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复台后对台湾开发作出的贡献

合集下载

浅谈施琅的历史功绩

浅谈施琅的历史功绩

浅谈施琅的历史功绩作者:陈进东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年第21期摘要:施琅,福建晋江衙口镇人。

17岁投入郑芝龙军中,任千夫长,后归入郑成功麾下,屡立奇功,为郑成功开创金门、厦门抗清基地做出了卓越贡献。

归附满清后,他积极整饬海防,发展海上防御力量,并率军平定台湾,使我国宝岛台湾纳入祖国的版图。

战后,力谏康熙皇帝留住台湾,使台湾成为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

施琅和郑成功这两位叱咤一时的英雄,尽管因性格和各种原因而反目,但二人顺应历史潮流,客观上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能不说是功莫大焉。

关键词:施琅;郑成功;台湾;“绩光铜柱”坊1 献计取厦门施琅,明天启元年(1621)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县衙口村的一户没落的富户家中。

父亲施大宣生有三子:长子施肇科,早年夭亡;次子施琅;三子施显。

施琅与弟施显感情甚笃。

施琅幼入乡里私塾就读,兼习“战阵击刺诸技”和兵法。

据《涵芬楼古今文钞》所载:“稍长,识度湛厚,膂力绝人。

见明季所在多窃发,遂学万人敌,精研五花阵法。

以居滨海,尤善于水师,海洋中风云气候,讲之甚悉。

”崇祯十年(1637),17岁的施琅加入到了郑芝龙的军中,任千夫长。

施琅在自己的《决计进剿疏》中也谈到:“然臣生长滨海,总角从戎,风波险阻,素所履历。

”元杂剧《庞涓夜走马陵道》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学有所成的施琅自然想凭着自身的本领博一个好的前程。

施琅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大明王朝江河日下、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

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幸的。

或许对于施琅来说,这是历史赋予他的机会。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承继明朝的南京弘光政权擢升施琅为副总兵。

施德馨在《襄壮公传》写道:“崇祯甲申,明祚覆于闯贼。

旋值兴朝鼎革,弘光建号江之南。

以公将略素著,由参戎晋副总兵。

”尽管弘光政权仅仅维持了一年时间,但在接下来的明隆武政权中施琅又被擢升为左先锋。

虽然大明王朝的局面是一天不如一天,可此时的施琅似乎前程越来越光明。

概括康熙帝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概括康熙帝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概括康熙帝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康熙帝收复台湾后,实施了以下治理措施:
一是加强对台湾的统治。

康熙帝改建台湾都护府,设置都护、长老、知府等官职,以加强官僚统治。

通过制订政策,增加官府收入,增添台湾深厚的中央统治基础。

二是促进民生发展。

康熙帝派遣专家考察台湾,发现该地缺乏充足的粮食,社会秩序失调,因此发布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引入新的耕作模式,改善水利,缓解经济负担,改善居民的生活,加强治安管理,从而促进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三是加强文化交流。

康熙帝实施“汇报解放”政策,鼓励大量华侨从日本和东南亚回流台湾,扩大了台湾文化范围,促进了两岸文化交流。

同时,编制《台湾府志》,记录台湾各种资料,极大地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发展。

此外,康熙帝还进行了解放政策,释放奴隶,改善民生状况,拉近了台湾民众和官府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推动台湾的发展。

总之,康熙帝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有助于加强台湾的统治,促进台湾的经济发展,改善台湾居民的生活状况,加强文化交流,从而使台湾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

从施琅收复台湾看其使命担当

从施琅收复台湾看其使命担当

108TAISHENG《襄壮公传》中说,施琅出生的前夜“母太夫人洪有神授宝光之梦,觉而异之,遂生公”。

但这多为后人比附,殊不可信。

他的前半生虽然也崭露才华,但可圈可点之处并不甚多,其之所以能够名留史书,主要还是从他降清开始。

施琅一生中最值得历史记忆的是他力主平台,并最终带兵实现了这一愿望,让台湾重归于中国的版图之下。

施琅与郑氏家族的恩怨情仇明朝崇祯十年(1637),17岁的施琅和弟弟施显因生活所迫入海为盗,加入了接受明朝招抚的郑芝龙军队,也就是郑成功父亲的部队,迈出了他终生戎马生涯的第一步,也因之开始了与郑氏一脉纠缠不清的恩怨。

少年时代的施琅学书不成,所以去学剑。

跟从他的老师学习兵法,各种兵法没有不精通的,并且智勇双全。

综观施琅一生行事,无不透露出自信的性格。

施琅17岁便从军,为明将总兵郑芝龙的部将。

每到作战的时候身先士卒,屡立战功,很快以其超乎寻常的神力当上了千夫长。

施琅勇猛善战,忠心耿耿,得到了郑芝龙的赏识,因其强壮而机敏成为郑芝龙的贴身侍卫。

他跟随郑芝龙转战疆场,屡建战功,成为一位智勇双全、功勋卓著的良将。

后来施琅跟随郑芝龙剿灭泉州山贼有功,明朝特别封他为游击将军。

清朝顺治三年(1646),清军南下至福建,南明王朝被清军打垮。

清朝大学士洪承畴为泉州南安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苦谏,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朝投降。

郑成功3次哭谏无效,怎奈郑芝龙去意已决。

郑成功无奈地说:“如果父亲一去不回,孩儿将来自当为父报仇。

”郑成功只好带着部分士兵出走金门。

郑芝龙满以为能像降将洪承畴、吴三桂那样,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

不曾想,清军征闽主帅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

郑芝龙在前往清营投降时,为防不测,挑选500壮士随从。

施琅作为郑芝龙的心腹大将,亦在随行人员之列。

郑芝龙被拘后,施琅与500名随行者被清军强制分配到各军营,随清军南下镇压广东方面的抗清力量。

郑成功和施琅对收复台湾的贡献

郑成功和施琅对收复台湾的贡献

郑成功和施琅对收复台湾的贡献作者:林敏来源:《兰台内外》2019年第08期摘要:郑成功在明末清初之际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坚持抗清,后于1661年驱逐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收复了台湾。

而施琅从郑成功的朋友反目成为对抗者,并在郑成功收复台湾22年后,使台湾统一于祖国。

二人对收复台湾有着一脉相承的贡献。

关键词:郑成功;施琅;收复台湾;贡献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

南明的隆武皇帝赐给他朱姓,改名成功,被称朱成功、赐姓、国姓爷等。

明末清初坚持抗清活动,并于1661年驱逐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收复了台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施琅,福建晋江人,字尊候,号琢公。

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

后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郑成功很器重他,军务大事多与他谘商,曾是郑成功的一名得力将领。

后与郑成功失和再次投靠清廷,被清廷任为同安副将,后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委其“独任专征”,统一台湾。

他对台湾统一于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郑成功与施琅的关系郑成功与施琅关系,《靖海纪事》记载:“礼遇初甚渥,凡军事必咨商。

”杨英的《从征实录》是这样描述的,“琅于成功诸将中年最少,风宇魁梧,于楼楷、旗帜、伍阵相离之法,皆启用之。

”施琅本人曾说过与郑成功的关系,“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

琅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

”可见,郑成功起先对施琅比较重用的,后来才失和的。

对于他们失和的原因,学术界说法不尽相同。

徐晓望认为二人所站的政治立场不同所致。

他认为郑成功是为明朝而战,施琅则已经成为清朝的将领,一直有亲清的政治倾向。

他们由于历史的关系与地缘关系而走到了一起,但其政治态度的分歧,决定了他们注定要分道扬镳。

施伟青认为郑成功与施琅恶交的原因有三:第一,施、郑对郑军战略方针有分歧;第二,施、郑对郑军扰民问题看法有分歧;第三,施琅性甚骄傲,成功势难容忍。

历史趣谈施琅大将军 收复台湾使大陆台湾重归统一

历史趣谈施琅大将军 收复台湾使大陆台湾重归统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施琅大将军收复台湾使大陆台湾重归统一
导语:施琅是我国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个人,他高龄一举收复了台湾,让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国的地图上,施琅在人才的使用上非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
施琅是我国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个人,他高龄一举收复了台湾,让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国的地图上,施琅在人才的使用上非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康熙皇帝对他非常的器重。

这是一个对着中国,对着历史,对着中国的历史年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不可磨灭的功劳的一个人。

“施琅大将军”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以清朝的皇帝康熙平定台湾的历史事件当做背景,详细的解释了施琅大将军一举成功的统一了台湾,收复台湾的过程。

《施琅大将军》这部剧以清朝的雄厚历史事实作为了真实的背景,讲述了爱国主义,和大量的爱国人民,爱国将领施琅,老当益壮的平定台湾的艰苦过程。

也侧面的表现出来,我们中国的人民。

大陆和台湾的人民,对着祖国统一,和平发展的强烈向往,还有不可磨灭的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

但是电视剧也有反对的声音,在《施琅大将军》这部剧中,有一些声音是,郑家是收复台湾的唯一的功臣,郑成功的账下能人比比皆是,但是却学习了西方建立了很多强大的海上军队,开启了中国人战胜了西方的新天地。

施琅对收复台湾当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最最主要的贡献都是郑家的,施琅虽然能够力排众议,确保满清不去放弃台湾,但是却全部归功于郑家。

电视剧和历史,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但是历史对于我们。

是茶余饭后的笑谈,也是静坐独处时的对照。

历史,只不过是一条河,我
生活常识分享。

施琅:清朝统一台湾的功臣

施琅:清朝统一台湾的功臣
后, 施琅没有急 于进 兵 , 而是在 澎湖
采 取 了安 抚措 施 ,以 实 际行 动展 示
三 日,施琅 率师抵 达 台湾 ,百姓壶 “
浆 。 继于路 ” 相 。
人 皆知。施琅在 向康 熙皇 帝建议进
取 台湾的奏疏 中即一再 声称,与 郑 氏“ 仇不共戴天” 明确表 示, , 牢记 杀
做 出 了明 确 而 具 体 的 保 证 。 八 月十
为 了争取 台湾的和 平统 一 , 使 郑 氏出降不 出现波折 ,在 攻克澎湖
的艰 巨任务。 同时 , 对施琅 来说 。 也
是考验他能否正确处理 家国关 系的
关键 时 刻 。
施 郑 二 氏之 深仇 大恨 ,可谓 世
且郑军 守将刘 国轩乘小船 逃回 台湾
维普资讯
甚至将施琅 比作伍子胥 ,称 :楚 国 “
“ 必报 父仇” 。在 国家利益 与家仇之
下令招抚 澎湖居 民 , 严令秋 毫不犯 , 又出榜安 民, 宣布免 除三年徭役 , 希 望 当地 百姓各 安其事。 施 琅在 澎湖 的举措 十 分奏效 。
诚恳相邀 , 礼遇甚厚 , 施琅转 而加入
施 (6 1 6 7 , 良 12 —1 9 ) 字尊侯 , 号 琢公, 福建晋 江人 。 身材魁梧 , 有见
识, 性倜傥 。 明朝末年 , 四方骚动 , 天 下大乱。他认 为 , 这正是 “ 英雄 建业
顺 治 八年 (6 1 , 成功 下令 15 ) 郑 逮捕施琅及 其父施 大宣、 弟施 显 , 施
上为 国家 , 下为百姓 。 若郑氏能够真
心归顺 , 立即赦之 , 不使 台湾父老子
施 琅 授命 收复 台璃
鹫- 胡之 战 大 获 全 胜

郑成功和施琅对收复台湾的贡献

郑成功和施琅对收复台湾的贡献

文史天地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原名郑森,字明俨,号大木。

南明的隆武皇帝赐给他朱姓,改名成功,被称朱成功、赐姓、国姓爷等。

明末清初坚持抗清活动,并于1661年驱逐荷兰殖民者对台湾的统治,收复了台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施琅,福建晋江人,字尊候,号琢公。

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

后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郑成功很器重他,军务大事多与他谘商,曾是郑成功的一名得力将领。

后与郑成功失和再次投靠清廷,被清廷任为同安副将,后为福建水师提督,并委其“独任专征”,统一台湾。

他对台湾统一于祖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郑成功与施琅的关系郑成功与施琅关系,《靖海纪事》记载:“礼遇初甚渥, 凡军事必咨商。

”杨英的《从征实录》是这样描述的,“琅于成功诸将中年最少,风宇魁梧,于楼楷、旗帜、伍阵相离之法,皆启用之。

”施琅本人曾说过与郑成功的关系,“琅起卒伍,于赐姓有鱼水之欢,中间微嫌,酿成大戾。

琅于赐姓,剪为仇敌,情犹臣主;芦中穷士,义所不为!公义私恩,如是而已。

”可见,郑成功起先对施琅比较重用的,后来才失和的。

对于他们失和的原因,学术界说法不尽相同。

徐晓望认为二人所站的政治立场不同所致。

他认为郑成功是为明朝而战,施琅则已经成为清朝的将领,一直有亲清的政治倾向。

他们由于历史的关系与地缘关系而走到了一起,但其政治态度的分歧,决定了他们注定要分道扬镳。

施伟青认为郑成功与施琅恶交的原因有三:第一, 施、郑对郑军战略方针有分歧;第二,施、郑对郑军扰民问题看法有分歧;第三,施琅性甚骄傲,成功势难容忍。

寒冬认为:郑成功与施琅从朋友到敌人、从合作到对抗的变化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个人性格;二是双方所处的立场和利益。

笔者赞同寒冬的观点。

郑成功与施琅由于性格上的差异以及双方所处政治立场的不同,造成了二人最后分道扬镳,结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但二人对收复台湾方面却有着一脉相承的贡献。

二、郑成功对收复台湾的贡献1659年郑成功与张煌言联合北伐攻取南京失败后,曾任荷兰东印度公司通事的何斌(又称何廷斌)从台湾淘逃到厦门,向郑成功建言:“台湾沃野千里,实霸王之区。

历史趣谈:名臣施琅 收复台湾使大陆台湾重归统一

历史趣谈:名臣施琅 收复台湾使大陆台湾重归统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名臣施琅收复台湾使大陆台湾重归统一
导语:施琅是我国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个人,他高龄一举收复了台湾,让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国的地图上,施琅在人才的使用上非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
施琅是我国历史意义非常重大的一个人,他高龄一举收复了台湾,让台湾重新回到了中国的地图上,施琅在人才的使用上非常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康熙皇帝对他非常的器重。

这是一个对着中国,对着历史,对着中国的历史年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不可磨灭的功劳的一个人。

“施琅大将军”是2006年上映的一部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以清朝的皇帝康熙平定台湾的历史事件当做背景,详细的解释了施琅大将军一举成功的统一了台湾,收复台湾的过程。

《施琅大将军》这部剧以清朝的雄厚历史事实作为了真实的背景,讲述了爱国主义,和大量的爱国人民,爱国将领施琅,老当益壮的平定台湾的艰苦过程。

也侧面的表现出来,我们中国的人民。

大陆和台湾的人民,对着祖国统一,和平发展的强烈向往,还有不可磨灭的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

但是电视剧也有反对的声音,在《施琅大将军》这部剧中,有一些声音是,郑家是收复台湾的唯一的功臣,郑成功的账下能人比比皆是,但是却学习了西方建立了很多强大的海上军队,开启了中国人战胜了西方的新天地。

施琅对收复台湾当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最最主要的贡献都是郑家的,施琅虽然能够力排众议,确保满清不去放弃台湾,但是却全部归功于郑家。

电视剧和历史,总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但是历史对于我们。

是茶余饭后的笑谈,也是静坐独处时的对照。

历史,只不过是一条河,我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水师提督施琅为统一台湾起到了什么样作用?

历史趣谈水师提督施琅为统一台湾起到了什么样作用?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水师提督施琅为统一台湾起到了什么样作用?
导语: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对施琅的名字并不会陌生,他在康熙一朝得到重用,并为台湾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
看过康熙王朝的朋友对施琅的名字并不会陌生,他在康熙一朝得到重用,并为台湾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少年时代从师学剑,武艺超群。

清顺治三年(1646年),施琅与其弟施显投奔郑成功,由于才干超群,没过多久施琅就成为郑成功最为得力的将领。

施琅青年时个性极强,常常与脾性相同的郑成功发生冲突。

顺治八年(1651年),施琅因反对郑氏“舍水就陆”的战略方针和强征百姓粮饷的做法,与郑氏产生了尖锐的分歧。

次年四月,施琅捕杀了手下一名改投郑成功的清兵,郑成功便将施琅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投入牢中。

施琅被捕后不久逃脱,藏在副将苏茂家中,并请人从中调停。

但郑成功非但不接受调解,反而派人前去刺杀施琅。

行刺失败后,郑成功一怒之下竟将施大宣和施显杀了,将施琅逼上了投清之路。

降清之后,施琅被授为同安副将,迁总兵。

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1665年,封靖海将军对台动武,康熙帝起用施琅.
1664年,刚刚降清的施琅就曾建议率兵“进攻澎湖,直捣台湾”,使“四海归一,边民无患”。

几年后,他又上《边患宜靖疏》和《尽陈所见疏》,强调只有迅速讨平台湾才能使“民生得宁,边疆永安”。

“当乘其(指台湾郑氏政权)民心未固、军情尚虚”时,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

施琅的主张提出后,康熙帝马上调他到北京面陈收复台湾大计。

但生活常识分享。

论施琅在清统一台湾过程中的历史功绩

论施琅在清统一台湾过程中的历史功绩

作者: 郑以灵
出版物刊名: 史学集刊
页码: 16-20页
主题词: 台湾;施琅;郑成功;郑氏;政权;康熙帝;澎湖;荷兰殖民者;历史功绩;郑芝龙
摘要: <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平定了台湾,从而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这是台湾地方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施琅是平定台湾的关键性人物。

一、施琅平定台湾符合人民的利益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此后台湾郑氏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经营措施,对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郑氏四代(包括郑芝龙)开发台湾的功。

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贡献

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贡献

作者: 毛德传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47页
主题词: 台湾;历史贡献;施琅;郑成功;康熙帝;割据政权;神圣领土;福建;回归祖国;荷兰
摘要: <正> 清代杰出的军事政治家,太子太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1622—1696),于康熙二十二年 (公元1683年)开进台湾、使郑克塽地方割据政权回归祖国,从而实现了中国的真正统一。

施琅统一台湾是正义的进步的行动。

它实际上续承和发展了郑成功使台湾重返祖国版图的遗愿,正与郑成功光复台湾前后映辉。

郑成功在顺治十八年从荷兰侵略军手中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后企图以台湾为基地。

推。

从《台湾外记》看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

从《台湾外记》看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

从《台湾外记》看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
俞黎媛
【期刊名称】《福建文史》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台湾外记》为闽人江日异所著,作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

这部历史
小说着重描述了明清易代之际,郑氏以台湾为据点进行反清复明的斗争以及康熙帝派大军渡海收复台湾,将台湾收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记事起于明天启元年(1621),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后共63年。

江日异根据他父亲的口传声授,秉史记载,故作为一部历史小说,《台湾外记》史料的真实性是无可厚非的。

其中对颜思齐、郑芝龙在日本举事、称雄闽海,南明政权抗清失败,郑成功举师北征,驱逐侵占台湾63年之久的荷兰殖民者,康熙平定台湾,郑氏最后降清等历史事件的记载尤为集中、详细。

【总页数】6页(P16-21)
【作者】俞黎媛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95.8
【相关文献】
1.施琅对统一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贡献 [J], 彭云鹤
2.施琅统一台湾的历史贡献 [J], 毛德传
3.李光地与施琅──兼论李光地在统一台湾中的贡献 [J], 李宇思;施宣圆
4.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 [J], 王劲
5.简析施琅对清政府收取台湾、统一大业的贡献 [J], 季云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施琅对统一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贡献

施琅对统一台湾及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贡献

作者: 彭云鹤
出版物刊名: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34页
主题词: 统一台湾;经济发展;东南沿海;施琅;台湾问题;地区社会经济;荷兰殖民者;神圣领土;
郑成功;中国历史
摘要: <正> 去年,我们刚刚纪念过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神圣领土台湾的三百二十周年;今天又迎来了康熙重新统一台湾的三百周年纪念。

这是中国历史上两曲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壮丽凯歌。

当我们隆重纪念康熙这一不朽功烈之际,决不能也不应忘记,如实地评价当年曾亲自率兵入台的清军主将施琅在其中的积极作用,尤其他对促进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影响。

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施琅正是康熙主动进取并正确解决台湾问题这一基本方针的积极谋划者和忠实执行者。

论施琅在台湾问题上的高瞻远瞩——纪念清朝统一台湾320周年

论施琅在台湾问题上的高瞻远瞩——纪念清朝统一台湾320周年

论施琅在台湾问题上的高瞻远瞩——纪念清朝统一台湾320
周年
张杰
【期刊名称】《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1)002
【摘要】康熙帝对台湾以招抚为主,在施琅多次上疏请求下,终于决定武力平台;在台湾用兵上,姚启圣主张乘北风出师,施琅上疏取得专征权,用南风进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在台湾弃留上,施琅力斥李光地放弃台湾的荒谬意见,促使清政府设防台湾,巩固东南海疆,并为康乾盛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总页数】7页(P50-56)
【作者】张杰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历史系,辽宁,沈阳,1100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9.2
【相关文献】
1.施琅:清朝统一台湾的功臣 [J], 李世愉
2.施琅与台湾的收复--纪念施琅奉旨收复台湾320周年 [J], 张晓红
3.施琅与台湾的收复——纪念施琅奉旨收复台湾320周年 [J], 张晓红;;
4.坚持以和平统一为解决台湾问题上策——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J], 吴惠秋
5.纪念施琅将军弘扬民族精神——晋江隆重缅怀先人施琅暨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举办“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空前盛会 [J], 陈铭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琅复台后对台湾开发作出的贡献叶佐温09级中文系非师二班优秀闽南文化人才试点班学号090105253内容提要: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在率兵收复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后,朝廷曾就弃台或守台有过一番激烈争论。

施琅以一位政治家与军事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力排众议,成功说服康熙帝留下了台湾,并在经营与治理的相关问题上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决议,对日后台湾的开发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施琅保台治台贡献从现在看历史,我们知道台湾开发的历程很早就开始了,从最初的人迹罕至、瘴疠横行的蛮荒之地变成人烟广布,物产丰富的“天子南库”,并成为了我国东南海防的一道重要屏障。

这些都少不了祖辈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其中,施琅是不能不提的一位重要人物。

大多数人都知道他对收复台湾做出的重要贡献,却对其复台以后的事迹少有了解。

然而,他的卓越才能在日后治理台湾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如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所评价的:“施琅将军的历史功绩是非常卓越的。

施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主义将领。

”1一、力保留台说到施琅,最先想起的应该是他在康熙二十二年从东山出发,攻破澎湖,成功使台湾以郑克塽为首的郑氏集团投降的事迹。

收复台湾的重要意义在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然而在施琅成功地以和平方式收复台湾后,台湾问题并没有马上解决,反倒是清政府统治阶级内部进行了一场对台湾是弃或守的激烈争论。

当时进行这样一场争论并不是对施琅收复台湾功绩的否定,而是认为“台湾属海外地方,无甚关系”,且“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不必“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就连之前一直支持施琅的内阁大学士李光地也认为“台湾隔在大洋以外,声息皆不相通”,竟主张“空其地,任夷人居之”。

这些言论当然是缺乏远见的,是对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足够重视所得出的结1杨杰《纪念施琅:唤起两岸同胞300年前的回忆——专访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论。

这种言论,在对台湾有全面了解的施琅听来是不可接受,当然也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

在这种情况下,施琅上书了著名的《恭陈台湾弃留疏》,从台湾的地理位置指出其“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犀利地指出“台湾一地,虽属多岛,实关四省之要害”的高度国防战略意义。

又从历史出发,提出台湾“原为红毛住处,无时不在涎食”,倘若弃之,“亦必乘隙以图”,“重以夹板船只,精壮坚大”,“沿海诸省,断然晏然无虑”,进一步分析“如仅守澎湖,而弃台湾,则澎湖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界于台湾,远隔金厦,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是守台湾则所以固澎湖”,有力地驳斥了仅守澎湖弃台湾的主张,再次强调了台湾重要的战略地位。

最后施琅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台湾“野沃土膏,物产利薄,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

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实肥饶之区”。

岛内“一万之兵食”,完全可以“权行全给”,“无庸尽资内地之转输也”。

施琅在《恭陈台湾弃留疏》里从多方面有理有据地指出了台湾的重要性,并在日后多次强调,终于说服了康熙帝留下台湾。

自此,台湾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而这次成功保台也正是施琅日后治理台湾系列措施能够实现的重要前提。

二、设府减赋由于当时台湾正处于清政府与郑氏集团权力交接的时刻,管理制度的差异必然导致社会管理的不便,从而导致一些可能出现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在施琅收复台湾并成功保台的第二年(1684)便设立一府(台湾府)三县(台湾县、凤山县、诸罗县),设澎湖巡检,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镇总兵,隶属福建省。

这些举措使清政府与台湾的行政制度得到统一,也令台湾在政治层面与福建相结合,为台湾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个稳定的基础。

体制统一后,施琅的又一重大举措便是减轻赋税。

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体制,赋税收入都是维持政权运转的必要条件,一个合理的税率更是考验执政者的执政水平与智慧。

当时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是田赋和丁银。

而郑氏集团执政时期的台湾田赋又分两种,一种为官佃田园,由原先荷兰殖民者所占田地接收而来,以甲为面积单位,由官府提供耕牛、种子、农具等费用,所以又称“官田”,并按照等级进行收税——“上则田每甲征粟十八石,中则十六石五斗,下则十石二斗;上则园征粟如田之下则,中则园八石一斗,下则五石四斗。

另一种为文武官田,由郑氏宗党与文武官员及士庶有力者招佃耕垦而成,他们一面向佃户收取租谷,一面又向郑氏政权缴纳课赋,赋率为上则田每甲粟二石零四升,中则一石六斗二升,下则一石零八升。

”1至于丁银征收,郑氏集团则按照“不分主客,计口算丁,每丁征银六钱”2,这种无差别征收方式显然不是最好的。

此外,人们还负担着名目繁多的各种杂税,再碰上战争等特殊时期,人民无力负担重税,苦不堪言。

据一些国外资料记载“当时台湾经济十分困难,人心浮动,社会很不稳定。

‘因米粮缺乏,军民之间怨声不绝,在大约10日之间,几乎无米可买,以后亦极昂贵,贫民非混食番薯不能果腹,若无米粮从暹罗、马尼剌等处运来,则不免饿死矣。

’”3这些情况与郑氏时期的连年战事是分不开的,战争结束后,特别是经历了改朝换代的阵痛,政策若不加以改变,必定不能赢得民心,更不用说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了。

所以当有些人提出按照郑氏政权执政时期的“按额征取”政策时,施琅马上提出反对意见,并给康熙帝上书一封《攘地初辟疏》,指出人民赋税已经相当沉重,当日郑氏“称一国,自为一国之用度,因其人地取其饷赋,未免重科”4,再从“去岁奉旨荡平,伪藩、伪文武官员、丁卒与各省难民相率还籍,近有其半。

人去业荒,势所必有。

”5若不加改变按照郑氏时期的税收方案,人民“万或以繁重为苦,输将不前,保无酿成地方之祸阶乎?至时动兵,为费更甚,何惜减此一二万之钱粮哉?”6利害关系,一目了然。

1见《刘壮肃公奏议》2见《洋务运动》第六册2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3杨彦杰《从外国资料看施琅统一台湾》4见《攘地初辟疏》载于《台湾文献丛刊》5见《攘地初辟疏》载于《台湾文献丛刊》6见《攘地初辟疏》载于《台湾文献丛刊》康熙帝看完奏折,下旨再议,权衡利弊后最终决定重新制定赋税,其他一些杂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政策出台后,自然受到人民的欢迎,台湾的农业生产再一次得到了实质性的发展。

有这样一种结果,施琅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以一个卓越的政治家眼光,审时度势,适时适度地上书、提出有关台湾社会民生的正确方针,促进了台湾社会局势往正确的方向发展。

三、促进文教在台湾事务的处理上,施琅除了政治、经济方面有所建树,文化工作也没有忽视,在办书院、修寺庙两个方面他同样不遗余力,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儒家文化的传播。

我们知道,台湾的教育之风始于郑氏集团执政时期。

有着“台湾文化教育的奠基人”之称的陈永华在郑经执政期间就提出“建圣庙,立学校,以培育、拔擢人才”的建议,创建了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颁令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义学”。

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

并把教育和选拔人才相结合,把大陆的科举制度搬到了台湾。

这些功绩都是不可否定的,但是由于郑氏政权的存在时间较短,导致这些政策推行时间无法长久,成效并不显著。

当时民间私塾的数量也不成规模,可以说,台湾的文教之根刚刚发芽即暂停了营养的供给,供给的工作自然留给了后来人,而历史选择了施琅。

别看施琅出身行伍,却非一介武夫,幼年的私塾教育使他具备了儒将风范,他深刻懂得教育的重要性。

在统一台湾之初,为了发展台湾的教育事业,以“敦教化,育人才”,来巩固清朝政府对台湾的统治,施琅在台南府治西定坊兴办西定坊书院。

尽管书院的规模不大,规制也不算完备,实际上只能算是义学,但它是台湾兴办书院之滥觞,镇北坊书院,弥陀室书院,竹溪书院,东安坊书院等正是在它的影响之下创办的,之后这种私人兴办的学校形式便在台湾盛行起来,施琅这一开创之举为台湾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除了办书院,施琅还热衷修建寺庙。

施琅身处封建时代,有迷信观念是很正常的事情。

早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施琅就曾在霍拓倡议下,创建泉州睢阳庙,又名武安王庙,在今泉州市区新门街铺仔巷附近;康熙二十二年(1683),他又重建厦门南普陀寺;康熙二十三年(1684)则是应侄子施文起请求,重修安海龙山寺,并兴建山门,使之更为壮观;康熙三十年(1691)则重修泉州承天寺。

多次建庙,不怕耗费巨资,而且多为自己掏钱,其热心程度可见一斑。

收复台湾后,由于相信妈祖在缺水的东山宫口港征台出发地“涌泉济师”、“护航助战”,施琅不仅奏请皇帝将妈祖由天妃封为天后,还在台湾台南市中区永福路修建台南妈祖庙,又名大天后宫。

使之成为了台湾最早官建的妈祖庙,也是清代台湾唯一享受祭祀典礼的妈祖庙。

如今,该庙已经成为台湾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施琅贡献卓著。

妈祖庙的修建促进了民间信仰的发展,使妈祖文化在海峡两岸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在当时那种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文化环境里,其内在实质也使儒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为今天两岸交流提供了一个交汇点,这是很好的一面。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这是我们现在不能不客观给予肯定的。

今天,我们经常把郑成功和施琅收复台湾的事情进行对比,说他们前后所做的事情具有继承性和连贯性,在施琅的故乡福建省晋江市施琅纪念馆中,有一副对联写着:“平台千古,复台千古:郑氏一人,施氏一人。

”即可明白地说明这种关系,这也是得到大多数人公认的。

可在文化教育这个层面,我们往往忽视施琅的贡献,或者只是简单略过。

然而,在台湾郑氏政权投降,文化政策中断的情况下,施琅办书院修寺庙对台湾文教工作的贡献也是不小的。

今天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施琅在文教工作方面与陈永华也有一定的继承性和连贯性呢?以施琅在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这点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

施琅在收复台湾后所做出的努力可谓是多方面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种下了他播种的种子,都值得人们肯定与赞赏。

正如台湾学者施溪潭先生所说:“纵观琅于台湾之功绩,诚可与沈葆桢、刘铭传诸人媲美。

”1因此,我们对于施琅在复台后对台湾开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1施溪潭《明郑覆亡的关键人物——施琅》参考文献:1、杨杰《纪念施琅:唤起两岸同胞300年前的回忆——专访著名清史学家戴逸先生》载于《台声》2、见《刘壮肃公奏议》3、见《洋务运动》第六册24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4、杨彦杰《从外国资料看施琅统一台湾》5、见《攘地初辟疏》载于《台湾文献丛刊》6、何池《为台湾归清统一祖国做出卓越贡献的施琅》7、何池《台湾文化教育奠基人陈永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