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门陈氏宣汉家谱

合集下载

义门陈氏宗谱卷首(历史篇)

义门陈氏宗谱卷首(历史篇)

义门陈氏宗谱卷首(历史篇)目录一、义门陈起源 (1)二、义门陈历朝事迹状 (4)三、分庄记 (7)四、江州义门旌表记 (7)五、太邱公碑文 (8)六、江州义门陈氏碑文 (9)七、嘉祐七年分庄诏 (11)八、敕封江州义门陈氏分庄十二郎记(节选) (11)九、谢恩表 (12)十、奏义门卑幼妄擅典卖田产状 (13)十一、谢贷粟表 (13)十二、康戬贷粟疏 (14)十三、敕赐陈氏旌表门闾 (15)十四、宋授陈旭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敕 (16)十五、宋赠义门陈氏始祖五世公爵敕 (16)十六、宋授陈蕴将仕郎守江州助教敕 (17)十七、义门家法三十三条 (17)义门陈起源义门陈氏始祖乃陈旺,字天相,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4月遵祖父陈伯宣命,由庐山龙潭窝迁至九江郡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永清村(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开创基业。

陈旺娶妻孙氏生子二,长子陈机,次子陈棋。

陈旺寿终八十一岁,葬于义门东臬岭龙池山(今旺公山)。

陈旺自开基以来,以忠孝节义为本,勤俭耕读传家,建书堂(东佳书院前身),立家法,敬友邻,睦家人,使义门陈氏家族人才辈出,义风蔚然而日益昌盛,为义门陈氏后来聚居数千口,合炊几百年奠定了文明的良基。

义门盛况1.累受旌表。

义门陈氏自建庄至分析,跨两朝,历时三百三十二年,先后累受唐宋两朝数位帝王的亲笔敕赐旌表和诸多将相名流诗赋赞誉。

(1)唐朝旌表唐僖宗李儇于中和四年(公元885年)御笔亲题“义门世家”,并赐一联“九重天上书声旧,千古人间义字香”以示赞誉。

从此,陈氏即把原常乐里永清村改为“义门”。

唐昭宗李晔于大明元年(公元890年)御笔亲题“旌表义门陈氏”,由此即定名为“义门陈”。

今外地仍称车桥镇义门村为义门陈。

南唐王李升于升元元年(公元937年)赐匾一块,上书“义门”二字,标揭门闾。

至此,“义门陈氏”自陈旺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开基建庄至南唐李升升元元年(公元937年),在唐共历时206年,先后受到三位帝王的旌表,后人有义门陈氏始于唐之说。

老陈家保存最完整的陈氏宗谱,见识传说中的义门分庄291最真

老陈家保存最完整的陈氏宗谱,见识传说中的义门分庄291最真

⽼陈家保存最完整的陈⽒宗谱,见识传说中的义门分庄291最真点上⾯“颍川陈⽒家族”加⼊陈⽒⼤家庭!《上杭陈⽒梅⼭公⼀脉宗谱》⼰通过⼗⼀次续修。

民国五年由当时举⼈陈煃(紫垣)主编,时任知上杭县事古蒲楊在春作序。

⼀套33卷共25本。

续修《上杭陈⽒梅⼭公⼀脉宗谱》即从2013年开始⾄今已有五年的时间了,通过上杭陈⽒梅⼭公⼀脉宗谱续修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和全体宗亲积极⽀持,现⼰完成出版发⾏续修2017年版《上杭陈⽒梅⼭公⼀脉宗谱》新宗谱于2017年10⽉3⽇在旧县镇中⼼⼩学举⾏了颁谱庆典。

全册1408页,A4页⼤。

民国版《上杭陈⽒梅⼭公⼀脉宗谱》⾄今有⼀百多年了,是完整记录了义门陈的兴衰变迁,如义门碑记,义门家法33条,百⽝同槽,当朝皇帝为义门陈下的圣旨,义门分庄291庄分庄地等。

下图为民国版《上杭陈⽒梅⼭公⼀脉宗谱》影印件。

为了便于查找现将原族谱整理成现在⽂档如下:84世祖佗公长⼦彦成迁武宁蒿溪庄。

妣刘⽒、袁⽒,葬与夫同莹。

⽣⼦⼆:朴耸。

佗公次⼦思成迁兴国果⽯庄。

妣韩⽒佗公三⼦承成迁建昌万福庄佗公四⼦典成迁湖南善化庄佗公五⼦学成迁陕西蒲城庄桌公之⼦汝成迁安徽舒城庄梓公长⼦延成迁河南三台庄梓公次⼦守威迁靖安县顧⼭庄梓公三⼦守仁迁江西临川庄昱公之⼦⾸成迁奉新县罗溪庄勉公长⼦继元迁建昌⼦驿庄勉公次⼦继昇迁南昌县⽯桥庄勉公三⼦继迩迁本宅⽕巷庄。

妣徐⽒勉公四⼦继迁迁黄⼟宝泉庄勉公五⼦继育迁⼭东海阳庄郜公之⼦才成迁绕州三县庄。

妣夏⽒才公长⼦宗成迁新建县⾚冈庄才公次⼦延辖迁武宁马跡庄才公三⼦继⼤迁武宁马跡东中分庄。

妣张⽒才公四⼦延坤迁⼭西交城庄才公五⼦延福迁江苏勾容庄才公六⼦延迀迁潘塘庄藴公之⼦思佐迁九江彭泽庄。

妣洪⽒⽤公长⼦公成迁蕲⽔县回归庄⽤公次⼦希成迁桐城县宿松庄忠公长⼦希先迁彭泽县⼤平庄忠公次⼦公先迁新城⽯坞庄。

妣张⽒忠公三⼦⾝先迁西贤庄忠公四⼦美先迁武贤庄驾公长⼦知仁迁浙江⽯门庄。

妣孙⽒驾公次⼦延群迁湖北荆州庄驾公三⼦宗仁迁景祐庄驾公四⼦宗仕迁⼴东南海庄戬公之⼦彦悦迁福建长泰庄纶公之⼦承悦迁江西星⼦庄。

义门陈氏宗支谱(袁州)

义门陈氏宗支谱(袁州)

义门陈氏宗支谱(袁州)万河莫无水草,千家竟有经文——义门陈氏宗支谱2015年1月第一版本可禺编纂(一)陈氏起源史记卷三十六曰:“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

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水,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

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

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陈氏出自妫姓,源于虞舜之后,始祖妫满,以国为姓。

相传黄帝与西陵氏之女生三子:昌意、玄嚣、龙苗。

昌意之子孙为高阳氏颛顼,接黄帝之位;玄嚣之子孙帝喾,号高辛氏,继颛顼为帝;龙苗之后裔称为南蛮之祖。

帝喾娶陈锋氏之女,生子放勋。

放勋为陶唐氏部落长,称唐尧。

原居冀方(今河北唐县一带),后徒晋阳,再迁至平阳。

尧让位于舜,史称虞舜,姚姓,一说妫姓。

虞舜之子商均,为舜妃女英所生。

公元前2070年禹继舜而建立夏朝,夏王封商均于虞,称有虞氏。

商均的后裔虞遏,被夏王远封于遂。

商朝时,商王改封虞遂的后裔于陈。

因陈所在地为帝尧的母亲氏族陈锋氏部落的故地,然而妫姓陈诞生了。

公元前11世纪西周灭商,周武王封商均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以取代商朝商遂后裔的陈国。

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

他的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从妫满封为陈到公元前476年楚惠王灭了陈闵公,陈国共传二十世,26代君主,历时588年。

其间,陈胡公第十二世孙陈完(陈厉公之子)怕株连,于公元前672年逃奔到齐,改姓为田。

子孙世代任齐大夫、卿、相,至10世子孙田和,夺取姜姓齐国政权,建田氏齐国,又传8君历194年。

至16世孙田建时,公元前221年齐被秦始皇所灭,齐之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

建三个儿子(升、桓、轸)中,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

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颖川(河南长葛)。

田轸复姓陈。

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颖川陈氏这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

(二)义门故事义门陈氏即江右陈氏。

公元832年,江右陈氏的祖先陈旺因当官而在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置业,到唐朝中和四年已经数代同居五十多年。

遵义义门陈氏家谱

遵义义门陈氏家谱

义门陈氏家谱,创修于唐代初;遵义义门陈氏家谱,由仁怀县陈万里古墓整修领导小组领导下续修。

遵义义门陈氏始祖陈万里,明正德十一(1516)年十月二十六日午时生于四川布政司下南道叙州府(府治在今四川宜宾市,领宜宾、庆符、南溪、宜化、富顺、高县等6县)富顺县赵杨乡石马坝水池头蔓花林。

明嘉靖初年,陈万里携妻带子从叙州府富顺县赵杨乡石马坝迁徙到播州宣慰司播州长官司仁怀里郎城的李家营定居落业。

陈万里并非入黔始祖,而是入播(或入遵)始祖。

明万历二十九(1601)年,置仁怀县,陈万里落业定居地李家营属四川布政司遵义军民府仁怀县二郎里;清雍正六(1728)年随县划入贵州布政司。

明嘉靖初年迁徙到播州长官司仁怀里郎城李家营(今仁怀市合马镇境内)的义门陈氏宗族,枝繁叶茂,至1990年,已繁衍20代,子孙遍布仁怀市,遵义县鸭溪镇、石板镇和全国各地。

陈万里第三世孙陈朝东,生于明嘉靖三十九(1560)年,由岁进士同知御署九江、西安二府,后升辽东都司(治所在今辽阳市);第四世孙陈绍远,由武举、武进士出任湖南都指挥使;陈万里后裔陈笙陔,生于清同治七(1868)年正月初三日巳时,民国初年倡创义门陈氏总祠于仁怀合马的马桑坪。

民国初年,陈万里后裔陈国风、陈洪宾倡修遵义《义门陈氏家谱》,在原有“宗希公、汝才继、思彦承、延知守”12字冠顶,撰定新的64字字派:“宗华义振,安瑞仁祥;希恩道嘉,邦治经常;汝为献秀,定举贤方;才全德备,国毓书香;思钦象吉,致作图良,彦升家庆,君赞庭光,延其似续,泽以文章;知时应运,名世永昌。

”遵义县三合镇陈万里后裔原用世系字派:“裔大万勉朝东祖,可有泽维仕国楚,德枝玉文绍心吉。

”遵义县枫香镇陈万里后裔原用世系字派:“裔大万勉祖,朝可于烈汝,习则兴序永,金方荣月甫。

”遵义县枫香镇枫香坝陈万里后裔原用世系字派:“裔大万勉祖,朝可于(单)汝,乃德廷尊桂,宗子光荣甫。

”遵义县南白镇东塘、鸭溪镇和平正仡佬族乡干溪陈万里后裔原用世系字派:“裔大万勉祖,朝可定壤汝,我国崇颜洪,裕荣宗政甫。

“义门陈”分庄与分布情况表

“义门陈”分庄与分布情况表

“义门陈”分庄与分布情况表宋.嘉佑七年八月即公元1062年八月江西德安即“江州義門陳氏”分迁中国各地一览总表(总共330庄)庄祖名//房系//分庄名(始迁地和后裔分布处)1.江西省(93庄)彦成/大房-迁河塘庄即今江西武宁县巾口乡洪泉村蒿港,又名蒿溪庄。

思成/大房-迁永兴庄即今江西兴国县富川果流。

承成/大房-迁万福庄即今江西永修县陈桥(原名建昌庄)。

★才成/大房-迁鄱阳庄即今江西鄱阳、余干、乐平三县交界处,又名马尾港庄。

尧则/大房-迁南丰庄即今江西省抚州南丰县(建昌军)双井。

守成/大房-迁罗溪庄即今江西奉新县.靖安县.安义县交界处,又名顾埠。

守仁/大房-迁芳兰庄即今江西抚州临川。

继元/大房-迁城子驿庄即今江西九江市。

继升/大房-迁石桥庄即今江西进贤七里乡,又名进贤庄。

继迁/大房-迁尖山庄即今江西德安白水乡,后迁宝泉又名宝泉庄。

宗成/大房-迁赤冈庄即今江西新建县(原名建昌府)大塘乡赤岸山。

继通/大房-迁火港庄即今江西德安车桥义门故居,又云留守庄(300人)。

继珪/大房-迁火巷庄即今江西德安义门,与继通同分一庄。

延辖/大房-迁马迹庄即今江西武宁县鲁溪镇南冲。

希先/大房-迁太平庄即今江西彭泽县太平镇邻波村。

公先/大房-迁石乌庄即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竹牌门打鼓冲。

知仁/大房-迁石门庄即今江西德安磨溪乡新田,又云迁浙江石门庄。

承悦/大房-迁星子庄即今江西星子县。

汝琉/大房-迁车顺庄即今江西崇仁县,又名崇仁庄。

延斯/二房-迁赤岩庄即今江西吉安县东赤岩。

延礼/二房-迁赤岩庄即今江西吉安县西赤岩。

延桢/二房-迁荣塘庄即今江西丰城市荣塘镇。

延选/二房-迁马路庄即今江西永新县马口镇。

才琉/三房-迁土伏庄即今江西鄱阳县。

继铭/三房-迁南桥庄即今江西都昌县汪墩乡。

延兆/三房-迁港口庄即今江西九江县港口镇。

延大/三房-迁龙潭庄即今江西瑞昌市望仙乡。

延玉/三房-迁上高庄即今江西上高县。

延庆/三房-迁土溪湖庄即今江西九江县。

知成/三房-迁赤土官庄即今江西高安市大城镇赤土村大田。

陈氏字辈整理(较为完整的字派)

陈氏字辈整理(较为完整的字派)

陈氏字辈整理(较为完整的字派)安徽怀宁清光绪二十七年陈旭修《义门陈氏宗谱》陈氏:根深枝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后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盛业传家裕,隆思待诏宣。

'安徽合肥清光绪十六年陈宗浩等重修《陈氏世谱》陈氏:义信复象假类,传宗惟孝友,华国在文章。

安徽灵璧:明昌兴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安徽当涂县:福禄寿永肇祚延长祖源省上行表言坊克遵懿范能叙纲常修齐有本相得益彰典谟训诰先后辉煌经纶化育迪吉尔康孝友为政郅治祯祥匡辅翼安定明良《濡须陈氏宗谱》6卷清光绪4年大邱堂6册派语:祖居绍兴祥,世代傅贤良,德业原来茂,豫知庆泽长。

新派:书田耕有祿,义利积盈仓,孝友家能正,宽仁国以昌。

福建陈氏辈数歌:尧舜禹汤文,景思起泰君,季愠宗德永,元荣福时存,上和日基泰,兴朝茂盛彰,君恩成宠锡,咨汝益颐昌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福建南安:朝廷崇宏道家国尚材良,公卿维忠孝孙胤世昭扬('公'字以'光'代),圣贤重礼让师儒教文章,高曾垂规矩奕业继馨香。

讳行:诒谋安建所士以望学育,品得成珪璋时犹殷诵读(陈忠生)广东大溪陈氏辈数歌:德光华绍有尔,振渑自世绪雄图,常传海国流芳远,声去南天达上都。

广东大埔莒村岭下追报堂:宗之乐而奶,尚志式成书。

根深源远,桂馥蘭芳,国家祯幹,奕世荣昌。

广东大埔义门:大学公的10至38世辈序:大伯尔宗,资岳而仍,尚志式成,根深源远,桂馥蘭香,竹苞松茂,奕世荣昌。

广东大埔桃源奉先堂辈序:以和为贵,惟孝克友,尚志立名,谦光显扬,勉学进修,守典尊贤,敦本重裕,启瑞育英,成德达材,欲庆济昌。

广东大埔西门墩陈氏辈序: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加大,以汝学章,克承祖传,允又乃武,兰桂联芳,朝廷国典,志应君贤。

广东大埔雍睦堂陈氏辈序:宛丘开基远,户牖世泽昌,山阳武功盛,颍川德誉暘,长城悦秀丽,龙兴发其祥,金陵继正统,玉葉布万方,宜都肇封建,仪代育贤良,仙游仁者寿,匡庐隐士康,九江长乐里,义门千载芳,两唐宋嘉祐,三朝聚同堂,钦命启家业,得居汀宁庄,石壁衍宗派,广福庆流光。

义门陈氏宗谱百世系图考(总谱)

义门陈氏宗谱百世系图考(总谱)

义门陈氏宗谱百世系图考(总谱)一、重编再版义陈宗谱说明(代序) (2)二、义门陈氏宗谱(八八年编修版)序言 (4)三、宗派引 (5)四、祠宇记 (6)五、修谱名目 (7)六、江州义门陈世系 (8)七、江州义门陈百世系总图 (10)八、江州义门陈分庄名录 (19)九、江州义门陈氏分庄考 (33)十、义门陈氏世系考 (54)十一、始祖均佐公递下世系流程图 (78)十二、始祖均佐公递下世系考 (79)重编再版义陈宗谱说明(代序)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编修宗谱旨在族人念宗怀远,寻根问祖,收理遗族,凝聚合力,于族于家,堪属大善。

老谱之序言曰:谱者庶人记之名也,记生卒者,以生系年,以年系月,以月系日,以日系时,记远近,别男女,达四方;表坟墓,辨亲疏,重孝弟,述仁伦;所载其大意与史志的文明良母乎,天下四方支族达四方之志,大者书之于策,小者简牍而已。

按宗谱,原以辨世派,录生卒,祥茔墓,若迹肇遐,方苍海桑田,焉能捭世派之,辨生平之录、茔墓之祥乎,试思先宗形骸永别,气脉流通上古宗亲,谨遵老谱,不敢平空增注若,先宗伉祖之后,用公之子公成公奉旨阄拈蕲水回归庄迪至,大禄公传十一分,我分省五公递传肇迁公,本支百世迪传,均佐公则一百零一世,又况由五分中列迁英麓故祖,五公余分不录也,一百零一世均佐公终而复始,故以均佐公为第一世,然陈氏之旺族,人丁兴旺,我族自均佐公后第四世郊公由英山神峰山迁至罗田茅田冲(今陈家水口),以石缸山陈家水口为本族主要发源地,至第九世三仕祖传四祯、四祥二公,三才祖传四沐、四澍二公,分为四房分支,本次以一九八八年金玉、长芳二公编修的宗谱版本,自均佐公为第一世开始。

随着社会进入信息网络时代,宗谱也需与时俱进,由过去的简陋的刻字印刷到九十年代的铅字打印,发展到如今的电子信息,一些宗亲网已经将宗谱上传到网络,宗亲们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查阅、核对派系信息等,长芳公在世时曾多次遗憾其编修的宗谱因条件限制,字迹模糊,遗漏、错字甚多,嘱我有条件时一定采用高科技之手段,将宗谱重版,我一直将此嘱铭记,现在工作之余利用电脑之方便,将长芳公编修的八八年版宗谱重新打印胶装,适当时候,将电子版上传至网络,以便宗亲们堪误及查询。

陈氏族谱-序

陈氏族谱-序

陈氏族谱-序九江义门陈姓是南朝宣帝陈项的四十二个皇子之一的陈叔明的后裔,我们怀玉陈氏是宣帝陈项的十七个皇子陈叔达的后裔,陈叔达南朝封义阳王,随朝时为中书舍人唐初宰相,后唐礼部尚书,告老归乡,自老家浙江睦州(建德)迁至怀玉隐浆社,怀玉陈氏的开派祖,传七世到汉字辈廿一兄弟分家,第一分是汉利公(后周宰相)赵匡赢是后周太尉,现在西乡还有个叫宰相基的地方就是陈汉利的出生地,是西山系善里柳都、石塘、前坞的始祖。

我们怀玉的郡头为颍川郡崇义堂;九江义门是颍川郡,义门堂。

花大门陈氏第七分汉雷公之后(汉雷公宗初官至枢密)第八分迁弋阳,是汉雨(御史:封忠显侯)的后人第十九分迁弋阳,是汉盛公的后人,也就是南朝宰相陈康伯的那一部分。

其余迁至全国各地。

其中有迁四川、湖比鄂洲,安徽、浙江等。

我们怀玉陈氏宗谱,是一部历史悠久的史书,也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怀玉《陈氏宗谱》第一修是南宗宰相陈康伯请旨孝宗皇帝,孝宗传旨史院撰修,当时太师魏国公,前宰相张浚与直学士汪藻撰序,史官黄中、周葵,辛次赝撰修,历史人物真实。

孝宗御敕为金线谱(最高级别的家谱)。

怀玉陈氏谱中记载了一百五十多位朝廷命官,出了四位宰相,枢密、尚书、御史、布政使、将军、知府、知县等等,先祖业绩辉煌,就是未入仕的后人也以勤耕苦读,以严格纯正的家风家训育人,所以人才辈出,进士、举人、贡生、秀才学位者非常多。

怀玉十六世伟谦三解元十七世海栋公父子徙西山造基后,也出了一批军政界的官,古代康四一公讳继荣,字东阳,任福建永安知县,娶雷朱二氏生八子,当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西山底二房(腮房)磨塘湾瑞十五兆温公之玄孙三七世灵字派贵芳公字朝清,生咸丰丁巳三月初二卯时终光绪庚戌十一月初十亥时,初葬高坞口山辛乙兼酉卯,娶下仓占德祖长女爱香生同治庚午正月廿五丑时,生四子一女,六妹配天湾刘延墩占氏终民国壬申二月三十申时,葬高坞中壬山仙鹤木田贵芳墓迁入合墓。

义门陈氏宗谱第一卷家政

义门陈氏宗谱第一卷家政

义门陈氏宗谱第一卷家政义门陈氏宗谱第一卷家政宗谱共分十六卷:家政、谱序、义门陈氏、宗族文化、帝王、将相名人、艺文、文史考、世系源流,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通俗易懂,是开启族人谱牒知识的钥匙。

翻开《义门陈氏宗谱》,你便知道陈姓是中华民族古老而繁盛的氏族,人口多达八千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6.8%,居中华民族三千多个姓氏中十大姓的第五位,仅次于李、王、张、刘四姓。

透过《义门陈氏宗谱》,我们不仅可以寻觅陈氏先祖的来龙去脉,领略陈氏家族的荣辱兴衰,窥探陈氏家族的宗族文化,纵览陈氏家族的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而且从中不难感受到陈氏家族的内在精神伟力。

从仁爱、谦让、勤劳的舜帝,经十五代聚族同居,在历史上蔚为奇观的江州义门陈氏,到近现代遍及海内外陈氏后人的足迹,无不闪烁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灵光。

通过《义门陈氏宗谱》梳理出来的世系线索,我们不难发现,除周代陈氏受封的陈国外,还有陈完奔齐,改陈为田姓,其后世所建的齐国,秦末陈胜所建的张楚国、汉代王莽所建的新朝、南北朝陈霸先所建的陈朝、宋代陈日照在安南(今越南)所建的陈朝、元末陈友谅所建的大汉国,都是陈氏的族人,还有众多的将相名人不甚枚举。

我们还会惊奇的发现,陈独秀、陈云、陈毅、陈赓、陈诚、陈立夫、陈果夫、陈明仁、陈布雷、陈炯明、陈济堂等中国现当代史上的政治名人,竟然全是作为唐宋两朝道德伦常楷模的江州义门陈氏的后裔!《义门陈氏宗谱》的世系线索,把我们的目光牵引到了“栋”字辈而引人注目,是因为世系线索穿越绵延不绝的时空,把“栋”字辈这一代人与陈氏得姓始祖陈胡公和远古血缘亲祖舜帝、黄帝连在了一起,由“栋”字辈上溯112代至陈胡公、上溯146代至舜帝、上溯154代至黄帝,历时4700多年,代代有据,历历可考。

你是义门陈氏的子孙吗?请你通读《义门陈氏宗谱》,因为你及你先祖的名字都记述其中,你便会听到先祖的血液在自己身上汩汩流淌的声音……一、本乘上溯自远古血缘始祖黄帝,下讫至今,截止于2009年(己丑)正月初八日前出生的本宗族后裔。

江州义门陈氏网上家谱

江州义门陈氏网上家谱

江州义门陈氏网上家谱陈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现有人口多达7000余万,其中义门派系繁衍的人口,约有千万之众。

陈姓人在中国历史上经过多次大起大落,曾先后建立了陈国、田齐国、南朝陈等朝代,久经磨炼。

公元589年,由武帝陈霸先建立的南陈朝被隋灭后,颍川系这支陈姓人各奔东西。

开元十九年(731),后主陈叔宝的六弟宜都王陈叔明的五世孙陈旺,随兄陈兼由同来江州,后陈兼迁官别任,陈旺就地置田庄于今九江市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村,唐称江州浔阳县蒲塘场太平乡常乐里。

旺生机,机生感,感生蓝,蓝生青,一连四代单传,世为耕农。

至陈青始生六子,曰伉、侍、仲、俛、伟、伸,继而六生十九,十九生三十二,自是家益昌,族益盛!约在唐会昌年间(841-846),长房陈兼的六世孙陈伯宣由闽来庐,初居庐山龙潭窝,二居庐山太平宫,三迁居庐山脚下德化县甘泉乡甘水垅(今九江县狮子乡牌楼村,因明朝于此建“义门遗址”牌坊,故称牌楼村)。

乾符二年黄巢起义,乾符四年(877年)六月因柳彦璋袭陷江州,大肆剽掠(详见《资治通鉴》卷二五三),为避兵乱,陈伯宣再次举家迁往德安,同陈旺的后人“合族同处”。

时陈伉为自然家长,几年后,伯宣子陈崇接任陈伉为义门第三任家长,即众谱所说的“青,显祖也;伉,二世长;崇,三世长……”自陈崇始,义门历任家长都是经民主推选的。

由于陈伯宣有文史才,注司马迁《史记》行于世,并“辞著作郎不受”,饶有名气,而陈崇又是乾符元年(874年)“甲午举人”,他父子俩在社会上是有一定的影响。

在唐代有个规定:“凡五代以上同居者,即获旌表。

”此时义门人从陈旺建庄算起,到家庭最小辈成员,已有八代未分家,加之陈伯宣一支并入,人口百余。

在伯宣父子的努力下,官府申报,中和四年(884年),唐僖宗御笔亲题“义门陈氏”四字,首次旌表。

大顺初(890年)义门人口近200,伯宣逝世,享年66岁,是年陈崇遵照父亲的贻训,立家法33条,以图家族长治久安。

义门陈氏分庄介绍

义门陈氏分庄介绍

义门陈氏分庄介绍义门陈氏分庄情况:关于旧谱载义门分庄数有108庄、有291庄、还有334庄的等不同庄数,它从来没有一个准数。

现把《文史考》《续考》中的各庄名全部登录,目的是让各位宗亲对照自己的庄谱核之、准之,并且把历史上一切漏载的给予补上,同时把没有后人的即所谓错乱的、“乌有”的庄名给予删去,留下既有后人又有庄谱的真实庄名和庄数,这便是明年两书再版的任务。

这个任务既艰巨又神圣,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来完成。

谢谢!一.《义门陈文史考》之“分庄名录”伯宣公之耳孙辈(43庄)都公三子长子才琉,原名彦受,娶方氏,江西鄱阳土伏庄。

一迁陕西平湖土伏庄。

次子嘉琉,娶宫氏,福建闽县庄,又云四川开县庄。

三子昭琉,原名态隆,娶郭氏,湖北黄安庄(今红安)。

衍公三子长子才通,原名思怀,娶杨氏,湖北武昌安化庄。

次子彦通,原名思聪,娶乐氏,湖北汉川庄。

三子承通,原名思温,娶齐氏,湖北周陂巴东庄。

溥公二子长子希通,原名思立,娶桂氏,湖北襄阳下寒庄。

一云湖南湘阴下寒庄,一云江苏长岭下寒庄。

次子思通,原名思济,娶韩氏,湖北汉阳瑞庆庄。

恭公二子长子宗俞,娶解氏,湖北阳新县果石庄(其孙思澄原名国琛,代祖分庄,封思成郎)。

次子宗臣,娶曾氏,湖北阳新县果石庄(其孙思洪代祖分庄,与思成同分一庄)。

(按:此处若按常山谱载,恭子继镗分鄱阳西庄,是否为“龚”之误?)鸿公四子长子继成,原名龙廷,字昴,渝州巴邑大饶溪港村庄,一迁蕲州广济乔家垅大屋村。

封继成郎。

次子公升,原名公干,娶蔡氏,湖北咸宁官溪庄,今咸宁县大坂陈村。

三子汝升,原名思高,娶聂氏,湖北嘉鱼普渡庄。

四子继铭,原名伯福,娶钱氏,阄分靖安南桥庄。

一迁江西都昌南桥庄。

沐公四子长子延大,原名以规,娶谢氏,江西瑞昌望仙乡龙潭庄。

次子延兆,原名仁魁,娶叶氏,江西九江港口庄。

三子延玉,娶洪氏,江西上高庄。

四子延公,湖北通山庄。

系公四子长子延庆,娶费氏,北平先生庄。

一云上海崇明庄。

次子延青,原名希宇,娶刘氏,江苏山阴庄。

义门陈后陈村陈氏重修族谱序

义门陈后陈村陈氏重修族谱序

义门陈后陈村陈氏重修族谱序展开全文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

族谱,是家族的档案,宗族的史书。

族谱,是传承家范,正本清源的家族史志,是教育子孙,启迪后人的历史教材,是凝聚人心,团结族人的桥梁纽带。

据前辈口传,族人普周,生于修谱年,故名普周。

依次推算,可知我村上次修谱应是1922年。

可惜国逢动乱,文革时期,大搞所谓破“四旧”运动,后陈族谱被迫上交到当时的革委会,从此下落不明,有关后陈陈氏家族源流的宝贵资料荡然无存,令我辈痛心不已。

由于各种原因,后陈陈氏历时九十四载未曾修谱,多少年来,后陈儿女盼望重修族谱的愿望日益迫切,呼声越来越高。

欣逢盛世,百业兴旺,时至公元二零壹陆年,后陈儿女先是重修祠堂,再是重启修谱工程,立志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完成修谱大业,旨在让族人念宗怀远,继祖宗以衍支脉,明渊源以彰先德,集族力以盛基业。

根深者叶茂,源远者流长。

欲修谱先要正本清源,搞清楚“我从哪里来”这个根本问题。

我后陈村什么时候建村?从何处迁居在此?开庄始祖是谁?不回答好这些问题,我们的族谱无法续写。

根据祖辈流传下来的后陈祖宗信息和现有文献资料中关于后陈村源流的记载,我们推断,我们的祖先属于九江德安义门陈一个分支。

一是我们后陈人代代口口相传:说我们是从九江分派而来,分庄采用是“灭锅为记”共分108庄。

这与义门陈记载的分庄方法完全相同。

这不可能是巧合,因为在以前,我们并不知道义门陈在九江,为也不知道义门陈是“灭锅为记”来分庄的。

二是后陈村每年春节都会在祠堂大门两边贴上“兰塘分派源流远,神岭安居世泽长”这样一幅对联。

这副对联是何人所写,写了多少年,已无从查考,但它流传至今,清楚告诉我们,后陈是从兰塘分派迁到神岭定居的。

三是1988年官方编辑的《清江县地名志》,在“后陈村”的记载中明确写有:“后陈村。

位于经楼西北6.5公里的土丘上,……元致和年间,陈氏重文由九江兰塘迁此,以建村时间在附近另一陈村之后得名”。

这三个信息互相印证,我们可以推断:后陈陈氏应属九江德安义门陈,建村时间为元致和年间,即公元1328年。

江西义门陈

江西义门陈

→140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罕见的家族,3900多人曾聚居一堂,合炊300多年不分家;还创造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家族大迁徙,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由皇帝颁旨并派官员监督分家的家族。

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国灿研究表明:“义门陈氏自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陈旺徙居德安建庄,直到第十五代陈延赏、承可辈,于北宋仁宗嘉七年(1062年),江州义门陈氏建庄合炊已历时332年,聚居18代,人口发展到3978人,田庄300多处。

江州义门合族聚居,其实就是一个江西义门陈□陈永华缩小的国家。

这里具有同国家机制相对应的各种功能,不仅有基本大法三十三条(在唐大顺元年,义门陈第三任家族负责人陈崇制订了《义门家法三十三条》),还有保障家法得以实施的族规、家训及各项管理制度等。

义门发展到宋仁宗朝,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庄田不仅能够满足合家生活之需,还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发展教育的经费,创办了“东佳书院”、“东佳书屋”两级学校,以“供给制”形式令适龄子弟入学普受教育。

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来此学习、深造,并资助他们在此完成学业。

经数百年的发展与扩建,这里不仅建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还建有各种公益设施。

如图书馆、娱乐场所、敬老院、育婴室、托儿所、医院等,此外,还有刑杖厅,佛、道寺庙等设施。

义门最高统治者是家长,在其领导下,内部分工具体,各司其事。

如胡旦《义门记》所述那样:“置库司以掌家财,立庄首以督赋租,书屋以教童蒙,书院以待学者,道院以业梵修,巫室以备祈祷,医院以供药石,德安廨宇以奉公门。

”设置无不妥善,管理井井有条。

据义门陈族谱记载,自唐代以来,一直到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义门陈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褒奖。

宋太宗淳化三年还赐予义门陈“忠孝世家”匾额。

至道三年太宗又御书义门陈“真良家”。

但这么大的一个家族,显得势力过于膨胀。

仁宗嘉141←。

清明祭祖,傲为义门陈人

清明祭祖,傲为义门陈人

清明祭祖,傲为义门陈人清明祭祖傲为义门陈人(3)陈姓大分庄陈旺10世孙支下,即陈旺11世孙,义门大分庄清单: (叔明15世孙分庄时~18世孙已出生,留义门一支到19世才真正分家)蜕:彦成――武宁高溪河塘庄思成――兴国富川果石永兴庄承成――建昌县陈桥庄延成――河南固始三台庄才成――鄱阳余干乐平三梁庄兴成――善化庄学成――蒲成庄梓:守成――绩溪追里顾山及奉新罗溪庄守威――吴县庄守仁――抚州临川芳兰庄守义――与兄守成同迁兴元勉:继元――建昌城子泽庄继升――进贤石桥庄继通――德安大巷义居庄继迁――宝泉尖山官庄继育――海阳庄才:宗成――新建赤岗庄延辖――义宁升平乡马迹庄延坤――高淳庄延福――句容庄延迁――潘塘庄用:公成――蕲水(今浠水县)回归庄希成――相城望江庄忠:希先――彭泽庄驾:知仁――石门庄延仁――荆州庄宗仁――景佑庄宗士――南海庄模:彦悦――长大庄延悦――寿宁庄承悦――星子庄样:延琉――黄州宝庆庄承琉――钱塘六水庄端琉――永宁庄郁:汝琉――崇仁车顺庄彦琉――三角庄相琉――大河口庄郡:希琉――茶陵军量庄文琉――通成庄圣琉――衡州庄都:昭琉――闽县庄加琉――黄安县庄才琉――土伏庄衍:才通――湖北安化庄彦通――罔陂巴东庄溥:希通――湘阳下塞庄思通――汉阳庄鸿:继铭――都昌南桥庄公升――安仁咸宁庄继成――同兄继铭分迁汝升――嘉鱼庄沐:延兆――港口庄延太――瑞昌龙潭庄延玉――上高刘逊桥庄击:延庆――先生庄延青――山阴庄延梧――长洲庄延林――吴江庄兢:公迁――宛溪庄公谦――青浦庄公长――同梁庄霖:知成――瑞州高安赤土官庄知本――广信庄知铭――吉安新建庄达:才升――江陵新义庄运升――丰城庄希升――新兵庄袭:延赏――筠州陈家湖兴置庄延晤――沔阳庄延省――登进士~授台州武罔令延仁――同兄延赏迁兴置庄恭:继钊――湖口留示庄继镗――鄱阳西庄继锺――永丰庄继铠――鄱阳黄金庄易:承可――湖州归安庄承周――广东惠州庄承壹――泰和庄新:思琉――松口庄继琉――黄冈谢浦庄继兴――丹徒庄继秀――歙西庄安:知迁――车陇庄守迁――上鸟石庄遵迁――武斗庄儆:汝迁――西城庄汝生――太仓州庄汝经――清流庄凉:思大――柏山通山庄知大――开化府西冈庄向大――高安庄炎:才迁――新城庄思迁――兴村庄元迁――宜黄庄湖:守操――安福庄守旺――东莞庄守诏――濮州庄泮:迁鼎――新喻庄延文――建德庄延科――开州庄旭:公仁――东源庄汝仁――双陂庄才仁――东陂庄才美――宜春庄谦:知琉――芜湖广济庄守琉――蕲春宁河口庄宗琉――蔡山庄宗昌――大兴庄渥:宗通――望江庄宗迁――鄂州庄宗圣――万载庄洽:希仁――新恩庄承仁――自城庄承亨――华容庄宜:彦纬――石原庄彦光――冈安庄彦均――礼宁庄泰:继仁――涤水庄继登――湖州庄继长――无为州庄绩:知通――黄陂庄守通――大湖庄守权――常熟庄诱:公大――常德武宁高安庄公全――镇海庄陬:思仁――清江新港彭邑庄彦仁――自兴庄彦德――孝感庄彦柯――高塘庄俊:汝大――新昌富顺庄才大――大冶庄光大――罗田庄时:汝先――安义石塘庄才先――新城乌石庄思先――平塘泽庄吉先――衡州江山庄贻:才悦――双田枫林庄思悦――神陂庄思正――兴村庄思九――昆山庄俎:公通――宿松庄汝通――赤山庄明通――南定庄辅:承先――太原庄延先――深坑庄继先――塘西庄恩先――东流平塘庄节:知先――德化株岭庄德先――铜陵庄觉先――泾县庄省:守悦――黄墉庄宗悦――虎溪庄起悦――贵池庄年:守大――悠宁修字庄宗大――分宁龙峰庄希大――玉山筠州庄希崇――江都庄希让――弋阳庄策:公琉――行塘庄公良――博罗庄象:彦大――佛图庄承大――牛洪庄继大――平乡庄丛:思升――南昌棉花庄及艾溪各团彦升――江东沙坊庄世升――辰溪庄元升――公象庄谂:承升――新桥庄延升――江夏庄延广――成都庄延陵――合肥庄文:知升――崇阳庄守升――武昌庄宗升――蒲圻庄荣:公悦――石解庄公实――会稽庄公明――光州庄位:宗令――叙州庄宗达――瓯宁庄宗和――侯官庄宗华――崇德庄宗先――湖口庄和:汝悦――牛公庄汝隆――石陂庄汝秀――余姚庄成:继悦――百顷庄继归――梧州庄继肃――嘉兴庄柏:希悦――黄梅庄希远――兰溪庄希作――西安庄晁:希宝――山阳庄希玉――海宁庄希亮――赣州庄光:继宣――彭泽桐乡庄继袭――顺庄继定――福源庄继全――上元庄云:继守――严州庄继祥――处州庄继表――东昌庄在:知十――宝坻庄知高――归德庄彰:知良――鄞县庄知用――金塘庄知柏――祥符庄岳:宗迁――建安马头庄常迁――上海庄悠迁――朝成庄兴迁――丽水庄岩:希真――铅山火田庄希寿,,漂阳庄希迁――赤湖庄希乾――宜兴庄邢:邦大――抚州松滋庄必大――琼山庄道大――建阳庄卿:宗才――龙安庄宗斗――当涂庄宗邱――莱阳庄逊:汝成――庐州舒城庄汝尚――慈溪庄汝心――怀宁庄汝良――河南庄庄:守先――瑞昌安乐庄时先――龙游庄蕴先――鄱阳三台庄大:知悦――广济原政庄知炜――归化庄知隆――徐州庄知宗――秀水庄齐:彦相――嘉定庄彦谦――德兴庄济:知宁――长沙庄知间――青州庄知翰――临青庄知致――长乐庄度:延爵――东坎庄延势――毫州庄延禹――双陂庄延谡――新义庄恕:才典――新化庄才英――泰州庄才达――海康庄才星――金溪庄才宿――潜山庄矫:希虞――曲江庄希前――平乐庄希品――江阴庄希博――平阳庄巨:彦郁――南安庄彦舜――蓬莱庄彦豪――汀州上杭庄辉:汝凤――忠州庄汝优――保昌庄汝德――兰湾庄俨:显先――邵武庄舜先――无锡庄论先――青阳庄渐:继道――玉山庄继忱――丹阳庄继平――全增庄权:思德――海盐庄思俸――宣城庄思美――德清庄思忠――宁都庄校:思献――正和庄思召――咸宁庄思元――仪微庄思一――麻城庄积:延甫――贵溪庄延禄――崇明庄延英――兴化庄延瞻――江浦庄诰:延兴――乐昌庄延盛――建宁庄延瑞――镇山庄延琏――长汀庄诏:守昌――将乐庄守晋――***庄守宗――永嘉庄功:国迁――东沅庄大迁――宝应庄安迁――隆安庄仁:延又――永新庄延寿――广昌庄延万――新会庄延祚――崇安庄全:宗芳――湖乡庄宗兢――汀州庄宗元――金华庄综:延溆――古田庄延铨――龙门庄公德――通山庄宗义――与兄公德同迁,大分庄前已有个别迁出者~另见谱系。

湖北省天门市(古称竟陵县)东乡(干一镇附近)江州义门陈氏宗谱2013年三修下卷编排内容文谱内容

湖北省天门市(古称竟陵县)东乡(干一镇附近)江州义门陈氏宗谱2013年三修下卷编排内容文谱内容

湖北省天门市(古称竟陵县)东乡(干一镇附近)江州义门陈氏宗谱2013年三修下卷编排内容文谱内容目录先祖遗像①守仁公②承琉公③延兆公续谱总序 (7)凡例 (9)天门东乡陈氏源流叙 (11)第一章弘祖捐赠迪彰第一节迪彰名录 (23)第二节迪彰照 (25)第三节陈氏祠堂规划图 (52)第二章谱序第一节本届谱序 (53)(一)治华谱序 (53)(二)国成谱序 (55)(三)芳清谱序 (56)第二节历届谱序 (57)一、利盛谱序 (57)二、宾忠谱序 (58)三、敦文谱序 (61)四、济生心源谱序 (60)五、唐代谱序(受姓源流考) (62)六、匡山谱序(伯宣) (67)七、王守仁谱序 (70)八、良观谱序 (72)九、桂辛谱序 (72)十、正邦谱序 (73)十一、召公谱序 (74)第三章祠堂记一、贞武清公祠堂记 (75)二、沔阳里仁口支祠记 (76)三、清公支词记 (77)四、德公祠堂记 (78)五、五服图 (79)第四章名著第一节帝王遗墨 (92)第二节将相名仕遗墨 (94)第三节历代宗祖赞词 (101)第四节艺文荟萃 (117)第五节本届赞词 (125)一、祖德流芳渊源流长 (125)二、义门颂 (125)三、献族联一副 (126)四、赞美德 (126)五、赞国谱 (126)第五章旌表第一节陈氏宗谱联谊委员会 (135) 第二节历届续谱题名录 (137)一、利盛为督修 (137)二、心源公为督修 (138)第六章科名一、本届新增科名、宦绩录 (139)二、续义门科名宦绩录 (153)三、科名叙 (157)第七章节孝一、守仁公支 (171)二、延兆公支 (173)三、希颖公支 (174)第八章寿考一、守仁公支 (183)二、延兆公支 (183)三、希颖公支 (183)四、朝撰公支 (185)第九章祖茔一、守仁公支 (186)二、延兆公支 (186)三、希颖公支 (187)四、朝撰公支 (187)第十章宗派一、统一新派记 (189)二、统一新派 (190)三、新旧派对照表 (191)四、各支原用派 (192)第十一章后记后记 (193)第十二章世系图表第一节分庄祖守仁公支系 (199)一、世贞公,京二公支 (199)二、世贞公,京三公支 (209)三、世贞公,京仕公支泽溪公支 (219)四、世贞公,京仕公清溪公支 (222)五、世贞公,京仕公溁溪公支 (252)第二节守仁公世武公律和公支 (267)一、律和公宗派——宾派住西湾 (277)二、律和公宗派——宾派住小湾 (296)三、律和公支宗派——宾派住界牌 (300)四、律和公守寿公支住西湾 (304)五、律和公守寿公支住小湾 (330)六、律和公守坚公支住界牌 (339)七、律政公住彭家窝,住吴湖岭肖美沟良派——宾派 (345)八、律政公住彭家窝(朝门)鸿派——绪派 (359)九、律政公住肖美沟 (365)十、律政公住朝门双剅口 (366)十一、律政公住芦林湾 (369)十二、律刚善政公住朝门良派——宾派 (371)十三、律刚公善政公住陈后湾鸿派——迪派 (389) 十四、律刚公陈后湾住朝门 (390)第三节 (410)一、世清公文鉴钊公支 (410)二、世清公钊公,太栋公支住陈家湾 (430)三、世清公,钊公太邦公支 (443)四、世清公,钊公太椿公支住庙湾 (450)五、世清公,钊公太虎公支 (461)六、世清公,铭公支 (473)七、世清公,铭公支敦派——新派 (491)八、世清公,銮公支 (511)九、世清公,铎公支 (518)十、世清公,铎公支正派——敦派 (523)第四节承琉公希贤公支 (553)第五节分庄祖延兆公,德公支系 (572)一、德公宗器公支 (576)二、德公宗传公支 (578)三、德公宗鲁公支 (583)四、德公宗儒公支 (584)五、德公宗裔公支 (586)六、宗器公为霖公支,永派——宾派 (587)七、宗器公一才公支,永派——宾派 (588)八、宗传公国榜公支,永派——宾派 (590)九、宗传公国荣公支,永派——宾派 (593)十、宗传公国业公支,永派——宾派 (598)十一、宗传公楚玉公支,永派——宾派 (602)十二、宗传公美玉公支,永派——宾派 (603)十三、宗传公世宽公支,永派——宾派 (604)十四、宗传公鸣玉公支,永派——宾派 (605)十五、宗鲁公支系 (611)十六、宗儒公支,永派——宾派 (612)十七、宗裔公支,永派——宾派 (615)十八、宗器公为霖公支,宾派——绪派 (619)宗器公为霖公支永光新派——迪派 (621)十九、国玺公支,利派——绪派 (625)二十、国阶公支,宾派——绪派 (627)二十一、国怀公支,宾派——绪派 (628)二十二、宗传公,国榜公支,鸿派——绪派 (630)二十三、宗传公,国荣公支,鸿派——绪派 (637)二十四、宗传公,国业公支,鸿派——绪派 (648)二十五、宗传公楚玉美玉公支,鸿派——绪派 (653)二十六、宗传公,世宽公支,住洪湖新滩口 (655)二十七、宗传公鸣玉公支,鸿派——绪派 (657)二十八、宗鲁公支,鸿派——绪派 (665)二十九、宗儒公支,鸿派——绪派 (666)三十、宗裔公支,鸿派——绪派 (673)三十一、宗裔公支,湖南,鸿派——绪派 (674)三十二、宗传公国桓公,湖南,鸿派——绪派 (681)三十三、宗裔公国贵公支,鸿派——绪派 (682)三十四、宗裔公之升公支,住土地巷 (685)续谱总序族有谱,如同国有史,江州义门陈氏的历史,历代老谱记载清晰、完整,分庄后,各支携带一套,后因时代的变更,年深月久,义门谱牒保存无几,许多义门子孙世系失考,陈姓子孙各住一方,虽以义相继,但不能来往无间,各支陈姓自编宗谱,独自创立宗派,原本出自一家,却宗派各异,相见时,前晚不明,不好称呼,民国时期,各支续修的宗谱,历经战乱,水患,虫蛀,鼠咬,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时,谱牒被抄查焚毁,所剩遗本寥寥无几,宗谱面临断绝的危险。

义门陈家长世系

义门陈家长世系

义门陈家长世系义门陈家长世系次序姓名支系源流一青旺—机—感—蓝—青(旺公支系一家之家长)二伉旺—机—感—蓝—青—伉(旺公支系一家之家长)三崇兼—京—褒—灌—镶—阔—崇(从此以后为合族家长)四让兼—京—褒—灌—镶—阔—崇——让五衮兼—京—褒—灌—镶—阔—崇——衮六昉兼—京—褒—灌—镶—阔—崇——衮—昉七鸿兼—京—褒—灌—镶—阔—崇——衮—曜—鸿八逵兼—京—褒—灌—镶—阔—崇——衮—良—逵九競兼—京—褒—灌—镶—阔—崇——衮—良—競十肱旺—机—感—蓝—青—伟—善——绣—白—肱十一袭兼—京—褒—灌—镶—阔—崇——衮—税—袭十二旭旺—机—感—蓝—青—俛—德——冰—镐—旭十三蕴旺—机—感—蓝—青—伟—奇——逵—俦—蕴十四泰旺—机—感—蓝—青—伸—克思—顺—玘—泰十四郎世系名称姓名十四郎源流思成郎昊兼—京—褒—灌—镶—阔—崇——衮—旸—恭—宗俞—进—思澄彦成郎昇兼—京—褒—灌—镶—阔—玫——绍—佗—枋—彦成宗成郎晟旺—机—感—蓝—青—伉—沂——经—直—才—宗成友成郎昺待查希成郎景兼—京—褒—灌—镶—阔—勋——密—屺—用—希成延成郎暠兼—京—褒—灌—镶—阔—玫——绍—佗—枋—延成智成郎冕兼—京—褒—灌—镶—阔—崇——衮—良—霖—知成承成郎晃旺—机—感—蓝—青—伉—沂——韶—渤—梓—承成守成郎暹旺—机—感—蓝—青—伉—沂——绍—渤—梓—守成公成郎旻兼—京—褒—灌—镶—阔—勋——密—屺—用—公成通成郎晨待查汝成郎显旺—机—感—蓝—青—伸—克思—颛—瓒—逊—汝成才成朗鼎兼—京—褒—灌—镶—阔—玫——绍—佗—枋—才成继成郎昆兼—京—褒—灌—镶—阔—崇——衮—曜—鸿—继成兼—京—褒—灌—镶—阔—玫——绍—倬—叶—学成兼—京—褒—灌—镶—阔—玫——绍—倬—叶—典成说明:果石庄老谱上列有上面十四郎,但谱上找不齐十四人。

请宗亲核对一下,家长源流与十四朗源流有哪些错误?。

义门陈氏家族家训变迁亲历

义门陈氏家族家训变迁亲历

义门陈氏家族家训变迁亲历笔者为陈氏后人,但对自己家族之事,了解得并不彻底,问进入古稀之年的父亲,他说解放前后,陈氏家族是有家谱,且有家祠的,但一场“破四旧”运动,家谱葬身火海,家祠在叮叮咚咚“砸”声一片里变成了废墟,紧接着变成了某个人家的猪圈石或某个路边的垫脚石……难觅踪迹。

今天笔者写下的这篇文章,是笔者根据几位文史前辈、父亲的简单介绍以及笔者亲历和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所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家之言。

洪雅陈氏家族洪雅县的陈氏家族从迁徙居住的时间,可以分成两支:一支为唐朝以前迁徙而来,另一支元末明初迁徙而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洪雅陈氏最早的一支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唐朝。

据《洪雅县志》(1997版)记载:悟达,原名知玄,字后觉,俗姓陈,中保镇人。

生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曾祖陈图南,曾任梓州射洪县令;父亲陈邈,屡试不第,母魏氏。

1983年4月15日《洪雅史志》(第二期)第二版刊登的新都人冯修齐撰写的《宝光寺鼻祖——悟达》记载:悟达为宝光寺的开山鼻祖,国师称号为唐僖宗李儇所赐。

而根据陈氏家族全国网的资料得知,唐僖宗李儇曾于公元832年,御笔亲赠江右陈氏的祖先陈旺“义门陈氏”匾额。

也就是说,洪雅最早的陈氏家族早于唐僖宗时代,居住地主要为青衣江以北一带,主要代表人物为悟达。

洪雅县境内的另外一支陈氏家族,按照《洪雅县志》(1997版)人口部分的记述和《陈氏家谱》记载,应是在元末明初从湖广、江西迁徙而来,义门陈氏之后,最早居住在洪雅县城西,后逐渐壮大分支居住于青衣江之南,青衣江支流附近山、沟、坝区域,因此,在洪雅境内,有“陈山”“陈坝”“陈沟”,“陈山”又分“大陈山”“小陈山”等等。

到明朝嘉靖年间,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势力。

但因义门陈氏家族家规,这支陈姓族人对内严于律己、勤俭持家、艰苦朴素,对外和睦相处、亲民爱民,很受人们的尊重,因而,明成化十八年,洪雅从夹江县划出,重新独立设县后,县域划分为六个乡,其中一个叫义和乡,在明朝时期,有两个代表性人物,一个是嘉靖文科进士陈惟直,另一个是御医陈梗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门陈氏宣汉支谱》编委成员:名誉主编:陈小林主编:陈启德副主编:陈善勇编委成员:(按伦辈为序)陈必成(善)陈南川(启)陈启明陈启贵陈传辉陈传贵凡例一、《义门陈氏宣汉支谱》是以同治十年版《陈氏族谱》为基础,收编陈氏入川宣汉,以支派为经纬,略古详今,无嗣者不再记叙。

二、采用规范字及标点,除复印件外,不用繁体字、异体字、生僻字,便于认读。

三、排版,从积字辈顶格,以下各辈做次低格,以显伦序,以便于查找,若有重要事由且文字较多者,方可顶格。

四、陈氏子女只要是陈姓均记入族谱。

按姓名字,何人子、妻、子、女进行记叙。

按排行从大到小,已成人婚配的再提行再叙,女成人婚配的适何人并作一定的简述。

五、姓名、单名,即写陈又写名,三字名,只写名,不写姓,有字的一并示明,没按字辈取名的用括号注明伦辈,以示昭穆不乱。

六、全书以陈姓入谱,坚持生不立传,只作简介或表介,简述生平。

七、老谱中传记人物的功德,作写摘录。

以供后世子孙知晓、传承。

八、由于人口流动频繁,对一时无法获到相关信息,没录入族谱者,只能深表歉意。

名人、伟人说家谱选录族有谱牒,则人知其所出,知其所出则尊其祖,尊其祖则知受其身,修身慎行,自不容不谨矣,非从以昭姓氏,叙昭穆,则新疏,辨异同而已矣!——(北宋)欧阳修家有谱犹国之有史,史以记事实,谱以记昭穆,昭穆能明,则字派无得而混战。

木必有根,根固而叶茂,水必有源,源深而流远,物固有之,人亦类然。

泊有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孙之者,可不思其源乎!然欲翔远而导之,非修谱不为功。

——(南北)文天祥民族主义这个东西,是家族纪念祖宗之工具。

传记之文献,换言之则族之谱,亦则为吾族国发达谋生存之宝贝也,希吾辈由家族宗族观念,发扬光大之,而至国族也。

族谱记述中华民族由宗族团结扩大到民族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利用。

——孙中山我们共产党员人是唯物主义者,不信鬼神,但生我者父母还是要讲的。

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毛泽东联系祖宗与自身,已身与子孙,并进一步扩大到联系祖宗与族人的最佳手段,就是撰修族谱——中国族谱研究所教授罗香林修谱是为了尊祖敬宗,诏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其木有木,水有源也。

既懂和宗睦族,又懂尊老爱幼;既懂先祖艰难创业,又爱现代幸福家园。

这是家之有谱,必不可少。

——上海社科院钱杭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俸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的历史图籍,它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搞自2001年2月7日文化部办公室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谱序族之有谱,犹国这有史,方之有志也。

族谱之功,在于睦宗族,敦人伦,家齐、国治、天下平。

华夏子孙无论居住何处,漂泊何方,编入族谱,列入宗门,祭祀先祖,托列祖列宗之福荫,均乃平生之夙愿。

而今人口流动频繁,因工作、学习、婚姻等原因,远离家乡,散居全国甚至全球各地,家族凝聚力日见松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此趋势更加明显,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亲情将永远是人类感情表达重要方式之一。

族谱的修编,便成为复杂社会中增强家族人员对本族的认同感,维系家族亲情,方便家族成员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历来重视偏纂族谱,谱牒学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族谱和地方志一样,已成为社会史、文化史、移民史等重要资料来源,作为相对独立而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在漫漫历史长河里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凝聚力。

十九世纪以来,民族意识在世界范围不断增强,各国政府均以维护本民族利益为最高目标,由此可见,通过族谱寻根溯源,海外侨胞,港奥台同胞,回归祖国,激发爱国热忱,造福桑梓,作用甚大,所以后代修谱事业,长盛不衰。

陈氏宗族,源远流长,自秦汉以来,世代繁衍,人才辈出。

当代伟人名流更是层出不穷,不可胜数。

家族得山水之钟录,人文蔚起,开拓创业,昌荣兴旺,其辉煌历史,应记入族史,传之万代以启迪后世子孙,永远发扬。

今逢盛世,政通人和,我们炎黄的后裔,应齐心合力,开拓创新,遵纪守法,鞭笞那些判国、数典忘祖、违法乱纪之人,努力学习,讲正气、讲道德、讲辈分,重伦理,尊长爱幼,以公民道德规范,提高我们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美好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时俱进,做出贡献。

现经陈氏族谱编纂委的各位族人,爬山涉水,甘作奉献,历经三载艰辛,将中断数百年之族史得以绵延,让祖先含笑九泉,令族人欢欣鼓舞。

编委名誉主编陈小林公元二○一一年六月陈氏源流略述吾族陈氏,虞舜之后也。

周武王(公元前11世纪)灭商后,欲追封前代圣人之后裔,寻得舜之后妫满,则划地河南开封颖川为陈州,封妫满为陈候,且将长女太姬下嫁之,奉守舜之宗祀。

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实为陈氏始祖),其后代便姓陈氏。

陈氏宗族,历史悠久,世代繁衍,人口众多,是全国第五大姓,约占汉族的4.53%。

历代以来,文臣武将,名人大儒,真是不可胜举,就收入《辞海》者,竟有二百三十余人,收入《中国人民大辞典》者,就更多了。

真可谓根深而叶茂,源远而流长矣!但历经久远,改朝换代,又屡经从颖川至齐(山东、河北)、楚(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四川、陕西的迁徙,复遭兵燹,分支发派愈来愈多,而今人口流动频繁……凡此种种,自叹无才,不能详加细说,愧矣,愧矣!然则吾福建——江西——大竹——宣汉一脉,肇自宋朝宦裔陈君用——陈长者——陈安——得义——必宗,均居福建莆田(详见世系图),必宗祖由举人挑选,奉旨特教谕涖,任江西赣州安远县正堂治儒,生三子:耳孜、义孜、浩孜。

义孜迁居广东兴宁罗浮司立基,浩孜迁居广东南雄乌迳立基,唯我祖耳孜仍居安远县下园立基,并议定了我们现在用的字派(辈)。

这一时期使有几个不同的字派。

志、元、王、招大、清、胜、陈此八代宗祖,都在江西赣州立基,历经了元、明、清三朝,历时近三百年。

至康熙二十八(1689)年,因四川“人无十之一,地荒十之九”,兴官(稔之子)、兴茂(利之子)奉诏来川所属达州大竹,兴官祖迁长乐乡,兴茂祖迁花板桥贾如坝与同祖数辈为邻而居,也有迁邻水的。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名曰“湖广填川”,从康熙十年(1660)起至乾隆十五(1750)年才接近尾声。

由于人口繁衍,后又有迁宣汉、开县、广安等地的,也有迁陕西紫阳,定远县的。

禄邦公字燕山,兴官祖之子,乾隆初年,又从大竹长乐乡迁东邑(宣汉)前河德安里(天台乡境内)扬泗殿桑树坝,后又买下五宝场下罗坝田产,建房修堂。

故燕山祖一脉,主要分居天台、五宝,后积善两辈也有迁万源、开县及本县丰城、樊哙、大成等地的。

燕山祖还将稔祖之灵柩自从江西移葬附郭沙滩坝,便于春(清明)秋(月半)祭扫,报本追远,尊祖敬宗。

岂不感人乎?凤邦公字攀龙,兴茂祖次子,从大竹花板桥始迁太平,继迁陕西定远县,后又迁宣汉樊哙毛须坝,积善字派的,有迁东乡镇,也有居重庆市的。

吾陈氏一脉,从大竹至宣汉迄今,历时近三百年了,无不感祖先之功,怀祖先之义矣!从邦字辈起至今有十二辈人,修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发扬千年义门陈之祖训:以忠厚、耕读为本,以勤俭、礼仪传家,以和睦忍让为箴规,得山水之钟灵,托列祖列宗之福荫,而今逢时代之春风,用心血和智慧,建设了家乡,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文蔚起,国泰民安,其灿烂历史应记入族史,传之万代,发扬光大。

值兹族谱完稿付梓,谨述大略,以誌祖宗之木本水源,望后世子孙永垂不忘。

禄邦祖墓牌照义门陈氏,宣汉始祖禄邦字燕山,兴官祖之三子,墓于宣汉县五宝镇罗坝村雷家湾,以供后世瞻仰。

“大义门陈”的来历“百犬同牢”、“十世同堂”的美谈,一直是族人的骄傲,并以此来勉励大家要和睦相处。

相传唐宋年间,江洲陈氏一门十世不分家,百条狗同养在一个圈的奇闻,很快就传开了。

皇帝得知后,当然不信,便命太监前去考察。

太监十分聪明,想人可以作假,狗是不能假装的,于是买了100个包子,到了陈氏家门,养狗之处,便将这一百个包子扔到狗槽里。

只见这百条狗,不管是大狗小狗还是公狗母狗,每一条狗都只衔了一个包子,走到一边坐着并不吃,突见有一条狗衔了两个包子走了。

太监便追踪而去,来到一窗下,看见那狗给了一条老瞎子狗一个包子,瞎子狗吃起来,其他狗才吃了。

太监回宫将考察所见如实秉告了皇上。

皇上听后叹曰:“狗且如此、何况人乎!”便传旨封陈氏为“大义门陈”,且拨银数两,旌表建牌,世代传扬。

按字派取名好处多所谓姓名即名字,就是一个字或几个字,与姓合一起,区别于他人的,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称谓符号,是个人专有标示,受法律保护,将伴人终生。

古人取名很讲究:有姓有名(含字辈)有字、还有户名,死后有谥号。

以往取名可谓五花八门:为了时髦,取单名,至使同名甚多,还有与自己祖辈的名字雷同;有以父母籍贯取名的;有以出生地、时间、季节取名的;有以时代特征取名的,如文革、灭资、反修;有带外国色彩的,如什么夫、莎、郎;有就以父母姓合在一起为名的……如此种种。

现代人取名多以字音谐美,书写形体美,字义优美,还有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寄托的。

大凡人与人交往,首先问及“贵姓”,如是同姓,便称“家门”,再谈及辈分,这样彼此交往更亲切,也便于称呼。

由此可见,按字辈取名的优越性了。

一是继承了祖先的传统文化遗产,排行字派(辈)是五言诗句,表达了祖先对处事为人的要求,对美好生活的渴往,对民族复兴,国家强烈的愿望,通俗、典雅,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被人接受,便于记忆、传承,要求后代子孙按谱垂后,依辈取名,世代相传,永遵勿替,如若不然,数年之后,长幼莫辨,辛疏难分矣!二是按字辈取名,扩大了用字量,减少因同名共姓给社会交往带来的误会和麻烦;三是按字辈取名,有利于发扬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尊亲叙伦,就不会出现把叔爷叫老兄,把姑妈喊大姐的笑话了;四是按字辈取名,从而避免了近亲通婚,有利于达到民族强壮,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的目的;五是按字辈取名,符合现代信息学的编码原理。

可见祖先的先见之明,及按字辈取名的科学性,实用性。

岂不美哉!何乐而不为矣!族规十戒篇一戒争讼;二戒奢侈;三戒淫逸;四戒赌博;五戒酗酒六戒忿恨;七戒讥议;八戒游荡;九戒欺诈;十戒贪谋十劝篇一劝报本追远;二劝笃宗睦族;三劝敦伦崇善;四劝安分乐业;五劝讲学培文六劝整规范家;七劝辅孤恤贫;八劝敬君完粮;九劝慎交择邻;十劝法律训后字教六训一训孝敬父母;二训尊敬长上;三训和睦乡里;四训教训子孙;五训各安生理;六训毋作非为。

家教十六条一、敦孝弟以重人伦;二、笃宗族以昭雍穆;三、和乡党以息争讼四、重农桑以足衣食;五、尚节俭以惜财用;六、隆学校以端士学七、黜异端以崇正学;八、讲法律以警愚顽;九、明礼让以厚风俗十、务本业以定民志;十一、训子孙以禁非为;十二、息诬告以全善良十三、戒匿逃以免株连;十四、完钱粮以损催科;十五、联保甲以饵盗贼十六、解仇忿以重身命注:摘选自《陈氏族谱》25-33页相劝——陈启德人生世间,忠孝当然,为国尽命,孝悌尽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