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合集下载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

试论生活丑与艺术丑 及其审丑的美学价值和审美导向●毕士奎一生活中的丑,是指客观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丑的客体对象,“是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它是客观存在的‘第一自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

”①艺术中的丑是现实生活中丑的反映形态,它是作家艺术家遵循艺术的一般规律创造出来的、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

属于“第二自然”的范畴。

对于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已早为人们所熟知,这里无需赘言了。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生活中的丑是客观自在的,本身并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领域,更不可能让主体产生美感享受。

而艺术中的丑则恰好相反。

因而,主体在对丑进行审美判断和评价活动中必须明确加以区分,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美是肯定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审美主体只能在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中感受到美,这时,也才具有正面的审美价值。

而生活中的丑正与之相反,它是否定并歪曲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

它的存在,妨害和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

如:凶杀的现场、腐烂的污物、恶心的噪声,这些生活中极端丑的客体对象,人们避之犹恐不及,当然不会津津有味地欣赏它、品味它,它只会引起主体的情感上的极端憎恨、蔑视,使人感到“不安”与“痛感”,②诚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生活中的“丑是使人发生不快感的”,“美是使人发生快感的。

”③然而,尽管生活丑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不能直接作为审美对象进入审美领域。

但是,它却能够而且完全可以成为作家艺术家反映与表现的对象,从而间接地进入审美领域。

原因何在呢?首先,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决定的。

我们知道,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与评价,借助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对于生活中的丑,艺术家通过观察、分析,能够将其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深刻地认识并揭示出来,并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否定性评价,从反面肯定了美。

生活丑与艺术美

生活丑与艺术美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姓名:黄文虎班级:艺设1004 学号:2010013856 摘要:当人们摆脱了生活中的一些低俗、低级趣味的、或是人性上的一些弱点,我想这就是生活美的一种升华,也就是向艺术上的美的追求。

生活丑,故名思议他是来自生活中的那些不堪入耳和不堪入目的丑相。

艺术美则与之相反了。

那么二者是不是存在着矛盾呢?其实不然。

生活丑与艺术美从字面上看似矛盾看似不相关,然而在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中生活丑与艺术美又是密切相关的。

生活丑在艺术领域中可以通过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摆脱现实的艺术美。

生活丑在作品中也因为其他对于美的表现而更加突出,使得形象更加丰富更就真实,达到化丑为美的境界。

看来他们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关键词: (心灵外表) 转化审美形式缺陷美。

(生活丑艺术美)(一)(1)我们相信凡是伪善、虚假以及生活中的所有负面的东西统统可以归结为丑,即生活丑。

丑代表着社会人生的负面价值,是对于美好事物的否定性因素,是与美相对存在的生活样态。

丑就是一种虚假,而美才是实在。

我们应该认识到丑首先是一个人类学的范畴;其次是社会历史的范畴;最后才是一个美学的范畴,一种审美形态。

(二)人的心灵不同于体貌美。

人生的漂亮或与能取悦别人一时,但未必能取悦别人一世。

生的美丽与丑可以说是自然形态,前者具有局限性,随着时间的变化美的容颜会逐渐消失。

在弄清丑与美之前我只能这样的尽力的解释什么是丑和美。

心灵的那一份美才是尤其纯洁与珍贵的,才会是相对于丑的升华达到对内在美的那份感受。

所以凡是假的、恶的必定是丑的。

这样说是不是太绝对了呢?生活丑在艺术领域中可以通过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摆脱现实的艺术美。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正如《美学基本原理》上所言(2):“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既有美的也有丑的。

但是,通过艺术家的集中、概括,生活中的丑形象也可以转化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美的形象。

”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在著名雕塑家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着不同的意义。

罗丹的智慧与真挚的心灵赋予了雕塑以生命,这正是罗丹作品中的灵魂和魅力。

罗丹将他的认识与经历融入自己的雕塑创作中,为人们揭露着他所理解的美好的爱情、悲壮的史诗以及真实的人性。

他试图将生活中的“丑”通过真挚的心灵去感受,去创造,将它们提炼成为艺术中的“美”。

一、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谈到美,我们自然会想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比如春天初开的花蕾,夏日池塘的游鱼,秋季阶前的落叶和冬天屋顶的雪。

而艺术中的美却可能是一张疲惫的脸,一个腐烂的苹果,抑或是一副干瘪的身躯。

它们或许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丑”,却又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美”。

它们来自于自然,却更是因为人类劳动和思想赋予了它们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丑陋”揭示了人心灵与艺术的“真”,而成为艺术中的“美”。

罗丹的雕塑作品《丑之美》可谓是将生活中的“丑”化为艺术中的“美”的一个范例。

这个作品取材于诗人维庸的《美丽的老宫女》一诗,一个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宫女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让看展的年轻妇女们不禁捂眼,并且嘴上碎念道“真丑陋”而疾步离开。

当罗丹从葛赛尔的口中得知妇人们对《丑之美》的反应时,他莞尔而笑,道:“要知我的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这般生动的印象,是因为它极富表情的缘故;并不是雕塑,而是雕塑背后的,她们内心意识感受到而不愿面对的,妇女年华消逝后的最真实的姿态,这恰恰正是观者对雕塑的意识上的进一步幻想。

”正如埃皮克蒂塔所说的:“使人扰乱和惊骇的,不是物,而是人对物的意见和幻想。

”这种恐惧是来自心灵的,是最内心的真,也恰恰正是艺术中的至“美”所在。

二、艺术来源于摹仿自然,却高于自然恩斯特?卡西尔在他所著的《人论》一书中提到:“艺术早在其成为美之前,就已经是构形的了,然而在那时候就已经是真实而伟大的艺术,往往比美的艺术本身更真实、更伟大些。

”这时的艺术是最本真的艺术,是最至善的艺术。

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几个关键

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的几个关键

作者: 郑谦
出版物刊名: 思想战线
页码: 15-21页
主题词: 艺术美;现实丑;现实生活;美与丑;文艺作品;美学理想;美学意义;表现技巧;作家;果戈理
摘要: <正> (一) 在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并非都是屈从人意而都有美的。

除美外,还有美的反面——丑恶;既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

用法国作家雨果在《〈克伦威尔〉序》中的话来
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庸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美与丑是并存的,而美正是与丑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丑也就无所谓美。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分裂成各个阶级,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压迫是不能容忍、不可调和的事实。

文艺既要反映和指导现实,就不能对现实生活中与美相对立的丑。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作者:林楠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4期摘要:现实中美丑杂处。

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

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

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关键词:生活丑艺术美审美关系相反相成\罗丹的名作《欧米哀尔》,塑造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

几十年的风月场生活,使她如此衰老。

她是这样干枯、瘦弱:佝偻的脊背,枯瘪的乳房,满是皱褶的肚皮……如果在生活中,谁见到了这样的形象,恐怕都不会说是美的。

可是面对罗丹这件作品,观赏者久久不忍离去,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涟漪。

阿格桑得罗斯所做的《拉奥孔群像》雕塑,拉奥孔的神情是恐怖和痛苦的,他努力挣扎,想让自己和孩子摆脱蛇的缠绕。

三个扭曲的身体,所有肌肉运动都达到了极限,表达出了在痛苦状态下的力量和反抗状态下的紧张,所有神经、血管和肌肉都被痛苦填满了,气氛紧张而惨烈。

以上两件雕塑作品在视觉上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美的认识,单纯塑造了“不美”的形象,但在这种塑造丑的形象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美的理想。

看到这些作品,没有人会感到丑陋,有的只是赞叹、激动。

在这里生活丑巧妙地实现了向艺术美的转化。

一、本是同根生,相“厌”何太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人类刚刚出现的时期,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追求的漫漫历程,无论现实生活里还是艺术家创作中,追求美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通过作家、艺术家主观的熔铸、改造,才变成了艺术作品,才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社会生活美的新的美——艺术美”①。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

关于生活丑与艺术美XXX(艺术学院艺术设计XX班)摘要:艺术是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集中表现,生活丑和艺术美是生活与艺术诸多关系中重要的一支。

生活丑和艺术美具有某种统一性的关系,这种统一性的关系为艺术对生活丑的接纳提供了依据和前提,丑是一个复杂的美学现象,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文化艺术中,都有其活动的身影。

本文简要介绍了丑的崛起,揭示了生活的丑与艺术美关键词:艺术美、生活丑、美学意义、生活中,实质内涵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一)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问题,是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告诉我们,艺术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所固有的,艺术美的根源存在于现实的生活中。

现实美是艺术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现实美是美的客观形态,艺术美则是现实美的主观反映的产物。

艺术美是意识形态性的,是审美意识的形态化,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特点。

(二)艺术美的典型与意境艺术美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它的典型性,正是由于着典型的塑造,才使艺术美比现实美来的更高更强烈更理想,现实美永远没有艺术美那样理想,那样无懈可击(三)艺术美的个性与风格个性并不是艺术美所得天独厚的,现实美作为客观事物的一种现象形态,同样具有个性特征,个性是美的一种普通特征,这无论对于艺术美还是现实美来说都不例外,个性作为没的一种普遍特征,他要求我们不能吧风格与个性简单的等同起来,风格体现着个性,但他的内涵却比个性要复杂的多。

二、艺术创作活力艺术美是人类的精神产品,它体现了艺术家进步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才能,是艺术创作个性的自我确证,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经验来看,一个完整的创作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创作的准备,第二,艺术构思,第三,艺术的传达。

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1.以形象作为认识和表现的基本形式2.在理性认识中并不抛弃能够表现本质的感情材料形象思维中的情感与想象,情感思想是思维中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们与认识因素各自独立,互相区别,又紧密融为一体。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

论现实丑和艺术美内容摘要:事物是对立与统一的结合体,当然绝对的丑与绝对的美是不存在的,两者有着辩证统一的联系。

事物在时间的长轴上不断运动,丑与美也绝非水火不容,它们在一定的途径下可以相互转换。

本文结合课堂老师的讲解及对视频教学的感悟,详细阐述了丑与美的审美关系,分析了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实质。

关键字:现实丑、艺术美、关系一、生活中的丑与美丑与美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两大主题。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人类不断的追逐美的事物的漫漫征程上,因有这个动力,才有进步创新发展文明。

我们追溯这条追逐美的印迹,清晰可见的是: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的神美、埃及金字塔的伟岸、米开朗琪罗雕塑的惊叹、达芬奇绘画的绝伦,贝多芬音乐中的壮丽……处处是美的极致,处处是美的魂灵的流露。

相比而言,人们总是避讳丑的存在。

它作为美的对立面,被人们唾弃,抨击。

无论是莎翁笔下的自私虚伪的葛朗台的嘴脸,还是恐怖的鬼魅的阴暗,亦或是生活中的一些陋习笑柄。

都是以恶,厌恶的不好形象展现。

人们纷纷避之,渐而,丑,成了歪曲否定的代名词,起到了不折不扣的负面作用,有着非人性的特质,阻碍和妨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与显现。

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向悖逆的事物,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无序的感性形式。

人们总是向往着美的事物,抵制着丑的存在。

身边的大好山河壮丽美让我们赞美,精彩纷呈的影视作品让我们销魂,生动丰富的文学作品让我们触动。

人们在追求时尚的光鲜,在吟唱音乐的共鸣,在倡导个性的人生。

这就是美,我们爱美。

身边的扰人的苍虫肆飞,嘈杂的周边环境,不讲卫生的恶习陋习。

人们在推崇文明的生活方式,在抨击劣行的压迫剥削,在打压恶势力的肆意妄为。

这就是丑,我们唾弃丑。

二、现实丑与艺术美的对立的关系。

现实丑与艺术美相互对立排斥。

在电影《江姐》中,我们见到的是现实中叛徒从性格到外貌的使人生厌的丑的虚伪嘴脸,是现实中侩子手敌人的凶残丑的面目,一个个让人憎恶的形象跃然与屏幕。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为美━━论美与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结构之于艺术的本质从横向上来看,一是关于丑的艺术或艺术中的丑的表现的研究;二是关于丑的美学,或者称之为丑的哲学的研究。

从纵向上来看,丑及其丑学的独立突现是由19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即随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兴起,丑在艺术中开始取代美而占据了主角的位置,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与此相适应产生了与美学具有同等地位的丑学。

栾栋博士认为从1750年到2050年的三百年间,西方的美学呈现出正、反、和的发展轨迹,“也就是说1750-1850年是西方美学的正题阶段,1850-1950年是西方美学的反题阶段,1950-2050年是西方美学的合题过程。

”①正即对美的张扬,反即丑的突现,合即两者的扬弃。

但在论述到丑的美学价值时,并未回答亚里斯多德的疑问,一方面仍然是以丑衬美、以丑显美和化丑为美的传统观点,概括地讲即化丑为美论;另一方面,就是以黑格尔以来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和方法论的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否定,概括地讲即异化否定论。

也就是说正是由于西方现代化所带来的异化,才有了现代派艺术中丑的审美价值的突现,也才有了丑学的独立,即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丑,在思想文化方面张扬丑。

在此显现出理论和方法的二难处境,一方面要强调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使其成为与美学相对的丑学;另一方面又要揭示丑的美学价值,可见丑学仍然是美学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还是落脚在化丑为美上。

对此已有人提出了质疑,“艺术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

‘美’与‘丑’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

为什么长期以来人们会不顾常识而认为艺术中只有美而没有丑甚至以丑为美呢?这里面有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把艺术等同于美;二是把视觉上的丑与丑的形象的文化价值混为一谈。

”②遗憾的是作者在论述这一问题时仍然没有跳出外表丑与内在美的窠臼,即艺术形象可以是丑的,但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则是美的,没有把丑提到否定性的本体论高度来看,因而最终仍是化丑为美的问题,所不同者只在于形象的外表有美丑之别,即美是美,丑是丑。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

现实生活中,丑往往暗含着不健全、不正常、扭曲等与人类的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相悖的意义,因此会带来不快、焦虑的审美感受。

然而,丑一旦进入艺术作品中、成为审美的对象,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关于丑的美学意义我们说,美是实在的,可以用表现达到的美是我们大家都能认同的,这样的美是具有生命意义,宛如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被生物所占领一般,自由,活泼都是湖泊给它们的乐趣,并且一直影响作品的品质和审美对象的品质。

我们现在以丑的形式判别文艺作品,是显的格外不一样。

以至于没有任何一个湖泊能胜任这样的形式。

从中世纪的画派中诞生的丑文化,我们已经被承受文化的压力,这样压力来源于对美的判断和对美的创作。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丑的美学的几个表现。

于前苏联的美学家相比,以及近代一些美学家对照,发现我们的不足地方是缺少大胆的想象,坚实的论证。

1. 第一,丑的现实表现是实在的,可以说是广泛的表现。

论据是时尚文化,艺术,文学等艺术形态有不同反响的借鉴,并且创作了不同艺术内容。

以绘画为例,中青年的艺人,他们的作品以一种对比的形式,表现现实的残酷和一些动荡的元素,或者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内心思想。

它以生存和生活为主题的变化,突出了各类的形态变化。

有时候,这么丑文化的美是对比的美,但却不能说美是对比的,才诞生丑。

我们只能承认丑是根据需要和对比产生的。

2. 其次,丑的社会性是有辩论的色彩性,有美学的根基作为前车,它显然觉得这种是一直存在,伴随着生存。

我这里主要强调了人的因素。

因为丑必须是审美的过程,所以人这个主题是完善的,不管是那个人,他都有对丑的认识,对美的辨别。

我们生活里没有丑的事物,也绝对没有漂亮的眼睛。

因为我们认为,个性是存在的,普遍的,感觉也是一样,所以。

审美的主题如果是事物,那么我们对美就有绝对的认识。

如果我们去认识一个概念,我们将永远是用平静的心态面对。

这样一个事实告诉我们,如果你没有了眼睛,等于你失去了美丽的天空。

其实,你仔细想想,如果你有了眼睛,你就能见到美丽的天空吗?个性的事实永远不比它本身漂亮。

结合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结合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结合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主要摘要;丑是与美对立的范畴。

在现实生活中,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引起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从而被排除于审美视野之外,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

它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但是,现实中的丑却可以成为艺术对象,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

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同时,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

关键词;丑,审美,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

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比如说: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

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

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

虽然第一眼看来那仅仅是一个老妇的雕像,可当它成为一件艺术做品时,其中却蕴含美的意义。

通过艺术家的各种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艺术实现了现实生活之中假丑恶向艺术美的转化,从而化丑为美,扩大了人的审美范围与审美对象,有助于主体通过艺术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的丑,可是有知道那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美的再现了,正因为有了欧米哀尔以前的那种美那种风流,当岁月流逝,看到艺术作品的欧米哀尔时,是不是先是惊讶,然后了,那就是对这个惊讶的思索吧。

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

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各种各样的丑陋事物,但是在艺术家的笔下或者摄影师的镜头下,这些丑陋的事物却可以被转化为艺术美。

这种现象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原则,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常常是因为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而被人们所忽视或者排斥的。

但是在艺术家的眼中,这些丑陋事物却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

比如一些破旧的建筑、废弃的工厂、甚至是垃圾堆积的场景,在艺术家的镜头下或者画笔下,都成为了优美的风景或者抽象的艺术作品。

这就说明了审美主体的不同视角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二、艺术家的创作技巧艺术家在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转化为艺术美时,常常会运用各种创作技巧来加以修饰和增强。

比如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色彩、构图、光影等技巧来使丑陋的事物呈现出美感;在摄影作品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取景、调整光线、后期修饰等手段来展现艺术美。

这些创作技巧的运用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重要原则之一。

三、艺术作品的再现力量艺术作品有着较强的再现力量,能够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通过作品再现的方式转化为艺术美。

比如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油画作品,可以通过艺术家的想象和再现力量,将社会丑陋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反思。

这种再现力量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重要原则之一。

四、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在艺术创作中转化为艺术美,常常涉及到艺术创作的价值取向。

艺术家在创作时常常会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是美的、善的、真实的,还是丑陋的、邪恶的、虚假的。

通过对价值取向的选择和表达,艺术家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丑陋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这种价值取向是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的基本原则之一。

五、社会裙体的审美观念社会裙体的审美观念对于现实生活丑向艺术美转化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简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简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美与丑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对关系,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互为表里。

美是一种主观感受,指的是人们对物品、事物、人物等的感受体验所产生的好的评价;而丑则是指与美相反的一种主观感受,人们对物品、事物、人物等的感受体验所产生的不好的评价。

美和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一种相对的对比关系,它们可以互为表里,相生相克,互为转化。

以下将从美和丑的相对性、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三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美和丑是一种相对的对比关系。

美只有在与丑相对比时,才会更加突显。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美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如同黑白相映,只有在黑色和白色相对比的时候,才会更加明显,否则将难以感知。

在人类的审美领域中,我们总是有一种对于丑的毫不追求的认知,以及对于美的追求和渴望。

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在对于丑的集中对比与体验之后,才会对于美的欣赏和追求产生更加深刻和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美和丑又可以相生相克。

在现实生活中,丑的存在也可以促进美的产生和发现。

如果没有丑的存在,人们也许就无法意识到美,并失去了发现美的可能性。

如同光与暗的相生相克一样,光照亮了黑暗,显现了更多的人性光芒;黑暗也使光显得更加鲜明和光亮。

在人类文化的进程中,一些艺术家通过对丑的表现,不仅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发掘出美的内在价值,而且还使美更能走进了我们的心灵。

例如,法国著名画家高更的作品频繁地使用丑陋的形象,以更好地揭示他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在此基础上,美和丑又产生了更加复杂和真实的关系。

美和丑是相互转化的。

从我们的认知来看,美与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

一些比较丑的事物,如果通过改变审美,如重新设计、修剪等操作,也会变得美观起来;同样,一些看起来美观的事物,如果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它,也可以变得丑陋不堪。

因此,改变自己的审美标准,可以使原本丑陋的事物获得美丽,或者使原本美好的事物变得丑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眼光和文化素养状态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俞泉艺术系艺术设计1004班【摘要】:正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物的本质的外化,二者辩证地统一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

美与丑,只有当相互比较时,才显现出它们各自的实质内涵。

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这种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还更深刻地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体现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

文艺是人们对现实审美的最高形式,探讨和追寻美丑的辩证关系,扬美弃丑,也就成为这种最高形式的根本所在。

但是具体生活中的美丑和艺术中的美丑是有区别的,二者不是一种顺承关系,而是呈现着十分复杂的状态。

比如生活中丑的事物反映到艺术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往往淡化了丑的形态,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

这种现象冲破了人们单纯的表象思维,难免给人以困惑之感。

美也有丑,它们之间所展开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一幅幅生动丰富,惊心动魄的画面。

它给我们带来种种欢乐和烦忧同时,也为我们艺术美的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西方文艺社会学的创始人斯达尔夫人认为文学与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文学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社会内容,人们审美价值判断的不同取决于社会条件的差异。

《红楼梦》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正是中国社会动荡,剧变的时期。

一切生活的丑陋竞相在此上演。

《红楼梦》中生活的丑陋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权力和财富的缺失,而恰恰相反,一切的痛苦来源于餍足,即饮甘餍肥,锦衣纨绔,一切物质的富足似乎都没了意义,贵族的糜烂的生活。

这是一个丑陋的社会,由这样一群人主宰的世界必然是荒唐,腐朽,败落和没人道的。

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丑恶,使得《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生活极具审美价值,在大观园中,没有等级观念,大家平等相处,友好相待。

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天性,个性得到了应有的表现。

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是人,艺术所追求的是美,造型艺术是通过视觉形象来感染人的,那么人体美自然就成了艺术家表现的一个重要的题材。

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3)

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3)

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3)论现实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就美感经验⽽⾔,情感是贯穿于审美全过程的⼀根红线,缺乏情感理想的审美活动只可能是吸⼲了汁⽔的⽢蔗渣。

同样地,⽣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也要求艺术家审美情感的渗⼊。

否则就会变得索然⽆味。

因此,作家的世界观、情感理想是否审美、健康,就决定了他对丑陋的事物进⾏审美的再创造的成败。

当作家站在时代的⾼度,胸怀纯然的审美感情时,才能艺术地揭露丑、鞭挞丑,从⽽化丑为美。

⼀部《红楼梦》包含了作者的审美激情,他对“明⾥⼀把⽕,暗⾥⼀把⼑”的凤姐,对官迷⼼窍、贪赃枉法的贾⾬村,对委屈逢迎、多放邀宠的奴才袭⼈等丑陋形象进⾏了⾟辣、尖刻的批判。

即使作者并未站出来⼤发评论,但渗透在字⾥⾏间的爱憎情感却早已过滤了那丑陋的尘渣,以其纯洁的审美价值灌注到了每⼀位读者的⼼中。

我们再把范围缩⼩到性描写这⼀关键环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了贾琏之辈的许多放荡性⽣活,其效果是使受众认识到了封建末世反动阶级的道德沦丧,⽽《浪史》、《⾁蒲团》⼤写花花公⼦们的禽兽⾏为,却让读者⼤倒胃⼝,就好像是在享受美味佳肴时吃进了⼀只苍蝇。

⼆者形成了如此⼤的反差,其原因就在于浓艳⼩说的作者们是抱着投合市民趣味的⼼理来写那些丑⾏,⽽曹雪芹却对这种风⽉笔墨嗤之以⿐,取⽽代之的是满腔的审美激情。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当代⽂学界出现了这样⼀群扭动着妖艳⾝躯的丑⾓:他们挂起⽺头的招牌卖起了狗⾁,以揭露为名,⼤写华屋⼤筵、枕席⽣活。

他们的作品充斥了粗俗化、性冲动、纵欲感,⼀⼤批丑陋的意象闯⼊了我们的眼帘,⼏欲使⼈浑⾝战栗。

⾮但如此,他们还以⼀种痞⽓、调侃的⽅式把⾃⼰从作品中裸露出来,他们和⽂中的市井之辈有⼀样的粗⾔秽语,⼀样的插科打诨,是“⼀点正经也没有”的。

这样的作家只能弯要屈膝去迎合那些未脱离低级趣味的市民们。

因此,⼀位作家在表现丑恶事物时,唯有饱含审美情感理想才能让“恶之花”绽放得绚烂多姿。

4、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还必须以⾼度的艺术技巧为⽀撑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怪”之⼀的郑板桥曾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烟光⽇影露⽓,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

论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论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
, , ,
,
,
,

这种 残 缺 反 倒会
,
略 显 悲 悯 他的 弟子 除 犹大外 都 处 在 光 明 之 中 都 为教师的 不 幸遭遇显 示 了 各种关 切的神 态 唯 独 只

,
引起 人 们 的 无 限 遐 想 用 罗 曼蒂 克 的 想 象去 补 全 它 从 而 沉浸 在 美 的 享受 之 中
《 老妓 》 放在
生 活 中的 丑 只 有通 过 作 家 成 功
, 。
漂 亮 的 美 男 子 由 于 迷 恋 自 己 的美 貌 终 日 伏 在 水边 照 自 己 的 面 容 而 不 肯 离去 终 于 坠 水 而 死 化 为水 仙

的 艺 术加 工 渗透 进 进 步 的 审美 理 想 融 进鲜 明 的 爱
憎倾 向 充分典 型 化才能转 化为 艺术美
, ,
会 惹 得 欣 赏者 也 要情 不 自禁 地 发笑 然 而 他 却 孤 芳 自赏 这是缺少 自知 之 明 的 人 的 写 照 使人 从 中悟 出

称 他 为 教会 的 狮 子
、 ,
画 家抓 住 了 他 那 吸 人膏 血 的 贪婪 凶 残 和 伪善 的 本质特 征 丑 的 现 象本身并 不 会

的?
, 。
,
然 而 化 生 活 丑 为 艺术美 除 了 技 巧 之 外 更 关键 的是在 于 艺术 家的审美理 想 和 思 想 感情 须 明 辩 ( 生 活 中 的 ) 美丑 爱 憎 分 明
, , ,

那 么 生 活丑 是 怎 样转 化为艺 术美
, .
,

艺术家 必
或 者说 生 活 丑 在 艺 术领域是 怎 样 得 到 表 现 的 首先 我 们来 看看 丑化 的 方 法 即 以 外表 的 丑 陋

化丑为美

化丑为美

化丑为美,何以可能?以张爱玲的《金锁记》为例有位作家曾说:“美丽地描绘一幅面孔和描绘美丽面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

“美丽地描绘”就是创造艺术美,不管这幅面孔是美是丑,只要是“美丽地描绘”就可以给以美感。

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其奥秘似乎就在这里。

艺术之所以具有“化丑为美”的美学功能,就是因为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读者的审美视野也向文本的写作提出暗示,而作家、艺术家对世相百态的体察入微,内心蕴蓄欲吐的激情,出神入花的“生花之笔”,是“化丑为美”的关键所在。

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其“丑得如此精美”而激发起强烈的美感。

同时,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

下面就针对具体文学作品张爱玲的《金锁记》来浅谈一下化丑为美的方法。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个十分丰满的角色,她的形象可以说是一种典型,是在买卖婚姻摧残下扭曲了人性的受害者的典型。

《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被买卖婚姻残害嫁入姜家后,她的不受重视被人鄙视,她的情爱上的缺憾都加剧了她心理的变态。

她人性的扭曲变本加厉,异常的乖戾,不近人情,就连自己的子女她也一样用变态的心理对待。

她下意识里将儿子长白当作半个情人,对儿媳抱着极端的敌意,以至于连着折磨死两个儿媳。

女儿长安近三十未嫁,她虽然也曾为之着急过,但当她看到长安找到男朋友后那种掩饰不住的喜悦时,又不自觉的忌恨起来,终于以拆散女儿的婚事为快。

艺术美是从形象角度上说的,形象也可以有美的形象和丑的形象,也就是说艺术美的形象不只是美而已,丑亦可以作为艺术描绘的对象。

就像小说中长安被母亲训斥后夜晚吹口琴的那段情景描写。

“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

墨灰的天,几点繁星,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

”这样类似的场景描写都是很有艺术美感的。

如果说这是对美的艺术描摹的话,曹七巧形象的塑造就是对丑的艺术美化。

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变得更典型。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

从《丑之美》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摘要】《丑之美》是一部探讨生活中丑和艺术中美的文学作品。

本文从美与丑的边界模糊、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生活中的美与艺术中的丑、生活中的丑陋展现和艺术中的美的创造等角度来浅析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

通过审视生活中的丑来感受艺术中的美,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和艺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在生活中的丑陋中,也能发现美的存在,这种对生活的审视和探索能带给我们更加丰富和有趣的艺术体验。

生活中的丑并非应当被忽视或遗弃,而应当被审视和探索,从中发现不同寻常的美的存在。

通过深度的审视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艺术中的美,也能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丑。

【关键词】引言、文学作品、生活、反思、丑之美、主题、内容、美、丑、边界、模糊、艺术、展现、创造、互动关系、审视、存在、结论。

1. 引言1.1 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思文学作品对生活的反思是一种深刻的思考与观察,通过对生活中的细节和现象的探索,作家们能够揭示出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文学作品往往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人物,通过这种重新构建的方式,使读者重新审视生活,思考其中的意义和价值。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引起读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探讨。

1.2 《丑之美》的主题与内容《丑之美》是一部以生活丑与艺术美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通过程丛兰的笔触展现了生活中的各种丑陋与艺术中的美好。

这部小说主要围绕着一个不被社会认可的女性艺术家展开,她身处贫困和孤独之中,却始终坚守自己对艺术的信念。

作者通过描述她的生活和艺术创作,深入探讨了丑与美的边界、生活中的丑陋和艺术中的美感等主题。

《丑之美》的主题包括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美与丑的探讨。

通过对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过程的描写,读者可以看到生活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艺术家如何逐步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美丽的作品。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对个体生活的写照,更是对整个社会对于美和丑的看法的反思,以及对艺术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探讨。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

浅析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审美关系作者:林楠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4期摘要:现实中美丑杂处。

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

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

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

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关键词:生活丑艺术美审美关系相反相成\罗丹的名作《欧米哀尔》,塑造了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

几十年的风月场生活,使她如此衰老。

她是这样干枯、瘦弱:佝偻的脊背,枯瘪的乳房,满是皱褶的肚皮……如果在生活中,谁见到了这样的形象,恐怕都不会说是美的。

可是面对罗丹这件作品,观赏者久久不忍离去,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涟漪。

阿格桑得罗斯所做的《拉奥孔群像》雕塑,拉奥孔的神情是恐怖和痛苦的,他努力挣扎,想让自己和孩子摆脱蛇的缠绕。

三个扭曲的身体,所有肌肉运动都达到了极限,表达出了在痛苦状态下的力量和反抗状态下的紧张,所有神经、血管和肌肉都被痛苦填满了,气氛紧张而惨烈。

以上两件雕塑作品在视觉上颠覆了我们对艺术美的认识,单纯塑造了“不美”的形象,但在这种塑造丑的形象的作品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作者美的理想。

看到这些作品,没有人会感到丑陋,有的只是赞叹、激动。

在这里生活丑巧妙地实现了向艺术美的转化。

一、本是同根生,相“厌”何太急“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人类刚刚出现的时期,祖先们就开始了对美追求的漫漫历程,无论现实生活里还是艺术家创作中,追求美都是一个不变的话题。

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而是歌颂美好的事物,表现美好的理想。

“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艺术家人格的反映,正是客观的社会生活通过作家、艺术家主观的熔铸、改造,才变成了艺术作品,才创造了一种不同于社会生活美的新的美——艺术美”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俞泉
艺术系艺术设计1004班
【摘要】:正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是物的本质的外化,二者辩证地统一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中。

美与丑,只有当相互比较时,才显现出它们各自的实质内涵。

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这种辩证关系不仅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还更深刻地体现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体现在人类的艺术活动中。

文艺是人们对现实审美的最高形式,探讨和追寻美丑的辩证关系,扬美弃丑,也就成为这种最高形式的根本所在。

但是具体生活中的美丑和艺术中的美丑是有区别的,二者不是一种顺承关系,而是呈现着十分复杂的状态。

比如生活中丑的事物反映到艺术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就往往淡化了丑的形态,成为具有美学意义的形象。

这种现象冲破了人们单纯的表象思维,难免给人以困惑之感。

美也有丑,它们之间所展开的各种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一幅幅生动丰富,惊心动魄的画面。

它给我们带来种种欢乐和烦忧同时,也为我们艺术美的创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西方文艺社会学的创始人斯达尔夫人认为文学与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文学形象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社会内容,人们审美价值判断的不同取决于社会条件的差异。

《红楼梦》这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正是中国社会动荡,剧变的时期。

一切生活的丑陋竞相在此上演。

《红楼梦》中生活的丑陋不是因为物质的匮乏,权力和财富的缺失,而恰恰相反,一切的痛苦来源于餍足,即饮甘餍肥,锦衣纨绔,一切物质的富足似乎都没了意义,贵族的糜烂的生活。

这是一个丑陋的社会,由这样一群人主宰的世界必然是荒唐,腐朽,败落和没人道的。

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环境中的丑恶,使得
《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生活极具审美价值,在大观园中,没有等级观念,大家平等相处,友好相待。

在这个世界里,人的天性,个性得到了应有的表现。

艺术最主要的表现对象是人,艺术所追求的是美,造型艺术是通过视觉形象来感染人的,那么人体美自然就成了艺术家表现的一个重要的题材。

早在古希腊,人体美就受到广泛的重视以至崇拜。

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最美的,向我们敬奉的神灵展示人体,是对神灵的最大奉献。

所以,在体育运动和竞技中,男子常以赤身裸体来喧夸人体的健美,艺术家们经常以裸体的形式雕刻奴隶、狩猎者和竞技者的健美形象,并以理想化的、完美的人的形象去塑造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神灵,就不难理解了。

今天,谁不惊叹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力的杰作《掷铁饼者》!它展示了男性的健美、壮美、粗犷之美、阳刚之美。

人体之所以是最美的,是因为没有一种线条、轮廓比人体的线条、轮廊更生动、柔和、富于变化和富有韵律美了;也没有一种体积、形态比人体的体积和形态起伏更匀称、有力、更有弹性和更有节奏感了;更没有一种色彩比人体的皮肤色更鲜嫩、滋润、透明、更有光泽和更具生命的感觉了。

《米洛斯的阿芙罗狄德》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美感,除了她的面部具有希腊美女的典型特征,她的身体具有女性美的特点外,她体态万方、庄重典雅,体现着青春、健美、纯洁和充沛的生命力,是外形美和精神美统一的象征。

这就是艺术的魁力!
在中国传统美学里,美既表现为“一种不可捉摸的飘逸,又表现为一种非常脆弱与敏感的特质”。

在《红楼梦》中,所谓美,不仅仅是大观园中那些少女的外形美,更多的还包括他们美的思想,美的心灵和美的才能。

如对林黛玉的那种轻灵超然,不染尘埃的艺术形象即代表了这种美的极致,而贾宝玉最倾慕林黛玉的正是这种极致的美。

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中,是从不关注人生的审美价值,从不关注人性的自然发展,而是执著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生命价值已经本末倒置了。

人性的纯真已然完全丧失。

因此,美与世俗的生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美在世俗生活中遭到了践踏,一切美好都已被世俗“零落成泥辗作尘”了。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爱情的毁灭,大观园中“女儿国”的最终消亡,都象征了美的终结。

从这个意义上说,《红楼梦》里所描写的大观园女儿国的美和美的毁灭的悲剧,正是客观上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最深
刻的揭露和最有力的抗争,这或许也是《红楼梦》的最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最永
恒的美学价值。

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一个人的灾难和不平,往往很难被另外的人所感受,理解。

但是悲剧艺术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呈
现在人的面前,让人看到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从而唤起同情,引
起思想的共鸣,产生一种悲剧的美。

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社会生活中各种
因素(包括美与丑)作用的结果。

而这种美学的悲剧,更多的强调最终抵抗的
无效。

《红楼梦》是一部大悲剧,每一个悲剧主体都处在特定的现实社会中,
每一个悲剧都是由其主体的价值选择和现实关系得复杂关系造成的,是一种悲
剧命运与历史必然相统一的美学意义。

从审美层次上看,书中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在整个
作品德审美体验中占有最突出的位置,是整个作品中最具审美效应的因素,神
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之间的“还泪神话”一直都最引人注目,给人关于爱情和人性
的良多联想和爱的深刻的体验。

今天如果我们运用亚里斯多德的方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的话,也许能对痛感与快感、丑与美的问题作出比较清楚的界说。

我以为这些问题如果从艺术本
质论而不是鉴赏论的范畴来看,或许更容易解释。

就艺术的本质来看,尽管人
们至今还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但认为艺术包含人对现实(自然和人类社会)
限制的超越、审美关系是一种情感关系,这似乎是其应有之意。

艺术作为人对现实局限的超越,它只能是情感上的,人在艺术世界里实现着他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即幻想中的满足,可以说艺术是人类超越现实
局限的最有效的形式。

这种超越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种因素,即肯定现实中与
人相统一的一面,而否定与人相对立的一面。

与人相统一的即是美,与人相对
立者即是丑,对美的欣赏就是审美,即肯定性的情感满足;对丑的欣赏就是审丑,即否定性的情感满足,而情感满足就必然是愉快的,因此丑尽管不是美,
但由于其能满足人的情感中的某一个方面的需求,确切地说就是心理的否定性
需求,因而也就能给人以艺术的快感。

首先,在自然中无所谓美与丑,美与丑只不过是人对外在对象的一种判断,或评价,《庄子•齐物论》讲得很清楚:“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自然的差别是人看来的,而对自然本身来说则无所谓差别,即美与不美。

其次,自然和社会现实的美,本身都是有缺陷的,因为“我并不认为自然在
所有的表现上都是美的”。

“因为要使自然达到完满表现的条件并非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自在的存在,它们并非是为人的要求而设计的。

第三,它们不是人的创造,显现不出人的自觉意识和自由意志,
第四,并且这些现实的美,对它的最高的享受不是观赏,而是参与或占有,即带有很强的功利性。

但艺术美只能是观赏,否则就破坏了美,它没有功利性。

所以美理应只是艺术美,美学也理应只是关乎艺术美的学问。

美之所以是
艺术的一部分,而不是艺术的全部,就是由于在艺术中还有丑恶的存在,丑不
论是在艺术作品中,还是在理论上,都是与美同时诞生的,并非如丑学所说的
那样只是近一百年来的事,尽管《丑的美学》和《恶之花》的发表是近一百来
年的事。

屈原的诗歌更是在与丑的对比中来表现美的。

罗丹有一名作,叫《欧米哀尔》,塑造的是一个年老色衰的妓女形象。

这个在
风月场上浮沉了几十年的受害者,衰老得何等可怕。

昔日的青春、美貌,在她身上寻不出一些痕迹。

她是这样的干枯、瘦衰、难看:询楼的脊背,枯瘪的乳房,满是
皱褶的肚皮,真可说是集形体丑予一身了。

如果在生活中,谁见到了这样的形象,
恐怕都不会说是美的。

同样的情况,在我们欣赏文学作品时也碰到。

比如读鲁迅
的小说《肥皂》,我们叹服作家将那个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娟的四铭写活了。

作者从一块葵绿色的肥皂着手,将四铭这个假道学家的丑恶心理揭露无遗。

在阅读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们情不自禁地为作家洞烛幽微的剖析和燃烧着正义火
焰的鞭伐而感到快慰。

很显然,鲁迅对四铭这一丑恶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艺术美。

参考文献:
(1)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3期
(3)艺术教育;2010年05期
(4)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