势也日益明朗。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大城市普遍向外围地区扩展,巴黎、东京、墨西哥城、圣保罗、布宜诺斯艾里斯、加尔各答、汉城(首尔)、雅加达、吉隆坡、曼谷、马尼拉、马德里和杜塞尔多夫等城市的迁出人口都超过了迁入人口,周边地区人口急剧膨胀,甚至上海近年来也出现了这个苗头。

到2000年,纽约、巴黎、伦敦和洛杉矶的人口密度几乎相差无几,每平方英里为1万人左右,这标志着世界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已出现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变化。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其意义也绝不仅限于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深层次转型,这就是:分散化、多中心格局和大规模郊区化。

美国郊区化的启示_郊区发展在我国城市化中的作用

美国郊区化的启示_郊区发展在我国城市化中的作用


芝 加哥

费 城 等 大 都 市 人 口 增 长 过速
,

,
,
! 年代 对 纽 约 市 进 行过 一 次 调 查
,
在 所调 查 的 房 间 中
,

分 之 二 的 容 纳 三 个 人 以上 天

贫 民窟 破烂 不 堪
,
周 围 环境 恶 劣

,
垃圾

工业 污 水 四 稗 臭 气薰
∀#
环 境 恶 劣 及各 种 疾 病 流 行
联 邦住 房管 理 局 的规 定 使 抵 押 贷
,
而 城 市却 得 不 到 住宅 建 设 贷 款
二 战后
,
,
联 邦政府 的 住 宅 政 策更 有 利 于 郊 区

政 府在 郊 区 为退 役 老 兵 建造 大量 的 廉 价 住 宅
,
实 行 更 优 惠 的 住 房 贷款 政 策
第二
合成 纤维 应
,
从二 战开 始 合金
成 一 种新 型 的城 市

,
远 郊 分散
,


济 问题 趋 于 消失
究美 国 的 郊 区 化
,
准 都 市统 计地 市 城 绕城 — 标经 济和 城市化 向郊 大 城向遥远 的新 村扩市使 使期 个社 会市 的社 会 区 乡 使 城市 散 整 走 向 富裕







,


,
无疑 对 我 国 当 今 城 市 化 有 巨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
城 市 居 民寿 命 缩 短
!

,

美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城市化历程对我国的启示一、城市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城市的基础,只有产业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才会吸引人口在城市的集聚,促进城市化的进程。

美国在工业化过程中,特别重视产业的升级换代与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其第三产业就业从工业化较早阶段开始就呈现出与第二产业同步增长或比第二产业就业优先增长的趋势,农业劳动力一开始就较多地流入了第三产业。

中国必须在符合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尽早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服务型经济与服务型城市。

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尽快转型,加快服务产业的发展。

服务业主导制造业,一个地区有多高的服务业水平,就能够形成多高的制造业水平。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我国上海制造业水平较高,即缘于较高水平的教育、科技、信息、金融、商贸、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的支撑。

拥有了发达的现代服务业就有可能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产品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换代,并有可能进行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生产出新的产品,催生出新产业,提高区域竞争力。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服务型经济、服务型社会与服务型城市。

二、城市土地利用美国国土辽阔,人均土地面积是中国的4倍多,人均耕地比中国更是高很多,所以美国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非常充裕,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多采取低密度空间蔓延的方式,城市居民的房子都是低密度分开的单体住房(detachedsingle?鄄house),占地很多,城市建筑物都不高,体量也不大。

因为美国城市建设密度低,所以尽管城市人口不多,但是城市面积很大。

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基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必须植根于中国的资源与环境基础,走可持续的城市化道路。

我国的经济、社会现实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少,人均耕地更少。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

张智乾: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比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张智乾时间:2014-05-13 浏览次数:1566 次世界城镇化发轫于18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革命,由此不断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村时代向城市时代转变。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条件、政治体制差异等原因,世界各国发展出不同的城镇化模式。

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大类。

(一)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模式。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传统深厚。

各级政府长期对城市化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主要借助市场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城市的集聚与配置,并由此形成了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城市群等。

该模式的优点:市场机制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较为高效,有利于打破区域间行政藩篱与人为的隔离封闭,加速城镇化进程。

该模式的弊端:由于政府调控手段比较薄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出现了放任自流的发展态势。

初期城市问题相当严重,城市内部矛盾突出,城乡冲突剧烈;聚集之后又出现经济活动由城市中心向郊区转移的“逆城市化”现象。

由此带来的“过度郊区化”产生了土地资源浪费、资源过度消耗、贫富差距加剧等经济社会问题。

(二)以西欧国家为代表的政府引导型城镇化模式。

西欧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始终坚持公共干预政策,在发挥市场机制主导作用的同时,把政府规划与调整放在重要位置,力求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例如,英国积极引导城市建设开发,通过设置绿带限制内城扩张,在绿带外围设立了8个距市中心32-50公里的卫星城,较好遏制了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70%的市民可以乘公交上下班,对进入城市中心区的车辆征收拥挤费,从规划源头减少出行距离和次数等。

该模式的优点:注重产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总体呈协同共进关系,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亦得到较好处理。

该模式的弊端:市场活力不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产业衰退,内需不振,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制约反应。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作者:陈峰燕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16期城镇化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城镇化不仅实现了人类由农村向城镇发展空间的转换,而且更新着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原因不同,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研究美国、欧洲、日本、拉美国家的不同城镇化模式的特征。

一、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 城镇化概念从广义上讲城镇化等同于农村城镇化,从狭义上讲指的农业地域的城镇化过程,是指农村地区的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生产活动由农业向着非农业的方向转移,从扩大农村地区数量与规模,它更强调城市的扩散作用,注重由农村人向城镇流动的过程,强调改进提高人口流动的有效性。

( 二) 城镇化模式城镇化模式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实现城镇化的基础特征的规模总结,主要包括人口、产业、空间与资源的分析与管理,着力在提高城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城镇化与各国资源禀赋的关系,从而提高城镇化有效性,解决城镇化规模发展的问题。

二、国外城镇化模式的进程及特点( 一) 美国城镇化的特点美国城镇化有大都市区和人口郊区化的特征,美国的大都市区是一个大城市为核心,并且在社会经济体的辅助下实现本区域或本单元的中型城市的发展建设。

而且美国正在向着城镇群的方向发展,美国强调将向个都市区连接为一个整体,要求提高功能的整合性。

而且美国的城镇化有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其面临着较小的案例威胁,美国还有充足的时间协调城市矛盾,美国的城镇化是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完成的,虽然美国城镇化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问题,但是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这一个矛盾,从而有效的避免城市化危机对城镇带来的较大影响。

美国的城镇化是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是市场选择发展的结果,美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干预较少,但是对地方市场的保护较强。

在美国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美国的城镇化奉行自由流动的模式,但是也存在着城镇内部矛盾,因此存在着逆城镇化的现象。

国外大都市郊区城市化的演变

国外大都市郊区城市化的演变

国外大都市郊区城市化的演变
日期: 2007-10-09 13:52:10 来源:作者:
第一代郊区城镇:卧城
西方国家发展到后工业化时期,大城市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病”。

富有阶层为追求良好的生活环境,在郊区建立别墅,然后迁往郊区居住。

随之大批中产阶级也迁移郊区落户。

在他们的带动下,大城市郊区出现了第一代卫星城镇。

第一代卫星城镇的居民一般白天前往中心城区工作,晚上回郊区城镇休息,因此,第一代卫星城镇被称为“卧城”。

第二代郊区城镇:卫星城
到了20世纪中叶,公路交通迅速发展,卡车成为在货运方面与火车、船舶相竞争的运输工具,加上大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第二产业开始向地价低廉、空间广阔的郊区转移,大城市的郊区形成了新的工业区。

随着中心城区的工业迁往郊区,郊区城镇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单一的“卧城”,发展成为半独立式的卫星城。

第三代郊区城镇:新城
20世纪60年代以后,第三产业开始大规模向郊区扩张。

在工业外迁的带动下,市中心的零售业、旅馆业迅速向郊区城镇迁移;由于通信技术发展,高级住宅和办公楼也开始向郊区发展。

郊区卫星城的产业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加速了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小城市(新城)崛起。

这不但吸引了中心城区各类人员前往郊区居住、就业,而且也带动了大量农村地区人员的涌入。

新城的特点是规模较大,功能相对完善,对中心城区依赖性较少,不仅有效地分担了城市中心区一部分功能,而且成为郊区发展地区新增长点。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2.过度城市化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过度”或“超前”是说: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传统的生活、商业性服务)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缺乏工业化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造成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再加上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
3.德国
德国注重以财政及金融方式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联邦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以促进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
德国还注重建立均衡发展的协调机制。首先,广泛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协会发挥规划和协调作用;其次,各经济区都成立了区域经济协会,负责州及地方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第三,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开展地区性的联合;第四,德国还注重发展地区性的联合体,一般称之为村镇联盟,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有计划地改善当地的设施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
2.城市化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证明:过度城市化是病态城市化,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又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则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病”。

世界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世界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World Urbanization Modes and Their
Enlightenments to China
作者: 姜斌 李雪铭
作者机构: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大连116029
出版物刊名: 世界地理研究
页码: 40-45页
主题词: 世界城市化 特征与模式 城市化问题 启示
摘要:城市化起于英国工业革命,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扩散到欧美大陆。

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开始城市化进程,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步入郊区化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城市化水平(这里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并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积极推进城市化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尽相同。

本文在阐述世界城市化模式和城市化解决途径的基础上,总结出世界城市化对中国今后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国外大城市郊区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作者:陶希东, 刘君德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刊名:
城市问题
英文刊名:URBAN PROBLEMS
年,卷(期):2003(4)
被引用次数:23次
1.周一星;孟延春沈阳的郊区化:兼论中西方郊区化的比较[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7(04)
2.Fielding A J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Western Europe Since 1950[外文期刊] 1989(01)
3.Walker R A Theory Of Suburbanization:CapitaIism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81
4.Johe M Levy Urban And Metropolitan Economics 1985
5.周一星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引发的思考 1996(03)
6.周一星;孟延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趋势 1998(03)
7.宁越敏;邓永城上海城市郊区化研究 1996
8.张越苏锡常三市郊区化研究 1995(03)
9.柴彦威郊区化及其研究 1995(06)
10.吴国兵;刘均宇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0(08)
11.刘建芳郊区化在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及影响[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
12.Mary Beth Norton A People And A Nation 1989
13.Willia Issel Social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5-1983 1985
14.John Pate The Urban World 1981
15.孙一飞;马润潮边缘城市:美国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1997(04)
16.Bingham;Richard D;Kimbie Deborah The Industrial Composition of Edge Cities And Downtowns:The New Urban Reality 1995(09)
1.商勇河南省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经济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统计与咨询2008(2)
2.刘洁.刘军城市多维景观特性初探[期刊论文]-四川建筑2004,24(3)
3.晨风反思城市化进程[期刊论文]-资源与人居环境2007(15)
4.林涛.刘君德我国中心城市的近今发展[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0,24(3)
5.刘君德廿一世纪中国大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政区划改革思考[会议论文]-1998
6.刘君德.马祖琦上海城市精神的立体解读[期刊论文]-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3)
7.陈安存试论阶层分化对政治发展的挑战[期刊论文]-唐都学刊2002,18(3)
8.王小莹.Wang Xiaoying部分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之启示[期刊论文]-当代世界2008(2)
9.卢为民.刘君德住宅小区多头物业管理问题缘何难解决——关于上海真如镇车站新村物业管理问题的思考[会议论文]-1999
10.刘君德中国城市社区组织制度的创新与思考[期刊论文]-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
1.孙元欣上海郊区新市镇商业发展的摸式与措施[期刊论文]-商业研究 2009(8)
2.高勇城市老旧社区重建的新途径[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8(2)
3.我国新郊区建设的国际借鉴与主要任务[期刊论文]-城市管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
4.梅耀林.张培刚.丁志刚美国大都市区的郊区规划[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7(9)
5.丁志刚.张京祥基于郊区化背景下的大都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南京为例[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
6.陶希东.黄(王丽)国际大都市新城建设经验及其对上海的启示[期刊论文]-上海经济研究 2005(8)
7.薛鹏常州市郊区城市化动因及发展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8.齐笑沛纽约市郊区化过程中的产业问题研究[期刊论文]-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3)
9.郭上沂外国与中国大城市发展:比较与借鉴[期刊论文]-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7(4)
10.许可美国大都市区化及中国城市化模式选择[期刊论文]-齐鲁学刊 2005(4)
11.郭春娥.陈新对环外新家园规划的几点思考——以双港居住区(西区)详细规划为例[期刊论文]-城市 2009(1)
12.史言信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期刊论文]-当代财经 2007(10)
13.陶希东.黄丽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管理经验及启示[期刊论文]-城市问题 2005(1)
14.孙元元.林宪生.王瑜试论中国文化产业的就业特点[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6)
15.杨忠伟.范凌云.郑皓中外城市郊区化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4)
16.马清裕.张文尝北京市居住郊区化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6(1)
17.李雯大城市郊区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以武汉市东西湖区为个案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8.李新.周春山中国与西方国家郊区化比较研究综述[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5)
19.程国辉上海市中心城区人口疏散的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
20.纪贵红上海郊区化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21.祝波上海郊区城市化发展路径选择—以松江新城城市化发展为例[学位论文]硕士 2004
22.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5
23.陶希东跨省都市圈的行政区经济分析及其整合机制研究——以徐州都市圈为例[学位论文]博士 20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cswt20030402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