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精品文档17页
2024版《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案
CHAPTER《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课程性质本课程将按照历史顺序,分阶段介绍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时期的文学现象、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
教学内容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阅读、写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和价值。
教学方法《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作家作品,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特点和成就。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使用及参考书目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主编)等。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原著和相关研究著作,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CHAPTER《诗经》概述风、雅、颂楚辞的产生与发展屈原与《离骚》《诗经》与楚辞01020304介绍《诗经》的编纂背景、收录诗歌种类、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诗经》中风、雅、颂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阐述楚辞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作家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重点讲解屈原的生平、《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先秦散文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诸子散文介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品。
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总结先秦散文在文学语言、篇章结构、论证方法等方面的艺术成就。
介绍两汉时期辞赋兴盛的原因、主要作家作品及其艺术特色。
辞赋的兴盛重点讲解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位辞赋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汉赋四大家介绍乐府机构的设立、乐府民歌的采集与整理情况。
乐府民歌的采集与整理分析乐府民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及其在语言、句式、押韵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
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
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
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
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
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
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元杂剧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
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情剧;曲状元;花间美人、水浒剧。
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元杂剧形成的原因。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
第三编元明清文学部分(10学时)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适用型)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课程学时:34学时(周2学时)课程编号:53831111课程学分:2学分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师范院校教育系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各阶段文学思潮的发生背景和时代影响,并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个文体领域去介绍重点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色,从而大致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体走向和取得的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学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与规律,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具备分析、鉴赏古代作家作品的初步能力。
打 * 号部分为自学内容,可不在课堂讲授。
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编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部分(14学时)第一章先秦文学总论(2学时)了解先秦文学的总体风貌;先秦的概念、先秦文学特征;了解神话的产生、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价值;中国古代主要神话及其特色与演变。
第二章《诗经》(2学时)《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三章史家之文、诸子之文(2学时)了解先秦史家之文的总体风貌、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先秦诸子之文的总体风貌、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楚辞与屈原(2学时)全面了解楚辞,屈原及其作品的内容和艺术,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第五章秦汉文学(2学时)一、秦汉文学总论;二、秦统一后的文学;三、汉代的论说散文和史传散文;四、汉代赋体文学;四、了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了解贾谊、晁错、刘向、扬雄、王充、王符、仲长统等人的代表作品和散文风格。
五、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第六章《史记》和《汉书》(2学时)一、《三国演义》内容和艺术特点;二、《红楼梦》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学(上)(2学时)一、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总体风貌;建安文学;了解阮籍和嵇康的生平和思想;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成就;嵇康诗歌的艺术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207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216 / 12开课学期:第三、四、五学期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通史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和分析我国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它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的描述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养成记诵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
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三个部分: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8周,7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了解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熟悉上古神话的内容,掌握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了解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了解《诗经》概况。
重点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悉《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
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了解《荀子》、《韩非子》。
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掌握楚辞的概念。
了解楚辞产生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熟悉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重点掌握《离骚》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宋玉等楚辞作者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了解《吕氏春秋》。
熟悉李斯的散文。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
2.〈〈水经注〉〉
3.魏晋南北朝小说
二、精读篇目学习要点
1.出师表(诸葛亮)
2.桃花源记(陶渊明)
3.三峡(〈〈水经注〉〉)
4.过江渚人(〈〈世说新语〉〉)
四、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课外作业、考查考试等。
4.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5.《长生殿》、〈〈桃花扇〉〉的作者及其主要内容
6.元代散曲前后期主要作家
7.清代诗歌发展线索
8.诗界革命
二、精读作品学习要点
1.关汉卿<<窦娥冤>>
2.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第一部分 先秦两汉诗歌
一、文学知识学习要点
1. 先秦诗歌的发展过程
2. 〈〈诗经〉〉的成书时间、分类、艺术成就、思想内容,关于"赋、比、兴"
3."楚辞"的定义与发展;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主要作品
4."汉乐府"民歌的特色;〈〈古诗十九首〉〉的定义,艺术成就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徐中王 金启华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自学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桥喜
3.中国古代文学史
六、说明
1.本课程的教学须由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讲师以上教师担任。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科)的专业选修课程。
它整合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的内容,采用了以史为线、以史带文、文史结合的体例,具体讲述我国先秦至明清各时期的文学状况,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概况,并通过阅读、鉴赏各时期主要作家的代表作品,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及评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升其传统文化的水平,为以后的专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文学各时期社会特点与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系统地构建起我国古代文学的知识体系,树立文、史、哲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论。
(2)识记、掌握各文学时期的主流文体、主要成就、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并尽可能多地诵读、背诵一些经典的古诗文篇章。
(3)具有较强的独立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利用文末注释,能基本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4)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解释有关的概念、术语。
(5)熟练使用常用的专业工具书。
(6)掌握治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能写出有自己见解的小论文或赏析文章。
(7)能给小学生生动地讲述所学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8)善于运用课程资源,具备较强的搜集、归纳及运用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深入了解文学的起源与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2)温故知新,加强联系,注重方法,发展思维能力。
(3)学、思、读、背、研结合,突出理解性记忆,能学以致用。
(4)明确学习的意义,静心潜读,持之以恒。
(5)注重及时的复习与反思,保持对本课程相关资讯的自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1)深刻认识本课程的价值功能与现实意义,对本课程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养成在古典文学方面的学习自觉。
(2)培育学生认真、虚心、严谨的治学品格。
(3)接触、学习我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华,受到道德情感、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学识修养的陶冶。
明清及近代文学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四)》教学大纲【课程编码】ZWZB205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Ⅳ【总学时】68学时【学分】12学分【理论学时】68 【实验、实践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帮助学生获得较为系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知识,获得阅读、分析、鉴别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从而提高思想修养、美学修养和语言文学修养。
课程具体要求:1、本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四部分。
2、对文学发展史,要有系统地了解;对重点作家和作品,必须较详细、深入地了解,并能比较正确地加以评价;对一般文学史知识和一般作家作品,则要求概略了解即可。
3、通过典范性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阅读作品的能力,掌握古代作家遣词、造句、修辞、谋篇等基本知识和技能。
对一般文言作品,要求学生能凭借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并能加以分析、欣赏。
4、对讲析的作品,要求熟读,部分篇目要求背诵。
背诵篇目应占讲析篇目的三分之一。
5、对所学到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要求能举一反三,运用到一般的阅读和写作实践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及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明代社会对明代文学发展的影响,掌握明代文学的发展概况与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明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明代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二、明代商业经济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读者群的形成,促进了文学创作的商品化,传统文学作品的题材、人物形象、审美趣味等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王学左派的兴起及其对文学创作的推动一、王学左派的兴起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二、个性解放思潮对文学发展的深刻影响个性解放思潮对于冲破僵化思维,在创作中强化主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基本内容: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原始社会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特征,奴隶社会的开始、完成及其兴盛,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初期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其基本特征。
文字的形成是先秦文化发展的分界线,口头文学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文字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文学或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春秋后期及战国时代的文学迅速发展:一、蔚为大观的散文及其两大走向;二、诗歌以新的面貌遽然兴起。
教学重点: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先秦时期文学的散文及诗歌基本要求:1、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总体把握先秦时期文学发展规律。
2、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文学的关系。
第一章文学艺术的起源和上古劳动歌谣基本内容:1、文学艺术的起源2、上古劳动歌谣教学重点:文学艺术的起源于劳动,口头文学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文字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文学或有文学因素的作品。
基本要求:了解文学艺术起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口头文学是文学的源头;认识文字的形成和文学因素的飞跃发展状况。
第二章中国古代神话基本内容:1、神话的起源2、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3、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教学重点:远古的神话,远古的神话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远古神话的内容;散失严重,广泛深远的影响。
基本要求:了解神话的起源以及它保存哪些文献中,阅读上古著名的神话故事,分析神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诗经》基本内容:1、《诗经》概貌2、《诗经》民歌的思想内容3、古老的民族史诗4、政治讽刺诗5、祭祀诗和宴饮诗6、《诗经》的艺术成就7、《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教学重点:一部最古老的大型诗歌选集。
《诗经》的句法、词汇、韵例和重章迭句;《诗经》中作品的产生地域和历史跨度;结集的时间。
采诗说、删诗说;四家诗;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我国奴隶社会从走向鼎盛到趋于衰亡的种种情景;两周王朝的兴衰;人民大众的苦难;恋爱婚姻的生活;自主自属的意识。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类别:学科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48学时、3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在历代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传承和蕴涵着我们民族深刻的文化。
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我们要实现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主要有:(1)以中国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优秀传统熏陶学生。
(2)在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悟性。
(3)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文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水平。
二、课程教学要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繁多,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方能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所了解。
因此,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相关文学作品。
三、先修课程《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属于语言类课程,它是进一步理解作品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基础。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阅读不同阶段代表性的文学作品,理解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程难点:把握不同阶段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流派。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教学方法:学生课后阅读、老师课堂讲解和同学们课堂讨论相结合。
六、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性质和《诗经》(4学时)1.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性质(2)《诗经》的主要内容(3)《诗经》的表现手法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诗经》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诗经》的表现手法第二章《楚辞》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4学时)1.教学内容(1)《楚辞》的思想内容(2)《楚辞》的艺术特色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离骚》《国殇》《哀郢》的主题思想(2)教学难点:《楚辞》的表现手法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左传》(4学时)1.教学内容(1)《左传》的思想内容(2)《左传》的艺术特色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秦晋崤之战》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左传》对战争描写的独特手法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庄子》(4学时)(1)诸子散文的整体情况(2)庄子《逍遥游》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庄子《逍遥游》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五章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4学时)1.教学内容(1)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第六章建安文学与竹林七贤(4学时)1.教学内容(1)竹林七贤及其代表作品(2)建安风骨的具体内涵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建安文学和竹林七贤(2)教学难点:建安风骨的内涵第七章唐传奇(4学时)1.教学内容(1)唐传奇的主要内容(2)唐传奇的书写手法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唐传奇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唐传奇的书写手法第八章从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到王实甫《西厢记》(4学时)(1)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2)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董西厢》和《王西厢》主题思想的异同(2)教学难点:《王西厢》对《董西厢》的传承和发展第九章《张协状元》的思想和艺术(4学时)1.教学内容(1)《张协状元》的思想内容(2)《张协状元》的艺术特色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张协状元》和宋代社会生活(2)教学难点:《张协状元》的思想内涵第十章从《琵琶记》到《赛琵琶》、《铡美案》(6学时)1.教学内容(1)《琵琶记》的思想内容(2)《赛琵琶》《铡美案》的思想内容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琵琶记》的主题思想(2)教学难点:《赛琵琶》《铡美案》对《琵琶记》的传承和发展第十一章《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6学时)1.教学内容(1)《红楼梦》的思想内容(2)《红楼梦》的艺术特色2.重、难点提示(1)教学重点:《红楼梦》的思想内容(2)教学难点:《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七、学时分配八、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闭卷考试2.成绩构成:期末测试九、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英文名称: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课程代码:14111206一、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9 学时:148 (理论学时:148 实验学时:0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3.适用专业:对外汉语4.适用对象:本科5.先修课程:古代汉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1、《中国文学史》(四册),袁行霈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2、《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全四册),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中国社科院编,1962年版;《中国文学史纲要》,袁行霈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文学史》(全三册),章培恒等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汉文学史纲要》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诗歌史》张松如主编,吉林大学出版,1989年版;《中国小说史稿》北京大学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葛兆光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美的历程》李泽厚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美学史》李泽厚著,刘纲纪主编,中国社会科出版社,1984年版;《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作品选:《中国历代诗歌选》林庚、冯沅君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90年版。
二、课程介绍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学》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简介及教学大纲课程代码:01-207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总学时/学分:216 / 12开课学期:第三、四、五学期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先修课程:古代汉语、文艺理论、中国通史内容简介:“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叙述和分析我国先秦至清代鸦片战争前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
它通过对各个时期的文学概况的描述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对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独立的分析,并养成记诵一定数量作品的能力。
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传统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课程内容及要求分三个部分:一、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共18周,72学时)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了解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熟悉上古神话的内容,掌握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了解神话的影响。
第二章《诗经》了解《诗经》概况。
重点掌握《诗经》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
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影响。
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熟悉《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
了解先秦叙事散文的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概况。
重点掌握《孟子》、《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了解《荀子》、《韩非子》。
了解先秦说理散文的影响。
第五章屈原和楚辞掌握楚辞的概念。
了解楚辞产生的地域和历史背景。
熟悉屈原的生平及其作品。
重点掌握《离骚》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了解屈原及其作品的影响,了解宋玉等楚辞作者和作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一章秦汉散文了解《吕氏春秋》。
熟悉李斯的散文。
古代文学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元明清部分)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China Ancient literatur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y)课程编号:0111009课程学时:102学时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议教材: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三、四卷元朝、明朝、清朝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开课单位:皖江学院中文系一、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是汉语言专业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课程任务:元明清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丰厚遗产,本课程以继承和弘扬这一宝贵遗产为己任,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文学从元代到明代至清代的发展历史,包括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文学流派、文学团体、重要作家、优秀作品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等内容,系统地学习元明清时期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把握其精神内涵,领会其艺术精髓。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六编元代文学史第一章元代文学绪论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元代社会概述一、疆域广阔,国力强盛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深重三、思想多元化,文化政策宽松四、科举废止,儒生地位低下第二节元代文学概述一、元代文学的特点二、元代文学的成就第三节元杂剧一、杂剧的形成和基本体制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课程的重点、难点:元曲概念内涵,元杂剧的形成、基本体制和兴盛的原因。
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元代社会的基本特点、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及其学习的意义,掌握元曲、元杂剧等重要术语的涵义及其区别,认识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
思考题:1.名词:元曲,元杂剧,旦本,末本。
2.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3.元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元杂剧的体制特征主要有哪些?5.元杂剧兴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二章关汉卿及其杂剧创作课程教学内容:第一节关汉卿的生平与个性一、生平二、个性第二节关汉卿的创作一、历史剧二、爱情风月剧三、公案剧四、关汉卿作品选讲:1.《窦娥冤》:(1)题材溯源;(2)《窦娥冤》的戏剧冲突;(3)窦娥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4)《窦娥冤》的悲剧审美风格。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文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先秦两汉文学二、课程性质:必修三、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从上古到东汉末年这一时期文学的发展概况,并探讨文学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2、使学生较详细深入地了解重要的文学现象、作家及作品。
3、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为以后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和作业。
五、课程学时与学分:3学时/周,共计48学时;学分:3学分;六、考试方式:闭卷七、教学内容要点与学时分配:先秦文学(共30学时)概说(2学时)第一章上古文学(4学时)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第二节上古文学的特点第三节中国古代神话思考题:1、关于艺术的起源有哪几种说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神话是如何产生的?有哪些主要特点?3、神话的思维特征是什么?4、神话的分类及其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重要名词:劳动说神话山海经第二章《诗经》(6学时)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第二节《诗经》的内容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第四节《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思考题:1、为什么说《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2、《国风》反映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3、《豳风·七月》的内容及其叙事艺术。
4、《秦风·蒹葭》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风雅颂变风变雅赋比兴四家传诗六义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6学时)第一节散文的源流第二节《左传》第三节《国语》第四节《战国策》思考题:1、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2、《左传》叙事有何特点?举例说明。
重要名词:甲骨卜辞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编年体国别体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6学时)第一节诸子散文产生的历史条件第二节《论语》和《孟子》第三节《庄子》第四节《荀子》和《韩非子》思考题:1、诸子散文勃兴的原因。
2、《孟子》的文学特点。
3、《逍遥游》的艺术特色。
重要名词:百家争鸣寓言语录体第五章屈原与楚辞(6学时)第一节楚文化与楚辞的形成第二节屈原的生平第三节《九章》《九歌》第四节《离骚》第五节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思考题:1、楚辞诞生与楚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A、元代部分第一章、元散曲一、定义:散曲,是在元代盛行起来的一种新的诗歌体式。
作为元人的“乐府”,它曾有过自己的鼎盛与辉煌,与唐诗、宋词共放异彩。
可以说散曲是一种牢骚文学、说真话的性情中文学,中国诗歌的传统写法和审美风尚都被打破。
(赵义山《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二、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一)散曲的兴起1.“散曲”名实辨元代有散曲一体,却并无“散曲”之名。
元人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明清以来,散曲之名称繁多,诸如词、曲、词余、乐府、乐章、清曲等。
最先论述“散曲”名称问题的是任中敏,他在《散曲概论·序说第一》中明确地说:“套数、小令,总名曰散曲。
”2.散曲兴起及兴盛的原因散曲后来居上,取代了诗词的地位,成元代韵文史上的主流。
兴盛的原因:词的雅化与衰落新声竟起与外乐影响时代精神的演变(二)散曲的体制:小令套数带过曲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1、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2、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3、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三)散曲的风格前期风格以豪放为主后期风格以清丽为主 1、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明人何良俊“蛤蜊”、“蒜酪”之味以味论文的传统审美方式其内涵应包括通俗自然、豪放洒脱、泼辣诙谐三方面。
20世纪初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
在20 世纪前期对曲体风格的论述中,以任中敏影响最大。
在《散曲概论·作法》中将词曲二体的风格特征作了很精练的概括与比较:“词静而曲动;词敛而曲放;词纵而曲横;词深而曲广;词内旋而曲外旋;词阴柔而曲阳刚;词以婉约为主,别体则为豪放;曲以豪放为主,别体则为婉约;词尚意内言外,曲竟为言外而意亦外。
”田守真《反传统:元散曲的艺术追求与精神实质》因为思想上的反传统,散曲作家们所表现的“是一种非正统的思想意绪,人生态度”,所以“非走上另一条审美追求的道路、选择新的艺术格局不可,从而形成了以俗、谐、露为主要特征的新艺术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分数: 3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适用层次本科应修基础课程一、本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元明清文学构成了另一个高潮,即迎来了俗文学的的繁荣时代。
传统文学样式退居次要位置。
因此,在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既要注意突出新文体小说和戏曲的地位,理清小说和戏曲的发展线索,掌握小说和戏曲的体例和形式特征。
同时,也要注意元明清文学的集大成的特点,对诗文等传统文体的新特征要有所了解,形成对元明清文学的整体认识。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文学)的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的:其一,以文学史为纲,以作品为目,两者交织进行,使学生对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形成完整的认识。
其二,通过对新的文学样式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文学史上创新意义。
其三,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激发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达到的要求:其一,掌握各种文体演变发展线索、文学流派和主要成员的艺术风格。
其二,能够运用小说和戏曲理论分析作品和文学现象。
其三,从较高层次上把握各类作品的美学特征。
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元杂剧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此章难度比较大,多数内容学生在中学没有涉及,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杂剧的体制特征,能够读懂杂剧剧本。
了解重要的作家和作品。
(1)识记:诸宫调、元曲、元杂剧、折、楔子、元曲四大家;元曲四大爱情剧;曲状元;花间美人、水浒剧。
代表作家和作品;记住重要的作家和作品;默写一些经典的唱词。
(2)领会: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元杂剧的体制及形式特征;元杂剧前期和后期的差别;《汉宫秋》的艺术特色。
元杂剧形成的原因。
叙事文学成为主流;自然与显畅的审美情趣(3)应用:论述元杂剧繁荣的主要原因。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其二,元代文学形成的背景。
其三,元代文学的主要特色。
其四,元散曲的特征、类型。
其五,元杂剧的特征。
其六,南戏和讲唱艺术。
其七,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
其八,元杂剧体制及形式特点。
其九,元杂剧发展概况和分期。
重要作家、作品述评: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白朴的《梧桐雨》和《墙头马上》;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高文秀的《双献功》;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2)难点与重点:Δ元杂剧体制特征;Δ南戏的体制特征;*元杂剧的形成原因;*元杂剧的形成过程;第二章关汉卿1、教学基本要求关汉卿是元杂剧艺术的代表作家。
(1)识记: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公案剧的代表作;历史剧的代表作。
(2)领会:关汉卿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关汉卿主要剧本的内容;艺术成就;戏剧冲突的特征;关汉卿悲剧作品的特色。
艺术上的奠基意义。
(3)应用:分析窦娥形象。
2、教学内容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戏剧冲突的特征;本色当行的语言。
(1)基本内容:其一,关汉卿的生平和性格。
其二,关汉卿的剧作及其版本。
其三,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
其四,关汉卿的悲剧特色。
其五,关汉卿的喜剧特色。
其五,重点篇目:《窦娥冤》、《单刀会》、《鲁斋郎》、《救风尘》。
(2)难点与重点:…Δ关汉卿的三类剧本的三大主题;Δ关汉卿剧本的情节特征;*关汉卿剧本的语言特色;*《窦娥冤》第三折分析。
第三章西厢记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文采派、花间美人。
默写《长亭送别》一折中的部分唱词。
(2)领会:戏剧冲突的特征;分析莺莺的艺术形象;《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特征;王实甫对元杂剧体制的突破;《西厢记》语言特色;(3)应用:论述《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作者的基本情况。
其二,莺莺故事的演变。
其三,《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其四,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形象分析。
其五,文采派的语言特色。
其六,《西厢记》对传统体制的突破。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戏剧冲突的特征;Δ莺莺形象的内涵;Δ诗化语言的特色;*老夫人形象在作品中的作用。
*《西厢记》戏剧冲突的三种形式;*《西厢记》爱情主题的意义。
与关汉卿剧本“本色当行”的语言比较。
Δ*分析《长亭送别》一折。
第四章琵琶记1、教学基本要求《琵琶记》是南戏中最有成就的作品之一,被称为“南戏中兴之祖”。
通过对《琵琶记》的学习,使学生对南戏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1)识记:南戏的定义;四大南戏;南戏的体制特征;南戏的代表作家和作品;(2)领会:南戏的发展历程;赵五娘形象的意义;双线结构的特征和意义。
(3)应用:论述《琵琶记》的悲剧意蕴;论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南戏的形成与发展。
其二,南戏的体制特征。
其三,南戏的代表作家和作品。
其四,《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其五,《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其六,四大南戏的成就。
其七,重点作品:《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赵贞女》与《琵琶记》的关系;Δ《琵琶记》的悲剧意义;Δ蔡伯偕的形象分析;Δ赵五娘的形象意义;*《琵琶记》中双线结构的特征和突破意义;*南戏与杂剧的体制比较;Δ分析《糟糠自厌》一曲。
第五章元代散曲和诗文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元散曲、小令、带过去、套曲、曲中双璧;元诗四大家;铁崖体。
(2)领会:前期散曲的特征及代表人物;后期散曲的特征及代表人物;小令和词的异同;小令与套曲的区别;元代散曲的的体制特征。
(3)应用:论述马致远散曲的特色。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散曲的兴起及体制特征。
其二,散曲的体制。
其三,散曲的分类。
其四,散曲的分期。
其五,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其六,前期散曲创作特征。
其七,后期散曲创作特征。
其八,元代诗歌的特征和与唐宋诗歌的关系;其九,重点作品:《不伏老》、《秋思》、《借马》、《高祖还乡》、《潼关怀古》。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元散曲的体制特征;Δ小令和套曲的区别;Δ小令和词的区别;Δ元诗的地位和特征;*铁崖体的特征;*元散曲的发展轨迹;*散曲的类别;*前期和后期散曲的不同风格;Δ分析《秋思》、《高祖还乡》。
明代文学概述第一章三国演义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历史演义小说、章回小说。
(2)领会:章回小说的特征。
《三国演义》的主旨;忠奸说;“三绝”的形象分析;七实三虚的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语言特色。
(3)应用:分析曹操艺术形象;论述《三国演义》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明代文学形成的背景:商业经济和城市文化对明代文学的影响;王学左派和禅学对明代文学的影响;雅、俗文学的交融。
其二,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其三,章回小说的发展。
其三,《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其四,《三国演义》的主旨。
其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和基本特征。
其六,《三国演义》的影响。
其七,俗文学的发展基础。
其八,《三国演义》对后世历史小说的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明代文学的主要特征;Δ《三国演义》拥刘反曹的倾向;Δ《三国演义》中的仁政思想;Δ七实三虚的方法;*特征化性格的刻画;Δ曹操形象分析;Δ关公形象分析;Δ《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
第二章水浒传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简本、繁本、英雄传奇小说、忠义说、农民起义说。
(2)领会: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水浒传》的复杂的思想内容;《水浒传》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分析李逵、林冲、宋江等艺术形象;《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3)应用:论述《水浒传》刻画人物的特点。
2、教学内容(1)水浒故事的流传与发展。
2、作者的生平与创作。
3、《水浒传》的版本。
4、《水浒传》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5、一曲忠义的悲歌。
6、《水浒传》与农民起义。
7、《水浒传》刻画人物的方法。
8、《水浒传》的艺术结构。
9、《水浒传》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理解《水浒传》复杂而丰富的思想内容。
Δ掌握《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Δ*忠义的复杂内涵。
Δ*《水浒传》艺术结构的特征。
第三章明代诗文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台阁体、茶陵派、唐宋派、童心说、性灵说、竟陵派。
(2)领会:明代诗文发展走向;简述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
(3)应用:论述公安派诗歌的特征;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明初诗文的特征。
其二,掌握重要诗文流派的特征:台阁体的特征;公安派的特征;竟陵派的特征;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王世贞与后七子;归有光与唐宋派。
其三,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
其四,八股文的体制与特征。
其五,李贽的“童心说”。
其六,晚明小品文的特征。
其七,明代散曲。
其八,明代民歌。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明代诗文的发展线索;Δ前后七子的诗歌主张;*“童心说”的价值;*性灵说的特征。
第四章明代戏曲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明代传奇、《四声猿》、三大传奇、四大声腔。
(2)领会:明代三大传奇的价值;吴江派的戏曲理论主张;明代杂剧的特点;明代戏曲的发展概述。
(3)应用:分析《四声猿》的艺术成就。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杂剧部分:明代杂剧的演变。
明初宫廷派剧作家。
明中后期的杂剧转型。
转型期杂剧的特点。
王九思与康海的杂剧。
徐渭的讽世杂剧。
其二,传奇部分:传奇的渊源及体制;明代三大传奇;沈、汤之争;吴江派的戏剧理论主张;四大声腔与昆腔的发展。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明杂剧的特点;*转型期杂剧的特点;Δ*《四声猿》的艺术成就;*明初杂剧的特点;*道德剧出现的原因;Δ三大传奇的价值;Δ吴江派的代表人物和理论主张;Δ四大声腔;*沈璟对传奇的贡献;*吴江派与临川派的差别。
第五章汤显祖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临川四梦;汤显祖的代表作品;至情论(2)领会:“临川四梦”的内容和形式特点;(3)应用:分析杜丽娘形象的意义;论述《牡丹亭》的浪漫主义风格。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作者生平与思想。
其二,“至情”论的主张。
其三,代表作“临川四梦”的内容和形式。
其四,《牡丹亭》的题材渊源;其五,浪漫主义的风格;其六,杜丽娘形象的意义;其七,汤显祖剧本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重点和难点Δ汤显祖的戏曲理论主张;Δ“至情”论的深刻内涵;*“临川四梦”之比较;Δ《牡丹亭》主要内容;Δ杜丽娘形象的意义;*儒、释、道对作者思想的影响;*明代思想界的呼唤真情、反对理学的背静。
第六章西游记1、教学基本要求(1)识记:神魔小说(2)领会:《西游记》的成书过程;《西游记》的主旨;《西游记》的艺术结构;孙悟空形象;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
(3)应用:分析猪八戒形象的喜剧性。
2、教学内容(1)基本内容:其一,神魔小说的特征。
其二,《西游记》的题材演化。
其三,作者简述。
其四,作品的主旨:对人性自由的向往和自我价值的肯定;呼唤有个性、有能力的人性美。
其五,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刻画。
其六,艺术特征:金线串珠的艺术结构;极幻与极真的艺术构思;物性、神性与人性结合的刻画人物的方法;整体性寓意与局部性象征;幽默诙谐的人物语言。